薛啟孟與宋錚均騎著高頭大馬,一路向奉節城內行去。馬都十分高大,一看就非蜀地所產。考慮到蜀國與西夏的關係,這些良馬的來源就不言而喻了。不過,如此神駿,應該屬於廣闊的草原。窩在這多山的奉節,有點“生不逢時”。
蘇蟬與小芸則坐在一輛馬車裏,車廂窗簾卻是垂著,似乎對這座山城沒有什麽興趣。連宋錚故意招呼她也幾乎不應,讓宋錚頗為奇怪。
“奉節,得名於諸葛武候。先主劉備卒,武候奉詔於此。唐人因其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故以奉節名之。此地而東便為瞿塘峽,風光之秀美,想必宋兄已經見識過。”
薛啟孟既已折服,態度自是謙恭。剛才那個狂狷的探花郎不見了蹤影,而是變成了執禮有加的蜀國外交人員,細心地為宋錚介紹著奉節的自然風物。
“不錯,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特別是雲蒸霞蔚,猿啼鳶鳴,尤為令人動心。小弟經過時,每每思忖,莫不是上天將一塊仙境降落在人世間了?”
薛啟孟哈哈一笑,“宋兄此言倒是有趣,不過,這景色卻是不假的。”
宋錚也很好說話,兩人很快稱兄道弟起來。
閑談間,眾人進了奉節城。迤邐向此,行了盞茶工夫,一座高大的府邸出現在眼前。府邸依山而建,占地足足四五十畝的樣子,院內房屋錯落有致,在府外便能看見。尤其是其中一座石塔,建在半山坡上,高七層,八角飛簷斜刺半空,甚有氣勢。
剛剛翻身下馬,一個身著綠色官服的中年文士便迎了出來,遠遠便拱手道,“薛學士,這位可是大齊使節?”
薛啟孟忙道,“正是,此為大齊使節宋錚宋大人。”
“久仰久仰,在下奉節知縣婁敬,尊二殿下之命在此迎候!宋大人、薛大人,快快裏麵請。”
蜀國早就知道了宋錚一行的人員構成。(.無彈窗廣告)早有其他人迎過來,將護衛的大齊軍士帶到了別處。而蘇蟬亦被帶到不遠處的一所別院休息。張崇和祖傑一起,跟著宋錚進了府中。
府中建築,除了迎門漫坡上的一處正殿外,其餘的全是根據山勢而巧妙布置,且種了許多花草樹木。雖然已至秋季,依然鬱鬱蔥蔥。
婁知縣將宋錚先引進旁邊的一間房子中,安排人送上香茗。“二殿下正在演武場,請宋大人安坐稍候,在下去請殿下。”
過了一刻鍾左右,宋錚聽到外邊許多腳步聲響,隱有甲胄摩擦的聲音。祖傑和張崇都禁不住向宋錚靠了靠。宋錚卻擺了擺手,“無妨,想是二殿下剛才演武場回來。很快就會召見了。”
果然,片刻之後,婁敬傳話,二皇子在正殿接見齊使。
整了整官服,宋錚在薛啟孟陪同下,出了房門,轉而來到正殿門口的台階下。隻見門口上麵的台階上站著八名高大的軍士,手執長柄刀槍,槍尖刀刃,雪亮照人,一股殺伐之氣,撲麵而來。
看到這個架式,祖傑和張崇連忙上前一步,從左右緊貼住宋錚。薛啟孟身子一晃,不由得拿眼神去瞄婁敬,婁敬卻緊趨幾步,走到門口處,大聲道,“齊國使節到!”
“傳!”一個嘹亮的聲音傳出,十分威嚴。
宋錚拍了拍祖傑和張崇,“你們且留在這裏。”說罷,他踏上台階,一步步向著殿門口行去。速度不疾不徐,沉穩有度。薛啟孟卻有些緊張,袖口裏的拳頭緊握著,與宋錚同步而行。
經過那八名高大的軍士,宋錚目不斜視,直接望向了殿內正中的男子。男子二十**歲,卻蓄了半尺長的黑須。一身緋色朝服上,繡著一隻四爪金龍,那龍頭張著大口,直衝著宋錚。(.)這一刻,男子正低眉耷拉眼,小口囁著茶水,一點也沒有往這邊看的意思。
在男子兩旁,各有八名全身甲胄的蜀將端坐在那裏,雙手置於大腿處,相互對望,無一人向宋錚方向看。
宋錚暗地裏搖頭,郎伯岩怎麽和初見薛啟孟時一個德性?擺陣勢嚇唬人啊?小爺見過多少大人物,怎會怕這些?
輕咳了一聲,宋錚邁過門檻,高聲道,“齊使宋錚,參見蜀國二皇子殿下!”說著,他前行數步,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禮。
郎伯岩喝了一口茶,將杯子放到一邊後,才抬起頭來,漫不經心地擺了一下手,“齊使不必多禮,看座吧。薛學士,你也坐。”
旁邊很快有人在左右各加了一把椅子。宋錚道了一聲謝,徑直坐在右邊的椅子上。
“我大蜀與齊國久不通使,不知宋大人為何而來?”郎伯岩依舊是漫不經心的模樣,飛快地掃了宋錚一眼後,又把茶水端起來,似乎喝水對他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宋某來意,先前我方蜀關右路兵馬使範大人,已在信中提及,自是為了齊蜀兩國商定盟約,相互通商。”
“盟約?通商?”郎伯岩哈哈一笑道,“大齊自太祖始,數次用兵於蜀,雙方不通正使多年,為何到了現在,卻想與我大蜀定盟?”
“很簡單,兵戈一起,勞民傷財,於兩國均不利。若兩國定盟,相互罷兵,並互榷場交通有無,於國於民,均是好事。”
“哦!原來是這樣!”郎伯岩玩味地覷著宋錚,眼神裏全是戲謔之意。
宋錚不為所動,依舊麵沉如水端坐在椅子上。
“聽說大齊正在攻打我蜀國的世代盟友大夏國,卻派使來蜀國通好,我怎麽感覺不太對勁兒啊?”
宋錚正色道,“黨項人占據我漢人關中之地,又屢次派兵挑釁,進攻我大齊,我大齊對西夏用兵,天經地義。且今年關中大旱,關中餓殍遍地,大齊為解救關中漢人百姓,不得不為之。”
“無……”郎伯岩差點罵出來。宋錚一語雙關,拿漢人和黨項人矛盾說事,也是在諷刺郎伯岩,你們蜀國同樣是漢人,卻任由黨項人蹂躪關中,實在是漢人敗類。
“怎麽我聽說金國也在進攻西夏?齊國與女真人合攻關中,豈不亦大謬哉?”薛啟孟從剛才的驚嚇中緩過神來,連忙反駁。
“合攻關中,那又怎麽可能?我們是與金國和親,也增加了邊市互通有無,但對關中用兵,哪會合謀?關中饑餒,對於金人來說,那是趁火打劫,而我們則是救民於水火,哪能一樣?”
“宋大人真是巧舌如簧!”郎伯岩輕笑道,“不管如何,這份口才,本王還是很佩服的。”
“二殿下過獎了。在下哪有什麽口才,不過是心中有正氣,說出的話自然有些道理。正所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郎伯岩哈哈一笑,“宋大人,你這浩然之氣倒是頗為厲害,聽說能與薛學士對句而不落下風?”
“卑職慚愧!”薛啟孟連忙深施了一禮,臉色都變紅了。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宋某對薛兄十分佩服,這巴山蜀水,的確是人才輩出之地啊。”宋錚想緩和一下氣氛,畢竟從自己一進殿門,談話氛圍就不太好。雖然是因為郎伯岩主動挑釁,但作為專業的外交工作者,在不受辱的前提下,還是要爭取和平的。
宋錚想和平共處,郎伯岩卻沒這個打算,他的眼皮一挑,“說到武無第二,我倒想起來,好像宋大人不但是文狀元,還是武狀元,以文武雙絕名動天下。既然本王和我帳下諸將有幸見到宋大人,總要請教一下大齊第一人的風采。”
“這個……還是不要了吧?宋某一路行來,早被滾滾江水嚇得不清,現在沒有緩過勁兒來。別說請教了,連是不是能拿得了刀,在下都沒把握。”宋錚雖然話說得很軟,身板卻挺得很直,嘴角也翹著,渾身一股傲然之意。
郎伯岩哪會看不到宋錚的表情,他眼裏寒光一閃而過,又大笑道,“宋大人說得真有趣。也罷,晚上本王擺宴,為你接風洗塵。大人且痛飲一番,明日再請你指點一下我帳下兒郎。”
說罷,不等宋錚回答,便起身向殿外走去,顯得十分霸道。
宋錚嘴角抽動了一下,旋即若無其事地衝著郎伯岩的背影拱了拱手。
當天晚上,郎伯岩大擺宴席,請的卻是奉節當地的士紳名流、文人學士,白日裏的那些武將,一個也不見,讓宋錚大感驚訝。
文士喝酒,自不需要舞槍弄棒,但鬥詩傳令還是難免的。在喝了幾杯後,宋錚亦現輕狂之狀,與薛啟孟談文論詞,不亦樂乎。
郎伯岩喝到了一半的時候,便離開了宴席,在換了一身黑衣後,他在兩名家丁的陪同下,偷偷從後門轉出了府邸,現身了另一處院子門口。這裏,正是蘇蟬的居住之所。
屋子裏傳來琵琶聲聲,如泣如訴。郎伯岩在院子裏停下了腳步,凝視著透著燭光的窗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再無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這首抒情短章纏綿悱惻,蘇蟬為其配上了曲調,如同涓涓溪流,縈繞盤旋。郎伯岩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他向前走了幾步,正欲去推房門,卻聽到了最後一句。他像被施了定身術一般,再也一動不動。
那一句,原本是“卻話巴山夜雨時”,蘇蟬卻改了兩個字,“卻話”變成了“再無”,詩中的思念亦變成了絕決。
良久之後,他緊咬著牙關,滿麵陰霾地離開了院子。
蘇蟬與小芸則坐在一輛馬車裏,車廂窗簾卻是垂著,似乎對這座山城沒有什麽興趣。連宋錚故意招呼她也幾乎不應,讓宋錚頗為奇怪。
“奉節,得名於諸葛武候。先主劉備卒,武候奉詔於此。唐人因其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故以奉節名之。此地而東便為瞿塘峽,風光之秀美,想必宋兄已經見識過。”
薛啟孟既已折服,態度自是謙恭。剛才那個狂狷的探花郎不見了蹤影,而是變成了執禮有加的蜀國外交人員,細心地為宋錚介紹著奉節的自然風物。
“不錯,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特別是雲蒸霞蔚,猿啼鳶鳴,尤為令人動心。小弟經過時,每每思忖,莫不是上天將一塊仙境降落在人世間了?”
薛啟孟哈哈一笑,“宋兄此言倒是有趣,不過,這景色卻是不假的。”
宋錚也很好說話,兩人很快稱兄道弟起來。
閑談間,眾人進了奉節城。迤邐向此,行了盞茶工夫,一座高大的府邸出現在眼前。府邸依山而建,占地足足四五十畝的樣子,院內房屋錯落有致,在府外便能看見。尤其是其中一座石塔,建在半山坡上,高七層,八角飛簷斜刺半空,甚有氣勢。
剛剛翻身下馬,一個身著綠色官服的中年文士便迎了出來,遠遠便拱手道,“薛學士,這位可是大齊使節?”
薛啟孟忙道,“正是,此為大齊使節宋錚宋大人。”
“久仰久仰,在下奉節知縣婁敬,尊二殿下之命在此迎候!宋大人、薛大人,快快裏麵請。”
蜀國早就知道了宋錚一行的人員構成。(.無彈窗廣告)早有其他人迎過來,將護衛的大齊軍士帶到了別處。而蘇蟬亦被帶到不遠處的一所別院休息。張崇和祖傑一起,跟著宋錚進了府中。
府中建築,除了迎門漫坡上的一處正殿外,其餘的全是根據山勢而巧妙布置,且種了許多花草樹木。雖然已至秋季,依然鬱鬱蔥蔥。
婁知縣將宋錚先引進旁邊的一間房子中,安排人送上香茗。“二殿下正在演武場,請宋大人安坐稍候,在下去請殿下。”
過了一刻鍾左右,宋錚聽到外邊許多腳步聲響,隱有甲胄摩擦的聲音。祖傑和張崇都禁不住向宋錚靠了靠。宋錚卻擺了擺手,“無妨,想是二殿下剛才演武場回來。很快就會召見了。”
果然,片刻之後,婁敬傳話,二皇子在正殿接見齊使。
整了整官服,宋錚在薛啟孟陪同下,出了房門,轉而來到正殿門口的台階下。隻見門口上麵的台階上站著八名高大的軍士,手執長柄刀槍,槍尖刀刃,雪亮照人,一股殺伐之氣,撲麵而來。
看到這個架式,祖傑和張崇連忙上前一步,從左右緊貼住宋錚。薛啟孟身子一晃,不由得拿眼神去瞄婁敬,婁敬卻緊趨幾步,走到門口處,大聲道,“齊國使節到!”
“傳!”一個嘹亮的聲音傳出,十分威嚴。
宋錚拍了拍祖傑和張崇,“你們且留在這裏。”說罷,他踏上台階,一步步向著殿門口行去。速度不疾不徐,沉穩有度。薛啟孟卻有些緊張,袖口裏的拳頭緊握著,與宋錚同步而行。
經過那八名高大的軍士,宋錚目不斜視,直接望向了殿內正中的男子。男子二十**歲,卻蓄了半尺長的黑須。一身緋色朝服上,繡著一隻四爪金龍,那龍頭張著大口,直衝著宋錚。(.)這一刻,男子正低眉耷拉眼,小口囁著茶水,一點也沒有往這邊看的意思。
在男子兩旁,各有八名全身甲胄的蜀將端坐在那裏,雙手置於大腿處,相互對望,無一人向宋錚方向看。
宋錚暗地裏搖頭,郎伯岩怎麽和初見薛啟孟時一個德性?擺陣勢嚇唬人啊?小爺見過多少大人物,怎會怕這些?
輕咳了一聲,宋錚邁過門檻,高聲道,“齊使宋錚,參見蜀國二皇子殿下!”說著,他前行數步,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禮。
郎伯岩喝了一口茶,將杯子放到一邊後,才抬起頭來,漫不經心地擺了一下手,“齊使不必多禮,看座吧。薛學士,你也坐。”
旁邊很快有人在左右各加了一把椅子。宋錚道了一聲謝,徑直坐在右邊的椅子上。
“我大蜀與齊國久不通使,不知宋大人為何而來?”郎伯岩依舊是漫不經心的模樣,飛快地掃了宋錚一眼後,又把茶水端起來,似乎喝水對他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宋某來意,先前我方蜀關右路兵馬使範大人,已在信中提及,自是為了齊蜀兩國商定盟約,相互通商。”
“盟約?通商?”郎伯岩哈哈一笑道,“大齊自太祖始,數次用兵於蜀,雙方不通正使多年,為何到了現在,卻想與我大蜀定盟?”
“很簡單,兵戈一起,勞民傷財,於兩國均不利。若兩國定盟,相互罷兵,並互榷場交通有無,於國於民,均是好事。”
“哦!原來是這樣!”郎伯岩玩味地覷著宋錚,眼神裏全是戲謔之意。
宋錚不為所動,依舊麵沉如水端坐在椅子上。
“聽說大齊正在攻打我蜀國的世代盟友大夏國,卻派使來蜀國通好,我怎麽感覺不太對勁兒啊?”
宋錚正色道,“黨項人占據我漢人關中之地,又屢次派兵挑釁,進攻我大齊,我大齊對西夏用兵,天經地義。且今年關中大旱,關中餓殍遍地,大齊為解救關中漢人百姓,不得不為之。”
“無……”郎伯岩差點罵出來。宋錚一語雙關,拿漢人和黨項人矛盾說事,也是在諷刺郎伯岩,你們蜀國同樣是漢人,卻任由黨項人蹂躪關中,實在是漢人敗類。
“怎麽我聽說金國也在進攻西夏?齊國與女真人合攻關中,豈不亦大謬哉?”薛啟孟從剛才的驚嚇中緩過神來,連忙反駁。
“合攻關中,那又怎麽可能?我們是與金國和親,也增加了邊市互通有無,但對關中用兵,哪會合謀?關中饑餒,對於金人來說,那是趁火打劫,而我們則是救民於水火,哪能一樣?”
“宋大人真是巧舌如簧!”郎伯岩輕笑道,“不管如何,這份口才,本王還是很佩服的。”
“二殿下過獎了。在下哪有什麽口才,不過是心中有正氣,說出的話自然有些道理。正所謂,‘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郎伯岩哈哈一笑,“宋大人,你這浩然之氣倒是頗為厲害,聽說能與薛學士對句而不落下風?”
“卑職慚愧!”薛啟孟連忙深施了一禮,臉色都變紅了。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宋某對薛兄十分佩服,這巴山蜀水,的確是人才輩出之地啊。”宋錚想緩和一下氣氛,畢竟從自己一進殿門,談話氛圍就不太好。雖然是因為郎伯岩主動挑釁,但作為專業的外交工作者,在不受辱的前提下,還是要爭取和平的。
宋錚想和平共處,郎伯岩卻沒這個打算,他的眼皮一挑,“說到武無第二,我倒想起來,好像宋大人不但是文狀元,還是武狀元,以文武雙絕名動天下。既然本王和我帳下諸將有幸見到宋大人,總要請教一下大齊第一人的風采。”
“這個……還是不要了吧?宋某一路行來,早被滾滾江水嚇得不清,現在沒有緩過勁兒來。別說請教了,連是不是能拿得了刀,在下都沒把握。”宋錚雖然話說得很軟,身板卻挺得很直,嘴角也翹著,渾身一股傲然之意。
郎伯岩哪會看不到宋錚的表情,他眼裏寒光一閃而過,又大笑道,“宋大人說得真有趣。也罷,晚上本王擺宴,為你接風洗塵。大人且痛飲一番,明日再請你指點一下我帳下兒郎。”
說罷,不等宋錚回答,便起身向殿外走去,顯得十分霸道。
宋錚嘴角抽動了一下,旋即若無其事地衝著郎伯岩的背影拱了拱手。
當天晚上,郎伯岩大擺宴席,請的卻是奉節當地的士紳名流、文人學士,白日裏的那些武將,一個也不見,讓宋錚大感驚訝。
文士喝酒,自不需要舞槍弄棒,但鬥詩傳令還是難免的。在喝了幾杯後,宋錚亦現輕狂之狀,與薛啟孟談文論詞,不亦樂乎。
郎伯岩喝到了一半的時候,便離開了宴席,在換了一身黑衣後,他在兩名家丁的陪同下,偷偷從後門轉出了府邸,現身了另一處院子門口。這裏,正是蘇蟬的居住之所。
屋子裏傳來琵琶聲聲,如泣如訴。郎伯岩在院子裏停下了腳步,凝視著透著燭光的窗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再無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這首抒情短章纏綿悱惻,蘇蟬為其配上了曲調,如同涓涓溪流,縈繞盤旋。郎伯岩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他向前走了幾步,正欲去推房門,卻聽到了最後一句。他像被施了定身術一般,再也一動不動。
那一句,原本是“卻話巴山夜雨時”,蘇蟬卻改了兩個字,“卻話”變成了“再無”,詩中的思念亦變成了絕決。
良久之後,他緊咬著牙關,滿麵陰霾地離開了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