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兩天,宋錚與禮部官員一起,同唐正肅、薛啟孟展開會談。[.超多好看小說]不出宋錚所料,其他事情都很順利,惟有榷場的事兒,讓唐正肅感到十分為難。
這事兒說起來挺操蛋的。當初宋錚到蜀國去的時候,為了拉攏住蜀國不要支持西夏,大齊開了一係列條件,包括雙方設立榷場,但並沒有明確說明榷場的位置。也許在大齊看來,蜀國與西夏、大金一樣,都屬於“番邦”,榷場的位置相當然地要設在對方國家。
其實椎場設在哪裏,沒有什麽講究。曆史上,宋朝在自己境內設有榷場,而遼、西夏也曾在自己的邊境設榷場。但到了大齊這裏,由於與周邊國家嚴重對立,所以對周邊國家的封鎖也很嚴密,邊境駐軍眾多,並設立嚴格的出口關卡,幾乎貿易都由官府包辦。
這樣做自然使得臨國之間的民間貿易杜絕。實際上,這種杜絕很不徹底,巨大的利潤誘惑,使得許多邊軍參與到走私中。在逄檜裁汰冗軍前,軍中經費不足,士兵經常發半餉,欠餉的也很常見,由此導致軍中高層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暗中鼓勵或者操縱走私,以彌補軍費的不足。
前朝大宋孱弱,很多榷場的開辦往往是戰爭媾和的結果。到了大齊這裏,對外十分強硬,仿佛誰要提議開辦榷場,誰就是賣國一般。士風如此,有時連黃元度、逄檜這樣的巨擘也不敢逆勢而行。
其實,在宋錚看來,那些主張閉鎖的大齊官員純粹是傻帽。姑且不說加強兩國貿易於民有利,但從經濟利益上來講,開辦榷場對物產豐富的大齊來說絕對有利。巨大的貿易順差,會讓臨國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大齊。
後世列強打開中國時,從南京條約到煙台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每一次不平等條約伴隨的,都是開放沿海、沿長江的通商口岸。(.好看的小說)為何列強要逼著中國做買賣?自然是方便它們傾銷商品,掠走中國的大量白銀。
回頭再說大齊,多開辦幾個榷場,也利於大齊的東西向外傾銷。作為活了兩輩子的人,宋錚對此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在考狀元時提到“貨幣戰爭”之類的。
對於這一點,黃元度很清楚,但他也不能公然地按照宋錚所說行事。事實上,宋錚能考中狀元,純屬幸運。若不是當時的環境特殊,換個時期,宋錚連前十名也進不去。
大齊風氣如此,宋錚也難以奈何,隻好暗地裏對唐正肅和薛啟孟報以歉意。唐、薛二人雖然很理解宋錚,但在國事上也由不得二人胡亂作主,畢竟,國與國之間往往是爭一個臉麵。
商談了兩天,這件事兒終於有了結果。大齊和西蜀兩國都不開辦榷場,但允許匯通商貿行代理齊蜀之間的貿易:在蜀國奉節設立匯通商貿行分號,所有出口到蜀國的貨物,都由匯通商貿行運到蜀國,而蜀國出口大齊的貨物,也由匯通商貿行采買回來,再秭歸的匯通商貿行分號朝廷分銷。
這事兒更加不可思議。匯通商貿行有在大齊境內開辦分號的權利,而蜀國郎正淳那邊也願意和匯通商貿行合作,於是便形成了這麽一個怪胎。
本來是官府,具體的來說是戶部專營的東西,變成了匯通商貿行專營,說起來是挖朝廷的牆角,但商貿行有皇帝的股份,誰又敢說商貿行賣國呢?難不成是皇帝把自己的天下賣給蜀國?
六月初三,禮部將雙方會談的結果上奏逄瑛,逄瑛很快轉給太後黃嬌。黃嬌對其中一些措辭不滿,又發回禮部,宋錚不得不再次與唐正肅商談。
如是三次,直到六月中旬,才把最終文本定下來。經逄瑛與黃嬌同時用印後,形成國書,兩國的邦交大事算是有了結果。
期間,最牽扯宋錚精力的,不是國書的措辭,而是另外一件事:逄通一書要求盡暫蔣魁家眷。
事情回到六月初五那天上午,正逢大朝。前麵一個多時辰,還算平穩,臨到下朝時,國公逄通突然站出來上書:
“……蔣魁者,逆賊也。其以原皇城司副都統之位叛逃蜀地,其罪即當以族誅。且傳言,十年前蜀關兵敗,情報泄密者即為蔣魁。若此事為真,則蔣魁百死莫贖也。然近日臣聞,蔣家罪眷已經由蜀返齊,故請聖上嚴查此事,給數萬蜀關忠骨一個交待……”
逄通上書時,宋錚因為蜀使之事,也在太極殿。逄通一上書,立即在殿內引起軒然大波,同樣把宋錚嚇了一跳,不禁偷偷打量逄瑛。這件事宋錚前番在西齋與逄瑛密談時,已經稟報過了,逄瑛倒是答應不累及蔣魁家眷。但逄通公然上書,立即把宋錚和逄瑛逼到了牆角。
還好,逄瑛已經非心思簡單的少年,隻見他略一沉吟,問道,“國公,這事兒你從哪裏聽說的?”
“臣前番接到軍中密報,說有一隊人馬,自稱是西夏漢人,因戰事逃離關中,轉道蜀國來到我們大齊。後來,這隊人馬竟然在徽州黃山腳下安頓下來。經過查訪,有人認出,這隊人竟是蔣魁的家眷,隻不過更名換姓而已。故臣奏請聖上,定要嚴查此事。”
“跟蹤查訪,好像這是皇城司的差事吧。怎麽,左右司都沒報上來,倒是老國公先得到了消息?或者說,老國公憂國心切,調派自己府裏的人手去查此事?”
逄通輕聲一笑,“前番禮部郎中宋錚孤身出使蜀國,聖上對蜀國之事頗為關注,臣既然是太尉,自然要急聖上所急,故對蜀關的事極為關注。蜀地雖偶有百姓來到我們大齊,但這一次人數頗多,足有五六十口,臣不得不令左司密查。這不,左司昨夜剛剛報上來,今日臣便上奏聖上,請聖上嚴查此事。”
逄通的話音一落,下邊眾官員議論的聲音更大了。片刻之後,戶部尚書徐寅順立即站出來,“蔣魁罪大惡極,老臣奏請聖上,當派有司嚴查這批人馬,看看他們是如何能通過蜀關的層層查檢,來到我們大齊的。”
徐寅順一說話,除了季璨、郭興嘉等大佬依然觀望外,其他官員紛紛表態。前番因為韓忠案被逄瑛訓斥的禦史汪昭庚,更是聲淚俱下地控訴。
逄瑛冷著臉,一句話也不說,任由朝臣們表態。刑部尚書董蘭成本來也想摻合一下,不過,他看了看宋錚,又看了看逄瑛以後,生生地把邁出的那隻腳收了回來。
近一個時辰後,在半數官員群情激昂地說了一番後,皇帝依然端坐在龍椅上。這時,有聰明的回過味兒來,聯想到剛才的事,皇帝先不問事情的真假,而是問國公逄通的消息來源。那時候皇帝的臉色就不好,現在看來,皇帝不高興並不是因為消息本身,而是國公逄通突然提起這件事來。
慢慢地,朝中的聲音就小了。逄瑛畢竟是皇帝,雖然這個皇帝明年才能拿回另外一半權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願意和皇帝頂著幹的,畢竟是少數。很多官員在事不關己的情況下,還是願意看皇帝的臉色行事。隻要順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最少不會給自己小鞋兒穿。
太極殿裏終於靜下來,隻到靜到掉一根針都能聽到的程度。逄瑛才冷冷地掃了下邊一眼,從嘴裏崩出一句話,“此事另有緣由。”說完,不等下邊議論再起,逄瑛便站了起來,向著朝下狠狠地甩了一下衣袖,便轉到了屏風後麵。
錢滿櫃急忙喊了一聲“退朝”,就匆匆跟隨而去。
逄瑛一走,許多官員就圍到了逄通身邊,連連詢問此事的真假。逄通臉色也很難看,一句話也不說,轉頭就向殿門處走去。
走到宋錚身邊時,逄通扭過頭來,眼神複雜地看了宋錚一眼,“宋大人當時在蜀國,想必也知道此事吧?”
“我?我當時正被人追殺,差點喪命在青城山。國公爺既然對蜀國關注,不知道可否知曉,我被何人追殺?”
逄通一愣,“我怎會知道?”
“哦,我還以為國公爺對蜀國的事兒洞若觀火呢。可巧的是,那夥追殺我的人中,有一位是大齊的熟人。那人從秭歸就曾想暗殺於我,一直又跟到了蜀國,貌似和蔣魁也相熟。”宋錚淡然地道。
宋錚的話一出,整個太極殿裏又靜了下來。任何人都看出,宋錚對逄通的敵意。而且聽宋錚的意思,那個追殺宋錚的人,還是逄通派去的。如果這樣的話,那個人又與蔣魁相熟,那麽……
唉呀,大臣們忽然發現,這事兒不能往下想。
逄通目光一寒,胡子也翹了起來,足足瞪了宋錚半盞茶的工夫,方忽然笑道,“宋小郎不但是文武雙絕,這講笑話的本事也算是一絕了,那以後就可以叫‘三絕宋小郎’了。”
宋錚哈哈一笑,“國公爺果然足不出江寧,便能洞悉萬裏之外。在下在蜀國的時候,被蜀人稱為‘三絕’公子,不過這另外一絕卻是指小子的酒量。”
逄通亦大笑道,“說起來,你遠赴蜀國大半年,好不容易回來,也沒給你接風。我們家霆兒早就嚷嚷要見你一麵了。哦,霆兒大婚了。”
宋錚一拱手,“賀喜國公爺,改日小子把禮補上。”
這事兒說起來挺操蛋的。當初宋錚到蜀國去的時候,為了拉攏住蜀國不要支持西夏,大齊開了一係列條件,包括雙方設立榷場,但並沒有明確說明榷場的位置。也許在大齊看來,蜀國與西夏、大金一樣,都屬於“番邦”,榷場的位置相當然地要設在對方國家。
其實椎場設在哪裏,沒有什麽講究。曆史上,宋朝在自己境內設有榷場,而遼、西夏也曾在自己的邊境設榷場。但到了大齊這裏,由於與周邊國家嚴重對立,所以對周邊國家的封鎖也很嚴密,邊境駐軍眾多,並設立嚴格的出口關卡,幾乎貿易都由官府包辦。
這樣做自然使得臨國之間的民間貿易杜絕。實際上,這種杜絕很不徹底,巨大的利潤誘惑,使得許多邊軍參與到走私中。在逄檜裁汰冗軍前,軍中經費不足,士兵經常發半餉,欠餉的也很常見,由此導致軍中高層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暗中鼓勵或者操縱走私,以彌補軍費的不足。
前朝大宋孱弱,很多榷場的開辦往往是戰爭媾和的結果。到了大齊這裏,對外十分強硬,仿佛誰要提議開辦榷場,誰就是賣國一般。士風如此,有時連黃元度、逄檜這樣的巨擘也不敢逆勢而行。
其實,在宋錚看來,那些主張閉鎖的大齊官員純粹是傻帽。姑且不說加強兩國貿易於民有利,但從經濟利益上來講,開辦榷場對物產豐富的大齊來說絕對有利。巨大的貿易順差,會讓臨國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大齊。
後世列強打開中國時,從南京條約到煙台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每一次不平等條約伴隨的,都是開放沿海、沿長江的通商口岸。(.好看的小說)為何列強要逼著中國做買賣?自然是方便它們傾銷商品,掠走中國的大量白銀。
回頭再說大齊,多開辦幾個榷場,也利於大齊的東西向外傾銷。作為活了兩輩子的人,宋錚對此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在考狀元時提到“貨幣戰爭”之類的。
對於這一點,黃元度很清楚,但他也不能公然地按照宋錚所說行事。事實上,宋錚能考中狀元,純屬幸運。若不是當時的環境特殊,換個時期,宋錚連前十名也進不去。
大齊風氣如此,宋錚也難以奈何,隻好暗地裏對唐正肅和薛啟孟報以歉意。唐、薛二人雖然很理解宋錚,但在國事上也由不得二人胡亂作主,畢竟,國與國之間往往是爭一個臉麵。
商談了兩天,這件事兒終於有了結果。大齊和西蜀兩國都不開辦榷場,但允許匯通商貿行代理齊蜀之間的貿易:在蜀國奉節設立匯通商貿行分號,所有出口到蜀國的貨物,都由匯通商貿行運到蜀國,而蜀國出口大齊的貨物,也由匯通商貿行采買回來,再秭歸的匯通商貿行分號朝廷分銷。
這事兒更加不可思議。匯通商貿行有在大齊境內開辦分號的權利,而蜀國郎正淳那邊也願意和匯通商貿行合作,於是便形成了這麽一個怪胎。
本來是官府,具體的來說是戶部專營的東西,變成了匯通商貿行專營,說起來是挖朝廷的牆角,但商貿行有皇帝的股份,誰又敢說商貿行賣國呢?難不成是皇帝把自己的天下賣給蜀國?
六月初三,禮部將雙方會談的結果上奏逄瑛,逄瑛很快轉給太後黃嬌。黃嬌對其中一些措辭不滿,又發回禮部,宋錚不得不再次與唐正肅商談。
如是三次,直到六月中旬,才把最終文本定下來。經逄瑛與黃嬌同時用印後,形成國書,兩國的邦交大事算是有了結果。
期間,最牽扯宋錚精力的,不是國書的措辭,而是另外一件事:逄通一書要求盡暫蔣魁家眷。
事情回到六月初五那天上午,正逢大朝。前麵一個多時辰,還算平穩,臨到下朝時,國公逄通突然站出來上書:
“……蔣魁者,逆賊也。其以原皇城司副都統之位叛逃蜀地,其罪即當以族誅。且傳言,十年前蜀關兵敗,情報泄密者即為蔣魁。若此事為真,則蔣魁百死莫贖也。然近日臣聞,蔣家罪眷已經由蜀返齊,故請聖上嚴查此事,給數萬蜀關忠骨一個交待……”
逄通上書時,宋錚因為蜀使之事,也在太極殿。逄通一上書,立即在殿內引起軒然大波,同樣把宋錚嚇了一跳,不禁偷偷打量逄瑛。這件事宋錚前番在西齋與逄瑛密談時,已經稟報過了,逄瑛倒是答應不累及蔣魁家眷。但逄通公然上書,立即把宋錚和逄瑛逼到了牆角。
還好,逄瑛已經非心思簡單的少年,隻見他略一沉吟,問道,“國公,這事兒你從哪裏聽說的?”
“臣前番接到軍中密報,說有一隊人馬,自稱是西夏漢人,因戰事逃離關中,轉道蜀國來到我們大齊。後來,這隊人馬竟然在徽州黃山腳下安頓下來。經過查訪,有人認出,這隊人竟是蔣魁的家眷,隻不過更名換姓而已。故臣奏請聖上,定要嚴查此事。”
“跟蹤查訪,好像這是皇城司的差事吧。怎麽,左右司都沒報上來,倒是老國公先得到了消息?或者說,老國公憂國心切,調派自己府裏的人手去查此事?”
逄通輕聲一笑,“前番禮部郎中宋錚孤身出使蜀國,聖上對蜀國之事頗為關注,臣既然是太尉,自然要急聖上所急,故對蜀關的事極為關注。蜀地雖偶有百姓來到我們大齊,但這一次人數頗多,足有五六十口,臣不得不令左司密查。這不,左司昨夜剛剛報上來,今日臣便上奏聖上,請聖上嚴查此事。”
逄通的話音一落,下邊眾官員議論的聲音更大了。片刻之後,戶部尚書徐寅順立即站出來,“蔣魁罪大惡極,老臣奏請聖上,當派有司嚴查這批人馬,看看他們是如何能通過蜀關的層層查檢,來到我們大齊的。”
徐寅順一說話,除了季璨、郭興嘉等大佬依然觀望外,其他官員紛紛表態。前番因為韓忠案被逄瑛訓斥的禦史汪昭庚,更是聲淚俱下地控訴。
逄瑛冷著臉,一句話也不說,任由朝臣們表態。刑部尚書董蘭成本來也想摻合一下,不過,他看了看宋錚,又看了看逄瑛以後,生生地把邁出的那隻腳收了回來。
近一個時辰後,在半數官員群情激昂地說了一番後,皇帝依然端坐在龍椅上。這時,有聰明的回過味兒來,聯想到剛才的事,皇帝先不問事情的真假,而是問國公逄通的消息來源。那時候皇帝的臉色就不好,現在看來,皇帝不高興並不是因為消息本身,而是國公逄通突然提起這件事來。
慢慢地,朝中的聲音就小了。逄瑛畢竟是皇帝,雖然這個皇帝明年才能拿回另外一半權力,但皇帝畢竟是皇帝,願意和皇帝頂著幹的,畢竟是少數。很多官員在事不關己的情況下,還是願意看皇帝的臉色行事。隻要順了皇帝的心意,皇帝最少不會給自己小鞋兒穿。
太極殿裏終於靜下來,隻到靜到掉一根針都能聽到的程度。逄瑛才冷冷地掃了下邊一眼,從嘴裏崩出一句話,“此事另有緣由。”說完,不等下邊議論再起,逄瑛便站了起來,向著朝下狠狠地甩了一下衣袖,便轉到了屏風後麵。
錢滿櫃急忙喊了一聲“退朝”,就匆匆跟隨而去。
逄瑛一走,許多官員就圍到了逄通身邊,連連詢問此事的真假。逄通臉色也很難看,一句話也不說,轉頭就向殿門處走去。
走到宋錚身邊時,逄通扭過頭來,眼神複雜地看了宋錚一眼,“宋大人當時在蜀國,想必也知道此事吧?”
“我?我當時正被人追殺,差點喪命在青城山。國公爺既然對蜀國關注,不知道可否知曉,我被何人追殺?”
逄通一愣,“我怎會知道?”
“哦,我還以為國公爺對蜀國的事兒洞若觀火呢。可巧的是,那夥追殺我的人中,有一位是大齊的熟人。那人從秭歸就曾想暗殺於我,一直又跟到了蜀國,貌似和蔣魁也相熟。”宋錚淡然地道。
宋錚的話一出,整個太極殿裏又靜了下來。任何人都看出,宋錚對逄通的敵意。而且聽宋錚的意思,那個追殺宋錚的人,還是逄通派去的。如果這樣的話,那個人又與蔣魁相熟,那麽……
唉呀,大臣們忽然發現,這事兒不能往下想。
逄通目光一寒,胡子也翹了起來,足足瞪了宋錚半盞茶的工夫,方忽然笑道,“宋小郎不但是文武雙絕,這講笑話的本事也算是一絕了,那以後就可以叫‘三絕宋小郎’了。”
宋錚哈哈一笑,“國公爺果然足不出江寧,便能洞悉萬裏之外。在下在蜀國的時候,被蜀人稱為‘三絕’公子,不過這另外一絕卻是指小子的酒量。”
逄通亦大笑道,“說起來,你遠赴蜀國大半年,好不容易回來,也沒給你接風。我們家霆兒早就嚷嚷要見你一麵了。哦,霆兒大婚了。”
宋錚一拱手,“賀喜國公爺,改日小子把禮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