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裏拉”一詞首先出現在1933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所寫的一部小說中。他所描繪的香格裏拉是一塊永恒和平寧靜的土地,是個有雪峰峽穀、金碧輝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廟宇、被森林環繞著的寧靜的湖泊、美麗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


    香格裏拉就是一個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峽穀、森林、草甸、湖泊,那裏富含金礦和純淨空氣的薈萃地,是美麗、明朗、安然、閑逸、悠遠、知足 、寧靜 、和諧等一切人類美好理想的歸宿。在這裏,其實香格裏拉已經是成為了一個理想中的國度了,一種和諧、寧靜充斥其間。當1934年4月英國倫敦麥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該小說時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歐洲引起了轟動,並很快暢銷到美、日等國。


    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創作於在一戰過後,二戰待發的時候 ,此時的西方經濟不是很繁榮,人民普遍處在一種心靈迷漫的狀態中,這點可以從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會背景方麵的佐證。人們普遍希望富強、繁榮,隻是現實中卻還不能夠得到這種的滿足,這是一種心靈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線》出現並引起轟動的深層次社會背景。


    小說出版後,立刻被獨具慧眼的好萊塢製片公司攝製成電影,影片風靡全球,西方人對西藏及香格裏拉的印象主要來源於此。在斯皮爾伯格之前,好萊塢曾經兩次兩次翻拍過這部電影。公認優秀的是1937年版的《消失在地平線》。本片是一部製作豪華、導演俱佳的傳奇冒險片,導演卡普拉是那個年代的斯皮爾伯格,他用了四百萬美元的預算(相當於今天的八千萬)重新原著的理想世界。


    影片上映後不斷遭到刪減,近年來影史學家花了13年的時間收集流失的鏡頭,最後基本補齊,缺失的部分用對對白或圖片代替。1973年重拍,前麵半個小時的鏡頭完全複製原版的鏡頭。因製作方向錯誤,使得這部影片成為了一部歌舞充斥、華而不實的幼稚之作。全片隻有開始的一段還可以觀看,不過,導演查爾斯-賈洛特的鏡頭處理手法還算夠水準,史伯特-蘇堤斯的攝影技術亦為本片增色不少,片中優美的鏡頭令人如癡如醉,彼得-芬治、奧利維亞-赫西等人的表演也不俗。


    盡管好萊塢已經三次翻拍過這部小說,但要論影響力,斯皮爾伯格和蕭逸臣攜手的最新版本無疑是最吸引人的,該片匯集了來自好萊塢和中國兩地的當紅影星,又是由好萊塢最富傳奇色彩的編劇操刀劇本、最有號召力的導演掌鏡拍攝,在影片的新片發布會之後,好萊塢媒體對這部影片的成績都持樂觀的態度。


    正如編劇蕭逸臣和導演斯皮爾伯格一再強調的,這部影片能夠給人心靈上的震撼遠超過視覺上帶給人們的震撼。但是在首映日走進電影院的觀眾,首先還是被這部影片精細的畫質所吸引,尤其是航拍喜馬拉雅山脈和橫斷山脈的那幾組鏡頭,斯皮爾伯格邀請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專業攝製組,運用了最先進的航拍攝像機,在觀眾麵前呈現出了最真實壯觀的雪山美景。


    因為躲避戰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恩、副領事馬爾遜、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巴司庫,欲飛往巴基斯但。在飛行途中,他們發現飛機離開了原定航線,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向東偏北方向飛行;飛行員也不是平時的費納,而是個帶武器的陌生人。飛機被劫持了,他們手無寸鐵,對此無可奈何。


    “天空碧藍如洗,午後的明媚陽光下一種夢幻般的景色向他飄來,仿佛一下子就把他餘下的呼吸從肺裏攫了出來。遠遠地,在視野的盡頭,隱隱呈現出一溜綿延重疊的雪山峰巒,被冰雪裝扮得銀彩飛揚,雪峰仿佛飄浮在綿綿的雲層之上……飛機整整迂回繞飛了一個圓周,然後朝西麵飛去,與地平線漸漸疊合在一起,那地麵的色彩強烈慧眼,幾乎有些花裏胡哨,仿佛就是幾個半瘋半癲的印象派天才大師筆下的彩畫幕布。”


    凡是看過原著的觀眾們在欣賞這部影片開場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小說中有關這一情節的敘述,影片幾近完美的展現這些文字向人們描繪的那種意境。


    而就在觀眾們如癡如醉的沉寂在這種優美的畫麵質感的時候,鏡頭隨著飛機開始嗡嗡沉悶地盤旋在一個深不可測的峽穀上方,對麵是一堵陡峭得近乎垂直的白色懸崖,要是沒有陽光照射在上麵,還會誤以為這懸崖就是天空的一部分。就像從莫林看到許多層層疊疊的少女峰般閃耀著令人炫目的燦燦銀光。


    這個夜晚,飛機降落在一座狹長的山穀口,飛行員在飛機迫降中受傷濱臨死亡,而四乘客則安然無恙。第二天清晨,飛行員在臨死前斷斷續續地說,這裏是中國藏區,附近有一座叫香格裏拉的喇嘛寺,他們隻有到那裏才能找到食宿。 當他們正準備向香格裏拉走去時,一位由十幾個藏民簇擁著能講一口純正英語的張姓漢族中年人出現了。張告訴他們,這裏叫藍月山穀,是進香格裏拉的唯一通道。山穀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聳人雲的雪山叫卡拉卡爾,海拔28000 英尺以上。張帶著他們爬山攀岩,幾乎走了一天,最後穿過一片雲霧繚繞的林海,終於到達一座喇嘛寺——香格裏拉的中心。


    跟隨著幾位主演的腳步,一個擁有壯麗的雪山、冰川、峽穀、森林、草甸、湖泊等的自然奇觀的精美畫卷,開始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純美的自然風光、宛如仙境的神秘山穀、籠罩在神秘色彩之中的喇嘛寺,都牢牢的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


    在進入了香格裏拉之後,劇情開始展開,康恩是一個“精神和肉體”兩方麵均十分優秀的年輕人。通過交談,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某種程度的“心靈感應”,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選康恩做他的繼承人。最終康恩得知他們來到這個山穀的真相。原來生活在香格裏拉的居民盡管享受長壽,但是依舊麵臨人口衰減的困境,他們需要不斷的從外界獲得人口補充。


    香格裏拉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山穀,想要依kao迷途的路人誤打誤撞走進這個山穀,並不能滿足香格裏拉對人口的需要,很快一個聽起來有些異想天開的計劃被提了出來,香格裏拉派出一位年輕人,回到正常的人類世界,並且進入了飛行學校,然後成為了一名被派往亞洲地區的飛行員。他的使命就是在合適的機會從外界為香格裏拉帶來新鮮的血液,而康恩四人就“不幸”的成為了第一批試驗品。


    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和觀察,他們四人均認為香格裏拉是他們所見過的最幸福的社會。康恩迷戀香格裏拉的優美恬靜,巴納德舍不下香格裏拉豐富的金礦,布琳克洛小姐則準備在香格裏拉傳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他們都不願離開香格裏拉。隻有馬爾遜總想回到英國,但路途遙遠,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


    最後馬爾遜終於抓住了最高喇嘛辭世。馬幫腳夫送貨到香格裏拉的機會,請求康恩作伴離開香格裏拉,而康恩因為愛上了香格裏拉喇嘛寺裏另一位神秘的滿清皇族小姐洛森的原因,同意跟他一起離開。


    在歸途中洛森和康恩上演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最後滿頭白發的洛森在將愛人送回到屬於他的世界之後安詳了閉上了自己的眼睛,這段超越時間而成為永恒的愛情成為了影片結尾賺足觀眾眼淚的“利器”。


    影片的最後依舊不能免俗的抬出了愛情這個永恒的話題,不過這段愛情描寫,最後卻獲得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認可,洛杉磯時報的著名評論員甚至將這部影片的愛情橋段和影片《人鬼情未了》進行了比較,他認為《人鬼情未了》從異空間的角度闡釋了愛情的偉大,而《消失的地平線》則從時間的角度驗證了愛情的永恒,無論怎麽說,兩部影片的愛情得分,幾乎不相上下。


    影片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動,但是看過這部影片之後真正讓人們回味的還是其深刻的主題。在進入新世紀之後,美國受到網絡經濟泡沫破滅的影響,一直穩定的經濟增長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一種對未來的焦慮正在美國社會悄然蔓延。在這樣的背景下,影片《消失的地平線》的上映為美國人打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野。


    電影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去尋找香格裏拉,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在雲南、四川、西藏交界的藏區為希爾頓筆下的香格裏拉,概因當年在詹姆斯-希爾頓小說的消息來源——美國人奧地利血統的洛克教授,他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植物學教授,應《國家地理》雜誌的稿約而來到中國的西南邊陲地方進行植物學的研究的,在中國的二十年代就深藏中國的麗江古城裏,隻是被當地的淳樸人文、厚重曆史、多樣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香格裏拉作為一種人類精神層麵更高的追求,象征著人類永遠追求更高更好更和諧的生活態度。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對一種寧靜和諧的向往。理想中的香格裏拉隻是一種人類向往的地方,是心靈中的理想國度,現實中卻未必真實存在。所以影片更多的是為美國人提供了一種“適度”的生活原則,而正是因為美國人過度膨脹的欲望,才會在08年釀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蕭逸臣並沒有指望他的這劑“預防針”就能夠改變曆史,不過能夠讓依舊沉浸在經濟繁榮中的美國人清醒一下,也就達到了當初他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摩登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憂鬱的青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憂鬱的青蛙並收藏摩登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