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謹遵母後吩咐,積極爭取前往西境。為皇兄複仇,為父皇解憂,為豊朝除害。”項南拱手大聲說道。
“好。”張玫娘見項南如此鬥誌昂揚,不禁笑著點了點頭,“好孩子,你能這麽說,為娘真的很高興。
這樣,你再去一趟你舅公家。你高顯表舅是西境安護府大將軍,手下雄兵多達十萬之眾。你此次前往西境,若能得到他的襄助,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項南一聽,點了點頭。
……
隔天李賾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陛下,丹蚩人竟敢暗殺我豊朝太子,這簡直是不把我豊朝放在眼裏!”
“丹蚩人一直為禍我邊境,聽說,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百姓們已經怨聲載道了。”
“兵者,不祥之器。丹蚩世居冰原之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有十萬騎兵。微臣以為,不易輕啟戰端。”
“太子被刺一案,尚未查明真相,並不一定真為丹蚩所為。陛下,臣以為應當派人徹查,以便厘清真相。”
群臣紛紛建言道。
“忠王,你怎麽看?”李賾看向忠王道。
“聖上,此次刺殺,絕非是丹蚩人臨時起意。應該是太子出發前,他們就有了周密的計劃,足見丹蚩人早有反意。如今他們一定囤積了大量兵力,準備與我豊朝公然開戰。”忠王隨即說道。
項南一聽,卻是越發篤信,忠王是個蠢貨。所說的這番話,全無邏輯可言。
首先,丹蚩人也不知太子何時出發,哪裏能夠提前周密計劃;
其次,就算丹蚩想要開戰,直接攻打豊朝城池即可,犯不上去刺殺豊朝太子。對他們來說,那沒有絲毫好處。
因為戰爭的目的,一為土地,二為財富,三為人口。太子之行,一樣都不沾,丹蚩何必刺殺他,豈不是多此一舉。
果然,李賾聽罷,也是默不作聲。
此時,李承鄴站了出來,“父皇,兒臣願領兵前往,將丹蚩人趕回焉支山以外,從此不再過境,也為我皇兄報仇。”
項南一聽,暗暗歎了口氣。
李承鄴也不夠聰明。
忠王那番話,說得毫無邏輯,根本無法說服李賾,讓他相信刺殺一事是丹蚩所為。
李承鄴卻看不出來,仍然提出率軍西北。
名義上是為父兄報仇,其實目的還不是為了建立軍功,好謀求太子之位。
他的想法,簡直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果然,李賾聽了他的話,仍然沒有表態。
……
“父皇,兒臣以為,丹蚩人雖然膽大狂傲,近幾年在我朝的壓製之下,還是有所忌憚。”項南此時起身說道,“刺殺太子事發突然,恐有蹊蹺,在查明事情真相之前就貿然起兵,這太草率了。”
高於明聽項南這麽說,頓時眼睛一亮。
這番話,正是他想要說得。因為他清楚,太子李承稷不是丹蚩人所殺。
原因是,高顯在西境都護府跟丹蚩人有秘密交易。丹蚩人每三個月擄劫一次豊朝邊境,隨後再由高顯率軍驅逐。
如此一來,丹蚩人得了實惠,高顯得了軍功,正是所謂的養寇自重。因此他知道,太子之死,與丹蚩人無關。
另外,太子出使西境之後,其實他們高家也曾派人刺殺過太子。可惜卻被太子奮勇殺出,功虧一簣。
如今太子卻真的被刺,顯然還有第二波刺客。
而這第二波刺客很可能就是李承鄴、忠王派去的。
因為按照常理推斷,一人死後,誰獲益最大,誰就有可能是真凶。
也許能從此案中,查到李承鄴暗害太子的證據,到時候順利扳倒二皇子,為李承鄞上位再除一位強敵。
所以他是力主先調查真相的。沒想到他還沒開口,項南就替他把話說了,真是個聰明孩子。
……
“丹蚩人生性好戰,此番若不給予迎頭痛擊的話,將養虎為患,後患無窮啊!”忠王一聽,立刻說道。
“父皇,兒臣疑惑丹蚩人為何要刺殺太子?他如此這般對他國百害而無一利,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啊?恐被人陷害也有可能。”項南則再次說道。
“你這麽說,可有證據?”李賾看向項南道。
“暫無證據。”項南躬身道,“所以兒臣建議朝廷派出得力大員前往西境調查此案,厘清真相,查出真凶,為皇兄討還一個公道。”
“嗯。”李賾點了點頭,隨後開口說道,“本朝太子被刺,那麽大的事,若沒有對策,鄰國必定會以為我朝軟弱可欺。
承鄴,朕命你即可帶兵去西境安護府。一,徹查太子遇刺一事;二,要給西北各國以威懾。
承鄞,你帶使團去西州。雖然太子被刺,但東宮依然在。西州王的女兒,若嫁到東宮,可爭取西州的穩定和平,在這個檔口至關重要。”
“是,兒臣謹遵聖命。”項南、李承鄴紛紛躬身道。
不過項南已經看得出來,皇帝是有意偏袒李承鄴。
太子被刺,其實皇帝看得出來,丹蚩不過是替罪羊。
因為正如項南所說,丹蚩刺殺豊朝太子,百害而無一利。
相反,倒是豊朝自己的勢力,為了競逐皇位,才更有可能促成此事。
而有資格競逐皇位的,就是李承鄴、李承鄞二人,因此罪魁就在李承鄴、李承鄞之間。
如今李承鄴在真相未明之前,就力主開戰,顯然嫌疑更大。
但皇帝卻派李承鄴去查案,自己查自己,能查清真相才怪呢。
顯然他是有意袒護李承鄴,而且也表明,他其實並不太在意太子遇刺的真相,他隻想借這個機會好好修理丹蚩。
一方麵,丹蚩常年進犯邊關,襲擾豊朝,搶劫財物,擄掠百姓,為禍甚深,早已積下了頗多仇恨;
一方麵,丹蚩如今勢大,擁有十萬騎兵,對豊朝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是時候該好好敲打敲打,以免它成為心腹大患。
至於派李承鄞去西州求親,應該也是出於平衡的考慮。
畢竟政治需要平衡,既然給李承鄴一顆糖,怎麽也得給李承鄞一個棗兒吧。
……
高於明如此聰明,自然也看出來了,不禁心中暗暗警醒。
皇帝真的是太冷血無情了,親生兒子怎麽死的都不管,隻想著自己的政治利益。
真是皇家無父子!
(本章完)
“好。”張玫娘見項南如此鬥誌昂揚,不禁笑著點了點頭,“好孩子,你能這麽說,為娘真的很高興。
這樣,你再去一趟你舅公家。你高顯表舅是西境安護府大將軍,手下雄兵多達十萬之眾。你此次前往西境,若能得到他的襄助,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項南一聽,點了點頭。
……
隔天李賾召集群臣,商議對策。
“陛下,丹蚩人竟敢暗殺我豊朝太子,這簡直是不把我豊朝放在眼裏!”
“丹蚩人一直為禍我邊境,聽說,所過之處如蝗蟲過境,百姓們已經怨聲載道了。”
“兵者,不祥之器。丹蚩世居冰原之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有十萬騎兵。微臣以為,不易輕啟戰端。”
“太子被刺一案,尚未查明真相,並不一定真為丹蚩所為。陛下,臣以為應當派人徹查,以便厘清真相。”
群臣紛紛建言道。
“忠王,你怎麽看?”李賾看向忠王道。
“聖上,此次刺殺,絕非是丹蚩人臨時起意。應該是太子出發前,他們就有了周密的計劃,足見丹蚩人早有反意。如今他們一定囤積了大量兵力,準備與我豊朝公然開戰。”忠王隨即說道。
項南一聽,卻是越發篤信,忠王是個蠢貨。所說的這番話,全無邏輯可言。
首先,丹蚩人也不知太子何時出發,哪裏能夠提前周密計劃;
其次,就算丹蚩想要開戰,直接攻打豊朝城池即可,犯不上去刺殺豊朝太子。對他們來說,那沒有絲毫好處。
因為戰爭的目的,一為土地,二為財富,三為人口。太子之行,一樣都不沾,丹蚩何必刺殺他,豈不是多此一舉。
果然,李賾聽罷,也是默不作聲。
此時,李承鄴站了出來,“父皇,兒臣願領兵前往,將丹蚩人趕回焉支山以外,從此不再過境,也為我皇兄報仇。”
項南一聽,暗暗歎了口氣。
李承鄴也不夠聰明。
忠王那番話,說得毫無邏輯,根本無法說服李賾,讓他相信刺殺一事是丹蚩所為。
李承鄴卻看不出來,仍然提出率軍西北。
名義上是為父兄報仇,其實目的還不是為了建立軍功,好謀求太子之位。
他的想法,簡直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果然,李賾聽了他的話,仍然沒有表態。
……
“父皇,兒臣以為,丹蚩人雖然膽大狂傲,近幾年在我朝的壓製之下,還是有所忌憚。”項南此時起身說道,“刺殺太子事發突然,恐有蹊蹺,在查明事情真相之前就貿然起兵,這太草率了。”
高於明聽項南這麽說,頓時眼睛一亮。
這番話,正是他想要說得。因為他清楚,太子李承稷不是丹蚩人所殺。
原因是,高顯在西境都護府跟丹蚩人有秘密交易。丹蚩人每三個月擄劫一次豊朝邊境,隨後再由高顯率軍驅逐。
如此一來,丹蚩人得了實惠,高顯得了軍功,正是所謂的養寇自重。因此他知道,太子之死,與丹蚩人無關。
另外,太子出使西境之後,其實他們高家也曾派人刺殺過太子。可惜卻被太子奮勇殺出,功虧一簣。
如今太子卻真的被刺,顯然還有第二波刺客。
而這第二波刺客很可能就是李承鄴、忠王派去的。
因為按照常理推斷,一人死後,誰獲益最大,誰就有可能是真凶。
也許能從此案中,查到李承鄴暗害太子的證據,到時候順利扳倒二皇子,為李承鄞上位再除一位強敵。
所以他是力主先調查真相的。沒想到他還沒開口,項南就替他把話說了,真是個聰明孩子。
……
“丹蚩人生性好戰,此番若不給予迎頭痛擊的話,將養虎為患,後患無窮啊!”忠王一聽,立刻說道。
“父皇,兒臣疑惑丹蚩人為何要刺殺太子?他如此這般對他國百害而無一利,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啊?恐被人陷害也有可能。”項南則再次說道。
“你這麽說,可有證據?”李賾看向項南道。
“暫無證據。”項南躬身道,“所以兒臣建議朝廷派出得力大員前往西境調查此案,厘清真相,查出真凶,為皇兄討還一個公道。”
“嗯。”李賾點了點頭,隨後開口說道,“本朝太子被刺,那麽大的事,若沒有對策,鄰國必定會以為我朝軟弱可欺。
承鄴,朕命你即可帶兵去西境安護府。一,徹查太子遇刺一事;二,要給西北各國以威懾。
承鄞,你帶使團去西州。雖然太子被刺,但東宮依然在。西州王的女兒,若嫁到東宮,可爭取西州的穩定和平,在這個檔口至關重要。”
“是,兒臣謹遵聖命。”項南、李承鄴紛紛躬身道。
不過項南已經看得出來,皇帝是有意偏袒李承鄴。
太子被刺,其實皇帝看得出來,丹蚩不過是替罪羊。
因為正如項南所說,丹蚩刺殺豊朝太子,百害而無一利。
相反,倒是豊朝自己的勢力,為了競逐皇位,才更有可能促成此事。
而有資格競逐皇位的,就是李承鄴、李承鄞二人,因此罪魁就在李承鄴、李承鄞之間。
如今李承鄴在真相未明之前,就力主開戰,顯然嫌疑更大。
但皇帝卻派李承鄴去查案,自己查自己,能查清真相才怪呢。
顯然他是有意袒護李承鄴,而且也表明,他其實並不太在意太子遇刺的真相,他隻想借這個機會好好修理丹蚩。
一方麵,丹蚩常年進犯邊關,襲擾豊朝,搶劫財物,擄掠百姓,為禍甚深,早已積下了頗多仇恨;
一方麵,丹蚩如今勢大,擁有十萬騎兵,對豊朝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是時候該好好敲打敲打,以免它成為心腹大患。
至於派李承鄞去西州求親,應該也是出於平衡的考慮。
畢竟政治需要平衡,既然給李承鄴一顆糖,怎麽也得給李承鄞一個棗兒吧。
……
高於明如此聰明,自然也看出來了,不禁心中暗暗警醒。
皇帝真的是太冷血無情了,親生兒子怎麽死的都不管,隻想著自己的政治利益。
真是皇家無父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