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山上,無盡新墳,邊關壯士長眠於此。
每座墳上,都插著一根樹枝,樹枝頂端,是一朵素白纓穗。
這是對烈士的緬懷,是花木蘭紅娘子帶領婦女們趕製的。
匈奴遭遇大敗,已經遠退漠北,仍駐守代郡各部,重新進行了調度。
長孫無忌帶領輜重部隊,全部趕來雁門。
幽州代郡代縣的李秀成部,清剿黃巾殘部已基本結束。
為了集中兵力,布局雁門,劉芒令李秀成部趕往並州。
其中,程咬金裴元紹,帶領一百人,隨裴秀沿太行山趕往並州,沿途繪製太行地圖。
範仲淹李秀成率本部以及從黃巾餘部中招募的新兵,共計兩千人,走大路趕來並州。
讓劉芒興奮的是,下山歸附的黃巾殘眾,一萬餘人願意追隨。這部分人雖然不適合補充進隊伍,但在這個人口稀缺的年代,增加一萬多耕種人口,也能極大提高部隊的後勤保障能力。
……
並州,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
而雁門,是並州扼吭拊背的咽喉之地。
同時,雁門也是“大風起,沙礫擊麵,對麵不能相見”的荒涼之地。
西進並州戰略的第一步——進駐並州已經達成,劉芒需要在雁門重新布局,為謀求整個並州做好準備。
從防範匈奴的角度,劉芒很想揮師北進,進駐定襄、雲中兩郡。
但現在的實力尚不足以如此分兵,隻能先著眼於雁門。
命傅友德、滿桂,分駐平城、白登,以為犄角,防範匈奴。
蘇定方、斛律光駐累水北岸馬邑,以為陰館屏障。
同時,密令吳用,暫留京城長安,隨時打聽回報朝廷方麵的消息。
劉芒率餘部,駐紮陰館。
戰火初熄,雁門到處瘡痍。
布局雁門已定,等待李秀成部回師並州的同時,積極謀劃收取並州。
並州雖然不大,卻多沙漠及高山,更因豪強割據,並州因此被分成五大部分。
北方五郡中,除雁門外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地處大漠,目前是大漢與匈奴之間的真空地帶。
北方雁門郡,地處累頭山和恒山之間的盆地(既今大同盆地),目前在劉芒的控製之下。
並州南方四郡中,上郡、西河郡,位於大漠以南,呂梁山以西,目前被呂布所控製。
上黨郡,位於並州東南,處在太行和太嶽兩山圍攏的長治盆地,相對獨立。目前被張楊占據。
而太原郡,是並州自然條件最好的郡。東有太行,西有呂梁,汾河流經期間,形成兩山夾一河的形勢。
太原,北接雁門,南通司隸,想控製並州,南望中原,必須首先控製太原郡。
太原郡郡守王柔王叔優,年事已高。雖懦弱,卻有長者賢名。無有抗擊匈奴之勇,卻有愛民惜農之名,頗受當地百姓擁戴。
正因如此,周圍強豪雖虎視眈眈,卻一直害怕背負惡名,而不敢進駐太原。
自古以來,直至西東兩漢,無論士人還是百姓,可以舍棄生命,卻不肯壞了名聲。
如春秋之宋襄公,與楚國戰於泓水,一定要等待楚軍完全渡過泓水,列好陣勢後,才肯發動攻擊,結果導致大敗。也因此留下“宋襄之仁”的笑柄。
宋襄公所為,除了僵化的戰術理念外,很重要一點,是緣於“名聲”二字。不肯提前進攻,就是怕擔負“趁人之危”的“惡名”。
漢末,世人重視名聲並不比春秋時差。
像之前所說,李膺隱居山中,因其有賢名,連山賊都不敢去騷擾,擔心壞了名聲。
山賊尚且如此,士大夫之流更甚。即便稱呼仇人,也很少直呼其名,而是稱其表字。
譬如董卓,雖然視袁紹袁術兩兄弟為眼中釘肉中刺,甚至屠殺了在京袁氏滿門。但說起袁氏兄弟,還是習慣稱“袁本初”、“袁公路”,而非“袁紹”、“袁術”。
簡而言之,現下的社會風氣是,殺人可以,但不能沒禮貌!
隻是,禮貌也是有限度的。
現在,各方勢力都在圖謀並州,最肥美的太原,當然是強豪最為惦記的。王柔的賢名,已經難以阻止強豪的野心了。
太原,夾在劉芒的雁門、呂布的西河和張楊的上黨之間。
三股勢力,無不想據為己有,又不能不有所擔心。“名聲”還在其次,隻怕一旦惹惱了其它勢力,被群起而攻。
劉芒也有此擔心。
劉芒的煩悶,還不止如何奪去太原,係統也讓劉芒抓狂不已。
幽州牧劉虞表奏其為雁門太守,其事已過去好久,可是,係統遲遲沒有給出官職晉升的提示。
劉芒著急啊!
升官事小,提升五圍事大啊!
五圍隻差兩點就可以達到300,達到300,能開啟更多係統信息,有意外驚喜啊!
劉芒詢問過係統,得到的答複是,郡守太守,是地方高官,沒朝廷正式任命,不算!
“算不算都是你說了算!”
劉芒這個恨啊,可是又有什麽辦法?
無法晉升官職,也沒有其它途徑獲得召喚機會。
前一段,召喚隊列人滿為患,始終處於“堵車”狀態,現在倒好,因為沒有召喚機會,除了已經召喚,尚未招募的武力和特殊兩個人才,竟然還空閑出一個召喚隊列。
劉芒也沒空和係統計較太多,雁門的事情太多了。
而最讓劉芒驚訝的,是朝廷發來文書,擢升他為太原郡守!
劉芒立刻召集劉伯溫、長孫無忌、範仲淹和李岩等人,共同商議。
這件事很意外,卻也很簡單。
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之下,擢升劉芒,一定是董卓的意思。
幽州牧劉虞表奏劉芒為雁門太守,而到了董卓那裏,卻將雁門太守改為太原太守。
太原,遠比雁門富庶,這無疑是董卓送給劉芒的一份大禮。
不用說精於權謀之術的長孫無忌,便是劉芒都明白,董卓這是要拉攏收買自己。
當下形勢,各路諸侯在哄搶地盤的同時,常靠封官拉攏收買人心,以至於經常出現一個郡城,有幾個郡守的情況。
至於誰能真正當上這個官,那就要看個人的實力和本事了。
既然劉虞表奏了劉芒,而劉芒也已經實際控製了雁門,那麽,不管朝廷是否認可,雁門的郡守,劉芒一定是坐實了。
董卓將劉芒的雁門郡守改為太原郡守,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且還是個空頭人情。
而董卓這麽做的目的,眾人很容易就分析出來了,董卓無非希望拉攏劉芒,牽製袁紹。
隻任命劉芒,卻不免王柔,董卓的意思很明顯,如果劉芒不表示歸附於他,那麽,董卓就不會免去王柔之職,劉芒就沒法名正言順進駐太原郡。
董卓的這份“禮”,收不收呢?
每座墳上,都插著一根樹枝,樹枝頂端,是一朵素白纓穗。
這是對烈士的緬懷,是花木蘭紅娘子帶領婦女們趕製的。
匈奴遭遇大敗,已經遠退漠北,仍駐守代郡各部,重新進行了調度。
長孫無忌帶領輜重部隊,全部趕來雁門。
幽州代郡代縣的李秀成部,清剿黃巾殘部已基本結束。
為了集中兵力,布局雁門,劉芒令李秀成部趕往並州。
其中,程咬金裴元紹,帶領一百人,隨裴秀沿太行山趕往並州,沿途繪製太行地圖。
範仲淹李秀成率本部以及從黃巾餘部中招募的新兵,共計兩千人,走大路趕來並州。
讓劉芒興奮的是,下山歸附的黃巾殘眾,一萬餘人願意追隨。這部分人雖然不適合補充進隊伍,但在這個人口稀缺的年代,增加一萬多耕種人口,也能極大提高部隊的後勤保障能力。
……
並州,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
而雁門,是並州扼吭拊背的咽喉之地。
同時,雁門也是“大風起,沙礫擊麵,對麵不能相見”的荒涼之地。
西進並州戰略的第一步——進駐並州已經達成,劉芒需要在雁門重新布局,為謀求整個並州做好準備。
從防範匈奴的角度,劉芒很想揮師北進,進駐定襄、雲中兩郡。
但現在的實力尚不足以如此分兵,隻能先著眼於雁門。
命傅友德、滿桂,分駐平城、白登,以為犄角,防範匈奴。
蘇定方、斛律光駐累水北岸馬邑,以為陰館屏障。
同時,密令吳用,暫留京城長安,隨時打聽回報朝廷方麵的消息。
劉芒率餘部,駐紮陰館。
戰火初熄,雁門到處瘡痍。
布局雁門已定,等待李秀成部回師並州的同時,積極謀劃收取並州。
並州雖然不大,卻多沙漠及高山,更因豪強割據,並州因此被分成五大部分。
北方五郡中,除雁門外的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地處大漠,目前是大漢與匈奴之間的真空地帶。
北方雁門郡,地處累頭山和恒山之間的盆地(既今大同盆地),目前在劉芒的控製之下。
並州南方四郡中,上郡、西河郡,位於大漠以南,呂梁山以西,目前被呂布所控製。
上黨郡,位於並州東南,處在太行和太嶽兩山圍攏的長治盆地,相對獨立。目前被張楊占據。
而太原郡,是並州自然條件最好的郡。東有太行,西有呂梁,汾河流經期間,形成兩山夾一河的形勢。
太原,北接雁門,南通司隸,想控製並州,南望中原,必須首先控製太原郡。
太原郡郡守王柔王叔優,年事已高。雖懦弱,卻有長者賢名。無有抗擊匈奴之勇,卻有愛民惜農之名,頗受當地百姓擁戴。
正因如此,周圍強豪雖虎視眈眈,卻一直害怕背負惡名,而不敢進駐太原。
自古以來,直至西東兩漢,無論士人還是百姓,可以舍棄生命,卻不肯壞了名聲。
如春秋之宋襄公,與楚國戰於泓水,一定要等待楚軍完全渡過泓水,列好陣勢後,才肯發動攻擊,結果導致大敗。也因此留下“宋襄之仁”的笑柄。
宋襄公所為,除了僵化的戰術理念外,很重要一點,是緣於“名聲”二字。不肯提前進攻,就是怕擔負“趁人之危”的“惡名”。
漢末,世人重視名聲並不比春秋時差。
像之前所說,李膺隱居山中,因其有賢名,連山賊都不敢去騷擾,擔心壞了名聲。
山賊尚且如此,士大夫之流更甚。即便稱呼仇人,也很少直呼其名,而是稱其表字。
譬如董卓,雖然視袁紹袁術兩兄弟為眼中釘肉中刺,甚至屠殺了在京袁氏滿門。但說起袁氏兄弟,還是習慣稱“袁本初”、“袁公路”,而非“袁紹”、“袁術”。
簡而言之,現下的社會風氣是,殺人可以,但不能沒禮貌!
隻是,禮貌也是有限度的。
現在,各方勢力都在圖謀並州,最肥美的太原,當然是強豪最為惦記的。王柔的賢名,已經難以阻止強豪的野心了。
太原,夾在劉芒的雁門、呂布的西河和張楊的上黨之間。
三股勢力,無不想據為己有,又不能不有所擔心。“名聲”還在其次,隻怕一旦惹惱了其它勢力,被群起而攻。
劉芒也有此擔心。
劉芒的煩悶,還不止如何奪去太原,係統也讓劉芒抓狂不已。
幽州牧劉虞表奏其為雁門太守,其事已過去好久,可是,係統遲遲沒有給出官職晉升的提示。
劉芒著急啊!
升官事小,提升五圍事大啊!
五圍隻差兩點就可以達到300,達到300,能開啟更多係統信息,有意外驚喜啊!
劉芒詢問過係統,得到的答複是,郡守太守,是地方高官,沒朝廷正式任命,不算!
“算不算都是你說了算!”
劉芒這個恨啊,可是又有什麽辦法?
無法晉升官職,也沒有其它途徑獲得召喚機會。
前一段,召喚隊列人滿為患,始終處於“堵車”狀態,現在倒好,因為沒有召喚機會,除了已經召喚,尚未招募的武力和特殊兩個人才,竟然還空閑出一個召喚隊列。
劉芒也沒空和係統計較太多,雁門的事情太多了。
而最讓劉芒驚訝的,是朝廷發來文書,擢升他為太原郡守!
劉芒立刻召集劉伯溫、長孫無忌、範仲淹和李岩等人,共同商議。
這件事很意外,卻也很簡單。
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之下,擢升劉芒,一定是董卓的意思。
幽州牧劉虞表奏劉芒為雁門太守,而到了董卓那裏,卻將雁門太守改為太原太守。
太原,遠比雁門富庶,這無疑是董卓送給劉芒的一份大禮。
不用說精於權謀之術的長孫無忌,便是劉芒都明白,董卓這是要拉攏收買自己。
當下形勢,各路諸侯在哄搶地盤的同時,常靠封官拉攏收買人心,以至於經常出現一個郡城,有幾個郡守的情況。
至於誰能真正當上這個官,那就要看個人的實力和本事了。
既然劉虞表奏了劉芒,而劉芒也已經實際控製了雁門,那麽,不管朝廷是否認可,雁門的郡守,劉芒一定是坐實了。
董卓將劉芒的雁門郡守改為太原郡守,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且還是個空頭人情。
而董卓這麽做的目的,眾人很容易就分析出來了,董卓無非希望拉攏劉芒,牽製袁紹。
隻任命劉芒,卻不免王柔,董卓的意思很明顯,如果劉芒不表示歸附於他,那麽,董卓就不會免去王柔之職,劉芒就沒法名正言順進駐太原郡。
董卓的這份“禮”,收不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