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北平,土垠城。
公孫瓚府邸。
自幽州河穀一役,被劉芒所敗,公孫瓚手中精銳白馬義從損失慘重。
半年多來,潛心經營,仗著家底夠厚,公孫瓚重新組建了白馬義從。隻不過,再難找到足夠的純色白馬,夾雜些其它淺色戰馬,也屬無奈。
不刻意追求純色,反倒能集中精力於操訓。右北平的隊伍越發壯大起來,戰鬥力直線上升。
隻是,右北平地處偏僻,發展受限,公孫瓚在厲兵秣馬的同時,也在暗中尋找時機,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袁紹逼破韓馥讓出冀州,取而代之,占據了天下最富庶之地。這讓公孫瓚羨慕不已,也抓狂不已。
他袁紹,蒙祖蔭被尊為諸侯盟主,卻幹欺負老實人的卑鄙小人勾當。公孫瓚表示不服!
憑什麽你一人獨占富庶冀州?憑什麽我要委屈於貧困偏僻閉塞之地?
近幾個月裏,公孫瓚已秘密聯絡平原劉備、徐州陶謙,準備在合適時機,對袁紹發難,起碼也要分得冀州一杯羹!
而眼下,正有個大好機會!
袁紹自得冀州以後,逐步把重心轉移到冀州西南,臨近司隸校尉部的魏郡一帶。那裏,更靠近大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利於染指中原。
袁紹的戰略重心轉移,造成冀州東部一帶相對空虛。
盤踞在冀州、青州交界處,渤海沿岸貧窮之地的黃巾餘黨,趁機再次興起。
公孫瓚剛剛得報,青州黃巾,正泛濫於冀州渤海郡南部一帶,威脅著渤海治所南皮。
天賜良機!
……
平原城。
昏暗燈下,劉備麵對文書,眉頭緊蹙……
剛剛接到公孫瓚來信,青州黃巾餘黨,大肆進犯冀州渤海郡,直逼渤海治所南皮。
公孫瓚約會劉備,從南北兩路出擊,清剿青州黃巾。
公孫瓚和劉備,曾一起在盧植門下求學。公孫瓚不僅是劉備的學長,而且出仕早於劉備,對劉備照顧頗多。
劉備自投軍以來,始終不得誌,公孫瓚多次資助提攜。劉備出任平原國相,便是公孫瓚表奏之功。
從關係上,兩人是同窗;從感情上,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從實力上,公孫瓚相當於劉備的領導。
以上幾層關係,公孫瓚來信相約進軍渤海,劉備沒有推辭的理由,可是,渤海是袁紹的地盤,劉備擔心此舉會激怒袁紹。
實力弱小,夾縫中生存,難啊!不能不謹慎啊!
“大哥,元直先生回來了。”
話音剛落,一個大漢走了進來。來人幘巾綠袍,紅臉鳳目,五綹長髯,除了關羽關雲長,還能有誰?
跟在關羽身後的,是徐庶徐元直。
“元直,辛苦了。”
“分內之事,何談辛苦。即便主公沒有召喚,庶也要急著趕回來呢。”
徐庶外出公幹,急著趕回,臉都來不及擦一把,就俯身到幾案邊。
“公孫伯圭將軍來信了?”
“是啊,所以急著找先生回來商議。”
“必須出兵!”徐庶立刻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哦?”
“主公所擔心的,無非是惹惱袁本初。”
“是啊。”
“主公不必多慮。出兵清剿黃巾餘孽,本份之事,大義之舉。袁本初和劉絳天糾纏在井陘,無力剿賊,我們出兵,為國為民,何必在意地域疆界?”
劉備輕輕點著頭。
“況且,公孫將軍素來與主公交好,一直是我們的盟友,平原立足不穩,公孫將軍這個盟友,不能丟。”
徐庶如此一說,劉備心頭猶豫稍減。“這個……我令雲長點兵?”
“慢!”徐庶伸手阻攔道:“主公,右北平和平原相約夾攻黃巾,雖占大義,但公孫將軍亦有私心矣。”
劉備的政治天賦極高,豈能不知其中玄機。隻不過,以他和公孫瓚的交情,不能明說而已。
徐庶是劉備的屬下,和公孫瓚沒有任何交情,隻為劉備出謀劃策,當然無所顧忌。
“渤海,百萬人口大郡。公孫將軍相約出兵南皮,征討黃巾是真,想趁機染指冀州,占據渤海,也是用意之一。”
劉備當然知道公孫瓚的心思。方才之所以猶豫,就是因為他清楚,兩人關係雖好,但如果公孫瓚占據了渤海,是不會分地盤給他的。
而他所能得到的,就是陪著公孫瓚得罪袁紹。
這才是劉備一直猶豫不決的原因。
“我們出兵討賊可以,但如果因此而得罪袁本初,卻得不到任何回報,則得不償失。”
徐庶此言,真是劉備內心所想。“元直可有良策?”
“兵要出,條件也要講。我們缺兵少馬,正可藉此向公孫將軍吐吐苦水,‘借’些兵馬。”
徐庶的狡黠笑容說明,這“借”可是不會還的。
劉備的眼睛較方才亮了一分。
“同時,我們應分兵兩路。”徐庶將公孫瓚的來信劃拉到席上,攤開地圖。“青州黃巾,在青冀交界盤踞已久,黃巾家眷,均隨大隊而行,總計有數十萬眾。”
“元直的意思是,我們在清剿的同時,收編部分黃巾?”
“然也!”徐庶在地圖上指點著,“青州黃巾常年流竄於濟北、濟南、樂安一帶,此番大部北竄渤海,濟南、樂安一帶仍有小股殘餘駐留。我們當分兵兩路,一路北上,響應公孫將軍邀約;主力則應向東出擊濟南、樂安兩國,清剿黃巾殘餘。”
“妙啊!”
劉備沒有繼續說,但他那瞪大的泛光的雙眼,已經說明,他完全接受了徐庶的建議。如此出兵,既能不太過刺激得罪袁紹,又能以清剿黃巾老巢為借口,掃蕩周邊黃巾。俘獲了黃巾餘眾,即便不能補充兵力,也可補充急需的人口。
劉備決心已定。“我與翼德,引兵北上渤海;雲長,你與元直先生清剿濟南、樂安之賊,憲和(簡雍)駐守平原。”
“諾!”關羽叉手領命。
“哦,對了。元直先生,袁本初與劉絳天相爭於太行,我們該作何表示?”
劉備可以說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典型。雖然身份地位不高,但對世間的事,總是操心操到碎。
“咩……”
院子裏一聲羊咩,劉備伸手指指院子。“難得劉絳天想著我劉備,送來肥羊一隻,這個……咱們總該有所表示才對嘛……”
“主公,應對此事,有上中下三策……”徐庶笑著賣上關子……
公孫瓚府邸。
自幽州河穀一役,被劉芒所敗,公孫瓚手中精銳白馬義從損失慘重。
半年多來,潛心經營,仗著家底夠厚,公孫瓚重新組建了白馬義從。隻不過,再難找到足夠的純色白馬,夾雜些其它淺色戰馬,也屬無奈。
不刻意追求純色,反倒能集中精力於操訓。右北平的隊伍越發壯大起來,戰鬥力直線上升。
隻是,右北平地處偏僻,發展受限,公孫瓚在厲兵秣馬的同時,也在暗中尋找時機,拓展自己的勢力範圍。
袁紹逼破韓馥讓出冀州,取而代之,占據了天下最富庶之地。這讓公孫瓚羨慕不已,也抓狂不已。
他袁紹,蒙祖蔭被尊為諸侯盟主,卻幹欺負老實人的卑鄙小人勾當。公孫瓚表示不服!
憑什麽你一人獨占富庶冀州?憑什麽我要委屈於貧困偏僻閉塞之地?
近幾個月裏,公孫瓚已秘密聯絡平原劉備、徐州陶謙,準備在合適時機,對袁紹發難,起碼也要分得冀州一杯羹!
而眼下,正有個大好機會!
袁紹自得冀州以後,逐步把重心轉移到冀州西南,臨近司隸校尉部的魏郡一帶。那裏,更靠近大漢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利於染指中原。
袁紹的戰略重心轉移,造成冀州東部一帶相對空虛。
盤踞在冀州、青州交界處,渤海沿岸貧窮之地的黃巾餘黨,趁機再次興起。
公孫瓚剛剛得報,青州黃巾,正泛濫於冀州渤海郡南部一帶,威脅著渤海治所南皮。
天賜良機!
……
平原城。
昏暗燈下,劉備麵對文書,眉頭緊蹙……
剛剛接到公孫瓚來信,青州黃巾餘黨,大肆進犯冀州渤海郡,直逼渤海治所南皮。
公孫瓚約會劉備,從南北兩路出擊,清剿青州黃巾。
公孫瓚和劉備,曾一起在盧植門下求學。公孫瓚不僅是劉備的學長,而且出仕早於劉備,對劉備照顧頗多。
劉備自投軍以來,始終不得誌,公孫瓚多次資助提攜。劉備出任平原國相,便是公孫瓚表奏之功。
從關係上,兩人是同窗;從感情上,公孫瓚對劉備有恩;從實力上,公孫瓚相當於劉備的領導。
以上幾層關係,公孫瓚來信相約進軍渤海,劉備沒有推辭的理由,可是,渤海是袁紹的地盤,劉備擔心此舉會激怒袁紹。
實力弱小,夾縫中生存,難啊!不能不謹慎啊!
“大哥,元直先生回來了。”
話音剛落,一個大漢走了進來。來人幘巾綠袍,紅臉鳳目,五綹長髯,除了關羽關雲長,還能有誰?
跟在關羽身後的,是徐庶徐元直。
“元直,辛苦了。”
“分內之事,何談辛苦。即便主公沒有召喚,庶也要急著趕回來呢。”
徐庶外出公幹,急著趕回,臉都來不及擦一把,就俯身到幾案邊。
“公孫伯圭將軍來信了?”
“是啊,所以急著找先生回來商議。”
“必須出兵!”徐庶立刻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哦?”
“主公所擔心的,無非是惹惱袁本初。”
“是啊。”
“主公不必多慮。出兵清剿黃巾餘孽,本份之事,大義之舉。袁本初和劉絳天糾纏在井陘,無力剿賊,我們出兵,為國為民,何必在意地域疆界?”
劉備輕輕點著頭。
“況且,公孫將軍素來與主公交好,一直是我們的盟友,平原立足不穩,公孫將軍這個盟友,不能丟。”
徐庶如此一說,劉備心頭猶豫稍減。“這個……我令雲長點兵?”
“慢!”徐庶伸手阻攔道:“主公,右北平和平原相約夾攻黃巾,雖占大義,但公孫將軍亦有私心矣。”
劉備的政治天賦極高,豈能不知其中玄機。隻不過,以他和公孫瓚的交情,不能明說而已。
徐庶是劉備的屬下,和公孫瓚沒有任何交情,隻為劉備出謀劃策,當然無所顧忌。
“渤海,百萬人口大郡。公孫將軍相約出兵南皮,征討黃巾是真,想趁機染指冀州,占據渤海,也是用意之一。”
劉備當然知道公孫瓚的心思。方才之所以猶豫,就是因為他清楚,兩人關係雖好,但如果公孫瓚占據了渤海,是不會分地盤給他的。
而他所能得到的,就是陪著公孫瓚得罪袁紹。
這才是劉備一直猶豫不決的原因。
“我們出兵討賊可以,但如果因此而得罪袁本初,卻得不到任何回報,則得不償失。”
徐庶此言,真是劉備內心所想。“元直可有良策?”
“兵要出,條件也要講。我們缺兵少馬,正可藉此向公孫將軍吐吐苦水,‘借’些兵馬。”
徐庶的狡黠笑容說明,這“借”可是不會還的。
劉備的眼睛較方才亮了一分。
“同時,我們應分兵兩路。”徐庶將公孫瓚的來信劃拉到席上,攤開地圖。“青州黃巾,在青冀交界盤踞已久,黃巾家眷,均隨大隊而行,總計有數十萬眾。”
“元直的意思是,我們在清剿的同時,收編部分黃巾?”
“然也!”徐庶在地圖上指點著,“青州黃巾常年流竄於濟北、濟南、樂安一帶,此番大部北竄渤海,濟南、樂安一帶仍有小股殘餘駐留。我們當分兵兩路,一路北上,響應公孫將軍邀約;主力則應向東出擊濟南、樂安兩國,清剿黃巾殘餘。”
“妙啊!”
劉備沒有繼續說,但他那瞪大的泛光的雙眼,已經說明,他完全接受了徐庶的建議。如此出兵,既能不太過刺激得罪袁紹,又能以清剿黃巾老巢為借口,掃蕩周邊黃巾。俘獲了黃巾餘眾,即便不能補充兵力,也可補充急需的人口。
劉備決心已定。“我與翼德,引兵北上渤海;雲長,你與元直先生清剿濟南、樂安之賊,憲和(簡雍)駐守平原。”
“諾!”關羽叉手領命。
“哦,對了。元直先生,袁本初與劉絳天相爭於太行,我們該作何表示?”
劉備可以說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典型。雖然身份地位不高,但對世間的事,總是操心操到碎。
“咩……”
院子裏一聲羊咩,劉備伸手指指院子。“難得劉絳天想著我劉備,送來肥羊一隻,這個……咱們總該有所表示才對嘛……”
“主公,應對此事,有上中下三策……”徐庶笑著賣上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