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兵要放火燒城!快,快!出城!”
倉促之間,梁剛下達了出擊命令。
可是,豫州兵剛剛衝出城門,就被洛陽兵密集的箭雨射退。
梁剛被箭雨射清醒了,出擊不是辦法。負黍聚城小人少,不過三千守軍。而洛陽軍,有七八倍之多。
“快!上城牆!滾木礌石準備!不能讓他們接近!”
城外,洛陽刀盾兵,在弓弩手的掩護下,手舉衝了過來!
一捆捆柴薪,被丟棄在城下。
豫州軍的滾木礌石,雖然延緩了洛陽兵的速度,但是,城牆下的柴草,還是慢慢堆積成小山……
“快!準備水具!準備滅火!”
城牆上,豫州兵亂成一團。
鍋碗盆罐,趁手不趁手的工具,全部端了上來。
“嘩嘩……”
一盆盆的水,澆了下去……
“混賬!”
“啪!”
梁剛一巴掌拍在身邊兵卒的後腦勺上。
“不許澆水!現在不許澆水!等敵人點了火再澆!我們沒有水!省著用啊!”
……
沒錯,杜如晦之計,正是料定負黍聚內缺水!
劉芒杜如晦等人商量攻取負黍聚之策,杜如晦手指“南”字,劉芒楞了一下,隨即領悟。
先天八卦中,南方屬火。
杜如晦手指“南”字,意既用火攻!
常遇春不解火攻妙處,質疑道:“在城牆下放火?敵人豈不輕易就能澆滅?”
劉芒已理解了杜如晦火攻之妙,替杜如晦解釋道:“澆滅需要用水,負黍聚內,無水!”
“沒水?怎麽可能?那城外,三麵有河!”
“正因城外有河,所以城內定無水源!”
杜如晦雖沒進過負黍聚,卻能推斷出來。
大城內,通常要引水源。但是,引水入城,並非易事。不僅要開挖溝渠,還要考慮渠水滲入地下,可能導致城牆和房屋塌陷等問題。
而負黍聚這樣的小城,城內麵積狹小,絕不可能引水進城。
況且,城外三條河流,取水十分方便,不可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引水進城。
城中,隻能存有少量生活用水。這點水,對城外大火而言,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可是……”常遇春還是不解。“城牆也不怕燒啊……”
……
常遇春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
“咱這城牆,是磚石壘砌,又燒不壞,管他作甚?還能把咱這負黍聚燒熟了不成?”城上,一個頗有些頭腦的小校如是說。
這一說法,搏得很多兵卒的支持。
梁剛也有些猶豫了。是啊,城牆又燒不壞……
可是……
大火連天,濃煙熏也能把人熏死啊!
“將軍多慮了。”小校指指城上旌旗,“濃煙雖能熏人,但正值夏季,南風頻繁,山風一吹,煙就散了嘛!”
對哦!
有道理!
薪柴總有燒盡的時候,等到火熄煙散,負黍聚還是負黍聚,隻不過是被煙熏火燎一番罷了。
梁剛不再擔心,吩咐兵卒,將城內寶貴的水,全部集中在各處城門。隻要大火不把城門燒毀,負黍聚便無危險。
隻不過,這負黍聚城雖小,城門卻多。
這城,隻為防野獸和賊盜,並非軍事用途。為了方便百姓取水、商隊進出,足足開了五個城門。
梁剛挨個城門檢查,提醒手下,一定要節約用水。
現在,城內守軍終於明白了,城外三隊洛陽兵,不是來攻城的,而是看水源的!
被困在城裏的滋味,不好受。
援軍遲遲沒有消息,被困孤城,更難受。
而城外堆著一點就著的幹柴,更是讓人提心吊膽。
不過,梁剛還存著一絲幻想。
城外,洛陽軍隻堆積了柴草,而遲遲沒有放火。難不成,他們也意識到了,城牆燒不壞,濃煙一吹就散?
梁剛不清楚對手為何還不放火,但是,不放火,總比放火好。
更讓梁剛費解的是,洛陽兵又在城外忙活起來。
十餘組士兵工匠,在全副武裝洛陽兵保護下,在距離城牆二三十丈處,搭著奇怪的東西。
幾根樹幹,搭起架子,很像剛剛開始出現的投石車。結構卻比投石車簡單了很多,也單薄了很多。
袁術有擴張之心,也曾命豫州軍械營,試製投石車。
但投石車這東西,極其笨重。帶著行軍,十分困難。原地建造,費時費力。且投石準度極差,遠沒有傳言所說的威力巨大。
洛陽軍搭建這東西,想幹啥?
梁剛絞盡腦汁,想不透也就懶得想了。緊張了幾天,趕緊趁敵人還沒發動進攻,好好睡一覺吧……
……
深夜,梁剛從睡夢中驚醒!
外麵,叫喊聲不絕於耳。
梁剛大驚!
還沒反應過來,卻先聞到刺鼻的煙味!
掩住口鼻,翻身下地,欲取兵刃,卻被地上雜物險些絆個跟頭!
梁剛這才發現,屋裏,滿是濃煙!
洛陽軍,終於放火了!
可是,並沒想豫州軍所設想,濃煙,並沒被南風吹散!
準確地說,根本就沒有風!
為軍謀者,需下曉地理,上通天文。
杜如晦根據地理,斷定負黍聚中沒有水源。而憑借對風勢、雲層的觀察,斷定這陣南風即將吹過。
此時,正值伏天,無風悶熱天氣,並不罕見。
而負黍聚,四麵環山,呈盆地形狀。有風時,氣候還好。無風時,卻因地勢,較平原更加悶熱潮濕。
而洛陽軍堆積的,是刻意選擇的半幹半濕的柴草,其中還摻雜了硫磺。
火一起,立刻彌漫出嗆人的濃煙。
盆地氣壓低,無大風吹過,濃煙像掉到地上的烏雲,彌漫在地處,久久不散……
梁剛抓了衣服,掩住口鼻。但是,幹幹的衣服,根本擋不住嗆人的濃煙。
“水!水!”
梁剛好不容易,摸到半盆水,浸濕了衣服,係住口鼻。
城裏,濃煙彌漫在一人來高的位置,豫州兵卒,都在不停地咳嗽,四處尋找著水。
五座城門上,存的水早已傾倒在下麵的薪柴上。
城門附近的火勢雖然被壓製,但水澆上去,濃煙更盛。
而城外,高寵史進魯達三隊洛陽兵,早有準備。每個士兵,都備有毛巾,身後是取之不盡的水源,浸濕毛巾,係在臉上,悠閑地欣賞著城牆下的大火。
而梁剛,站在城牆上,透過彌漫的濃煙,終於弄清了,洛陽軍搭建木架的用途……(未完待續。)
倉促之間,梁剛下達了出擊命令。
可是,豫州兵剛剛衝出城門,就被洛陽兵密集的箭雨射退。
梁剛被箭雨射清醒了,出擊不是辦法。負黍聚城小人少,不過三千守軍。而洛陽軍,有七八倍之多。
“快!上城牆!滾木礌石準備!不能讓他們接近!”
城外,洛陽刀盾兵,在弓弩手的掩護下,手舉衝了過來!
一捆捆柴薪,被丟棄在城下。
豫州軍的滾木礌石,雖然延緩了洛陽兵的速度,但是,城牆下的柴草,還是慢慢堆積成小山……
“快!準備水具!準備滅火!”
城牆上,豫州兵亂成一團。
鍋碗盆罐,趁手不趁手的工具,全部端了上來。
“嘩嘩……”
一盆盆的水,澆了下去……
“混賬!”
“啪!”
梁剛一巴掌拍在身邊兵卒的後腦勺上。
“不許澆水!現在不許澆水!等敵人點了火再澆!我們沒有水!省著用啊!”
……
沒錯,杜如晦之計,正是料定負黍聚內缺水!
劉芒杜如晦等人商量攻取負黍聚之策,杜如晦手指“南”字,劉芒楞了一下,隨即領悟。
先天八卦中,南方屬火。
杜如晦手指“南”字,意既用火攻!
常遇春不解火攻妙處,質疑道:“在城牆下放火?敵人豈不輕易就能澆滅?”
劉芒已理解了杜如晦火攻之妙,替杜如晦解釋道:“澆滅需要用水,負黍聚內,無水!”
“沒水?怎麽可能?那城外,三麵有河!”
“正因城外有河,所以城內定無水源!”
杜如晦雖沒進過負黍聚,卻能推斷出來。
大城內,通常要引水源。但是,引水入城,並非易事。不僅要開挖溝渠,還要考慮渠水滲入地下,可能導致城牆和房屋塌陷等問題。
而負黍聚這樣的小城,城內麵積狹小,絕不可能引水進城。
況且,城外三條河流,取水十分方便,不可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引水進城。
城中,隻能存有少量生活用水。這點水,對城外大火而言,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
“可是……”常遇春還是不解。“城牆也不怕燒啊……”
……
常遇春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
“咱這城牆,是磚石壘砌,又燒不壞,管他作甚?還能把咱這負黍聚燒熟了不成?”城上,一個頗有些頭腦的小校如是說。
這一說法,搏得很多兵卒的支持。
梁剛也有些猶豫了。是啊,城牆又燒不壞……
可是……
大火連天,濃煙熏也能把人熏死啊!
“將軍多慮了。”小校指指城上旌旗,“濃煙雖能熏人,但正值夏季,南風頻繁,山風一吹,煙就散了嘛!”
對哦!
有道理!
薪柴總有燒盡的時候,等到火熄煙散,負黍聚還是負黍聚,隻不過是被煙熏火燎一番罷了。
梁剛不再擔心,吩咐兵卒,將城內寶貴的水,全部集中在各處城門。隻要大火不把城門燒毀,負黍聚便無危險。
隻不過,這負黍聚城雖小,城門卻多。
這城,隻為防野獸和賊盜,並非軍事用途。為了方便百姓取水、商隊進出,足足開了五個城門。
梁剛挨個城門檢查,提醒手下,一定要節約用水。
現在,城內守軍終於明白了,城外三隊洛陽兵,不是來攻城的,而是看水源的!
被困在城裏的滋味,不好受。
援軍遲遲沒有消息,被困孤城,更難受。
而城外堆著一點就著的幹柴,更是讓人提心吊膽。
不過,梁剛還存著一絲幻想。
城外,洛陽軍隻堆積了柴草,而遲遲沒有放火。難不成,他們也意識到了,城牆燒不壞,濃煙一吹就散?
梁剛不清楚對手為何還不放火,但是,不放火,總比放火好。
更讓梁剛費解的是,洛陽兵又在城外忙活起來。
十餘組士兵工匠,在全副武裝洛陽兵保護下,在距離城牆二三十丈處,搭著奇怪的東西。
幾根樹幹,搭起架子,很像剛剛開始出現的投石車。結構卻比投石車簡單了很多,也單薄了很多。
袁術有擴張之心,也曾命豫州軍械營,試製投石車。
但投石車這東西,極其笨重。帶著行軍,十分困難。原地建造,費時費力。且投石準度極差,遠沒有傳言所說的威力巨大。
洛陽軍搭建這東西,想幹啥?
梁剛絞盡腦汁,想不透也就懶得想了。緊張了幾天,趕緊趁敵人還沒發動進攻,好好睡一覺吧……
……
深夜,梁剛從睡夢中驚醒!
外麵,叫喊聲不絕於耳。
梁剛大驚!
還沒反應過來,卻先聞到刺鼻的煙味!
掩住口鼻,翻身下地,欲取兵刃,卻被地上雜物險些絆個跟頭!
梁剛這才發現,屋裏,滿是濃煙!
洛陽軍,終於放火了!
可是,並沒想豫州軍所設想,濃煙,並沒被南風吹散!
準確地說,根本就沒有風!
為軍謀者,需下曉地理,上通天文。
杜如晦根據地理,斷定負黍聚中沒有水源。而憑借對風勢、雲層的觀察,斷定這陣南風即將吹過。
此時,正值伏天,無風悶熱天氣,並不罕見。
而負黍聚,四麵環山,呈盆地形狀。有風時,氣候還好。無風時,卻因地勢,較平原更加悶熱潮濕。
而洛陽軍堆積的,是刻意選擇的半幹半濕的柴草,其中還摻雜了硫磺。
火一起,立刻彌漫出嗆人的濃煙。
盆地氣壓低,無大風吹過,濃煙像掉到地上的烏雲,彌漫在地處,久久不散……
梁剛抓了衣服,掩住口鼻。但是,幹幹的衣服,根本擋不住嗆人的濃煙。
“水!水!”
梁剛好不容易,摸到半盆水,浸濕了衣服,係住口鼻。
城裏,濃煙彌漫在一人來高的位置,豫州兵卒,都在不停地咳嗽,四處尋找著水。
五座城門上,存的水早已傾倒在下麵的薪柴上。
城門附近的火勢雖然被壓製,但水澆上去,濃煙更盛。
而城外,高寵史進魯達三隊洛陽兵,早有準備。每個士兵,都備有毛巾,身後是取之不盡的水源,浸濕毛巾,係在臉上,悠閑地欣賞著城牆下的大火。
而梁剛,站在城牆上,透過彌漫的濃煙,終於弄清了,洛陽軍搭建木架的用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