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


    從上雒,傳至弘農。再由快馬,飛傳至湖縣。


    劉芒收到信報,立即下令,弘農鄧羌部出兵!


    弘農部的目標——潼關!


    ……


    潼關,畿內首險,四鎮咽喉,更有百二重關之稱。


    當然,這些詞,多是形容唐朝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潼關之險要。


    但潼關所處的,是天然險峻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有關隘,隻是規模較小,關牆也未達到高不可攀的程度。


    現在的潼關,是董卓所建。


    董卓焚毀洛陽,退入關中,為防中原諸侯,下令擴建潼關。


    此時,潼關才剛剛建成。其規模和堅固程度,自然無法和後世相比。


    但是,天然的地理條件,使得潼關仍可稱為天下第一險關!


    潼關之北,渭水、洛水在此匯聚,並入黃河。


    潼關之南,是禁溝,也稱禁穀、禁坑。


    名帶“禁”字,自是形容此地無法通行。


    禁溝,是一道天然峽穀。穀勢壁立,穀中灌木叢藤,茂密如織。後人詩中“細路險與猿猴爭”,形容的就是禁溝之險。


    禁溝南北走向,長達三十餘裏,北連潼關,南接秦嶺。天造地設一般,填補了險關與秦嶺之間的空隙,造就潼關天險!


    “百二重關”,難攻!


    但是,世上沒有無法攻克的險關!


    ……


    鄧羌、郭侃,早已做了充足的準備!


    西涼軍雖握有險關,洛陽軍也有優勢。


    洛陽軍的最大的優勢,有兩點。


    一個優勢,兵力。


    被馬騰韓遂聯軍、常遇春部牽製,西涼軍部署在潼關一線的兵力,僅有不足兩萬人。


    魏文通率五千精兵,駐潼關城。段韶率兵一萬餘,駐鄭縣,可隨時支援潼關。


    楊廣李儒在潼關一帶派駐的兵力最少,不僅因為潼關是天險,還因為,太多兵馬,不便駐紮。


    潼關城,畢竟隻是一個關隘。和平原地帶的城池相比,各方麵條件都差得多。駐紮太多兵馬,用處不大,徒費給養。


    而洛陽軍鄧羌、郭侃的弘農部,共集結精銳騎兵一萬五千,步卒三萬餘。兵力超過潼關西涼軍一倍。


    另一個優勢,主動。


    作為進攻一方,掌握著進攻時機,進攻方向,以及進攻方式的主動權。


    王猛、鄧羌、郭侃等製定的潼關攻略,充分利用了主動權。


    進攻潼關,總的策略是:多路出擊,分散敵之兵力和注意力,削弱敵人在潼關關隘的防禦力量,爭取逼迫敵人出關決戰。


    和上雒攻略相仿,潼關攻略的目的,是在東南戰場吸引敵軍主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敵人東部兵力,盡可能多地吸引到潼關一帶。


    從而,為徐世績的河東部進攻左馮翊,創造有利條件。


    當然,如果有機會奪取潼關,洛陽軍當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


    圍繞潼關攻略,鄧羌和郭侃,決定三路出擊。


    第一路,鄧羌率主力,直奔潼關城。


    第二路,郭侃率部走水路,做出先進入左馮翊,再渡過渭水,繞到潼關以西的姿態。


    王濬的水軍,主要配合河東部西進左馮翊,但也留出一部分渡船,由王濬親自統領,配合郭侃行動。


    第三路,尉遲恭率精銳步卒,走禁溝!


    欲攻潼關,必取禁溝。這是兵家的共識。


    從軍事角度講,禁溝之禁,並非是不能通行,而是指,不適合作為軍事通道。


    禁溝,有人可行走之路。但是,車馬輜重絕對無法通行。


    軍隊可以徒步進入禁溝,但給養隻能隨身攜帶。


    按通常行軍之法,步卒每人隻能隨身攜帶三日給養。


    極限情況,步卒卸去各種防護裝具,僅攜帶必要的武器,最多也隻能攜帶六日給養。


    以禁溝的地勢,穿行三十裏長的禁溝,最快也要兩天時間,才能抵達潼關城城南。


    在給養配備至極限的情況下,軍隊必須在四日內,攻破潼關。


    否則,給養中斷,進攻隊伍便會陷入恐慌和混亂。無需敵人發起攻擊,隊伍想撤出禁溝,都沒有可能。


    兵者,出奇製勝!


    敵人基於類似的考慮,不會重兵布防禁溝。


    洛陽軍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從禁溝方向,發起攻擊。


    尉遲恭部,承擔從禁溝方向進攻的重任。


    至於最難解決的給養問題,王猛等人籌劃之時,自然已有解決辦法。


    ……


    弘農各部,分頭出發。


    鄧羌率步卒在前,周德威哥舒翰率騎兵主力在後,未受到任何幹擾,直抵潼關。


    正如預料的那樣,潼關城,吊橋高懸,關門緊閉。


    任由洛陽軍如何挑釁、謾罵,潼關守將魏文通毫不理會。


    洛陽軍遠遠紮下營盤,每日例行公事般,派人去關前搦戰。


    鄧羌也不心急,耐心等待郭侃、尉遲恭部抵達預定位置,才會對潼關城發起攻擊。


    ……


    郭侃部三千步卒,在王濬的水軍渡船配合下,從黃河風陵渡登船,向西進發。


    潼關與黃河、渭水之間的位置關係,有一個不甚恰當,但很形象描述。


    如果,您有一個會劈一字馬的女朋友,那一定是很值得炫耀的事。


    (如果您的女朋友不會劈一字馬,那很遺憾。如果,您連女朋友都沒有,那就當我沒說o(╯□╰)o)


    女朋友,劈著一字馬,騎在您的臉上!這就是潼關黃河渭水三者之間的關係!


    您的臉,就是潼關。


    女朋友的兩條腿,就是黃河和渭水。


    (如果覺得無法理解,可以和女朋友嚐試一下。沒有女朋友,基友亦可。連基友都沒有的話……就隻能找度娘了,自己去查地圖吧……)


    言歸正傳。


    郭侃王濬的船隊,從黃河轉入渭水。


    黃河渭水交匯處南岸,就是潼關城。


    洛陽軍船隊,大搖大擺地,在潼關城上,西涼軍的眼皮底下,緩緩而行。


    城上西涼軍並不緊張。洛陽軍船隊再龐大,也沒有攻破城池的可能。


    相反,西涼軍對洛陽軍船隊很感興趣,在城上值守的西涼軍,紛紛跑來看熱鬧。


    畢竟,黃河上,從未出現過這麽大規模的船隊。


    西涼軍也沒有攻擊洛陽軍船隊的打算,因為西涼軍根本就沒有戰船。


    潼關的西涼軍,也不怕洛陽軍在渭水南岸登陸。


    南岸可靠岸登陸的渡口很少,且多以被西涼軍破壞。(反正西涼軍也沒有戰船,留那麽多渡口幹嘛。)


    留下的幾處渡口,段韶都安排了重兵。


    渭水北岸,渡口相對較多。但渭水北岸是左馮翊,那是李傕的防區。段韶魏文通,沒有閑心管李傕地麵的事。


    況且,盤點洛陽軍船隻數量,便可估算出來,乘船西進的洛陽軍,不會超過三千人。這點兵力,實在算不上威脅。


    洛陽軍船隊,穩穩當當地行進在渭水上。


    潼關西涼軍兵卒,饒有興致地看著。有的兵卒,衝洛陽軍船隊揮了揮手,船上竟然有人揮手回應!


    氣氛如此友好!


    隻是,所有人都清楚,今日衝你友好揮手,明日就會取你首級!


    (順便致歉:十一以來,事情超多,白天不能碼字,隻能晚上現碼現發,因此更新較晚。過幾天,忙完手頭事情,有了存稿,會恢複到每天11:00,21:00更新。抱歉。)(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無限召喚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藤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藤洛並收藏三國之無限召喚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