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山賊出身,性果決狠辣,也頗機警。見魚俱羅要走,怎肯放過。
常遇春挺槍縱馬急追,魚俱羅心中暗喜,右手微微一帶,金背斷頭刀突然一抖!
金背刀一動,常遇春預感到不好!
急忙勒韁駐馬,側身閃躲。
金背刀自下而上,來勢迅猛!
常遇春警覺雖早,但坐下隻是臨時搶的西涼戰馬,操控尚不自如。
勉力躲閃,還是險些中招!
刀鋒從常遇春臉前寸許掠過,驚得常遇春一身冷汗!
拖刀計未能一擊斃敵,魚俱羅暗叫可惜,撥馬回身,再鬥常遇春。
兩員猛將酣鬥十餘合,常遇春激戰半日,且有傷在身,漸落下風。
正在此時,魯達從上雒城南城門殺出,見常遇春被敵將糾纏,急忙飛奔上前,掄镔鐵方便鏟就砸!
常遇春、魯達都是悍勇猛將,兩人合力,魚俱羅哪能匹敵,撥馬退避。
常遇春、魯達正要追趕,斥候疾奔來報,西涼數萬援軍,正疾行趕來,距上雒已不足十裏!
敵人主力來得好快!
魯達大吼道:“娘賊!來得好,和他們拚了!”
常遇春未說話,伸手抹了抹臉上的血水……
常遇春何嚐不想痛快淋漓,大開殺戒。
但是,身為軍中主將,他所思所想,必須顧及整個戰局。
己方將士,奮戰一天,人困馬乏,幾乎人人帶傷。
對抗徐榮、魚俱羅的敵援軍先頭部隊,已然吃力。
敵主力殺到前,即便能在短短時間內,將徐榮、魚俱羅援軍及胡軫殘部趕出上雒城,亦無布防時間,上雒依然難保!
情況緊急,必須當機立斷!
南陽軍首要任務,不是攻城掠地,而是牽製盡可能多的敵軍。
常遇春****一下唇邊的血汙。“燒!”
保不住上雒,也不能留給敵人。一把火燒個幹淨!己方得不到上雒城,敵人也別想得到!
敵人失去險隘,隻能西退至藍田穀駐防。
藍田穀地勢相對開闊,敵人必須以更多兵力布防,而己方目的,亦可達成!
……
上雒城,火起!
糧草、房屋、城門全被點燃。
濃煙翻滾,火光衝天!
上雒缺水,西涼軍眼睜睜看著烈火躥騰,無計可施。徐榮、魚俱羅被迫放棄上雒,向西退卻。
在藍田穀一帶,重新組織布防,以防南陽軍長驅直入,威脅長安。
而常遇春的南陽軍,經曆上雒激戰,傷亡也極為慘重。
裴元紹重傷,常遇春遍體鱗傷。林衝、魯達等大小將領,也均掛彩。
短時間內,無力西進,隻能向東撤至大營,全軍休整。
……
上雒方向,兩軍暫罷刀兵,各自休整。
左馮翊方向,徐世績的河東部與李傕的西涼軍,正爭分奪秒,趕奔衙縣。
張清率部奔襲衙縣。
得徐世績將令,張清並不急於對衙縣發起強攻。隻以重兵圍困,造成大軍壓境之勢。
衙縣危在旦夕,告急信報,一封接一封發往蓮勺。
李傕從賈詡之計,盡起主力,救援衙縣。
徐世績得報大喜,也做出盡遣主力,欲與敵決戰於衙縣的姿態。
同時,命薛仁貴繼續圍困郃陽,待敵主力被調動至北部,立刻從水路進攻臨晉。
……
在徐世績開赴衙縣的同時,王伯當、王濬也正向左馮翊北部進發。
王伯當、王濬部沿洛水北上,水路同時行進,速度較徐世績、李傕等慢了很多。
行進至中途,接到信報,稱徐世績與李傕部,均已抵達衙縣。幾次小規模接觸,各有勝負。雙方正調整部署,準備發起大規模決戰。
王伯當了解徐世績的戰術意圖。
與敵決戰衙縣,隻為將敵軍主力,牽製吸引至左馮翊北部。拉開空間,強取臨晉,才是左馮翊之戰的關鍵。
勇三郎有勇有謀,和王濬商量道:“敵已中計,李傕主力,遠調衙縣。我部逆流而上,行進緩慢,你我二人,不如分兵兩路。吾將本部輕騎,繼續北上,支援徐帥。士治將軍以舟船載步卒,折返向南,協助進攻臨晉。如何?”
王濬問道:“伯當帶多少人?”
“人多,行進遲緩。吾隻帶輕騎,晝夜兼程。”
王伯當計斬李利,繳獲了幾百匹良馬。
但河東部各支隊伍,隻配備了少量輕騎。王伯當所部,加上繳獲的西涼戰馬,輕騎總計也不過千餘。
“不可。”王濬道,“李傕部以騎兵為主。伯當所帶輕騎過少,難有騷擾之效。若敵派出重兵攔截,亦不安全。”
王伯當笑道:“某這一生,從未安全過,卻也從未有閃失。多帶步卒,行動遲緩,反成累贅。”
王伯當執意不肯多帶人手,王濬勸說無果,想出一計。
“伯當可多張旌旗,馬尾綁縛樹枝,分散疾行,塵土飛揚,隱藏虛實。”
“哈!還是士治點子多,這個主意好!勞煩士治,將我們載去洛水西岸。”
“西岸危險,伯當還是走東岸穩妥。”
“欸!”王伯當一揮手,“東岸多山,不利輕騎馳騁。西岸平坦,輕騎縱橫,敵人再多,能奈我何?”
兩人商量完畢,王伯當和千餘輕騎,登上洛水西岸,與王濬揮別。
……
王濬部乘船悄悄南下的同時,薛仁貴也將主力從郃陽撤走,登船南下,在臨晉附近登岸。
臨晉守將李桓,得知敵人從水路來襲的消息,知道難以力敵,堅守不出,準備憑城固守,等待支援。
臨晉城,地處黃河洛水之間。東距黃河,不過幾裏。西麵,不足一裏,就是洛水。
薛仁貴早已想好攻取臨晉之策。
在臨晉東岸登陸,立刻下令,對臨晉東部的王城展開強攻。
臨晉和王城,相隔不過百丈。
王伯當計斬李利,王城守軍聞訊膽寒。
王城,建於春秋,後廢棄。幾百年來,少有修繕,城牆低矮,難以固守。
河東軍來勢迅猛,駐守王城的西涼軍哪有抵抗之心。稍作掙紮,便棄王城而走,逃向臨晉。
臨晉守將李桓,也知王城非固守之地。見王城敗兵逃回,急令打開臨晉東門,接應王城守軍。
李桓站在臨晉城牆之上,看著駐守王城的西涼軍蜂擁進入臨晉,突然發覺,似乎不大對勁!(未完待續。)
常遇春挺槍縱馬急追,魚俱羅心中暗喜,右手微微一帶,金背斷頭刀突然一抖!
金背刀一動,常遇春預感到不好!
急忙勒韁駐馬,側身閃躲。
金背刀自下而上,來勢迅猛!
常遇春警覺雖早,但坐下隻是臨時搶的西涼戰馬,操控尚不自如。
勉力躲閃,還是險些中招!
刀鋒從常遇春臉前寸許掠過,驚得常遇春一身冷汗!
拖刀計未能一擊斃敵,魚俱羅暗叫可惜,撥馬回身,再鬥常遇春。
兩員猛將酣鬥十餘合,常遇春激戰半日,且有傷在身,漸落下風。
正在此時,魯達從上雒城南城門殺出,見常遇春被敵將糾纏,急忙飛奔上前,掄镔鐵方便鏟就砸!
常遇春、魯達都是悍勇猛將,兩人合力,魚俱羅哪能匹敵,撥馬退避。
常遇春、魯達正要追趕,斥候疾奔來報,西涼數萬援軍,正疾行趕來,距上雒已不足十裏!
敵人主力來得好快!
魯達大吼道:“娘賊!來得好,和他們拚了!”
常遇春未說話,伸手抹了抹臉上的血水……
常遇春何嚐不想痛快淋漓,大開殺戒。
但是,身為軍中主將,他所思所想,必須顧及整個戰局。
己方將士,奮戰一天,人困馬乏,幾乎人人帶傷。
對抗徐榮、魚俱羅的敵援軍先頭部隊,已然吃力。
敵主力殺到前,即便能在短短時間內,將徐榮、魚俱羅援軍及胡軫殘部趕出上雒城,亦無布防時間,上雒依然難保!
情況緊急,必須當機立斷!
南陽軍首要任務,不是攻城掠地,而是牽製盡可能多的敵軍。
常遇春****一下唇邊的血汙。“燒!”
保不住上雒,也不能留給敵人。一把火燒個幹淨!己方得不到上雒城,敵人也別想得到!
敵人失去險隘,隻能西退至藍田穀駐防。
藍田穀地勢相對開闊,敵人必須以更多兵力布防,而己方目的,亦可達成!
……
上雒城,火起!
糧草、房屋、城門全被點燃。
濃煙翻滾,火光衝天!
上雒缺水,西涼軍眼睜睜看著烈火躥騰,無計可施。徐榮、魚俱羅被迫放棄上雒,向西退卻。
在藍田穀一帶,重新組織布防,以防南陽軍長驅直入,威脅長安。
而常遇春的南陽軍,經曆上雒激戰,傷亡也極為慘重。
裴元紹重傷,常遇春遍體鱗傷。林衝、魯達等大小將領,也均掛彩。
短時間內,無力西進,隻能向東撤至大營,全軍休整。
……
上雒方向,兩軍暫罷刀兵,各自休整。
左馮翊方向,徐世績的河東部與李傕的西涼軍,正爭分奪秒,趕奔衙縣。
張清率部奔襲衙縣。
得徐世績將令,張清並不急於對衙縣發起強攻。隻以重兵圍困,造成大軍壓境之勢。
衙縣危在旦夕,告急信報,一封接一封發往蓮勺。
李傕從賈詡之計,盡起主力,救援衙縣。
徐世績得報大喜,也做出盡遣主力,欲與敵決戰於衙縣的姿態。
同時,命薛仁貴繼續圍困郃陽,待敵主力被調動至北部,立刻從水路進攻臨晉。
……
在徐世績開赴衙縣的同時,王伯當、王濬也正向左馮翊北部進發。
王伯當、王濬部沿洛水北上,水路同時行進,速度較徐世績、李傕等慢了很多。
行進至中途,接到信報,稱徐世績與李傕部,均已抵達衙縣。幾次小規模接觸,各有勝負。雙方正調整部署,準備發起大規模決戰。
王伯當了解徐世績的戰術意圖。
與敵決戰衙縣,隻為將敵軍主力,牽製吸引至左馮翊北部。拉開空間,強取臨晉,才是左馮翊之戰的關鍵。
勇三郎有勇有謀,和王濬商量道:“敵已中計,李傕主力,遠調衙縣。我部逆流而上,行進緩慢,你我二人,不如分兵兩路。吾將本部輕騎,繼續北上,支援徐帥。士治將軍以舟船載步卒,折返向南,協助進攻臨晉。如何?”
王濬問道:“伯當帶多少人?”
“人多,行進遲緩。吾隻帶輕騎,晝夜兼程。”
王伯當計斬李利,繳獲了幾百匹良馬。
但河東部各支隊伍,隻配備了少量輕騎。王伯當所部,加上繳獲的西涼戰馬,輕騎總計也不過千餘。
“不可。”王濬道,“李傕部以騎兵為主。伯當所帶輕騎過少,難有騷擾之效。若敵派出重兵攔截,亦不安全。”
王伯當笑道:“某這一生,從未安全過,卻也從未有閃失。多帶步卒,行動遲緩,反成累贅。”
王伯當執意不肯多帶人手,王濬勸說無果,想出一計。
“伯當可多張旌旗,馬尾綁縛樹枝,分散疾行,塵土飛揚,隱藏虛實。”
“哈!還是士治點子多,這個主意好!勞煩士治,將我們載去洛水西岸。”
“西岸危險,伯當還是走東岸穩妥。”
“欸!”王伯當一揮手,“東岸多山,不利輕騎馳騁。西岸平坦,輕騎縱橫,敵人再多,能奈我何?”
兩人商量完畢,王伯當和千餘輕騎,登上洛水西岸,與王濬揮別。
……
王濬部乘船悄悄南下的同時,薛仁貴也將主力從郃陽撤走,登船南下,在臨晉附近登岸。
臨晉守將李桓,得知敵人從水路來襲的消息,知道難以力敵,堅守不出,準備憑城固守,等待支援。
臨晉城,地處黃河洛水之間。東距黃河,不過幾裏。西麵,不足一裏,就是洛水。
薛仁貴早已想好攻取臨晉之策。
在臨晉東岸登陸,立刻下令,對臨晉東部的王城展開強攻。
臨晉和王城,相隔不過百丈。
王伯當計斬李利,王城守軍聞訊膽寒。
王城,建於春秋,後廢棄。幾百年來,少有修繕,城牆低矮,難以固守。
河東軍來勢迅猛,駐守王城的西涼軍哪有抵抗之心。稍作掙紮,便棄王城而走,逃向臨晉。
臨晉守將李桓,也知王城非固守之地。見王城敗兵逃回,急令打開臨晉東門,接應王城守軍。
李桓站在臨晉城牆之上,看著駐守王城的西涼軍蜂擁進入臨晉,突然發覺,似乎不大對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