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112)東倭國是(十五)
吃罷晌午,幾位王爺就起身告辭。想問的問題都問清楚了,想打聽的事情也打聽到了,接下來該找誰又該怎麽做,他們心頭有數。
這個時候,身為主人的商成已經喝得醺醺然有醉意了。幾位客人的身份都很貴重,清河郡王是軍中前輩,江陵王和襄州王是他在平原將軍府裏的上司,汝陽王和另外兩個嗣王也是東元帝的叔伯,誰敬的酒他都得喝。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結果。
他搖搖晃晃地騎上馬,強撐著把幾位王爺一路送出莊子,一直送到界石邊,這才和他們一一地話別。
穀實也要和王爺們一塊再回去京城。對於穀鄱陽來說,借債的事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必須時時刻刻地盯著,直到這六百萬緡順利地籌齊,又和前三口把合同簽下來,再監督著它開始執行,他才能稍微地鬆一口氣。因此,他現在必須回到城裏,以便及時地應付任何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何況,他不僅要回去籌辦借債的事,還有一樁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他親自跑一趟一一他要向兵部推薦兩個出兵東倭的將領!這事必須由他來辦,也隻能由他來辦!
兩天前他去兵部辦事的時候,兵部尚書曾經向他詢問過誰比較合適帶兵去打東倭。他一是為了避嫌,更要緊的是不想給對頭們留下任何口實,所以他回避了這個問題,更沒有推薦燕軒。從昨天到今天,他麵臨的糟糕局麵忽然出現了改變,但他隻惦記著六百萬緡,跑來跑去忙東忙西的,更是顧不上這邊了。他想,方略是商成首倡的,前三口向宗室借債也是商成提出的,那麽無論如何,去東倭的帶兵將領也隻能由商成來舉薦,將來朝廷議功時,正好名正言順地給他封賞。
他本來還以為他的想法是對的,兵部也是在這樣做的,主持東倭方略的真薌既沒找燕軒他們談話,也沒有見別的將領,估計就是在等著商成的舉薦。可是,就在剛才的酒席上,商成的話提醒了他。商成說他沒錢,沒法在六百萬的帳債裏分一股,那是扯淡。一個隨隨便便就能拿出幾千緡去砸在航海技藝上的黑窟窿裏的人,會沒有錢?不,商燕山不是沒錢,而是在刻意地回避。他不是回避宗室,而是在回避水師;更加準確地說,他是在避禍!眼下,郭表在隴西,張紹和西門勝在燕山,北方四衛鎮有一半是在燕山係的手裏;另外一個燕山係的領軍大將孫複,現在正跟隨蕭堅在西南征討南詔,燕山係的手腳已經伸到了南方;要是商成再把出海伐倭的事情也攬過去,從泉州到登州,半數的水師都得聽他的調遣。到了那時,東南西北到處都有他的影子,蕭堅楊度又老了,萬一有個不測,誰還能與他製衡?如此情形之下,就算他根本沒有別樣的心思,朝廷也容不下他,這輩子就隻能屈伏在這個小村莊裏做個富家翁。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就是在酒席上,他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商成是不會舉薦征伐東倭的將領,這是他的自全之道;可宗室的六百萬緡帳債卻必須維護周全。然而宗室不能掌兵,東元帝的禁軍也不能外調,六百萬緡的周全又該如何保障?這個時候,就到了他穀鄱陽站出來的時候了。與穀家親近的軍中將領不多,可總有那麽幾個,這些人的本事也不算很大,打個東倭卻是綽綽有餘;更要緊的是,這些人穀實都信得過,穀實又在帳債裏占著大股,他能信及的人,宗室也就能信實。再加上穀係在軍中是小山頭,少數幾個將領也都沒什麽實際權柄,添上一個東倭也不會惹人猜忌,由穀係的將領去經營東倭,朝廷、天子、宗室,大家既能各取所須又都能放心。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他發現,他是被穀家的眼前的困境給捆住了手腳,因此很多事情都沒有思量明白。也許在含元殿會議的時候,就有不少人想通了這個道理。不管有沒有這六百萬緡,蕭堅、楊度、嚴固還有商成,他們都不可能推薦自己人出來領兵征倭;就算他們想這樣做,朝廷也不會應允。兵部真的是沒有考慮過征倭將領的人選嗎?不是;真薌沒有想過誰可以領兵嗎?同樣不是。他們之所以沒有找將領談話,就是在等著他的出麵舉薦一一這也是朝廷對他在東倭方略上的功勞的一種獎勵。現在回想起來,前天去兵部時,兵部尚書詢問他有沒有人要推薦的,其實並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認真地詢問他的看法。可笑的是,他當時卻一門心思地想著避嫌避禍,還隻當是兵部尚書在和他扯閑篇……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兵部尚書同時兼任著副相;副相和他說的話,是不是可以看成幾位宰相們的一致意見?要是宰相們都支持他,對他和穀家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張樸的相位並很不穩固,穀家要是與他沾邊,以後麵臨的麻煩會更多。可要是不靠攏張樸,說不定轉臉就會有禍事……
他的心思越來越沉,忍不住就發出一聲聲喟歎。唉,這些事情,實在是太傷腦筋了!
邊走邊想著心事,穀實和幾個貼身侍衛漸漸地落在了大隊人馬的後麵。
一陣和煦的暖風迎麵而過,送來了前麵幾聲斷斷續續的言語。
“老十五……怎麽說的?”這是清河郡王的聲音。
“……沒說什麽?”這是襄州王的聲音。
“……能說甚……又能如何……”這是汝陽王在說話。
“……唉。”清河郡王的歎息。
穀實原本渾渾噩噩的,聽了這些話,驀地就變得警醒起來。雖然幾位王爺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平常,言語也不出奇,字句倏隱驟現更是前後無法連貫,可他卻敏銳地覺察到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似乎幾位王爺另外還在籌謀著什麽事情。
他心頭驚異,臉上卻沒什麽表情,假裝不經意地抬頭環視了一眼,似乎是在看地方判斷路程,又象是在察看天色,實際上卻是在打量前麵的馬隊。他發現,江陵王和另外兩個王爺領著大隊遠遠地走在最前麵,他和幾個穀家的侍衛吊在隊伍在最後,在他前麵半箭地不到,就隻有清河郡王和汝陽王襄州王。三個王爺齊馬並肩而進,左右前後連個侍衛扈從都沒有,顯然就是為了商量什麽事……
三個王爺也很警醒。清河郡王就象背後長著眼睛一般,穀實才望過去,他就回過了頭。汝陽王和襄州王旋即也轉過臉來看著穀實。清河郡王羈著馬停下來,等穀實到了近前,他才咧著嘴說道:“我聽說,你家裏新近添了個唱大書的女子?”
穀實每天的犯愁事多得數不清,哪裏還有心情去聽什麽大書。他張開嘴就準備駁斥這條不知道從哪裏傳出來的流言蜚語,腦子裏突然如雷鳴電閃般掠過一個念頭一一老郡王這是有話要說!臉上露出笑容,嘴裏已然說道:“哈,這才添了沒幾天,您就知道了?”
清河郡王嗬嗬一笑說:“你穀鄱陽的手段,還有誰不清楚?”他一邊說著話,一邊不露聲色地和旁邊倆人交換了一下眼色。“這幾天大家肯定都忙。一一這樣,等把東倭的這樁大事忙過,我去你家裏走一趟,好生地靜下來聽聽大書。”
“好。到時候我一定掃榻恭迎老郡王。汝陽王,襄州王,也請您二位一同來吧。”穀實說。他隨即就把話題岔到一邊,開始沒口子地誇耀那個壓根就沒影的女伶的技藝。“這是我家養的小娘,大書唱得真是不錯,比甄娘子和莫七姑娘的大書還要高出一籌……”
他嘴上說得不停頓,心頭卻在反複思量著清河老郡王的話,把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拆開掰碎揉爛再仔細地咀嚼斟酌:“這幾天”、“大家”、“肯定要忙東倭”的“大事”,等六百萬緡的合同簽下再來聽“大書”。最後,他總算思量出一些蛛絲馬跡:最近這段時間,東倭的事是首要事情,所以滿朝上下,從天子到宗室再到宰相這些重臣,“大家”都不會去忙別的大事一一當然就是立太子的事了;等東倭的事情有點眉目,三個王爺就要去他家裏聽大書,同時要和他說點大事一一還是立太子的事……
穀實當然清楚,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宗室的意見往往比大臣們更重要也更關鍵。可他很是迷惑。他同濟南王有隙,與成都王也不和,兩個皇子無論誰坐上太子都不可能輕饒他,這事還有誰不知道?為什麽眼前的三位王爺還要和他商量推立太子呢?
他驀地想到一個可能。難道說宗室既不喜歡濟南王,也不想教成都王坐鎮甘泉宮,正打算著在其餘的皇子中推舉出一位來做儲君?
吃罷晌午,幾位王爺就起身告辭。想問的問題都問清楚了,想打聽的事情也打聽到了,接下來該找誰又該怎麽做,他們心頭有數。
這個時候,身為主人的商成已經喝得醺醺然有醉意了。幾位客人的身份都很貴重,清河郡王是軍中前輩,江陵王和襄州王是他在平原將軍府裏的上司,汝陽王和另外兩個嗣王也是東元帝的叔伯,誰敬的酒他都得喝。結果就成了現在這個結果。
他搖搖晃晃地騎上馬,強撐著把幾位王爺一路送出莊子,一直送到界石邊,這才和他們一一地話別。
穀實也要和王爺們一塊再回去京城。對於穀鄱陽來說,借債的事情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必須時時刻刻地盯著,直到這六百萬緡順利地籌齊,又和前三口把合同簽下來,再監督著它開始執行,他才能稍微地鬆一口氣。因此,他現在必須回到城裏,以便及時地應付任何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何況,他不僅要回去籌辦借債的事,還有一樁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他親自跑一趟一一他要向兵部推薦兩個出兵東倭的將領!這事必須由他來辦,也隻能由他來辦!
兩天前他去兵部辦事的時候,兵部尚書曾經向他詢問過誰比較合適帶兵去打東倭。他一是為了避嫌,更要緊的是不想給對頭們留下任何口實,所以他回避了這個問題,更沒有推薦燕軒。從昨天到今天,他麵臨的糟糕局麵忽然出現了改變,但他隻惦記著六百萬緡,跑來跑去忙東忙西的,更是顧不上這邊了。他想,方略是商成首倡的,前三口向宗室借債也是商成提出的,那麽無論如何,去東倭的帶兵將領也隻能由商成來舉薦,將來朝廷議功時,正好名正言順地給他封賞。
他本來還以為他的想法是對的,兵部也是在這樣做的,主持東倭方略的真薌既沒找燕軒他們談話,也沒有見別的將領,估計就是在等著商成的舉薦。可是,就在剛才的酒席上,商成的話提醒了他。商成說他沒錢,沒法在六百萬的帳債裏分一股,那是扯淡。一個隨隨便便就能拿出幾千緡去砸在航海技藝上的黑窟窿裏的人,會沒有錢?不,商燕山不是沒錢,而是在刻意地回避。他不是回避宗室,而是在回避水師;更加準確地說,他是在避禍!眼下,郭表在隴西,張紹和西門勝在燕山,北方四衛鎮有一半是在燕山係的手裏;另外一個燕山係的領軍大將孫複,現在正跟隨蕭堅在西南征討南詔,燕山係的手腳已經伸到了南方;要是商成再把出海伐倭的事情也攬過去,從泉州到登州,半數的水師都得聽他的調遣。到了那時,東南西北到處都有他的影子,蕭堅楊度又老了,萬一有個不測,誰還能與他製衡?如此情形之下,就算他根本沒有別樣的心思,朝廷也容不下他,這輩子就隻能屈伏在這個小村莊裏做個富家翁。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就是在酒席上,他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商成是不會舉薦征伐東倭的將領,這是他的自全之道;可宗室的六百萬緡帳債卻必須維護周全。然而宗室不能掌兵,東元帝的禁軍也不能外調,六百萬緡的周全又該如何保障?這個時候,就到了他穀鄱陽站出來的時候了。與穀家親近的軍中將領不多,可總有那麽幾個,這些人的本事也不算很大,打個東倭卻是綽綽有餘;更要緊的是,這些人穀實都信得過,穀實又在帳債裏占著大股,他能信及的人,宗室也就能信實。再加上穀係在軍中是小山頭,少數幾個將領也都沒什麽實際權柄,添上一個東倭也不會惹人猜忌,由穀係的將領去經營東倭,朝廷、天子、宗室,大家既能各取所須又都能放心。
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他發現,他是被穀家的眼前的困境給捆住了手腳,因此很多事情都沒有思量明白。也許在含元殿會議的時候,就有不少人想通了這個道理。不管有沒有這六百萬緡,蕭堅、楊度、嚴固還有商成,他們都不可能推薦自己人出來領兵征倭;就算他們想這樣做,朝廷也不會應允。兵部真的是沒有考慮過征倭將領的人選嗎?不是;真薌沒有想過誰可以領兵嗎?同樣不是。他們之所以沒有找將領談話,就是在等著他的出麵舉薦一一這也是朝廷對他在東倭方略上的功勞的一種獎勵。現在回想起來,前天去兵部時,兵部尚書詢問他有沒有人要推薦的,其實並不是隨口一說,而是認真地詢問他的看法。可笑的是,他當時卻一門心思地想著避嫌避禍,還隻當是兵部尚書在和他扯閑篇……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兵部尚書同時兼任著副相;副相和他說的話,是不是可以看成幾位宰相們的一致意見?要是宰相們都支持他,對他和穀家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張樸的相位並很不穩固,穀家要是與他沾邊,以後麵臨的麻煩會更多。可要是不靠攏張樸,說不定轉臉就會有禍事……
他的心思越來越沉,忍不住就發出一聲聲喟歎。唉,這些事情,實在是太傷腦筋了!
邊走邊想著心事,穀實和幾個貼身侍衛漸漸地落在了大隊人馬的後麵。
一陣和煦的暖風迎麵而過,送來了前麵幾聲斷斷續續的言語。
“老十五……怎麽說的?”這是清河郡王的聲音。
“……沒說什麽?”這是襄州王的聲音。
“……能說甚……又能如何……”這是汝陽王在說話。
“……唉。”清河郡王的歎息。
穀實原本渾渾噩噩的,聽了這些話,驀地就變得警醒起來。雖然幾位王爺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平常,言語也不出奇,字句倏隱驟現更是前後無法連貫,可他卻敏銳地覺察到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似乎幾位王爺另外還在籌謀著什麽事情。
他心頭驚異,臉上卻沒什麽表情,假裝不經意地抬頭環視了一眼,似乎是在看地方判斷路程,又象是在察看天色,實際上卻是在打量前麵的馬隊。他發現,江陵王和另外兩個王爺領著大隊遠遠地走在最前麵,他和幾個穀家的侍衛吊在隊伍在最後,在他前麵半箭地不到,就隻有清河郡王和汝陽王襄州王。三個王爺齊馬並肩而進,左右前後連個侍衛扈從都沒有,顯然就是為了商量什麽事……
三個王爺也很警醒。清河郡王就象背後長著眼睛一般,穀實才望過去,他就回過了頭。汝陽王和襄州王旋即也轉過臉來看著穀實。清河郡王羈著馬停下來,等穀實到了近前,他才咧著嘴說道:“我聽說,你家裏新近添了個唱大書的女子?”
穀實每天的犯愁事多得數不清,哪裏還有心情去聽什麽大書。他張開嘴就準備駁斥這條不知道從哪裏傳出來的流言蜚語,腦子裏突然如雷鳴電閃般掠過一個念頭一一老郡王這是有話要說!臉上露出笑容,嘴裏已然說道:“哈,這才添了沒幾天,您就知道了?”
清河郡王嗬嗬一笑說:“你穀鄱陽的手段,還有誰不清楚?”他一邊說著話,一邊不露聲色地和旁邊倆人交換了一下眼色。“這幾天大家肯定都忙。一一這樣,等把東倭的這樁大事忙過,我去你家裏走一趟,好生地靜下來聽聽大書。”
“好。到時候我一定掃榻恭迎老郡王。汝陽王,襄州王,也請您二位一同來吧。”穀實說。他隨即就把話題岔到一邊,開始沒口子地誇耀那個壓根就沒影的女伶的技藝。“這是我家養的小娘,大書唱得真是不錯,比甄娘子和莫七姑娘的大書還要高出一籌……”
他嘴上說得不停頓,心頭卻在反複思量著清河老郡王的話,把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拆開掰碎揉爛再仔細地咀嚼斟酌:“這幾天”、“大家”、“肯定要忙東倭”的“大事”,等六百萬緡的合同簽下再來聽“大書”。最後,他總算思量出一些蛛絲馬跡:最近這段時間,東倭的事是首要事情,所以滿朝上下,從天子到宗室再到宰相這些重臣,“大家”都不會去忙別的大事一一當然就是立太子的事了;等東倭的事情有點眉目,三個王爺就要去他家裏聽大書,同時要和他說點大事一一還是立太子的事……
穀實當然清楚,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宗室的意見往往比大臣們更重要也更關鍵。可他很是迷惑。他同濟南王有隙,與成都王也不和,兩個皇子無論誰坐上太子都不可能輕饒他,這事還有誰不知道?為什麽眼前的三位王爺還要和他商量推立太子呢?
他驀地想到一個可能。難道說宗室既不喜歡濟南王,也不想教成都王坐鎮甘泉宮,正打算著在其餘的皇子中推舉出一位來做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