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十二章(42)專利司?
對於田岫來說,寫一份關於京畿市坊衰頹百業凋零的公文,簡直是順手拈來的事情。
第二天上衙之後,她在公廨告了個假,先去找到蔣摶,又和蔣摶一道去戶部找到呂遷,再讓蔣摶去叫上因為頭天撞見天子真顏而整個人都變得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的荀安,四個人找了個清淨的茶坊坐下來交談了很長時間。她把大家的意見和想法糅合在一起,寫了一份題為《雜議京畿百業衰盛疏》的文章。在大家都過目簽字之後,她也在文章的末尾落下自己的名一一“翰林院學士田岫執筆撰錄年月日”。
晚上回到南陽公主府,她把奏疏交給了南陽,然後就再沒去關心過這件事的下文。她要操心的事情已經太多了。她現在是工部許州大坊的上監造,全盤負責煉焦、玻璃以及觀天儀的製造技藝,手頭上的事情根本忙不過來,實在是沒有心力去照應別的。這不,就在她把《雜議京畿百業衰盛疏》交給南陽的第三天,工部衙門便接到呈報,許州大坊接連出了兩樁事故。先是煉焦場塌了一孔窯,死了兩個人。許州大坊本來打算私下裏賠點錢把事情壓下去的,誰知道禍不單行,緊接著玻璃作坊就出了更大的事故。新近建成的七號窯大爐,在試火的時候突然炸爐,傾斜的大爐裏四五百多斤融化的玻璃料奔湧而下,爐前正在加火的兩個人當時就被燒死;因為是大爐試火,在場的還有十幾個官吏和匠人,結果混亂之中大爐旁邊專為大爐添料而架設的腳手架被人撞倒,一個爬到腳手架上觀察火候記錄文案的作坊小吏摔成重傷,倒塌的腳手架還砸死了許州大坊的一位八品主簿。死了官員,事情一下就變得嚴重起來,許州大坊的大監造楊衡連夜寫了公文,把事故的詳細經過呈報上來。聽說消息,田岫馬上放下手裏的一切事情,快馬加鞭地趕去許州……
等她再返回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之後了。
她一走就是十幾二十天,衙門裏已經積壓了不少的事情,所以她剛剛回來,就立刻忙碌起來。
現在是九月底,已經入了冬,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所以烤火取暖是件不容疏忽的大事。往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儲備冬天裏燒炕和燒火做飯的柴薪和石炭,商人們也開始一車一車地往京城拉柴送炭。但今年與往年不同。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工部能把石炭做成焦炭,而焦炭比石炭更好用,不單沒有石炭燃燒時散發的那種濃煙和難聞的氣味,用它來熱炕燒火做飯也更加地節省時間。隻是小洛驛工部作坊的焦炭產量很有限,除過保證自己的幾座玻璃窯以及供給近畿的官營冶鐵作坊,其餘便所剩無幾,所以市坊間很難看見一回,偶爾有那麽兩三車的焦炭被有辦法的人拿出來發賣,也是須臾之間就被人高價買走。比石炭價格貴了一半的焦炭立刻就被人盯在眼裏,不少人都打起了做焦炭買賣的主意,並且到處打聽煉焦的技藝。不過,當他們聽說煉焦是工部的專利時,就紛紛放棄了偷師盜藝的念頭。對他們來說,專利是一樣陌生的物事,人們並不見得明白所謂的“專利”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也不見得清楚侵害別人的專利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但工部卻是個毫無疑問的龐然大物,在官府的權威麵前,尊敬是必要的,謹慎也是必須的。但尊敬和謹慎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麽事情都不能做,精明的買賣人立刻就聯想到上半年白酒專利的故事。既然在工部的眼皮子底下偷師的路走不通,那麽,能不能依照白酒專利的前例,向工部購買煉焦的專利許可授權呢?就算工部想獨占京城的焦炭買賣,不許別人在京畿附近煉焦,可京畿以外呢?大趙的州縣成百上千,江水以北的地方都需要解決冬天燒火取暖的問題,十萬戶以上的大城池就有三四十座,不能在京城賣焦炭,難道還不能在別處賣焦炭?人們很快就把想法付諸行動。九月初,就有兩家大商戶向工部申請煉焦的專利授權。重陽節以後,隨著天氣越來越冷,人們對焦炭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如今向工部提出煉焦專利許可的申請已經近百份。這事牽涉到焦炭專利,接受申請的工部司不敢擅自做主。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工部司索性就把申請全部轉給小洛驛作坊和許州大坊,讓楊衡和田岫自己來拿主意。
田岫一回來,就撞上這個事。她從厚厚的幾大摞卷宗裏隨便挑揀了兩份申請瀏覽一下,問經手此事的小吏,說:“不能依照早前白酒專利的辦法麽?”
小吏為難地說:“這和白酒的情況不一樣。”
“怎麽不一樣?”田岫有些詫異地問道。
“白酒不是榷貨,不是官府專營的,也沒有榷稅,民間也可以自行營造買賣……”
“……戶部已經把焦炭擬定為榷貨了?”田岫更加奇怪了。
“那倒是沒有。”小吏說。
“到底是怎麽回事?”田岫對這個說話吞吞吐吐的人有些煩了。還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著她來處理,她不想和這個家夥磨時間。
小吏看出她有些要發火的樣子,急忙說:“田大人,您知道,咱們的焦炭主要是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燒製玻璃,另一個是冶鐵煉鋼。玻璃的工藝全部都在咱們手裏,外人怎麽都學不去,拿著焦炭也不知道該怎麽用,因此這個是不消擔心的。哪怕玻璃的技藝流傳出去也不怕!畢竟玻璃的專利是咱們工部的,誰敢不得到咱們的允許就私自燒製,僅是打官司也能賠得他傾家蕩產。可是冶鐵煉鋼的技藝卻是從秦漢時流傳下來,精通此道的民間匠人不知道凡幾,要是再讓他們知曉了煉焦的辦法……”
小吏的話還沒說完,田岫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焦炭不僅可以用來燒火取暖和燒製玻璃,更能夠用在冶鐵上;而冶鐵,則是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大趙對冶鐵業的管製不象漢唐時期那麽嚴格,生鐵和鐵器也不是完全地實行官府專營,在一些統治基礎穩固同時鐵礦儲量豐富的地區,比如萊州和徐州這樣的地方,甚至允許民間大規模地經營冶鐵。但是,對於生鐵和鐵器的大宗交易,官府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實行的是“鐵簽”製度,生鐵的流出與流向都受到嚴格控製,並且要征收十分之二的高額鐵稅。特別是渤海、燕山這樣的邊疆地區,以及西南西北這種多民族混雜居住的地區,生鐵的流通與買賣方麵的管理更是嚴厲到近乎苛刻的地步。有些地方甚至會對莊戶手裏的鐵製農具進行登記,無論是損壞或者遺失,都必須報官處理,根據損耗的情況,有時還會課以一倍至數倍不等的罰金。因此,在上述這些地區,有著高額利潤的生鐵走私也是屢禁不絕。現在有了焦炭,就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生鐵,還能夠借助焦炭比木炭和石炭更高的火勢和火力把生鐵進一步鍛造為百煉鋼。從這個意義上說,焦炭與白酒明顯就不是一碼事,白酒僅僅是民生百業中可有可無的一個點綴,而焦炭卻可以通過生鐵,進而牽涉與影響到大趙的方方麵麵……
這顯然不是她一個七品官員能夠做主的事情了。田岫隻好對小吏說:“那這樣吧,一一你把這些申請都留下,回頭我幫你交給尚書大人或者常大人。”
這個小吏還沒出門,另外一撥人就搶了進來。因為這撥人裏麵有兩位太史局的官員,其中一個腰帶上還掛著六品的官符,是太史局的少卿之一,所以外麵的人即便是比他們都先來,也隻能讓他們先進來。
太史局少卿是認識田岫的。他隨便地向田岫拱下手作個禮,不等田岫讓座,自己就在桌案前找了把椅子,屁股還沒落到座椅上,先就說道:“田大人,你與應縣伯親厚,能不能煩請你走一趟,找應縣伯仔細打問一番,這觀天儀它到底是怎麽個製作的?”話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趕緊站起身又是拱手作揖,嘴裏一連聲地說著道歉話。
田岫板著臉假裝沒聽到他前頭的話,問他:“汪大人,你們太史局不一樣可以去找應縣伯?”
汪大人沒說話先就歎氣:“問過,還問過不止一回。前幾天我還去過應縣伯的莊子一回……”他咽了口唾沫。“可商上柱說,他對觀天儀也是一知半解,死活就是不情願給我們答疑解疑。”
陪著他來的是個工部的八品官員,聽他唉聲歎氣地說得可憐,忍不住就笑了起來:“觀天儀的事,我去問過應縣伯。我看呀,應伯倒不是不肯說,多半他自己是真的不知道。”
田岫笑著讓人給他們倒來茶水。她覺得,工部官員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根據她與商成打過的交道來看,毫無疑問,商成的眼界很開闊,見識也很廣泛,但說不上精細,隻能算是大而化之籠統含混博而不精的範疇。不管是焦炭還是玻璃,商成都是指點了一個大方向之後就撒手不管,什麽工藝技藝流程之類的細節,通通都丟給別人去慢慢地摸索和總結。這或許是商成在燕山提督的任上養成的壞習慣,更可能是他本身就不熟悉這些東西,隻能畫出一個範疇,教別人去探究;這就難免給人留下一種眼高手低的印象。實際上,工部的很多官員對商成都是持這樣的看法。不過,也有許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比如說田岫眼前的這位太史局的汪大人。
汪大人立刻就為商成作辯解:“哈呀,劉大人,你居然說應縣伯不知道觀天儀的製作之法?那你們工部是如何煉成的焦炭,又是如何製出的玻璃?”
姓劉的工部官員不想和他爭論,笑了一笑,低下頭去喝水不再言語。
汪大人一拳打在空氣上,愣怔了一下,記起來自己的來意,回頭又對田岫說:“田大人,能不能煩勞你走一趟?隻要能把這觀天儀造出來,我們太史局上上下下都感念你的功勞承你的人情!”
“你們這麽著急著要這個觀天儀,這東西對你們太史局就有這樣重要?”田岫忍不住好奇地問道。據她所知,太史局並不是沒有觀天儀,現在就有兩座擺在太史寺的天象台上。既然手頭上有現成的,太史局為什麽還要這般著急呢?
汪大人使勁地點著頭:“是,很重要!非常急!”不可能不急啊!太史局是朝廷上數得上的清水衙門,每年除了戶部撥的那點錢糧,其餘的什麽油水都沒有,太史局上下百數十號官吏,早就餓得眼睛都綠了。年初好不容易被工部拖上一起燒玻璃,大家都還沒來得及憧憬一下將來的美好時光,就被宰相公廨的一紙公文給打回原形。眼下工部把玻璃賣上了天一般高的價錢,一車一車地朝衙門裏劃拉製錢,太史局卻隻能站在旁邊滴口水,兩下一比較,這份失落的感覺簡直就無法用語言來述說。特別是想到自己曾經是有機會與工部一起劃拉的,這就更加地教人傷心悲痛無可名狀!工部的玻璃買賣越是做得紅火,太史局的悲憤就越是強烈,哪怕誰都知道賣玻璃所得的銀錢不可能都歸到工部,可就是壓不下胸膛裏一躥一躥的心火!玻璃的買賣實在是太大了,哪怕是手指頭縫裏漏下一丁點的渣滓,就夠工部吃喝上三五七八年了,更不消說太史局這種不起眼的小衙門;估計那點殘羹剩飯都能讓太史局撐死好幾回。自從工部開始賣玻璃器皿,太史局那幾個沒能頂住宰相公廨的壓力而被迫把玻璃交出去的正卿和少卿,就被自己人罵得連走路都不敢抬頭。幾個人知恥而後勇,既然玻璃趕不上了,那咱們就做觀天儀!他們起草了一份奏疏,細致地論證指出,如今大趙沿用的唐朝《崇玄曆》有缺陷,二十四節氣的確鑿時刻,已經到了必須修正的地步;改訂舊曆,頒布新曆,就在眼前!製訂新曆的第一步,就是在各地設立十六個天象台和觀象點,以便觀測天象確定星位;而觀天儀,就是這些天象台和觀象點最重要的天文儀器。依照高宗時鑄造兩座觀天儀的費用,又經過太史局的計算,平均每座觀天儀大約須耗銅六千七百斤左右,再加上其他的鑄造費用,每座觀天儀大約要花一千五百緡,再加上十六座天象台和日圭這些石製物件,最後算下來,編製新曆法的總費用大致在五十五萬緡至六十萬緡之間。
太史局的這份公文,提出的時機恰倒好處。雖然東元二十二年的國庫收入還沒有最後統計出來,但從已經整理好的州縣帳簿來看,今年又有可能陷入滯漲甚至是倒退的情況。正當以張樸為首的宰相公廨正在為此事而焦頭爛額的時候,這份公文簡直就成了救命稻草。宰相公廨在接到公文的第一時間,就把它刊登到邸報上,其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不是宰相們不努力,而是曆法有問題;曆法有問題,又如何用曆法來指導莊戶們耕作?莊戶不能在最恰當的時候進行耕作,糧食的產量自然就會出現倒退;沒有糧食,養不活人口,又從哪裏征收賦稅……總之一句話,改訂新曆,勢在必行!戶部撥款六十萬緡,著太史局立即著手新曆法的編訂。
不過,宰相公廨關於編訂新曆法的公文被戶部否定了。戶部尚書是正在與張樸爭奪左相位置的吏部尚書韓儀的同窗摯友,他才不管改訂曆法要不要緊急不急迫。他振振有辭地說,從大趙立國到現在一百多年了,一直都是沿用《崇玄曆》,除去一些特殊的年份,哪年國庫收入沒有增長?所以《崇玄曆》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肯定不是《崇玄曆》!所以他不同意對太史局撥款。即便真正要撥款,也須得等到工部試製觀天儀成功之後再說。
要是沒有戶部尚書最後那句話,太史局多半也就死了心。太史局正卿之所以拋出這麽一份奏疏,目的不過是轉移人們的視線,讓自己少挨一些罵,讓日子好過一點,成不成事都無所謂。結果有了戶部尚書的這句話,假戲也必須真做了。聽說可能有足頂五年的六十萬緡度支,太史局上下當時就炸了窩。太史局正卿和兩位少卿立即做了明確分工,他負責找戶部要撥款催錢糧,汪少卿及第以後在工部做過事,雖然是十年前的故事了,可畢竟是有幾分淵源,所以督促工部盡快製作觀天儀就由汪少卿一力承擔;至於太史局的大事小情,都由另外一位少卿擔起來一一反正也沒什麽大事;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為了六十萬緡!就這樣,眼下汪大人完全把工部當成了自己的家,見天早晚都在工部衙門裏進進出出,不知道內情的人或許會以為他來工部任職了也說不定。
聽完汪大人的話,田岫有些哭笑不得。她說:“汪大人,你守在我們工部衙門也不是辦法。你看我們工部燒製玻璃的經過,就該知道,這觀天儀的製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汪大人沒有吭聲。
田岫明白,汪少卿不說話,其實就是在表明態度一一在觀天儀的事情上,太史局並不信任工部。這一點未可厚非,同時也是事實。玻璃關係到工部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係到不少人的官箴與前程,所以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地做事。但觀天儀卻不一樣。這個東西是當初宰相公廨為了安撫太史局的情緒而隨手丟給工部的,做好了那是工部應該的,做不好……做不好也就做不好了,跟利益前途什麽的毫無關礙,最多也就是被人念幾句,不傷筋不動骨的,所以人們都不太上心。也不能說是不上心,隻不過,想用玻璃製作觀天儀看起來簡單,很可能比燒製玻璃更加地困難。比如老的觀天儀一座就重達幾千斤,要是把同樣重量的銅料燒製成空心的銅管的話,就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工部作坊、兵部作坊,還有大內禦製監的老人們,一聽這個份量就齊齊地搖頭;實芯的都是大難題,更別提這是空心的銅管了。何況還要在銅管和銅帽上雕出螺絲紋,兩樣螺絲紋還必須要楔合……她從壁櫃裏拿出幾根銅管和幾個銅帽,還有一匣玻璃鏡片,都放到桌案上。她說:“汪大人,銅管和銅帽這兩樣東西做起來很容易,但是想在上麵刻出螺絲紋就差不多和登天一般難。不瞞你說,我們工部銅器作坊裏二十多位大匠,幾乎都在做這個事情。但這事實在太難了。一個大匠一個月都未必能做出一套彼此搭配銅管和銅帽。從七月份到現在,我們拿到手上能用來試做觀天儀的銅管和銅帽,也隻有不到三十套……”
“現在是三十一套了。”旁邊那個工部的官員插嘴說道。
田岫沒理會他的話,繼續說:“……還有這些玻璃鏡片。這樣的鏡片很容易磨製,稍微大一點的玉石作坊就能辦到,但是,要想讓兩個鏡片互相配合,從而達到應縣伯說的那種效果,”她搖了搖頭,“至今我們都沒有絲毫的頭緒。”說著話,她拿出兩個鏡片,很熟練地用銅帽固定在銅管的兩端,拿起來瞄了瞄,依舊是白茫茫的混沌一片。她歎著氣又把銅管放下。再說,如今這些銅管銅帽還有玻璃鏡片都是為將來鑄造觀天儀而作的模型,銅管銅帽不題,隻是觀天儀上要用到的徑長近兩尺的玻璃鏡片,就是一個大難題。許州大坊這次剛剛燒炸的五百斤大爐,除了寄托著工部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玻璃產量的目的之外,也包含著下一步為觀天儀鏡片做準備的想法。可惜的是,這次勇敢的嚐試失敗了……
“就是因為咱們都不知道怎麽樣才能用玻璃製作觀天儀,所以我才覺得,咱們應該再去找一找應縣伯。”汪大人不死心地說。
“應縣伯已經把製作觀天儀的竅門都說了,再讓我去問,你覺得還能問出點什麽?”
“他肯定還有什麽東西沒有說!”汪大人一口咬定,商成在觀天儀上必定是藏了私的!但他馬上就反應過來,這樣說話似乎很不妥當,就改口說,“萬一他又想起了什麽呢?”
田岫拿鍥而不舍的太史局少卿毫無辦法,隻好含混地說:“那行吧。改天我抽個空,再去請教一下應縣伯。”
“哪天?”汪大人立刻追問道。
“……後天吧?要是後天有空的話……”
“好!咱們就約在後天!後天我和你一道去向應縣伯請教!”
正在說話的時候,有人在敞開的門扉上敲了兩下。一個工部的官員告訴田岫,左侍郎常秀常大人,教她現在過去侍郎公廨一趟。
汪大人今天來見田岫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站起來說著告辭的話:“田大人,你先忙著,我就回去了。後天,一一後天上衙之後我來找你,咱們一路去見應縣伯。就這樣說定了!”
送走太史局少卿,田岫把桌案的物事收拾了一下,又告訴門外等著的幾撥人,自己現在要去見左侍郎,假若他們沒什麽緊要事的話,可以先回去,有急事非辦不可的就隻能再等一會了。結果這幾撥人紛紛表示,他們要辦的都是要緊事,非得田大人親自過問和處置不可;不過,他們也說了,田大人去見常大人的事更加要緊,所以他們的事可以等到田大人見過常大人之後回來了再說。
這些人說話的時候,無論是語氣還是表情,還有站立的姿勢,都體現出他們對田岫的尊重。田岫覺得,他們的態度已經不僅僅是尊重了,甚至都有幾分奉承和阿諛了;這簡直教她莫名其妙。難道說,她馬上就要升官了?這個荒唐的念頭一冒出來,立刻就讓她自己都覺得有幾分好笑。升官?她?這怎麽可能嘛。她是女人,又沒參加過科舉,憑著幾分薄名和師長朋友的佑護,能做到眼下的正七品翰林院學士就已經是盡頭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仕途還能更進一步,也不敢去想;她唯一希冀的就是自己能有個實職,能讓薪俸更高一些,能讓她足以應付京城裏的生活,那就足夠了。她隻想要個實職,別的都不想,能不能繼續呆在工部都無所謂,隻要是實職就好,哪怕降一兩級做個八品官都行!要知道,即使是八品的實職官員,每個月的薪俸也比她現在強得多。她現在一個月的薪俸和各種補貼包括柴米油鹽布匹糧食,所有這些合到一些,也隻能折算不到十七千的製錢。十七千,這點錢在上京能做什麽?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這些錢吃飯是沒有問題的,可她要養活一個跟隨她多年的小侍女,還要養一匹代步的馬,兩個人一匹馬,就把她的薪俸吃掉一半;再偶爾見一見朋友,大家喝盞茶湯吃頓酒飯,然後就什麽都剩不下了。這還是托了她不用在京城賃屋居住的福。倘使她沒有南陽和長沙這兩個好朋友的話,她就必須租一個獨門的小院,而這樣的地方,每個月的租金至少也是三四千錢。這樣一來,她的手頭立刻就會很局促,說不定就會象前幾年在江南做觀風使的時候一般,重新靠著朋友的接濟來過日子……
想到在江南那幾年的光景,她的眼前就有點恍惚。那差事實在太辛苦了,直到現在,她都還記得一些痛苦的遭際。雨濛濛的天,霧朦朦的地,她和丫鬟都是渾身透濕,彼此偎依著在驛道草亭裏凍得簌簌發抖……
不,她不想再去做觀風使了!她寧可嫁人,也不願再去做什麽觀風使!
她胡思亂想著,走進了工部侍郎辦公的堂房。
很有眼色的雜役立刻給這間屋換了一壺新煮的茶湯,給侍郎大人斟了一盞,又給她倒了一盞,然後悄沒聲地掩上了門。
常秀手裏端著茶盞,上下看了她幾眼,笑著對她說:“我才聽說你從許州回來了。怎麽剛回來就急著來衙門呢?這一來一往地還是累人,你該在家裏歇兩天的。”他指著桌案前的一把座椅。“你坐下來說話。”
“謝老師賜座。”田岫恭謹地作禮了個禮。常秀和她父親田望,曾經先後拜在同一位大儒的門下學《詩》和《易》,因此她在常秀麵前一直是執的弟子禮。坐下之後,她才回答常秀的問題:“去許州之前我手上就積壓著一些事情;這一去就是半個月,事情肯定更多,所以我沒敢耽擱。”
常秀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許州那邊出的事,已經措置好了?”
“差不多了,隻有最後一些首尾還沒辦完。”田岫欠身說道,“因為我手邊的雜事多,所以楊衡楊大人讓我先回來。具體的措置公文,等楊大人從許州回來,就會呈遞上來。”
“許州那邊,究竟是怎麽回事?”
田岫沉吟了一下,組織了一下措辭,然後說道:“我和楊大人仔細勘驗過,玻璃窯五百斤大爐炸爐的事情,和大爐本身無關,是圍爐的泥磚經不住焦炭的火力,長時間炙烤之後出現炸裂,最後造成塌爐……”
常秀擺了下手,讓她先不忙說。他仰起頭思索了一下,問道:“我記得,這種泥磚炸裂的情形以前也有過不少回,但沒有哪一回的結果象這一回這般;這是怎麽一回事?”
“我們以前用的都是二百斤的小爐,填滿玻璃料,連爐子本身一起,也隻有三百斤不到的重量,即便是炸爐,爐子傾倒時也能讓人及時地躲避。可這一回出事的是五百斤大爐,填料之後爐重超過七百斤,即便爐圍不塌,隻是繃掉一二匹泥磚,有時候也可能出現炸爐。一一大爐填料之後太重了。”
“這個事情,你們以前不知道?”
田岫沉重地點了下頭,說:“……我們也是現在才知道的。以前沒有這樣的大爐……”
常秀沉默了一會,問道:“煉焦場那邊,又是怎麽回事?”
“死的不是作坊裏做事的人,是兩個娃娃。娃娃小,家裏的大人也顧不上管顧,結果他們倆在煉焦場裏打鬧,從焦窯上跑過的時候踩塌了窯,然後就……”
常秀的臉色更加地難看了。
“我們給兩個娃娃的家裏賠了錢,他們也應承……以後不再和我們糾纏。”田岫說,“楊大人撥了一筆錢,準備修一堵牆垣,把焦場徹底地圍起來。這樣一來可以防止今後再發生同樣的事,二來也能保守煉焦的機密。玻璃作坊那邊,五百斤大爐的事也會暫時停頓下來,直到找出防止塌窯的辦法為止。”
常秀本來聽著焦場的措置還在點頭,結果聽田岫說,玻璃作坊的五百斤大爐要停建,他的眉頭一下就皺起來。怎麽能因為一次偶然的炸爐,就把玻璃大爐的事停下來呢?防止炸爐還需要想辦法嗎?直接把爐圍砌得更高更厚實不就行了?他幾乎要把這句話說出口了,突然意識到一件事,說到燒製玻璃,滿大趙也不可能再有人能夠比田岫和楊衡更有見地了,既然他們都認為爐圍不是更高更厚就能夠防止炸爐,那麽他們就必定有充分的理由,他一個工部侍郎,似乎沒有什麽道理能在這其中指手畫腳吧?話到臨頭,他改口說道:“就照你們的意思辦。”
廠休把茶盞放下,說起了另外一件事。這件事才是他今天找田岫的原因。
“前兩天,工部向吏部和宰相公廨分別提了個呈文,想在工部司下麵增設一個專利司,統一措置白酒、焦炭、玻璃以及今後可能有的其他專利的因應事宜。我和尚書大人還有右侍郎大人商量了一下,準備讓楊衡出任專利司的判司,你來出任專利司的司曹。眼下,宰相公廨已經同意設立專利司,就等吏部那邊的消息了……”
對於田岫來說,寫一份關於京畿市坊衰頹百業凋零的公文,簡直是順手拈來的事情。
第二天上衙之後,她在公廨告了個假,先去找到蔣摶,又和蔣摶一道去戶部找到呂遷,再讓蔣摶去叫上因為頭天撞見天子真顏而整個人都變得渾渾噩噩昏昏沉沉的荀安,四個人找了個清淨的茶坊坐下來交談了很長時間。她把大家的意見和想法糅合在一起,寫了一份題為《雜議京畿百業衰盛疏》的文章。在大家都過目簽字之後,她也在文章的末尾落下自己的名一一“翰林院學士田岫執筆撰錄年月日”。
晚上回到南陽公主府,她把奏疏交給了南陽,然後就再沒去關心過這件事的下文。她要操心的事情已經太多了。她現在是工部許州大坊的上監造,全盤負責煉焦、玻璃以及觀天儀的製造技藝,手頭上的事情根本忙不過來,實在是沒有心力去照應別的。這不,就在她把《雜議京畿百業衰盛疏》交給南陽的第三天,工部衙門便接到呈報,許州大坊接連出了兩樁事故。先是煉焦場塌了一孔窯,死了兩個人。許州大坊本來打算私下裏賠點錢把事情壓下去的,誰知道禍不單行,緊接著玻璃作坊就出了更大的事故。新近建成的七號窯大爐,在試火的時候突然炸爐,傾斜的大爐裏四五百多斤融化的玻璃料奔湧而下,爐前正在加火的兩個人當時就被燒死;因為是大爐試火,在場的還有十幾個官吏和匠人,結果混亂之中大爐旁邊專為大爐添料而架設的腳手架被人撞倒,一個爬到腳手架上觀察火候記錄文案的作坊小吏摔成重傷,倒塌的腳手架還砸死了許州大坊的一位八品主簿。死了官員,事情一下就變得嚴重起來,許州大坊的大監造楊衡連夜寫了公文,把事故的詳細經過呈報上來。聽說消息,田岫馬上放下手裏的一切事情,快馬加鞭地趕去許州……
等她再返回京城的時候,已經是半個月之後了。
她一走就是十幾二十天,衙門裏已經積壓了不少的事情,所以她剛剛回來,就立刻忙碌起來。
現在是九月底,已經入了冬,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所以烤火取暖是件不容疏忽的大事。往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儲備冬天裏燒炕和燒火做飯的柴薪和石炭,商人們也開始一車一車地往京城拉柴送炭。但今年與往年不同。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工部能把石炭做成焦炭,而焦炭比石炭更好用,不單沒有石炭燃燒時散發的那種濃煙和難聞的氣味,用它來熱炕燒火做飯也更加地節省時間。隻是小洛驛工部作坊的焦炭產量很有限,除過保證自己的幾座玻璃窯以及供給近畿的官營冶鐵作坊,其餘便所剩無幾,所以市坊間很難看見一回,偶爾有那麽兩三車的焦炭被有辦法的人拿出來發賣,也是須臾之間就被人高價買走。比石炭價格貴了一半的焦炭立刻就被人盯在眼裏,不少人都打起了做焦炭買賣的主意,並且到處打聽煉焦的技藝。不過,當他們聽說煉焦是工部的專利時,就紛紛放棄了偷師盜藝的念頭。對他們來說,專利是一樣陌生的物事,人們並不見得明白所謂的“專利”究竟是怎麽一回事,也不見得清楚侵害別人的專利會帶來什麽樣的後果,但工部卻是個毫無疑問的龐然大物,在官府的權威麵前,尊敬是必要的,謹慎也是必須的。但尊敬和謹慎並不意味著他們什麽事情都不能做,精明的買賣人立刻就聯想到上半年白酒專利的故事。既然在工部的眼皮子底下偷師的路走不通,那麽,能不能依照白酒專利的前例,向工部購買煉焦的專利許可授權呢?就算工部想獨占京城的焦炭買賣,不許別人在京畿附近煉焦,可京畿以外呢?大趙的州縣成百上千,江水以北的地方都需要解決冬天燒火取暖的問題,十萬戶以上的大城池就有三四十座,不能在京城賣焦炭,難道還不能在別處賣焦炭?人們很快就把想法付諸行動。九月初,就有兩家大商戶向工部申請煉焦的專利授權。重陽節以後,隨著天氣越來越冷,人們對焦炭的熱情也越來越高,如今向工部提出煉焦專利許可的申請已經近百份。這事牽涉到焦炭專利,接受申請的工部司不敢擅自做主。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工部司索性就把申請全部轉給小洛驛作坊和許州大坊,讓楊衡和田岫自己來拿主意。
田岫一回來,就撞上這個事。她從厚厚的幾大摞卷宗裏隨便挑揀了兩份申請瀏覽一下,問經手此事的小吏,說:“不能依照早前白酒專利的辦法麽?”
小吏為難地說:“這和白酒的情況不一樣。”
“怎麽不一樣?”田岫有些詫異地問道。
“白酒不是榷貨,不是官府專營的,也沒有榷稅,民間也可以自行營造買賣……”
“……戶部已經把焦炭擬定為榷貨了?”田岫更加奇怪了。
“那倒是沒有。”小吏說。
“到底是怎麽回事?”田岫對這個說話吞吞吐吐的人有些煩了。還有一大堆的事情在等著她來處理,她不想和這個家夥磨時間。
小吏看出她有些要發火的樣子,急忙說:“田大人,您知道,咱們的焦炭主要是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燒製玻璃,另一個是冶鐵煉鋼。玻璃的工藝全部都在咱們手裏,外人怎麽都學不去,拿著焦炭也不知道該怎麽用,因此這個是不消擔心的。哪怕玻璃的技藝流傳出去也不怕!畢竟玻璃的專利是咱們工部的,誰敢不得到咱們的允許就私自燒製,僅是打官司也能賠得他傾家蕩產。可是冶鐵煉鋼的技藝卻是從秦漢時流傳下來,精通此道的民間匠人不知道凡幾,要是再讓他們知曉了煉焦的辦法……”
小吏的話還沒說完,田岫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焦炭不僅可以用來燒火取暖和燒製玻璃,更能夠用在冶鐵上;而冶鐵,則是個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大趙對冶鐵業的管製不象漢唐時期那麽嚴格,生鐵和鐵器也不是完全地實行官府專營,在一些統治基礎穩固同時鐵礦儲量豐富的地區,比如萊州和徐州這樣的地方,甚至允許民間大規模地經營冶鐵。但是,對於生鐵和鐵器的大宗交易,官府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實行的是“鐵簽”製度,生鐵的流出與流向都受到嚴格控製,並且要征收十分之二的高額鐵稅。特別是渤海、燕山這樣的邊疆地區,以及西南西北這種多民族混雜居住的地區,生鐵的流通與買賣方麵的管理更是嚴厲到近乎苛刻的地步。有些地方甚至會對莊戶手裏的鐵製農具進行登記,無論是損壞或者遺失,都必須報官處理,根據損耗的情況,有時還會課以一倍至數倍不等的罰金。因此,在上述這些地區,有著高額利潤的生鐵走私也是屢禁不絕。現在有了焦炭,就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生鐵,還能夠借助焦炭比木炭和石炭更高的火勢和火力把生鐵進一步鍛造為百煉鋼。從這個意義上說,焦炭與白酒明顯就不是一碼事,白酒僅僅是民生百業中可有可無的一個點綴,而焦炭卻可以通過生鐵,進而牽涉與影響到大趙的方方麵麵……
這顯然不是她一個七品官員能夠做主的事情了。田岫隻好對小吏說:“那這樣吧,一一你把這些申請都留下,回頭我幫你交給尚書大人或者常大人。”
這個小吏還沒出門,另外一撥人就搶了進來。因為這撥人裏麵有兩位太史局的官員,其中一個腰帶上還掛著六品的官符,是太史局的少卿之一,所以外麵的人即便是比他們都先來,也隻能讓他們先進來。
太史局少卿是認識田岫的。他隨便地向田岫拱下手作個禮,不等田岫讓座,自己就在桌案前找了把椅子,屁股還沒落到座椅上,先就說道:“田大人,你與應縣伯親厚,能不能煩請你走一趟,找應縣伯仔細打問一番,這觀天儀它到底是怎麽個製作的?”話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趕緊站起身又是拱手作揖,嘴裏一連聲地說著道歉話。
田岫板著臉假裝沒聽到他前頭的話,問他:“汪大人,你們太史局不一樣可以去找應縣伯?”
汪大人沒說話先就歎氣:“問過,還問過不止一回。前幾天我還去過應縣伯的莊子一回……”他咽了口唾沫。“可商上柱說,他對觀天儀也是一知半解,死活就是不情願給我們答疑解疑。”
陪著他來的是個工部的八品官員,聽他唉聲歎氣地說得可憐,忍不住就笑了起來:“觀天儀的事,我去問過應縣伯。我看呀,應伯倒不是不肯說,多半他自己是真的不知道。”
田岫笑著讓人給他們倒來茶水。她覺得,工部官員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根據她與商成打過的交道來看,毫無疑問,商成的眼界很開闊,見識也很廣泛,但說不上精細,隻能算是大而化之籠統含混博而不精的範疇。不管是焦炭還是玻璃,商成都是指點了一個大方向之後就撒手不管,什麽工藝技藝流程之類的細節,通通都丟給別人去慢慢地摸索和總結。這或許是商成在燕山提督的任上養成的壞習慣,更可能是他本身就不熟悉這些東西,隻能畫出一個範疇,教別人去探究;這就難免給人留下一種眼高手低的印象。實際上,工部的很多官員對商成都是持這樣的看法。不過,也有許多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比如說田岫眼前的這位太史局的汪大人。
汪大人立刻就為商成作辯解:“哈呀,劉大人,你居然說應縣伯不知道觀天儀的製作之法?那你們工部是如何煉成的焦炭,又是如何製出的玻璃?”
姓劉的工部官員不想和他爭論,笑了一笑,低下頭去喝水不再言語。
汪大人一拳打在空氣上,愣怔了一下,記起來自己的來意,回頭又對田岫說:“田大人,能不能煩勞你走一趟?隻要能把這觀天儀造出來,我們太史局上上下下都感念你的功勞承你的人情!”
“你們這麽著急著要這個觀天儀,這東西對你們太史局就有這樣重要?”田岫忍不住好奇地問道。據她所知,太史局並不是沒有觀天儀,現在就有兩座擺在太史寺的天象台上。既然手頭上有現成的,太史局為什麽還要這般著急呢?
汪大人使勁地點著頭:“是,很重要!非常急!”不可能不急啊!太史局是朝廷上數得上的清水衙門,每年除了戶部撥的那點錢糧,其餘的什麽油水都沒有,太史局上下百數十號官吏,早就餓得眼睛都綠了。年初好不容易被工部拖上一起燒玻璃,大家都還沒來得及憧憬一下將來的美好時光,就被宰相公廨的一紙公文給打回原形。眼下工部把玻璃賣上了天一般高的價錢,一車一車地朝衙門裏劃拉製錢,太史局卻隻能站在旁邊滴口水,兩下一比較,這份失落的感覺簡直就無法用語言來述說。特別是想到自己曾經是有機會與工部一起劃拉的,這就更加地教人傷心悲痛無可名狀!工部的玻璃買賣越是做得紅火,太史局的悲憤就越是強烈,哪怕誰都知道賣玻璃所得的銀錢不可能都歸到工部,可就是壓不下胸膛裏一躥一躥的心火!玻璃的買賣實在是太大了,哪怕是手指頭縫裏漏下一丁點的渣滓,就夠工部吃喝上三五七八年了,更不消說太史局這種不起眼的小衙門;估計那點殘羹剩飯都能讓太史局撐死好幾回。自從工部開始賣玻璃器皿,太史局那幾個沒能頂住宰相公廨的壓力而被迫把玻璃交出去的正卿和少卿,就被自己人罵得連走路都不敢抬頭。幾個人知恥而後勇,既然玻璃趕不上了,那咱們就做觀天儀!他們起草了一份奏疏,細致地論證指出,如今大趙沿用的唐朝《崇玄曆》有缺陷,二十四節氣的確鑿時刻,已經到了必須修正的地步;改訂舊曆,頒布新曆,就在眼前!製訂新曆的第一步,就是在各地設立十六個天象台和觀象點,以便觀測天象確定星位;而觀天儀,就是這些天象台和觀象點最重要的天文儀器。依照高宗時鑄造兩座觀天儀的費用,又經過太史局的計算,平均每座觀天儀大約須耗銅六千七百斤左右,再加上其他的鑄造費用,每座觀天儀大約要花一千五百緡,再加上十六座天象台和日圭這些石製物件,最後算下來,編製新曆法的總費用大致在五十五萬緡至六十萬緡之間。
太史局的這份公文,提出的時機恰倒好處。雖然東元二十二年的國庫收入還沒有最後統計出來,但從已經整理好的州縣帳簿來看,今年又有可能陷入滯漲甚至是倒退的情況。正當以張樸為首的宰相公廨正在為此事而焦頭爛額的時候,這份公文簡直就成了救命稻草。宰相公廨在接到公文的第一時間,就把它刊登到邸報上,其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不是宰相們不努力,而是曆法有問題;曆法有問題,又如何用曆法來指導莊戶們耕作?莊戶不能在最恰當的時候進行耕作,糧食的產量自然就會出現倒退;沒有糧食,養不活人口,又從哪裏征收賦稅……總之一句話,改訂新曆,勢在必行!戶部撥款六十萬緡,著太史局立即著手新曆法的編訂。
不過,宰相公廨關於編訂新曆法的公文被戶部否定了。戶部尚書是正在與張樸爭奪左相位置的吏部尚書韓儀的同窗摯友,他才不管改訂曆法要不要緊急不急迫。他振振有辭地說,從大趙立國到現在一百多年了,一直都是沿用《崇玄曆》,除去一些特殊的年份,哪年國庫收入沒有增長?所以《崇玄曆》是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肯定不是《崇玄曆》!所以他不同意對太史局撥款。即便真正要撥款,也須得等到工部試製觀天儀成功之後再說。
要是沒有戶部尚書最後那句話,太史局多半也就死了心。太史局正卿之所以拋出這麽一份奏疏,目的不過是轉移人們的視線,讓自己少挨一些罵,讓日子好過一點,成不成事都無所謂。結果有了戶部尚書的這句話,假戲也必須真做了。聽說可能有足頂五年的六十萬緡度支,太史局上下當時就炸了窩。太史局正卿和兩位少卿立即做了明確分工,他負責找戶部要撥款催錢糧,汪少卿及第以後在工部做過事,雖然是十年前的故事了,可畢竟是有幾分淵源,所以督促工部盡快製作觀天儀就由汪少卿一力承擔;至於太史局的大事小情,都由另外一位少卿擔起來一一反正也沒什麽大事;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為了六十萬緡!就這樣,眼下汪大人完全把工部當成了自己的家,見天早晚都在工部衙門裏進進出出,不知道內情的人或許會以為他來工部任職了也說不定。
聽完汪大人的話,田岫有些哭笑不得。她說:“汪大人,你守在我們工部衙門也不是辦法。你看我們工部燒製玻璃的經過,就該知道,這觀天儀的製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汪大人沒有吭聲。
田岫明白,汪少卿不說話,其實就是在表明態度一一在觀天儀的事情上,太史局並不信任工部。這一點未可厚非,同時也是事實。玻璃關係到工部的切身利益,同時也關係到不少人的官箴與前程,所以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地做事。但觀天儀卻不一樣。這個東西是當初宰相公廨為了安撫太史局的情緒而隨手丟給工部的,做好了那是工部應該的,做不好……做不好也就做不好了,跟利益前途什麽的毫無關礙,最多也就是被人念幾句,不傷筋不動骨的,所以人們都不太上心。也不能說是不上心,隻不過,想用玻璃製作觀天儀看起來簡單,很可能比燒製玻璃更加地困難。比如老的觀天儀一座就重達幾千斤,要是把同樣重量的銅料燒製成空心的銅管的話,就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工部作坊、兵部作坊,還有大內禦製監的老人們,一聽這個份量就齊齊地搖頭;實芯的都是大難題,更別提這是空心的銅管了。何況還要在銅管和銅帽上雕出螺絲紋,兩樣螺絲紋還必須要楔合……她從壁櫃裏拿出幾根銅管和幾個銅帽,還有一匣玻璃鏡片,都放到桌案上。她說:“汪大人,銅管和銅帽這兩樣東西做起來很容易,但是想在上麵刻出螺絲紋就差不多和登天一般難。不瞞你說,我們工部銅器作坊裏二十多位大匠,幾乎都在做這個事情。但這事實在太難了。一個大匠一個月都未必能做出一套彼此搭配銅管和銅帽。從七月份到現在,我們拿到手上能用來試做觀天儀的銅管和銅帽,也隻有不到三十套……”
“現在是三十一套了。”旁邊那個工部的官員插嘴說道。
田岫沒理會他的話,繼續說:“……還有這些玻璃鏡片。這樣的鏡片很容易磨製,稍微大一點的玉石作坊就能辦到,但是,要想讓兩個鏡片互相配合,從而達到應縣伯說的那種效果,”她搖了搖頭,“至今我們都沒有絲毫的頭緒。”說著話,她拿出兩個鏡片,很熟練地用銅帽固定在銅管的兩端,拿起來瞄了瞄,依舊是白茫茫的混沌一片。她歎著氣又把銅管放下。再說,如今這些銅管銅帽還有玻璃鏡片都是為將來鑄造觀天儀而作的模型,銅管銅帽不題,隻是觀天儀上要用到的徑長近兩尺的玻璃鏡片,就是一個大難題。許州大坊這次剛剛燒炸的五百斤大爐,除了寄托著工部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玻璃產量的目的之外,也包含著下一步為觀天儀鏡片做準備的想法。可惜的是,這次勇敢的嚐試失敗了……
“就是因為咱們都不知道怎麽樣才能用玻璃製作觀天儀,所以我才覺得,咱們應該再去找一找應縣伯。”汪大人不死心地說。
“應縣伯已經把製作觀天儀的竅門都說了,再讓我去問,你覺得還能問出點什麽?”
“他肯定還有什麽東西沒有說!”汪大人一口咬定,商成在觀天儀上必定是藏了私的!但他馬上就反應過來,這樣說話似乎很不妥當,就改口說,“萬一他又想起了什麽呢?”
田岫拿鍥而不舍的太史局少卿毫無辦法,隻好含混地說:“那行吧。改天我抽個空,再去請教一下應縣伯。”
“哪天?”汪大人立刻追問道。
“……後天吧?要是後天有空的話……”
“好!咱們就約在後天!後天我和你一道去向應縣伯請教!”
正在說話的時候,有人在敞開的門扉上敲了兩下。一個工部的官員告訴田岫,左侍郎常秀常大人,教她現在過去侍郎公廨一趟。
汪大人今天來見田岫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站起來說著告辭的話:“田大人,你先忙著,我就回去了。後天,一一後天上衙之後我來找你,咱們一路去見應縣伯。就這樣說定了!”
送走太史局少卿,田岫把桌案的物事收拾了一下,又告訴門外等著的幾撥人,自己現在要去見左侍郎,假若他們沒什麽緊要事的話,可以先回去,有急事非辦不可的就隻能再等一會了。結果這幾撥人紛紛表示,他們要辦的都是要緊事,非得田大人親自過問和處置不可;不過,他們也說了,田大人去見常大人的事更加要緊,所以他們的事可以等到田大人見過常大人之後回來了再說。
這些人說話的時候,無論是語氣還是表情,還有站立的姿勢,都體現出他們對田岫的尊重。田岫覺得,他們的態度已經不僅僅是尊重了,甚至都有幾分奉承和阿諛了;這簡直教她莫名其妙。難道說,她馬上就要升官了?這個荒唐的念頭一冒出來,立刻就讓她自己都覺得有幾分好笑。升官?她?這怎麽可能嘛。她是女人,又沒參加過科舉,憑著幾分薄名和師長朋友的佑護,能做到眼下的正七品翰林院學士就已經是盡頭了。她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仕途還能更進一步,也不敢去想;她唯一希冀的就是自己能有個實職,能讓薪俸更高一些,能讓她足以應付京城裏的生活,那就足夠了。她隻想要個實職,別的都不想,能不能繼續呆在工部都無所謂,隻要是實職就好,哪怕降一兩級做個八品官都行!要知道,即使是八品的實職官員,每個月的薪俸也比她現在強得多。她現在一個月的薪俸和各種補貼包括柴米油鹽布匹糧食,所有這些合到一些,也隻能折算不到十七千的製錢。十七千,這點錢在上京能做什麽?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這些錢吃飯是沒有問題的,可她要養活一個跟隨她多年的小侍女,還要養一匹代步的馬,兩個人一匹馬,就把她的薪俸吃掉一半;再偶爾見一見朋友,大家喝盞茶湯吃頓酒飯,然後就什麽都剩不下了。這還是托了她不用在京城賃屋居住的福。倘使她沒有南陽和長沙這兩個好朋友的話,她就必須租一個獨門的小院,而這樣的地方,每個月的租金至少也是三四千錢。這樣一來,她的手頭立刻就會很局促,說不定就會象前幾年在江南做觀風使的時候一般,重新靠著朋友的接濟來過日子……
想到在江南那幾年的光景,她的眼前就有點恍惚。那差事實在太辛苦了,直到現在,她都還記得一些痛苦的遭際。雨濛濛的天,霧朦朦的地,她和丫鬟都是渾身透濕,彼此偎依著在驛道草亭裏凍得簌簌發抖……
不,她不想再去做觀風使了!她寧可嫁人,也不願再去做什麽觀風使!
她胡思亂想著,走進了工部侍郎辦公的堂房。
很有眼色的雜役立刻給這間屋換了一壺新煮的茶湯,給侍郎大人斟了一盞,又給她倒了一盞,然後悄沒聲地掩上了門。
常秀手裏端著茶盞,上下看了她幾眼,笑著對她說:“我才聽說你從許州回來了。怎麽剛回來就急著來衙門呢?這一來一往地還是累人,你該在家裏歇兩天的。”他指著桌案前的一把座椅。“你坐下來說話。”
“謝老師賜座。”田岫恭謹地作禮了個禮。常秀和她父親田望,曾經先後拜在同一位大儒的門下學《詩》和《易》,因此她在常秀麵前一直是執的弟子禮。坐下之後,她才回答常秀的問題:“去許州之前我手上就積壓著一些事情;這一去就是半個月,事情肯定更多,所以我沒敢耽擱。”
常秀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許州那邊出的事,已經措置好了?”
“差不多了,隻有最後一些首尾還沒辦完。”田岫欠身說道,“因為我手邊的雜事多,所以楊衡楊大人讓我先回來。具體的措置公文,等楊大人從許州回來,就會呈遞上來。”
“許州那邊,究竟是怎麽回事?”
田岫沉吟了一下,組織了一下措辭,然後說道:“我和楊大人仔細勘驗過,玻璃窯五百斤大爐炸爐的事情,和大爐本身無關,是圍爐的泥磚經不住焦炭的火力,長時間炙烤之後出現炸裂,最後造成塌爐……”
常秀擺了下手,讓她先不忙說。他仰起頭思索了一下,問道:“我記得,這種泥磚炸裂的情形以前也有過不少回,但沒有哪一回的結果象這一回這般;這是怎麽一回事?”
“我們以前用的都是二百斤的小爐,填滿玻璃料,連爐子本身一起,也隻有三百斤不到的重量,即便是炸爐,爐子傾倒時也能讓人及時地躲避。可這一回出事的是五百斤大爐,填料之後爐重超過七百斤,即便爐圍不塌,隻是繃掉一二匹泥磚,有時候也可能出現炸爐。一一大爐填料之後太重了。”
“這個事情,你們以前不知道?”
田岫沉重地點了下頭,說:“……我們也是現在才知道的。以前沒有這樣的大爐……”
常秀沉默了一會,問道:“煉焦場那邊,又是怎麽回事?”
“死的不是作坊裏做事的人,是兩個娃娃。娃娃小,家裏的大人也顧不上管顧,結果他們倆在煉焦場裏打鬧,從焦窯上跑過的時候踩塌了窯,然後就……”
常秀的臉色更加地難看了。
“我們給兩個娃娃的家裏賠了錢,他們也應承……以後不再和我們糾纏。”田岫說,“楊大人撥了一筆錢,準備修一堵牆垣,把焦場徹底地圍起來。這樣一來可以防止今後再發生同樣的事,二來也能保守煉焦的機密。玻璃作坊那邊,五百斤大爐的事也會暫時停頓下來,直到找出防止塌窯的辦法為止。”
常秀本來聽著焦場的措置還在點頭,結果聽田岫說,玻璃作坊的五百斤大爐要停建,他的眉頭一下就皺起來。怎麽能因為一次偶然的炸爐,就把玻璃大爐的事停下來呢?防止炸爐還需要想辦法嗎?直接把爐圍砌得更高更厚實不就行了?他幾乎要把這句話說出口了,突然意識到一件事,說到燒製玻璃,滿大趙也不可能再有人能夠比田岫和楊衡更有見地了,既然他們都認為爐圍不是更高更厚就能夠防止炸爐,那麽他們就必定有充分的理由,他一個工部侍郎,似乎沒有什麽道理能在這其中指手畫腳吧?話到臨頭,他改口說道:“就照你們的意思辦。”
廠休把茶盞放下,說起了另外一件事。這件事才是他今天找田岫的原因。
“前兩天,工部向吏部和宰相公廨分別提了個呈文,想在工部司下麵增設一個專利司,統一措置白酒、焦炭、玻璃以及今後可能有的其他專利的因應事宜。我和尚書大人還有右侍郎大人商量了一下,準備讓楊衡出任專利司的判司,你來出任專利司的司曹。眼下,宰相公廨已經同意設立專利司,就等吏部那邊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