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要說起這些人怎麽遇到,就要說到我們為什麽會在這裏。”
“是啊,敢問老丈,如何、何時到達此處,據我所知,此地遠距華夏,何止千裏。”
崔鶯鶯倚在她爹的身邊,瞪大了眼睛聽我們的對話,看來她對這段往事也十分的好奇。老漢看著我,緩緩道來:
“要說道我們為何會在這裏,也要先說一說我們崔氏。我們崔氏,出自先周時的齊國,我們的祖先,便是大周朝的開朝功臣――薑子牙。”
這倒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薑子牙,直到幾千年之後都為人所熟知,他老人家獨創的直鉤釣魚之法,直到多少年後也無人能會呢。老人又說道:
“齊國,最初是周王封給我祖上薑太公的,都城在臨淄,我們崔氏的先人,便是薑老太公的嫡長孫――諱季,本來,他應當繼承君位,可是他無意富貴功名,把君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叔乙公,他自己住在一個叫做‘崔邑’(今章丘西北)的地方。後來,以邑為姓氏,我們從那時起就改姓崔了。”
原來,崔氏一族還有這麽幽久的淵源,但是,這與他現在在此地又有什麽關係呢?
“細究起來,我們崔氏乃是上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一直到始皇帝時,我們一直是齊地的旺族。因此你方才一提到田橫,我卻是早就知道,因我們同處齊地。我們未出海之時,他還不是齊王,但是卻早有英名,此人能文能武,胸懷錦繡,猶能以仁者之心愛人,乃是後起的英雄,實實強過我等,何止百倍。”
“始皇帝三十年,那一年並沒有什麽大事,若說有一件大事的話,就是我們奉命出海。”
我記得在平原王徐福那裏,聽他說過,徐福大約是在始皇二十八年出海尋仙的,不知道兩年之後,始皇又讓崔老出海,是為何事。“是出海尋仙麽?我知道,皇帝曾經派出過徐福。”
“這個,我知道。”老人在水中不知道泡了多久,脖頸之下有皮膚已經泛白,出現了許多的褶皺。他在水中晃了晃身子說道:
“我們卻不是為了尋仙,而是尋人。”
“尋人?”
“嗯,尋找我的胞兄。我們兄弟共有二人。我兄長,名叫崔嘉,我叫崔平。在始皇帝二十八年的時候,我兄與徐福,同是皇帝派出尋仙的兩路人馬,徐福往東,我兄長崔嘉向南。”
原來如此,細想那個始皇,一統華夏,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達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唯一未曾到達的地方,隻有大海,以始皇的性格,麵對華夏東方與南方的廣闊大海,確實不可能單單隻向東派出一路徐福,今天老人的話印證了我的這一想法。
“我兄長與徐福是同一年踏上的尋仙之旅,隻是,我兄崔嘉行事,不似徐福那般張揚,出海時,不勞我們相送,隻帶了已有身孕的夫人,及二百名壯年軍士悄悄出發。因此,世人隻知徐福,不知崔嘉。”
我想到了初入金洞時,看到的那兩個不知死於何時的夫妻,內心已然明白了大概。心想,他們有多半就是與徐福同時出海的崔嘉夫婦,怪不得,看崔鶯鶯與那男子,在容貌上總有幾分神似。
“徐福一去杳無音信,而我兄長兩年後便有飛鴿傳信回來,信上說,在東南的大海深處,發現無限寶藏,並畫有航行線路圖,他要求始皇速派後續人馬前去接應。於是,皇帝選中了我。”
“我們隨即奉命出發,船三艘、載百人,連同我的妻子那時也有身孕,在海上行了三月有餘,找到我兄長所畫海圖上的島嶼。”
“就是這裏麽?”我問,“另外我聽鶯鶯說起過她的母親……”
“正是這裏,哦,賤內在隨我出海之時,已近臨盆,但是皇命難違,連生個孩子的功夫也沒有,就登了船,出海不久,小女出生,但是,她……她卻因此……”老人未再繼續說下去,但我已然明白。
崔氏兄弟,比起徐福來,更讓我感到敬佩。
“我們很快到了島上,但是卻未發現一人!我兄長不在島上,他帶來的二百軍士也一人不見,但是,我們踏遍了整個達瑙島,確信這裏就是兄長所說的地方。當時我想,兄長也許是臨時有事,去了別的地方,於是我們在此地等了兩年,可他還是音信皆無。”
“因這島上無法養活上百人口,無奈,我做出決定,坐船跨海往東去尋,我們把島東那一片海洋起名叫做錫海,完全是隨口而出。在錫海對岸,覓得一處宜人居住之所,一邊派人出外打探兄長消息,一邊派人到這島上采金。”
“實不相瞞,我剛一上島,便有了個發現,想請老人家代為看上一看。”我示意鶯鶯,她把懷中那兩塊絹出來。
她先掏出的是那塊蓋了朱紅大印的黃絹,我將絹展開了,示於他的麵前。由於被水浸泡多時,絹上的紅色印痕已經汙染,但是大概字樣仍能辨認。
老人一看,就大驚失色,“這是始皇的玉璽!”說完又去看上邊的字,冷水滌去了絹上的塵灰,墨跡十分清晰,老人看完,未曾說話先流下淚來,“這便是我兄長所奉的皇詔!”說罷竟哽咽著,斷續念出了上邊的字意:
“維二十八年,皇帝做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大事已畢,乃臨於海……著典屬國,崔氏嘉者,授銀印青帶,率護軍都尉白荊,下二百人,南入大海。遇仙訪仙,遇寇伏寇……率土之賓,見製如命……”
念完,崔平老人已泣不成聲,“敢問田將軍,此物從何處所得?”
正待細說,突然門外一陣大亂!從對麵大門中闖出不知多少人,刀槍相碰,步履沉重雜亂,有一人高聲喊喝:“白將軍有令,有賊人趁寶庫塌崩,入室行搶,我等要拚死相抗,絕不準後退!”
“白將軍?”我悄聲問崔平,他也一臉的疑惑,似有所思,“我兄崔嘉下海所帶的武官,即姓白,叫白荊。”
這時原先吵嚷的一群人已經向前跑去,但是在門外已經有人站定了哨崗,隨後一陣稍稍齊整的足音響起,聽有一人畢恭畢敬喊了一聲:“白將軍!”
“是啊,敢問老丈,如何、何時到達此處,據我所知,此地遠距華夏,何止千裏。”
崔鶯鶯倚在她爹的身邊,瞪大了眼睛聽我們的對話,看來她對這段往事也十分的好奇。老漢看著我,緩緩道來:
“要說道我們為何會在這裏,也要先說一說我們崔氏。我們崔氏,出自先周時的齊國,我們的祖先,便是大周朝的開朝功臣――薑子牙。”
這倒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薑子牙,直到幾千年之後都為人所熟知,他老人家獨創的直鉤釣魚之法,直到多少年後也無人能會呢。老人又說道:
“齊國,最初是周王封給我祖上薑太公的,都城在臨淄,我們崔氏的先人,便是薑老太公的嫡長孫――諱季,本來,他應當繼承君位,可是他無意富貴功名,把君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叔乙公,他自己住在一個叫做‘崔邑’(今章丘西北)的地方。後來,以邑為姓氏,我們從那時起就改姓崔了。”
原來,崔氏一族還有這麽幽久的淵源,但是,這與他現在在此地又有什麽關係呢?
“細究起來,我們崔氏乃是上古時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一直到始皇帝時,我們一直是齊地的旺族。因此你方才一提到田橫,我卻是早就知道,因我們同處齊地。我們未出海之時,他還不是齊王,但是卻早有英名,此人能文能武,胸懷錦繡,猶能以仁者之心愛人,乃是後起的英雄,實實強過我等,何止百倍。”
“始皇帝三十年,那一年並沒有什麽大事,若說有一件大事的話,就是我們奉命出海。”
我記得在平原王徐福那裏,聽他說過,徐福大約是在始皇二十八年出海尋仙的,不知道兩年之後,始皇又讓崔老出海,是為何事。“是出海尋仙麽?我知道,皇帝曾經派出過徐福。”
“這個,我知道。”老人在水中不知道泡了多久,脖頸之下有皮膚已經泛白,出現了許多的褶皺。他在水中晃了晃身子說道:
“我們卻不是為了尋仙,而是尋人。”
“尋人?”
“嗯,尋找我的胞兄。我們兄弟共有二人。我兄長,名叫崔嘉,我叫崔平。在始皇帝二十八年的時候,我兄與徐福,同是皇帝派出尋仙的兩路人馬,徐福往東,我兄長崔嘉向南。”
原來如此,細想那個始皇,一統華夏,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達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唯一未曾到達的地方,隻有大海,以始皇的性格,麵對華夏東方與南方的廣闊大海,確實不可能單單隻向東派出一路徐福,今天老人的話印證了我的這一想法。
“我兄長與徐福是同一年踏上的尋仙之旅,隻是,我兄崔嘉行事,不似徐福那般張揚,出海時,不勞我們相送,隻帶了已有身孕的夫人,及二百名壯年軍士悄悄出發。因此,世人隻知徐福,不知崔嘉。”
我想到了初入金洞時,看到的那兩個不知死於何時的夫妻,內心已然明白了大概。心想,他們有多半就是與徐福同時出海的崔嘉夫婦,怪不得,看崔鶯鶯與那男子,在容貌上總有幾分神似。
“徐福一去杳無音信,而我兄長兩年後便有飛鴿傳信回來,信上說,在東南的大海深處,發現無限寶藏,並畫有航行線路圖,他要求始皇速派後續人馬前去接應。於是,皇帝選中了我。”
“我們隨即奉命出發,船三艘、載百人,連同我的妻子那時也有身孕,在海上行了三月有餘,找到我兄長所畫海圖上的島嶼。”
“就是這裏麽?”我問,“另外我聽鶯鶯說起過她的母親……”
“正是這裏,哦,賤內在隨我出海之時,已近臨盆,但是皇命難違,連生個孩子的功夫也沒有,就登了船,出海不久,小女出生,但是,她……她卻因此……”老人未再繼續說下去,但我已然明白。
崔氏兄弟,比起徐福來,更讓我感到敬佩。
“我們很快到了島上,但是卻未發現一人!我兄長不在島上,他帶來的二百軍士也一人不見,但是,我們踏遍了整個達瑙島,確信這裏就是兄長所說的地方。當時我想,兄長也許是臨時有事,去了別的地方,於是我們在此地等了兩年,可他還是音信皆無。”
“因這島上無法養活上百人口,無奈,我做出決定,坐船跨海往東去尋,我們把島東那一片海洋起名叫做錫海,完全是隨口而出。在錫海對岸,覓得一處宜人居住之所,一邊派人出外打探兄長消息,一邊派人到這島上采金。”
“實不相瞞,我剛一上島,便有了個發現,想請老人家代為看上一看。”我示意鶯鶯,她把懷中那兩塊絹出來。
她先掏出的是那塊蓋了朱紅大印的黃絹,我將絹展開了,示於他的麵前。由於被水浸泡多時,絹上的紅色印痕已經汙染,但是大概字樣仍能辨認。
老人一看,就大驚失色,“這是始皇的玉璽!”說完又去看上邊的字,冷水滌去了絹上的塵灰,墨跡十分清晰,老人看完,未曾說話先流下淚來,“這便是我兄長所奉的皇詔!”說罷竟哽咽著,斷續念出了上邊的字意:
“維二十八年,皇帝做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大事已畢,乃臨於海……著典屬國,崔氏嘉者,授銀印青帶,率護軍都尉白荊,下二百人,南入大海。遇仙訪仙,遇寇伏寇……率土之賓,見製如命……”
念完,崔平老人已泣不成聲,“敢問田將軍,此物從何處所得?”
正待細說,突然門外一陣大亂!從對麵大門中闖出不知多少人,刀槍相碰,步履沉重雜亂,有一人高聲喊喝:“白將軍有令,有賊人趁寶庫塌崩,入室行搶,我等要拚死相抗,絕不準後退!”
“白將軍?”我悄聲問崔平,他也一臉的疑惑,似有所思,“我兄崔嘉下海所帶的武官,即姓白,叫白荊。”
這時原先吵嚷的一群人已經向前跑去,但是在門外已經有人站定了哨崗,隨後一陣稍稍齊整的足音響起,聽有一人畢恭畢敬喊了一聲:“白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