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我這話,我們看到,在場的人眼圈兒都紅了。(.好看的小說)
“將……軍!”其中一個人未曾說話,語調已經哽噎。
這兩個字似乎勾起了他們內心裏許久不曾觸碰的隱秘,女人們也抹起了眼淚。
到底這其中還有著什麽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想勸解幾句,卻又不知從何處入口,連小月這樣開朗之人也略顯尷尬,最後,還是這些人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一個稍年長的男子對我們說,“說實話,我們自與將軍分開了後,至今,你們二位是我們遇到的第一撥人,說起來也算是有緣,今天不妨把藏在心底的事情說上一說,二位也不必發什麽感慨,總之公道自在人心也就是了。”
我們都沒有打斷他,於是他娓娓道來。
“說起我們幾位的身世,也許二位不會相信,我們能湊到一起,全是因了蒙恬將軍。”
“我們兩個,是楚國人,他是燕國人,而她和她,”他指了指坐在身邊的兩名女子道,“分別是齊國人和晉國人,而這位弟妹才是地地道道的秦國人。”
沒想到他們的第一句話就引起了我的興趣,“那麽,你們是怎樣走到一起來的呢?”
“我們都是戰亂時各國的孤兒,自記事起,就被蒙恬將軍收養,要不是他,我們萬萬走不到一起,也許早就饑寒交迫而死了。”
“後來蒙恬將軍奉了始皇帝命,與扶蘇公子鎮守上郡,也把我們帶在身邊。”
我說,“你們所說的蒙恬將軍的這段曆史,我都知道,你隻消說一下怎麽到的這裏,以及到達這裏以後,為什麽又與將軍分開的就行了。”
“也好……將軍帶我們出逃的時候,我們還大為不解,因為他並沒有帶上他的一個家裏人,那時我在半路上還曾經問過他一句,他說,‘已經來不及了’,我們取最近的路直奔海邊,一路上,將軍總是唉聲歎氣的,我隻聽他叨咕的最多一一句話是,‘公子啊公子,你成全了自己,卻害了國家嗬’。”
我想,蒙恬這樣的話是有來曆的,想當時,公子扶蘇與蒙恬,可以說是一對強強的聯合,一個是始皇帝的長子,具有一呼百應的資本,而蒙恬將軍又手握重兵,在麵對胡亥與趙高的陰謀時,本該有百分之九十的勝算――那兩個人,一個是胸無城府的紈絝子弟,一個是不得人心的奸臣,他們的優勢隻不過是一紙偽造的詔書。
雙方對局的結果與彼此的實力無關,公子死、將軍隱姓埋名、出逃海外。每當想起來,總覺得這是一段不該發生的事情。就像鑼鼓、鐃鈸聲密密地打起,人們都等著看一場英雄會,而後台的簾籠一挑,出來的卻是十五貫的班底。
那人又說,“將軍後來透露,當時他曾經給公子出主意,當時出下三個對策,一是以懷疑聖詔不實為名,扣下傳詔之人,另派得力手下,去往鹹陽核實真偽;二是以邊境匈奴來犯,離不開身為由,拖上些時日,其實就隻是拖上些時日,來自鹹陽的謊言也會不攻自破;三是以清除奸黨為名,直接殺入鹹陽。”
“你可還能想起,對這三條對策,將軍可曾說過公子的回應?”
“唉,說過。可是這三條計策,都讓公子給回絕了。公子說,對聖詔心存疑慮,便是對始皇的不敬,謊報軍情,更不是君子所為,而帶兵殺入鹹陽,那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絕不會做。”
“後來,我們隨著將軍漂洋過海,一直向南,不知零落了多長時日,先後到了好幾個海外番國。”
小月問道,“都是哪些國家呢?你不妨說一說,看看我們是否也去過。”
那人想了想,掰著手指頭說道,“我記得,到過婆羅乃、渤盆國、卸敖國、戴燕國、新當國、萬喇國、吧薩國、昆甸國。”
小月一吐舌頭。“去的地方還真不少,我們一處也沒去過……怎麽,這麽多地方都沒有留下,最後卻選了這麽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你們有所不知,我們也想過,其實一路上起來,有不少富庶之地,足可讓我們安身,可是將軍總說,那個地方不適於我們居住,於是才一路到此……後來,我們來到了這裏,第一天晚上就碰到了海嘯,把我們的船隻不知道掀到了哪裏,再也找不到,誰知將軍卻說,這裏好,就是這裏了。”
難道隔些日子會發生海嘯的地方就這樣好?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與蒙恬想到一起去,這是什麽道理?於是正好聽他再講下去。
“將軍當時就說,鳥臥金籠,隻會宛囀,鷹翔冷空,卻能傲視風雨,當然是好地方。”
這倒有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那人接著說:
“將軍看得上這裏的另一個理由是――這裏沒有人。他說,這世上最難測的就是人心,有道是百人千心,各打算盤,隻知一人之名利、一家之溫飽,不知一族之榮辱、一國之興衰。”
“哪個是本,哪個是末,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奈何做起事來,多是先顧一人一家,不顧一族一國。本末倒置的事情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大廈已傾,還在瞄著哪塊磚去壘本家的雞舍、鴻舟已覆,還在爭著水中的木板。想想人,空有百物之靈,卻常常幹著棄本逐末的事情。”
“此話有些意思,這是將軍說的麽?未免有失偏頗罷。”小月問道。
“將軍不但說過這些,我們在此地安頓下來之後,他時時反躬自省,對自己,也是毫不留情。”
“他常說,一事當先,他自己也逃不過這個本末倒置的毛病,他做為公子扶蘇的至交,眼見著公子被害至死,他本該站出來,哪怕把那三條計策隨便行上一條,恐怕始皇帝打下的江山也不會就這樣快,就土崩瓦解。但是後來將軍對我們說,當時他把什麽都忘了,隻在想著,公子是皇帝至親,尚且不反抗,我一個屬臣,冒然行事,別人會如何看我。事成倒罷,事不成,豈不是一片好心扔在了雪地裏。卻不知,公子一死,死的不是公子,而是大秦的萬裏江山、死的是大秦百姓本該有的平安日子,也是我蒙恬一家的平安日子呀。有時將軍想至深夜,會突然發笑,說,‘我想我,最後我害我,自作自受!我若不想我,怎會我害我?’我們聽了都不解其意,可是將軍卻不再對我們解釋。”
聽似忙亂之語,可是我卻聽懂了。
其實那位扶蘇公子,在大事當前,何嚐不是先想到了自己,也許他根本沒來得及想想國家,就衝動地提劍自刎了。
他近乎完美的倒下了。
身後,陳勝吳廣、巨鹿之戰、楚漢之爭、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指鹿為馬、暗渡陳倉……一個個千古相傳的經典,又分別代表著多少的生離死別,生靈塗炭和山河凋敝呢?
夜深,主人相約明日,相繼打著哈欠離開,我與小月被安置於一室,聽著她均勻的呼吸,我卻沒有睡著。
一個隻有三戶人家的小村,果真是安安靜靜,靜得讓人可以從從容容地用思緒勾勒一幅清晰的圖畫,不擔心被突然出現的人聲攪亂。
也是在這樣一個寂靜的深夜,一位蒼老的將軍站於山巔,久久凝望著北方,有兩隻從故地帶來的小狐,一左一右站在他的腳邊。
遙遠的大秦帝國,就算他站在最高的山峰之上,也再看不到了,那裏的金戈鐵馬、刀槍鳴響、戰旗漫卷,甚至是夜半的更漏之聲猶在耳邊,仿佛一抬腳便能回到那個地方。
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阮師刀,安零刀,一把砍胡亥、一把砍趙高,一定快意無比。
但是現在,他把它們握在手上,連揮舞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還是那個率領著三十萬步兵,擊潰了匈奴來無影去無蹤的鐵騎,讓他們十年不知道彎弓射箭是什麽滋味的蒙恬嗎?
他還是那個蒙恬嗎?不是?可是昔日伴著自己殺敵無數的寶刀,不是明明白白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嗎?
小狐抬頭看著他,它們不會知道他在想些什麽,它們隻知道跟著這個沒脾氣的老者,是安全的。
他所為之奮鬥的龐大的帝國,鐵蹄踏進草原、抵達東海之濱,西至雪山,不曾被任何一個敵人打敗,齊沒有把它打敗,楚沒有把它打敗,燕沒有把它打敗,韓沒有把它打敗,但是,一紙偽造的詔書,就把它打敗了。
他舉起手中的阮師刀,它的鞘中微微的顫鳴,似有不甘。肖起他,可以輕易斬斷那位使者舉著詔書的手臂。
就算是燒火棍,挑起一團柴火,也能燒掉那頁誤國的假詔。可惜,阮師刀。
跟在他身邊的人,跟了他從南,又越過了茫茫大海,現在,他讓他們離開了,因為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這樣的倒下,像一頭再沒有氣力拉犁的老牛,真的不是他想過多次的死法,他不想讓任何人看到,自己這最後的一幕,於是,他打發他們走了,並聲色俱厲地警告他們,從此不要再回來。
在打發他們走之前,按照長序,給他們配了姻緣,這樣就不會寂寞了,他懂得寂寞的滋味,何必讓後輩人再次品嚐這種滋味呢。也許在他死後的許多年後,這座荒島上就會變得生機四溢。
他慢慢地從山上走下來,回到了自己的石屋,顫微微地把阮師刀、安零刀塞在了石灶的灶口。就讓它們當燒火棍吧,也許還有些用處。
他用盡最後的力氣爬上房頂,那裏有個向北的閣樓。~
“將……軍!”其中一個人未曾說話,語調已經哽噎。
這兩個字似乎勾起了他們內心裏許久不曾觸碰的隱秘,女人們也抹起了眼淚。
到底這其中還有著什麽不為人知的事情呢。
想勸解幾句,卻又不知從何處入口,連小月這樣開朗之人也略顯尷尬,最後,還是這些人稍稍平複了一下情緒,一個稍年長的男子對我們說,“說實話,我們自與將軍分開了後,至今,你們二位是我們遇到的第一撥人,說起來也算是有緣,今天不妨把藏在心底的事情說上一說,二位也不必發什麽感慨,總之公道自在人心也就是了。”
我們都沒有打斷他,於是他娓娓道來。
“說起我們幾位的身世,也許二位不會相信,我們能湊到一起,全是因了蒙恬將軍。”
“我們兩個,是楚國人,他是燕國人,而她和她,”他指了指坐在身邊的兩名女子道,“分別是齊國人和晉國人,而這位弟妹才是地地道道的秦國人。”
沒想到他們的第一句話就引起了我的興趣,“那麽,你們是怎樣走到一起來的呢?”
“我們都是戰亂時各國的孤兒,自記事起,就被蒙恬將軍收養,要不是他,我們萬萬走不到一起,也許早就饑寒交迫而死了。”
“後來蒙恬將軍奉了始皇帝命,與扶蘇公子鎮守上郡,也把我們帶在身邊。”
我說,“你們所說的蒙恬將軍的這段曆史,我都知道,你隻消說一下怎麽到的這裏,以及到達這裏以後,為什麽又與將軍分開的就行了。”
“也好……將軍帶我們出逃的時候,我們還大為不解,因為他並沒有帶上他的一個家裏人,那時我在半路上還曾經問過他一句,他說,‘已經來不及了’,我們取最近的路直奔海邊,一路上,將軍總是唉聲歎氣的,我隻聽他叨咕的最多一一句話是,‘公子啊公子,你成全了自己,卻害了國家嗬’。”
我想,蒙恬這樣的話是有來曆的,想當時,公子扶蘇與蒙恬,可以說是一對強強的聯合,一個是始皇帝的長子,具有一呼百應的資本,而蒙恬將軍又手握重兵,在麵對胡亥與趙高的陰謀時,本該有百分之九十的勝算――那兩個人,一個是胸無城府的紈絝子弟,一個是不得人心的奸臣,他們的優勢隻不過是一紙偽造的詔書。
雙方對局的結果與彼此的實力無關,公子死、將軍隱姓埋名、出逃海外。每當想起來,總覺得這是一段不該發生的事情。就像鑼鼓、鐃鈸聲密密地打起,人們都等著看一場英雄會,而後台的簾籠一挑,出來的卻是十五貫的班底。
那人又說,“將軍後來透露,當時他曾經給公子出主意,當時出下三個對策,一是以懷疑聖詔不實為名,扣下傳詔之人,另派得力手下,去往鹹陽核實真偽;二是以邊境匈奴來犯,離不開身為由,拖上些時日,其實就隻是拖上些時日,來自鹹陽的謊言也會不攻自破;三是以清除奸黨為名,直接殺入鹹陽。”
“你可還能想起,對這三條對策,將軍可曾說過公子的回應?”
“唉,說過。可是這三條計策,都讓公子給回絕了。公子說,對聖詔心存疑慮,便是對始皇的不敬,謊報軍情,更不是君子所為,而帶兵殺入鹹陽,那更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他絕不會做。”
“後來,我們隨著將軍漂洋過海,一直向南,不知零落了多長時日,先後到了好幾個海外番國。”
小月問道,“都是哪些國家呢?你不妨說一說,看看我們是否也去過。”
那人想了想,掰著手指頭說道,“我記得,到過婆羅乃、渤盆國、卸敖國、戴燕國、新當國、萬喇國、吧薩國、昆甸國。”
小月一吐舌頭。“去的地方還真不少,我們一處也沒去過……怎麽,這麽多地方都沒有留下,最後卻選了這麽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你們有所不知,我們也想過,其實一路上起來,有不少富庶之地,足可讓我們安身,可是將軍總說,那個地方不適於我們居住,於是才一路到此……後來,我們來到了這裏,第一天晚上就碰到了海嘯,把我們的船隻不知道掀到了哪裏,再也找不到,誰知將軍卻說,這裏好,就是這裏了。”
難道隔些日子會發生海嘯的地方就這樣好?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與蒙恬想到一起去,這是什麽道理?於是正好聽他再講下去。
“將軍當時就說,鳥臥金籠,隻會宛囀,鷹翔冷空,卻能傲視風雨,當然是好地方。”
這倒有一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思。那人接著說:
“將軍看得上這裏的另一個理由是――這裏沒有人。他說,這世上最難測的就是人心,有道是百人千心,各打算盤,隻知一人之名利、一家之溫飽,不知一族之榮辱、一國之興衰。”
“哪個是本,哪個是末,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奈何做起事來,多是先顧一人一家,不顧一族一國。本末倒置的事情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大廈已傾,還在瞄著哪塊磚去壘本家的雞舍、鴻舟已覆,還在爭著水中的木板。想想人,空有百物之靈,卻常常幹著棄本逐末的事情。”
“此話有些意思,這是將軍說的麽?未免有失偏頗罷。”小月問道。
“將軍不但說過這些,我們在此地安頓下來之後,他時時反躬自省,對自己,也是毫不留情。”
“他常說,一事當先,他自己也逃不過這個本末倒置的毛病,他做為公子扶蘇的至交,眼見著公子被害至死,他本該站出來,哪怕把那三條計策隨便行上一條,恐怕始皇帝打下的江山也不會就這樣快,就土崩瓦解。但是後來將軍對我們說,當時他把什麽都忘了,隻在想著,公子是皇帝至親,尚且不反抗,我一個屬臣,冒然行事,別人會如何看我。事成倒罷,事不成,豈不是一片好心扔在了雪地裏。卻不知,公子一死,死的不是公子,而是大秦的萬裏江山、死的是大秦百姓本該有的平安日子,也是我蒙恬一家的平安日子呀。有時將軍想至深夜,會突然發笑,說,‘我想我,最後我害我,自作自受!我若不想我,怎會我害我?’我們聽了都不解其意,可是將軍卻不再對我們解釋。”
聽似忙亂之語,可是我卻聽懂了。
其實那位扶蘇公子,在大事當前,何嚐不是先想到了自己,也許他根本沒來得及想想國家,就衝動地提劍自刎了。
他近乎完美的倒下了。
身後,陳勝吳廣、巨鹿之戰、楚漢之爭、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指鹿為馬、暗渡陳倉……一個個千古相傳的經典,又分別代表著多少的生離死別,生靈塗炭和山河凋敝呢?
夜深,主人相約明日,相繼打著哈欠離開,我與小月被安置於一室,聽著她均勻的呼吸,我卻沒有睡著。
一個隻有三戶人家的小村,果真是安安靜靜,靜得讓人可以從從容容地用思緒勾勒一幅清晰的圖畫,不擔心被突然出現的人聲攪亂。
也是在這樣一個寂靜的深夜,一位蒼老的將軍站於山巔,久久凝望著北方,有兩隻從故地帶來的小狐,一左一右站在他的腳邊。
遙遠的大秦帝國,就算他站在最高的山峰之上,也再看不到了,那裏的金戈鐵馬、刀槍鳴響、戰旗漫卷,甚至是夜半的更漏之聲猶在耳邊,仿佛一抬腳便能回到那個地方。
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
阮師刀,安零刀,一把砍胡亥、一把砍趙高,一定快意無比。
但是現在,他把它們握在手上,連揮舞的力氣都沒有了。
他還是那個率領著三十萬步兵,擊潰了匈奴來無影去無蹤的鐵騎,讓他們十年不知道彎弓射箭是什麽滋味的蒙恬嗎?
他還是那個蒙恬嗎?不是?可是昔日伴著自己殺敵無數的寶刀,不是明明白白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嗎?
小狐抬頭看著他,它們不會知道他在想些什麽,它們隻知道跟著這個沒脾氣的老者,是安全的。
他所為之奮鬥的龐大的帝國,鐵蹄踏進草原、抵達東海之濱,西至雪山,不曾被任何一個敵人打敗,齊沒有把它打敗,楚沒有把它打敗,燕沒有把它打敗,韓沒有把它打敗,但是,一紙偽造的詔書,就把它打敗了。
他舉起手中的阮師刀,它的鞘中微微的顫鳴,似有不甘。肖起他,可以輕易斬斷那位使者舉著詔書的手臂。
就算是燒火棍,挑起一團柴火,也能燒掉那頁誤國的假詔。可惜,阮師刀。
跟在他身邊的人,跟了他從南,又越過了茫茫大海,現在,他讓他們離開了,因為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這樣的倒下,像一頭再沒有氣力拉犁的老牛,真的不是他想過多次的死法,他不想讓任何人看到,自己這最後的一幕,於是,他打發他們走了,並聲色俱厲地警告他們,從此不要再回來。
在打發他們走之前,按照長序,給他們配了姻緣,這樣就不會寂寞了,他懂得寂寞的滋味,何必讓後輩人再次品嚐這種滋味呢。也許在他死後的許多年後,這座荒島上就會變得生機四溢。
他慢慢地從山上走下來,回到了自己的石屋,顫微微地把阮師刀、安零刀塞在了石灶的灶口。就讓它們當燒火棍吧,也許還有些用處。
他用盡最後的力氣爬上房頂,那裏有個向北的閣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