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你選派能說會道的人,去周圍東海、沭陽、贛榆、漣水幾個縣,鼓動城裏的百姓都遷居到海州。(.無彈窗廣告)”


    “對於鄉下大一點的村莊,也去通知,夏收後都遷居到海州來。”


    “海州給他們提供土地,三年內不用交稅,原來他們欠蒙古人的高利貸,也一筆勾銷。”


    “要讓他們都知道,海州有天神護佑,是漢人的家。”


    “另外,要選派幾個精明的人,去淮安路的上級,江淮行省所在地益都府打探消息,有出兵的消息,立即回來通知。”


    海峰對海州的宣傳主將,新任的天神教海州主教趙信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子,信受你提拔,當極盡所能,為公子做好宣傳、消息打探的事情。公子你就靜候佳音,我這就去安排。”


    忙碌的趙信來到海峰現在居住的原海州總管府,聽完指示,就急匆匆的去辦事了。


    現在的趙信,正是二十幾歲,思想最活躍的時候。


    在接受天神教的信仰以後,又根據海州百姓長期受蒙古人奴役、折磨的事實,在天神教的宣傳上加上了,隻有信仰天神,加入天神教的人,才能收到天神的庇護,擺脫蒙古人的奴役,以往讓無數家庭破產的高利貸,也一筆勾銷。


    大家都可以在天神教的領導管理下,團結互助、人人平等,不再有奴役和屠殺的美好新生活。


    海州的百姓,周圍鄉下的村民,對天神教的教義無比信仰,都非常渴望加入,開始理想中的新生活。


    然而,天神教隻是優先對在城牆修建中表現突出的人,吸收入教。對體質較好,積極加入海州自衛隊的青壯年,吸收入教。


    其他人雖然暫時不能入教,但是天神的信仰,天神教民對大家的友善,天神軍的強大戰力,老百姓表現好可以加入天神教的誘惑,依然刺激著他們積極努力的進行城牆修建、房屋修整等重建海州城的工作。


    周圍鄉下的村民們,絕大部分都按照天神教的要求,把夏收後的糧食集中存放在海州城裏,一旦蒙古人來襲擊海州,隻要人跑進海州城就可以了。


    .............................................................................


    兩個月過去了,新建的海州城牆巍峨聳立,臨河的普通段圍牆高六米,陸地關鍵的地方圍牆高八米到十米。


    雖然不能跟臨安、紹興之類大城市的城牆比,不過比原來的城牆牢固多了。


    整個海州城,新建修繕後相當於一個五邊形,南麵背靠石棚山,北麵臨沐河,東北麵臨鹽河。


    西麵城牆是五邊形的頂端,連接石棚山和沐河,寬度大約五百米左右,是重點防禦地段,在土牆的外麵,全部加裝了兩層寬大的石麵外牆。


    東南麵城牆是五邊形的底邊,距離較長,連接鹽河和石棚山,寬度大約五裏左右,也是重點防禦地段。在土牆的外麵,全部加裝了一層寬大的石麵外牆。


    沐河、鹽河交接之處,城市的西北角,有一座水門,門內有從慶元府船場購買的十艘快船駐守,再過一個月,三艘定做的車輪快船也可以到位了。


    整個城市背山環水,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堅固大堡壘。


    從太白山穀、紹興府基地過來的大批工匠,開始帶領著海州的學徒們,在城東南石棚山腳下的匠作營裏,製作床弩、神機弩、弓箭、大刀、長矛。


    太白山穀試驗過一個澆鑄的大鐵管,發射炸藥包的裝置,海峰取名轟天炮的東西,也開始批量生產。


    這個轟天炮,原計劃是移動打擊敵人的,不過現在製作工藝不過關,大鐵管太重,攻擊距離又短,雖然威力大,但不利於配置在隊伍裏。


    現在利用來守城,那就是威力無比的大殺器了。平地一百米,城牆上打下去就有一百五十米,在敵人的弓箭射程之外了。


    海峰預計等工匠們**學徒,把海州城牆上的轟天炮、床弩配好後,以後持續製造的事情就可以交給學徒們做了。


    這些經驗豐富的工匠就可以安排他們在轟天炮的基礎上,研究紅衣大炮,直接在裏麵裝上鐵蛋子發射,射程比發射炸藥包遠多了。


    .............................................................................


    受到天神教理想生活的吸引,逃避夏收後即將到來的色目人收高利貸的打手,周圍幾個縣鄉開始大量向海州移民。


    很多村鎮本來就所剩不多的漢人,全部搬離了世代居住的傷心之地。


    就連縣衙裏的漢人官吏、衙役,平時也多受蒙古人、色目人的欺辱,現在百姓逃亡了,自己肯定會受到蒙古人的毆打甚至砍頭,還不如一起去傳說中天神教治下的新海州。


    反正聽探路的人回來說,這個城市大變樣了,城裏百姓生活的都很開心,每個人都有事情做。


    海州城在鍾海峰接手後,要求高明做過一次人口普查,計有四千三百二十戶,一萬六千七百五十人。其中,十四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有三千六百人。


    城市裏嚴重陰盛陽衰。男人大部分都死於各場戰爭。


    隨著各處移民的到來,這個人口結構有所改善,畢竟能拖家帶口、長途跋涉來的人,基本上都有適齡男人帶著。


    有了人手,城牆的建設也告一段落,高明開始安排著手在海邊鹽場的建設。


    在沐河入海的兩邊,廣闊的海岸上,挖建鹽田,畢竟這裏是質量優良的淮鹽產地,原來的基礎條件好,重新建設也不複雜。


    近萬名適齡男女一起上陣,在天神教教民的分別帶領下,曆時半個月,基本恢複了原有的海鹽曬製場地。


    原來沐河的入海碼頭也重新修建起來,碼頭背後、天台山下又開始大量修建民居、商鋪。


    這裏以後就是製鹽工人和碼頭行商居住生活的地方。


    沐河碼頭到海州城水門碼頭,快船就是兩個時辰功夫。人在陸地行走,也就是早上出發,晚上到達一天路程。


    十艘快船,就有八艘被用作了運輸船,運送往來不斷的人和物資。


    海州,在天神教的管理下,逐步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麵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時空漂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時空漂流並收藏大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