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人事大變動


    美國在後世是個眾所周知的中產階級國家,舉世公認。


    而美國真正走向中產階級發展的,吹響這個號角的,還是《宅地法》。


    李安生是農科專業畢業,又多年接觸農業與農村發展,自然是深有體會。


    1862年5月,林肯簽署了《宅地法》 ,規定每個美國公民隻交納10美元登記費,便能在西部得160英畝土地,連續耕種5年之後就成為這塊土地的合法主人。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


    可以說,自由土地是北美建立新中產階級社會的首要條件。在歐洲,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獲得一點土地或一個農莊,而中國的農民更加的悲慘,他們成為富農都是奢望,但東北不一樣,東北有大量的土地需要開發,拿下外東北與西伯利亞之後,這種情況更加的明顯。


    美國農業社會的獨特之處在於,市場的存在先於農場,歐洲的農場先於市場而存在,這樣就使農民依照傳統死死守住土地,無法變成美國式的農民企業家,而美國農場主的生產不僅自給自足,而且還進入市場。19世紀美國國內工業的興起為農業提供了市場,促使美國農業進一步商品化,另外,美國的農產品還進入了歐洲市場。市場經濟促使農業使用機器,並盡可能開拓更多的土地。這使得美國農夫沒有任何的曆史負擔和傳統的桎梏。他們的生活方式是絕對的個人主義的。由於他們沒有歐洲式的封建羈絆,他們是最熱心推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社會群體。


    美國農業社會的民主傳統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也得以形成,而美國的農業社會也誕生了大量的中產階級。


    東北走的正是這條道路,但又有所不同。


    李安生處心積慮的打一場中俄戰爭,正是為了促進東北的工業發展,不僅是重工業,還有輕工業,這種直接的迅猛的刺激,使得大量的糧食轉向了加工行業,大量的人口轉向工業,從而產生進一步的利潤,來促使農業經濟進一步的深化。


    與美國的道路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在中國其他地方是沒有的,而李安生也在進一步鼓勵關內百姓移民外東北,進一步開發外東北與西伯利亞,不僅能夠擴大這種農業社會,還能夠促進關內的狀況得到改變。


    由於大量的人口遷移到東北,甚至是外東北、***等地,使得關內的土地壓力減輕了許多。


    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主找不到佃戶的現象,尤其是一些頑固思想嚴重,仍然不停進行土地兼並的地主。


    農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對土地的大規模兼並和沉重的人口壓力造成的。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主要依靠自身勞動力,年複一年地以落後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在沉重的地租剝削下,處於入不敷出的艱窘境地。由於土地短缺,特別是土地占有不平衡與人口壓力的雙重作用,將農民推出家門,迫使他們走上遷移之路。


    中國人講究在家鄉生存,離鄉的人最大的夢想也是落葉歸根,但是在沉重的剝削之下,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


    東北由於大規模的開展工業建設,以及農業機械化的開戰,新遷移的人口不再以種地為謀生手段,而是選擇進入許多工廠。


    不過,東北的土地壓力也在進一步加大,要想出現像美國一樣的《宅地法》那種優厚的土地政策,隻能想辦法進一步得到土地。


    美國國土總麵積為96291萬公頃,其中耕地達19745萬公頃,占世界耕地總麵積(150151萬公頃)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麵積最大的國家。


    中國目前的耕地還隻有美國的一半,糧食產出卻占了美國每年糧食產量的八成,這倒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但為了北方的生態環境考慮,中國目前的耕地麵積不宜大量增加,要想進一步的消除貧困人口,新的土地政策一直無法頒布出來。


    這個矛盾將在一戰開打後得到緩解,工業的興旺,將會使得中國進一步的實現工業化。


    而一戰結束後,這種矛盾將會再次體現,中國隻能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文萊共和國基本上占據了婆羅洲——加裏曼丹島,以及棉蘭老島,這些地區初步能夠開墾的耕地麵積為600餘萬公頃。


    李安生最為看重的是後世的印尼土地,這個國家的耕地麵積一直維持在6000多萬公頃,比中國的耕地麵積還要大。


    而且,這個國家離中國比較近,適合大量移民。


    目前文萊共和國正在有目的的按照計劃接納大量的華人移民,從江浙到四川,從雲南到廣東、福建,整個南方省份都在向文萊遷移人口。


    英國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主要的還是歸結為文萊當局的強烈野心,既要做土地大國,又要做人口大國。


    這個一開始麵積狹小的撮爾小邦,一貫的胃口就很好,反複的折騰了美國幾年,終於買下了棉蘭老島的主權,這點,從一開始文萊共和國要求加入到英國自治領之中,就能看出。


    目前中國移居東南亞的條件已經成熟,中華民國自從與沙俄一戰之後,國際地位提高了許多,英荷殖民者也不敢任意的欺辱華人。


    但華人地位的提升,還是要靠『政府』的努力,故而,李安生已經等不及了,他必須盡快上台執政。


    12月11日,袁世凱正式因病辭職,離開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位置。


    按照臨時約法,由副總統程德全暫攝國事。


    程德全於12月15日趕到京城,正式宣布《中華民國約法》頒布的日子定為明年三月,重新選舉總統。


    這個選舉就很微妙了,程德全的意圖也很明顯,是要為李安生鋪路,為混合製改為總統製徹底的鋪平道路。


    而接下來的一連串的人事任命,也讓許多人看出了玄機。


    李平書出任江蘇省省長,廖仲愷出任廣東省省長,宋教仁出任福建省省長,林虎出任安徽省省長,徐紹楨出任江蘇省省長,而南京軍區司令的位子則落到了蔣方震的頭上,一時間,天下震動。


    而12月16號,總統府再次經內閣副署,與陸軍部共同發布了新的人事命令,岑春煊為廣西省省長,解冷為海南省省長,蔡鍔正式出任昆明軍區司令,而廣西則歸屬到了廣州軍區之中,廣州軍區司令落到了陳炯明的頭上。


    陝西歸屬到了蘭州軍區防區,軍區司令為閻錫山,北京軍區則將山東、河南都包含其內,馮國璋出任軍區司令。王士珍出任北京市市長,曹錕出任天津市市長,與虞洽卿這個上海市長並稱為三大直轄市一把手。


    這是個權力分配,在老袁之後,共和黨內部兩派,以及***之間。


    而12月17日,李安生也通電全國,宣布辭職,準備進行總統大選。


    算下來,還是程李係占了最大的便宜,如今取消了總督職務,就隻剩下內外蒙總督錫良這個過渡總督。但是程李係在省長與軍區司令上,還是占據了不少席位。


    加上蔡鍔、岑春煊、陳炯明等這樣與程李係關係很近的民主人士或者***員,李安生當選為總統已經沒有太大的疑義。


    這一連串的人事變動,就像是地震一樣,震暈了中華民國的官場。


    這次的總統大選是間接選舉,由議會產生,程李係向來贏得大部分議員的支持,使得有心要競爭的人都紛紛打了退堂鼓。


    隱居幕後兩年多後,李安生終於『露』出了他的爪牙,以及一部分隱藏起來的真正實力。


    1914年的元旦,國會正式通過了《中華民國教育法》,同一天,程德全正式簽發總統命令,宣告這部法律正式通過。


    “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了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最為引入矚目的是其中的義務教育條例,民國『政府』規定,全國兒童自實歲6歲起,開始為期十年的義務教育,所有教育經費都由『政府』撥付,各級學校一律不得已各種名義向民眾收費。


    1904年,清『政府』頒定《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兒童自6歲起受蒙學4年,10歲入尋常小學修業3年。埃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後,無論何『色』人等皆應受此7年教育。”


    義務教育自此在華夏大地生根發芽,而民國之後,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但是卻很好履行了前清遺留下來的任務,在很多省份都實現了七年義務教育,在東北,更是徹底的實現了七年義務教育,入學孩童還享受國民強身福利,也就是早中餐營養製度。


    之前內憂外患,各級學校的建立和發展舉步維艱,許多偏遠地區根本就沒有辦法實現義務教育。


    而這個法律的及時推出,也確定了民國『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義務,實在窮困的地方實行義務教育,有兩個途徑,一是依靠上級『政府』撥出專款補貼,二是依靠各家慈善機構的聯合執行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炮火1906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費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費虛並收藏炮火1906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