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朝會(四):群臣抗議
崇禎懾寰宇,不用黑科技 作者:迷糊綠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廣場上一片寂靜,並沒有人再站出來。
朱由檢滿意地點點頭,事情比自己想象得要順利。
看來預先準備的底牌這次可以先不用。
他正要開口。
後排忽然跪倒一片。
大概有三十多個六七品的科道官員、翰林編修一起跪下。
口中高喊道:“請陛下收回無道之成命。”
喊聲震天。
這些人在剛才十八條公布後,交頭接耳商量過了,不能請辭,也不能主動尋死。
而是要一起跪諫皇帝。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皇帝要撤他們的職,要當場廷杖他們都可以。
但絕不能主動辭職,讓這樣暴虐獨斷的政令落實。
這三十多人一跪。
周圍官員,不少人猶豫片刻,也便都跪了下來。
跟著喊:“請陛下收回成命”
轉瞬之間,已經有一百多人跪下。
而且這趨勢並未終止。
如同波浪一樣,從後麵卷向前麵。
前麵的中高級官員跪下高喊的人也越來越多。
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官員,看見跪下的人越來越多,動搖良久,咬一咬牙,終於也跪了下去。
他們覺得,如果不參與進去的話,日後被清流敵視排擠就糟糕了。
甚至重蹈閹黨被清算的覆轍也說不定。
那時不僅自己徹底完蛋,還會連累子孫出不了頭。
而參與進去的話,即便被廷杖,獲得好名聲,日後也大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這也是大明過往曆史一再證明的。
得罪皇帝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成為士林群體中的異類,那最後往往家破人亡,還永世不得翻身。
不多時,現場四百多名官員裏,已經跪下了三百多人。
最後這跪下三百多人一起爆發出如雷的喊聲:“請陛下收回成命。”
震得人耳膜嗡嗡直響
許多沒有與之合流的官員,情形頗為尷尬
周圍都已跪下,而他還站在那裏,如同一顆孤樹兀立。
禮部尚書溫體仁,回頭看了一下,皺眉喊道:
“不願意犯上抗君的,走到旁邊。”
說著自己帶頭走到邊上。
隨後那些還站著的官員都紛紛學樣,匯合到旁邊。
這樣廣場當中就全都是跪著的三百多人了。
朱由檢掃了一眼,意外地發現,跟著溫體仁走到旁邊的,竟然有詹事府少詹事錢謙益。
錢謙益是東林係的人,原本應該是劉宗周等人保持步調一致。
在曆史上更是和溫體仁鬥了一個你死我活。
現在居然跟著溫體仁走了?
這人果然是見機快的聰明人。
錢謙益也是貳臣傳中有名人。
不過朱由檢並沒有讓錦衣衛去調查他。
因為曆史上錢謙益表麵投清後,仍舊做了許多策應南明抗清的地下工作。
而且錢謙益此人是真有學問,他在辨析曆史事實方麵的能力是不錯的。
比起張岱、談遷這些隻是搜羅材料,而不會梳理辨析史事的人,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明中期以來流傳的許多醜化明太祖的材料,在錢謙益的辨析之下,其虛假性質才得以暴露。
比如《閑中今古錄》中說明初和尚見心因為作《應製詩》有“殊域”二字,“殊”字可以拆成“歹朱”觸犯朱元璋忌諱,從而被殺。又有說見心和尚的師父笑隱也連累被抓。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錢謙益經過考證後,則澄清說見心寫的《應製詩》就收錄在《皇明雅頌》,不存在因為寫這首詩觸怒朱元璋的事情。見心是因為被牽連在胡惟庸案件中而死,並不是文字獄。
至於笑隱則是元至正四年就死了,根本不可能被朱元璋抓起來。“俗語流傳,可為一笑也!”
錢謙益無論如何是有用之才,朱由檢還是希望留著的。
現在他居然能不隨大流,不跟從他的大部分東林好友一起抗議,倒也省得麻煩。
錢謙益雖然是東林係,但是和劉宗周這些方正剛硬的人又不同,他很會隨機應變。
至於現場官員的大部分人跪地抗議,自然也並沒有太出乎他的意料。
這是明朝官員對抗皇帝,百試不爽的伎倆了。
當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去江南巡視,眾多官諫阻,
南巡這種事情,在後世清廷的頭目而言,不過是簡單一句話。
就有無數奴才奉承順從。
還被傳為美談佳話。
但對明代的皇帝而言,卻是難如登天。
無數官員上疏反對朱厚照的決定。
一百零七個官員跪在午門五天。
不僅文官如此。
甚至本來有護衛皇帝之責的武官都加入其中。
金吾衛都指揮僉事張英甚至當場要用刀自殺死諫,要挾明武宗屈從。
明武宗先後廷杖一百四十六人,打死十一人。
但官員前仆後繼阻撓。
明武宗迫於官員壓力,還是沒能去成。
最後是寧王造反,才給了明武宗南巡的正當理由。
後來嘉靖時的大禮議,百多名官員跑到左順門靜坐示威,撼門大哭,逼著嘉靖殺張璁。
鬧得不可開交。
也是如此伎倆。
嘉靖雖然勉強壓服官員,也都費了很大的周折,消耗了兩三年的時間。
麵對如此情形,自己即便當場廷杖他們。
在輿論裏,這些官員也會成為奮不顧身,直言敢諫的道德模範。
而自己則成為暴君獨夫,受輿論鄙視唾罵。
這種輿論影響民間,那自己剛才發布的十八條,即便勉強實施,也會受到或明或暗無數抵製。
稍有疏漏差錯,發生負麵事件,就會被渲染誇大,醜化得體無完膚。
以便證明那些反對者,早有先見之明。
如此便成惡性循環。
再好的初衷,再好的政策,最後都在實施過程裏,變得一無是處。
真實曆史中,崇禎皇帝任用楊嗣昌,采取加征剿餉,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
未嚐不是能解救危局的辦法。最後還是在各種掣肘之下,功虧一簣。
在這樣的官場風氣裏,無論皇帝采取什麽決策,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過幸好,自己早想過應對的辦法。
朱由檢目光冷冷朝著廣場上那些跪著的三百多人掃過。
忽然溫和地笑了一下。
“諸位愛卿忠心可嘉,赤誠可感。”
“這樣吧,你們都報上官職姓名,朕要看看都是哪些直臣,如此可欽可敬?!”
跪下抗議的眾官都知道,這是皇帝說的反話。
他要這些抗議官員自報姓名,多半是要錦衣衛記下名號後,嚴行懲治。
場上一片寂靜。
如此持續十個呼吸的時間。
朱由檢有些不耐煩,正要出言催促。
後排忽然有一聲霹靂似的叫聲響起:
“臣翰林院編修陳子壯望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檢目光一掃,隻見他三十多歲,麵目方正。
點點頭,心想不愧是後來拚死抗清殉國的嶺南三忠之一。
膽氣夠大。
不怕危險,第一個自報姓名。
朱由檢滿意地點點頭,事情比自己想象得要順利。
看來預先準備的底牌這次可以先不用。
他正要開口。
後排忽然跪倒一片。
大概有三十多個六七品的科道官員、翰林編修一起跪下。
口中高喊道:“請陛下收回無道之成命。”
喊聲震天。
這些人在剛才十八條公布後,交頭接耳商量過了,不能請辭,也不能主動尋死。
而是要一起跪諫皇帝。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皇帝要撤他們的職,要當場廷杖他們都可以。
但絕不能主動辭職,讓這樣暴虐獨斷的政令落實。
這三十多人一跪。
周圍官員,不少人猶豫片刻,也便都跪了下來。
跟著喊:“請陛下收回成命”
轉瞬之間,已經有一百多人跪下。
而且這趨勢並未終止。
如同波浪一樣,從後麵卷向前麵。
前麵的中高級官員跪下高喊的人也越來越多。
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官員,看見跪下的人越來越多,動搖良久,咬一咬牙,終於也跪了下去。
他們覺得,如果不參與進去的話,日後被清流敵視排擠就糟糕了。
甚至重蹈閹黨被清算的覆轍也說不定。
那時不僅自己徹底完蛋,還會連累子孫出不了頭。
而參與進去的話,即便被廷杖,獲得好名聲,日後也大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這也是大明過往曆史一再證明的。
得罪皇帝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成為士林群體中的異類,那最後往往家破人亡,還永世不得翻身。
不多時,現場四百多名官員裏,已經跪下了三百多人。
最後這跪下三百多人一起爆發出如雷的喊聲:“請陛下收回成命。”
震得人耳膜嗡嗡直響
許多沒有與之合流的官員,情形頗為尷尬
周圍都已跪下,而他還站在那裏,如同一顆孤樹兀立。
禮部尚書溫體仁,回頭看了一下,皺眉喊道:
“不願意犯上抗君的,走到旁邊。”
說著自己帶頭走到邊上。
隨後那些還站著的官員都紛紛學樣,匯合到旁邊。
這樣廣場當中就全都是跪著的三百多人了。
朱由檢掃了一眼,意外地發現,跟著溫體仁走到旁邊的,竟然有詹事府少詹事錢謙益。
錢謙益是東林係的人,原本應該是劉宗周等人保持步調一致。
在曆史上更是和溫體仁鬥了一個你死我活。
現在居然跟著溫體仁走了?
這人果然是見機快的聰明人。
錢謙益也是貳臣傳中有名人。
不過朱由檢並沒有讓錦衣衛去調查他。
因為曆史上錢謙益表麵投清後,仍舊做了許多策應南明抗清的地下工作。
而且錢謙益此人是真有學問,他在辨析曆史事實方麵的能力是不錯的。
比起張岱、談遷這些隻是搜羅材料,而不會梳理辨析史事的人,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明中期以來流傳的許多醜化明太祖的材料,在錢謙益的辨析之下,其虛假性質才得以暴露。
比如《閑中今古錄》中說明初和尚見心因為作《應製詩》有“殊域”二字,“殊”字可以拆成“歹朱”觸犯朱元璋忌諱,從而被殺。又有說見心和尚的師父笑隱也連累被抓。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錢謙益經過考證後,則澄清說見心寫的《應製詩》就收錄在《皇明雅頌》,不存在因為寫這首詩觸怒朱元璋的事情。見心是因為被牽連在胡惟庸案件中而死,並不是文字獄。
至於笑隱則是元至正四年就死了,根本不可能被朱元璋抓起來。“俗語流傳,可為一笑也!”
錢謙益無論如何是有用之才,朱由檢還是希望留著的。
現在他居然能不隨大流,不跟從他的大部分東林好友一起抗議,倒也省得麻煩。
錢謙益雖然是東林係,但是和劉宗周這些方正剛硬的人又不同,他很會隨機應變。
至於現場官員的大部分人跪地抗議,自然也並沒有太出乎他的意料。
這是明朝官員對抗皇帝,百試不爽的伎倆了。
當年正德皇帝朱厚照要去江南巡視,眾多官諫阻,
南巡這種事情,在後世清廷的頭目而言,不過是簡單一句話。
就有無數奴才奉承順從。
還被傳為美談佳話。
但對明代的皇帝而言,卻是難如登天。
無數官員上疏反對朱厚照的決定。
一百零七個官員跪在午門五天。
不僅文官如此。
甚至本來有護衛皇帝之責的武官都加入其中。
金吾衛都指揮僉事張英甚至當場要用刀自殺死諫,要挾明武宗屈從。
明武宗先後廷杖一百四十六人,打死十一人。
但官員前仆後繼阻撓。
明武宗迫於官員壓力,還是沒能去成。
最後是寧王造反,才給了明武宗南巡的正當理由。
後來嘉靖時的大禮議,百多名官員跑到左順門靜坐示威,撼門大哭,逼著嘉靖殺張璁。
鬧得不可開交。
也是如此伎倆。
嘉靖雖然勉強壓服官員,也都費了很大的周折,消耗了兩三年的時間。
麵對如此情形,自己即便當場廷杖他們。
在輿論裏,這些官員也會成為奮不顧身,直言敢諫的道德模範。
而自己則成為暴君獨夫,受輿論鄙視唾罵。
這種輿論影響民間,那自己剛才發布的十八條,即便勉強實施,也會受到或明或暗無數抵製。
稍有疏漏差錯,發生負麵事件,就會被渲染誇大,醜化得體無完膚。
以便證明那些反對者,早有先見之明。
如此便成惡性循環。
再好的初衷,再好的政策,最後都在實施過程裏,變得一無是處。
真實曆史中,崇禎皇帝任用楊嗣昌,采取加征剿餉,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策略。
未嚐不是能解救危局的辦法。最後還是在各種掣肘之下,功虧一簣。
在這樣的官場風氣裏,無論皇帝采取什麽決策,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過幸好,自己早想過應對的辦法。
朱由檢目光冷冷朝著廣場上那些跪著的三百多人掃過。
忽然溫和地笑了一下。
“諸位愛卿忠心可嘉,赤誠可感。”
“這樣吧,你們都報上官職姓名,朕要看看都是哪些直臣,如此可欽可敬?!”
跪下抗議的眾官都知道,這是皇帝說的反話。
他要這些抗議官員自報姓名,多半是要錦衣衛記下名號後,嚴行懲治。
場上一片寂靜。
如此持續十個呼吸的時間。
朱由檢有些不耐煩,正要出言催促。
後排忽然有一聲霹靂似的叫聲響起:
“臣翰林院編修陳子壯望陛下收回成命!”
朱由檢目光一掃,隻見他三十多歲,麵目方正。
點點頭,心想不愧是後來拚死抗清殉國的嶺南三忠之一。
膽氣夠大。
不怕危險,第一個自報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