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婦女麵部妝飾》(轉)


    1、古代婦女麵部妝飾步驟


    古代婦女的麵部妝飾,除粉黛外,還有額黃、花鈿、斜紅、妝靨及點唇等名目。妝飾過程大致可分為七個步驟: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畫黛眉,四染額黃(或貼花鈿),五點麵靨,六描斜紅,七塗唇脂。


    2、額黃


    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它是一種古老的妝飾。因為以黃色顏料染畫在額間,故名。


    據史籍記載,婦女額部塗黃,是南北朝以後流行起來的一種風習。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


    從文獻記載來看,古代婦女額部飾黃,有兩種作法,一種由染畫所致,一種為粘貼而成。


    所謂染畫,就是用畫筆蘸黃色的染料塗染在額上。具體畫法又有兩種:一種為平塗法,即整個額都全用黃色塗滿;另一種為半塗法,不將額都全部塗滿,僅塗一半,或上或下,然後以清水過渡,呈暈染之狀。


    與染畫法相比,粘貼法則較為簡便。這種額黃,是一種以黃色材料製成的薄片狀飾物,用時蘸以膠水粘貼於額。由於可剪成各種花樣,故又稱“花黃”。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脫離了額黃的範圈,更多地接近於花鈿的妝飾。


    3、花鈿


    花鈿也是一種額飾。


    唐代婦女使用花鈿較為普遍。


    從顏色看,花鈿的色彩比額黃要豐富得多。額黃一般隻用一色;而花鈿則有多色,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決定,如金箔為金色、黑光紙為黑色,魚腮骨為白色等。也有根據圖案需要染上各種顏色的。最為精彩的是一種“翠鈿”,它是以各種翠鳥羽毛製成的,整個飾物呈青綠色,清新別致,極富諧趣。


    粘貼花鈿的膠水,主要是嗬膠。這種嗬膠出產於北方,相傳由魚鰾製成,其膠粘性極佳,可用來膠合羽箭。婦女用其粘貼花鈿時,隻要對之嗬氣,並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貼。卸妝時以熱水一敷,便可掀下。


    4、斜紅


    斜紅是婦女麵頰上的一種妝飾。從唐代墓葬裏出土的女俑,臉都常繪有兩道紅色的月牙形妝飾,這種妝飾色澤濃豔,形象古怪,有的還被故意描繪成殘破狀,遠遠看去,宛如白淨的臉上平添了兩道傷疤。這種妝飾,遂被稱為“斜紅”。


    從圖像看,唐代婦女臉上的斜紅,一般都描繪在太陽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為了造成殘破之感,有時還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暈染成血跡模樣。


    5、麵靨


    麵靨則與此不同,它是施於麵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靨。據說婦女臉上注的,原並不是為了妝飾,而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某一後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禦幸”,而又難於啟齒時,隻要在臉上點上兩個小點,女史見之,即不列其名。以後這種作法被傳到民間,逐漸變成為一種妝飾。


    麵靨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點染,也有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貼而成。妝靨的具體形狀,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黃豆般的兩顆圓點。盛唐以後,麵靨的範圍有所擴大,式樣也更加豐富: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講究的在原來麵靨的周圍,還飾以各種花卉,俗稱“花靨”。


    晚唐五代以後,由於經濟、政治等方麵的原因,中國服裝形製漸變得拘謹和保守,但婦女的妝飾風氣卻有增無斂。


    6、點唇


    在古代婦女的麵飾中,還有點唇習俗。所謂點唇,就是以唇脂塗抹在嘴唇上。這種美容術的產生,和其它形式的女妝一樣,也是由古代社會的審美觀決定的。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了崇尚婦女嘴唇美的現象。


    在唐代,口脂除婦女使用外,男子也可用之。不過兩種口脂名同物異。男子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顏色,是一種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婦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為了妝飾,因此都含有顏色。由於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能力,所以可用來改變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畫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畫成小的,這樣,就產生了點唇的藝術。


    隨著社會風氣的變遷和審美情趣的演變,人們的點唇形式也發生了一係列變化,各個時期的點唇樣式都有一些特點,我們從曆代仕女畫及各個時期的壁畫、陶俑上,就可以看到這種情況。總的來看,中國婦女的點唇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豔為尚,盡管具體形式千變萬化,但這一基本特征則保持不變。人們普遍認為,最理想、最美觀的嘴型,應當像櫻桃那般嬌小,那般鮮豔。白居易家伎樊素的口型,據說就具備了這些特點,所以有“櫻桃樊素口”的稱譽。為達到這種要求,婦女們在塗抹妝粉時,常將原來的嘴唇一並抹上,然後再以唇脂重新點畫出嘴唇。


    ******


    《敦煌唐代婦女妝飾大觀》(轉)


    麵靨:


    盛唐以後,敦煌麵靨妝開紿出現,範圍有所擴大,式樣豐富,講究的在原來麵靨的周圍還飾以各種花卉,俗謂“花靨”。敦煌盛唐“女十一娘供養”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麵靨為小花形狀,表現了畫師技巧嫻熟,非常注意女性外貌特征和神態刻畫,每個人都生動而有個性。唐代風格化裝的特征和審美趣味,反映了大唐繁榮的社會麵貌,突出了麵妝審美的裝飾性、多樣性和流行性,折射了特定時代社會心裏反映,形成了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風格——唐風。?有學者認為,“花鈿”和“靨妝”是同一種妝飾,指出,“花子”就是“妝靨”[3],筆者認為,不妥,正確的解釋,應是,妝靨是用粉脂在臉兩頰,塗在臉兩側的灑窩處,眉心塗一定紋樣或形狀的麵飾,而花鈿是用金、銀、珠、翠等材料經過加工成薄片,然後剪成有圓、花卉、鳥、蝶等各種形狀,貼在眉心、額頭或兩頰。敦煌壁畫是繪畫,所以壁畫中婦女的花鈿妝都是繪上去的,以此來反映了當時婦女的時世妝。


    敦煌石窟花鈿妝的特點有三種類形,第一種是鳥形,它的形狀像鳥,與現實中鳥一樣,而且畫的精細很有妝飾性;第二種為月形、形狀象彎彎的明月;第三種為花形,它的形狀是花朵,其中有五瓣花,三瓣花和多瓣花。這三種花鈿妝的顏色多為紅、綠二種。莫高窟第220窟貞觀年間“維摩變”中的天女,額間貼雲頭花鈿,即唐人詩文中所謂“眉間翠鈿深”。唐代花鈿有種種繁多的形狀,其中有紅、黃、綠多種顏色,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種絹畫大都為紅色花鈿妝飾。敦煌壁畫上反映的婦女麵飾,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出現了新的妝飾,主要是晚唐吐蕃婦女,麵妝多作紅妝,額間作四出或五瓣梅花,叫作“壽陽落梅妝。”如莫高窟中唐第468窟龕下女供人,晚唐第9窟女供養人,她們神態各異,眉心中各呈5個紅點組成的五瓣花子。晚唐回鶻公主李氏等供養人臉上塗花鈿中有鳥形、月形、反映出吐蕃時期少數民族提倡的婦女的藝術形象。說明敦煌唐代婦女的審美標準是多樣的。敦煌唐代婦女麵部妝飾的色彩,除各種色相分別具有許多不同色度而外,又有許多調和色,所用顏料有石青,朱砂,銀朱,赭石,土紅等。特別是唐代婦女化妝技巧發展到了高度純熟的境地,使唐代成為敦煌莫高窟婦女秀色最為富麗,絢爛的時期。


    ******


    各家說法略有出入,分辨接受吧。另有1本《潘金蓮的發型》也不錯,可惜貌似有版權?沒敢轉。。有興趣的同學請自行找來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入雲深處亦沾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梅如雪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梅如雪亂並收藏入雲深處亦沾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