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兒今天不像往日看到少爺時那麽興奮,躲在陳氏身後也不說話。


    董書恒本想帶他出去逛逛揚州城,這丫頭好像還從來沒有逛過改造一新的揚州城。不過這丫頭非要跟著陳氏,董書恒看她沒興致也就作罷。


    老魏在揚州的居所就在文昌閣的附近,這宅子自然是董書恒送給他的。老魏也非常滿意,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離文昌閣近。


    董書恒帶著警衛拎著一堆的拜年禮來到了魏家。魏玉珍也在家中,剛才她與董書恒接到了陳夫人後就回來了。畢竟還沒過門,男女見麵就已經於禮不合了,再去人家家裏就更不合適了,在未來婆婆麵前,魏玉珍還是很收斂的。


    書房內,老魏正在看書,他帶著一副眼鏡。他們年輕的時候夜晚看書都是在油燈下。所以古代的很多讀書人眼睛都不好。


    魏源放下書,看了一眼董書恒說道:“書恒,我也聽到消息了,看樣子,我這個‘羊頭’沒辦法繼續做下去了,你想好該怎麽辦了嗎?”


    “師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說實話,我還真沒想好怎麽對付這個吉爾杭阿,此人是清廷的走狗死忠,不像邵燦那樣,心中還有百姓。”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你是怕此人到江蘇後會狗急跳牆?”


    “嗯,很有可能,這種人做事沒底線。”


    “琦善那邊怎麽樣了,他還能撐得住吧?”


    “嗨,就吊著一條命在那兒,他是腦中風,根本沒得治,但是一時也死不了。不過他身邊的人都被我換掉了。”


    “一直這樣也不行啊,我是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和清廷攤一部分牌,隻要保證大家不把桌子掀翻就好。”


    “老夫也明顯感覺自己得身體精力大不如以前了,總要再撐兩年,等書院的學生畢業了,你就不缺幫手了。”


    “但是,書恒啊,你要想好如何把這些人全部凝聚到一起。咱們書院這種模式以前從未搞過,我都不知道教育出來的學生會怎麽樣?”


    “上次你跟我說的改組複興會,把她變成一個完善的政治組織。我覺得這個思路很好。我最近研究西方的政治發現,現在凡是國勢強盛的國家,無不是政黨當道,君主弱化。”


    “所以,我想你提的這個複興會方案是可行的。一個用政治剛領凝聚在一起的群體,總歸要比權力利益凝聚在一起的一小群特權階層要牢靠。”


    “權力和利益的分配總有失衡的時候,總有人會感到不公。最終必將會分裂。就跟太平軍一樣,他們就是以利益聯合在一起的,現在又因各自的利益而麵臨分裂。”


    “書恒,你要想把自己身邊的力量全部整合起來,那麽實行你的複興會方案就勢在必行。”


    “師傅,你說咱們中國是實行帝製好,還是實行共和好?”董書恒突然問道。他對這個問題一直非常糾結。


    “書恒,所謂的帝製和共和不能隻看表麵。比如法國,他們把國王趕下了台了就共和了嗎?不見得吧。”


    “再比如我們中國曆史,雖然每個朝代都有皇帝,但是真正能稱得上帝製的又有幾個。宋朝有皇帝,但是宋朝的和士大夫共天下可不僅僅是帝王喊出的口號,士大夫的權力很多時候都是淩駕於宋朝皇帝之上的。你說他們是共和還是帝製呢?”


    老魏也看了很多西方啟蒙主義的書籍,知道西方民主共和那一套理論。所以他說的共和不是西周的周公時代的那個共和。


    董書恒卻是認同實用主義那一套,不管形勢上如何,你能代表大多數,能夠讓大多數人發出聲音,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就是一種好的政體。


    “師傅,其實吧,這個事情我一直還在考慮,之前隻是受你們原來的複興會的啟發。我覺得一個國家政府隻要能夠代表絕大部分人的利益,由大多數人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就是一個民主的政府。”


    “但是國家的大部分人要想行使自己的權力,必須要通過一個組織,而這個組織要能夠代表這絕大部分人的利益。像那種幾個組織競爭上崗輪流執政的國家是撕裂的,因為他們的社會已經分裂,整合不出一個絕大部分,隻能幾個部分之間不斷博弈,這樣的製度並不利於國家的進步發展。”


    “一個人即使能力再強,他的身邊所能夠凝聚的力量和人心都是有限的。隻有一個旗幟鮮明的組織才能夠無限地聚集力量。”


    “因為這個組織裏麵的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當做這個組織的主體,會把組織的發展目標當做自己的發展奮鬥方向。這樣通過組織的擴大,就可以無限擴大自己的力量。”


    “但是一個組織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剛領,這個剛領要是大家願意去奮鬥的,既要貼近實際,能夠實現,又要足夠長遠,起到引領作用。”


    “其次,一個組織必須有明確代表群體,要知道自己所代表的是誰,哪些人是組織所要依靠的對象。而這些所被代表的對象必須是國家內的大多數群體。”


    “最後,這個組織還必須有一套嚴謹的組織製度。沒有組織製度,一盤散沙,那麽這個組織的力量也就發揮不出來。”


    ……


    “師傅,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一兩個人拍腦袋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時間的理論積累和實踐驗證。”


    “所以我想先出一套內部刊物,就叫《複興周刊》,隻在我們淮海軍的內部以及書院流通,先宣傳一些複興會的理念,另外就是針砭時弊,引起大家對國家民族複興的思考。”


    “在此過程中,我們能夠發掘人才,先秘密發展一批會員,等到時機成熟了再正式成立華夏複興會。以後華夏複興會將是我們領導核心。而我們也將在一個統一的綱領領導下奮鬥。”


    董書恒說了半天,長長地輸出一口氣,這些話藏在他心中很久。


    他隻能跟魏源說,如果找別人商討,人家要麽覺得他驚世駭俗,要麽就是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麽。


    “我幫你把這個《複興周刊》給搞起來吧,這些政治性的東西,玉珍搞不好。另外我那裏還有幾個寫策論的筆杆子,你沒事兒的時候別偷懶,也寫點東西,這個新複興會的想法是你提的,那麽你最起碼要搞一個綱領性的東西出來。”


    寫東西是董書恒最頭疼的事情,前世領導一讓他寫報告,就找各種事情推脫。


    現在是逃不掉了,隻有他知道今後的脈絡,時代已經變化,不在是僅僅依靠一個士大夫階層就能夠把國家治理好的了。


    世界上主流的幾大民族正在形成,白人們在全世界圈地,擴大白人的生存圈。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華夏民族卻還在閉關鎖國,白白錯過劃分地球版圖的機會。這是董書恒無法容忍的。


    為了提高未來華夏民族的競爭力,必須要依靠全民族的力量來推動華夏的發展。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是今後華夏政治發展的正確方向。如何團結這些力量?這是擺在董書恒麵前的課題。


    聊著聊著,時間已晚,魏玉珍過來喊二人去吃晚飯。


    “爹爹、書恒今天我親自下廚給你們做了一桌子菜。你們嚐嚐我的手藝怎麽樣?”


    “哈哈,我的乖女兒可算是開竅了,為父還沒吃過你做的菜呢,書恒,等一下你一定要多吃一些。”魏源說著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董書恒,眼神中還帶著一絲絲的同情。


    三人來到了餐廳,玉珍的丫鬟鶯兒正在擺桌子。


    桌子上有一盤子炒青菜,看起來有些發黑,估計是醬油放多了,不過這個季節有青菜吃已是難得了。


    還有一份蒜炒臘肉,這是老魏他們湖南人愛吃的。


    另外還有一份豆腐羹,就兩菜一湯,魏家的桌子小,盤子擺得鬆一些的話,確實也能算一桌子菜。


    老魏坐下之後,趕緊抓起米飯碗,埋頭吃起米飯,偶爾去盤子裏夾起一小節蒜苗就著一大塊米飯吃掉。


    “來書恒,吃菜。”魏玉珍夾起一坨青菜放到董書恒的碗裏。


    “吃吧,書恒。”老魏鼓勵地說道。


    這一家子人這麽熱情,搞得董書恒怪不好意思的。


    “哎呀,玉珍,真是太客氣了,我自己夾就好。”說著董書恒就把這一坨青菜放入了口中。頓時一股海的味道,不對,是海鹽的味道差點要把他的味蕾爆開。


    “咱家是鹽商不錯,可是你也不能放這麽多鹽啊!”董書恒在心中吐槽。


    不過這父女倆都看著呢,董書恒擠了擠眼睛,把要流出來的眼淚壓了回去。


    “就當是玉珍對我的考驗了!”抱著這樣的心思,董書恒終於把這坨青菜吃了進去。


    “味道怎麽樣?書恒。”


    “嗯,蠻好的!”董書恒點頭道。


    “喜歡的話,我以後經常做給你吃。”魏玉珍開心地說道。


    “不用了,我們的玉珍是個大才女,怎麽能夠把時間浪費在做飯這種小事情上呢?咱家什麽身份,廚子還是雇得起的。”董書恒連忙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回到清朝做鹽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獨孤賞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獨孤賞月並收藏回到清朝做鹽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