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布楚城往西,到處都是濃濃的硝煙氣息,戰士的數量都要比普通人還多。
位於大興安嶺以東的黑龍江中遊的地區則多是平原,適合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種植。
黑龍省在這裏建立了兩座城鎮,一座是海蘭泡,一座就是原來的黑龍城,這兩座城池在原來的基礎上改擴建而來。
黑龍城基礎設施最為齊全,又位於黑龍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龍省的省會所在地。
清軍現在早已經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城,與淮海軍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區。
淮海軍在嫩江的上遊設置了哨所,以監視清軍的動向。不過黑龍江將軍那敷德並沒有派兵過來查看,也許是他害怕給自己惹麻煩。
在原來的江東地區淮海軍建立了幾座小型城鎮以管理原來的居民。
這裏是黑龍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了。在原來的舊璦琿城、黃河屯,以及更北邊的蘇楚那屯、烏爾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鎮。
這裏的荒地上會開辟出更多新的農場,同時淮海軍還會扶持當地原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這些小鎮的建立可以為他們的提供更好的農具和種子,從而讓他們農業生產水平不斷進步。
以後這裏生產的剩餘糧食會順著黑龍江送到上遊的尼布楚、烏蘭烏德。
牧民們就可以用他們養殖的牛羊換到糧食。
這樣不僅可以養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夠讓下遊農耕的農民獲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們光靠牲畜是養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氣候這麽惡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會有大量的牲畜被凍死。
現在好了,在冬天來臨前,牧民可以將多餘的牲畜交換成糧食。這樣牲畜的價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以前沒人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草原牧民和下遊的農民之間沒有辦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難行。
從沒有人試著用黑龍江連接上下遊。
第一個嚐試的是俄國人,也就是那個穆拉維約夫。
他的這個點子真好!
原來鮑有誌帶著江東百姓抗擊俄國人的那個屯子現在改名叫做“團結屯”,寓意大家團結抗擊沙俄,並取得勝利。
嗯,是個不錯的名字,以後說不定會成為旅遊勝地呢。
曆史上清朝跟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劃給俄國,但是約定江東六十四屯百姓在當地擁有永久居住權。
可是呢,凶殘的沙俄人出爾反爾,將江東百姓全部趕到黑龍江邊殺害,隻有少數人跳入江中遊到了對岸。
所以董書恒才會對沙俄那麽的憎恨。
這種心理也影響到了他手下的將領。
因此才有了林威對北上先遣隊的安排。
以前的黑龍江兩岸廖無人煙。
現在從上遊的尼布楚往下遊行船。
每隔幾十公裏就能夠看到一個聚居區。它們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個幾十上百人的小農場,大一些的有幾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來屯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小鎮。
富饒的黑龍江將這些居住地連接了起來。滋養了兩岸富饒的土地,供人們耕種。
江中豐富了魚類資源給兩岸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讓人們能夠互通有無。賣出自己的產出,購買到必須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區正在開辟一個新的大型農場,這裏是江水交匯形成的衝劑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聽了農業調查員的匯報,董書恒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個地方——棒打麅子瓢舀魚。
這句話成了移民局向下麵宣傳的標語。多少百姓因為這句話帶來的想象,舉家搬到了那裏。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沿著烏蘇裏往南,淮海軍建立了伯力、畢歆、尼滿幾座小城鎮。這些都是以前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現在淮海軍要對這裏開展正式的統治,就必須要吸收融合這些當地的百姓。
其中尼滿在烏蘇裏江的最上遊。這裏距離海參崴已經很近。
遠東省正規劃從這裏修建一條道路連接海參崴。
這樣海參崴與黑龍江中遊距離就拉近了很多。
海參崴是一座不凍港,冬天的時候物資也運進來。
通過陸路運輸加上冰麵上的雪橇,這些物資就可以在黑龍江封凍的情況下,運到黑龍江流域。
當然這種運輸方式比水運成本高,但是可以作為冬季的一種應急補充方式。
在遠東省,隨著一批批移民的進駐。廟街的各種配套設施都建立了起來。
學校、醫院、郵局、銀行、政府機關的建立,讓廟街成了遠東真正意義上的政治中心。
這裏的生活也漸漸走上了正軌。
田常是林場的一名普通職工。他算是廟街的老居民了。因為他在廟街已經度過了一個冬天。
還記得去年的秋天,被農場選派到廟街。
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廟街是一個什麽地方。
隻知道那裏是淮海軍在最北麵新開發的地方。
作為淮海農場的一名職工,田常必須要服從農場的安排。
自從田常帶著三個孩子還有妻子被淮海軍的農場收留之後,他們就開始吃淮海軍的飯。
吃人家的飯,幫人家辦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哪裏還容得自己挑地方?
反正田常出去了,農場也會給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飯吃的。
而且那次被選派出去的人會拿一年的雙倍工資。
財帛動人心。
他在船上呆了有將近十天,對於從來沒出過海的田常來說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過莊家漢子吃得了這樣的苦。
到了地方之後,感覺還好,因為那個時候剛剛入秋,氣溫剛剛好。
田常一下船就見到了一座小鎮,全部都是木質的房子。
這裏是一個美麗的港灣,田常聽隊長說這裏是黑龍江的江口。
作為一名山東出來的流民,田常並沒有聽說過這個地名。
不過他們並不在意,反正隻要聽命令幹活就好了。
他們最早的任務就是伐木建房子。
田常歸屬在林場,實際上主要的任務就是伐木。這裏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樹木。
太大的樹他們運不下山,隻能夠挑選小一點的樹,那種十幾公分的鬆木截好之後用來建房再好不過。
伐木之餘他們會在山上采集一些鬆果和蘑菇。
林場有人專門教他們怎麽樣識別蘑菇。
每一場雨過後,森林裏麵都會長滿了蘑菇,這種東西配上守衛們打來的鬆雞一起燉煮最是鮮美。
這裏的林子都是那種經年的老林子,林子裏鋪著厚厚的一層枯葉,人踩上去感覺就像踩在一層墊子上一般。
休沐的時候,田常會跑到江邊去看捕魚隊的人捕魚。
每一網下去都是滿滿大魚,仿佛永遠都捕不完,看起來就非常過癮。
岸邊曬魚的木架像是一片小樹林子,密密麻麻的!
這裏的魚又大又肥,很多魚都是田常叫不上名字的。
但是吃起來味道確實不錯,尤其是魚肚子裏的魚子,幾乎占了魚肚子的三分之一。
田常喜歡用魚子拌飯吃,那種鮮香,從小就吃不飽飯的田常不知道該怎麽形容。
不過沒過多久,冬天就來臨了。
這裏的冬天仿佛是一下子就降臨了。突如其來的寒冷讓田常這樣的山東漢子都受不了。
大雪一下就停不下來,外麵的風像刀子一般。
要是出門的話,必須要包的嚴嚴實實的。
他隻能跟工友一起在燒著熱炕的小木屋中整日躺平,無所事事。
一群男人,整天呆在一起,又髒又臭。整個木屋中都是臭腳味和旱煙的味道。
苦哈哈沒那麽多講究。不過熬過了一個冬天,田常再也不想體會那種感受了。
終於熬到了第二年的開春,幹慣了夥計,突然休息了幾個月時間,田常感覺到渾身都不舒服。
還好,冬天裏,晴天的時候還是可以出去幹些活的,大家做的最多的就是鏟雪,這裏的雪要是不鏟的話,會把房子都埋起來。
關鍵是下下來的雪不會融化,像他們的居住的廟街正好是一個港灣,風將周圍的雪都吹了過來,積存在這裏。
今天的積雪融化之後,廟街又開來了很多的軍隊,說是原來在這裏的俄國人會來報複。
田常他們還有一個身份是民兵,他們也都領了武器,開始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訓練上。
果然從江上遊殺來了好幾萬人,那船隊都看不到邊。
民兵的指揮官對大家開玩笑說道:“這些船以後全是我們的了。”
田常雖然緊張,但並不擔心,淮海軍打仗從來沒有輸過。
果然,幾萬俄國人最後全部被消滅了,還抓了好多的俘虜。
這下廟街這邊最苦最累的活都可以交給這些俘虜去做了。
廟街開始了大建設,兩條大街被鋪上了碎石,然後澆上水泥,弄得平平整整的。
碎石都是那些俘虜在采石場開采的。
水泥是山邊的水泥廠自己燒製的。
後來新成立的遠東省軍政府設置在這家裏號召大家把家屬都接過來。
田常覺得這裏有醫院有學校,吃的比自己以前在江蘇的農場還要好。
最主要的是有家屬的話,可以分到一棟自己的房子。
田常實在不想跟工友們擠在一起了。
所以他交了申請把三個孩子和媳婦兒都接了過來。
田常如願以償地分到了一套房子,正房有三間。
田常和媳婦兒睡一間,孩子們一間,中間的一間是正廳。
側麵還有兩個廂房,一間是廚房,還有一件事廁所。
在這裏廁所必須得在房子裏,不然冬天的時候沒辦法整。
廚房有門跟田常他們的臥室相連。廁所那間在另外一側跟孩子們的房間一門之隔。
田常家的三個孩子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八歲。都已經到了入學的年齡。
田常將他們都送進了廟街的學校,中午學校管飯,所以田常跟妻子兩人都可以出去工作。
田常的老婆專門在林場負責撿拾蘑菇木耳,收集好之後送到食品廠去烘幹。聽說這些蘑菇幹幹在南方賣的很貴。
這算是林場開辟的一條新的財路。
還有另外一條財路就是田常他們的做的伐木活計。好的木材會在林場的鋸木廠做成固定規格的板材然後被商船運走。
現在,送物資過來的船隊每次回去的時候都還能滿載而歸。
冬天來了,大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小孩子還要繼續上學,學校裏麵是有供暖的。
想著有些工友還要擠在一個炕頭。田常則可以在家中摟著媳婦兒睡大覺。
心裏美得很!
“媳婦兒,反正沒事情做,要不再生一個娃?”田常如是說到。
最近隻要是下雪不上工,田常都要跟妻子重複這句話。
這對中年夫妻趁著孩子都去上學,找到了剛成親時的感覺。
田常覺得:遠東的冬天,真好!
外麵寒風呼嘯,炕上春意盎然!
位於大興安嶺以東的黑龍江中遊的地區則多是平原,適合開展大規模的農業種植。
黑龍省在這裏建立了兩座城鎮,一座是海蘭泡,一座就是原來的黑龍城,這兩座城池在原來的基礎上改擴建而來。
黑龍城基礎設施最為齊全,又位於黑龍省的中心位置,是目前黑龍省的省會所在地。
清軍現在早已經退到了嫩江流域的齊齊哈爾城,與淮海軍之間有足夠的緩衝區。
淮海軍在嫩江的上遊設置了哨所,以監視清軍的動向。不過黑龍江將軍那敷德並沒有派兵過來查看,也許是他害怕給自己惹麻煩。
在原來的江東地區淮海軍建立了幾座小型城鎮以管理原來的居民。
這裏是黑龍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了。在原來的舊璦琿城、黃河屯,以及更北邊的蘇楚那屯、烏爾堪屯都建立小型城鎮。
這裏的荒地上會開辟出更多新的農場,同時淮海軍還會扶持當地原住民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這些小鎮的建立可以為他們的提供更好的農具和種子,從而讓他們農業生產水平不斷進步。
以後這裏生產的剩餘糧食會順著黑龍江送到上遊的尼布楚、烏蘭烏德。
牧民們就可以用他們養殖的牛羊換到糧食。
這樣不僅可以養活更多的牧民,也能夠讓下遊農耕的農民獲得大牲畜以及肉食、皮毛。
牧民們光靠牲畜是養活不了多少人的,尤其是在蒙古高原氣候這麽惡劣的地方。
每年冬天都會有大量的牲畜被凍死。
現在好了,在冬天來臨前,牧民可以將多餘的牲畜交換成糧食。這樣牲畜的價值就提高了很多。
草原上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以前沒人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草原牧民和下遊的農民之間沒有辦法完成交易。
草原上的路太難行。
從沒有人試著用黑龍江連接上下遊。
第一個嚐試的是俄國人,也就是那個穆拉維約夫。
他的這個點子真好!
原來鮑有誌帶著江東百姓抗擊俄國人的那個屯子現在改名叫做“團結屯”,寓意大家團結抗擊沙俄,並取得勝利。
嗯,是個不錯的名字,以後說不定會成為旅遊勝地呢。
曆史上清朝跟沙俄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劃給俄國,但是約定江東六十四屯百姓在當地擁有永久居住權。
可是呢,凶殘的沙俄人出爾反爾,將江東百姓全部趕到黑龍江邊殺害,隻有少數人跳入江中遊到了對岸。
所以董書恒才會對沙俄那麽的憎恨。
這種心理也影響到了他手下的將領。
因此才有了林威對北上先遣隊的安排。
以前的黑龍江兩岸廖無人煙。
現在從上遊的尼布楚往下遊行船。
每隔幾十公裏就能夠看到一個聚居區。它們有大有小,小的就是一個幾十上百人的小農場,大一些的有幾百人,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來屯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小鎮。
富饒的黑龍江將這些居住地連接了起來。滋養了兩岸富饒的土地,供人們耕種。
江中豐富了魚類資源給兩岸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便捷的水上交通讓人們能夠互通有無。賣出自己的產出,購買到必須的生活用品。
在三江口地區正在開辟一個新的大型農場,這裏是江水交匯形成的衝劑平原。
土地肥的流油,各種動植物資源豐富,聽了農業調查員的匯報,董書恒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個地方——棒打麅子瓢舀魚。
這句話成了移民局向下麵宣傳的標語。多少百姓因為這句話帶來的想象,舉家搬到了那裏。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沿著烏蘇裏往南,淮海軍建立了伯力、畢歆、尼滿幾座小城鎮。這些都是以前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現在淮海軍要對這裏開展正式的統治,就必須要吸收融合這些當地的百姓。
其中尼滿在烏蘇裏江的最上遊。這裏距離海參崴已經很近。
遠東省正規劃從這裏修建一條道路連接海參崴。
這樣海參崴與黑龍江中遊距離就拉近了很多。
海參崴是一座不凍港,冬天的時候物資也運進來。
通過陸路運輸加上冰麵上的雪橇,這些物資就可以在黑龍江封凍的情況下,運到黑龍江流域。
當然這種運輸方式比水運成本高,但是可以作為冬季的一種應急補充方式。
在遠東省,隨著一批批移民的進駐。廟街的各種配套設施都建立了起來。
學校、醫院、郵局、銀行、政府機關的建立,讓廟街成了遠東真正意義上的政治中心。
這裏的生活也漸漸走上了正軌。
田常是林場的一名普通職工。他算是廟街的老居民了。因為他在廟街已經度過了一個冬天。
還記得去年的秋天,被農場選派到廟街。
那時他們根本不知道廟街是一個什麽地方。
隻知道那裏是淮海軍在最北麵新開發的地方。
作為淮海農場的一名職工,田常必須要服從農場的安排。
自從田常帶著三個孩子還有妻子被淮海軍的農場收留之後,他們就開始吃淮海軍的飯。
吃人家的飯,幫人家辦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哪裏還容得自己挑地方?
反正田常出去了,農場也會給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飯吃的。
而且那次被選派出去的人會拿一年的雙倍工資。
財帛動人心。
他在船上呆了有將近十天,對於從來沒出過海的田常來說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
不過莊家漢子吃得了這樣的苦。
到了地方之後,感覺還好,因為那個時候剛剛入秋,氣溫剛剛好。
田常一下船就見到了一座小鎮,全部都是木質的房子。
這裏是一個美麗的港灣,田常聽隊長說這裏是黑龍江的江口。
作為一名山東出來的流民,田常並沒有聽說過這個地名。
不過他們並不在意,反正隻要聽命令幹活就好了。
他們最早的任務就是伐木建房子。
田常歸屬在林場,實際上主要的任務就是伐木。這裏漫山遍野都是巨大的樹木。
太大的樹他們運不下山,隻能夠挑選小一點的樹,那種十幾公分的鬆木截好之後用來建房再好不過。
伐木之餘他們會在山上采集一些鬆果和蘑菇。
林場有人專門教他們怎麽樣識別蘑菇。
每一場雨過後,森林裏麵都會長滿了蘑菇,這種東西配上守衛們打來的鬆雞一起燉煮最是鮮美。
這裏的林子都是那種經年的老林子,林子裏鋪著厚厚的一層枯葉,人踩上去感覺就像踩在一層墊子上一般。
休沐的時候,田常會跑到江邊去看捕魚隊的人捕魚。
每一網下去都是滿滿大魚,仿佛永遠都捕不完,看起來就非常過癮。
岸邊曬魚的木架像是一片小樹林子,密密麻麻的!
這裏的魚又大又肥,很多魚都是田常叫不上名字的。
但是吃起來味道確實不錯,尤其是魚肚子裏的魚子,幾乎占了魚肚子的三分之一。
田常喜歡用魚子拌飯吃,那種鮮香,從小就吃不飽飯的田常不知道該怎麽形容。
不過沒過多久,冬天就來臨了。
這裏的冬天仿佛是一下子就降臨了。突如其來的寒冷讓田常這樣的山東漢子都受不了。
大雪一下就停不下來,外麵的風像刀子一般。
要是出門的話,必須要包的嚴嚴實實的。
他隻能跟工友一起在燒著熱炕的小木屋中整日躺平,無所事事。
一群男人,整天呆在一起,又髒又臭。整個木屋中都是臭腳味和旱煙的味道。
苦哈哈沒那麽多講究。不過熬過了一個冬天,田常再也不想體會那種感受了。
終於熬到了第二年的開春,幹慣了夥計,突然休息了幾個月時間,田常感覺到渾身都不舒服。
還好,冬天裏,晴天的時候還是可以出去幹些活的,大家做的最多的就是鏟雪,這裏的雪要是不鏟的話,會把房子都埋起來。
關鍵是下下來的雪不會融化,像他們的居住的廟街正好是一個港灣,風將周圍的雪都吹了過來,積存在這裏。
今天的積雪融化之後,廟街又開來了很多的軍隊,說是原來在這裏的俄國人會來報複。
田常他們還有一個身份是民兵,他們也都領了武器,開始將更多的時間放在訓練上。
果然從江上遊殺來了好幾萬人,那船隊都看不到邊。
民兵的指揮官對大家開玩笑說道:“這些船以後全是我們的了。”
田常雖然緊張,但並不擔心,淮海軍打仗從來沒有輸過。
果然,幾萬俄國人最後全部被消滅了,還抓了好多的俘虜。
這下廟街這邊最苦最累的活都可以交給這些俘虜去做了。
廟街開始了大建設,兩條大街被鋪上了碎石,然後澆上水泥,弄得平平整整的。
碎石都是那些俘虜在采石場開采的。
水泥是山邊的水泥廠自己燒製的。
後來新成立的遠東省軍政府設置在這家裏號召大家把家屬都接過來。
田常覺得這裏有醫院有學校,吃的比自己以前在江蘇的農場還要好。
最主要的是有家屬的話,可以分到一棟自己的房子。
田常實在不想跟工友們擠在一起了。
所以他交了申請把三個孩子和媳婦兒都接了過來。
田常如願以償地分到了一套房子,正房有三間。
田常和媳婦兒睡一間,孩子們一間,中間的一間是正廳。
側麵還有兩個廂房,一間是廚房,還有一件事廁所。
在這裏廁所必須得在房子裏,不然冬天的時候沒辦法整。
廚房有門跟田常他們的臥室相連。廁所那間在另外一側跟孩子們的房間一門之隔。
田常家的三個孩子最大的十二歲,最小的八歲。都已經到了入學的年齡。
田常將他們都送進了廟街的學校,中午學校管飯,所以田常跟妻子兩人都可以出去工作。
田常的老婆專門在林場負責撿拾蘑菇木耳,收集好之後送到食品廠去烘幹。聽說這些蘑菇幹幹在南方賣的很貴。
這算是林場開辟的一條新的財路。
還有另外一條財路就是田常他們的做的伐木活計。好的木材會在林場的鋸木廠做成固定規格的板材然後被商船運走。
現在,送物資過來的船隊每次回去的時候都還能滿載而歸。
冬天來了,大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小孩子還要繼續上學,學校裏麵是有供暖的。
想著有些工友還要擠在一個炕頭。田常則可以在家中摟著媳婦兒睡大覺。
心裏美得很!
“媳婦兒,反正沒事情做,要不再生一個娃?”田常如是說到。
最近隻要是下雪不上工,田常都要跟妻子重複這句話。
這對中年夫妻趁著孩子都去上學,找到了剛成親時的感覺。
田常覺得:遠東的冬天,真好!
外麵寒風呼嘯,炕上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