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絹兒跟著大家同去遊玩,各位小娘子很是興奮,還未等絹兒換上二姐為她準備的新衣,珍娘就直接拖著她進了她那屋,取出衣箱中的壓箱衣服,顧不得絹兒弱小的抗議,讓絹兒換上一套衣物,隻見那衣是件荷葉狀的半臂,加上粉紅繡荷花的腰圍,下身不是裙子,而是嫩綠色的大肥褲,還有大紅繡荷的絲鞋。(.)
待將絹兒套好了衣褲,珍娘叫進了小幺,也不顧絹兒是否願意,一個給絹兒撲粉抹胭脂,塗上大紅的口脂,另一個將絹兒的黑發挽成二個小鬢固定在頭上,還用紅絲布係在二個鬢上。
絹兒打扮好後,珍娘與小幺細細打量著,嘴裏自是讚不絕口,一道二人手藝佳,二道絹兒扮相好,站在這裏活脫脫像從供桌上走下來的小摩喉羅。
絹兒自是最初反抗,到後來被迫忍受珍娘小幺的折騰,如今她們大功告成,她湊近銅鏡細查看,結果當下便被鏡中女童的模樣嚇了一跳,眼瞪得溜圓。
媽呀!這是鬼,還是日本伎人,或是人偶。
隻見鏡中的自已塗白粉,畫著細黛眉,配上大紅櫻桃小口,活像臉上帶了個白麵具,極有“鬼”的扮像。
珍娘與小幺自是不理會絹兒的震驚,見她正慌忙想要擦去臉上的粉,忙阻止住將絹兒拉出屋。絹兒本擔心自家這般裝扮嚇壞了他人,結果一出屋,反是迎來眾小娘子的讚揚,更有甚者,一妹直接拿來一枝新鮮荷葉遞給了絹兒。
絹兒見大家皆是興致勃勃,隻得當娛樂大眾,暗翻白眼,勉強將荷葉拿在手中,在眾人的指導下將荷葉舉過頭頂遮住陽光。
這會潘二娘聽見後院的動響,一進院就見絹兒二鬢頭的小辮子梳著整齊,身穿紅衣肥綠褲,臉如玉盤,口似櫻桃,手持荷葉罩在頭上,再配上她那滴溜轉的黑眼珠,真正是個活靈活現、可愛無比的小摩喉羅人偶,讓人看著歡喜,一時間潘二娘臉上也是露出笑意,讚道:“真有幾分佛童的架式和味道。”心裏卻暗道:真正是人不可貌相。
一個月的接觸,潘二娘也知絹兒看著天真稚氣,卻是個心裏極明白事理、讓人不能小看的小娘子,而二姐雖為人處事不佳,卻也不是喜管事、好惹事的人,隻要井水不犯河水,同一院住著,倒也不礙人。
一番折騰,天色大亮,到了出門的時候。今日乞巧節周婆子守門不去,二姐不願出門,潘二娘自有正事需做,隻有三位繡女、夏兒、絹兒加上小幺叫了一輛牛車,胡擠著坐到潘樓街桑家瓦子。
絹兒原本是羞於出門。被強拉著上了牛車。待上了車看過街上風景後。她倒定下神。沒了羞意。因為滿大街有極多與她相似打扮地童男童女。更有打扮誇張者襯得絹兒倒顯得太過素雅淡妝。
瓦子裏自是人眾多。賣各式乞巧節地時令之物應有盡有。下了牛車。各位小娘子自是各結各地伴而去。不一會絹兒身邊地人皆走光隻餘下夏兒。二位小娘子便如放疆地馬。笑鬧著在人群穿竄遊走。或是化上十文錢買上巧果嚼食。或是擠進戲台子。觀賞台上地雜耍表演。很是興奮高興。
這會絹兒突然記起自家需買摩喝羅。
夏兒見絹兒四處張望。問道:“在找甚?”
“我想買摩喉羅。”這會絹兒有機會細掂量一番二姐給她地錢兩。打開香袋粗略一算。竟然足有三百文錢。也算是大大地紅包一個。要知雖說一貫錢應該是一千文銅錢。但實質上不論民間或官府。一貫錢全未足額過。有時六七百文便當做一貫錢來使。
夏兒指著前方。隻見那裏圍了一堆人。裏邊自有穿幹紅禙子係青紗裙地婆子。以及穿紅背心戴帽子地賣貨郞。夏兒解釋道:“乞巧節中。但凡見如此穿戴地人必是賣摩喉羅地。”說罷。夏兒打量了四周一下。拉著絹兒找了處人稍少地攤位。
待到了攤位前,隻見半丈寬一丈長台板上,全是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娃娃,小有二三寸高,大有三尺高,各自都安在雕木彩裝欄座上,或是泥塑的,或木雕刻的,這些娃娃披著男女式的鏤金衣,頭戴短簷珠子帽或是荷葉,或是作揖拱手,或是雙手包合,麵部表情詡詡如生,這個揚眉笑眼,那個閉目安神。絹兒在現代看多了妖嬈華麗的芭比娃娃,如今再看古香古色的娃娃,自是感有股鄉土樸實清新的童趣。
絹兒一問價才知,雖是賣給市井平常人家之用不會太貴,卻也是幾十文至數百文不等,稍好些的甚至要上千錢。如此看來二姐給的這三百文錢也不算多,絹兒本想節約些下來作零花錢,但最後還是差不多花光二姐給的錢,買了一對心滿意足的摩喉羅。
二人說笑著便要轉身離開,這時不遠處奔馳而來二位騎馬者,將前邊的夏兒嚇得忙朝後退,絹兒一不留神便被撞了個踉蹚,左手拿著的女摩喉羅不慎摔在地上。絹兒忙拾起摩喉羅,抬頭一看,隻見騎著馬的是二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態度極囂張,在街上旁若無人地狂馳,路人見了隻得紛紛讓道。
絹兒隻感覺一陣風吹過,馬與騎馬者一掠而過眼前,當下她不知自家是被眼前的景色,驚得發呆,還是嚇得發呆。隻呆站在原地,張口結舌地仰望馬上人,隻因對方穿著斜襟長衫,隨著馬匹奔跑而飛揚起衣角,露出裏邊的雞斬白腿,那是一隻從臀部到足腳剌滿文字的“藝術腿”。
馬上少年竟然是未穿長褲,絹兒驚歎地發現,繼而無言以對。旁邊夏兒更是瞬間臉通紅,移開目光,低下頭,嘴裏罵道:“呸!這些錦體蛇,好不知羞。”
還未等這二人消失在前方,後邊又傳來了馬蹄聲,隻見第三匹馬出現在眼前,路人紛紛再次讓道,馬上依然還是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還好這位是穿了長褲,不過上身隻穿了件背心款式的衣衫,裸露在外的雙臂繪滿了彩圖,極顯眼。
那少年見旁邊的眾小娘子皆是紛紛移開了視線,隻一位扮摩喉羅的女童直勾勾地瞪著自家,眼光全是好奇,而無害羞之意。少年忍不住洋洋得意地對著那位女童擠眉弄眼輕佻一笑,然後揚長而去。
絹兒是被馬上少年的笑給雷得焦熟,驚歎道:“這些都是甚底人,這般大膽。為何夏兒姐叫他們錦體蛇。”
夏兒臉上的紅潤還未退卻,扔了一雙白眼給騎馬人離去的方向,狠狠道:“這些閑人惡少喜好文身,但凡身上能文的地方,他們都是請了針筆匠為其文滿花紋或是詩句,還自建了社團,自取名為錦體蛇,平常節慶,他們總穿著極暴露的衣服露出文身,肆無忌憚地在街上胡鬧。”
絹兒啼笑皆非,這些人還真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算得上宋時的時尚達人。
這會夏兒發現絹兒手中的摩喉羅已是摔斷了一隻手,不禁皺眉頭道:“且新買的便摔壞了,煞是不吉利。”絹兒自是不迷信這些,將一對摩喉羅都放在挎包中。
二人又玩耍了一會,見快要申時(三點),應是打道回府的時間。因各位小娘子早走分散了,不能像來時可坐牛車,夏兒與絹兒隻得徒步走回去。走了一段路,便聽見不遠處人群中傳來喝彩的聲音,夏兒眼睛一亮,又有了興致,畢竟平日難得有這般能無事閑逛的逸誌,夏兒自是要珍惜這般機會,拉著絹兒擠進一看,卻是一場蹴鞠比賽,一隊穿紅,一隊穿黑,二隊人馬糾纏在一起,正到了比賽白日化的狀態。
絹兒隻是看見人頭竄動,那隻鞠球忽上忽下,讓人看花了眼。
看了一會,絹兒便感覺無聊,自沒有欣賞這些比賽的愛好,便打算催促夏兒離開,突然間卻發現場中球隊中有一熟悉之人。
------------
評論區裏有二位讀者的評論貼被我頂置,應該說二位讀友的評論各代表了二種截然不同的感想,讓青草先歡喜後愁人,當然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也留下自已的想法,給青草更多的鼓勵與支持。
待將絹兒套好了衣褲,珍娘叫進了小幺,也不顧絹兒是否願意,一個給絹兒撲粉抹胭脂,塗上大紅的口脂,另一個將絹兒的黑發挽成二個小鬢固定在頭上,還用紅絲布係在二個鬢上。
絹兒打扮好後,珍娘與小幺細細打量著,嘴裏自是讚不絕口,一道二人手藝佳,二道絹兒扮相好,站在這裏活脫脫像從供桌上走下來的小摩喉羅。
絹兒自是最初反抗,到後來被迫忍受珍娘小幺的折騰,如今她們大功告成,她湊近銅鏡細查看,結果當下便被鏡中女童的模樣嚇了一跳,眼瞪得溜圓。
媽呀!這是鬼,還是日本伎人,或是人偶。
隻見鏡中的自已塗白粉,畫著細黛眉,配上大紅櫻桃小口,活像臉上帶了個白麵具,極有“鬼”的扮像。
珍娘與小幺自是不理會絹兒的震驚,見她正慌忙想要擦去臉上的粉,忙阻止住將絹兒拉出屋。絹兒本擔心自家這般裝扮嚇壞了他人,結果一出屋,反是迎來眾小娘子的讚揚,更有甚者,一妹直接拿來一枝新鮮荷葉遞給了絹兒。
絹兒見大家皆是興致勃勃,隻得當娛樂大眾,暗翻白眼,勉強將荷葉拿在手中,在眾人的指導下將荷葉舉過頭頂遮住陽光。
這會潘二娘聽見後院的動響,一進院就見絹兒二鬢頭的小辮子梳著整齊,身穿紅衣肥綠褲,臉如玉盤,口似櫻桃,手持荷葉罩在頭上,再配上她那滴溜轉的黑眼珠,真正是個活靈活現、可愛無比的小摩喉羅人偶,讓人看著歡喜,一時間潘二娘臉上也是露出笑意,讚道:“真有幾分佛童的架式和味道。”心裏卻暗道:真正是人不可貌相。
一個月的接觸,潘二娘也知絹兒看著天真稚氣,卻是個心裏極明白事理、讓人不能小看的小娘子,而二姐雖為人處事不佳,卻也不是喜管事、好惹事的人,隻要井水不犯河水,同一院住著,倒也不礙人。
一番折騰,天色大亮,到了出門的時候。今日乞巧節周婆子守門不去,二姐不願出門,潘二娘自有正事需做,隻有三位繡女、夏兒、絹兒加上小幺叫了一輛牛車,胡擠著坐到潘樓街桑家瓦子。
絹兒原本是羞於出門。被強拉著上了牛車。待上了車看過街上風景後。她倒定下神。沒了羞意。因為滿大街有極多與她相似打扮地童男童女。更有打扮誇張者襯得絹兒倒顯得太過素雅淡妝。
瓦子裏自是人眾多。賣各式乞巧節地時令之物應有盡有。下了牛車。各位小娘子自是各結各地伴而去。不一會絹兒身邊地人皆走光隻餘下夏兒。二位小娘子便如放疆地馬。笑鬧著在人群穿竄遊走。或是化上十文錢買上巧果嚼食。或是擠進戲台子。觀賞台上地雜耍表演。很是興奮高興。
這會絹兒突然記起自家需買摩喝羅。
夏兒見絹兒四處張望。問道:“在找甚?”
“我想買摩喉羅。”這會絹兒有機會細掂量一番二姐給她地錢兩。打開香袋粗略一算。竟然足有三百文錢。也算是大大地紅包一個。要知雖說一貫錢應該是一千文銅錢。但實質上不論民間或官府。一貫錢全未足額過。有時六七百文便當做一貫錢來使。
夏兒指著前方。隻見那裏圍了一堆人。裏邊自有穿幹紅禙子係青紗裙地婆子。以及穿紅背心戴帽子地賣貨郞。夏兒解釋道:“乞巧節中。但凡見如此穿戴地人必是賣摩喉羅地。”說罷。夏兒打量了四周一下。拉著絹兒找了處人稍少地攤位。
待到了攤位前,隻見半丈寬一丈長台板上,全是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娃娃,小有二三寸高,大有三尺高,各自都安在雕木彩裝欄座上,或是泥塑的,或木雕刻的,這些娃娃披著男女式的鏤金衣,頭戴短簷珠子帽或是荷葉,或是作揖拱手,或是雙手包合,麵部表情詡詡如生,這個揚眉笑眼,那個閉目安神。絹兒在現代看多了妖嬈華麗的芭比娃娃,如今再看古香古色的娃娃,自是感有股鄉土樸實清新的童趣。
絹兒一問價才知,雖是賣給市井平常人家之用不會太貴,卻也是幾十文至數百文不等,稍好些的甚至要上千錢。如此看來二姐給的這三百文錢也不算多,絹兒本想節約些下來作零花錢,但最後還是差不多花光二姐給的錢,買了一對心滿意足的摩喉羅。
二人說笑著便要轉身離開,這時不遠處奔馳而來二位騎馬者,將前邊的夏兒嚇得忙朝後退,絹兒一不留神便被撞了個踉蹚,左手拿著的女摩喉羅不慎摔在地上。絹兒忙拾起摩喉羅,抬頭一看,隻見騎著馬的是二位十五六歲的少年,態度極囂張,在街上旁若無人地狂馳,路人見了隻得紛紛讓道。
絹兒隻感覺一陣風吹過,馬與騎馬者一掠而過眼前,當下她不知自家是被眼前的景色,驚得發呆,還是嚇得發呆。隻呆站在原地,張口結舌地仰望馬上人,隻因對方穿著斜襟長衫,隨著馬匹奔跑而飛揚起衣角,露出裏邊的雞斬白腿,那是一隻從臀部到足腳剌滿文字的“藝術腿”。
馬上少年竟然是未穿長褲,絹兒驚歎地發現,繼而無言以對。旁邊夏兒更是瞬間臉通紅,移開目光,低下頭,嘴裏罵道:“呸!這些錦體蛇,好不知羞。”
還未等這二人消失在前方,後邊又傳來了馬蹄聲,隻見第三匹馬出現在眼前,路人紛紛再次讓道,馬上依然還是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還好這位是穿了長褲,不過上身隻穿了件背心款式的衣衫,裸露在外的雙臂繪滿了彩圖,極顯眼。
那少年見旁邊的眾小娘子皆是紛紛移開了視線,隻一位扮摩喉羅的女童直勾勾地瞪著自家,眼光全是好奇,而無害羞之意。少年忍不住洋洋得意地對著那位女童擠眉弄眼輕佻一笑,然後揚長而去。
絹兒是被馬上少年的笑給雷得焦熟,驚歎道:“這些都是甚底人,這般大膽。為何夏兒姐叫他們錦體蛇。”
夏兒臉上的紅潤還未退卻,扔了一雙白眼給騎馬人離去的方向,狠狠道:“這些閑人惡少喜好文身,但凡身上能文的地方,他們都是請了針筆匠為其文滿花紋或是詩句,還自建了社團,自取名為錦體蛇,平常節慶,他們總穿著極暴露的衣服露出文身,肆無忌憚地在街上胡鬧。”
絹兒啼笑皆非,這些人還真是走在時代的前沿,算得上宋時的時尚達人。
這會夏兒發現絹兒手中的摩喉羅已是摔斷了一隻手,不禁皺眉頭道:“且新買的便摔壞了,煞是不吉利。”絹兒自是不迷信這些,將一對摩喉羅都放在挎包中。
二人又玩耍了一會,見快要申時(三點),應是打道回府的時間。因各位小娘子早走分散了,不能像來時可坐牛車,夏兒與絹兒隻得徒步走回去。走了一段路,便聽見不遠處人群中傳來喝彩的聲音,夏兒眼睛一亮,又有了興致,畢竟平日難得有這般能無事閑逛的逸誌,夏兒自是要珍惜這般機會,拉著絹兒擠進一看,卻是一場蹴鞠比賽,一隊穿紅,一隊穿黑,二隊人馬糾纏在一起,正到了比賽白日化的狀態。
絹兒隻是看見人頭竄動,那隻鞠球忽上忽下,讓人看花了眼。
看了一會,絹兒便感覺無聊,自沒有欣賞這些比賽的愛好,便打算催促夏兒離開,突然間卻發現場中球隊中有一熟悉之人。
------------
評論區裏有二位讀者的評論貼被我頂置,應該說二位讀友的評論各代表了二種截然不同的感想,讓青草先歡喜後愁人,當然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也留下自已的想法,給青草更多的鼓勵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