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0丁編傳記第一章隋文帝第一節謀取北周政權隋文帝(54—04)姓楊,名堅,弘農郡華陰縣(今屬陝西)人。父親楊忠是幫助宇文泰開創北周基業的功臣,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母親呂苦桃,西魏大統七年(54)六月十三日生堅於馮翊般若寺。及長,“性嚴重,有威容,外質木而內明敏,有大略”。憑借父親的地位和自己的才能,由成紀縣公、大興郡公而繼承了隨國公的爵位。建德五年(57),楊堅為右三軍總管,從北周武帝伐齊,破鄴城,進位柱國。又與宇文憲擊滅了北齊最後的反抗勢力任城王高湝,以功除定州總管。


    宣政元年(578),北周宣帝繼位,立楊堅的長女麗華為皇後。以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不久又遷升為大前疑。宣帝每次出巡,常命外戚楊堅留守京城,因此位望日隆。


    北周宣帝是一個荒**無恥的暴君。他恣情聲樂,“多聚美女,以實後宮”。立了五個皇後。頒布《刑經聖製》,用法苛刻,外自群臣,內至宮女,被杖打、誅殺的人很多,以致“內外恐懼,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誌”。這種情況對楊堅奪取政權自然極為有利。


    本來鮮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政權,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漢族士人的力量。


    楊堅係出弘農楊氏,是士族中的高門,擁有宗兵(楊氏私兵)多至三千人。他在政治上是有一番打算的,曾經對密友郭榮說過“吾仰觀天象,俯察人事,周曆已盡,我其代之”2的話。他做定州總管的時候,龐晃就曾向他建議“燕代精兵之處,今若動眾,天下不足圖也。”3楊堅覺得這樣的時機雖然還沒有到,但所結納的人自然是越來越多,形成一個有力的政治集團。劉昉、鄭譯、高熲、李德林等便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大象二年(580),周宣帝死了,八歲的兒子宇文闡做了皇帝。於是以楊堅為首的這個政治集團便乘機進行奪取政權的活動。在內史上大夫鄭譯等的策劃下,矯詔引楊堅入總朝政,都督內外諸軍事。同時,以趙王宇文招將嫁女於突厥為名,把北周在外的藩王都征召到京城來,防止他們反抗。這樣,楊堅便以左大丞相迅速掌握了北周的軍政大權。


    但這時反對楊堅集團的地方勢力,以相州總管尉遲迥為首,立即發動了武裝對抗。鄖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相繼起兵響應。尉遲迥以北周重臣,據形勝之地,眾至數十萬。“又北結高寶寧以通突厥,南連陳人許割江淮之地”,聲勢至為浩大。楊堅派韋孝寬率重兵進攻相州,並以王誼、梁睿分別進擊鄖、益兩地。這雖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但久已厭亂的人民群眾都希望出現一個‘好皇帝”。尉遲迥“昏耄已甚,消難、王謙常人之《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周書》卷七《宣帝紀》。


    2《隋書》卷五○《郭榮傳》。


    3《隋書》卷五○《龐晃傳》。


    《周書》卷二一《尉遲迥傳》。


    下者,非有匡合之才”,而“在朝將相,多為身計,競效節於楊氏”2,這就可以看出當時人心的向背。加以在軍事上的措置得宜,三處的反抗武裝,很快就被擊破。尉遲迥兵敗自殺,司馬消難南逃於陳朝,王謙也被殺死。楊堅的這一勝利,穩定了內部的統治秩序。接著便以謀反的罪名,先後殺掉了北周宗室畢王宇文賢、趙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陳王宇文純、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等、清除了鮮卑族中的反對力量。同時又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部分鮮卑貴族。這樣就使楊堅集團改朝換代的計劃,不再受到任何阻礙。大定元年(58)二月,由隨國公晉封隨王,“位在諸侯王上”的楊堅,經過一番“禪讓”之後,便正式做了皇帝,國號隋3,改元開皇,定都長安。曆史上稱他為隋文帝。從此,隋文帝便以漢人天子取代了長期統治北中國的胡人政權。


    2《隋書》卷六六《柳莊傳》。


    3隋文帝建國後,惡隨字帶辶,辶訓為走,故去辶為隋。其建國以前所稱隨公、隨王,仍應作隨。說見殿本《隋書目錄考證》。


    第二節改革政治製度隋文帝在開始掌握北周政權的時候,就一反周宣帝所為,“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他做了皇帝以後,更是“勤於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士傳餐而食”2。在這樣勵精圖治的情況下,為了整頓製度,開創規模,在政治、經濟方麵采取了許多革新措施,以鞏固和發展新建立的隋政權。


    首先改革行政製度,以加強朝廷的權力。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廢除了北周時代從《周官》抄襲來的那一套古老的製度,命蘇威等綜合漢魏以來曆朝的官製,製定新的製度。在朝廷分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禦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祿、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國子、將作十一寺,左右衛、左右領軍等十二府。朝廷的五省中,秘書省職掌較閑,內侍省全是宦官,並不重要。政權所寄,全在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尚書省事無不總,是一個執行各種政令的機構。置尚書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統領吏、禮、兵、都官(後改刑部)、度支(後改民部)、工六部。六部各設尚書一人,分統三十六侍郎,執行部務。門下省置納言二人。內史省置內史令二人。三省長官共同定令立法,參決軍國大政,擔任宰相的職務。三省六部製度便從此確立起來了。


    在地方,隋初沿襲前代的州、郡、縣三級製。但當時南北各地均置僑州、郡、縣,“或地無百裏,數縣並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因而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3的情形。開皇三年隋文帝根據楊尚希等的建議,廢除郡級機構,並省州縣,裁減冗官。不僅節省了國家開支,而且提高了行政效率。對於地方各級官吏,統由尚韋省的吏部負責選任,所謂“大小之官,悉由吏部”。這樣就使“執政參吏部之職,吏部總州郡之權”2,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製。


    在整頓吏治方麵,隋文帝“妙簡良能,出為牧宰”。擢“仁明著稱”的廣漢太守柳儉為蓬州刺史3,以“奉國盡心”的駕部侍郎辛公義為岷州刺史,擢“治術尤異”的臨潁令劉曠為莒州刺史4,“清名善政,為天下第一”。任“達於從政”的房恭懿為新豐令,“政為三輔之最”。文帝還經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獎良能,懲處貪汙。治書侍禦史柳彧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貪汙不稱職的長吏二百餘人。庫狄士文為貝州刺史,對官吏尺布升粟之贓,無所寬貸,檢舉了一千多人,隋文帝都把他們發配到嶺南去了。文帝又以“典吏久居其職,肆情為奸”,下令“諸州縣佐史(《高祖紀》作“吏”)三年一代,繼任者不得重居之”5。這些措施對澄清吏治,減輕人民痛苦,起了一定的作用。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2《資治通鑒》卷一九三,太宗貞觀四年。


    3《隋書》卷四六《楊尚希傳》。


    《隋書》卷七五《劉炫傳》。


    2《通典》卷十八《選舉》六“雜議論”下。


    3《隋書》卷七三《柳儉傳》。


    4《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5《隋書》卷二五《刑法誌》。


    開皇初年,隋文帝力矯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誅殺無度”的弊政,命高熲、鄭譯、楊素、裴政等修訂刑律。裴政為主要修訂人,上采魏晉舊律,下及齊、梁,討論折衷,製定新律。廢除了前代的梟首、轘裂及鞭刑,還廢除了大棒、束杖、車輻、鞵底、壓踝、杖桄等訊囚酷法。民有枉屈,縣若不理,可以逐級上訴至朝廷,凡屬死罪,都應上報朝廷,“三奏而後決”,以昭慎重。開皇三年,隋文帝根據刑部的奏報,認為犯罪人數還很多,乃因刑律太嚴。命蘇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刪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一千多條,從此“刑網簡要,疏而不失”。當然,隋律的職能仍舊是鎮壓勞動人民,而且相當殘酷;但它終究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慘之法”,而且標榜“以輕代重,化死為生”的立法原則2,在中國法律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魏、周以來的府兵製度,隋文帝也作了重要的改革。因為“府兵製初建立時,在主觀上是要以軍民分治的形式維持種族矛盾,以部曲製度的形式維持部落組織”3,所以起初兵士都是鮮卑人,“自相督率,不編戶貫”4。隨著曆史的發展,這一製度也就逐漸發生變化。北周武帝時,“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是後夏人半為兵矣”5。開始打破了兵製上的民族界限,但仍然“兵農各籍”。開皇十年,隋文帝下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7於是府兵“始一寓之於農”8。這不僅使府兵製的民族意義完全消失,並使大批的勞動力投入生產,對生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隋文帝對選舉製度也作了重大改革。隨著南北朝以來封建經濟的發展,中小地主與富裕農民的數量日益增多,他們要求打破門閥士族的限製,在政治上得到發展。這一要求與隋朝打擊豪強地主,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晉以來為豪強地主所操縱的選拔官僚的“九品中正製”,就在開皇中廢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試選士的科舉製度。開皇三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七年,“製諸州歲貢三人”。開皇十八年,“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並以誌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這裏的賢良,誌行修謹、清平幹濟等科,就是唐代製科的由來。還有詞科也在這時出現了。如韋雲起“開皇中,明經舉”;杜正玄“開皇末,舉秀才”;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2。玄齡卒於貞觀二十二年,年七十。以此推算,他十八歲時,正當開皇十六年。由此可見,明經、秀才、進士諸科都在開皇時設立了。唐以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2《隋書》卷二五《刑法誌》。


    3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955年版,第287頁。4《北史》卷六○《李弼等傳論》。


    5《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葉適《習學記言》卷三九《唐書表誌》條。


    7《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8《新唐書》卷五○《兵誌》。


    《冊府元龜》卷六四五《貢舉部》。


    2韓國磐《關於科舉製度創置的兩點小考》,《隋唐五代史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979年版。


    第三節處置民族關係隋文帝建國之初,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如突厥、吐穀渾等每每劫掠邊疆,嚴重地威脅著隋朝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統一,隋文帝采取了武裝防禦的措施,以求得邊疆的安定。


    突厥是匈奴的別支,興起於北魏末年。到木幹可汗時,勢力極盛,“西破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3,成為北方一個強大的軍事政權。北周與北齊對峙時,爭與突厥結姻好,輸財物以求援。北周末年,曾以趙王宇文招女千金公主嫁與沙缽略可汗。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時,沙缽略可汗與營州刺史高寶寧合謀,進攏邊地,攻占臨渝鎮(今山海關)。千金公主又極力勸說沙缽略替她娘家北周報仇,於是突厥大舉進攻。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肅涇川北)、金城(今甘肅蘭州)、上郡(今陝西富縣)、弘化(今甘肅慶陽)、延安等地遭到嚴重的抄掠殺傷,弄得“六畜鹹盡”。麵對突厥的侵犯,隋文帝堅決進行了還擊。他派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績、竇榮定、左仆射高熲、右仆射虞慶則並為行軍元帥,分道迎擊突厥,打敗了沙缽略的進攻。於是隋文帝一麵加強防禦工事,興築長城和沿邊的城堡,一麵采取長孫晟“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2的建議,利用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達頭可汗、阿波可汗等人之間的矛盾,進行離間,使他們互相攻擊。結果,阿波可汗投歸建牙蔥嶺以西千泉(怛羅斯河畔)地方的達頭可汗。此後達頭可汗也正式從沙缽略大可汗的統屬之下分裂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勢力,於是突厥便分為東西兩部分。沙缽略在西突厥和契丹東西兩麵威脅之下,便在開皇四年上表稱臣,願意“永為藩附”3。從此保持了邊境的和平。吐穀渾,本為羌族,據有今青海和新疆南部。其首領則為鮮卑人,魏、周之際始稱可汗,都於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裏。隋文帝初立時,吐穀渾統治者呂誇也乘機進擾,致使隋文帝一度廢棄弘州,給隋朝很大的威脅。文帝命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萬出擊,呂誇戰敗逃走。但不久又來寇邊。開皇三年,汶州總管梁遠又大敗吐穀渾。到隋統一南北後,勢力強盛,呂誇才不敢再來騷擾。開皇十一年,呂誇死,子世伏立,隋把光化公主嫁給他。世伏為部下所殺,弟伏允立,仍以光化公主為妻,“自是朝貢歲至”,雙方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此外,地處東北的契丹、靺鞨等族,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隋文帝對他們都作了妥善的處置。


    隋文帝對周邊各族,采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使各族人民贏得了一個“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2的生活和生產的安定環境,為隋代統一南北,發展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3《北史》卷九九《突厥傳》。


    《隋書》卷八四《突厥傳》。


    2《隋書》卷五一《長孫晟傳》。


    3《隋書》卷八五《突厥傳》。


    《隋書》卷八三《吐穀渾傳》。


    2《隋書》卷二《高祖紀下·史臣曰》。


    第四節平定南方由於內遷的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的反抗鬥爭,晉室南移,北方各族統治者互爭雄長,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麵。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以及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和民族組合的進程。與此同時,南方地區由於北方人民不斷南遷,人口增加,生產技術有所進步。南方經濟也得到了發展。這就使得南北分裂,不但失去了民族鬥爭的意義,而且徒然給南北人民造成戰爭威脅,並且阻礙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因此實現統一便成為當時南北人民一致的要求。


    隋文帝取代北周以後,便有並吞江南之誌,任用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廣陵(今江蘇揚州),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廬州(今安徽合肥),以伺察陳國的動靜。又用楊素為信州總管,在永安(今四川奉節)大造戰艦,以備水戰之用。當時群臣競獻平陳之策,虢州刺史崔仲方上書“今唯須武昌已下,蘄、和、滁、方(今江蘇)、吳、海等州更帖精兵,密營渡計。益、信(今湖北巴東)、襄、荊、基(今湖北鍾祥)、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張形勢,為水戰之具。蜀、漢二江,是其上流,水路衝要,必爭之所。賊雖於流頭、荊門、延州、公安、巴陵、隱磯、夏首、蘄口、盆城置船,然終聚漢口、峽口,以水戰大決。若賊必以上流有軍,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諸將即須擇便橫渡。如擁眾自衛,上江水軍鼓行以前。雖恃九江五湖之險,非德無以為固,徒有三吳、百越之兵,無恩不能自立。”隋文帝看了非常高興,從此確立了平陳的方略。


    開皇七年(587),隋文帝因蕭琮入朝,遂滅後梁。梁宗室蕭岩、蕭奔陳。晉州刺史皇甫績進言陳有三可滅“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無道,二也;納叛臣蕭岩,於我有詞,三也。”2於是隋文帝便以陳國納蕭岩為借口,發動對陳國的戰爭。


    開皇八年三月下詔伐陳,並且宣布了陳後主的二十條罪狀。十月,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於是楊廣出,楊俊出襄陽,楊素出信州,劉仁恩出江陵,王世積出蘄春,韓擒虎出廬江,賀若弼出吳州,燕榮出東海,合總管九十,兵五十一萬八千,都受楊廣節製。隋文帝親自到定城(今河南潢川)誓師,以要必勝。


    正當隋軍分道進發的時候,消息傳到陳朝,施文慶、沈客卿用事,“並抑而不言,故無備禦”3。及聞隋軍臨江,陳後主還說“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孔範也說隋軍決無渡江之理。這個腐朽的統治集團,在末日已經降臨的頃刻之暇,還“奏伎縱酒,作詩不輟”2。


    開皇九年(589)正月,賀若弼自廣陵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蘇鎮江)。


    韓擒虎自橫江渡采石,進拔姑孰(今安徽當塗)。賀、韓兩軍東西夾攻建康。陳將蕭摩訶被俘,任忠出降。隋軍直入朱雀門,城內文武百官紛紛逃散,陳後主與張貴妃、孔貴嬪躲到景陽宮內枯井中,為隋軍所獲。


    《隋書》卷六○《崔仲方傳》。


    2《隋書》卷三八《皇甫績傳》。


    3《陳書》卷六《後主紀》。


    2《南史》卷十《陳後主紀》。


    楊素與劉仁恩率水軍下三峽,大破陳將呂忠肅,乘勝至漢口,與楊俊相會。時建康已破,楊廣使陳後主以手書招降上江諸將及嶺南女首領洗氏,於是南方全部平定。


    隋文帝的這一巨大勝利,使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麵,重新獲得了統一。不久,又鎮壓了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蘇州沈玄■等豪強地主的叛亂,並下令銷毀“人間甲仗”,對於江南諸州私造的大船,也“悉括入官”3,進一步鞏固了全國的統一。


    3《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第五節發展經濟隋文帝在發展經濟方麵也采取了許多措施。首先是繼續推行魏、周以來的均田製。除授予貴族官僚大量土地外,農民一夫一婦規定授田一百四十畝。開皇十二年(592),隋文帝派遣使者到全國各地推行均田法,寬鄉農民可以得到足數的土地,狹鄉每丁才得二十畝,老幼所得更少。但無地少地的農民終究得到了一些土地。隋文帝又把北周歲役一月的十二番法,減為歲役二十日。又改定服役年限,由北周規定的十八歲至五十九歲,改為二十一歲至五十歲。裁減了服役年限,並縮短了每年的役期。隋文帝還加意農田水利的興修。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針對北齊以來,“豪黨兼並,戶口租調,十亡六七”2的情況,隋文帝進行了戶籍整理,以擴大租調收入。他首先製定了保閭製度,畿內以五家為保,設保長;五保為閭,設閭正;四閭為族,設族正。畿外保上為裏,設裏正;裏上為黨,設黨長。由保長、閭正、族正、裏正、黨長等辦理均田、征稅與戶籍。開皇五年(585),“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3。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戶口檢查。在檢查中,獎勵人民互相舉發,凡親屬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4。這次檢查的結果,得到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為了進一步防止戶口隱漏,高熲又建“輸(租賦)籍(戶籍)之法”,由朝廷製作“輸籍定樣”,下令各州縣依樣確定戶等上下,減輕稅額。“使人知為浮客,被強家收太半之賦;為編甿,奉公上蒙輕減之征”,自此“奸無所容”5。這樣就使隋廷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戶口也迅速地增加起來。


    開皇二年(582),隋文帝以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名叫大興城。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因係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遊手為事,競錐刀之末”,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隋文帝鑒於前此幣製的混亂,鑄造標準的五銖錢,禁用古錢和雜錢。五銖錢“所在流布,百姓便之”2,使貨幣得到統一。開皇時,又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采冀州刺史趙煛所定的“銅鬥鐵尺”3,頒行全國,度量衡也統一起來了。至於“除入市之稅”,“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4,這都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由於隋初以來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社會上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隋書》稱“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5這雖不免有溢美之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謂“開皇之治”的實際情況。


    參見胡如雷《隋文帝評價》,《社會科學戰線》979年第2期。


    234《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5《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


    《隋書》卷二九《地理誌》上。


    2《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3《隋書》卷四六《趙煚傳》。


    4《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5《隋書》卷二《高祖紀論》。


    第六節隋文帝與獨孤後隋文帝在曆代的封建統治者中,是一個比較重視節儉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宣布“犬馬服玩,不得獻上”。對於以布袋進幹薑,以氈袋獻香料的官吏,都認為是浪費,“大加譴責”7。史稱“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禦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生活特別儉約。


    隋文帝的皇後獨孤氏(553—02),是北周功臣獨孤信的女兒。十四歲嫁給隋文帝,兩人感情很好。有一次幽州總管陰壽報告一個情況,在與突厥的互市中,有一篋價值八百萬的明珠,勸她買了。獨孤後說“非我所須也。當今戎狄屢寇,將士罷勞,未若以八百萬分賞有功者。”2可見她的識見非同一般,文帝因此也很敬畏她,許多事情都聽取她的意見。文帝臨朝時,獨孤後一同前去,坐在閣內,派宦官打聽情況,“政有所失,隨則匡諫”3。因此宮中稱為“二聖”。


    開皇十三年(593),下詔建仁壽宮於岐州之北,使楊素監造。平山填穀,以建宮殿,規模很大。因督役嚴急,丁夫死者以萬數。開皇十五年,仁壽宮修成。文帝到了那裏,看到宮殿十分壯麗,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4楊素聽了,很怕受處分。但獨孤後對這所離宮感到很滿意,文帝的態度也就變了。第二天召見楊素,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獨孤後生性嫉妒,後宮不敢進禦。尉遲迥的孫女有美色,文帝很喜愛她,在仁壽宮得幸。獨孤後伺帝上朝,暗地把她殺死。文帝得知後,大為憤怒,從苑中單騎出走,入山穀二十多裏。高熲、楊素慌忙追去,扣馬苦諫。文帝歎息道“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熲說“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5好容易把文帝勸回宮中。後來皇後聽到高熲說她是一婦人,心懷愧恨,便常在文帝麵前短毀他,高熲終於被陷害而除名為民。


    太子楊勇性寬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他曾經把蜀人所做的精美的鎧甲,再加裝飾,文帝看了很不高興,告誡他“當以儉約為先,乃能奉承宗廟”。後來遇到冬至節日,百官都到太子宮,太子張燈奏樂來慶賀。文帝大不以為然,下詔責難太子,從此父子便生猜忌。獨孤後又因太子妃元氏無寵,遇心疾而死,疑有他故,頗為不平,乃派人伺察太子過惡。而晉王楊廣則矯情飾詐,內諂母後,外結朝士,特別是拉攏權臣楊素,積極進行奪取太子地位的活動。開皇二十年,隋文帝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下,廢黜了“撫軍監國幾二十年”的太子楊勇2,立楊廣為太子。


    仁壽四年(04),隋文帝臥病在床,一次看到寵姬宣華夫人倉促從外麵《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7《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資治通鑒》卷一八○,文帝仁壽四年。


    2《隋書》卷三六《後妃傳》。


    3《隋書》卷三六《後妃傳》。


    4《資治通鑒》卷一七八,文帝開皇十五年。


    5《隋書》卷三六《後妃傳》。


    《資治通鑒》卷一七九,文帝開皇二十年。


    2《隋書》卷四五《文四子傳》。


    進來,神色有異,問她出了什麽事。陳氏不覺流淚說“太子無禮!”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3便叫柳述、元岩,讓他們草詔召回楊勇。楊素得知,立刻告訴太子,矯詔逮捕了柳、元二人,派親信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把宮人全部趕走。隔不多久,隋文帝就死了,時年六十四。《隋書》作者在列舉了隋文帝的主要政績以後,稱讚他為“近代之良主”。並且指出他素無學術,誅廢功臣,聽信讒言,用法嚴峻等缺點4,雖不失為持平之論,但未說明隋文帝在中國曆史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範文瀾則有一個很恰當的評價“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後,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使連續三百年的戰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秦製,為漢以後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隋製,為唐以後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曆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曆史上的作用。”3《隋書》卷三六《後妃傳》。


    4《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第二章隋煬帝第一節稱帝以前“聲名籍甚,冠於諸王”


    隋煬帝(59—8),姓楊,名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開皇元年(58)封為晉王,任並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總管,時年十三。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書省於並州,楊廣為行台尚書令。文帝特選項城公王韶為行台右仆射,齊安公李徹總晉王府軍事2,作為他的輔佐。王韶性情剛直,楊廣遇事則向他請教,因而得免違背法度。


    開皇六年(58),楊廣改任雍州(治今陝西西安)牧、內史令,掌管出納王命的內史省和京城地區的行政事務。過了兩年,他被調往壽春(今安徽壽縣)擔任淮南道行台省尚書令,主管伐陳的戰事。他以行軍元帥,在長史高熲、司馬王韶的輔佐下,統領兵馬五十一萬八千人,進攻江南。開皇九年(589)春,攻下建康,滅亡陳朝。楊廣下令處死了施文慶、沈客卿等一批邪惡的官吏,又派人收集圖書,封存府庫,資財一無所取,因此大大提高了他的聲望。


    楊廣得勝回朝,進位太尉,再次出任並州總管。不久,隋文帝鑒於江南豪強勢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亂,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製,派楊廣為揚州總管,鎮守江都(今江蘇揚州),每年入朝一次。開皇十四年冬,以武候大將軍從文帝東祀泰山,事畢歸藩。開皇二十年夏,西突厥達頭可汗入侵,又以楊廣為行軍元帥,督率楊素、史萬歲等分道抗擊,西突厥大敗,楊廣勝利班師。這時他三十二歲,已經是出將入相,屢建功勳,“聲名籍甚,冠於諸王”,因而也就不斷滋長了他的政治野心——陰謀奪取太子楊勇的地位。


    弑父誅兄,奪取帝位隋文帝有五個兒子,楊勇最長,開皇元年立為太子。以次為晉王楊廣、秦王楊俊、蜀王楊秀、漢王楊諒,他們都是獨孤皇後所生。楊勇為人率意任情,無所矯飾。曾因“文飾蜀鎧”,為文帝所不喜,告誡他不要奢華。後遇冬至節,楊勇穿法服,陳音樂,在東宮受百官朝賀。文帝認為這事違反了君臣禮製,更加生氣,下令禁止,從此對楊勇逐漸產生疑忌。楊勇還很好色,專寵愛姬雲昭訓,卻不愛嫡妃元氏。開皇十一年(59),元氏突然得病死亡,獨孤後懷疑她被暗害,很不滿意楊勇;對雲昭訓專擅東宮,更為不平。經常派人偵察楊勇的過失。楊廣得知這些情況,特別矯飾自己的言行,表麵上裝作隻與蕭妃相處,不近其他女色。每次入朝,車馬侍從也很儉約,又虛情假意地討得父母歡心,說他不知何故得罪太子,太子有意加害於他。獨孤後聽了忿然說“我在尚爾,我死後當魚肉汝乎?”楊廣探知皇後已有廢立之意,此據《隋書》卷六二《王韶傳》。《隋書》卷三《煬帝紀》上及《北史》卷一二《隋本紀》下均誤作“項城公歆”。


    2此據《隋書》卷五四《李徹傳》。《煬帝紀》上作“安道公才李徹”,安道公乃李徹後來封號,“才”字為衍文。


    《隋書》卷四五《房陵王勇傳》。


    《隋書》卷四五《房陵王勇傳》。


    更是積極進行活動。那時反對廢立的高熲已經失勢,而楊素則大權在握,可以左右朝政。他便派人聯絡楊素,取得楊素的。楊素一麵向獨孤後稱譽楊廣,詆毀太子,與宮內聯成一氣;一麵又在外廷中大肆活動,說太子的壞話,連太史令袁充也說“臣觀天文,皇太子當廢。”這時楊廣又收買了東宮幸臣姬威,探聽太子的動靜,密告楊素,於是太子的過失便在宮廷內外傳開了。隋文帝本來對太子不滿,因此更加惱怒,開皇二十年,下令廢楊勇為庶人,楊廣終於奪取了皇太子的地位。


    仁壽四年(04),隋文帝臥病仁壽宮(在今陝西麟遊西),楊廣隨侍宮中。他寫信問楊素如何處理後事,楊素的回信被錯送給文帝,文帝看了非常生氣。同時,楊廣又無禮於文帝的寵姬宣華夫人,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誠誤我!”立刻令兵部尚書柳述和黃門侍郎元岩起草詔書,要召見楊勇付托後事。楊素聞知,立刻告訴楊廣。廣矯詔執柳述、元岩下獄,派親信張衡殺害了隋文帝,又派人殺死楊勇。在這年七月楊廣登上帝位,改元大業。


    第二節興東都,開運河,頻繁巡遊興建東都楊廣席豐履厚,奢侈無度。即位之初,就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洛陽。據詔書說,營建東都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洛陽地處中原,“水陸通,貢賦等”,漕運較便,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困難。二是“南服遐遠,東夏殷大”,洛陽地位適中,可以照顧全局。他的根本意圖,在於進一步鞏固隋政權對全國的統治。


    在營建東都之前,隋煬帝下令調發丁男數十萬,自龍門(今山西河津西)東接長平(今山西晉城西北)、汲郡(今河南浚縣西南),抵臨清關(今河南新鄉東),渡河至浚儀(今河南開封)、襄城(今屬河南),達於上洛(今陝西商縣),挖了一條長達兩千多裏的弧形壕溝,沿溝設置關防,作為保護長安、洛陽地區的重要防線。接著在大業元年(05)的春天,命尚書令楊素領營東京大監,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為副監,於洛陽舊城西十八裏處另建新城,稱為東都。新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橫貫城中。周圍有七十三裏多。為了修建這座都城,每月征發丁夫兩百萬人,星夜趕修,十個月就建成了。隋煬帝把舊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賈,遷到那裏居住,他自己也常住洛陽,洛陽便成了政治、經濟的中心。


    營建東都的同時,又在洛陽城西修建顯仁宮和西苑。顯仁宮南接皂澗,北跨洛濱,周圍十餘裏。崇巒曲澗,異草奇花,極園林之勝。西苑周圍兩百裏。苑內有稱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島),高出水麵百餘尺,台觀殿閣,分布其間,掩映生姿。海的北麵有龍鱗渠,迂回曲折,流注海內。沿小渠立十六院,每院設一個四品夫人的妃子以主管院事。苑中樓堂花木,窮極華麗。隋煬帝最喜乘月夜,攜宮女數千,跨馬來遊,往往弦歌達旦。


    開通運河隋煬帝興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南北大運河。這條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四段第一段是通濟渠。大業元年(05),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從洛陽的西苑(穀、洛二水相會處)引穀(即澗水)、洛水入黃河,從板渚(今河南成皋東北)引黃河水入汴;又從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引汴水以達淮河,至於山陽(今江蘇淮安)。這段河道主要是就舊有的浪蕩渠(又名鴻溝,在成皋附近)及其下遊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陽瀆。從山陽起,利用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的邗溝故道,加以疏浚擴大,引淮水至揚子(今江蘇儀征東南)入長江,全渠廣四十步,兩旁均築禦道,種柳樹。沿途多置離宮別館,在揚州建有江都宮。


    第三段是永濟渠。大業四年(08),又發河北軍民一百餘萬人開挖永濟渠,引沁水南至黃河,又連接衛河北通涿郡(治薊,今北京西南郊)。由於《隋書》卷三《煬帝紀》上。


    “丁男不供,始役婦人”。可見徭役的特別繁重。


    第四段是江南河。大業六年(0),又開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入於錢塘江。全長八百餘裏,廣十餘丈。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源郡,南至餘杭,長達四千八百多裏的大運河開通了。在開鑿過程中,幾百萬勞動人民櫛風沐雨,忍饑耐勞,日夜不停地工作著。他們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發揮了高度的智慧,終於完成了這項舉世罕見的偉大工程。


    大運河的開通與隋煬帝巡遊享樂的動機,不能說沒有關係,但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南北經濟特別是江淮、河北地區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南北物資的交流成為迫切的需要,大運河就是適應這種曆史情況而出現的。它一方麵通過漕運,交流南北物資,一方麵在軍事上有利於加強對東南和東北地區的控製。對後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頻繁的巡遊與這些興建相伴而來的,是隋煬帝的到處巡遊。他即位後的第一年即大業元年,就坐船遊江都;三年,北巡榆林(今年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四年,到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西南黃河北岸),出塞,巡視長城;五年,西巡河右(即河西);六年,再遊江都;七年至十年,三次東征高麗;十一年,又北巡長城,被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十二年,第三次遊江都,直至十四年被殺。通計他居京時間不到一年。每次出遊,“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還按照州縣官吏供獻的多少,加以獎罰,“豐厚者進擢,疏儉者獲罪”2。因此官吏都拚命地剝削人民,借供獻以飽私囊,無不“家累千金”,而廣大人民卻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慘禍3。《資治通鑒》卷一八一,煬帝大業四年。


    《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2《隋書》卷四《煬帝紀》下。


    3《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


    第三節政治措施隋煬帝對開皇時所定的各種製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於複古,有的意存改進,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


    官製方麵,大業三年,改內侍省為殿內省,與尚書、門下、內史、秘書並為五省。尚書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為吏、戶、禮、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書。其餘諸曹改稱為司,侍郎改稱為郎。又從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監,下設左尚、右尚、內尚、司織、司染(後並為織染)、鎧甲、弓弩(後廢此二署)、掌冶等署,專管各項手工業。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監,即沿此而來。


    隋文帝時廢郡留州,實行州縣兩級製。煬帝複古,改州為郡,郡置太守,成為郡縣兩級製。又設司隸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強對地方官的監督。自隋文帝罷九品中正製,始立科舉。煬帝時設進士等科,並命按十科舉人,科舉製度有所發展。


    法律方麵,大業二年,煬帝因“高祖禁網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惡之條”。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業律》,凡十八篇,五百條。在某些地方雖較前有所減輕,但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便“生殺任情,不複依例”2,法律不過具文而已。


    經濟方麵,煬帝即位之初,因府庫盈溢,下令免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對賦役略有減輕。大業五年,又下詔“天下均田”3,繼續推行均田製。又以戶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蘊建議,仍用以前“大索貌閱”的辦法,普遍檢查戶口。於是諸郡計賬,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二百。用這種爭取勞動人手的政策,來加強官府的經濟力量。文化方麵,隋文帝曾在仁壽元年(0)廢除太學、四門學和州、縣學,隻留國子學,不久又改國子學為太學。煬帝即位,恢複國子監,依舊置國子祭酒,並加置司業一人。四門學和州、縣學也恢複了。


    文帝時曾采牛弘建議,搜訪遺書及平陳朝所得,經籍漸備。藏在宮中及秘閣的書籍,有三萬多卷,合重複本共八萬卷。隋煬帝命寫副本,藏在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東廂藏甲(經)、乙(史)兩部,西廂藏丙(子)、丁(集)兩部。殿後起二台,分藏魏晉以來法書名畫。還在內道場聚集道經和佛經,分別編寫目錄。對曆代藏書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舊唐書》說“煬皇好學,喜聚逸書,而隋世簡編,最為博洽”。4這些書後來雖有損失,但大多為唐朝所得了。


    煬帝所推行的這些製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業五年以前,國家尚在承平之時,後來隨著階級矛盾的日趨嚴重,也就無暇顧此了。


    《隋書》卷二五《刑法誌》。


    2《唐六典》卷六《刑部尚書》。


    3《隋書》卷三《煬帝紀》上。


    4《舊唐書》卷四六《經籍誌》。


    第四節窮兵黷武隋煬帝自恃國富兵強,“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即位之後,就對周邊各族不斷進行各種軍事、外交活動,進一步擴張隋朝的國勢。


    大業元年(05),契丹侵擾營州(今遼寧朝陽),煬帝命通事謁者韋雲起,發突厥兵進擊契丹。韋雲起率突厥騎兵二萬,詐稱往柳城(治所營州)與高麗交易,乘機偷襲,俘獲契丹男女四萬和許多畜產。韋雲起以功升為治書侍禦史。由此加強了東北邊防。


    大業三年(07),煬帝北巡,到達榆林(今屬陝西),突厥啟民可汗來朝。為了向突厥示威,煬帝出動了大批軍隊,“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旌旗輜重,千裏不絕”2。並命工部尚書宇文愷製造大帳和觀風行殿,行殿能容侍衛數百人,可分可合,下施輪軸,移動便捷。大帳可坐數千人,煬帝在大帳中,備儀衛,建旌旗,大宴啟民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表演“百戲”為樂。這樣盛大的軍容和奇巧的製作,使突厥人“驚以為神。每望禦營,十裏之外,屈膝稽顙,無敢乘馬”3。連啟民可汗也親執佩刀,為煬帝芟除牙帳中的穢草。煬帝誌得意滿地寫詩道“呼韓頓顙至,屠耆接踵來;何如漢天子,空上單於台!”4但是好景不長,八年之後,煬帝再次北巡長城,就被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差點丟掉了性命。


    西突厥,隋文帝時已經來歸。煬帝西巡河右時,曾遣使召處羅可汗來會,處羅不至。於是用裴矩之議,離間西突厥內部,使處羅部下射匱可汗襲擊處羅,處羅大敗,東走高昌。大業七年(),處羅朝煬帝於涿郡臨朔宮,煬帝大喜,“接以殊禮”。西突厥的歸附,有利於發展對西域諸國的貿易往來。西部邊疆的吐穀渾,正當通往西域諸國的要道。大業四年(08),煬帝采納裴矩的建議,利用突厥鐵勒部打敗吐穀渾。又派觀王楊雄、許公宇文述等乘機進擊,大敗吐穀渾,伏允可汗率眾退保覆袁川(今青海湖東北)。五年(09),煬帝西巡河右,命內史刀魂最新章節元壽等率兵圍攻,伏允逃走,部眾多歸降,故地盡為隋有。於是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設等及西域二十七國,相率來朝。一時焚香奏樂,歌舞喧噪。煬帝複令武威、張掖士女盛飾縱觀,“騎乘嗔咽,局亙數十裏,以示中國之盛”2。吐屯設獻西域數千裏之地。因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命衛尉卿劉權鎮守河源郡積石鎮(今青海興海一帶),大開屯田,扞禦吐穀渾,以通西域之路。


    在南方,大業元年,驩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率軍進攻林邑(今越南境),連戰皆勝,進至國都,林邑王梵誌棄城奔海。劉方班師,梵誌遣使通好,從此林邑和中國貢使往來不絕。但在這次戰爭中,兵員損失也很大。


    大業三年,煬帝派遣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往使赤土(在馬來西亞南部)。從南海郡乘船出發,走了二十多天,將要到達時,赤土國派了三十條船來迎接,並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招待使者。常駿等回國時,赤土派使者攜帶厚劄,隨同來華報聘。後來婆利(北婆羅洲)、真臘(柬埔寨)等國,也都遣使入貢,因而促進了中國與南洋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隋書》卷四《煬帝紀》下。


    234《資治通鑒》卷一八○,煬帝大業三年。


    《隋書》卷三《煬帝紀》上。


    2《資治通鑒》卷一八一,煬帝大業五年。


    在東方,最重要的是通使流求,也就是今天的台灣。大業三年,煬帝派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到達流求。第二年,又派朱寬前往招撫,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後來,煬帝又派虎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率船隊、兵萬餘人,從義安(今廣東潮州)前往流求。當地人見到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2。可見台灣與祖國大陸早已有貿易往來。從此以後,大陸人民移居台灣的日益增多,海峽兩岸的聯係進一步加強了。


    隋煬帝的這些軍事、外交活動,開拓了疆域,保障了邊境的安全,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對高麗進行的三次戰爭,遭到失敗,從而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高麗位於朝鮮半島的北部,西晉滅亡以後,乘機入據遼東。隋文帝時,高麗王高元聯合靺鞨侵擾遼西,遭到隋軍的反擊,遣使謝罪而罷。


    隋煬帝為欲恢複遼東故地,聲言“眷彼華壤,翦為夷類”,並指責高麗“兼契丹之黨,虔劉海戍,習靺鞨之服,侵軼遼西”3。因此借口高麗王不肯入朝,下令東征。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督造戰船三百艘,以供水軍之用。在河南、淮南、江南等地,製造兵車萬輛,以供軍需運輸之用。大業八年(2年),大軍雲集涿郡,共一百一十三萬人,分二十四軍出發,煬帝自率六軍殿後。首尾相繼,鼓角相聞,旌旗綿亙,一千餘裏,直奔遼東。水軍由來護兒率領,從東萊出發,指向平壤。高麗軍據城守禦,頑強抵抗。水軍登陸後雖有小勝,但在平壤城下大敗而退。宇文述等率領陸軍三十多萬人進攻平壤,麵對堅城,亦因糧盡引還。高麗軍四麵抄擊,隋軍大敗於薩水(清川江)。士兵戰死逃散,回到遼東的隻有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蕩盡”。


    隋煬帝並不甘心失敗,大業九年,又發動了對高麗的第二次進攻。正當陸軍進抵遼東作戰,水軍剛要出海的時候,禮部尚書楊玄感突然起兵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圍攻東都。煬帝聞訊,立即撤軍回救洛陽,平息內難。高麗軍尾隨追擊,軍資器械,損失甚重。


    大業十年,隋煬帝仍以“拔海移山”之誌,第三次進攻高麗。來護兒軍至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打敗高麗軍,正要進攻平壤,高麗亦因困敝不堪,遣使乞降,囚送叛將斛斯政。煬帝看到國內形勢不佳,便借此班師,轉而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軍。


    《隋書》卷八一《流求國傳》。


    2《隋書》卷六四《陳稜傳》。


    3《隋書》卷四《煬帝紀》下。


    《資治通鑒》卷一八一,煬帝大業八年。


    第五節隋的滅亡隋煬帝即位以來,為了滿足無窮的欲壑,大興土木,廣事征調,到處巡遊,揮霍浪費,以致“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2。又加連年發動對高麗的戰爭,進一步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山東、河北一帶為出兵高麗的基地,兵役、力役最為嚴重。大業七年,鄒平縣民王薄首先起義於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作《毋向遼東浪死歌》,反對用兵高麗。於是義軍蜂起,劉霸道起於平原豆子■(今山東商河、惠民境),孫安祖、竇建德起於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亦各在境內起義。隋煬帝一開始就用嚴刑酷法鎮壓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為盜者隨獲隨殺,甚至抄沒全家。樊子蓋鎮壓汾、晉間起義軍時,大肆燒殺;王世充鎮壓劉元進領導的起義軍時,一次坑殺三萬人。但是屠殺隻能激起人民更大的憤怒,起義隊伍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不顧廷臣的勸諫,第三次南巡江都。他寫詩留別宮人說“我夢江都好,征遼亦偶然。”麵對土崩瓦解的形勢,他卻說得如此輕鬆!他在江都一年多的時間裏,生活更加荒**。自知末日快到,對蕭後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陳後主),卿不失為沈後(陳後主妻),且共樂飲耳!”又對鏡對蕭後說“好頭頸,誰當斫之!”蕭後驚問其故,他笑道“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複何傷!”這些話表現出他在農民起義的壓力下,狼狽不堪的情景。


    大業十三年(7),農民起義有了巨大的發展。齊郡杜伏威率眾渡淮,攻占曆陽郡城(今安徽和縣);渤海竇建德據有河北,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李密據洛口城(今河南鞏縣東南)稱魏公,威脅洛陽。隋煬帝見中原大亂,不敢北歸,謀建丹陽宮,保據江東。但隨從的驍果衛士多是關中人,懷念家鄉,時有逃散。大業十四年(8)三月,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和監門直閤裴虔通等,利用驍果的不滿情緒,推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把煬帝用腰帶勒死,時年五十。曆時三十八年的隋朝統治到此便告結束了。


    2《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資治通鑒》卷一八五,高祖武德元年。


    第三章高熲宇文愷第一節高熲隋代第一名臣號稱“真宰相”的高熲(54—07),是隋代的第一名臣。他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落(今河北景縣)人。父賓,仕東魏,因避讒奔西魏,大司馬獨孤信引為僚佐,賜姓獨孤氏。熲少時明敏有器局,略涉文史,尤善辭令。年十七,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為記室。武帝時,襲爵武陽縣伯。由內史上士,遷下大夫。以平齊有功,拜開府。宣帝即位,隰州稽胡為亂,熲從越王宇文盛討平之,開始表現出他的軍事才能。


    北周末,楊堅為左大丞相,總攬朝政,陰圖禪代。素知高熲強明,又習兵事,多計略,想要用他為輔佐,派楊惠前往示意。高熲欣然承命說“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這樣他就做了相府司錄,成為楊堅的心腹。就在這時,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動了反對楊堅的戰爭。楊堅派名將韋孝寬等出擊,軍至武陟(今屬河南),與敵軍隔沁水為陣,相持不進。楊堅以諸將不一,恐生變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監軍。先叫少內史崔仲方去,仲方以父在山東為辭。又叫劉昉、鄭譯去,劉昉說他沒有帶兵打過仗,鄭譯說他母老不便遠行。楊堅正在感到棘手的時候,高熲卻挺身而出,自請前往,楊堅非常高興地應允了。高熲奉命以後,連母親也來不及辭別,便立即出發。他到了前線,在沁水上架橋,渡過軍隊以後,便下令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於是韋孝寬率軍奮擊,大破敵軍,敵將尉遲惇(迥子)單騎逃走。韋孝寬乘勝前進,追至鄴下(今河南安陽),尉遲迥全力拒戰,孝寬等軍不利而卻。高熲與大將宇文忻、李詢等設計破之,遂平尉遲迥。因此高熲更加得到楊堅的信任,進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楊堅稱帝,以熲為左仆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又拜左領軍大將軍。一時貴寵,“朝臣莫與為比”。在這以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高熲輔佐隋文帝,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麵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政治方麵,開皇元年(58),高熲奉命與鄭譯、楊素等修訂刑律,“多采後齊之製而頗有損益”,製定新律,奏請頒行。新律廢除了梟首、轘身及鞭刑,減輕了徒刑,還取消了一些“楚毒備至”的訊囚酷法,如用大棒、束杖、車輻、鞵底、壓踝之類。對舊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進。開皇二年,隋文帝以長安舊城,自漢以來,屢經戰亂,凋殘日久,在蘇威、高熲等人的謀議下,決定在龍首原創建新都,以高熲領新都大監,“製度多出於熲”。為後來唐代長安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其他行政、官製等各種製度,也大都在高熲的主持下,斟酌損益,建立新的製度,鞏固了隋朝的統一局麵。


    在經濟方麵,自北齊以來,“暴君慢吏,賦重役勤”,貧苦農民很多被迫淪為豪強的蔭戶,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高熲建議采用“輸籍定樣”的措施,“定其名,輕其數,使人知為浮客被強家收大半之賦,為編氓奉公上,蒙輕減之征”。於是“烝庶懷惠,奸無所容”,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杜佑在《隋書》卷四一《高熲傳》。下引本傳,不另加注。


    《隋書》卷二五《刑法誌》。


    《通典》中評論道“設輕稅之法,浮客自歸於編戶。隋代之盛,實由於斯”。開皇八年,高熲認為“諸州無課調處,及課州管戶數者,官人祿力,恒出隨近之州”,不大合理,奏請“於所管戶內,計戶征稅”2,也較妥善地解決了這部分官吏的俸祿問題。


    在軍事方麵,高熲的表現也很突出。開皇二年,他就參與伐陳之役,因陳宣帝去世,熲以禮不伐喪,奏請班師。於是隋文帝向高熲詢問取陳之策,高熲建議,每值江南秋收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禦守,足得廢其農時”。既收之後,“密遣行人,因風縱火”,燒其“儲積”,“由是陳人益敝”。開皇九年,隋軍大舉伐陳。晉王楊廣等為行軍元帥,高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谘稟,皆取斷於熲”。熲“區處支度,無所凝滯”3。及陳叔寶被俘,高熲先入建康,楊廣派人馳告,令留陳叔寶寵妃張麗華。高熲說“昔太公蒙麵以斬妲己,今豈可留麗華!”便把她殺了。楊廣得知,立刻臉色大變地說“昔人雲‘無德不報’,我必有以報高公矣!”4從此對高熲懷恨在心。高熲又與元帥府記室裴矩收圖籍,封府庫,資財一無所取。這次戰爭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紛爭的局麵,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高熲以功加上柱國,進爵齊國公,賜物九千段。隋文帝慰勞他說“公伐陳後,人言公反,朕已斬之。君臣道合,非青蠅所間也。”文帝曾命熲與賀若弼言及平陳事,熲說“賀若弼先獻十策,後於蔣山苦戰破賊。臣文吏耳,焉敢與大將軍論功!”文帝大笑,讚揚他有謙讓的美德。


    高熲在反擊突厥的戰爭中,也屢立功勳。隋初突厥勢力極盛,屢次寇掠邊境。開皇三年文帝下詔,大舉出擊,以河間王楊弘、上柱國豆盧勣、竇榮定、左仆射高熲、右仆射虞慶則並為元帥,分道出塞。沙缽略可汗戰敗逃走。熲還,賜馬百餘匹,牛羊以千計。


    沙缽略後來歸附隋朝,維持了一段時期的邊境和平。後來都蘭可汗又為邊患,開皇十九年,詔以漢王楊諒為元帥,左仆射高熲出朔州道,右仆射楊素出靈州道,上柱國燕榮出幽州道,大舉攻擊都蘭。高熲使上柱國趙仲卿將兵三千為前鋒,至族蠡山,與突厥相遇,交戰七日,大破之;追至乞伏泊,又破之,虜獲生口、雜畜甚多。突厥複大舉而至,仲卿為方陣,四麵拒戰,堅持了五天。高熲率領大軍趕到,合力進擊,突厥敗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餘裏而還。楊素也打敗了達頭可汗,因而大獲全勝。


    高熲不但才能出眾,而且善於識拔人才。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幾乎都出於他的引薦。《隋書》稱“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竭誠盡節,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已任。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皆熲所推薦,各盡其用,為一代名臣。自餘立功立事者,不可勝數。”高熲還敢於保護人才。隋文帝嚐因事欲殺大將史萬歲,熲為請求道“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嚐不身先士卒。尤善撫禦將士,樂為致力,雖古名將未能過也。”萬歲因此免於一死,後來在出擊突厥時建立了殊功。高熲忠於隋文帝,論臣節在封建社會裏也是少有的。遇事發言獻策,深《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


    2《隋書》卷二四《食貨誌》。


    34《資治通鑒》卷一七七,文帝開皇九年。


    《隋書》卷七四《趙仲卿傳》。


    《隋書》卷五三《史萬歲傳》。


    中肯綮,得到文帝的采納。他也敢於進諫,毫不計較個人的得失。當隋文帝有意要廢太子楊勇,另立晉王楊廣為太子的時候,對高熲說“晉王妃有神憑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熲長跪而言道“長幼有序,其可廢乎?”文帝聽了默不作聲。但已深深引起獨孤皇後的猜忌。開皇十八年,高麗一度入寇遼西,隋文帝要出兵討伐,高熲堅決請求不要用兵。但是文帝不聽,以漢王楊諒和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率水陸大軍三十萬伐高麗,而且派高熲作漢王長史,實際上主持軍事工作。高熲還是服從文帝的決定,應命出征。不料陸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發生疾疫;水軍自東萊(今山東掖縣)泛海,遇大風,船多漂沒。士卒死亡十之,結果無功而還。


    從失寵到被殺長期以來,隋文帝對高熲十分信任和倚重。高熲深避權勢,一再辭讓官爵。文帝下詔說“公識鑒通遠,器略優深,出參戎律,廓清維海,入司禁旅,實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機衡,竭誠陳力,心跡俱盡。此則天降良輔,翊讚朕躬,幸無詞費也。”這番話充分表示了他們君臣相得之深。盡管當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如右衛將軍龐晃、將軍盧賁等,在文帝麵前說高熲的壞話,結果反被“疏黜”。文帝因此對高熲說“獨孤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開皇十年,文帝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命高熲居守。及回京,賜縑五千匹,又賜行宮一所以為莊舍。高熲的妻子臥病,文帝遣使詢問,絡繹不絕。高熲的兒子高表仁娶太子勇的女兒為妻,與皇室結親,賞賜不可勝計。


    但是“天性沉猜,素無學術”的隋文帝,對高熲的信任並不能保持始終。這與皇室內部的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隋文帝有寵姬尉遲氏被獨孤皇後殺了,文帝憤而出走山穀中,高熲追上,扣馬苦諫道“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2獨孤後本以高熲是她父親的家客,甚見親禮。這時聽到高熲說她是一婦人的話,便心懷不滿。那時隋文帝夫婦正想廢掉太子勇,另立晉王廣為太子。高熲表示反對,獨孤後便想暗地把他除掉。等到高熲的妻子死了,獨孤後對文帝說“高仆射老矣,而喪夫人,陛下何能不為之娶!”文帝把這話告知高熲。高熲流淚致謝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後,唯齋居讀佛經而已。雖陛下垂哀之深,至於納室,非臣所願。”文帝因此作罷。不久,高熲的愛妾生個男孩,文帝得知很高興,皇後卻不喜歡。文帝問她是什麽緣故,獨孤後說“陛下當複信高熲耶?始陛下欲為熲娶,熲心存愛妾,麵欺陛下。今其詐已見,陛下安得信之!”文帝聽信婦言,也就開始疏遠高熲了。


    征伐高麗的戰爭,高熲本來不同意,結果師出無功,獨孤後便對文帝說“熲初不欲行,陛下強遣之,妾固知其無功矣!”隋文帝又以元帥漢王楊諒年少,專委軍事於高熲。“熲以任寄隆重,每懷至公,無自疑之意,諒所言多不用。”楊諒因此對高熲很不滿意,回京後,哭訴於皇後道“兒幸免高熲所殺。”文帝聽了這話,很為不平。


    開皇十九年,涼州總管王世積因事被殺。當審訊時,有宮中秘事,說是從高熲處得知,文帝極為驚異。法司又奏高熲曾與王世積交通,收受他贈送按高熲父賓曾賜姓獨孤氏,隋文帝對熲“每呼為獨孤而不名”。


    2《隋書》卷三六《後妃傳》。


    的名馬。高熲因此而被問罪。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都證明高熲無罪,隋文帝更加激怒,把他們統統拘留起來,從此朝臣中沒有再敢為高熲說話的人。這年八月高熲罷官,以齊公就第。


    不久,文帝在秦王楊俊府中召高熲侍宴。熲欷歔感歎,悲不自勝,左右的人都為流淚。文帝卻對高熲說“朕不負公,公自負也。”並且指責高熲“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緊接著高熲的國令上書揭發他的陰事,說高熲的兒子表仁對他說“司馬仲達初托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於是文帝大怒,把高熲囚禁起來加以審訊。法司又奏稱沙門真覺曾對高熲說“明年國有大喪。”尼令暉也說“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過。”文帝聽了更加惱火,當著群臣說“帝王豈可力求!孔子以大聖之才,作法垂世,寧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熲與子言,自比晉帝,此何心乎?”法司請斬高熲。文帝說“去年殺虞慶則,今茲斬王世積,如更誅熲,天下其謂我何!”於是除名為民。高熲初作仆射時,他的母親告誡他說“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爾宜慎之!”高熲從此常恐發生禍變。及得為民,歡然無悔恨之色。


    開皇二十年,也就是高熲被黜後的第二年,在楊素、楊廣等陰謀策劃下,太子楊勇被廢,楊廣當了太子。又過了四年,楊廣謀害隋文帝,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煬帝。高熲被起用為太常卿。那時突厥啟民可汗將入朝,煬帝要以富樂相誇。下詔征集周、齊樂家子弟及天下散樂。高熲上奏道“此樂久廢,今若征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煬帝不悅。高熲對太常丞李懿說“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鑒不遠,安可複爾。”熲又以煬帝於啟民可汗禮遇過厚,對太府卿何稠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為後患。”又對觀王楊雄說“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有人把這些話告知煬帝,煬帝認為高熲誹謗朝政,便下令把他殺了。時在大業三年(07),熲年六十七歲。


    高熲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隋代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曆史貢獻。唐初史家在所修《隋書》中評論他說“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及其被誅,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杜佑縱觀曆代名相,作了這樣的評論“曆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又說“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2可見,高熲的業績對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通典》卷十二《食貨·總論》。


    2《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


    第二節宇文愷蜚聲中外的唐代都城長安,以及東都洛陽,實際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創建這兩座曆史名城的第一功臣是傑出的建築學家宇文愷。


    宇文愷,字安樂,鮮卑人,西魏恭帝二年(555)生於長安。他出生在北朝後期一個顯赫的豪門。其父宇文貴。據《周書》本傳說,“少從師受學,嚐輟書歎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為博士也!’”後來從軍,屢建軍功,地位也扶搖直上。北魏時,即爵封革融縣侯,官拜武衛將軍,閤內大都督。西魏時,進爵化政郡公,先後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興州刺史,大都督,小司徒,益州刺史。北周時,進位柱國,拜禦正中大夫,封許國公,曆大司空、大司徒、太保等重要官職。北周天和二年(57)卒,贈太傅,諡曰穆。宇文愷的長兄宇文善,西魏和北周時曆位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柱國,洛州刺史,上柱國。二兄宇文忻,十七歲時即以軍功被北周政權賜爵興國縣公,拜儀同三司,後又因戰功進位開府、驃騎將軍,進爵化政郡公,北周末位至上柱國,進爵英國公。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的宇文愷,二歲時就被贈爵雙泉縣伯,六歲時襲祖爵安平郡公,但身在將門的宇文愷卻不好弓馬,而喜好讀書。《隋書》本傳說“愷少有器局。家世武將,諸兄並以弓馬自達,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號為名父公子。”這段記載可窺知他為學的大致情況。


    北周末,宇文愷累遷右侍上士、禦正中大夫、儀同三司。大象二年(580),楊堅任北周宰相後,宇文愷又被任命為上開府、匠師中大夫。據《唐六典》卷二三“將作都水監”記載“後周有匠師中大夫一人,掌城郭、宮室之製及諸器物度量。”又據考證,北周設有“匠師中大夫,一人,正五命”。因此可以推知,當時年輕的宇文愷已經在建築科學和工程管理方麵嶄露鋒芒。世界第一城——大興城的營建58年,楊堅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大肆誅殺北周宗室宇文氏,以清除北周殘餘勢力。宇文愷原也被定入誅殺之列,由於宇文愷家族與北周宗室有別,二兄宇文忻又擁戴隋文帝有功,加上他本人的才華深得隋文帝的賞識,因而方幸免一死。隋文帝“修宗廟”,宇文愷被起用,任營宗廟副監、太子左庶子,負責宗廟的興修事務。宗廟建成後,被加封為甑山縣公,邑千戶,隨後投入了隋代都城大興城的營建工程。


    隋朝建立之時,仍承襲北周以長安城為京都。長安城始建於漢代,已有近八百年的曆史,城市已顯得過於狹小,宮宇亦多朽蠹,加上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汙水往往聚而不泄,生活用水受到嚴重汙染,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要。因此,隋文帝嫌其“製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通直散騎常侍庾季才也奏雲“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2於是決定另建新都。


    開皇二年(582)六月,隋文帝下詔“此城從漢,凋殘日久,屢為戰場,王仲犖《北周六典》卷七,冬官府第十二,中華書局979年版。


    2《隋書》卷七八《庾季才傳》。


    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眾所聚”,“今區宇寧一,陰陽順序,安安以遷,勿懷胥怨。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公私府宅,規模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於是“詔左仆射高熲、將作大匠劉龍、巨鹿郡公賀婁子幹、太府少卿高龍叉等創造新都”2。“以太子左庶子宇文愷有巧思,領營新都副監”3。由於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公,故新都命名為大興城。


    大興城的營建,史稱“製度多出於熲”4,“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5。宋代的宋敏求在《長安誌》中也說在隋大興城興建時,“命左仆射高熲總領其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創製規模,將作大匠劉龍、工部尚書巨鹿郡公賀樓(婁)子幹、大(太)府少卿尚龍義並充使營建”。可見高熲主要是提出都城的總的製度,並負責總的施建方針,而具體的規劃、設計則是由宇文愷完成的,其他的副使主要是協助負責施工和材料管理諸事務。大興城的興建,不是在舊有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而成的城市,而是在短時間內按周密規劃興建而成的嶄新城市。全城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先建宮城,後建皇城,最後建郭城。開皇二年(582)六月開始興建,十二月基本竣工命名大興城,次年三月即正式遷入使用,前後僅九個月,其建設速度之快實令人驚歎。整個工程的規劃、設計、人力、物力的組織和管理都應是相當精細和嚴謹的。在規劃設計和建設施工中,還得考慮地形、水源、交通、軍事防禦、環境美化、城市管理、市場供需等的配套,以及都城作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特點等諸多方麵的因素,解決一係列複雜的問題。因此大興城的興建標誌著當時的中國所達到的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有人曾列舉世界古代十座城市的麵積進行比較()隋大興城(唐長安城),583年建,麵積84.平方公裏;(2)北魏洛陽城,493年建,麵積約73平方公裏;(3)明清北京城,42—553年建,麵積0.2平方公裏;(4)元大都,27年建,麵積50平方公裏;(5)隋唐東京(洛陽城),05年建,麵積方公裏;()明南京,3年建,麵積43平方公裏;(7)漢長安(內城),建於公元前202年,麵積35平方公裏;(8)巴格達,800年建,麵積平方公裏;(9)羅馬,300年建,麵積3.8平方公裏;(0)拜占庭,447年建,麵積.99平方公裏。


    從上所列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都市的規模之大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而大興城則更是位列榜首,堪稱世界第一城。


    大興城的規劃吸取了曹魏鄴城(故址在今河北臨漳鄴鎮東)、北魏洛陽城的經驗,在方整對稱的原則下,沿著南北中軸線,將宮城和皇城置於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則圍繞在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麵。分區整齊明確,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京都規劃和布局的獨特風格,反映了統治者集權的思想和要求。特別是把宮室、官署區與居住區嚴格分開,2《隋書》卷一《高祖紀》上。高龍叉,宋敏求《長安誌》作尚龍義。3《資治通鑒》卷一七五,宣帝太建十四年。


    4《隋書》卷四一《高熲傳》。


    5《隋書》卷六八《宇文愷傳》。


    《長安誌》卷六。


    參見《中國建築史》編寫組《中國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982年版,第3頁。是一大創新。北宋呂大防在《隋都城圖》題記中,曾稱讚大興城的布局思想“隋氏設都,雖不能盡循先王之法,然畦分棋布,閭巷皆中繩墨,坊有墉,墉有門,逋亡奸偽無所容足。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區不複相參,亦一代之精製也。”清代徐鬆也說“自兩漢以後,至於晉、齊、梁、陳,並有人家在宮闕之間。隋文帝以為不便於事,於是皇城之內惟列府寺,不使雜居,公私有辨,風俗齊整,實隋文之新意也。”宮城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北部,“東西四裏(不含掖庭宮),南北二裏二百七十步,崇三丈五尺”2,實測東西長含掖庭宮)3,南北寬492.米。城內有牆把宮城分隔成三部分。中部是大興宮,由大興殿等數十座殿台樓閣組成,是皇帝起居、聽政的場所。東部為東宮,專供太子居住和辦理政務。西部為掖庭宮,是安置宮女學習技藝的地方。


    皇城(又稱子城)在宮城南麵,由一條橫街與宮城相隔,“東西五裏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裏一百四十步”4,實測東西長與宮城相同,南北寬為843.米。皇城是軍政機構和宗廟的所在地。“城中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左宗廟,右社稷。百僚廨署列於其間,凡省六,寺九,台一,監四,衛十有八。東宮官屬,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5。


    郭城,又稱羅城、京城,“東西一十八裏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裏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裏,其崇一丈八尺”,實測東西長972米,南北寬全城由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劃分為一百零八個裏坊和兩個商市,形成棋盤型的布局。白居易有詩雲“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2既形象又貼切地描繪了大興城的布局特征。


    城中的街道都很寬。通向城門的街道之寬度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是界於宮城和皇城之間的橫街,寬達220米以上;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的主幹道朱雀大街寬50米;不通城門的街道寬42—8米;最窄的是四周沿城牆內側的順城街,寬25米。裏坊都築有坊牆,坊中也有街道。大的裏坊四麵開四個坊門,中辟十字街;小的裏坊開東西二門,有一條橫街。這些縱橫相交的街道形成一個交通網絡,井然有序。各大街的兩側都開有排水溝,街道兩旁植以榆、槐為主的行道樹,株行距整齊劃一,使道路成為寬廣筆直的林蔭大道,為城市增添了風采。


    在大興城的規劃和興建中,對於環境美化和給排水問題,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整個城址位於渭水南岸,西傍灃河,東依灞水、滻水,南對終南山。根據其地理環境和河道情況,開鑿了三條水渠引水入城。城南為永安渠和清明渠,城東為龍首渠,龍首渠又分出兩條支渠。三條水渠都分別流經宮苑再注入渭水,不但可以解決給排水問題,而且可以進行生活物資的運輸。水渠兩岸種植有柳樹,形成了“渠柳條條水麵齊”3的宜人景色。城東南還開辟有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2宋敏求《長安誌》卷六。


    3參見楊鴻勳《建築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987年版,第20敏求《長安誌》卷七。


    5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一。


    宋敏求《長安誌》卷七。


    2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十二街”指東西向大街,不包括兩條順城街。3王建《早青五月西望詩》。


    曲江“芙蓉園”,其“花卉周環,煙水明媚,都人遊賞盛於中秋節。江側菰蒲蔥翠,柳蔭四合,碧波紅蕖,湛然可愛”,是全城的風景區和旅遊區。在大興城的規劃、設計中,也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其突出者有三其一是沒有很好地考慮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城市規模過大,超越了時代的要求。其城南四列裏坊,經過隋唐兩代三百多年的時間,始終沒有多少住戶,非常冷落荒涼。正如宋敏求所說“自朱雀門南第六橫街以南,率無居人第宅。”其注又雲“自興善寺以南四坊,東西盡郭,雖有居者,煙火不接,耕墾種植,阡陌相連。”2其二是大興城的道路雖然很寬,但全是土路,雨雪時泥濘不堪,難以通行,有時連上朝都得停止。為了排水,路麵都是中間較高,兩側有寬、深各兩米多的水溝,但由於城內地形起伏較大,排水仍有困難,以致暴雨後常有坊牆倒塌,居民溺死的事故發生。


    其三是在漕運方麵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有時漕運不通,即造成糧食供應匱乏。為此,終於釀成了都城的東遷。


    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科技條件下,大興城有如此規模的建設和成就,是值得人們讚頌的。


    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不但對中國後世的都市建設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日本、朝鮮的都市建設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如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就是仿效大興城的布局特點而建造的。平城京東西三十二町,南北三十六町,每隔四町均有大路相通,形成整齊有序的棋盤狀。宮城也是位於城北正中,四周以官衙和貴族邸第圍繞,明顯地體現著大興城的特征。


    東京洛陽城的營建營建東京是宇文愷在城市建設方麵的另一個重大成就。開皇四年(584)


    六月,宇文愷又受命負責開鑿廣通渠工程。據記載“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裏,名曰廣通渠。漕運通利,關內賴之。”其後,宇文愷出任萊州(今山東掖縣)刺史,“甚有能名”2。


    開皇六年閏八月,宇文愷之二兄上柱國、杞國公宇文忻因謀反被誅,宇文愷也受株連而解職,“除名於家,久不得調”3。


    開皇十三年(593)二月,隋文帝令楊素在岐州(今陝西鳳翔)北營造仁壽宮。楊素以宇文愷有巧思,“奏前萊州刺史宇文愷檢校將作大匠”4,負責仁壽宮工程的籌劃和設計。“於是夷山堙穀以立宮殿,崇台累榭,宛轉相屬”,整個宮殿區“製度壯麗”5,是一組極其雄偉的宮殿建築群。開皇十五年三月,仁壽宮建成,宇文愷被任命為仁壽宮監,授儀同三司,接著又被任命為唐駢《劇談錄》。


    2宋敏求《長安誌》卷七。


    《資治通鑒》卷一七六,長城公至德二年。


    23《隋書》卷六八《宇文愷傳》。


    45《資治通鑒》卷一七八,文帝開皇十三年。


    將作少監。


    仁壽二年(02)八月,隋文帝皇後獨孤氏卒。閏十月,楊素和宇文愷受命營造皇陵太陵。獨孤皇後葬後,宇文愷複爵安平郡公,邑千戶。


    仁壽四年七月,隋煬帝楊廣繼位。鑒於大興城位置偏西,又水陸交通不便,也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河北、山東以及江淮地區的控製,決定在洛陽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為東京。十一月癸醜,隋煬帝在巡幸洛陽時下詔說,洛陽的地理位置“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便即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


    據《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元年(05)三月丁未,隋煬帝“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又據《資治通鑒》卷一八○記載,“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徙洛州郭內居民,及諸州富商大賈數萬戶以實之”。大業二年春正月辛酉,“東京成”2,其營建過程前後僅曆十個月,是又一座在短時間內經周密規劃、設計、建造而成的大型城市。在營建東京時,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製度窮極壯麗”3。故此宇文愷博得隋煬帝的歡心,被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其間,宇文愷還受命在河南郡壽安縣(今河南宜陽)營造顯仁宮,“南接皁澗,北跨洛濱”,為此,曾“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奇獸,以實園苑”4。


    東京一名東都,又謂“新都”5。它位於漢魏洛陽城之西約十公裏,北依邙山,南對龍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正如李吉甫所說“北據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之,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裏。”由於水陸交通方便,自隋代至北宋,一直作為陪都,成為一個政治、經濟和交通的中心。東京的營建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據《隋書·食貨誌》記載“始建東都,以尚書令楊素為營作大監,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大業雜記》中記載“初衛尉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總監築宮城,一時布兵夫,周匝四麵,有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裏,高四十六尺。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基及諸牆院,又役十餘萬人。直東都土工監常役八十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役十餘萬人。”唐初張玄素曾對唐太宗言及他所見營建東都的情況,說“臣又嚐見隋室造殿,楹棟宏壯,大木非隨近所有,多從豫章(今江西境)采來。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轂,皆以生鐵為之,若用木輪,便即火出。鐵轂既生,行一二裏即有破壞,仍數百人別齎鐵轂以隨之,終日不過進三二十裏。略計一柱,已用數十萬功,則餘費又過於此。”2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到其用工量的大致狀況。建造大興城的用工狀況,雖缺乏史料記載,但參照有關東京的記載,當與東京的用工數量相當。


    東京規模略小於大興城。據勘探,它的東城牆長732米,南城牆長7290米,北城牆長38米,西城牆長77米,總計周長275米,合55裏。平《隋書》卷六八《宇文愷傳》。


    2《隋書》卷三《煬帝紀》上。


    3《隋書》卷六八《宇文愷傳》。


    4《資治通鑒》卷一八○,煬帝大業元年。


    5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五。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卷五。


    2《舊唐書》卷七五《張玄素傳》。


    麵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全城亦是由宮城、皇城、郭城所構成。洛水由西而東穿城而過,把城分為南北二區。由於地形的關係,東京不似大興城那樣強調南北中軸線和完全對稱的布局方式,其宮城和皇城建於西北部,但整個規劃力求方正、整齊,仍與大興城相似。


    宮城名紫禁城,“東西四裏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裏八十五步,周一十三裏二百四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城中隔城二,在東南隅者太子居之,在西北隅者皇子、公主居之。城北隔城二,最北者圓璧城,次南曜儀城”。宮城內有乾陽殿、大業殿等數十座殿、閣、堂、院,極其富麗堂皇。李吉甫稱“(東京)宮室台殿,皆宇文愷所創也。愷巧思絕倫,因此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2其中以乾陽殿最為奢華,是皇帝舉行大典和接待重要外國使團的地方。“殿基高九尺,從地至鴟尾(房脊兩端的獸)高一百七十尺,十三間二十九架,三陛軒。文掍鏤檻,欒櫨百重,楶拱千構,雲楣繡柱,華榱璧璫,窮軒甍之壯麗。其柱大二十四圍,倚井垂蓮,仰之者眩曜。南軒垂以珠絲網絡,下不至地七尺,以防飛鳥。四麵周以軒廊,坐宿衛兵。”“殿庭東南西南各有重樓,一懸鍾,一懸鼓,刻漏即在樓下,隨刻漏則鳴鍾鼓。”3宮城正門則天門,“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4。因其太奢,致武德四年(2)唐高祖李淵令人焚毀另建。


    宮城西麵是上林西苑,又名會通苑,在今洛陽澗西一帶。據《大業雜記》記載“(大業)元年夏五月西苑,周二百裏,其內造十六院,屈曲繞龍鱗溝。”苑內引澗河匯水成海,周十餘裏,海中造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高出水麵百餘尺,台觀殿閣布置在山上,風景非常壯觀。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堂殿樓觀,極為華麗。為了引洛水入苑,宇文愷還修築了月陂。據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卷五記載“洛水,在(洛陽)縣西南三裏。西自苑內上陽之南彌漫東流,宇文愷築斜隄束令東北流。當水衝,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


    宮城的東北麵為含嘉城,城裏為含嘉倉,是一座貯藏糧食的大型國家糧倉。據《大業雜記》記載“大業元年,煬帝建東都洛陽,在宮城東建含嘉倉。”據99年以來的考古發掘,含嘉城的總麵積約43萬平方米,四麵有城牆,城牆為挖槽夯築而成。在倉城的東北和偏南地區,勘探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地下糧窖287座,估計全城的地下糧窖應在400座以上。由於東京漕運方便,又在含嘉城內儲藏了大量糧食,避免了大興城發生糧荒的問題,使其糧食供應得到了保障。


    皇城名太微城,亦稱南城、寶城,“東西五裏一十七步,南北三裏二百九十八步,周一十三裏二百五十步,高三丈七尺。其城曲折,以象南宮垣”。城中有五條南北向街道,四條東西向街道,分列省、府、寺、衛、社、廟等建築。


    郭城稱羅郭城,隋時僅築有短垣,“東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五。


    2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卷五。


    3《大業雜記》卷六○。


    4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五。


    徐鬆《唐兩京城坊考》卷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通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通史並收藏中國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