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六月,原左神策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居中用事,與王守澄爭權不葉”,李訓與鄭注又將元素、承和、踐言分別出為西川、淮南和河東監軍,這又博得了王守澄的歡心。到了八月,又以楊承和庇護宋申錫、韋元素、王踐言與李宗閔、李德裕“中外連結,受其賄遺”為罪名,將承和貶往驩州,元素貶象州,踐言貶恩州,並“令所在錮送”。不久,又分別將三人賜死。時崔潭峻已死,也“剖棺鞭屍”。
當時,人們傳聞唐憲宗之死,是由宦官陳弘誌所弑,而弘誌時任山南東道監軍。九月,李訓為文宗定策,將他召至青泥驛,“封杖殺之”。
宦官頭子王守澄尚任右神策軍中尉、行右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掌管禁軍。李訓為相時,又任命他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這是李訓與鄭注為文宗製定的策略,“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也”。
在此期間,因王守澄厭惡宦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幹、似先義逸、劉英誗等,李訓、鄭注又乘機分別派遣他們去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巡邊,之後又命翰林學士顧師邕作詔書,頒下六州,命將他們殺死。但因詔書頒下不久,甘露事變失敗,六州雖然得到詔書,“皆廢而不行”。
李訓、鄭注對宦官進行了一係列的分化瓦解工作,成功地誅殺與貶逐了一些大宦官後,王守澄已成為甕中之鱉。李訓見時機成熟,就秘密上言文宗,請除去王守澄,遂於這年十月,文宗遣中使李好古往守澄私第賜鴆。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頭子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殺掉了。“於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
由於李訓等人在謀剪宦官中取得了某些成功,威望大增,“每進見,他宰相備位,天子傾意,宦官衛兵皆慴憚迎拜”。宦官們昔日的威風掃地以盡。此後,李訓即與鄭注密謀,欲一舉誅滅宦官。他們看到宦官手中握有軍權,要取得成功,必須掌握一定的軍事力量。為此,先讓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組織軍隊,以為外援。李訓特為鄭注“妙選當時才俊以為賓佐”,即精心選用有名望、有才幹的名臣子弟作為他的幕僚。同時,還“擢所厚善分總兵柄”,以王璠為太原節度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羅立言權任京兆尹,韓約為金吾將軍,李孝本權任禦史中丞,並且還暗中要王璠、郭行餘多召募兵士及金吾台府卒。
李訓與鄭注約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下葬於滻水時,奏令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於滻水送葬,由鄭注率親兵將宦官全部砍殺,“使無遺類”。但是後來李訓私心發作,為了獨占其功,中途改變了計劃,決定用郭行餘、王璠石募的部曲及金吾、府台吏卒,提前誅殺宦官。
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將軍韓約不報平安,奏稱金吾左仗院內石榴樹夜降甘露,並舞蹈拜賀,宰相百官也相次稱賀這一祥瑞的出現。李訓奏稱“甘露降祥,俯在宮禁,陛下宜親幸左仗觀之。”於是文宗乘軟輿出紫辰門,由含元殿東階升殿,宰相侍臣分別站立在副階,文武兩班,列於殿前。文宗命中書、門下兩省官先去觀看,回來後,李訓奏稱恐非真甘露。文宗再次命左、右軍中尉,樞密內臣仇士良、魚弘誌等宦官前去看個究竟。
《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宦官走出以後,李訓立即調兵遣將,部署誅殺宦官。此時,王璠、郭行餘召募的兵健正站立在丹鳳門外待命,李訓傳呼“兩鎮軍入受詔旨!”唯王璠軍聞訊而入,邠寧兵卻按兵未動。當仇士良等諸宦官來到左仗時,見韓約神色慌張,情態反常,心中產生了狐疑;又正巧刮來一陣風,吹動了帷幕,發現幕內執兵器者甚多。他們立時恍然大悟,察覺事變,遂倉皇出逃,門衛欲關閉門,已來不及了。
仇士良等諸宦官跑回含元殿,急欲挾持文宗入內,李訓立即指揮金吾兵護駕,並大呼“衛乘輿者,人賜錢百千!”金吾兵應聲而上。仇士良見情勢危機,急忙決開殿後罘罳,抄近道入內。李訓急忙攀住乘輦,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與李訓撕打時,跌倒在地,李訓撲上去,將抽靴中刀刺殺時,仇士良卻被宦官救起。這時,羅立言、李孝本率四百名兵士由東、西兩階上殿,與金吾兵會合,殺死宦官數十人。李訓仍抓住文宗乘輦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門,被宦者郗誌榮擊倒在地,帝輦進入東上閣,宦者關閉了閣門。一場搏鬥就此結束了。
李訓見事難以成功,遂脫下紫服,穿上從吏的綠衫,走馬而出。他在道上揚言說“我何罪而竄謫!”因此無人懷疑與阻攔他。在李訓出逃的同時,仇士良指揮宦官率禁兵千餘人,對在京師的公卿百官與吏卒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中書、門下兩省及沒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殺死六百多人,“橫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宰相王涯、賈■、舒元輿也被逮捕下獄,遭嚴刑拷打,被逼自誣謀反,京師被攪得天翻地覆。
李訓出離京城後,投奔終南山僧人宗密。宗密與李訓有舊交,欲給他剃發為僧,但眾僧徒不同意,李訓隻得離開山寺,在奔往鳳翔的途中,被盩屋鎮遏使宗楚所擒獲,械送京師。在押送到昆明池時,李訓怕被送到神策軍中受酷辱,說服了押送者,斬其首級送往神策軍。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將李訓首級懸掛於興安門外,李訓弟仲景、再從弟戶部員外郎元皋也同時遇害。李訓、鄭注的“宗婭賓客悉收逮,訊報苛慘”,幸賴中書令裴度“上疏申理,全活數十姓”。
事後,文宗頗悼念李訓,屢次對宰相李石、鄭覃稱讚其才說“訓稟五常性,服人倫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從此,宦官氣焰更加囂張,文宗無以製服,“居常忽忽不懌,每遊燕,雖倡樂雜遝,未嚐歡,顏慘不展,往往瞋目獨語,或裴回眺望,賦詩以見情”2。文宗抑鬱成疾,於開成五年(840)離開人世。
在甘露事變中,雖然唐文宗已明言“訓不反”,但在宦官的脅迫下,仍不得不違心地下詔,宣告李訓等人的所謂“謀逆”之罪,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唐昭宗天複年間(90—903年),昭宗大赦時,才“明(王)涯、(李)訓之冤,追複爵位,官其後裔”。盡管如此,以後舊史家編撰的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等史書時仍給李訓等人羅列了不少罪狀,視他們為亂臣賊子、沾沾小人,這是很不公正的。後來有王鳴盛和岑仲勉等學者為其辯誣,指摘當時記載失實。
在宦官當道、強藩割據的晚唐時期,李訓居危不苟且偷安,佐助文宗銳《新唐書》卷一七三《裴度傳》。
2《新唐書》卷一七九《王涯傳》。
《新唐書》卷一七九《王涯傳》。
意求治,提出了內誅宦官、外削強藩的“太平之策”,表現了他的政治才幹。在謀剪宦官的鬥爭中,雖然一度打擊了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但他對晚唐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嚴重性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故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致最後終於失敗。
第二節鄭注鄭注(?—835),絳州翼城(今屬山西)人。出身寒微,本姓魚,後冒姓鄭氏,故時稱魚鄭。他長得身材短小,雙目下視,不能看遠,但卻“敏悟過人,博通典藝,棋弈醫卜,尤臻於妙,人見之者,無不歡然”3。早年以行醫為業,周遊天下。
元和十三年(88),鄭注到了襄陽。時襄陽節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鄭注使用偏方,為李愬“煮黃金,服一刀圭”,李愬服用後,十分見效,因而厚遇之,署其為節度衙推。後李愬移鎮徐州,鄭注也隨同前往,又任以職事,凡軍政之事,李愬都與他參決。他也很有才幹,“與愬籌謀,未嚐不中其意”。鄭注因醫術受到李愬的重用,故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議,有人說他“專作威福”。時宦官王守澄為徐州監軍,聞知此事後也怨恨鄭注,便告訴李愬,欲除掉他。李愬回答說“彼雖如此,實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苟不如旨,去未為晚。”李愬即令鄭注拜見監軍。起初,王守澄還有些勉強,可是一與鄭注交談後,見他“機辯縱衡”,盡中己意,於是馬上把他請入內室,“促膝投分,恨相見之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對李愬說“誠如公言,實奇士也。”從此,鄭注經常出入王守澄門下,關係很融洽。李愬又署他為巡官,得以列於賓席之中。
元和十五年,王守澄調任內職,鄭注也隨之到了京師。不久,王守澄與陳弘誌等宦官弑憲宗,擅立李恒為帝,即穆宗。王守澄專樞密使之職,並將鄭注引入禁中,“穆宗待之亦厚”。王守澄非常器重鄭注,兩人常常是“言必通夕”。鄭注依靠王守澄的權勢,交結朝臣,“數年之後,達僚權臣,爭湊其門”。後,他又在山東、京西諸軍做幕僚,曆任衛佐、評事、禦史,又檢校庫部郎中,為昭義節度副使。
文宗即位後,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為驃騎大將軍,充右軍中尉。太和五年(83),文宗與宰相宋申錫謀剪宦官,京兆尹王璠將密謀泄露給鄭注,守澄也因獲悉此謀,即令軍吏豆盧著誣告申錫與漳王謀反,因此,宋申錫被貶,致使文宗謀除宦官的計劃也破產了。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禦史李款見鄭注依倚王守澄,“權勢熏灼”,遂於閣內彈奏鄭注罪行。守澄將鄭注匿於右軍,保護起來。左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與守澄不和,厭惡鄭注,左軍將李弘楚與韋元素定計詐稱中尉有病,召鄭注前來治病,乘機擒而杖殺。可是鄭注來後,口若懸河,侃侃而談,韋元素“不覺執手款曲,諦聽忘倦”。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後“以金帛厚遺注而遣之”。宰相王涯也扣壓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鄭注為侍禦史,充右神策判官。同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風疾,口不能言。經王守澄引薦,鄭注得以給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鄭注調製的藥劑,很見效,於是,鄭注得到了文宗的寵幸。太和八年(834)九月,鄭注總結了自己治病的經驗,奏上《藥方》一卷。文宗於浴堂門召見鄭注,還谘詢富國之術,鄭注建議恢複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種征收茶稅、管製茶葉生產、取得專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2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3《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園,官自造作,量給直分,命使者主之”。當時飲茶盛行,茶葉生產有很大的發展,鄭注建議通過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文宗采納了他的建議,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並賜給鄭注錦彩若幹。
太和九年(835)正月,鄭注上言秦中有災,應興工役以禳災。文宗喜歡詩文,曾讀杜甫詩《哀江頭》,其中有“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的詩句,知道天寶以前曲江沿岸有樓台行宮府署等,心裏很羨慕。經鄭注上言,即命左、右神策軍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並修造了紫雲樓、彩霞亭等。四月,文宗以鄭注為太仆卿,兼禦史大夫。鄭注受任以後,遂舉薦倉部員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雖然李款以前曾彈劾過鄭注的罪過,但他不計較個人恩怨,認為“加臣之罪,雖於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
李宗閔在任吏部侍郎時,曾通過駙馬都尉沈■結托女學士宋若憲及知樞密使楊承和,由於二人的內助,遂進為宰相。這年六月,牛黨成員京兆尹楊虞卿獲罪,被投入禦史台獄,李宗閔極力營救。文宗以李宗閔朋比為奸,遂貶為明州刺史,不久再貶為處州長史。七月,鄭注揭發了李宗閔勾結沈■、宋若憲之事,內官楊承和、韋元素、沈■及若憲“姻黨坐貶者十餘人”,又貶李宗閔為潮州司戶。2九月,鄭注擢為工部尚書,充翰林學士。文宗親自於九仙門召見,並當麵賜以告身。從此,鄭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時文宗嫉惡宦官專權,欲盡誅宦豎,但此事又難與將相明言。鄭注深知文宗的心意,並“屢見密計”,還引薦李訓相助。文宗以為鄭注、李訓皆經王守澄所引薦,與他倆謀事不至於引起宦官的懷疑,遂推心置腹,擔心事密告於鄭注。於是他倆“遂以誅宦官為己任,兩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於上無不從,聲勢烜赫”,外人也隻知鄭注與李訓“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3。
鄭注與李訓密謀剪滅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內部的派別及其矛盾,進行分化瓦解,然後分而治之,誅殺了大宦官韋元素、楊承和等,又設計酖殺了宦官頭子王守澄。為了將宦官一網打盡,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鳳翔地近京師,京兆三輔之一,是一個軍事要鎮。
鄭注赴鎮前,曾與李訓約定到鎮後即選拔數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懷揣利斧,作為親兵。李訓與鄭注約定,將於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滻水附近下葬時,由李訓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滻水送葬,鄭注即奏請以親兵護喪,屆時命親兵以斧砍殺宦官,“使無遺類”。但此事因李訓私自改變了計劃而未成。
十一月二十一日,發生了“甘露之變”,在鳳翔鎮的鄭注聞知李訓已開始了行動,隨即率五百名親兵火速趕往京師援助。當鄭注一行人馬行至扶風縣境時,聽說李訓已經失敗,即返回鳳翔。
仇士良派人持密敕給鳳翔監軍張仲清,令殺死鄭注及其羽翼。張仲清心裏恐懼,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為他獻計,以召鄭注議事為名,屏去其隨從親兵,然後一舉殺死。鄭注率其衛兵前來議事,李叔和把其衛兵留在外邊,隻容數人隨從入內。鄭注舉杯飲茶之際,被李叔和抽刀殺死,其親兵也全部3《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2《舊唐書》卷一七六《李宗閔傳》。
2《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被殺。接著鄭注全家老幼被誅滅,節度副使錢可複、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等鄭注幕僚也全部遇難,“死者千餘人”。張仲清派軍將鄭注首級入獻京師,梟於興安門。2在宦官的脅迫下,文宗下詔給鄭注冠以“謀逆”的罪名。
鄭注等人被殺後,宦官更是甚囂塵上,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鬱,“上或登臨遊幸,雖百戲列於前,未嚐少悅,往往瞠目獨語,左右不敢進問”。他無限傷感,題詩雲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複侍臣知。鄭注雖由宦官引進,但他與李訓執政後,不是為虎作倀與宦官同流合汙,而是佐助文宗銳意革除時弊,極力謀除宦官,以恢複皇權。清人尚宛甫說“訓、注雖譎進,然亂賊人人得誅;舉世畏宦官,訓、注獨舍生誅之,使其謀成,則武、宣、懿三宗必無複廢立之事。”2盡管鄭注同李訓一樣,對晚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政治形勢缺乏深刻認識,但他們敢於同腐朽的宦官勢力作鬥爭,舉動是正義的、積極的。雖然他們失敗了,但也無可厚非。清代學者王鳴盛說得好“俾王叔文一不成,訓、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訓、注固未可深責。”3《唐語林》卷四。
2轉引自《柳文指要》下卷二《永貞一瞥》。
第四十三章高力士魚朝恩仇士良第一節高力士家世與宦曆高力士(84—72)本姓馮,名元一,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為潘州刺史。父馮君衡因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2。因此,他幼年時即與母失散。聖曆(98—99)初,嶺南討擊使李千裏將他閹了以後送入皇宮內。高力士從小聰慧,辦事機敏,則天女皇很喜歡他,命他在左右侍奉。後因事觸怒了武則天,被責打以後趕出宮去,由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高延福原為武三思家奴,與武三思關係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後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宮,隸屬司宮台。到了成年,他已長到六尺多高,體力強健,做事小心謹慎,善於傳達詔令,擢授宮闈丞,掌管宮內門禁。
唐中宗末年,韋武集團圖謀不軌,臨淄王李隆基暗中結交才勇之士,以匡救皇室。高力士善觀時變,遂“傾心奉之,接以恩顧”。李隆基也十分需要宮內宦官作內援,便深相結交。從此,高力士的命運便和李隆基緊緊連在一起了。
唐隆元年(70),李隆基發動羽林軍平定了韋武之亂,恢複了睿宗帝位,因功被立為皇太子。他奏請高力士隸屬內坊,在左右侍奉,並授以朝散大夫,內給事。高力士開始成為李隆基的一個親信。
高力士的政治地位漸漸提高了,他對皇太子李隆基更是忠心耿耿,殷勤備至,因而深受信用。在此期間,太平公主幹預朝政,一再危害皇太子的地位。玄宗即位後,開元元年(73)七月,即與高力士等親信粉碎了太平公主的陰謀政變,高力士因功擢授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這時,高力士已是三品將軍,便負責傳達詔命,開始介入政事。“宦官之盛自此始”。介入政事開元元年十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奏請進用郎吏,他再三論奏,玄宗始終仰視殿廷,置之不理,姚崇有些害怕,匆忙離開殿廷。高力士見此情景,以為玄宗處事不當,罷朝後,即上諫說“陛下新總萬機,宰臣奏事,當麵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向他解釋說,大事可以奏聞,進用郎吏之事則宰相完全可自行裁決,不必奏聞。事後,高力士去省中向宰相傳達詔命時,便將玄宗的話對姚崇說了一遍,姚崇既消除了疑慮,又欽佩玄宗“識君人之體”。
高力士自幼與母麥氏失散,他貴顯後,嶺南節度使探聽到麥氏的下落,於是將麥氏從瀧州迎接到長安。玄宗封麥氏為越國夫人,追贈力士亡父為廣州大都督。
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作注。
2見《高公(力士)神道碑》,《考古與文物》983年第2期。
《資治通鑒》卷二一○,玄宗開元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一○,玄宗開元元年。
開元十四年(72),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彈劾中書令張說,說他引術士占卜及貪贓受賄,玄宗敕宰相源乾曜等人審訊。兩天之後,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張說。高力士同情張說,回奏說“說坐於草上,於瓦器中食,蓬首垢麵,自罰憂俱之甚。”高力士發現玄宗有憐憫之意後,馬上奏說“說曾為侍讀,又於國有功。”2由是玄宗赦免了張說。
開元十七年(729),高力士隨玄宗謁拜橋陵和昭陵。他在太宗昭陵寢宮發現一個小梳妝箱,內有一個柞木梳,一個黑角篦和一把草根刷子,慨歎說“先帝首建義旗,新正皇極十有餘載,方致升平,隨身服用,惟留此物,將欲傳示子孫,永存節儉。”即把此事上奏了玄宗,玄宗來到寢宮,詢問太宗遺物,力士立即跪下獻上,玄宗接過遺物,肅然起敬,說“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將以喻此,曾何足言!”3擴張宦官勢力玄宗時宦官勢力日漸擴張。高力士、楊思勖皆為三品將軍,門施棨戟。
楊思勖屢次率兵出外征戰,高力士則居內侍衛,尤為貴幸。但身為開府儀同三司、內外閑廄監牧都使的王毛仲因養馬有功,倍受恩寵,常淩辱宦官,高力士等宦官嫉妒他受寵,但又不敢明說。開元十八年(730),王毛仲欲求做兵部尚書,玄宗不太滿意。後王毛仲妻生子,玄宗派高力士去贈送金帛,並授新嬰兒為五品官。高力士回來後,繪聲繪色地說王毛仲對授他嬰兒五品官頗有怨言,以激怒玄宗;又進而奏說“北門奴官皆毛仲所與,不除之,必起大患。”恰在這時,玄宗又聽說王毛仲派人去太原索取甲仗,於是,即疑他作亂,遂於翌年正月將王毛仲貶為瀼州別駕,並詔令於途中縊死,其四子皆貶為遠州參軍,受株連者數十人。
除掉了王毛仲一派勢力之後,宦官勢力遂進一步擴大。唐玄宗對高力士特別寵信,竟說“力士上直,吾寢則安。”因此,高力士常留在殿側簾帷中休息,很少回私第。百官的奏表,皆先呈送高力士,然後再上奏,有些小事則他自行處理。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少府監馮紹正與高力士結拜為兄弟。瀛州呂玄晤之女有國姝之姿,高力士娶為妻子。玄晤被擢為少卿,其子弟也皆任王傅之職。
這時,權勢炙手可熱的高力士已成為風雲人物,朝臣“若附會者,想望風采,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諸如宇文融、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皆“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餘職不可勝紀”。唐宗室成員也都怕他三分,太子與他稱兄道弟,諸王、公主稱為“阿翁”;至於駙馬之輩,皆稱他為“爺”。
高力士地位的尊寵,使宦官在政治上也空前活躍起來,如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邊令誠等十幾個宦官,並為內供奉,有的任監軍使、功德使、市鳥獸使,出使回來後,一個個成為爆發戶,“所裒獲,動巨萬計,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占者什六”,他們的寵遇幾乎與高力士相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輕重乃能然”。
2《舊唐書》卷九七《張說傳》。
3《高力士外傳》。
《新唐書》卷一二一《王毛仲傳》。
幹預朝政高力士雖然權大勢盛,但對皇帝依然是小心謹慎,他自稱“供掃灑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2。這種為人處事作風,不僅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也是由他的品行所決定的。高力士幹預朝政,在不少事情上並不附會權臣奸相。有的事還很有見地。開元二十六年(738),太子李瑛及其兩個兄弟受武惠妃和李林甫陷害,被廢並賜死。玄宗以忠王李璵年長,且仁孝恭謹,欲立他為太子,但奸相李林甫卻比附武惠妃,極力主張立惠妃所生壽王李瑁為太子,由此玄宗猶豫長達一年之久。又因三子一同誅死,心中悶悶不樂,寢食不安。高力士見此情景,便問其究竟。當他揣知玄宗的心病時便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複爭!”3在高力士的讚助下,玄宗遂決意立忠王李璵為太子。自開元末年,唐玄宗日漸怠於政事。楊貴妃入宮後,他更是沉湎於聲色之中,久居深宮,十幾年不外出巡幸。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與牛仙客謀劃,增加京畿近道粟賦,又采用和糴之法,以充實關中。不幾年,京畿蓄積殷富,這更助長了玄宗退隱想法。一天,玄宗於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無人,便悄悄地對高力士說“朕自住關內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無事,高止黃屋,吐故納新,軍國之謀,委以林甫,卿謂如何?”高力士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極口規諫玄宗“林甫用變造之謀,仙客建和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長行。恐變正倉盡即義倉盡,正義俱盡,國無旬月之蓄,人懷饑饉之憂,和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門,天下之人盡無私蓄。棄本逐末,其遠乎哉?”他還進一步指出“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威權之聲,振於中外,得失之議,誰敢興言?伏惟陛下圖之。”玄宗聽後一時感到十分不快,但還是覺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著就改變了態度,說“朕與卿休戚共同,何須憂慮。”並命左右馬上置酒為樂。天寶十三載(754)六月,劍南留後李宓進攻南詔,喪師二十多萬,楊國忠隱匿不報,玄宗被蒙在鼓裏。一天,玄宗卻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複何憂!”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製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複救,何得謂無憂也!”高力士對時局的看法給昏頭昏腦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鍾,引起了警覺,當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2高力士的諤諤之言並未能使玄宗改過,依然寵信宰相和邊將。這年秋天,大雨連下六十多天,玄宗以為是上天對他的譴告,私下對高力士說“自天寶十年之後,朕數有疑,果致天災,以殃萬姓,雖韋(見素)、陳(希烈)改轍,楊(國忠)、李(林甫)殊途,終未通朕懷。卿總無言,何以為意?”《為高力士祭父文》,《文苑英華》卷九九○。
2《資治通鑒》卷二一六,玄宗天寶七載。
3《資治通鑒》卷二一四,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高力士外傳》,《資治通鑒》卷二一五玄宗天寶三載略同。
2《資治通鑒》卷二一七,玄宗天寶十三載。
力士即回奏說“開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職,不敢失墜;邊將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權假於宰相,法令不行,災省備於歲時,陰陽失度,縱為軫慮,難以獲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評了玄宗不理朝政,寵信奸相的錯誤做法。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統治,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難。
當他聞知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時,似乎很得意,對高力士說“我兒嗣位,應天順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與朕,亦有何憂?”高力士聽後,說“陛下躬親庶務,子有黔黎四十餘年,天下無事。一朝兩京失守,萬姓流亡,西蜀、朔方,皆為警蹕之地;河南、漢北,盡為征戰之場。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謂臣曰‘卿之與朕,複何憂哉!’臣未敢奉詔。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義,職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餘喘。親蒙曉諭,戰懼伏深。”高力士指明了局勢的嚴峻,委婉地批評了玄宗的盲目樂觀思想。權勢顯赫玄宗屢次為高力士加官晉爵,先加授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又加授驃騎大將軍。後又進封齊國公。高力士資產殷富,不是一般王侯所能比擬的。他信奉佛道,自費於長安來庭坊修造寶壽佛寺,於興寧坊又造了華封道士觀,其“寶殿珍台,侔於國力”。當寶壽寺的大鍾造成之日,力士舉行了齋慶,滿朝文武都聞訊來到,“凡擊鍾者,一擊百千;有規其意者,擊至二十杵,少尚十杵”。高力士從中牟取暴利,以肥私囊。他還在京城西攔截灃水,設置了水動石碾,有五個輪子同時轉動,每天可碾麥三百斛,收益頗大。
高力士權勢灼灼,有時也排斥異己,或因私憤而杜塞賢路。天寶初年,李白受詔供奉翰林院,作《清平樂詞》三首奉獻玄宗,其中有一首寫道“一枝紅豔露凝香,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詞意婉麗清新,楊貴妃特別喜歡吟唱。一次李白醉臥殿上,使高力士為他脫靴,身份高貴的力士深感蒙受恥辱。一天,高力士見楊貴妃吟唱李白寫的詞,就趁機播弄是非,誣稱李白以趙飛燕影射她,是有意汙辱她。楊貴妃信以為真,遂怨恨李白。以致玄宗“嚐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使李白抑鬱不得誌而抱恨終生。
華州人吳筠,通經史,又善於文辭,但卻未能考中進士。他性情高雅骾直,不隨波逐流,入道士籍,拜嵩山潘師正為師。玄宗聞其名,召至京師,使待詔翰林院。吳筠常以名教世務、微言大意諷勸玄宗,受到了重視。群僧見他受玄宗寵遇,非常嫉妒。高力士平素也事奉佛教,遂與眾僧一起在玄宗麵前說他的壞話。在高力士等人的排斥下,吳筠不得不離開了翰林院。2至德二載(757),唐肅宗收複兩京,高力士隨同玄宗回到長安,住在興慶宮。因有扈從之功,加封力士為開府儀同三司,並賜實封五百戶。
晚年遭遇《高力士外傳》。
《楊太真外傳》。
2《新唐書》卷一九六《吳筠傳》。
上元元年(70)六月,以擁戴肅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輔國乘肅宗父子之間的矛盾,誣奏玄宗與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強行把玄宗遷往西內。玄宗遷入西內之後,高力士及舊宮人皆不得留在左右。依附於唐玄宗的高力士,也隨之失勢了。十幾天後,高力士因患瘧疾在功臣閣下避瘧。接著又以“潛通逆黨,曲附凶徒”的罪名,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至巫州時,隨從不過十幾人,所餘衣糧,僅夠數月之用。2翌年,第五琦也謫至夷州,與高力士萍水相逢,兩人飲酒敘談。高力士回顧往事,無限傷感,即席賦詩曰“煙薰眼落膜,瘴染麵朱虞。”之後,對左右說“宰相猶如此,餘何以堪!”左右聽了,無不涕泗交流。3寶應元年(72年)四月,玄宗和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於巫州的高力士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於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九,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聖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八月十八日在朗州開元寺的西院去世。代宗以高力士為前朝耆舊,保護先帝有功,遂詔令恢複他過去的官爵,並贈揚州大都督,許配葬玄宗的泰陵。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上元元年。
23《高力士外傳》。
《高力士外傳》。
第二節魚朝恩2攫取軍權魚朝恩,滬州瀘川(今屬四川)人。家世不詳。天寶末年進入內侍省,起初為品官,後於黃門供職。他狡黠聰慧,又通達文字與籌算。至德初年,在李光進的軍中任監軍。唐肅宗收複兩京,任三宮檢責使,並以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從此,成為宦官中的顯赫人物。
乾元元年(758),唐九節度使將安慶緒圍於相州。唐肅宗不置元帥,而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實際上成了九節度使的統帥。時史思明從範陽率軍南下救安慶緒,攻下魏州後按兵不動,以待時機。李光弼請進擊魏州,以阻止史思明救援,但遭魚朝恩反對而止。魚朝恩既無軍事才幹,又剛愎自用,不能協調諸軍統一行動,各軍都是獨立作戰,致使交戰失利,六十萬官軍頃刻土崩瓦解,整個軍事形勢急轉直下,官軍由攻勢轉為守勢。為了加強東都的防守,唐肅宗詔命郭子儀留守東都,任他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妒嫉郭子儀軍功,把相州之敗歸咎於郭子儀。肅宗聽信了他的讒言,不久把郭子儀調到京師,解除了他的職務。上元元年(70),魚朝恩仍任觀軍容使,駐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這時,史思明已攻占了洛陽,並與李光弼軍對峙於河陽。有人建議說郭子儀有軍事才幹,又有社稷大功,今餘孽未除,不應置之散地而不用。肅宗即以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命他率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西、河東諸鎮之師以攻取邠寧、朔方,最後直搗叛軍巢穴範陽。詔令下達十幾天之後,“複為朝恩所間,事竟不行”。
上元二年(7)二月,有人傳言,說洛中將士皆幽州、朔方人,思鄉心切,兵無戰心。魚朝恩卻信以為真,屢次上言肅宗,請命李光弼率軍攻取洛陽。李光弼熟悉敵情,認為“賊鋒尚銳,未可輕進”,但迫於肅宗的催逼,隻得出戰。結果邙山之戰,官軍大敗,河陽、懷州失守,魚朝恩也狼狽逃回陝州。2寶應元年(72),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集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兵十餘萬於陝州,以進討史思明。並欲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結果又遭魚朝恩等人“沮之而止”。由於魚朝恩多次從中作梗,致使傑出的軍事家郭子儀久久得不到重用,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官軍於橫水大破叛軍,接連收複洛陽、汴州等地。時魚朝恩與郭英義殿後,因“不能戢軍”,官軍與回紇兵大肆搶掠,東都大亂,還“延及鄭、汝(州),閭井至無煙”3。平定洛陽後,加授魚朝恩為開府儀同三司,封鳳翔郡公。
廣德元年(73)十月,吐蕃軍進犯涇州,不久逼近京師,唐代宗逃往陝州。當時禁軍離散,倉猝之際,一時難以召集,魚朝恩率駐陝州軍及神策軍奉迎,軍威方振。因此,代宗對魚朝恩倍加寵信,任他為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時常出入禁中,權寵無比。
2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上元二年。
3《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思明附朝義傳》。
永泰元年(75年),吐蕃軍進犯奉天,唐代宗下製要親征。魚朝恩則請大索城中,搜刮士民私馬以充軍用,命城中男子皆穿皂服,團結為民,城門每邊隻開一門。給果“士民大駭,逾垣鑿竇而逃者甚眾”。朝恩欲奉代宗幸河中府,以避吐蕃,又擔心大臣議論不一。一天百官上朝,立班已久,j門未開,朝恩與禁軍十餘人,持刀突出,宣言“吐蕃數犯郊畿,車駕欲幸河中,何如?”公卿一時驚愕,不知如何是好,唯劉給事出班大聲質問說“敕使反邪!今屯軍如雲,不戮力扜寇,而遽欲脅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驚懼沮喪而退,“事遂寢”。自上次代宗出逃到陝州,魚朝恩調動駐陝州之師與神策軍奉迎,及回京之後,他把原駐陝州之師統歸屬禁軍,由自己指揮。這次吐蕃再次迸犯京畿,朝恩率神策軍扈從,屯居苑中。至此,禁軍分為左、右廂,位居北門六軍之上,軍勢更盛。
恃寵驕縱大曆元年(7年),唐代宗於國子監舉行釋典儀式,宰相帥常參官聽講。魚朝恩也帥六軍諸將前往聽講,子弟皆穿朱紫之服為諸生。朝恩不學無術,但也裝模作樣地學經講文,執筆辨章句,還恬不知恥地“遽自謂才兼文武,人莫與之抗”。
就在這一年,代宗以開府儀同三司、右監門衛大將軍、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神策兵馬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加內寺監,判國子監事,充鴻臚禮賓等使,進封鄭國公。2詔令下達以後,中書舍人常袞上表反對,代宗置之不理,卻命宰相以下官員送朝恩就職。魚朝恩赴國子監視事時,京兆府供食,教坊賜樂。大臣群官二百餘人,皆以本官備章服充附學生,排在監內廓廡下,賜錢萬貫,放貸取息以供秩飯。魚朝恩驕恣,“求取無厭,凡有奏請,以必充為度,幸臣未有其比”。
凡詔令群臣商討國家大事時,魚朝恩自恃貴寵,常以虛誕之辭挫辱位在其上的朝臣,宰相元載雖然善於辯說也拱默不語,唯有禮部郎中相裏造、殿中侍禦史李■敢於反複詰難,未曾屈服,朝恩心中不樂,欲伺機黜退他兩人。朝恩圖謀更替執政者,借以威懾朝廷。他把百官召集到都堂,威逼宰相說“宰相者,和元氣,輯群生,今水旱不時,屯軍數十萬,饋運困竭,天子坐不安席,宰相何以輔之?不退避賢路,默默尚何賴乎?”宰臣個個低首不語,滿座文武大臣莫不大驚失色。這時,相裏造離開座位,質問魚朝恩說“陰陽不和,五穀踴貴,皆軍容事,宰相何與哉!”又說“今京師無事,六軍可相維鎮,又屯十萬,饋糧所以不足,百司無稍食,軍容為之,宰相行文書而已,何所歸罪?”魚朝恩被他搶白一通,無言以對,又羞又惱,拂衣而去,並揚言“南衙朋黨,且害我。”
大曆二年(77),魚朝恩獻出通化門外所賜莊宅修造章敬寺,以為章敬太後求福。章敬寺修得窮極壯麗,城中的木材不夠用,乃拆毀曲江亭館、華清宮觀樓、百司行廨以及將相沒官的住宅,用其木材,“土木之役,僅逾萬《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元年。
2《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
億”。
魚朝恩還在宦官中網羅親信,為所欲為。劉希暹雄健善射,仰朝恩鼻息行事,遂以太仆卿封交河郡王。兵馬使王駕鶴為人謹厚,亦封徐國公。他們勸朝恩於北軍私設監獄,唆使坊市惡少年誣告城內富人大戶違法,然後捕入獄中,殘酷拷問,敲榨勒索,逼迫他們將私產沒入軍中。市民深受其害,號為“入地牢”。他們肆無忌憚,目無國法,卻無人敢於過問。
魚朝恩飛揚跋扈,威懾朝廷,甚至連公卿也不敢仰視。一旦宰臣決定了政事,假如他沒參與,則大發雷霆,說什麽“天下事豈不由我乎?”他的養子令徽,年僅十四歲,就開始在內殿供職,代宗特賜綠服。一天,黃門在殿前列隊,有一個位在其上的黃門不慎碰了他一下,令徽馬上跑回向朝恩告狀,聲稱班次居下,受人欺負。朝恩聽後怒氣衝衝,即上奏代宗說“臣幼男令徽位處眾僚之下,願陛下特賜金章以超其等。”還未等代宗許可,即令人捧來了紫服,令徽穿上後謝恩,代宗心裏很不滿意,但還是強笑著說“卿兒著章服大宜稱也。”不久,還把碰撞了令徽的黃門貶到嶺南。
驕橫致禍魚朝恩驕橫不可一世的態度,使得唐代宗難以容忍。諸宰臣多次受到淩辱,也恨之入骨。這終於促成了代宗和朝臣協力除掉魚朝恩這一禍害。大曆五年(770),宰相元載首先密奏請除掉魚朝恩,在得到代宗的許可之後,即以重金賄賂魚朝恩親信將領周皓和皇甫溫兩人,暗中深相交結,以隨時掌握魚朝恩的活動情況。
接著,元載將鳳翔尹李抱玉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以皇甫溫代理鳳翔節度,以示寵信。不久,元載又建議析鳳翔鎮的扶風、天興二郡隸屬神策軍,“朝恩利其土地,自封殖,不知為虞也”。而元載把皇甫溫暫留京師,與周皓約定誅殺魚朝恩。元載一切準備就緒後,即把謀殺朝恩之事密奏代宗,代宗說“善圖之,勿反受禍!”
三月寒食節這天,禁中舉行宴會,元載坐守中書省,以備非常之事。宴會結束後,魚朝恩將要回營,代宗詔令他留下議事。他身體肥胖,常乘小車出入宮省。代宗在宮內聽到車聲,正襟端坐以待。魚朝恩一到,代宗當即責備他圖謀不軌,他自我辯解,態度仍狂悖傲慢,不知死將臨頭。這時周皓與左右一擁而上,當即擒獲了他,遂縊殺而死,時年四十九歲。由於宮闈事秘,魚朝恩之死,外人一無所知。代宗隱而不宣,下詔罷免了他的觀軍容使等職,隻保留了內侍監一職,增實封六百戶。後詐稱魚朝恩“既奉詔,乃投縊”,將屍體歸還其家,並賜錢六百萬以作喪葬費用。
在處死魚朝恩之後,代宗怕此事會引起禁軍的騷亂,將原來他的親信劉希暹、王駕鶴並擢為禦史中丞,以安慰北軍之心,並赦免京畿囚犯,全部釋放魚朝恩黨羽,並宣稱“北軍將士,皆朕爪牙,並宜仍舊,朕今親禦禁旅,勿有憂懼。”眾心稍安,唯劉希暹過去罪惡滿盈,常常自疑不安,又出言不遜,遂賜死。
《杜陽雜編》卷上。
第三節仇士良恃寵作威福仇士良(78—843)字巨美,循州興寧(今屬廣東)人。出身世代宦官之家。曾祖父官至正議大夫,內給事,賜緋魚袋。祖父為朝議大夫,內常侍,賜紫金魚袋。到了父輩,家道中衰,後因仇士良貴顯,才追贈特進、左監門衛將軍。2唐順宗時,仇士良進入太子宮做宦者。後授掖庭局宮教博士,賜緋魚袋。元和初年,以舊恩新寵,加宣徽供奉官,賜紫金魚袋。而他更是“檢身極敬,奉輦施勞,勵自牧於謙,表無私於應對”。因而又很快轉朝散大夫,內侍省內給事,依然兼任宣徽供奉官。3不久,又遷任內常侍。
仇士良因恃唐憲宗的恩寵,開始作威作福。元和五年(80)正月,他奉命出使,夜間到了敷水驛(今陝西華陰境內)。東台禦史元稹回京師,先至驛站,已占據了上廳,仇士良蠻橫無理,踢開廳門,破口大罵,並以馬鞭擊傷元稹麵部。元稹上奏朝廷後,憲宗不聽大臣規諫,不分曲直,反將元稹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自元和十年(85)至寶曆二年(82),仇士良以太中大夫、內侍省年常侍的身份先後出任平盧監軍使、淮西行營宣慰使、鳳翔監軍使,又曾任右監門衛將軍、充內外五坊使等職。他飛揚跋扈,“秋按鷹內畿,所至邀吏供餉,暴甚寇盜”。
寶曆二年,仇士良由鳳翔監軍使再次入為宣徽供奉官。十二月,宦官蘇佐明弑唐敬宗,並與劉克明矯稱上旨,“以絳王悟權勾當國事”,並欲黜陟內侍執權者。於是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等宦官迎立江王李涵為帝,是為文宗,並殺劉克明等,絳王也為亂兵所殺。仇士良雖然也參加了這次宮廷政變,有翊戴文宗之功,但卻受王守澄的壓抑,數年雷罰之力sodu不能升遷,並出為鄂嶽監軍使。仇士良受王守澄的壓抑,在政治上不得誌,雖於太和元年(827)再次入為宣徽供奉官,轉內坊,典內侍省,但仍是“秩清事簡,優逸自娛”,直至太和六年(832)才真拜內侍,知省事2,由此,他才成為宦官中的頭麵人物。得勢於甘露之變唐文宗倚信李訓、鄭注,欲謀剪宦官,因仇士良與王守澄有隙,遂於太和九年(835)五月擢任他為左神策中尉、兼左街功德使,以分守澄的權勢。文宗君臣所采取的分化瓦解的策略,曾成功地剪除了王守澄等大宦官,但同時卻也把仇士良推上了政治舞台,使他掌握了禁軍大權,他同王守澄一樣,一旦得誌,也十分猖狂。
十一月二十一日,發生了甘露之變。當仇士良等宦官奉命去左金吾仗下觀察甘露時,察覺了事變,立即倉皇返回含元殿,欲挾製文宗入內宮。仇士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注出。
23《仇士良神道碑》,載《文苑英華》卷九三二《碑》。
2《仇士良神道碑》;《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良在與李訓搏鬥時跌倒在地,李訓拔刀欲刺時,士良被其他宦官救起,最後終於挾持文宗入宮。
接著,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五百名禁兵,殺氣騰騰地衝出閣門,逢人便殺,兩省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及未能逃脫者都被殺死。仇士良還分兵關閉諸宮門,搜索各司官吏,死亡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整個皇宮被攪得天翻地覆,長安城街坊也遭受了一場血腥洗劫。
二十三日,百官早朝,直至日出,才開大明宮右側福建門。禁兵仍手執兵器,個個如凶神一般。受仇士良脅迫,文宗違心地宣稱宰相李訓、王涯等“謀反”,左仆射、參決機務的令狐楚起草製書時,敘王涯等“反事浮泛”,引起了仇士良的不滿,“由是不得為相”。當時,“殺生除拜,皆決於兩中尉,上不豫知”2。仇士良氣焰囂張,“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3。事情平息後,宦官都成為有功之臣,仇士良加官特進、右驍衛大將軍,其他宦官如魚弘誌也擢任上將軍等職。
當時,經過宦官的濫殺之後,京師死者狼藉,宰相王涯等皆暴屍街頭,無人敢於收殮,後經令狐楚建議,文宗才命京兆尹薛元賞收葬王涯等十一人,各賜襲衣。仇士良對他們恨之入骨,暗中使人掘其墳墓,將屍骨投之於渭水,以解心頭之恨。4仇士良濫殺公卿大臣的暴行招致了昭義鎮藩帥劉從諫的強烈不滿,他四次遣使者上表,請說明王涯等人的所謂罪行,並暴揚仇士良的罪惡。士良等宦官有些害怕,其囂張氣焰也略有收斂。因此,宰相李石、鄭覃方能“粗秉朝政”,文宗似也倚之以自強。挾天子擅朝政甘露事變後,宦官驕橫,人情惶恐不安。宰相李石為人忠正,常麵折仇士良,故綱紀還能粗略維持。士良非常忌恨他。開成三年(838)正月,一天李石早朝,士良在途中埋伏凶手,欲暗中行刺。當李石坐騎行至半道,被凶手射傷,隨從驚散,馬因受驚奔回私第。李石伏在馬上跑到坊門時,再次遭凶手襲擊,砍斷了馬尾,而李石卻幸免於難。事後,李石考慮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屢次稱病請求辭去相位;文宗明知其故,對仇士良又無可奈何,隻得同意李石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2自李石出鎮荊南後,仇士良更是肆無忌憚,唐文宗完全受製於宦官。一次上朝後,文宗退居思政殿,對當直學士周摨自歎處境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並說“赧、獻受製強臣,今朕受製家奴,自以不及遠矣!”他無限傷感,不禁淒然淚下,遂抑鬱成疾,從此不複上朝。
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暴疾,宰相李玨、知樞密使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成美(陳王)監國。仇士良與魚弘誌矯詔於十六王宅迎立皇太弟潁23《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舊唐書》卷一六一《劉從諫傳》。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文宗開成三年。
王李炎,是為武宗。文宗病故後,仇士良猶追怨文宗不已,凡文宗生前親幸者,誅貶相繼。
文宗生前寵幸楊賢妃,曾請立親生子安王李溶為皇太子,仇士良為了炫耀自己翊戴武宗之功,揭發此事,並勸說武宗賜楊賢妃、安王李溶與陳王成美死。不久,宰相李玨被罷免職務,樞密使劉弘逸等被誅。仇士良因功遷任驃騎大將軍,封楚國公,實封戶三百。又封開府儀同三司、右衛上將軍兼內謁者監。仇士良雖名為閹宦,卻有妻室子女。他的妻子是安定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胡承恩之女,並生子五人2。開成五年十月,遂以開府儀的名義請蔭其子為千牛,正直不阿的給事中李忠敏批駁說“開府階誠宜蔭子,謁者監何由有兒?”一時弄得仇士良麵紅耳赤,又羞又惱。不久,將李忠敏出為婺州刺史。3罪有應得唐武宗即位後,對仇士良又屢有加官晉爵。會昌元年(84)二月,賜予他紀功碑,並詔令右仆射李程為他撰寫碑文;八月,加授觀軍容使。但是武宗並不甘心於受宦豎所掣肘,“雖士良有援立功,內實嫌之,陽示尊寵”。他倚信宰相李德裕,君臣和衷共濟,朝廷一時頗有振興之勢,宦官的權勢受到抑製,這使得曾不可一世的宦官頭子仇士良感到恐懼不安。會昌二年(842)四月,武宗將受尊號,登丹鳳樓宣布赦令。仇士良揚言“宰相作赦書,減禁軍縑糧芻菽”,他還慫恿禁軍兵士說“審有是,樓前可爭。”企圖唆使禁軍乘機作亂。李德裕明察善斷,將此事奏知武宗,揭露仇士良的陰謀。武宗立即命使者告諭神策軍說“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神策軍士乃不敢輕舉妄動。仇士良的陰謀破了產,“惶惑不自安”。
仇士良完全察覺了武宗對自己外示尊寵,內實忌惡,他有點黔驢技窮了。會昌三年(843)四月,遂以老病為由請改任散職,武宗同意他的請求,詔令他以左衛將軍兼內侍監,知省事。到了六月,仇士良以左衛上將軍、內侍監的身份致仕。當宦官送他回私第時,他仍是賊心不死,向宦官麵授機宜說“天子不可令閑,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誌。慎勿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疏斥矣。”2他向諸宦官傳授自己的經驗,企圖借以達到長期專擅朝政的目的。
仇士良回家不幾天,即故世。詔贈揚州大都督。翌年六月,有宦官在他私第發現了私藏兵器數千件,再加上他過去的罪行,武宗頒下詔書,追削仇士良先授官爵及贈官,並將其家財產籍沒入官。3至此,罪惡多端的仇士良得到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2《仇士良神道碑》。
3《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文宗開成五年。
2《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3《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第四十四章李德裕牛僧孺第一節李德裕高門弟子,門蔭入仕李德裕(787—850)字文饒,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出身於山東世家大族,其宗族“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祖父李棲筠,德宗朝官至禦史大夫。父吉甫,憲宗朝兩任宰相,極力讚助憲宗削藩,封趙國公,贈官司空,諡曰忠懿。
李德裕從小就胸懷大誌,苦心攻讀經史,尤其精通《漢書》和《左氏春秋》。他聰敏過人,很受憲宗喜愛。一次宰相武元衡問他在家喜歡讀什麽書,他卻緘默不言。李吉甫知道此事後,責問他為何不回答,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武公身為宰相,不問理國家調陰陽,而問所嗜書,其言不當,所以不應。”2大家聽到此事後,無不稱奇。
李德裕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卻不樂意參加科舉考試。父親勸勉他應試,他卻說“好騾馬不入行。”似不屑與士子同流。後來遂以門蔭入仕,補官校書郎。當時因父任宰輔,為了避嫌,他不在台省任職,幾次被辟為諸府幕僚。元和十一年(8),張弘靖罷相出鎮太原,辟李德裕為掌書記。三年之後,李德裕又隨張弘靖入朝,任監察禦史。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後,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學士,朝廷的詔製典冊,大多出自他的手筆。在思政殿召對時,被賜以金紫之服,不久改任屯田員外郎。
唐穆宗不持政道,親戚多所請托,幹涉朝政。長慶元年(82)正月,李德裕上疏說過去規定,駙馬不與朝廷要官相來往,玄宗開元年間禁止尤嚴。近日駙馬常至宰相與要官私第,有時泄露機密,交結內外,這是很大的弊病。“伏乞宣示宰臣,其駙馬諸親,今後公事即於中書見宰相,請不令詣私第。”李德裕的上疏切中時弊,得到了穆宗的讚同。不久,李德裕轉任考功郎中、知製誥。翌年二月,轉中書舍人,依然兼任學士。
當時,錢徽知貢舉,中書舍人李宗閔私自以女婿蘇巢相請托,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告發選舉不公。穆宗向諸學士詢問有關情況,李德裕等人回答說“誠如文昌言。”於是穆宗下令複試,貶錢徽為江州刺史,李宗閔也由此被貶為劍州刺史。早在元和初年對策時,牛僧孺與李宗閔抨擊時政,已與李德裕父子結下私怨,至此,結怨愈深,“更相傾軋,垂四十年”2。這時李德裕已很有名氣,與牛僧孺都有入相的希望。但宰相李逢吉不喜李德裕,長慶二年(822)九月,將李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並引薦牛僧孺做了宰相。
曆任牧守,政績卓著本節材料主要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2《唐語林》卷三。
《北夢瑣言》卷六。
2《資治通鑒》卷二四一,穆宗長慶二年。
浙西觀察使駐潤州(今江蘇鎮江)。李德裕赴任時,正值潤州鎮將王國清兵亂之後。前任觀察使竇易直竭盡府庫,把財物分賞給將士,致使軍士漸漸驕橫,府庫財用拮據,境遇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李德裕躬身儉約,盡量減少開支,把節餘的財物“盡以贍軍,雖施與不豐,將卒無怨”。他竭力求治,盡心革除對人民有害的陳規陋習。當時,江南崇尚巫祝,迷信鬼神,若有父母、兄弟一人得了疫病,全家都棄而不顧。李德裕選擇一些德望高的長老,用儒家的倫理道德加以教化,然後再讓他們回去說服民眾,並對不接受教育的繩之以法,“數年之間,弊風頓革”。李德裕還針對當地祠堂多而濫,下令將方誌記載的前代“名臣賢後”祠堂加以保存,其餘四郡**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毀。同時又拆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處。結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
長慶四年(824)正月,穆宗病故,子李湛即位,是為敬宗。敬宗年少,卻奢侈無度,雖曾敕令各地不準貢獻,但時過不久,派往各地征收貢品的使者卻絡繹不絕。這年七月,詔令浙西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件,上進皇宮,共需用銀二萬三千兩,金一百三十兩。上進貢品,對地方官來說是取得皇帝歡心、飛黃騰達的好機會,但李德裕考慮到所用金銀數量很大,當時財政困難,向下麵攤派,又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人情不安。為此,他上奏朝廷說,浙西“數年已來,災旱相繼,罄竭微慮,粗免流亡,物力之間,尚未完複”。為了“不困疲人,不斂物怨”,請求朝廷罷造銀盝子妝具。不久,朝廷又詔令浙西上進可幅盤絛繚綾一千匹。李德裕以其“文彩珍奇”,“費用至多”,再次上疏朝廷,以太宗命李大亮停獻名鷹、玄宗禁止在江南捕欨斨钅竦墓適攣鑒戒,極力勸諫敬宗要以太宗、玄宗為榜樣,學漢文帝簡樸的風尚,請求停進繚綾。
李德裕兩次上疏,不諂媚朝廷以求進身,唯以減輕百姓負擔為慮,為官正直清廉。敬宗看了上疏後,回心轉意,“優詔報之。其繚綾罷進”。
敬宗遊幸無常,朝政荒廢,賢能大臣遭逐貶,奸佞之臣卻被進用。李德裕雖身在浙西,卻十分關心朝政,遂於寶曆元年(825)二月,獻《丹扆六箴》。箴在古代是一種文體名,專以規戒為主題。他以《丹扆六箴》諷諫敬宗,一是《宵衣箴》,說古代帝王勤於聽政,無未亮即等待上朝,以諷諫敬宗上朝晚而少。二是《正服箴》,說聖人作服裝,足以效法,雖是遊宴,也服裝嚴整,以諷喻敬宗服禦不合常法。三是《罷獻箴》,借用漢文帝拒收千裏馬的故事,以諷諫敬宗征求珍玩,奢侈無度。四是《納誨箴》,以古代帝王“從善如流,乃能成功”為例,勸敬宗要嘉納忠言。五是《辨邪箴》,勸敬宗不要被諂奸蒙蔽聰明,要善於辨別忠奸。六是《防微箴》,勸敬宗要防微杜漸。李德裕的《丹扆六箴》使敬宗深受感動,他親筆作詔書,稱讚李德裕“三複規諫,累文稱嗟。置之座隅,用比韋弦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卿既以投誠,朕每懷開諫。苟有過舉,無忘密陳。”對李德裕的兩次上疏及《丹扆六箴》作了高度的評價。
太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被召至京城,任兵部尚書。四朝元老裴度很欣賞他的才幹,舉薦他做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因得宦官的內助,卻搶先做了宰相,他感到李德裕在朝做官,威脅著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引薦牛僧孺為相,共同排斥李德裕,將他出為義成節度使。翌年十月,又轉任西川節度使。
西川節度使駐成都(今屬四川)。在李德裕來此之前,這裏剛剛遭到一次戰爭的洗劫。杜元穎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他不懂軍事,又不撫恤士卒,隻知敲榨財物。後南詔貴族很快攻占了戎、邛二州,並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財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場大災難。李德裕到任後,便立即著手收拾殘局,醫治戰爭創傷。
首先是整頓邊防。李德裕從調查研究入手,隻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對當地的山川、城邑、道路、關隘都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繪製了與南詔、吐蕃有關的軍事地圖,然後大力整頓軍備,加強邊防。他認為邊防軍不在多,而在於精。他精減了老弱病殘,選用善戰而適應當地環境的士卒;同時又從當地每二百戶中抽調一人作為民兵,免除其人的賦役,在農閑時習武,有事打仗,無事務農,稱為“雄邊子弟”。他又感到蜀地工匠造的兵器注重裝飾,華麗而不適用,因而改用安定人造的盔甲,河中人造的弓,浙西人造的弩,很快地組織了一支裝備精良、能攻善守的邊防軍。又在與南詔、吐蕃交界的險要之處分別修築了杖義城和禦侮城等城防,以西拒吐蕃,南拒南詔。為了改善供應,他改變了運糧的時間。過去,從內地運糧供應黎、巂州,常在炎熱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輦夫多死”。李德裕改為十月出發,盛夏之前糧食即可運到,“饋者不涉炎月,遠民乃安”。這樣既保證了車夫的安全,又能保證糧食的供應。
李德裕還采取了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明令蠲免苛役重賦,鼓勵樹藝畜牧。他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廬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歸還給農民耕種。當時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餘頃,都是肥沃的良田,原來由農民零星墾種,後被豪強兼並。李德裕“至則均其耕墾,首及貧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時還著手改革弊風。當時蜀地很多人私賣女兒,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買的妾,年齡在十三歲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歲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滿以後,要歸還本人父母,嚴令限製買賣人口。
經過李德裕幾年的慘淡經營,西川增強了邊防,發展了生產,社會也漸漸安定下來,“數年之內,夜犬不驚,瘡痏之民,粗以完複”。從此西川的形勢有了顯著的好轉,吐蕃、南詔再也不敢輕舉妄動。而且在太和五年(83)五月,南詔還主動放還了以前所擄掠的四千人;九月,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還率部下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麵上奏朝廷,同時派兵迅速入據其城,使淪喪四十年之久的維州城,不費一兵一卒,又重新歸還了唐朝。但當政宰相牛僧孺對李德裕懷有私怨,嫉妒他的功高,以“中國禦戎,守信為上”作為借口,居然命令李德裕拒絕受降,將維州歸還吐蕃,並將悉怛謀及其隨從執送與吐蕃。把三麵環水、一麵靠山的戰略要地維州又拱手送給吐蕃,吐蕃將悉怛謀及其從者“盡誅之於境上,極其慘酷”2。
李德裕在西川政績卓著,因此於太和六年(832)十月,再次入為兵部尚書。李宗閔見唐文宗親信李德裕,唯恐他做了宰相,竭力阻止。但在翌年二月,李德裕仍以本官同平章事,進封讚皇縣伯,食封七百戶。這時,朝中黨爭激烈,李宗閔、楊虞卿等結為朋黨,幹擾朝政,文宗甚是厭惡,曾和李德裕議論朋黨一事,他回答說“方今朝士三分之一為朋黨。”不久,文宗將給事中楊虞卿、中書舍人張元夫分別貶為州刺史,再次與大臣議論朋黨事。李宗閔卻做賊心虛地說“臣素知之,故虞卿輩臣皆不與美官。”李德裕立賈鋉《讚皇公李德裕德政碑》,《全唐文》卷七三一。
2《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即反唇相譏,說“給(事中)、舍(中書舍人)非美官而何!”李宗閔無言以對,十分窘迫。不久,李宗閔被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由李德裕代為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
舊製,郎官非因公事不得私自謁見宰相。李宗閔為相時,往往交通賓客。李聽為太子太傅,招所友善載酒到宗閔閣,喝得大醉方離去。李德裕任相後,告訴禦史,無事不得隨便去宰相所在閣。又罷去京兆築沙堤、兩街上朝衛兵,並向文宗建言“朝廷惟邪正二途,正必去邪,邪必害正。然其辭皆若可聽,願審所取舍。不然,二者並進,雖聖賢經營,無由成功。”
太和八年(834),文宗患病,鄭注通過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獻藥,受到親重;鄭注又引薦李訓給文宗講《周易》,頗中文宗心意。八月,文宗要授任李訓為諫官,置於翰林院。李德裕認為李訓是奸邪小人,表示堅決反對;當文宗要宰相王涯改授他官時,李德裕又搖手製止,文宗很不滿意。王守澄、鄭注也怨恨李德裕,於是召回李宗閔輔政。同年十一月,李德裕被罷為鎮海節度使,後又轉任浙西觀察使。開成二年(837),授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
北破回鶻,安定邊陲開成五年(840)初,唐武宗即位。九月,淮南節度使李德裕入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文宗去世時,宰相楊嗣複、李玨根據文宗的旨意,要立敬宗子陳王為太子,但宦官仇士良矯詔擁立了武宗,又在武宗麵前說了前宰相的壞話,於是武宗將楊嗣複、李玨貶出朝外。會昌元年(84)三月,又遣使者要將二人處死。李德裕認為武宗剛即位,誅殺大臣會導致人情不安,盡管楊、李二人一向是牛黨骨幹,他仍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連上三狀,極力論救。他在狀中申明,楊、李二人和自己並無私人情誼,所考慮的是社稷安寧,並說“臣若苟務於偷安,不敢冒死陳奏。”並一再請求武宗開延英,“當麵論奏”。當武宗開延英時,德裕又“泣涕極言”,說明利害關係。武宗曾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卻固執地說“臣等願陛下免二人於死,勿使既死而眾以為冤。今未奉聖旨,臣等不敢坐。”在李德裕等人的苦苦相勸下,武宗終於同意赦免楊嗣複、李玨二人之死,並下令追還使者,李德裕等這才“躍下階舞蹈”2。
武宗即位之初,屢次出獵遊幸,至深夜方還宮,不理朝政。李德裕上疏規諫說“人君動法於日,故出而視朝,入而燕息。傳曰‘君就房有常節。’惟深察古誼,毋繼以夜。側聞五星失度,恐天以是勤勤儆戒。詩曰‘敬天之渝,不敢馳驅。’願節田遊,承天意。”不久,冊拜李德裕為司空。
同年四月,李德裕奏請改撰《憲宗實錄》。在修改過程中,史官鄭亞根據李德裕的意思,削除了李吉甫在元和年間不善的事跡,招致了人們的非議。早在開成年間,回鶻曾被黠戛斯打敗,此後,他們分散在各地。八月,回鶻中的一支嗢沒斯部脫離了烏介可汗,前來天德軍塞下請求內附。天德軍使田牟貪求邊功,想乘勢出擊,朝臣也多讚成。李德裕則竭力反對。他認為《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論救楊嗣複、李玨、裴夷直三狀》,見《李文饒文集》卷十三。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武宗會昌元年。
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功,這次嗢沒斯率部下來降,秋毫無犯,應予以安撫。即使需要出擊的話,天德軍兵力不足,一旦交戰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們騷擾邊境,即可調動各道兵馬討伐。於是朝廷采納了李德裕的建議,賜給嗢沒斯部糧食二萬斛。
會昌二年(842)五月,回鶻烏介可汗公然向唐皇朝提出了索取糧食、牛羊,並要執送嗢沒斯等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此後,又不聽唐朝的警告,一再到邊境剽掠。八月,又越過杷頭峰(今山西包頭附近),進犯大同、雲州等地。牛僧孺等主張“固守關防,伺其可擊則用兵”。李德裕詳細地分析了回鶻的情況,說“以回鶻所恃者嗢沒、赤心耳,今已離散,其強弱之勢可見。戎人獷悍,不顧成敗,以失二將,乘忿入侵,出師急擊,破之必矣。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武宗讚同李德裕的主張。於是分別調集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增援;以劉沔為回鶻南麵招討使,張仲武為東麵招討使,李思忠為西麵招討使,諸路軍馬在太原會師。
會昌三年(843)正月,烏介可汗率兵進犯振武,李德裕親自為劉沔製定了奇襲烏介可汗、奪回唐公主的策略。劉沔按照李德裕的戰略部置進兵,他先以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率三千騎兵為先鋒,自己率大軍繼後。石雄率軍到了振武,晚上開地道出城,出其不意地襲擊了烏介可汗牙帳。烏介可汗措手不及,身受重傷,隻率百餘騎倉皇出逃。回鶻兵因失去主帥,亂成一窩蜂。劉沔又率大軍趕到,在殺胡山大破回鶻軍,“降其部落二萬餘人”,並向朝廷奏捷。
這次對回鶻的反擊戰,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它維護了唐朝北方邊境的安全,基本上解除了威脅。
決策製勝,平定叛鎮會昌元年(84)九月,盧龍軍亂,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遣監軍傔以軍中大將名義上表朝廷求節鉞。李德裕不允,他對武宗說“河朔事勢,臣所熟諳。比來朝廷遣使賜詔常太速,放軍情遂固。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留監軍傔,勿遣使以觀之。”2果然不出德裕所料,軍中殺行泰,立張絳,再求節鉞,朝廷仍然故意拖延。後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武宗恩準,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盧龍軍亂。
在平定了盧龍軍亂不久,又發生了昭義鎮對抗朝廷的事件。會昌三年(843)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當時反擊回鶻侵擾的戰事剛剛結束,在武宗與宰相討論此事時,宰相多認為回鶻餘燼未盡,邊境還要加強警備,再討伐澤、潞,恐怕國力難以,主張同意劉稹的請求。諫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讚成。李德裕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討伐。他說“澤潞事體與河朔三鎮不同。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是故累朝以來,置之度外。澤潞近處心腹,一軍素稱忠義,嚐破走朱滔,擒盧從史。”他還進一步分析說“從諫跋扈難製,累上表迫《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紀》。
《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
脅朝廷,今垂死之際,複以兵權擅付豎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則四方諸鎮誰不思效其所為,天子威令不複行矣!”李德裕還向武宗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胸有成竹地說“稹所恃者河朔三鎮。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也苟兩鎮聽命,不從旁沮橈官軍,則稹必成擒矣!”武宗聽了,高興地說“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後悔。”於是決定對昭義鎮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詔書,諭令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要為朝廷立功,為後代造福,二鎮表示奉詔。接著便命王元逵為澤潞北麵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麵招討使,與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合力討伐,並決定於七月中旬,各道兵馬一齊進發。
李德裕總結了貞元、太和年間朝廷伐叛的經驗教訓,一是各藩鎮出兵才離開邊境,軍餉便由國家負擔,則藩帥遷延不再進軍;或是取得一縣或一柵寨,都以為勝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無功。這次剛一進兵,李德裕即奏請武宗,命王元逵徑取邢州,何弘敬直取洺州,王茂元取澤州,李彥佐、劉沔取潞州,不攻取縣邑。因此,各路兵馬似尖刀一樣,直插入叛鎮的心髒地區。二是監軍幹預軍政,束縛了將帥的手腳,指揮不力。李德裕又和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商定,監軍不得幹預軍事,隻取少數兵自衛,賞罰與將帥一視同仁。這樣“號令既簡,將帥得以施其謀略,故所向有功”。
李德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隨時注意前線作戰的進展情況,善於抓住薄弱環節,及時正確地處理一些軍務。當他發現晉絳行營節度使李彥佐從徐州出發以後,行動遲緩,尚未交戰,便立即上奏武宗,認為李彥佐顧望不前,沒有討叛的意思,及時改派驍將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彥佐後第二天,即進擊烏嶺,連破五寨,俘殺叛軍數以千計。王元逵進擊堯山,又擊敗了劉稹的救兵,立了戰功,李德裕則立即奏請武宗,加授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勞,以激勵他將。八月,昭義大將李丕前來投降官軍,當時有人懷疑他是詐降,李德裕對武宗說“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問誠之與詐!且須厚賞以勸將來,但不要置之要地耳。”2這一做法,有利於分化瓦解叛軍。九月,叛將薛茂卿攻破科鬥寨,俘虜官軍河陽大將馬繼等,劫掠並焚燒了十七個小寨。當時,人情洶洶,還有人揚言劉從諫在世時,蓄養了精兵十萬,糧草足用十年,難以攻取,武宗也有些動搖。李德裕則堅定不移地說“小小進退,兵家之常。願陛下勿聽外議,則成功必矣!”武宗聽後,當即對宰相們說“為我語朝士,有上疏沮議者,我必於賊境上斬之!”3於是朝官們遂安定下來。李德裕感到河陽兵力較弱,一旦被叛軍擊潰,將影響整個戰局。他奏請武宗,馬上從忠武軍調撥五千人,增援河陽軍,並請求武宗賜甲一千副,弓三千張,弦箭三萬支,陌刀二千口,絹三萬匹,及時補足了軍事裝備,很快穩住了陣腳。正當官軍大舉討伐昭義鎮時,十二月,在調動太原橫水戍卒時,因賞賜不足,軍士嘩變,他們推都將楊弁為首,攻占了太原。這時,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建議兩地都要停止進兵。會昌四年(844)正月,被武宗派往太原以觀察虛實的中使馬元實,接受了楊弁的賄賂,回朝危言聳聽,大肆為楊弁虛張聲勢,說楊弁兵多將廣,列隊長達十五裏,盔甲刀戈,耀眼《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23《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論河陽事宜狀》,載《李文饒文集》卷十五。
奪目,且物資充足,揚言不可討伐。李德裕明察善斷,當場詰問得馬元實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李德裕上奏武宗說“楊弁微賤,決不可恕。如國力不及,寧舍劉稹。”即時請下詔,調兵進擊楊弁,河東監軍呂義忠召榆社本道兵,“誅楊弁以聞”。楊弁的兵變失敗了,從而也堅定了百官對討伐昭義鎮的信心。
在討伐昭義鎮的過程中,李德裕還善於聽從部下的正確建議。其年閏七月,李德裕聽取了鎮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見,曾有效地對付了叛軍的“偷兵術”,並令鎮、魏兵“進營據其要害”;他還聽取了劉稹心腹、降將高文端的合圍澤州、斷絕固鎮寨水道和招降洺州守將王釗的建議,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加快了討叛戰爭的進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後投降。劉稹的部將郭誼、王協見勢不妙,遂謀殺了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李德裕識破了郭誼等人的策略,認為劉稹年幼無知,昭義鎮之所以敢對抗朝廷,郭誼等人是罪魁禍首,如果不加治罪,怎能懲治惡人?武宗讚同他意見,命石雄進入潞州,將正在等待朝廷授予節鉞的郭誼、王協等禍首,械送京城。
李德裕老謀深算,發縱指示,曆時一年零四個月的討伐昭義鎮的戰爭勝利結束了。武宗因李德裕勞苦功高,進封太尉、衛國公,加食邑一千戶。李德裕一再上表推辭,武宗說“恨無官賞卿耳!卿若不應得,朕必不與卿。”李德裕讚助唐武宗反擊回鶻和討伐叛鎮都取得了成功,但他又擔心武宗會由此窮兵贖武,不能戢止。因此他上奏武宗,援引了曹操於官渡,不追奔,“自謂所獲已多,恐傷威重”;養由基善射,“不如少息,若弓拔矢鉤,前功皆棄”的典故,勸武宗“征伐無不得所欲,願以兵為戒,乃可保成功”。武宗聽了,“嘉納其言”。
十二月,武宗曾與宰相議論選舉,武宗認為抑製公卿子弟不宜過分,李德裕說“臣無名第,不合言進士之非。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勉強隨計,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他還主張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因為他們從小熟悉朝廷儀範、班行準則,而寒士本不熟悉,“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2。李德裕看到進士和考官關係密切,恐怕由此會導致進士隻考慮考官的私惠,忘記了國家教化的恩德,又可能“樹黨背公”,朋比勾結。因此他奏請武宗,進士及第後隻允許一次參見有司,以後不得“聚集參謁”,不許去私第設宴,並請求罷去耗費很大的曲江大會。3君臣協力,禁斷佛教唐武宗崇道反佛,道士趙歸真很受武宗親信。諫官擔心他幹擾朝政,紛紛上疏規諫。在延英殿議事時,李德裕也勸諫武宗禁止趙歸真出入禁中,武宗不以為然。李德裕進一步指出說“小人見勢利所在,則奔趣之,如夜蛾之投燭。聞旬日以來,歸真之門,車馬輻湊。願陛下深戒之!”在對待道士《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四年。
2《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四年。
的問題上,君臣意見不合,但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君臣的態度卻是一致的。李德裕一貫反對佛教的蠹政害民。早在長慶四年(824)十二月,就極力反對濫度人口為僧尼。徐泗觀察使王智興借口給敬宗祝賀誕辰,獲敬宗恩準,於泗州置戒壇,度僧求福。自憲宗元和以來,已敕禁度人為僧尼,此禁一開,人們從四麵八方紛至遝來,江、淮地區來的人最多,隻要交二千錢,即可落發為僧尼。其實王智興以為天子求福為名,自己從中牟取厚利是實。李德裕知道後,立即奏狀以論其奸“泗州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人落發,意欲規避王徭,影庇資產,自正月以來,落發者無慮數萬。訪泗州壇次,凡髡夫到,人納二千,給牒即回,別無法事。”他進一步指出,“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誕節,計江、淮以南失六十萬丁”。狀奏朝廷,敬宗下詔禁止。2此後不久,僧人又謠傳毫州出現了“聖水”,說病人喝了即病愈。江南一帶去求取“聖水”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壅塞了道路。平均每二三十家都雇一人去取,一鬥水賣錢三千,坑害了不少人。李德裕一麵在關津設卡,勸阻製止去取“聖水”的人群,一麵奏狀朝廷,認為此事“本因妖僧誑惑,狡計丐錢。昨點兩浙、福建百姓,渡江日三五千人。臣於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絕其根本,絕無益於黎甿”。並向朝廷建議,“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時裴度任輔相,聞狀後下令填塞所謂聖水,從而打擊了“妖僧誑惑,狡計丐錢”的不法行為。到了會昌年間,李德裕位居宰輔,倍受武宗親重,因此,君臣協力,大力禁斷佛教。
李德裕輔政不久,就逐漸開始了禁佛。從會昌元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請,先後沙汰了部分僧尼,拆毀了天下小寺山房、蘭若等,對僧尼的一些活動也進行種種限製。會昌二年,曾下令發遣“保外無名僧”,不許置“童子沙彌”,並令原是“雜工巧”和不修戒行的僧尼還俗;同時,還下令不許僧尼無限止地占有奴婢,規定僧限留奴一人,尼留婢二人。會昌三年,廢除了摩尼寺,殺摩尼師,財產沒入官府。會昌四年,下令各寺院禁供奉佛牙,並拆毀天下山房、蘭若、普通佛堂和村邑齋堂,凡所拆毀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還俗,送歸原籍等等。
大張旗鼓地禁斷佛教則是在會昌五年。
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私置莊田,並下令調查天下寺院奴婢和財產的占有情況。從四月起,下令凡五十歲以下的僧尼不論有無官照,都勒令還俗,並遣送原籍。
七月,下令並省天下佛寺,大力沙汰僧尼。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毀佛運動。以李德裕為首的中書門下奏請“據令式,諸上州國忌日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聖尊容,便令移於寺內;其下州並廢。其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兩街請留十寺,寺僧十人。”武宗敕令“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官吏宜於道觀。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李德裕又奏請將所廢佛寺銅佛像、鍾磬交付鹽鐵使鑄錢,鐵佛像則交付本州用以製造農具,另將金、銀、玉石佛像銷毀後交付度支。另外還下令,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佛像,自敕令頒布2《李文饒文集》卷五。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五。
之日起,限一月之內交付官府,如違抗不交,將依禁銅法處分。武宗一一準奏。毀佛的詔令下達之後,李德裕奉製力行,並派出禦史乘驛去各地督促檢查。
在會昌禁佛中,李德裕的態度堅定而嚴厲。有的官員認為毀佛太過火,指責非難。主客郎中韋博“言令太暴,宜近中”2,李德裕把他出為靈州道節度副使,打擊了反對派,從而保證了禁佛運動的順利進行。
有些僧徒四處躲避,拒絕還俗。當李德裕得知五台山僧人多逃奔幽州時,馬上召來幽州進奏官說“汝趨白本使,五台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閑人,竟有何益!”於是張仲武乃封二刀交付居庸關守將說“有遊僧入境則斬之。”3使拒絕還俗的僧人無所躲藏。
八月,武宗頒發詔書,陳述了佛教的弊病,並高度評價了李德裕及中書門下的奏議,詔書說“中外諸臣,協予至意,條疏至當,宜從所請。誠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法典,濟物利眾,予不讓焉。”會昌禁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李德裕在《賀廢毀諸寺德音》中說“臣某等奉今日製,拆寺、蘭若共四萬六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並奴婢為兩稅戶共約四十一萬人,得良田數千(十)萬頃。其僧隸主客,大秦穆祆二千餘人,並令還俗。”2會昌禁佛是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後對佛教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後來長蘆頤師寫詩哀歎“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還家塔寺空。”3它沉重地打擊了日益盛行的寺院經濟,解放了勞動力,也符合人民的願望。當毀佛的詔令一下,天下聞風而動,派出的“禦史乘驛未出關,天下寺及屋基耕而勩?。杜牧很讚賞李德裕毀佛的舉動。
功成北闕,骨葬南溟為了儲備物資,加強邊防,會昌五年(845)九月,經李德裕建議而設置了“備邊庫”,要戶部每年從賦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從鹽鐵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第二年減少三分之一;凡是各道進奉的助軍財貨也一概儲入,並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武宗曾與李德裕論及朋黨一事,李德裕列舉了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合計國家大事,是“同心圖國,不為黨也”等事指出“今所謂黨者,誣善蔽忠,附下罔上,車馬馳驅,以趨權勢,晝夜合謀,美官要選,悉引其黨為之,否則抑壓以退。”李德裕性情孤峭,不肯與勢門相來往,一向厭惡朋黨,在他執政期間,“絕於附會,門無賓客”。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2《新唐書》卷一七七《韋博傳》。
3《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五年。
《唐會要》卷四七。
2《李文饒文集》卷二○。其中“千”當為“十”字之誤。
3《困學紀聞》卷二○。
4杜牧《樊川文集》卷十。
《北夢瑣言》卷三,又見《玉泉子》。
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早在會昌二年四月,大宦官頭子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後立即向武宗麵奏此事。武宗很憤慨,馬上召左、右神策軍說明並無此事。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後,隻好惶恐地向武宗謝罪。不久仇士良謝病去職。在他死的第二年,便被追奪官爵、籍沒財產。王夫之評論說“李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中豎之不得專權者,僅見於會昌,德裕之翼讚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2宦官們對此大為不滿,在武宗麵前一再詆毀李德裕,誣蔑他專權。牛黨之中的白敏中之徒也乘機唆使韋弘質上疏,說中書權重,三司錢穀不應由相府兼領。宰相論奏說,大臣是國家的股肱,錢穀是國家的根本,應由宰相兼領,並說韋弘質上疏,與朋黨有關。韋弘質遂被貶官。3會昌六年(84年)三月,唐武宗病故,由李德裕攝塚宰。宦官擁立皇太叔光王李忱,是為宣宗。宣宗也以李德裕勳業素高,權重而專。在即位之日,李德裕在太極殿奉冊。事後,宣宗對左右說“適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使我毛發灑淅。”4四月,在宣宗聽政的第二天,李德裕被貶出朝,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李德裕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眾官見他被罷斥如此之快,莫不驚駭。五月,翰林學士白敏中為宰相,他做了宰相之後,牛僧孺、李宗閔等五人同日升遷。九月,李德裕又被解除平章事,貶做東都留守。接著白敏中黨徒李威又檢舉李德裕輔政時的過失,不久,又貶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大中元年(847)九月,吳汝納到京城訴訟李德裕,稱李紳誣奏其弟吳湘贓罪,李德裕枉法附會李紳。原來在會昌五年正月,淮南節度使李紳奏說江都令吳湘盜用程糧錢,又強取顏悅女為妻,據此奏為死罪。有人認為冤枉,朝廷派監察禦史崔元藻等人複審,結果是盜程糧錢屬實,娶婦一事與前案不同。李德裕以為不當,貶崔元藻為端州司戶,依李紳議處死吳湘。李德裕失勢了,吳汝納乘機訴冤。宣宗令複審此案,白敏中以李德裕謬斷刑獄,翌年冬,把他貶為潮州司戶。
大中三年(849),李德裕自洛陽由水路南行,趕赴潮州。當船行至淚水時,想到屈原對楚懷王赤膽忠心,卻因讒言被流放,懷恨投汨水而死,他吊古懷今,無限傷感,當即賦詩一首,其詩雲“遠謫南荒一病身,停舟暫吊汨羅人”以寄情懷。2當年九月,到達潮州不久,又貶為崖州司戶。
李德裕執政時,疾惡朝中朋黨,獎拔孤立無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對他頗有好感。當李德裕謫貶崖州的消息傳開,不少士人吟詩作賦,致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的詩句3,表現了士人對他的懷念之情。
大中四年(850)正月,李德裕抵達崖州(今海南海口東南)。他心情憂鬱,獨自一人登上崖州城樓,舉目四望,隻見青山環繞,一片荒涼,不由得2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七。
3《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4《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六年。
《資治通鑒》卷二四八,宣宗大中元年。
2《李文饒文集·補》。
3《唐語林》卷七。
當時,人們傳聞唐憲宗之死,是由宦官陳弘誌所弑,而弘誌時任山南東道監軍。九月,李訓為文宗定策,將他召至青泥驛,“封杖殺之”。
宦官頭子王守澄尚任右神策軍中尉、行右衛上將軍、知內侍省事,掌管禁軍。李訓為相時,又任命他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這是李訓與鄭注為文宗製定的策略,“以虛名尊守澄,實奪之權也”。
在此期間,因王守澄厭惡宦者田全操、劉行深、周元稹、薛士幹、似先義逸、劉英誗等,李訓、鄭注又乘機分別派遣他們去鹽州、靈武、涇原、夏州、振武、鳳翔巡邊,之後又命翰林學士顧師邕作詔書,頒下六州,命將他們殺死。但因詔書頒下不久,甘露事變失敗,六州雖然得到詔書,“皆廢而不行”。
李訓、鄭注對宦官進行了一係列的分化瓦解工作,成功地誅殺與貶逐了一些大宦官後,王守澄已成為甕中之鱉。李訓見時機成熟,就秘密上言文宗,請除去王守澄,遂於這年十月,文宗遣中使李好古往守澄私第賜鴆。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大宦官頭子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殺掉了。“於是元和之逆黨略盡矣。”
由於李訓等人在謀剪宦官中取得了某些成功,威望大增,“每進見,他宰相備位,天子傾意,宦官衛兵皆慴憚迎拜”。宦官們昔日的威風掃地以盡。此後,李訓即與鄭注密謀,欲一舉誅滅宦官。他們看到宦官手中握有軍權,要取得成功,必須掌握一定的軍事力量。為此,先讓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組織軍隊,以為外援。李訓特為鄭注“妙選當時才俊以為賓佐”,即精心選用有名望、有才幹的名臣子弟作為他的幕僚。同時,還“擢所厚善分總兵柄”,以王璠為太原節度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羅立言權任京兆尹,韓約為金吾將軍,李孝本權任禦史中丞,並且還暗中要王璠、郭行餘多召募兵士及金吾台府卒。
李訓與鄭注約定,在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下葬於滻水時,奏令宦官中尉以下者全集中於滻水送葬,由鄭注率親兵將宦官全部砍殺,“使無遺類”。但是後來李訓私心發作,為了獨占其功,中途改變了計劃,決定用郭行餘、王璠石募的部曲及金吾、府台吏卒,提前誅殺宦官。
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將軍韓約不報平安,奏稱金吾左仗院內石榴樹夜降甘露,並舞蹈拜賀,宰相百官也相次稱賀這一祥瑞的出現。李訓奏稱“甘露降祥,俯在宮禁,陛下宜親幸左仗觀之。”於是文宗乘軟輿出紫辰門,由含元殿東階升殿,宰相侍臣分別站立在副階,文武兩班,列於殿前。文宗命中書、門下兩省官先去觀看,回來後,李訓奏稱恐非真甘露。文宗再次命左、右軍中尉,樞密內臣仇士良、魚弘誌等宦官前去看個究竟。
《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宦官走出以後,李訓立即調兵遣將,部署誅殺宦官。此時,王璠、郭行餘召募的兵健正站立在丹鳳門外待命,李訓傳呼“兩鎮軍入受詔旨!”唯王璠軍聞訊而入,邠寧兵卻按兵未動。當仇士良等諸宦官來到左仗時,見韓約神色慌張,情態反常,心中產生了狐疑;又正巧刮來一陣風,吹動了帷幕,發現幕內執兵器者甚多。他們立時恍然大悟,察覺事變,遂倉皇出逃,門衛欲關閉門,已來不及了。
仇士良等諸宦官跑回含元殿,急欲挾持文宗入內,李訓立即指揮金吾兵護駕,並大呼“衛乘輿者,人賜錢百千!”金吾兵應聲而上。仇士良見情勢危機,急忙決開殿後罘罳,抄近道入內。李訓急忙攀住乘輦,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與李訓撕打時,跌倒在地,李訓撲上去,將抽靴中刀刺殺時,仇士良卻被宦官救起。這時,羅立言、李孝本率四百名兵士由東、西兩階上殿,與金吾兵會合,殺死宦官數十人。李訓仍抓住文宗乘輦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門,被宦者郗誌榮擊倒在地,帝輦進入東上閣,宦者關閉了閣門。一場搏鬥就此結束了。
李訓見事難以成功,遂脫下紫服,穿上從吏的綠衫,走馬而出。他在道上揚言說“我何罪而竄謫!”因此無人懷疑與阻攔他。在李訓出逃的同時,仇士良指揮宦官率禁兵千餘人,對在京師的公卿百官與吏卒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中書、門下兩省及沒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殺死六百多人,“橫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宰相王涯、賈■、舒元輿也被逮捕下獄,遭嚴刑拷打,被逼自誣謀反,京師被攪得天翻地覆。
李訓出離京城後,投奔終南山僧人宗密。宗密與李訓有舊交,欲給他剃發為僧,但眾僧徒不同意,李訓隻得離開山寺,在奔往鳳翔的途中,被盩屋鎮遏使宗楚所擒獲,械送京師。在押送到昆明池時,李訓怕被送到神策軍中受酷辱,說服了押送者,斬其首級送往神策軍。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將李訓首級懸掛於興安門外,李訓弟仲景、再從弟戶部員外郎元皋也同時遇害。李訓、鄭注的“宗婭賓客悉收逮,訊報苛慘”,幸賴中書令裴度“上疏申理,全活數十姓”。
事後,文宗頗悼念李訓,屢次對宰相李石、鄭覃稱讚其才說“訓稟五常性,服人倫之教,不如公等,然天下奇才,公等弗及也。”從此,宦官氣焰更加囂張,文宗無以製服,“居常忽忽不懌,每遊燕,雖倡樂雜遝,未嚐歡,顏慘不展,往往瞋目獨語,或裴回眺望,賦詩以見情”2。文宗抑鬱成疾,於開成五年(840)離開人世。
在甘露事變中,雖然唐文宗已明言“訓不反”,但在宦官的脅迫下,仍不得不違心地下詔,宣告李訓等人的所謂“謀逆”之罪,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直到唐昭宗天複年間(90—903年),昭宗大赦時,才“明(王)涯、(李)訓之冤,追複爵位,官其後裔”。盡管如此,以後舊史家編撰的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鑒》等史書時仍給李訓等人羅列了不少罪狀,視他們為亂臣賊子、沾沾小人,這是很不公正的。後來有王鳴盛和岑仲勉等學者為其辯誣,指摘當時記載失實。
在宦官當道、強藩割據的晚唐時期,李訓居危不苟且偷安,佐助文宗銳《新唐書》卷一七三《裴度傳》。
2《新唐書》卷一七九《王涯傳》。
《新唐書》卷一七九《王涯傳》。
意求治,提出了內誅宦官、外削強藩的“太平之策”,表現了他的政治才幹。在謀剪宦官的鬥爭中,雖然一度打擊了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但他對晚唐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嚴重性還缺乏深刻的認識,故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致最後終於失敗。
第二節鄭注鄭注(?—835),絳州翼城(今屬山西)人。出身寒微,本姓魚,後冒姓鄭氏,故時稱魚鄭。他長得身材短小,雙目下視,不能看遠,但卻“敏悟過人,博通典藝,棋弈醫卜,尤臻於妙,人見之者,無不歡然”3。早年以行醫為業,周遊天下。
元和十三年(88),鄭注到了襄陽。時襄陽節度使李愬患有痿病,鄭注使用偏方,為李愬“煮黃金,服一刀圭”,李愬服用後,十分見效,因而厚遇之,署其為節度衙推。後李愬移鎮徐州,鄭注也隨同前往,又任以職事,凡軍政之事,李愬都與他參決。他也很有才幹,“與愬籌謀,未嚐不中其意”。鄭注因醫術受到李愬的重用,故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議,有人說他“專作威福”。時宦官王守澄為徐州監軍,聞知此事後也怨恨鄭注,便告訴李愬,欲除掉他。李愬回答說“彼雖如此,實奇才也。將軍試與之語,苟不如旨,去未為晚。”李愬即令鄭注拜見監軍。起初,王守澄還有些勉強,可是一與鄭注交談後,見他“機辯縱衡”,盡中己意,於是馬上把他請入內室,“促膝投分,恨相見之晚”。第二天,王守澄即對李愬說“誠如公言,實奇士也。”從此,鄭注經常出入王守澄門下,關係很融洽。李愬又署他為巡官,得以列於賓席之中。
元和十五年,王守澄調任內職,鄭注也隨之到了京師。不久,王守澄與陳弘誌等宦官弑憲宗,擅立李恒為帝,即穆宗。王守澄專樞密使之職,並將鄭注引入禁中,“穆宗待之亦厚”。王守澄非常器重鄭注,兩人常常是“言必通夕”。鄭注依靠王守澄的權勢,交結朝臣,“數年之後,達僚權臣,爭湊其門”。後,他又在山東、京西諸軍做幕僚,曆任衛佐、評事、禦史,又檢校庫部郎中,為昭義節度副使。
文宗即位後,王守澄有翊戴之功,升為驃騎大將軍,充右軍中尉。太和五年(83),文宗與宰相宋申錫謀剪宦官,京兆尹王璠將密謀泄露給鄭注,守澄也因獲悉此謀,即令軍吏豆盧著誣告申錫與漳王謀反,因此,宋申錫被貶,致使文宗謀除宦官的計劃也破產了。
太和七年(833)九月,侍禦史李款見鄭注依倚王守澄,“權勢熏灼”,遂於閣內彈奏鄭注罪行。守澄將鄭注匿於右軍,保護起來。左軍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王踐言與守澄不和,厭惡鄭注,左軍將李弘楚與韋元素定計詐稱中尉有病,召鄭注前來治病,乘機擒而杖殺。可是鄭注來後,口若懸河,侃侃而談,韋元素“不覺執手款曲,諦聽忘倦”。弘楚再三示意,元素皆不理睬,最後“以金帛厚遺注而遣之”。宰相王涯也扣壓了李款的奏疏,任命鄭注為侍禦史,充右神策判官。同年十二月,文宗患了風疾,口不能言。經王守澄引薦,鄭注得以給文宗治病。文宗服了鄭注調製的藥劑,很見效,於是,鄭注得到了文宗的寵幸。太和八年(834)九月,鄭注總結了自己治病的經驗,奏上《藥方》一卷。文宗於浴堂門召見鄭注,還谘詢富國之術,鄭注建議恢複榷茶政策。榷茶是一種征收茶稅、管製茶葉生產、取得專利的措施,其方法是“以江湖百姓茶2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3《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舊唐書》卷一八四《王守澄傳》。
《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園,官自造作,量給直分,命使者主之”。當時飲茶盛行,茶葉生產有很大的發展,鄭注建議通過榷茶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文宗采納了他的建議,以宰相王涯兼榷茶使,並賜給鄭注錦彩若幹。
太和九年(835)正月,鄭注上言秦中有災,應興工役以禳災。文宗喜歡詩文,曾讀杜甫詩《哀江頭》,其中有“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的詩句,知道天寶以前曲江沿岸有樓台行宮府署等,心裏很羨慕。經鄭注上言,即命左、右神策軍差人疏浚曲江、昆明池,並修造了紫雲樓、彩霞亭等。四月,文宗以鄭注為太仆卿,兼禦史大夫。鄭注受任以後,遂舉薦倉部員外郎李款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雖然李款以前曾彈劾過鄭注的罪過,但他不計較個人恩怨,認為“加臣之罪,雖於理而無辜;在款之誠,乃事君而盡節”。
李宗閔在任吏部侍郎時,曾通過駙馬都尉沈■結托女學士宋若憲及知樞密使楊承和,由於二人的內助,遂進為宰相。這年六月,牛黨成員京兆尹楊虞卿獲罪,被投入禦史台獄,李宗閔極力營救。文宗以李宗閔朋比為奸,遂貶為明州刺史,不久再貶為處州長史。七月,鄭注揭發了李宗閔勾結沈■、宋若憲之事,內官楊承和、韋元素、沈■及若憲“姻黨坐貶者十餘人”,又貶李宗閔為潮州司戶。2九月,鄭注擢為工部尚書,充翰林學士。文宗親自於九仙門召見,並當麵賜以告身。從此,鄭注得以充任近侍,深受文宗倚重。時文宗嫉惡宦官專權,欲盡誅宦豎,但此事又難與將相明言。鄭注深知文宗的心意,並“屢見密計”,還引薦李訓相助。文宗以為鄭注、李訓皆經王守澄所引薦,與他倆謀事不至於引起宦官的懷疑,遂推心置腹,擔心事密告於鄭注。於是他倆“遂以誅宦官為己任,兩人相挾,朝夕計議,所言於上無不從,聲勢烜赫”,外人也隻知鄭注與李訓“倚宦官擅作威福,不知其與上有密謀也”3。
鄭注與李訓密謀剪滅宦官,先是利用了宦官內部的派別及其矛盾,進行分化瓦解,然後分而治之,誅殺了大宦官韋元素、楊承和等,又設計酖殺了宦官頭子王守澄。為了將宦官一網打盡,鄭注出任鳳翔節度使。鳳翔地近京師,京兆三輔之一,是一個軍事要鎮。
鄭注赴鎮前,曾與李訓約定到鎮後即選拔數百名勇士,人人手持白梃,懷揣利斧,作為親兵。李訓與鄭注約定,將於十一月二十七日,王守澄在滻水附近下葬時,由李訓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滻水送葬,鄭注即奏請以親兵護喪,屆時命親兵以斧砍殺宦官,“使無遺類”。但此事因李訓私自改變了計劃而未成。
十一月二十一日,發生了“甘露之變”,在鳳翔鎮的鄭注聞知李訓已開始了行動,隨即率五百名親兵火速趕往京師援助。當鄭注一行人馬行至扶風縣境時,聽說李訓已經失敗,即返回鳳翔。
仇士良派人持密敕給鳳翔監軍張仲清,令殺死鄭注及其羽翼。張仲清心裏恐懼,不知所措。押衙李叔和為他獻計,以召鄭注議事為名,屏去其隨從親兵,然後一舉殺死。鄭注率其衛兵前來議事,李叔和把其衛兵留在外邊,隻容數人隨從入內。鄭注舉杯飲茶之際,被李叔和抽刀殺死,其親兵也全部3《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2《舊唐書》卷一七六《李宗閔傳》。
2《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被殺。接著鄭注全家老幼被誅滅,節度副使錢可複、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等鄭注幕僚也全部遇難,“死者千餘人”。張仲清派軍將鄭注首級入獻京師,梟於興安門。2在宦官的脅迫下,文宗下詔給鄭注冠以“謀逆”的罪名。
鄭注等人被殺後,宦官更是甚囂塵上,唐文宗完全受宦官的掣肘,心情抑鬱,“上或登臨遊幸,雖百戲列於前,未嚐少悅,往往瞠目獨語,左右不敢進問”。他無限傷感,題詩雲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複侍臣知。鄭注雖由宦官引進,但他與李訓執政後,不是為虎作倀與宦官同流合汙,而是佐助文宗銳意革除時弊,極力謀除宦官,以恢複皇權。清人尚宛甫說“訓、注雖譎進,然亂賊人人得誅;舉世畏宦官,訓、注獨舍生誅之,使其謀成,則武、宣、懿三宗必無複廢立之事。”2盡管鄭注同李訓一樣,對晚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政治形勢缺乏深刻認識,但他們敢於同腐朽的宦官勢力作鬥爭,舉動是正義的、積極的。雖然他們失敗了,但也無可厚非。清代學者王鳴盛說得好“俾王叔文一不成,訓、注再不成,以至不可救,而訓、注固未可深責。”3《唐語林》卷四。
2轉引自《柳文指要》下卷二《永貞一瞥》。
第四十三章高力士魚朝恩仇士良第一節高力士家世與宦曆高力士(84—72)本姓馮,名元一,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曾祖馮盎為廣、韶十八州總管,祖父馮智■為潘州刺史。父馮君衡因罪被“裂於冠冕,籍沒其家”2。因此,他幼年時即與母失散。聖曆(98—99)初,嶺南討擊使李千裏將他閹了以後送入皇宮內。高力士從小聰慧,辦事機敏,則天女皇很喜歡他,命他在左右侍奉。後因事觸怒了武則天,被責打以後趕出宮去,由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改姓高。高延福原為武三思家奴,與武三思關係密切,高力士因此常出入武家。一年後高力士得以再次入宮,隸屬司宮台。到了成年,他已長到六尺多高,體力強健,做事小心謹慎,善於傳達詔令,擢授宮闈丞,掌管宮內門禁。
唐中宗末年,韋武集團圖謀不軌,臨淄王李隆基暗中結交才勇之士,以匡救皇室。高力士善觀時變,遂“傾心奉之,接以恩顧”。李隆基也十分需要宮內宦官作內援,便深相結交。從此,高力士的命運便和李隆基緊緊連在一起了。
唐隆元年(70),李隆基發動羽林軍平定了韋武之亂,恢複了睿宗帝位,因功被立為皇太子。他奏請高力士隸屬內坊,在左右侍奉,並授以朝散大夫,內給事。高力士開始成為李隆基的一個親信。
高力士的政治地位漸漸提高了,他對皇太子李隆基更是忠心耿耿,殷勤備至,因而深受信用。在此期間,太平公主幹預朝政,一再危害皇太子的地位。玄宗即位後,開元元年(73)七月,即與高力士等親信粉碎了太平公主的陰謀政變,高力士因功擢授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這時,高力士已是三品將軍,便負責傳達詔命,開始介入政事。“宦官之盛自此始”。介入政事開元元年十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奏請進用郎吏,他再三論奏,玄宗始終仰視殿廷,置之不理,姚崇有些害怕,匆忙離開殿廷。高力士見此情景,以為玄宗處事不當,罷朝後,即上諫說“陛下新總萬機,宰臣奏事,當麵加可否,奈何一不省察!”玄宗向他解釋說,大事可以奏聞,進用郎吏之事則宰相完全可自行裁決,不必奏聞。事後,高力士去省中向宰相傳達詔命時,便將玄宗的話對姚崇說了一遍,姚崇既消除了疑慮,又欽佩玄宗“識君人之體”。
高力士自幼與母麥氏失散,他貴顯後,嶺南節度使探聽到麥氏的下落,於是將麥氏從瀧州迎接到長安。玄宗封麥氏為越國夫人,追贈力士亡父為廣州大都督。
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作注。
2見《高公(力士)神道碑》,《考古與文物》983年第2期。
《資治通鑒》卷二一○,玄宗開元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一○,玄宗開元元年。
開元十四年(72),宇文融、李林甫等人彈劾中書令張說,說他引術士占卜及貪贓受賄,玄宗敕宰相源乾曜等人審訊。兩天之後,玄宗派高力士去看望張說。高力士同情張說,回奏說“說坐於草上,於瓦器中食,蓬首垢麵,自罰憂俱之甚。”高力士發現玄宗有憐憫之意後,馬上奏說“說曾為侍讀,又於國有功。”2由是玄宗赦免了張說。
開元十七年(729),高力士隨玄宗謁拜橋陵和昭陵。他在太宗昭陵寢宮發現一個小梳妝箱,內有一個柞木梳,一個黑角篦和一把草根刷子,慨歎說“先帝首建義旗,新正皇極十有餘載,方致升平,隨身服用,惟留此物,將欲傳示子孫,永存節儉。”即把此事上奏了玄宗,玄宗來到寢宮,詢問太宗遺物,力士立即跪下獻上,玄宗接過遺物,肅然起敬,說“夜光之珍,垂棘之璧,將以喻此,曾何足言!”3擴張宦官勢力玄宗時宦官勢力日漸擴張。高力士、楊思勖皆為三品將軍,門施棨戟。
楊思勖屢次率兵出外征戰,高力士則居內侍衛,尤為貴幸。但身為開府儀同三司、內外閑廄監牧都使的王毛仲因養馬有功,倍受恩寵,常淩辱宦官,高力士等宦官嫉妒他受寵,但又不敢明說。開元十八年(730),王毛仲欲求做兵部尚書,玄宗不太滿意。後王毛仲妻生子,玄宗派高力士去贈送金帛,並授新嬰兒為五品官。高力士回來後,繪聲繪色地說王毛仲對授他嬰兒五品官頗有怨言,以激怒玄宗;又進而奏說“北門奴官皆毛仲所與,不除之,必起大患。”恰在這時,玄宗又聽說王毛仲派人去太原索取甲仗,於是,即疑他作亂,遂於翌年正月將王毛仲貶為瀼州別駕,並詔令於途中縊死,其四子皆貶為遠州參軍,受株連者數十人。
除掉了王毛仲一派勢力之後,宦官勢力遂進一步擴大。唐玄宗對高力士特別寵信,竟說“力士上直,吾寢則安。”因此,高力士常留在殿側簾帷中休息,很少回私第。百官的奏表,皆先呈送高力士,然後再上奏,有些小事則他自行處理。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少府監馮紹正與高力士結拜為兄弟。瀛州呂玄晤之女有國姝之姿,高力士娶為妻子。玄晤被擢為少卿,其子弟也皆任王傅之職。
這時,權勢炙手可熱的高力士已成為風雲人物,朝臣“若附會者,想望風采,以冀吹噓,竭肝膽者多矣”。諸如宇文融、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皆“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餘職不可勝紀”。唐宗室成員也都怕他三分,太子與他稱兄道弟,諸王、公主稱為“阿翁”;至於駙馬之輩,皆稱他為“爺”。
高力士地位的尊寵,使宦官在政治上也空前活躍起來,如黎敬仁、牛仙童、王承恩、邊令誠等十幾個宦官,並為內供奉,有的任監軍使、功德使、市鳥獸使,出使回來後,一個個成為爆發戶,“所裒獲,動巨萬計,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占者什六”,他們的寵遇幾乎與高力士相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輕重乃能然”。
2《舊唐書》卷九七《張說傳》。
3《高力士外傳》。
《新唐書》卷一二一《王毛仲傳》。
幹預朝政高力士雖然權大勢盛,但對皇帝依然是小心謹慎,他自稱“供掃灑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2。這種為人處事作風,不僅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也是由他的品行所決定的。高力士幹預朝政,在不少事情上並不附會權臣奸相。有的事還很有見地。開元二十六年(738),太子李瑛及其兩個兄弟受武惠妃和李林甫陷害,被廢並賜死。玄宗以忠王李璵年長,且仁孝恭謹,欲立他為太子,但奸相李林甫卻比附武惠妃,極力主張立惠妃所生壽王李瑁為太子,由此玄宗猶豫長達一年之久。又因三子一同誅死,心中悶悶不樂,寢食不安。高力士見此情景,便問其究竟。當他揣知玄宗的心病時便說“大家何必如此虛勞聖心,但推長而立,誰敢複爭!”3在高力士的讚助下,玄宗遂決意立忠王李璵為太子。自開元末年,唐玄宗日漸怠於政事。楊貴妃入宮後,他更是沉湎於聲色之中,久居深宮,十幾年不外出巡幸。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與牛仙客謀劃,增加京畿近道粟賦,又采用和糴之法,以充實關中。不幾年,京畿蓄積殷富,這更助長了玄宗退隱想法。一天,玄宗於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無人,便悄悄地對高力士說“朕自住關內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無事,高止黃屋,吐故納新,軍國之謀,委以林甫,卿謂如何?”高力士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極口規諫玄宗“林甫用變造之謀,仙客建和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長行。恐變正倉盡即義倉盡,正義俱盡,國無旬月之蓄,人懷饑饉之憂,和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門,天下之人盡無私蓄。棄本逐末,其遠乎哉?”他還進一步指出“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威權之聲,振於中外,得失之議,誰敢興言?伏惟陛下圖之。”玄宗聽後一時感到十分不快,但還是覺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著就改變了態度,說“朕與卿休戚共同,何須憂慮。”並命左右馬上置酒為樂。天寶十三載(754)六月,劍南留後李宓進攻南詔,喪師二十多萬,楊國忠隱匿不報,玄宗被蒙在鼓裏。一天,玄宗卻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複何憂!”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製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複救,何得謂無憂也!”高力士對時局的看法給昏頭昏腦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鍾,引起了警覺,當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2高力士的諤諤之言並未能使玄宗改過,依然寵信宰相和邊將。這年秋天,大雨連下六十多天,玄宗以為是上天對他的譴告,私下對高力士說“自天寶十年之後,朕數有疑,果致天災,以殃萬姓,雖韋(見素)、陳(希烈)改轍,楊(國忠)、李(林甫)殊途,終未通朕懷。卿總無言,何以為意?”《為高力士祭父文》,《文苑英華》卷九九○。
2《資治通鑒》卷二一六,玄宗天寶七載。
3《資治通鑒》卷二一四,玄宗開元二十六年。
《高力士外傳》,《資治通鑒》卷二一五玄宗天寶三載略同。
2《資治通鑒》卷二一七,玄宗天寶十三載。
力士即回奏說“開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職,不敢失墜;邊將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權假於宰相,法令不行,災省備於歲時,陰陽失度,縱為軫慮,難以獲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評了玄宗不理朝政,寵信奸相的錯誤做法。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統治,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難。
當他聞知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時,似乎很得意,對高力士說“我兒嗣位,應天順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與朕,亦有何憂?”高力士聽後,說“陛下躬親庶務,子有黔黎四十餘年,天下無事。一朝兩京失守,萬姓流亡,西蜀、朔方,皆為警蹕之地;河南、漢北,盡為征戰之場。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謂臣曰‘卿之與朕,複何憂哉!’臣未敢奉詔。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義,職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餘喘。親蒙曉諭,戰懼伏深。”高力士指明了局勢的嚴峻,委婉地批評了玄宗的盲目樂觀思想。權勢顯赫玄宗屢次為高力士加官晉爵,先加授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又加授驃騎大將軍。後又進封齊國公。高力士資產殷富,不是一般王侯所能比擬的。他信奉佛道,自費於長安來庭坊修造寶壽佛寺,於興寧坊又造了華封道士觀,其“寶殿珍台,侔於國力”。當寶壽寺的大鍾造成之日,力士舉行了齋慶,滿朝文武都聞訊來到,“凡擊鍾者,一擊百千;有規其意者,擊至二十杵,少尚十杵”。高力士從中牟取暴利,以肥私囊。他還在京城西攔截灃水,設置了水動石碾,有五個輪子同時轉動,每天可碾麥三百斛,收益頗大。
高力士權勢灼灼,有時也排斥異己,或因私憤而杜塞賢路。天寶初年,李白受詔供奉翰林院,作《清平樂詞》三首奉獻玄宗,其中有一首寫道“一枝紅豔露凝香,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詞意婉麗清新,楊貴妃特別喜歡吟唱。一次李白醉臥殿上,使高力士為他脫靴,身份高貴的力士深感蒙受恥辱。一天,高力士見楊貴妃吟唱李白寫的詞,就趁機播弄是非,誣稱李白以趙飛燕影射她,是有意汙辱她。楊貴妃信以為真,遂怨恨李白。以致玄宗“嚐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使李白抑鬱不得誌而抱恨終生。
華州人吳筠,通經史,又善於文辭,但卻未能考中進士。他性情高雅骾直,不隨波逐流,入道士籍,拜嵩山潘師正為師。玄宗聞其名,召至京師,使待詔翰林院。吳筠常以名教世務、微言大意諷勸玄宗,受到了重視。群僧見他受玄宗寵遇,非常嫉妒。高力士平素也事奉佛教,遂與眾僧一起在玄宗麵前說他的壞話。在高力士等人的排斥下,吳筠不得不離開了翰林院。2至德二載(757),唐肅宗收複兩京,高力士隨同玄宗回到長安,住在興慶宮。因有扈從之功,加封力士為開府儀同三司,並賜實封五百戶。
晚年遭遇《高力士外傳》。
《楊太真外傳》。
2《新唐書》卷一九六《吳筠傳》。
上元元年(70)六月,以擁戴肅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輔國乘肅宗父子之間的矛盾,誣奏玄宗與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強行把玄宗遷往西內。玄宗遷入西內之後,高力士及舊宮人皆不得留在左右。依附於唐玄宗的高力士,也隨之失勢了。十幾天後,高力士因患瘧疾在功臣閣下避瘧。接著又以“潛通逆黨,曲附凶徒”的罪名,被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至巫州時,隨從不過十幾人,所餘衣糧,僅夠數月之用。2翌年,第五琦也謫至夷州,與高力士萍水相逢,兩人飲酒敘談。高力士回顧往事,無限傷感,即席賦詩曰“煙薰眼落膜,瘴染麵朱虞。”之後,對左右說“宰相猶如此,餘何以堪!”左右聽了,無不涕泗交流。3寶應元年(72年)四月,玄宗和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於巫州的高力士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於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九,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聖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八月十八日在朗州開元寺的西院去世。代宗以高力士為前朝耆舊,保護先帝有功,遂詔令恢複他過去的官爵,並贈揚州大都督,許配葬玄宗的泰陵。
《資治通鑒》卷二二一,肅宗上元元年。
23《高力士外傳》。
《高力士外傳》。
第二節魚朝恩2攫取軍權魚朝恩,滬州瀘川(今屬四川)人。家世不詳。天寶末年進入內侍省,起初為品官,後於黃門供職。他狡黠聰慧,又通達文字與籌算。至德初年,在李光進的軍中任監軍。唐肅宗收複兩京,任三宮檢責使,並以左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從此,成為宦官中的顯赫人物。
乾元元年(758),唐九節度使將安慶緒圍於相州。唐肅宗不置元帥,而以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實際上成了九節度使的統帥。時史思明從範陽率軍南下救安慶緒,攻下魏州後按兵不動,以待時機。李光弼請進擊魏州,以阻止史思明救援,但遭魚朝恩反對而止。魚朝恩既無軍事才幹,又剛愎自用,不能協調諸軍統一行動,各軍都是獨立作戰,致使交戰失利,六十萬官軍頃刻土崩瓦解,整個軍事形勢急轉直下,官軍由攻勢轉為守勢。為了加強東都的防守,唐肅宗詔命郭子儀留守東都,任他為東都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妒嫉郭子儀軍功,把相州之敗歸咎於郭子儀。肅宗聽信了他的讒言,不久把郭子儀調到京師,解除了他的職務。上元元年(70),魚朝恩仍任觀軍容使,駐守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這時,史思明已攻占了洛陽,並與李光弼軍對峙於河陽。有人建議說郭子儀有軍事才幹,又有社稷大功,今餘孽未除,不應置之散地而不用。肅宗即以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命他率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西、河東諸鎮之師以攻取邠寧、朔方,最後直搗叛軍巢穴範陽。詔令下達十幾天之後,“複為朝恩所間,事竟不行”。
上元二年(7)二月,有人傳言,說洛中將士皆幽州、朔方人,思鄉心切,兵無戰心。魚朝恩卻信以為真,屢次上言肅宗,請命李光弼率軍攻取洛陽。李光弼熟悉敵情,認為“賊鋒尚銳,未可輕進”,但迫於肅宗的催逼,隻得出戰。結果邙山之戰,官軍大敗,河陽、懷州失守,魚朝恩也狼狽逃回陝州。2寶應元年(72),唐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會集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兵十餘萬於陝州,以進討史思明。並欲以郭子儀為副元帥,結果又遭魚朝恩等人“沮之而止”。由於魚朝恩多次從中作梗,致使傑出的軍事家郭子儀久久得不到重用,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官軍於橫水大破叛軍,接連收複洛陽、汴州等地。時魚朝恩與郭英義殿後,因“不能戢軍”,官軍與回紇兵大肆搶掠,東都大亂,還“延及鄭、汝(州),閭井至無煙”3。平定洛陽後,加授魚朝恩為開府儀同三司,封鳳翔郡公。
廣德元年(73)十月,吐蕃軍進犯涇州,不久逼近京師,唐代宗逃往陝州。當時禁軍離散,倉猝之際,一時難以召集,魚朝恩率駐陝州軍及神策軍奉迎,軍威方振。因此,代宗對魚朝恩倍加寵信,任他為天下觀軍容、處置、宣慰使,專典神策軍,時常出入禁中,權寵無比。
2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舊唐書》卷一二○《郭子儀傳》。
2《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肅宗上元二年。
3《新唐書》卷二二五上《史思明附朝義傳》。
永泰元年(75年),吐蕃軍進犯奉天,唐代宗下製要親征。魚朝恩則請大索城中,搜刮士民私馬以充軍用,命城中男子皆穿皂服,團結為民,城門每邊隻開一門。給果“士民大駭,逾垣鑿竇而逃者甚眾”。朝恩欲奉代宗幸河中府,以避吐蕃,又擔心大臣議論不一。一天百官上朝,立班已久,j門未開,朝恩與禁軍十餘人,持刀突出,宣言“吐蕃數犯郊畿,車駕欲幸河中,何如?”公卿一時驚愕,不知如何是好,唯劉給事出班大聲質問說“敕使反邪!今屯軍如雲,不戮力扜寇,而遽欲脅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非反而何!”朝恩驚懼沮喪而退,“事遂寢”。自上次代宗出逃到陝州,魚朝恩調動駐陝州之師與神策軍奉迎,及回京之後,他把原駐陝州之師統歸屬禁軍,由自己指揮。這次吐蕃再次迸犯京畿,朝恩率神策軍扈從,屯居苑中。至此,禁軍分為左、右廂,位居北門六軍之上,軍勢更盛。
恃寵驕縱大曆元年(7年),唐代宗於國子監舉行釋典儀式,宰相帥常參官聽講。魚朝恩也帥六軍諸將前往聽講,子弟皆穿朱紫之服為諸生。朝恩不學無術,但也裝模作樣地學經講文,執筆辨章句,還恬不知恥地“遽自謂才兼文武,人莫與之抗”。
就在這一年,代宗以開府儀同三司、右監門衛大將軍、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神策兵馬使、上柱國、馮翊郡開國公魚朝恩加內寺監,判國子監事,充鴻臚禮賓等使,進封鄭國公。2詔令下達以後,中書舍人常袞上表反對,代宗置之不理,卻命宰相以下官員送朝恩就職。魚朝恩赴國子監視事時,京兆府供食,教坊賜樂。大臣群官二百餘人,皆以本官備章服充附學生,排在監內廓廡下,賜錢萬貫,放貸取息以供秩飯。魚朝恩驕恣,“求取無厭,凡有奏請,以必充為度,幸臣未有其比”。
凡詔令群臣商討國家大事時,魚朝恩自恃貴寵,常以虛誕之辭挫辱位在其上的朝臣,宰相元載雖然善於辯說也拱默不語,唯有禮部郎中相裏造、殿中侍禦史李■敢於反複詰難,未曾屈服,朝恩心中不樂,欲伺機黜退他兩人。朝恩圖謀更替執政者,借以威懾朝廷。他把百官召集到都堂,威逼宰相說“宰相者,和元氣,輯群生,今水旱不時,屯軍數十萬,饋運困竭,天子坐不安席,宰相何以輔之?不退避賢路,默默尚何賴乎?”宰臣個個低首不語,滿座文武大臣莫不大驚失色。這時,相裏造離開座位,質問魚朝恩說“陰陽不和,五穀踴貴,皆軍容事,宰相何與哉!”又說“今京師無事,六軍可相維鎮,又屯十萬,饋糧所以不足,百司無稍食,軍容為之,宰相行文書而已,何所歸罪?”魚朝恩被他搶白一通,無言以對,又羞又惱,拂衣而去,並揚言“南衙朋黨,且害我。”
大曆二年(77),魚朝恩獻出通化門外所賜莊宅修造章敬寺,以為章敬太後求福。章敬寺修得窮極壯麗,城中的木材不夠用,乃拆毀曲江亭館、華清宮觀樓、百司行廨以及將相沒官的住宅,用其木材,“土木之役,僅逾萬《資治通鑒》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代宗大曆元年。
2《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
億”。
魚朝恩還在宦官中網羅親信,為所欲為。劉希暹雄健善射,仰朝恩鼻息行事,遂以太仆卿封交河郡王。兵馬使王駕鶴為人謹厚,亦封徐國公。他們勸朝恩於北軍私設監獄,唆使坊市惡少年誣告城內富人大戶違法,然後捕入獄中,殘酷拷問,敲榨勒索,逼迫他們將私產沒入軍中。市民深受其害,號為“入地牢”。他們肆無忌憚,目無國法,卻無人敢於過問。
魚朝恩飛揚跋扈,威懾朝廷,甚至連公卿也不敢仰視。一旦宰臣決定了政事,假如他沒參與,則大發雷霆,說什麽“天下事豈不由我乎?”他的養子令徽,年僅十四歲,就開始在內殿供職,代宗特賜綠服。一天,黃門在殿前列隊,有一個位在其上的黃門不慎碰了他一下,令徽馬上跑回向朝恩告狀,聲稱班次居下,受人欺負。朝恩聽後怒氣衝衝,即上奏代宗說“臣幼男令徽位處眾僚之下,願陛下特賜金章以超其等。”還未等代宗許可,即令人捧來了紫服,令徽穿上後謝恩,代宗心裏很不滿意,但還是強笑著說“卿兒著章服大宜稱也。”不久,還把碰撞了令徽的黃門貶到嶺南。
驕橫致禍魚朝恩驕橫不可一世的態度,使得唐代宗難以容忍。諸宰臣多次受到淩辱,也恨之入骨。這終於促成了代宗和朝臣協力除掉魚朝恩這一禍害。大曆五年(770),宰相元載首先密奏請除掉魚朝恩,在得到代宗的許可之後,即以重金賄賂魚朝恩親信將領周皓和皇甫溫兩人,暗中深相交結,以隨時掌握魚朝恩的活動情況。
接著,元載將鳳翔尹李抱玉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以皇甫溫代理鳳翔節度,以示寵信。不久,元載又建議析鳳翔鎮的扶風、天興二郡隸屬神策軍,“朝恩利其土地,自封殖,不知為虞也”。而元載把皇甫溫暫留京師,與周皓約定誅殺魚朝恩。元載一切準備就緒後,即把謀殺朝恩之事密奏代宗,代宗說“善圖之,勿反受禍!”
三月寒食節這天,禁中舉行宴會,元載坐守中書省,以備非常之事。宴會結束後,魚朝恩將要回營,代宗詔令他留下議事。他身體肥胖,常乘小車出入宮省。代宗在宮內聽到車聲,正襟端坐以待。魚朝恩一到,代宗當即責備他圖謀不軌,他自我辯解,態度仍狂悖傲慢,不知死將臨頭。這時周皓與左右一擁而上,當即擒獲了他,遂縊殺而死,時年四十九歲。由於宮闈事秘,魚朝恩之死,外人一無所知。代宗隱而不宣,下詔罷免了他的觀軍容使等職,隻保留了內侍監一職,增實封六百戶。後詐稱魚朝恩“既奉詔,乃投縊”,將屍體歸還其家,並賜錢六百萬以作喪葬費用。
在處死魚朝恩之後,代宗怕此事會引起禁軍的騷亂,將原來他的親信劉希暹、王駕鶴並擢為禦史中丞,以安慰北軍之心,並赦免京畿囚犯,全部釋放魚朝恩黨羽,並宣稱“北軍將士,皆朕爪牙,並宜仍舊,朕今親禦禁旅,勿有憂懼。”眾心稍安,唯劉希暹過去罪惡滿盈,常常自疑不安,又出言不遜,遂賜死。
《杜陽雜編》卷上。
第三節仇士良恃寵作威福仇士良(78—843)字巨美,循州興寧(今屬廣東)人。出身世代宦官之家。曾祖父官至正議大夫,內給事,賜緋魚袋。祖父為朝議大夫,內常侍,賜紫金魚袋。到了父輩,家道中衰,後因仇士良貴顯,才追贈特進、左監門衛將軍。2唐順宗時,仇士良進入太子宮做宦者。後授掖庭局宮教博士,賜緋魚袋。元和初年,以舊恩新寵,加宣徽供奉官,賜紫金魚袋。而他更是“檢身極敬,奉輦施勞,勵自牧於謙,表無私於應對”。因而又很快轉朝散大夫,內侍省內給事,依然兼任宣徽供奉官。3不久,又遷任內常侍。
仇士良因恃唐憲宗的恩寵,開始作威作福。元和五年(80)正月,他奉命出使,夜間到了敷水驛(今陝西華陰境內)。東台禦史元稹回京師,先至驛站,已占據了上廳,仇士良蠻橫無理,踢開廳門,破口大罵,並以馬鞭擊傷元稹麵部。元稹上奏朝廷後,憲宗不聽大臣規諫,不分曲直,反將元稹貶為江陵士曹參軍。
自元和十年(85)至寶曆二年(82),仇士良以太中大夫、內侍省年常侍的身份先後出任平盧監軍使、淮西行營宣慰使、鳳翔監軍使,又曾任右監門衛將軍、充內外五坊使等職。他飛揚跋扈,“秋按鷹內畿,所至邀吏供餉,暴甚寇盜”。
寶曆二年,仇士良由鳳翔監軍使再次入為宣徽供奉官。十二月,宦官蘇佐明弑唐敬宗,並與劉克明矯稱上旨,“以絳王悟權勾當國事”,並欲黜陟內侍執權者。於是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等宦官迎立江王李涵為帝,是為文宗,並殺劉克明等,絳王也為亂兵所殺。仇士良雖然也參加了這次宮廷政變,有翊戴文宗之功,但卻受王守澄的壓抑,數年雷罰之力sodu不能升遷,並出為鄂嶽監軍使。仇士良受王守澄的壓抑,在政治上不得誌,雖於太和元年(827)再次入為宣徽供奉官,轉內坊,典內侍省,但仍是“秩清事簡,優逸自娛”,直至太和六年(832)才真拜內侍,知省事2,由此,他才成為宦官中的頭麵人物。得勢於甘露之變唐文宗倚信李訓、鄭注,欲謀剪宦官,因仇士良與王守澄有隙,遂於太和九年(835)五月擢任他為左神策中尉、兼左街功德使,以分守澄的權勢。文宗君臣所采取的分化瓦解的策略,曾成功地剪除了王守澄等大宦官,但同時卻也把仇士良推上了政治舞台,使他掌握了禁軍大權,他同王守澄一樣,一旦得誌,也十分猖狂。
十一月二十一日,發生了甘露之變。當仇士良等宦官奉命去左金吾仗下觀察甘露時,察覺了事變,立即倉皇返回含元殿,欲挾製文宗入內宮。仇士本節材料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注出。
23《仇士良神道碑》,載《文苑英華》卷九三二《碑》。
2《仇士良神道碑》;《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良在與李訓搏鬥時跌倒在地,李訓拔刀欲刺時,士良被其他宦官救起,最後終於挾持文宗入宮。
接著,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五百名禁兵,殺氣騰騰地衝出閣門,逢人便殺,兩省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及未能逃脫者都被殺死。仇士良還分兵關閉諸宮門,搜索各司官吏,死亡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整個皇宮被攪得天翻地覆,長安城街坊也遭受了一場血腥洗劫。
二十三日,百官早朝,直至日出,才開大明宮右側福建門。禁兵仍手執兵器,個個如凶神一般。受仇士良脅迫,文宗違心地宣稱宰相李訓、王涯等“謀反”,左仆射、參決機務的令狐楚起草製書時,敘王涯等“反事浮泛”,引起了仇士良的不滿,“由是不得為相”。當時,“殺生除拜,皆決於兩中尉,上不豫知”2。仇士良氣焰囂張,“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3。事情平息後,宦官都成為有功之臣,仇士良加官特進、右驍衛大將軍,其他宦官如魚弘誌也擢任上將軍等職。
當時,經過宦官的濫殺之後,京師死者狼藉,宰相王涯等皆暴屍街頭,無人敢於收殮,後經令狐楚建議,文宗才命京兆尹薛元賞收葬王涯等十一人,各賜襲衣。仇士良對他們恨之入骨,暗中使人掘其墳墓,將屍骨投之於渭水,以解心頭之恨。4仇士良濫殺公卿大臣的暴行招致了昭義鎮藩帥劉從諫的強烈不滿,他四次遣使者上表,請說明王涯等人的所謂罪行,並暴揚仇士良的罪惡。士良等宦官有些害怕,其囂張氣焰也略有收斂。因此,宰相李石、鄭覃方能“粗秉朝政”,文宗似也倚之以自強。挾天子擅朝政甘露事變後,宦官驕橫,人情惶恐不安。宰相李石為人忠正,常麵折仇士良,故綱紀還能粗略維持。士良非常忌恨他。開成三年(838)正月,一天李石早朝,士良在途中埋伏凶手,欲暗中行刺。當李石坐騎行至半道,被凶手射傷,隨從驚散,馬因受驚奔回私第。李石伏在馬上跑到坊門時,再次遭凶手襲擊,砍斷了馬尾,而李石卻幸免於難。事後,李石考慮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屢次稱病請求辭去相位;文宗明知其故,對仇士良又無可奈何,隻得同意李石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2自李石出鎮荊南後,仇士良更是肆無忌憚,唐文宗完全受製於宦官。一次上朝後,文宗退居思政殿,對當直學士周摨自歎處境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並說“赧、獻受製強臣,今朕受製家奴,自以不及遠矣!”他無限傷感,不禁淒然淚下,遂抑鬱成疾,從此不複上朝。
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暴疾,宰相李玨、知樞密使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成美(陳王)監國。仇士良與魚弘誌矯詔於十六王宅迎立皇太弟潁23《資治通鑒》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
《舊唐書》卷一六一《劉從諫傳》。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文宗開成三年。
王李炎,是為武宗。文宗病故後,仇士良猶追怨文宗不已,凡文宗生前親幸者,誅貶相繼。
文宗生前寵幸楊賢妃,曾請立親生子安王李溶為皇太子,仇士良為了炫耀自己翊戴武宗之功,揭發此事,並勸說武宗賜楊賢妃、安王李溶與陳王成美死。不久,宰相李玨被罷免職務,樞密使劉弘逸等被誅。仇士良因功遷任驃騎大將軍,封楚國公,實封戶三百。又封開府儀同三司、右衛上將軍兼內謁者監。仇士良雖名為閹宦,卻有妻室子女。他的妻子是安定胡氏,乃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大夫胡承恩之女,並生子五人2。開成五年十月,遂以開府儀的名義請蔭其子為千牛,正直不阿的給事中李忠敏批駁說“開府階誠宜蔭子,謁者監何由有兒?”一時弄得仇士良麵紅耳赤,又羞又惱。不久,將李忠敏出為婺州刺史。3罪有應得唐武宗即位後,對仇士良又屢有加官晉爵。會昌元年(84)二月,賜予他紀功碑,並詔令右仆射李程為他撰寫碑文;八月,加授觀軍容使。但是武宗並不甘心於受宦豎所掣肘,“雖士良有援立功,內實嫌之,陽示尊寵”。他倚信宰相李德裕,君臣和衷共濟,朝廷一時頗有振興之勢,宦官的權勢受到抑製,這使得曾不可一世的宦官頭子仇士良感到恐懼不安。會昌二年(842)四月,武宗將受尊號,登丹鳳樓宣布赦令。仇士良揚言“宰相作赦書,減禁軍縑糧芻菽”,他還慫恿禁軍兵士說“審有是,樓前可爭。”企圖唆使禁軍乘機作亂。李德裕明察善斷,將此事奏知武宗,揭露仇士良的陰謀。武宗立即命使者告諭神策軍說“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爾渠敢是?”神策軍士乃不敢輕舉妄動。仇士良的陰謀破了產,“惶惑不自安”。
仇士良完全察覺了武宗對自己外示尊寵,內實忌惡,他有點黔驢技窮了。會昌三年(843)四月,遂以老病為由請改任散職,武宗同意他的請求,詔令他以左衛將軍兼內侍監,知省事。到了六月,仇士良以左衛上將軍、內侍監的身份致仕。當宦官送他回私第時,他仍是賊心不死,向宦官麵授機宜說“天子不可令閑,常宜以奢靡娛其耳目,使日新月盛,無暇更及他事,然後吾輩可以得誌。慎勿使之讀書,親近儒生,彼見前代興亡,心知憂懼,則吾輩疏斥矣。”2他向諸宦官傳授自己的經驗,企圖借以達到長期專擅朝政的目的。
仇士良回家不幾天,即故世。詔贈揚州大都督。翌年六月,有宦官在他私第發現了私藏兵器數千件,再加上他過去的罪行,武宗頒下詔書,追削仇士良先授官爵及贈官,並將其家財產籍沒入官。3至此,罪惡多端的仇士良得到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2《仇士良神道碑》。
3《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文宗開成五年。
2《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3《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第四十四章李德裕牛僧孺第一節李德裕高門弟子,門蔭入仕李德裕(787—850)字文饒,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出身於山東世家大族,其宗族“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祖父李棲筠,德宗朝官至禦史大夫。父吉甫,憲宗朝兩任宰相,極力讚助憲宗削藩,封趙國公,贈官司空,諡曰忠懿。
李德裕從小就胸懷大誌,苦心攻讀經史,尤其精通《漢書》和《左氏春秋》。他聰敏過人,很受憲宗喜愛。一次宰相武元衡問他在家喜歡讀什麽書,他卻緘默不言。李吉甫知道此事後,責問他為何不回答,他卻振振有詞地說“武公身為宰相,不問理國家調陰陽,而問所嗜書,其言不當,所以不應。”2大家聽到此事後,無不稱奇。
李德裕寫得一手好文章,但卻不樂意參加科舉考試。父親勸勉他應試,他卻說“好騾馬不入行。”似不屑與士子同流。後來遂以門蔭入仕,補官校書郎。當時因父任宰輔,為了避嫌,他不在台省任職,幾次被辟為諸府幕僚。元和十一年(8),張弘靖罷相出鎮太原,辟李德裕為掌書記。三年之後,李德裕又隨張弘靖入朝,任監察禦史。
元和十五年(820),穆宗即位後,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學士,朝廷的詔製典冊,大多出自他的手筆。在思政殿召對時,被賜以金紫之服,不久改任屯田員外郎。
唐穆宗不持政道,親戚多所請托,幹涉朝政。長慶元年(82)正月,李德裕上疏說過去規定,駙馬不與朝廷要官相來往,玄宗開元年間禁止尤嚴。近日駙馬常至宰相與要官私第,有時泄露機密,交結內外,這是很大的弊病。“伏乞宣示宰臣,其駙馬諸親,今後公事即於中書見宰相,請不令詣私第。”李德裕的上疏切中時弊,得到了穆宗的讚同。不久,李德裕轉任考功郎中、知製誥。翌年二月,轉中書舍人,依然兼任學士。
當時,錢徽知貢舉,中書舍人李宗閔私自以女婿蘇巢相請托,西川節度使段文昌告發選舉不公。穆宗向諸學士詢問有關情況,李德裕等人回答說“誠如文昌言。”於是穆宗下令複試,貶錢徽為江州刺史,李宗閔也由此被貶為劍州刺史。早在元和初年對策時,牛僧孺與李宗閔抨擊時政,已與李德裕父子結下私怨,至此,結怨愈深,“更相傾軋,垂四十年”2。這時李德裕已很有名氣,與牛僧孺都有入相的希望。但宰相李逢吉不喜李德裕,長慶二年(822)九月,將李德裕出為浙西觀察使,並引薦牛僧孺做了宰相。
曆任牧守,政績卓著本節材料主要依據新、舊唐書本傳者,文中不再一一作注。
2《唐語林》卷三。
《北夢瑣言》卷六。
2《資治通鑒》卷二四一,穆宗長慶二年。
浙西觀察使駐潤州(今江蘇鎮江)。李德裕赴任時,正值潤州鎮將王國清兵亂之後。前任觀察使竇易直竭盡府庫,把財物分賞給將士,致使軍士漸漸驕橫,府庫財用拮據,境遇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李德裕躬身儉約,盡量減少開支,把節餘的財物“盡以贍軍,雖施與不豐,將卒無怨”。他竭力求治,盡心革除對人民有害的陳規陋習。當時,江南崇尚巫祝,迷信鬼神,若有父母、兄弟一人得了疫病,全家都棄而不顧。李德裕選擇一些德望高的長老,用儒家的倫理道德加以教化,然後再讓他們回去說服民眾,並對不接受教育的繩之以法,“數年之間,弊風頓革”。李德裕還針對當地祠堂多而濫,下令將方誌記載的前代“名臣賢後”祠堂加以保存,其餘四郡**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毀。同時又拆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處。結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
長慶四年(824)正月,穆宗病故,子李湛即位,是為敬宗。敬宗年少,卻奢侈無度,雖曾敕令各地不準貢獻,但時過不久,派往各地征收貢品的使者卻絡繹不絕。這年七月,詔令浙西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件,上進皇宮,共需用銀二萬三千兩,金一百三十兩。上進貢品,對地方官來說是取得皇帝歡心、飛黃騰達的好機會,但李德裕考慮到所用金銀數量很大,當時財政困難,向下麵攤派,又會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人情不安。為此,他上奏朝廷說,浙西“數年已來,災旱相繼,罄竭微慮,粗免流亡,物力之間,尚未完複”。為了“不困疲人,不斂物怨”,請求朝廷罷造銀盝子妝具。不久,朝廷又詔令浙西上進可幅盤絛繚綾一千匹。李德裕以其“文彩珍奇”,“費用至多”,再次上疏朝廷,以太宗命李大亮停獻名鷹、玄宗禁止在江南捕欨斨钅竦墓適攣鑒戒,極力勸諫敬宗要以太宗、玄宗為榜樣,學漢文帝簡樸的風尚,請求停進繚綾。
李德裕兩次上疏,不諂媚朝廷以求進身,唯以減輕百姓負擔為慮,為官正直清廉。敬宗看了上疏後,回心轉意,“優詔報之。其繚綾罷進”。
敬宗遊幸無常,朝政荒廢,賢能大臣遭逐貶,奸佞之臣卻被進用。李德裕雖身在浙西,卻十分關心朝政,遂於寶曆元年(825)二月,獻《丹扆六箴》。箴在古代是一種文體名,專以規戒為主題。他以《丹扆六箴》諷諫敬宗,一是《宵衣箴》,說古代帝王勤於聽政,無未亮即等待上朝,以諷諫敬宗上朝晚而少。二是《正服箴》,說聖人作服裝,足以效法,雖是遊宴,也服裝嚴整,以諷喻敬宗服禦不合常法。三是《罷獻箴》,借用漢文帝拒收千裏馬的故事,以諷諫敬宗征求珍玩,奢侈無度。四是《納誨箴》,以古代帝王“從善如流,乃能成功”為例,勸敬宗要嘉納忠言。五是《辨邪箴》,勸敬宗不要被諂奸蒙蔽聰明,要善於辨別忠奸。六是《防微箴》,勸敬宗要防微杜漸。李德裕的《丹扆六箴》使敬宗深受感動,他親筆作詔書,稱讚李德裕“三複規諫,累文稱嗟。置之座隅,用比韋弦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卿既以投誠,朕每懷開諫。苟有過舉,無忘密陳。”對李德裕的兩次上疏及《丹扆六箴》作了高度的評價。
太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被召至京城,任兵部尚書。四朝元老裴度很欣賞他的才幹,舉薦他做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因得宦官的內助,卻搶先做了宰相,他感到李德裕在朝做官,威脅著自己的政治地位,又引薦牛僧孺為相,共同排斥李德裕,將他出為義成節度使。翌年十月,又轉任西川節度使。
西川節度使駐成都(今屬四川)。在李德裕來此之前,這裏剛剛遭到一次戰爭的洗劫。杜元穎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他不懂軍事,又不撫恤士卒,隻知敲榨財物。後南詔貴族很快攻占了戎、邛二州,並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財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場大災難。李德裕到任後,便立即著手收拾殘局,醫治戰爭創傷。
首先是整頓邊防。李德裕從調查研究入手,隻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對當地的山川、城邑、道路、關隘都了如指掌。在此基礎上繪製了與南詔、吐蕃有關的軍事地圖,然後大力整頓軍備,加強邊防。他認為邊防軍不在多,而在於精。他精減了老弱病殘,選用善戰而適應當地環境的士卒;同時又從當地每二百戶中抽調一人作為民兵,免除其人的賦役,在農閑時習武,有事打仗,無事務農,稱為“雄邊子弟”。他又感到蜀地工匠造的兵器注重裝飾,華麗而不適用,因而改用安定人造的盔甲,河中人造的弓,浙西人造的弩,很快地組織了一支裝備精良、能攻善守的邊防軍。又在與南詔、吐蕃交界的險要之處分別修築了杖義城和禦侮城等城防,以西拒吐蕃,南拒南詔。為了改善供應,他改變了運糧的時間。過去,從內地運糧供應黎、巂州,常在炎熱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輦夫多死”。李德裕改為十月出發,盛夏之前糧食即可運到,“饋者不涉炎月,遠民乃安”。這樣既保證了車夫的安全,又能保證糧食的供應。
李德裕還采取了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他明令蠲免苛役重賦,鼓勵樹藝畜牧。他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廬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歸還給農民耕種。當時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餘頃,都是肥沃的良田,原來由農民零星墾種,後被豪強兼並。李德裕“至則均其耕墾,首及貧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時還著手改革弊風。當時蜀地很多人私賣女兒,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買的妾,年齡在十三歲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歲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滿以後,要歸還本人父母,嚴令限製買賣人口。
經過李德裕幾年的慘淡經營,西川增強了邊防,發展了生產,社會也漸漸安定下來,“數年之內,夜犬不驚,瘡痏之民,粗以完複”。從此西川的形勢有了顯著的好轉,吐蕃、南詔再也不敢輕舉妄動。而且在太和五年(83)五月,南詔還主動放還了以前所擄掠的四千人;九月,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還率部下到成都投降,李德裕一麵上奏朝廷,同時派兵迅速入據其城,使淪喪四十年之久的維州城,不費一兵一卒,又重新歸還了唐朝。但當政宰相牛僧孺對李德裕懷有私怨,嫉妒他的功高,以“中國禦戎,守信為上”作為借口,居然命令李德裕拒絕受降,將維州歸還吐蕃,並將悉怛謀及其隨從執送與吐蕃。把三麵環水、一麵靠山的戰略要地維州又拱手送給吐蕃,吐蕃將悉怛謀及其從者“盡誅之於境上,極其慘酷”2。
李德裕在西川政績卓著,因此於太和六年(832)十月,再次入為兵部尚書。李宗閔見唐文宗親信李德裕,唯恐他做了宰相,竭力阻止。但在翌年二月,李德裕仍以本官同平章事,進封讚皇縣伯,食封七百戶。這時,朝中黨爭激烈,李宗閔、楊虞卿等結為朋黨,幹擾朝政,文宗甚是厭惡,曾和李德裕議論朋黨一事,他回答說“方今朝士三分之一為朋黨。”不久,文宗將給事中楊虞卿、中書舍人張元夫分別貶為州刺史,再次與大臣議論朋黨事。李宗閔卻做賊心虛地說“臣素知之,故虞卿輩臣皆不與美官。”李德裕立賈鋉《讚皇公李德裕德政碑》,《全唐文》卷七三一。
2《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五年。
即反唇相譏,說“給(事中)、舍(中書舍人)非美官而何!”李宗閔無言以對,十分窘迫。不久,李宗閔被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由李德裕代為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
舊製,郎官非因公事不得私自謁見宰相。李宗閔為相時,往往交通賓客。李聽為太子太傅,招所友善載酒到宗閔閣,喝得大醉方離去。李德裕任相後,告訴禦史,無事不得隨便去宰相所在閣。又罷去京兆築沙堤、兩街上朝衛兵,並向文宗建言“朝廷惟邪正二途,正必去邪,邪必害正。然其辭皆若可聽,願審所取舍。不然,二者並進,雖聖賢經營,無由成功。”
太和八年(834),文宗患病,鄭注通過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獻藥,受到親重;鄭注又引薦李訓給文宗講《周易》,頗中文宗心意。八月,文宗要授任李訓為諫官,置於翰林院。李德裕認為李訓是奸邪小人,表示堅決反對;當文宗要宰相王涯改授他官時,李德裕又搖手製止,文宗很不滿意。王守澄、鄭注也怨恨李德裕,於是召回李宗閔輔政。同年十一月,李德裕被罷為鎮海節度使,後又轉任浙西觀察使。開成二年(837),授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
北破回鶻,安定邊陲開成五年(840)初,唐武宗即位。九月,淮南節度使李德裕入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文宗去世時,宰相楊嗣複、李玨根據文宗的旨意,要立敬宗子陳王為太子,但宦官仇士良矯詔擁立了武宗,又在武宗麵前說了前宰相的壞話,於是武宗將楊嗣複、李玨貶出朝外。會昌元年(84)三月,又遣使者要將二人處死。李德裕認為武宗剛即位,誅殺大臣會導致人情不安,盡管楊、李二人一向是牛黨骨幹,他仍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恩怨,連上三狀,極力論救。他在狀中申明,楊、李二人和自己並無私人情誼,所考慮的是社稷安寧,並說“臣若苟務於偷安,不敢冒死陳奏。”並一再請求武宗開延英,“當麵論奏”。當武宗開延英時,德裕又“泣涕極言”,說明利害關係。武宗曾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卻固執地說“臣等願陛下免二人於死,勿使既死而眾以為冤。今未奉聖旨,臣等不敢坐。”在李德裕等人的苦苦相勸下,武宗終於同意赦免楊嗣複、李玨二人之死,並下令追還使者,李德裕等這才“躍下階舞蹈”2。
武宗即位之初,屢次出獵遊幸,至深夜方還宮,不理朝政。李德裕上疏規諫說“人君動法於日,故出而視朝,入而燕息。傳曰‘君就房有常節。’惟深察古誼,毋繼以夜。側聞五星失度,恐天以是勤勤儆戒。詩曰‘敬天之渝,不敢馳驅。’願節田遊,承天意。”不久,冊拜李德裕為司空。
同年四月,李德裕奏請改撰《憲宗實錄》。在修改過程中,史官鄭亞根據李德裕的意思,削除了李吉甫在元和年間不善的事跡,招致了人們的非議。早在開成年間,回鶻曾被黠戛斯打敗,此後,他們分散在各地。八月,回鶻中的一支嗢沒斯部脫離了烏介可汗,前來天德軍塞下請求內附。天德軍使田牟貪求邊功,想乘勢出擊,朝臣也多讚成。李德裕則竭力反對。他認為《資治通鑒》卷二四四,文宗太和七年。
《論救楊嗣複、李玨、裴夷直三狀》,見《李文饒文集》卷十三。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武宗會昌元年。
回鶻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功,這次嗢沒斯率部下來降,秋毫無犯,應予以安撫。即使需要出擊的話,天德軍兵力不足,一旦交戰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們騷擾邊境,即可調動各道兵馬討伐。於是朝廷采納了李德裕的建議,賜給嗢沒斯部糧食二萬斛。
會昌二年(842)五月,回鶻烏介可汗公然向唐皇朝提出了索取糧食、牛羊,並要執送嗢沒斯等無理要求,遭到拒絕。此後,又不聽唐朝的警告,一再到邊境剽掠。八月,又越過杷頭峰(今山西包頭附近),進犯大同、雲州等地。牛僧孺等主張“固守關防,伺其可擊則用兵”。李德裕詳細地分析了回鶻的情況,說“以回鶻所恃者嗢沒、赤心耳,今已離散,其強弱之勢可見。戎人獷悍,不顧成敗,以失二將,乘忿入侵,出師急擊,破之必矣。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武宗讚同李德裕的主張。於是分別調集許、蔡、汴、滑等六鎮兵馬增援;以劉沔為回鶻南麵招討使,張仲武為東麵招討使,李思忠為西麵招討使,諸路軍馬在太原會師。
會昌三年(843)正月,烏介可汗率兵進犯振武,李德裕親自為劉沔製定了奇襲烏介可汗、奪回唐公主的策略。劉沔按照李德裕的戰略部置進兵,他先以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馬使王逢率三千騎兵為先鋒,自己率大軍繼後。石雄率軍到了振武,晚上開地道出城,出其不意地襲擊了烏介可汗牙帳。烏介可汗措手不及,身受重傷,隻率百餘騎倉皇出逃。回鶻兵因失去主帥,亂成一窩蜂。劉沔又率大軍趕到,在殺胡山大破回鶻軍,“降其部落二萬餘人”,並向朝廷奏捷。
這次對回鶻的反擊戰,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它維護了唐朝北方邊境的安全,基本上解除了威脅。
決策製勝,平定叛鎮會昌元年(84)九月,盧龍軍亂,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後,遣監軍傔以軍中大將名義上表朝廷求節鉞。李德裕不允,他對武宗說“河朔事勢,臣所熟諳。比來朝廷遣使賜詔常太速,放軍情遂固。若置之數月不問,必自生變。今請留監軍傔,勿遣使以觀之。”2果然不出德裕所料,軍中殺行泰,立張絳,再求節鉞,朝廷仍然故意拖延。後雄武軍使張仲武請發兵進擊張絳,武宗恩準,遂以張仲武知盧龍留後。李德裕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很快地平定了盧龍軍亂。
在平定了盧龍軍亂不久,又發生了昭義鎮對抗朝廷的事件。會昌三年(843)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死,其侄劉稹欲仿效河朔三鎮慣例,要求襲任節度使職務。當時反擊回鶻侵擾的戰事剛剛結束,在武宗與宰相討論此事時,宰相多認為回鶻餘燼未盡,邊境還要加強警備,再討伐澤、潞,恐怕國力難以,主張同意劉稹的請求。諫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讚成。李德裕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討伐。他說“澤潞事體與河朔三鎮不同。河朔習亂已久,人心難化,是故累朝以來,置之度外。澤潞近處心腹,一軍素稱忠義,嚐破走朱滔,擒盧從史。”他還進一步分析說“從諫跋扈難製,累上表迫《舊唐書》卷十八上《武宗紀》。
《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2《資治通鑒》卷二四六。
脅朝廷,今垂死之際,複以兵權擅付豎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則四方諸鎮誰不思效其所為,天子威令不複行矣!”李德裕還向武宗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胸有成竹地說“稹所恃者河朔三鎮。但得鎮、魏不與之同,則稹無能為也苟兩鎮聽命,不從旁沮橈官軍,則稹必成擒矣!”武宗聽了,高興地說“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後悔。”於是決定對昭義鎮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詔書,諭令成德節度使王元逵、魏博節度使何弘敬要為朝廷立功,為後代造福,二鎮表示奉詔。接著便命王元逵為澤潞北麵招討使,何弘敬為南麵招討使,與河陽節度使王茂元、河東節度使劉沔、河中節度使陳夷行合力討伐,並決定於七月中旬,各道兵馬一齊進發。
李德裕總結了貞元、太和年間朝廷伐叛的經驗教訓,一是各藩鎮出兵才離開邊境,軍餉便由國家負擔,則藩帥遷延不再進軍;或是取得一縣或一柵寨,都以為勝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無功。這次剛一進兵,李德裕即奏請武宗,命王元逵徑取邢州,何弘敬直取洺州,王茂元取澤州,李彥佐、劉沔取潞州,不攻取縣邑。因此,各路兵馬似尖刀一樣,直插入叛鎮的心髒地區。二是監軍幹預軍政,束縛了將帥的手腳,指揮不力。李德裕又和樞密使楊欽義、劉行深商定,監軍不得幹預軍事,隻取少數兵自衛,賞罰與將帥一視同仁。這樣“號令既簡,將帥得以施其謀略,故所向有功”。
李德裕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他隨時注意前線作戰的進展情況,善於抓住薄弱環節,及時正確地處理一些軍務。當他發現晉絳行營節度使李彥佐從徐州出發以後,行動遲緩,尚未交戰,便立即上奏武宗,認為李彥佐顧望不前,沒有討叛的意思,及時改派驍將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彥佐後第二天,即進擊烏嶺,連破五寨,俘殺叛軍數以千計。王元逵進擊堯山,又擊敗了劉稹的救兵,立了戰功,李德裕則立即奏請武宗,加授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勞,以激勵他將。八月,昭義大將李丕前來投降官軍,當時有人懷疑他是詐降,李德裕對武宗說“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問誠之與詐!且須厚賞以勸將來,但不要置之要地耳。”2這一做法,有利於分化瓦解叛軍。九月,叛將薛茂卿攻破科鬥寨,俘虜官軍河陽大將馬繼等,劫掠並焚燒了十七個小寨。當時,人情洶洶,還有人揚言劉從諫在世時,蓄養了精兵十萬,糧草足用十年,難以攻取,武宗也有些動搖。李德裕則堅定不移地說“小小進退,兵家之常。願陛下勿聽外議,則成功必矣!”武宗聽後,當即對宰相們說“為我語朝士,有上疏沮議者,我必於賊境上斬之!”3於是朝官們遂安定下來。李德裕感到河陽兵力較弱,一旦被叛軍擊潰,將影響整個戰局。他奏請武宗,馬上從忠武軍調撥五千人,增援河陽軍,並請求武宗賜甲一千副,弓三千張,弦箭三萬支,陌刀二千口,絹三萬匹,及時補足了軍事裝備,很快穩住了陣腳。正當官軍大舉討伐昭義鎮時,十二月,在調動太原橫水戍卒時,因賞賜不足,軍士嘩變,他們推都將楊弁為首,攻占了太原。這時,朝廷中又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有人建議兩地都要停止進兵。會昌四年(844)正月,被武宗派往太原以觀察虛實的中使馬元實,接受了楊弁的賄賂,回朝危言聳聽,大肆為楊弁虛張聲勢,說楊弁兵多將廣,列隊長達十五裏,盔甲刀戈,耀眼《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23《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三年。
《論河陽事宜狀》,載《李文饒文集》卷十五。
奪目,且物資充足,揚言不可討伐。李德裕明察善斷,當場詰問得馬元實張口結舌,無言以對。李德裕上奏武宗說“楊弁微賤,決不可恕。如國力不及,寧舍劉稹。”即時請下詔,調兵進擊楊弁,河東監軍呂義忠召榆社本道兵,“誅楊弁以聞”。楊弁的兵變失敗了,從而也堅定了百官對討伐昭義鎮的信心。
在討伐昭義鎮的過程中,李德裕還善於聽從部下的正確建議。其年閏七月,李德裕聽取了鎮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見,曾有效地對付了叛軍的“偷兵術”,並令鎮、魏兵“進營據其要害”;他還聽取了劉稹心腹、降將高文端的合圍澤州、斷絕固鎮寨水道和招降洺州守將王釗的建議,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加快了討叛戰爭的進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後投降。劉稹的部將郭誼、王協見勢不妙,遂謀殺了劉稹,投降唐軍以贖罪。李德裕識破了郭誼等人的策略,認為劉稹年幼無知,昭義鎮之所以敢對抗朝廷,郭誼等人是罪魁禍首,如果不加治罪,怎能懲治惡人?武宗讚同他意見,命石雄進入潞州,將正在等待朝廷授予節鉞的郭誼、王協等禍首,械送京城。
李德裕老謀深算,發縱指示,曆時一年零四個月的討伐昭義鎮的戰爭勝利結束了。武宗因李德裕勞苦功高,進封太尉、衛國公,加食邑一千戶。李德裕一再上表推辭,武宗說“恨無官賞卿耳!卿若不應得,朕必不與卿。”李德裕讚助唐武宗反擊回鶻和討伐叛鎮都取得了成功,但他又擔心武宗會由此窮兵贖武,不能戢止。因此他上奏武宗,援引了曹操於官渡,不追奔,“自謂所獲已多,恐傷威重”;養由基善射,“不如少息,若弓拔矢鉤,前功皆棄”的典故,勸武宗“征伐無不得所欲,願以兵為戒,乃可保成功”。武宗聽了,“嘉納其言”。
十二月,武宗曾與宰相議論選舉,武宗認為抑製公卿子弟不宜過分,李德裕說“臣無名第,不合言進士之非。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勉強隨計,一舉登第。自後不於私家置《文選》,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他還主張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因為他們從小熟悉朝廷儀範、班行準則,而寒士本不熟悉,“則子弟成名,不可輕矣”2。李德裕看到進士和考官關係密切,恐怕由此會導致進士隻考慮考官的私惠,忘記了國家教化的恩德,又可能“樹黨背公”,朋比勾結。因此他奏請武宗,進士及第後隻允許一次參見有司,以後不得“聚集參謁”,不許去私第設宴,並請求罷去耗費很大的曲江大會。3君臣協力,禁斷佛教唐武宗崇道反佛,道士趙歸真很受武宗親信。諫官擔心他幹擾朝政,紛紛上疏規諫。在延英殿議事時,李德裕也勸諫武宗禁止趙歸真出入禁中,武宗不以為然。李德裕進一步指出說“小人見勢利所在,則奔趣之,如夜蛾之投燭。聞旬日以來,歸真之門,車馬輻湊。願陛下深戒之!”在對待道士《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四年。
2《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資治通鑒》卷二四七,武宗會昌四年。
的問題上,君臣意見不合,但在對待佛教的問題上,君臣的態度卻是一致的。李德裕一貫反對佛教的蠹政害民。早在長慶四年(824)十二月,就極力反對濫度人口為僧尼。徐泗觀察使王智興借口給敬宗祝賀誕辰,獲敬宗恩準,於泗州置戒壇,度僧求福。自憲宗元和以來,已敕禁度人為僧尼,此禁一開,人們從四麵八方紛至遝來,江、淮地區來的人最多,隻要交二千錢,即可落發為僧尼。其實王智興以為天子求福為名,自己從中牟取厚利是實。李德裕知道後,立即奏狀以論其奸“泗州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人落發,意欲規避王徭,影庇資產,自正月以來,落發者無慮數萬。訪泗州壇次,凡髡夫到,人納二千,給牒即回,別無法事。”他進一步指出,“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誕節,計江、淮以南失六十萬丁”。狀奏朝廷,敬宗下詔禁止。2此後不久,僧人又謠傳毫州出現了“聖水”,說病人喝了即病愈。江南一帶去求取“聖水”的人絡繹不絕,甚至壅塞了道路。平均每二三十家都雇一人去取,一鬥水賣錢三千,坑害了不少人。李德裕一麵在關津設卡,勸阻製止去取“聖水”的人群,一麵奏狀朝廷,認為此事“本因妖僧誑惑,狡計丐錢。昨點兩浙、福建百姓,渡江日三五千人。臣於蒜山已加捉搦,若不絕其根本,絕無益於黎甿”。並向朝廷建議,“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時裴度任輔相,聞狀後下令填塞所謂聖水,從而打擊了“妖僧誑惑,狡計丐錢”的不法行為。到了會昌年間,李德裕位居宰輔,倍受武宗親重,因此,君臣協力,大力禁斷佛教。
李德裕輔政不久,就逐漸開始了禁佛。從會昌元年,因李德裕等人的奏請,先後沙汰了部分僧尼,拆毀了天下小寺山房、蘭若等,對僧尼的一些活動也進行種種限製。會昌二年,曾下令發遣“保外無名僧”,不許置“童子沙彌”,並令原是“雜工巧”和不修戒行的僧尼還俗;同時,還下令不許僧尼無限止地占有奴婢,規定僧限留奴一人,尼留婢二人。會昌三年,廢除了摩尼寺,殺摩尼師,財產沒入官府。會昌四年,下令各寺院禁供奉佛牙,並拆毀天下山房、蘭若、普通佛堂和村邑齋堂,凡所拆毀寺院的僧尼一律勒令還俗,送歸原籍等等。
大張旗鼓地禁斷佛教則是在會昌五年。
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私置莊田,並下令調查天下寺院奴婢和財產的占有情況。從四月起,下令凡五十歲以下的僧尼不論有無官照,都勒令還俗,並遣送原籍。
七月,下令並省天下佛寺,大力沙汰僧尼。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毀佛運動。以李德裕為首的中書門下奏請“據令式,諸上州國忌日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聖尊容,便令移於寺內;其下州並廢。其上都(長安)、東都(洛陽)兩街請留十寺,寺僧十人。”武宗敕令“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官吏宜於道觀。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李德裕又奏請將所廢佛寺銅佛像、鍾磬交付鹽鐵使鑄錢,鐵佛像則交付本州用以製造農具,另將金、銀、玉石佛像銷毀後交付度支。另外還下令,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佛像,自敕令頒布2《李文饒文集》卷五。
《李文饒文集·別集》卷五。
之日起,限一月之內交付官府,如違抗不交,將依禁銅法處分。武宗一一準奏。毀佛的詔令下達之後,李德裕奉製力行,並派出禦史乘驛去各地督促檢查。
在會昌禁佛中,李德裕的態度堅定而嚴厲。有的官員認為毀佛太過火,指責非難。主客郎中韋博“言令太暴,宜近中”2,李德裕把他出為靈州道節度副使,打擊了反對派,從而保證了禁佛運動的順利進行。
有些僧徒四處躲避,拒絕還俗。當李德裕得知五台山僧人多逃奔幽州時,馬上召來幽州進奏官說“汝趨白本使,五台僧為將必不如幽州將,為卒必不如幽州卒,何為虛取容納之名,染於人口!獨不見近日劉從諫招聚無算閑人,竟有何益!”於是張仲武乃封二刀交付居庸關守將說“有遊僧入境則斬之。”3使拒絕還俗的僧人無所躲藏。
八月,武宗頒發詔書,陳述了佛教的弊病,並高度評價了李德裕及中書門下的奏議,詔書說“中外諸臣,協予至意,條疏至當,宜從所請。誠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法典,濟物利眾,予不讓焉。”會昌禁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李德裕在《賀廢毀諸寺德音》中說“臣某等奉今日製,拆寺、蘭若共四萬六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並奴婢為兩稅戶共約四十一萬人,得良田數千(十)萬頃。其僧隸主客,大秦穆祆二千餘人,並令還俗。”2會昌禁佛是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後對佛教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後來長蘆頤師寫詩哀歎“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還家塔寺空。”3它沉重地打擊了日益盛行的寺院經濟,解放了勞動力,也符合人民的願望。當毀佛的詔令一下,天下聞風而動,派出的“禦史乘驛未出關,天下寺及屋基耕而勩?。杜牧很讚賞李德裕毀佛的舉動。
功成北闕,骨葬南溟為了儲備物資,加強邊防,會昌五年(845)九月,經李德裕建議而設置了“備邊庫”,要戶部每年從賦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度支從鹽鐵稅中儲入錢帛十二萬緡匹,第二年減少三分之一;凡是各道進奉的助軍財貨也一概儲入,並以度支郎中主管此事。
武宗曾與李德裕論及朋黨一事,李德裕列舉了太宗與房玄齡、杜如晦合計國家大事,是“同心圖國,不為黨也”等事指出“今所謂黨者,誣善蔽忠,附下罔上,車馬馳驅,以趨權勢,晝夜合謀,美官要選,悉引其黨為之,否則抑壓以退。”李德裕性情孤峭,不肯與勢門相來往,一向厭惡朋黨,在他執政期間,“絕於附會,門無賓客”。
《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2《新唐書》卷一七七《韋博傳》。
3《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五年。
《唐會要》卷四七。
2《李文饒文集》卷二○。其中“千”當為“十”字之誤。
3《困學紀聞》卷二○。
4杜牧《樊川文集》卷十。
《北夢瑣言》卷三,又見《玉泉子》。
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早在會昌二年四月,大宦官頭子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後立即向武宗麵奏此事。武宗很憤慨,馬上召左、右神策軍說明並無此事。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後,隻好惶恐地向武宗謝罪。不久仇士良謝病去職。在他死的第二年,便被追奪官爵、籍沒財產。王夫之評論說“李德裕之相也,首請政事皆出中書,中豎之不得專權者,僅見於會昌,德裕之翼讚密勿,曲施銜勒者不為無力。”2宦官們對此大為不滿,在武宗麵前一再詆毀李德裕,誣蔑他專權。牛黨之中的白敏中之徒也乘機唆使韋弘質上疏,說中書權重,三司錢穀不應由相府兼領。宰相論奏說,大臣是國家的股肱,錢穀是國家的根本,應由宰相兼領,並說韋弘質上疏,與朋黨有關。韋弘質遂被貶官。3會昌六年(84年)三月,唐武宗病故,由李德裕攝塚宰。宦官擁立皇太叔光王李忱,是為宣宗。宣宗也以李德裕勳業素高,權重而專。在即位之日,李德裕在太極殿奉冊。事後,宣宗對左右說“適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顧我,使我毛發灑淅。”4四月,在宣宗聽政的第二天,李德裕被貶出朝,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充荊南節度使。李德裕執政多年,位重功高,眾官見他被罷斥如此之快,莫不驚駭。五月,翰林學士白敏中為宰相,他做了宰相之後,牛僧孺、李宗閔等五人同日升遷。九月,李德裕又被解除平章事,貶做東都留守。接著白敏中黨徒李威又檢舉李德裕輔政時的過失,不久,又貶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大中元年(847)九月,吳汝納到京城訴訟李德裕,稱李紳誣奏其弟吳湘贓罪,李德裕枉法附會李紳。原來在會昌五年正月,淮南節度使李紳奏說江都令吳湘盜用程糧錢,又強取顏悅女為妻,據此奏為死罪。有人認為冤枉,朝廷派監察禦史崔元藻等人複審,結果是盜程糧錢屬實,娶婦一事與前案不同。李德裕以為不當,貶崔元藻為端州司戶,依李紳議處死吳湘。李德裕失勢了,吳汝納乘機訴冤。宣宗令複審此案,白敏中以李德裕謬斷刑獄,翌年冬,把他貶為潮州司戶。
大中三年(849),李德裕自洛陽由水路南行,趕赴潮州。當船行至淚水時,想到屈原對楚懷王赤膽忠心,卻因讒言被流放,懷恨投汨水而死,他吊古懷今,無限傷感,當即賦詩一首,其詩雲“遠謫南荒一病身,停舟暫吊汨羅人”以寄情懷。2當年九月,到達潮州不久,又貶為崖州司戶。
李德裕執政時,疾惡朝中朋黨,獎拔孤立無援的寒素之士,士人對他頗有好感。當李德裕謫貶崖州的消息傳開,不少士人吟詩作賦,致有“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的詩句3,表現了士人對他的懷念之情。
大中四年(850)正月,李德裕抵達崖州(今海南海口東南)。他心情憂鬱,獨自一人登上崖州城樓,舉目四望,隻見青山環繞,一片荒涼,不由得2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七。
3《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紀》。
4《資治通鑒》卷二四八,武宗會昌六年。
《資治通鑒》卷二四八,宣宗大中元年。
2《李文饒文集·補》。
3《唐語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