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整理,無疑對金史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國外金史研究簡況國外對金史的研究,主要是日本、蘇聯和歐美等國家。


    日本研究金史從20世紀初開始。起初主要是從曆史地理、語言的角度進行研究,接著對金代社會各個方麵進行研究,包括金朝曆史的過程、政治、文化,對經濟的研究則不多。最後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輯出幾部大的著作。日本過去研究金史的特點是與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行動和在華的統治配合的。在日本其主要著作有池內宏《金史世紀的研究》,三上次男的《金代女真研究》和《金史研究》三冊,外山軍治的《金朝史研究》,田村實造的《金朝通史》(《中國征服王朝之研究》)、《金代刑法考》(《東洋史研究》—.2,934年,《中國法製史研究》),野上俊靜的《遼金的佛教》,野川秀美的《金史語匯集成》等。


    蘇聯對漢學的研究可上溯到沙俄時代。他們從考古地理入手,923—924年,托爾馬喬夫先後兩次考察金上京——白城故址,並繪出金代上京最早的一張平麵實測圖。金史的研究著作有94年出版b.e.拉裏切夫的《女真史(0—世紀)》,98年又出版《女真人的金帝國》(《西伯利亞史》第卷),975年出版m.y.沃羅弗葉夫的《女真族與金國》。


    歐美研究金史的有美、德、法、匈牙利等。德國福赫伯教授於978年發表了《蒙古侵占前夕的北中國金朝的經濟與社會(3—234)》,並組織研究金史的規劃,曾作過《金代社會結構》、《金代經濟與財政》的講演。美籍華人陳學霖教授,現正從事《金史》的翻譯,著有《金史研究》、《金史纂修考》、《金史三種》等。加拿大籍華人何炳棣撰有《金代人口的估計》。第四章本卷編撰旨趣五代、遼、宋、夏(西夏)、金時期,習慣上常把五代作為隋唐時期的一個部分,稱為隋唐五代時期,而把其他四個王朝作為一個時期,多稱為宋或宋遼金時期,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則按朝代建立早晚為序,稱為遼宋金或遼宋夏(或西夏)金時期。


    唐天祐四年(907),曾經是統一強盛的唐朝滅亡,梁(後梁)建立,幾乎同時公開或實際上與後梁分庭抗禮的,就有9個漢族割據政權,中國曆史從此進入了自秦統一以來的,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後的第二次大分裂時期,在隨後的50多年內,中原地區相繼更迭為唐、晉、漢、周,而其間先後並存而時間較長的有0個漢族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時期,通常認為是唐朝某種意義上的延續,史稱隋唐五代時期。


    後梁建立的第十年,貞明二年(9),中國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遼(契丹),與五代對峙為南北朝。


    後周顯德七年(90),宋朝(北宋)代周,而與遼對峙為南北朝。宋經過20年的時間,消滅了漢族割據政權,但這種統一隻是相對的,中國境內當時還有西南的大理,西北的黨項、唃廝囉,以及甘州、高昌、於闐回鶻等少數民族政權。北宋寶元元年(038),西北的黨項族建立夏(西夏),大體形成遼、宋、夏鼎立的形勢。


    遼天慶五年(5),遼東部的女真族建立金,金天會三年(25)滅遼,五年滅宋(北宋),同年宋朝重建(南宋)隨後南遷,形成金、宋、夏鼎立,主要是宋金對峙的政局。金天會九年,遼宗室在中國西部及中亞地區重建遼朝(西遼)。


    金泰和六年(20),金北部的蒙古族建立蒙古國,公元28年滅西遼,西夏於寶義二年(227)被蒙古所滅,金於天興三年(234)為蒙、宋聯軍所滅,形成蒙(元)、宋對峙形勢。公元247年烏思藏納裏(今西藏)歸附蒙古,蒙古至元八年(27)改國號為元。宋德祐二年(27)恭帝降元,祥興二年(279)南宋為元朝所滅,元朝是唐朝之後又一個統一而強盛的朝代。


    五代遼宋夏金時期,正是處於唐、元兩個統一皇朝之際的分裂時期,本卷敘述的正是這一分裂時期370多年的曆史,這也是本卷起自五代的原因。這一時期的分裂與戰亂,雖然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與痛苦,但是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相互之間交往的加強,為新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這一時期遼、宋、夏、金諸皇朝,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各皇朝的社會經濟文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契丹、黨項、女真族,迅速由原始社會末期,經過短暫的奴隸製時期進入封建社會,都製定了相應的政治、法律和經濟製度,創造了本民族文字,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曆史的發展。


    “積貧積弱”的宋朝處在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生產的迅猛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貨幣、科學技術、醫學等的發展水平,城市已由封閉型發展為開放型甚至出現了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鎮市發展為開放型的鄉村經濟中心,都不僅大大超越了前代,並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就宋代的哲學思想、教育、文學、史學、藝術的總體水平來說也是超越前代的,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鼎盛時期。


    本卷要論述的這370餘年,是內容極為複雜的曆史時期,少數民族眾多而各有貢獻,南宋屈尊臣服而仍不失為主體民族的地位,變亂現象遮蓋著許多進步的事物。本卷希望就有關問題作出平實的論述。


    乙編綜述第一章五代十國和契丹的崛起第一節五代興亡公元907年,在長時期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中,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終於為後梁政權所取代。從此,到9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間,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為五代。


    後梁的建立後梁的建立者朱全忠,本名朱溫,原是唐末黃巢起義軍將領,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盤踞汴州(今河南開封),擴展勢力,終於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藩鎮,受封為梁王。天祐元年(904)閏四月,他將唐昭宗李曄自西京長安劫持到東都洛陽(今屬河南)。八月,加以殺害,另立年僅3歲的李柷為帝,是為哀帝,作為傀儡,並想消滅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劉仁恭,以震懾其他割據勢力。天祐三年,朱全忠未能攻下滄州(今屬河北),劉仁恭又求救於晉王李克用,李克用遂攻占朱全忠的潞州(今山西長治),朱全忠被迫從滄州退兵。朱全忠害怕從此內外離心,更加快了篡奪皇位的步伐。


    唐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907年月日),朱全忠終於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梁,建元開平,史稱後梁,是為後梁太祖。改汴州為開封府,稱東都作為都城,以唐東都洛陽府為西都,作為陪都。唐哀帝李柷被降封為濟陰王,軟禁於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次年二月被害死。


    唐朝末年,實際上早已是藩鎮分裂割據,但還維持了名義上的統一,後梁建立後,各地藩鎮遂公然分庭抗禮。


    晉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貞、弘農郡王(吳王)楊渥、蜀王王建等,不承認梁朝,仍用唐年號;次年,王建也稱帝,建立前蜀政權。其他割據勢力則大都表示歸順梁朝,後梁即晉封湖南馬殷為楚王、兩浙錢鏐為吳越王、廣東劉隱為大彭王、福建王審知為閩王。幽州劉守光不久也稱帝,建立燕國。連同後梁,同時並存的共有十個割據政權。


    後梁直接統治區是五個中原王朝中最小的一個,轄地隻有今河南、山東兩省,以及陝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分。後梁雖是五代中曆時最長的政權,前後共7年,但自建立之年起,與晉王李克用、李存勗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甚至一年數戰,直至亡國。


    後梁建立後立即發兵8萬,企圖收複被晉王李克用占領的潞州,但圍攻半年仍未攻下。次年初李克用死,李存勗繼為晉王,親率晉軍進擊圍攻潞州的梁軍,大獲全勝,梁軍潰不成軍,這給新建立的後梁以當頭棒喝。


    梁太祖疑忌功臣,迫使鎮州(今河北正定)王鎔和定州(今屬河北)王處直,於開平四年(90)起兵反梁,並向晉王求援。乾化元年(9)初,本章以及以下各章據《資治通鑒》、新舊《五代史》等撰寫,不一一具注。李存勗親率大軍進擊梁軍於柏鄉(今屬河北),激戰一日,梁軍大敗,積屍遍野。晉軍追奔50餘裏,直至邢州(今河北邢台)。後又連克澶州(今河南濮陽)、新鄉(今屬河南)等地,梁太祖隻得率親軍前往洛陽城北設防。柏鄉之戰梁軍主力損失慘重,梁晉戰爭中梁軍從此處於劣勢。


    燕王劉守光見後梁勢力被晉軍逐出河北,晉王李存勗、趙王王鎔又對他假意推崇,自以為兵強馬壯,獨步天下,遂於同年八月稱帝,並率軍進攻定州,王處直即向晉王求援。次年初,晉王遣名將周德威率軍攻燕,晉、趙、定州三方聯軍攻城略地,直抵幽州城下,劉守光隻得向梁求救。梁太祖自柏鄉之敗,一直想複仇,此時雖有病仍親自率軍北上,號稱50萬大軍,晝夜兼行,至下博(今河北深縣南),率軍5萬轉攻蓨縣(今景縣)。其時晉軍主力正北攻幽州,南方空虛,駐守趙州(今河北趙縣)的晉軍以小部隊騷擾梁軍,又派數百騎兵偽裝為梁軍,夜襲梁太祖駐地,加上被晉軍釋放歸來的梁軍士兵,傳言晉王李存勗親率大軍來攻,梁太祖驚惶失措,燒營夜遁,梁軍因而潰散。梁太祖事後才知道受騙,羞憤交加,病情轉重。後梁從此一蹶不振。


    乾化二年(92)五月,梁太祖退到洛陽,病勢垂危。六月,為次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即帝位後局勢更加惡化,乾化三年二月朱友珪又為禁兵所殺,後梁太祖四子朱友貞即帝位於東都開封府,是為末帝。後梁內亂相繼,自顧不暇,隻有大將楊師厚率軍與晉、趙周旋於河北。同年十月,晉王李存勗督軍攻占幽州,燕帝劉守光出逃後被擒,燕國改建三國帖吧滅亡。


    貞明元年(95)春,楊師厚病死,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軍士遂叛降於晉,晉王李存勗親自率軍東出太行黃澤嶺(今山西左權東南),到魏州後又派軍襲取德州(今屬山東)、澶州,梁將劉■連戰皆敗。次年春,梁末帝命王檀率軍3萬北上,經陰地關(今山西靈石西南)直奔太原(今太原西南),企圖襲取晉軍基地以挽救敗局,但又為守城晉軍擊敗。


    貞明四年(98)八月,晉王李存勗聚兵六七萬號稱0萬由魏州南下,企圖一舉滅梁,與梁軍相拒於濮州一帶。十二月下旬,晉王李存勗率軍進至胡柳陂(今濮陽西南),賀瓌率梁軍跟蹤而至,兩軍激戰,梁騎軍王彥章部先敗,西逃時衝散了晉軍的西線軍隊,晉軍名將周德威戰死,晉王李存勗奪取土山以自保,梁軍騎兵已西逃,隻有步兵包圍土山,晉將李嗣昭、王建及率騎兵衝擊山下的後梁步兵,後梁步兵大敗,死亡近3萬人。後梁敗軍逃回都城開封,揚言晉軍即將前來,後梁末帝曾想逃往洛陽,但晉軍也終因此戰而元氣大傷,無力南下攻梁,梁晉戰爭相對沉寂了一個時期。


    龍德元年(92)春,晉王李存勗在平定河北後正擬稱帝之時,鎮州王鎔為部將張文禮所殺,張文禮表麵上仍臣附於晉,暗中卻勾結後梁與契丹,後梁雖無力北援鎮州,但當晉軍攻占趙州進而圍攻鎮州時,梁軍即乘機襲擊晉軍,卻反為晉軍所敗,死傷2萬多人,梁軍再次遭受重大挫折。


    同年末,契丹應張文禮之邀,南下攻晉,沒能攻下幽州,轉而攻占涿州(今屬河北),進抵定州城下。晉王李存勗率鐵騎5000還擊於新城(今新樂南)北,契丹軍北退,雙方大戰於望都(今屬河北),契丹軍大敗後退回契丹。


    梁、唐興替後梁龍德三年四月二十五日(923年5月3日),晉王李存勗在擊敗契丹軍、平定河北的情況下,即帝位於魏州,國號大唐,史稱後唐,建元同光,是為後唐莊宗。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後改鄴都),作為都城,太原為西京、鎮州為北都,作為陪都。


    同年閏四月末,後唐乘後梁西攻澤州(今山西晉城)之際,派名將李嗣源率精騎5000奔襲鄆州(今山東東平),一晝夜驅馳200餘裏,次日清晨襲占鄆州。


    鄆州失守後,後梁急忙重新啟用勇將王彥章為帥,段凝為副帥,調集所有精兵0萬北討後唐。莊宗親率唐軍與梁軍苦戰於楊劉(今東阿北),後梁決黃河以阻擋唐軍,但梁軍主力萬餘人也被隔在決河以北。王彥章進攻鄆州時又為唐將李嗣源所敗,十月初王彥章於中都縣(今山東汶上)兵敗被俘斬。後梁降將康延孝先已向莊宗建議分兵攻取梁都開封,此時再次要求進軍開封。後唐諸將中隻有李嗣源讚成此議,並提出乘後梁段凝所率主力遠隔在決河以北,開封守衛空虛,唐軍應連夜奔襲開封。莊宗即派李嗣源率前軍於當夜進發,第六天(十月九日,923年月9日)清晨到達開封城下後立即攻城,開封隨即降唐,後梁亡。莊宗同日也到達開封,後梁末帝已於前一日自殺。


    後唐滅梁後,遷都於洛京,後改稱東都洛陽。以太原為北都,以唐代首都西京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西都,作為陪都。降後梁都城開封府為汴州。後梁時獨立並一直與後梁作戰的岐王李茂貞也向後唐稱臣,被封為秦王。不久又放棄割據,鳳翔(今屬陝西)成為後唐的直接統治區。


    但後梁的荊南(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節度使高季昌,雖也歸附後唐,並為避唐諱改名高季興,受封為南平王,但實際上卻是割據一方。


    後唐滅後梁,原先臣附於後梁的楚、吳越、南漢、閩諸國,轉而臣附後唐,但前蜀和吳拒不稱臣。後唐莊宗遂決定對前蜀和吳用兵。同光三年(925)九月,後唐以郭崇韜統兵萬討伐前蜀,同年十一月滅前蜀。達到後唐全盛時期,統治有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四川、重慶、河北、陝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肅、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由於後唐莊宗寵信伶官,平蜀主帥郭崇韜被謀害,在首都洛陽又誅殺郭崇韜黨羽,致使文臣武將驚恐不安,故消滅前蜀以後無力南下攻吳。不久,後唐國勢動亂。次年春,河北戍兵首先起兵,焚掠貝州(今河北南宮東南),占領鄴都,河朔州縣相繼叛亂。名將李嗣源奉命征討,但為部屬劫持,河北相繼歸附李嗣源。莊宗親自率軍討伐李嗣源,李嗣源進而占領汴州。四月,莊宗所率諸軍離散,隻得退回洛陽,親軍繼又叛亂,煊赫一時的後唐莊宗中箭身亡。李嗣源到洛陽登位,是為後唐明宗。


    後唐滅前蜀後,原前蜀統治區逐漸為後唐西川(治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節度使孟知祥控製,明宗封孟知祥為蜀王。荊南高氏雖曾反唐,但隨後即表示臣附,明宗也承認其割據如故。明宗雖對南方諸國大體采取和好相處的方針,但對直接統治的華北地區則加強皇權統治。


    盤踞定州已近十年的節度使王都,名義上雖然臣附於後唐,但實際上是割據一方。明宗即位後略加製裁,王都即向契丹求援並準備與河北諸鎮聯合抗拒,以圖重演唐代末年藩鎮世襲割據狀態。天成三年(928)五月,明宗命將征討,首先攻占定州西關,繼又大敗王都與契丹聯軍於曲陽(今屬河北)城南。七月,又大破契丹援軍於唐河(今大清河上遊之一)北,追擊至易州(今易縣),契丹軍遂退走。次年正月,後唐攻克定州,製止了王都的分裂割據,加強了皇權。由於明宗時期局勢穩定,很少發生戰爭,生產得到一定的恢複,連年豐收,加上明宗統治比較清明,是五代有名的“小康”時期。長興四年(933)十一月明宗死,子李從厚即位,養子李從珂又起兵逐李從厚,登上皇位,是為後唐末帝。


    晉、漢更迭後唐自明宗死後,內亂迭起,末帝雖奪得帝位,但藩鎮強橫,財政困難,國勢日危。末帝想削弱和消除最強大的藩鎮、明宗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於清泰三年(93)五月,改任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移鎮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石敬瑭即起兵反唐,並向契丹求援,遣使奉表稱臣,尊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並割讓幽、雲十六州。同年(契丹天顯十一年)八月,契丹帝率軍南下。九月,後唐軍主力為石敬瑭與契丹聯軍所敗,被圍困於太原城西南的晉安寨。十月,契丹帝封石敬瑭為晉王。十一月十二日(月28日),又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建元天福,以太原為都城,是為後晉高祖。此後,契丹帝又製止石敬瑭稱臣,而令其自稱“兒皇帝”。


    閏十一月上旬末,被圍在晉安寨近三個月始終不降的唐軍主帥張敬達為副帥楊光遠所殺,楊光遠率5萬多唐軍降晉,晉軍隨即南下攻唐,再敗唐軍於團柏(今山西太穀西南),直奔唐京洛陽,同月二十六日(937年月日),後唐末帝於後晉兵臨城下之際而死。石敬瑭於當日晚進入洛陽,後唐亡。


    後晉於天福三年(938)十月,遷首都於汴州,升為東京開封府,以洛陽為西京,作為陪都。


    後晉建立後,叛亂相繼,石敬瑭對於藩鎮,隻要不叛亂,即使對後晉抗命也一律采取安撫政策。後晉大部分文武官員對石敬瑭向契丹帝稱臣稱兒,大為不滿,成德軍(鎮州)節度使安重榮尤恥於臣屬契丹,契丹使臣過境必遭謾罵,甚至被暗殺,還上表詆斥石敬瑭當兒皇帝。天福六年(94)十一月,安重榮得知南部的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於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陽區)起兵反晉,也於十二月反晉,但都先後兵敗身亡。


    次年六月石敬瑭死,侄石重貴即位,是為少帝(出帝)。少帝恥於向契丹帝稱臣,導致契丹軍於後晉開運元年(944)春、冬兩次大規模南侵,都由於後晉軍民的抗擊,契丹軍戰敗後退兵。


    後晉兩次大敗契丹軍,少帝因而產生輕敵思想,信任親貴,罷免重臣桑維翰的宰相職務,稍有好轉的朝政重又壞亂。後晉與契丹多次作戰,雖然取勝,但損失也很大,在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輕信馮玉、李崧、杜威、李守貞等的建議,竟於開運三年十月,命杜威、李守貞統軍北伐,以圖收複被石敬瑭割給契丹的幽州地區。契丹軍乘機再次南下,與晉軍相持於恒州(鎮州)城南滹沱河兩岸。契丹軍襲擊晉軍糧道,致使晉軍糧盡援絕,契丹帝偽許晉軍統帥杜威充當傀儡皇帝,誘降杜威後契丹軍長驅南下。十二月十七日(947年月日)清晨,契丹軍前鋒攻入開封,後晉少帝自殺未果後投降,後晉亡。次年正月元旦,契丹帝進入開封城,降封少帝為負義侯,少帝及家屬等被押赴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安置,後移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少帝死於遼應曆十四年(宋乾德二年,94)。


    契丹天會十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契丹帝耶律德光以漢族儀式接受群臣朝賀,並改國號為遼,改元大同。升鎮州(恒州)為中京,此前已降東京開封府為汴州。


    契丹軍占領開封後,放縱其軍“打草穀”,大肆劫掠,黃河南北各地人民紛紛起兵反抗。三月,耶律德光率軍北歸,任命外戚蕭翰為宣武軍(汴州)節度使以鎮撫中原。四月,耶律德光於北歸途中在欒城(今欒城北)境內病死,後諡為遼太宗。五月,蕭翰得知劉知遠已統兵南下,急於想脫身北歸,遂矯詔立後唐明宗幼子李從益為帝後匆匆北上。


    當後晉與遼(契丹)爭戰之際,後晉北平王、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意存觀望,同時招兵買馬擴充實力,步、騎達5萬人,成為後晉最強大的藩鎮。契丹攻後晉,劉知遠並不出兵抗擊。相反,當契丹滅後晉以後,還向契丹帝進表祝賀。


    耶律德光改國號契丹為遼。不久,二月二十八日(947年3月25日),劉知遠即帝位於晉陽(今太原),未改後晉國號,采用後晉的天福年號,以當年為天福十二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通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通史並收藏中國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