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高祖。


    劉知遠體弱不好運動,表情嚴肅凝重且沉默寡言,加上麵部紫色,眼睛多白,給人一種威嚴的印象。年輕時家貧,曾為晉陽(即太原)李氏贅婿,後來他與石敬瑭一起隸屬李嗣源的麾下,為偏將。李嗣源與梁軍在德勝(今河南清豐西南)作戰時,石敬瑭的馬甲斷裂,幾乎要被梁軍趕上,劉知遠把坐騎換給石敬瑭,他則騎石敬瑭的馬殿後而還,因此,石敬瑭很感激他。李嗣源即帝位,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時,特地把他調到自己屬下,擔任押衙,成為心腹。


    應順元年(934),李從珂攻入洛陽,石敬瑭在衛州(今汲縣)與出逃的閔帝李從厚相遇。劉知遠作了周密安排,雙方發生衝突時,他親自護衛石敬瑭,並且率兵把閔帝的左右全部殺死,將閔帝幽禁起來。


    李從珂繼位後,石敬瑭重新被任為河東節度使。不久雙方發生矛盾,石敬瑭在太原策劃叛亂,以劉知遠和桑維翰為左右手。桑維翰提出向契丹稱兒臣割土地以換取援助時,劉知遠不以為然,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但是未被石敬瑭采納。當後唐進圍太原時,劉知遠以5000之眾抵住了張敬達5萬大軍的進攻,受到石敬瑭的賞識。


    石敬瑭稱帝後,劉知遠任侍衛親軍都虞候,領保義軍(鎮陝州,今三門峽市)節度使。耶律德光很看重他,臨別時指著劉知遠對石敬瑭說“此都軍甚操刺(勇猛),無大故勿棄之。”石敬瑭進入洛陽,令他負責巡警,全城肅然,無敢犯令。


    節度河東天福二年(937)四月,劉知遠升任檢校太保、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領忠武軍(鎮許州,今許昌)節度使。不久,讓他與杜重威交換職務任歸德軍(鎮宋州,今商丘南)節度使。他曆來看不起靠裙帶關係向上爬的杜重威,對於與杜同製的安排極為不滿,多日杜門不出,拒不受命。石敬瑭十分惱火,打算罷去他的兵權勒歸私第。宰相趙瑩認為不可,就派端明殿學士和凝前去宣布詔命,劉知遠才勉強受命。從此,石敬瑭對他另眼相看。天福五年(940)任他為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留守,雖然仍兼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但已將他調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河東節度使,免去他侍衛親軍馬步都指揮使的兼職,而由杜重威取而代之。劉知遠清楚一再調任的用意,也就利用河東這塊地盤不斷發展自己的實力。他“遣親將郭威以詔指說吐穀渾酋長白承福,令去安重榮歸朝廷”,白承福歸降後,他“處之太原東山及嵐(今嵐縣北)、石(今離石)之間,表承福領大同節度使(鎮雲州,今大同),收其精騎以隸麾下”2。而石敬瑭來不及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就於天福七年(942)六月病死,繼位的少帝石重貴昏庸無能,加之對外忙於應付契丹,對內隻好姑息藩鎮,對劉知遠一再加官進爵,先是加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繼而又封太原王,兼北麵行營都統。可是當《資治通鑒》卷280,天福元年七月。


    《新五代史》卷0《漢高祖紀》。


    2《資治通鑒》卷282,天福六年九月、十月。


    契丹南下,後晉朝廷“命劉知遠會兵山東,皆後期不至。帝疑之,謂所親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異圖。果有分,何不速為之?’”在劉知遠則“雖為都統,而實無臨製之權,密謀大計,皆不得預。知遠亦自知見疏,但慎事自守而已”。郭威勸他說“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何憂乎?”2他很以為然,所以一心一意擴充實力,待機而動。


    稱帝建後漢石重貴繼位為帝後,對契丹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大怒,接連派兵南下伐晉。前兩次均被擊退。開運三年(94)第三次南下由於杜重威投降而終致契丹進占開封,石重貴隻得出降表投降,後晉滅亡。


    在晉遼作戰過程中,劉知遠總是據守本境,除非契丹軍隊打到他的地盤才作反擊,其餘則一概不問,采取坐觀成敗相機行事的策略。等到耶律德光占領汴梁,他派王峻“奉三表詣契丹。一賀入汴,二以太原夷夏雜居,戍兵所聚未敢離鎮,三以應有貢物,值契丹將劉九一軍自土門西入,屯於南川,城中憂懼,俟召還此軍,道路始通可以入貢”3。耶律德光明知他騎牆觀望別有所圖,但因中原不穩,無力西顧,也就假意褒美,而語多譏刺。有人勸劉知遠舉兵進取,他說“用兵有緩有急,當隨時製宜,今契丹新降晉兵十萬,虎據京邑,未有它變,豈可輕動哉!且觀其所利,止於貨財,貨財既足,必將北去,況冰雪已消,勢難久留,宜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萬全。”當石重貴一行被擄北去時,他還裝模作樣說要“出兵井陘,迎歸晉陽”,當軍士們向他爭呼萬歲,要他“先正位號”時,他說“虜勢尚強,吾軍威未振”,命左右遏止之。直到郭威、楊邠等人再三勸進,他才表示接受建議,於開運四年(947)二月在太原即皇帝位。可是他“自言未忍改晉”,隻是討厭少帝的開運年號,就重新使用石敬瑭的天福年號,稱此年為天福十二年。六月,他到洛陽,正式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第二年正月改年號為乾祐,可是不到半個月他就病死了,終年54歲。這種先稱帝後改國號和年號的做法,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見劉知遠的用心良苦。


    無為君之德劉知遠在位僅一年,談不上什麽治績。他稱帝後,其親信將佐都執掌重要部門。楊邠、郭威任正副樞密使,蘇逢吉、蘇禹珪同為宰相,王章任三司使,史弘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平章事。這些人中除郭威外,都橫蠻無知,嗜殺成性。


    劉知遠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武夫。早在後唐的張敬達圍攻太原時,有千餘名驍卒投降,石敬瑭打算將其編入親軍,劉知遠卻下令把他們全部殺掉;他任後晉河東節度使時招致吐穀渾白承福,而到開運三年(94)他又與郭威《資治通鑒》卷284,開運元年八月。


    2《資治通鑒》卷284,開運元年八月。


    3《資治通鑒》卷28,天福十二年一月。


    《資治通鑒》卷28,天福十二年一月、二月。


    一起“誣承福等五族謀叛,以兵圍而殺之,合四百口,籍沒其家貲”。耶律德光從汴梁北撤時留守河南的蕭翰,獲悉劉知遠自太原南下,逃跑前夕,慌忙令後唐明宗的幼子李從益及其母王淑妃出來維持局麵“矯稱契丹主命,以從益知南朝軍國事”,李從益母子不得已而從之。待蕭翰一離開,王淑妃就要求部屬“宜早迎新主”2。對於這樣自願交出權力的過渡性人物,劉知遠也不肯放過,他到洛陽後,即“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清宮,密令殺李從益及王淑妃。”3可是對於擁兵自重的藩鎮,劉知遠卻拉攏姑息有加。他在位期間不但為活著的大小軍閥加官晉爵,而且還為死去的軍閥贈爵封王。尤其典型的是杜重威這樣一個投降契丹招致後梁滅亡的叛臣,他稱帝後仍然任命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據鄴城不願換防而舉兵反,劉知遠親自帶兵鎮壓迫其投降後,竟仍拜他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直到劉知遠自己病重臨終,才囑顧命大臣殺杜重威父子。由此看來,史評認為“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4是有道理的。


    《資治通鑒》卷285,開運三年八月。


    2《資治通鑒》卷287,天福十二年五月。


    3《資治通鑒》卷287,天福十二年六月。


    4《舊五代史》卷00《漢高祖紀》下。


    第六章後周太祖世宗第一節後周太祖郭威輔弼劉知遠郭威(904—954),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父郭簡,後晉時任順州刺史,後為劉仁恭所殺。唐天祐元年(904)七月二十八日郭威生於堯山,3歲時徙家太原,不久就成為孤兒,由姨母韓氏撫養。他身材魁梧,習武好鬥。8歲時往依潞州(今長治)故人常氏,其時李繼韜在潞州招募兵勇,郭威前去投軍,得到李繼韜的賞識。郭威有些違法犯禁之事,常得其庇護。一次,“威嚐遊於市,市有屠者,常以勇服其市人。威酒醉,呼屠者,使進幾割肉,割不如法,叱之,屠者披其腹示之曰‘爾勇者,能殺我乎?’威即前取刀刺殺之,一市皆驚”。結果還是李繼韜設法讓他脫逃後又招致麾下。後來李存勗殺李繼韜,將其部屬編入自己的親軍“從馬直”,2歲的郭威也在其中,而且因通書算而當上了軍吏。這時他認真讀了《閫外春秋》,因而略知兵法,處事也不再鹵莽。


    劉知遠任後晉侍衛親軍都虞候時,他已主動歸隸其下,很受器重。不論劉知遠調任何處,他都跟隨左右而成心腹。契丹滅後晉時,郭威和蘇逢吉、楊邠、史弘肇等力勸劉知遠建號,成為後漢的開國元勳。“時百度草創,四方猶梗,經綸締構”,都悉心竭力,知無不為,是劉知遠最重要的輔弼功臣之一。


    討平三鎮劉知遠臨終前,以郭威與楊邠、史弘肇等為顧命大臣,要他們輔佐年僅8歲的劉承祐。劉承祐繼位後,以郭威為樞密使。不久,河中節度使(鎮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鎮京兆府,今陝西西安)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發動叛亂,劉承祐派白文珂、郭從義、常思等分別討伐,久而無功。劉承祐征求郭威的意見,想請他出征。郭威說“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2於是劉承祐就加給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督諸將征討三鎮。


    郭威在軍中接見賓客時,衣著寬袍大袖,風度儒雅;上陣打仗時,身著短裝,與士兵一樣。“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3。士兵立功,即與厚賞;作戰負傷,親**問;不管誰提建議,他都能和顏悅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愛戴。這次出征,在議論用兵先後時,他虛心聽3《舊五代史》卷0《周太祖紀》一。2《新五代史》卷《周太祖紀》。取部將扈彥珂的意見而先擊河中。他自柵於城東,令常思柵於城南,白文珂柵於城西,又調壯丁2萬人築連壘以護三柵,用圍而不打的戰術消耗對方實力。一年後,城中兵食俱盡,他下令攻城,一舉獲勝,李守貞與其妻子而死。在此先後,勢力較弱的趙思綰、王景崇也或降或死,從而穩定了局麵。


    《新五代史》卷《周太祖紀》。


    劉承祐論功行賞,加給他檢校太師兼侍中的官爵,要送玉帶給他。郭威說破賊不是他一人之功,還有當朝將相安朝廷,撫內外,使饋餉不斷的辛勞,不能獨受。於是劉承祐把楊邠、史弘肇等一批大臣都召來賜以玉帶。郭威又推功大臣,於是竇貞固、蘇逢吉等都加官進爵。此外,他又提出漢諸宗室、天下方鎮、州縣官員等,於是濫賞遍於天下,而郭威則借此大大提高了聲譽。鄴都起兵乾祐三年(950)四月,郭威被任為鄴都(今河北大名北)留守、天雄軍節度使(鎮鄴都),且以樞密使名義節製河北各州軍事。這年十一月,劉承祐不願再受顧命大臣的控製,與舅父李業等定計,先殺在京的史弘肇、楊邠、王章等,又派人去各地殺郭威、王殷、王峻等人。郭威得知汴京事變後,與親信魏仁浦商量對策,“仁浦勸威反,教威倒用留守印,更為詔書,詔威誅諸將校以激怒之,將校皆憤然效用”。於是郭威就以清君側、殺李業等為名在鄴都起兵,渡河南下。劉承祐一麵派兵抵禦,一麵殺郭威在京的全部家屬,“嬰孺無免者”。幾天後,郭“威兵臨開封城下,劉承祐為亂兵所殺。郭威入京師,縱火大掠”2。為了穩住局麵,他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太後下令立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嗣,派大臣去徐州迎接,同時又讓王峻派人在途中將劉贇殺死。他自己則以北伐契丹為名帶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諸軍將士大噪趨驛,如牆而進,帝閉門拒之。軍士登牆越屋而入,請帝為天子。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然後返回汴京,迫使太後下令由郭威監國。他還發布一篇文告,說自己“遜避無由,g俯遵承,夙夜憂愧”3。其實這場擁戴鬧劇,隻是為了遮人耳目。


    滅漢建周,革故鼎新郭威就任監國不到一個月,就於次年正月正式即帝位,廟號太祖。他自認為是周朝虢叔的後裔,所以定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改為廣順元年(95)。仍建都東京開封府。


    郭威雖是刺史之子,但幼年孤貧,知道民間疾苦,因而即位後就著手革除前朝弊政,減輕賦稅和刑罰。即位當月下詔“凡倉場庫務掌納官吏,無得收‘鬥餘’、‘稱耗’。舊所進羨餘物,悉罷之。”這就減免了原先所收的“鬥餘”、“稱耗”、“羨餘”等額外稅收,大為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詔又說“犯竊盜及奸者,並依晉天福元年(93)以前刑名,罪人非反逆,無得誅及親族,籍沒家貲。”這比後漢時“竊盜一錢以上皆死,又罪非反逆往往族誅籍沒”的規定有了明顯的減輕。廣順二年(952)七月,針對後漢時“犯私鹽、曲無問多少抵死”的規定,下詔“犯鹽、曲者以斤兩定刑有差”。具體規定“諸色犯鹽、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兩,杖八十,配役;五斤已《新五代史》卷《周太祖紀》。


    《資治通鑒》卷289,乾祐三年十一月。


    2《新五代史》卷《周太祖紀》。


    3《舊五代史》卷0《周太祖紀》一。


    下,一斤已上,徒三年;五斤已上,重杖一頓,處死。”同年十一月又下詔“約每歲民間所輸牛皮,三分減二。計田十頃,稅取一皮,餘聽民自用及買賣,惟禁賣於敵國。”這比起原先“兵興以來,禁民私賣牛皮,悉令輸官受直,”在政策上是大大放寬。因為所謂“受直”,後唐明宗時隻給些鹽;後晉天福中期,連鹽也不給了;後漢更嚴厲到“犯私牛皮一寸抵死”的程度。然而,牛皮“民間日用實不可無,帝素知其弊,至是李穀建議均於田畝,公私便之”2。


    唐末以來,在中原有戶部管理的營田務,流弊很多;還有當年朱溫征討淮南時,將掠得的以千萬計的耕牛租給農民,可數十年後,“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廣順三年(953)正月,“敕悉罷戶部營田務,以其民隸州縣,其田、廬、牛、農器並賜見佃者為永業,悉除租牛課。”這樣做無疑會大大調動受益農民的積極性,努力恢複和發展生產。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有人曾建議將部分肥沃的營田出賣,“可得錢數十萬緡以資國。帝曰‘利在於民,猶在國也。朕用此錢何為?’”3由此可見郭威的確與那些隻知一味搜刮的帝王不一樣。


    郭威在整頓朝廷加強皇權方麵也頗有些作為。廣順元年(95)十二月,劉知遠的同母異父弟泰寧節度使(鎮兗州,今屬山東)據兗州反,郭威隨即於次年正月派曹英等前去討伐,五月又親征,斬慕容延超等,鞏固了政權。大臣王峻恃功不遜,幹涉皇權,郭威於廣順三年(953)將其貶為商州(今陝西商州)司馬,不久病死在那裏。至於有“震主之勢”的王殷,乘其入朝加以貶殺。


    郭威在懲治貪官方麵也有許多記載。他的這些改革與整頓,為後周世宗柴榮的著名改革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局麵。


    此外,還應提及的是郭威是曆史上較為節儉的皇帝。他即位伊始就對近臣說“朕起於寒微,備嚐艱苦,遭時喪亂,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下詔悉罷四方貢獻珍美食物。又“內出寶玉器及金銀結縷寶裝床幾、飲食之具數十,碎之於殿廷。帝謂侍臣曰‘凡為帝王,安用此!’仍詔有司,凡珍華悅目之物,不得入宮。”2直到他臨終前,又下詔薄葬“陵所務從儉素,應緣山陵役力人匠,並須和雇,不計近遠,不得差配百姓。陵寢不須用石柱,費人功,隻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切不得傷他人命。勿修下宮,不要守陵宮人,亦不得用石人石獸。隻立一石記子,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隻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3這種精神在封建帝王中是難能可貴的。


    郭威於顯德元年(954)正月病死,終年5歲。


    第二節世宗柴榮《資治通鑒》卷290,廣順元年正月、二年七月。


    2《資治通鑒》卷29,廣順二年十一月。


    3《資治通鑒》卷29,廣順三年正月。


    《資治通鑒》卷290,廣順元年正月。


    2《舊五代史》卷,《周太祖紀》二。


    3《舊五代史》卷3《周太祖紀》四。


    追隨郭威柴榮(92—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本是郭威內侄,後收為養子。生父柴守禮,是郭威妻子柴氏之兄。


    柴榮生於唐天祐十八年(後梁龍德元年,92)九月二十四日,成年以前就生活在姑父郭威家裏。當時郭威見柴榮辦事謹慎,為人厚道,就把家裏開支等事交他去管。柴榮悉心經度,曾與一商人一起到江陵(今湖北荊沙)販賣茶貨,使本不寬裕的家用得到周濟,郭威很賞識他,就把他收為義子。柴榮的這一段經曆,不僅鍛煉了他,更使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這對於他日後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郭威在後漢朝廷中任樞密使時,柴榮被任為左監門衛將軍。郭威改任天雄軍節度使鎮守鄴城(今河北大名東北)時,柴榮就任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並領有貴州(今廣西鬱林)刺史、檢校右仆射的頭銜。郭威帶兵去首都開封奪權時,柴榮便留守鄴城,他是郭威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心腹。


    廣順元年(95)正月,郭威即位為帝,柴榮被任為澶州(今河南濮陽)


    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他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吏民好評。次年正月,慕容彥超在兗州(今屬山東)起兵反周。柴榮幾次上表請求征討,郭威也打算用他,但由於樞密使王峻阻撓而未實現。這年底他晉銜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進一步引起王峻的不滿,廣順三年(953)正月入朝覲見郭威後竟不得留京。直到王峻被貶逐後,柴榮才被任為開封尹,封晉王。


    親征高平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升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控製了最高軍事指揮權。兩天後,郭威病死,秘不發喪。過了四天宣布郭威的遺命“晉王榮可於柩前即位。”柴榮即帝位,是為世宗。


    柴榮即帝位不到十天,潞州(今山西長治)方麵就傳來北漢劉崇舉兵南下的消息,柴榮打算親征,宰相馮道認為不妥,反複諫阻。柴榮則表示自己要學唐太宗,要以泰山壓卵之勢擊敗劉崇。經過一番準備,柴榮於三月十一日親征,十九日即在澤州高平(今屬山西)與北漢契丹聯軍展開大戰。交戰開始,周軍右翼騎兵望風而逃,造成步兵解甲投敵。緊要關頭,柴榮“自率親騎,臨陣督戰”,“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這大大鼓舞了士氣,“戰士皆奮命爭先”,很快扭轉了局麵。隨著增援部隊的到達,周軍大勝。“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北漢軍則“僵屍棄甲,填滿山穀”,劉崇狼狽逃回太原。戰役結束,柴榮不僅獎賞了有功將士,更從嚴懲處了作戰不力的將校,殺樊愛能、何徽等70餘人,“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2。有效地整頓了軍紀,大大提高了戰鬥力,隨後的北伐取得節節勝利,一直打到太原城下,後來還是由於契丹軍隊趕到和久雨致士卒疲病才撤軍南返。


    《舊五代史》卷4《周世宗紀》一。


    2《舊五代史》卷4《周世宗紀》一。


    戰後,柴榮針對戰場上所暴露的問題指出“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選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於是大規模整編禁軍,“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殿前諸班”。“複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2振興百業柴榮關心民間疾苦,采取一係列恢複和發展經濟的措施。顯德二年(955)正月下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稅租。如三周年內本戶來歸者,其桑田不計荒熟,並交還一半;五周年內歸業者,三分交還一分;五周年外歸業者,其莊田除本戶墳塋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諸州,應有陷蕃人戶,自蕃界來歸業者,五周年內來者,三分交還二分;十周年內來者,交還一半;十五周年來者,三分交還一分;十五周年外來者,不在交還之限。”3這些規定促使逃戶及早回歸和荒棄莊田的開墾利用,大大有利於農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


    顯德五年(958),他讀唐朝同州刺史元稹所上的《均田表》後,下詔稱讚此表“較當時之利病,曲盡其情;俾一境之生靈,鹹受其賜”,遂命按表製成《均田圖》賜給諸道節度使、刺史,隨後又派“遣左散騎常侍艾穎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2。連曆代受優待免納租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照平民例納租賦。


    疏浚漕運水路,固然有軍事意義,但對水利灌溉和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顯德二年開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3。


    為了增加勞動力和兵源,柴榮於顯德二年五月下詔限製寺院的發展“諸道州府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一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4還嚴格規定出家為僧尼的條件。這一年共廢寺院3033所,僅保留寺院294所,收效顯著。


    此外,柴榮在漕運和鑄錢等方麵也作了一些變革,減輕了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結束割據局麵奠定了基礎。


    虛心求諫柴榮的虛心求諫也是很有名的。顯德二年二月下詔,他認為自己“涉道猶淺,經事未深,常懼昏蒙,不克負荷”,因而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五代會要》卷2《京城諸軍》。


    2《舊五代史》卷4《周世宗紀》一。


    3《舊五代史》卷5《周世宗紀》二。


    《五代會要》卷25《租稅》。


    2《舊五代史》卷8《周世宗紀》五。


    3《資治通鑒》卷294,顯德五年三月。


    4《舊五代史》卷5《周世宗紀》二。


    勿宜有隱”。這年四月,更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這種大麵積命題對策在曆史上是很少見的。他審讀後,尤對王樸的《平邊策》中所提“先易後難”的主張最為賞識,並且隨即付諸實踐。


    五月,柴榮派向訓、王景等西征,不出半年,先後攻取了後蜀的秦(今甘肅天水)、階(今武都東)、成(今成縣)、鳳(今陝西鳳縣東)等4州之地。十一月,他派李穀等南征,圍攻南唐壽州(今安徽壽縣)等地。顯德三年初,他親征壽州,取得正陽(今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但壽州由於南唐將領劉仁贍死守未能攻下。顯德四年初,柴榮第二次南征,終於攻下了壽州城。這年底,他又第三次南征,連取濠(今鳳陽西北)、泗(今泗縣東南)、楚(今江蘇淮安)、揚等州,到顯德五年,南唐李璠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間4州0縣土地,並付犒軍銀0萬兩、絹0萬匹、錢0萬貫、茶50萬斤、米麥20萬石。並規定今後歲輸貢物0萬。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959)三月,柴榮再次北伐。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到五月就先後收複瀛(今河間)、莫(今任丘北)、易(今易縣)3州和益津(今文安縣境)、瓦橋(今雄縣境)、淤口(今霸縣境)3關,共計7縣之地,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正當柴榮大會諸將,議取幽州(今北京)之時,突然患病,隻得班師回到汴京,六月十九日病逝,年僅39歲。這樣,他想為君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望,終於未能實現。然而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開創新局麵奠定了基礎,所以史評“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是有道理的。他確實是五代時期最為傑出的政治家。


    《舊五代史》卷5《周世宗紀》二。


    《舊五代史》卷9《周世宗紀》六。


    第七章馮道王樸第一節馮道持重鎮俗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出生在“為農為儒,不恒其業”的家庭。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事親孝而為學勤,頗有古風。


    唐末天祐年間,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劉守光失敗後,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東任監軍使的宦官張承業,當了巡官。後張承業把他推薦給晉王,被任命為河東節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後梁軍夾河對壘之時,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令馮道草擬文告發表,馮道執筆久之不寫。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李存勗稱帝後,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在晉梁交戰前線,他在軍中隻搭一茅屋,室內不設床席,睡覺僅用一捆牧草。請將送他在戰爭中掠得的美女,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於別室,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後再送回去。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他就盡自己所有周濟鄉裏,親自種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蕪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裏幫助耕種,事後人家前來道謝,他認為這完全是應該做的。守孝期滿,後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士,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後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後再走,他認為奉詔赴闕,不可擅留,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三代為相李嗣源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即帝位後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不久,遷兵部侍郎。一年後,又遷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製。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太平無事。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借自己在河東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李嗣源問他豐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他說“穀貴餓農,穀賤傷農。”並且特地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


    《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


    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聽了很受感動,命人抄下經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隻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2並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他因勢利導地規勸明宗,既使對方樂於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他還因為“諸經舛謬,與同列李愚委學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陝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雕為印板,流布天下”3。這是中國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李嗣源死後,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後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又任司空。後晉滅後唐時,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事無巨細,悉以歸之。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石重貴時,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出任匡(治同州)節度使,又徙鎮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這種自甘貶辱的態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說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劉知遠建漢稱帝後,他以太師奉朝請。後周滅後漢之後,馮道又被後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明哲保身“長樂老”


    馮道在未發跡時曾寫過一首詩“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反映了他既要潔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後來,有人因他“曆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2,而稱之為不倒翁。


    乾祐三年(950)夏,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曆述自己在後唐、後晉、後漢三朝及契丹入主時期所獲官爵榮寵,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蔭子弟。他寫道“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認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並且明白指出這不足在於“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曆職曆官”。因而他清醒地預見到後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後周取代後漢時,馮道已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客,連郭威都要細察他的反應來決定行止。當郭威進攻洛陽,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後,郭威認為後漢大《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


    2《新五代史》卷54《馮道傳》。


    3《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


    《新五代史》卷54《馮道傳》。


    2《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及注。


    《舊五代史》卷2《馮道傳》。


    臣一定會推戴自己為帝。可是在見到馮道時,發現馮道一點表示都沒有,隻好像往常一樣先向他行禮,馮道仍像平時一樣受之。郭威就意識到取代後漢為帝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就假意提出立劉贇為帝,並且派馮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當時的輿論並沒有把後漢之亡歸罪於馮道,而馮道對於改朝換代喪君亡國也因習以為常而並不在意。柴榮繼位後打算親征劉贇,馮道以為不可,再三諫阻。當柴榮說要以唐太宗為榜樣時,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2。因而惹怒了柴榮,親征時就不要他隨行而讓他去處理郭威的後事。結果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終年73歲。諡文懿,追封瀛王。第二節王樸“平邊策”


    王樸(905—959),字文伯,東平(今屬山東)人。父王序,在王樸顯貴之後才獲贈左諫議大夫。王樸幼年聰慧機警,刻苦好學,寫得一手好文章。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後漢乾祐年間(948—950)他40多歲時才考取進士,接著通過釋褐試,開始步入仕途,被任命為校書郎,依附樞密使楊邠。


    當時後漢政權建立不久,隱帝劉承祐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朝政已經漸趨混亂。加上楊邠與三司使王章、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等大臣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王樸預見到政局必將大亂,陷於其中於己不利,於是就離開楊邠東歸鄉裏。局勢的發展果然不出所料,後來帝舅李業等唆使隱帝誅殺權臣,楊邠、王章、史弘肇三家均被族滅,與三家有交往的人也大多受到牽連,隻有王樸先期離去得以幸免。


    後周初年,柴榮任澶州節度使時,王樸在其帳下任掌書記。柴榮任開封尹時,王樸被朝廷任命為右拾遺,充開封府推官。柴榮繼位為帝後,王樸被任命為比部郎中。顯德二年(955)夏,後周世宗柴榮命在朝的20多名文學之士每人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各一篇,以試其才。其中以王樸的《平邊策》最受重視。


    在這篇著名的時務策中,王樸開宗明義地指出,隻要“觀所以失之之由”,就能“知所以平之之術”。既然失之在於“君暗政亂,兵驕民困”,導致“天下離心,人不用命”。那麽,“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徭役以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這樣就一定可以成功。至於具體的用兵次序,他提出“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即先易後難的原則,主張先攻南唐,“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眾之強弱,攻虛擊弱”,在奪取南唐的江北之地後,“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而平之也”。他認為“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麵並進,席卷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唯並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但亦不足以為邊患,可為後圖,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2《新五代史》卷54《馮道傳》。


    《舊五代史》卷28《王樸傳》。


    王樸的計劃是想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財賦,養北方強大的兵力,然後攻取幽燕,最後取得河東,完成統一大業。此計柴榮雖然並沒有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間4州之地後就移師北伐,由於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見其下一步用兵意圖。但後來宋初的統治者則大體上是按王樸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據勢力的。由此也可見王樸的《平邊策》影響確實不小,他也因之名留青史。


    輔佐世宗王樸的《平邊策》大受後周世宗柴榮的賞識。不久,就升遷為左諫議大夫,知開封府事。旋即又升為左散騎常侍,充端明殿學士,成為柴榮身邊重要的謀士。他與柴榮計議天下大事,所見都不謀而合,於是就付諸實行。顯德三年柴榮南征江淮,就以王樸為東京副留守。班師後,任命他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不久又升任樞密使、檢校太保。第二年,柴榮再次南征,又以王樸留守京師,在此期間,都城秩序井然。


    王樸在任開封知府和東京留守期間,為拓廣京城匠心獨運,“凡通衢委巷,廣袤之間,靡不由其心匠”。在拓展過程中,雷厲風行,連有權勢的大臣藩鎮都怕他三分。故宋人說“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濶。今京師之製,多其所規為。”2王樸多才多藝,“為人明敏多才智,非獨當世之務,至於陰陽律曆之法,莫不通焉”。曾受命校定大曆,“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經之學”,製訂了《大周欽天曆》。又奉詔考正雅樂,“依京房為律準,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長短寸分設柱,用七聲為均,樂成而和”3。著有《律準》行世。顯德六年(959)三月,又奉詔在汴口設鬥門,控製汴河水量,大大改善了漕運。


    王樸為人處事太剛,鋒芒畢露。他於“稠人廣座之中,正色高談,無敢觸其鋒者,故時人雖服其機變而無恭懿之譽”。稱帝前的趙匡胤都對他敬畏有加。然而在柴榮的心目中,他是一位能臣,所以當他從汴口回京途中突然發病去世時,柴榮“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所執玉鉞卓地而慟者數四。贈賻之類,率有加等,優詔贈侍中。”王樸享年54歲4。


    《舊五代史》卷28《王樸傳》。


    2《新五代史》卷3《王樸傳》。


    3《新五代史》卷3《王樸傳》。


    4《舊五代史》卷28《王樸傳》。《舊五代史》作“四十五”歲,今據《新五代史》。第八章楊行密李昪(徐知誥)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五個曆史短暫的朝代,是為五代。與之同時,其他地區還出現過十個割據政權,是為十國。其中楊行密建立的吳、錢鏐建立的吳越,劉隱建立的南漢、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王審知建立的閩,都是在後梁開國前後建立起來的。其創建者,都是唐末的方鎮。高季興是後梁的一個方鎮,他在後梁之後建立的荊南,也稱南平,是十國中最小的一國。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李璠(徐知誥)建立的南唐、劉旻(崇)建立的北漢,是十國中後起的三個小國,分別是在後唐末年、後晉初年和後周初年建立的。十國中,除吳、楚兩國亡於南唐,前蜀、閩亡於後唐,其餘六國都先後亡於北宋。


    第一節楊行密橫行江淮楊行密(852—905),初名行湣,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


    少時孤貧,長大後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據說能手舉百斤,日行三百裏。唐僖宗乾符中期(877年前後),楊行密因參加江淮一帶的農民起義被捕,刺史鄭棨“奇其狀貌”而釋放了他。後來他應募為州兵,戍守朔方(今寧夏靈武),升為隊長。守邊期滿返回,當地軍吏討厭他,要他再次出戍。臨行前軍吏假裝關心,問他還缺什麽,他奮然說“惟少公頭爾!”隨即斬其首,舉兵為亂。他“自募百餘人,皆虓勇無行者”2,統率州兵,“自號八營都知兵馬使”3,刺史郎幼複逃走,他就占據了廬州。中和三年(883),朝廷正式任命他為廬州刺史。


    光啟三年(887),淮南節度使高駢為畢師鐸所攻,楊行密被高駢任為行軍司馬,率兵數千往援,屯駐於蜀岡(今江蘇揚州西北),以誘敵襲營的伏擊戰大敗畢師鐸。高駢被畢師鐸殺害後,楊行密縞軍向城哭三日,攻破城門,占領揚州(今揚州東北)。


    楊行密占領揚州後,派使者到大梁,向當時擁有兼領淮南節度使頭銜的朱溫表示歸附之意。朱溫一麵派人與楊行密結盟,一麵又派兵送李璠去任淮南留後。楊行密發兵擊走李璠,朱溫隻好同意楊行密任淮南留後,雙方關係已現齟齬。


    文德元年(888)正月,孫儒在高郵(今屬江蘇)殺畢師鐸等,並其部眾南攻揚州。楊行密依其謀士袁襲之見先退廬州,然後進襲守備空虛的宣州(今安徽宣城)。龍紀元年(889),唐任命楊行密為宣州觀察使,楊行密派田頵等分別攻取了浙西地區的蘇(今屬江蘇)、常(今屬江蘇)、潤州(今鎮江)。大順二年(89),又攻取了滁(今屬安徽)、和(今和縣)州,勢力不斷擴大。


    《新五代史》卷《吳世家·楊行密傳》。


    2《舊五代史》卷34《楊行密傳》。


    3《新五代史》卷《吳世家·楊行密傳》。


    割據淮南景福元年(892),楊行密攻取了楚州(今魔法老師之洛奇小說5200江蘇淮安),對占據揚州的孫儒構成了南、西、北三麵包抄的形勢,孫儒就焚毀廣陵城,率部渡江,號稱50萬,攻楊行密於宣州,幾次擊敗田頵、劉威,楊行密打算西撤銅官(今安徽銅陵),謀士戴友規說孫儒兵多氣銳,“其鋒不可當而可以挫,其眾不可敵而可久以敝之”。劉威也主張“背城堅柵”,以固守不戰來挫敗長途奔襲之敵。楊行密采納了這一計策。結果孫儒“兵饑,又大疫”被擊敗擒殺。楊行密並其部眾,選編其中精銳5000為親軍,以皂衣蒙甲,號稱“黑雲都”,給以特殊待遇,成為楊行密“驅之即戰、靡不爭先”的主力軍2。這一年,他再占揚州,唐廷任他為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加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年,昇州(今江蘇南京)刺史馮弘鐸來附,他又派田頵等攻掠各地,於是,“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3。楊吳政權的地盤已具雛形。


    乾寧四年(897),被朱溫打敗的朱瑾、李承嗣前來投奔楊行密,李承嗣本是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將領,他從河東帶來的騎兵隊伍大大加強了楊行密的兵力,於是大肆攻掠鄰部。兩浙錢鏐、江西鍾傳、鄂州(今湖北武漢)杜洪等都向朱溫求援,朱溫派朱友恭率步騎萬人南下討伐,楊行密令都將瞿章先據黃州(今黃岡),待朱友恭來攻即南渡固守武昌寨(今武漢),楊行密又派馬珣以精兵5000助守,可還是被朱友恭和杜洪打得大敗,瞿章等3000餘人被俘。這年八月,朱溫又派葛從周率步騎萬人從霍丘(今屬安徽)渡淮河為西路,令龐師古率大軍駐營於清口(今江蘇淮陰)為東路,自北向南發起進攻。楊行密先打東路,一麵用決堰縱水的辦法水淹敵軍,另一麵又令朱瑾率精銳突襲,結果汴軍大敗,名將龐師古被殺。葛從周得知東路失敗,也從濠梁(今安徽鳳陽)撤軍,退到淠河又遭伏擊,各軍勉強北歸。


    乾寧五年(898),錢鏐攻蘇州,楊行密所部周本戰敗,蘇州又為錢鏐所得。天複元年(90)楊行密派李神福南攻,在臨安(今浙江臨安北)大敗錢鏐,擒其將顧全武後回師。次年,馮弘鐸叛變,進攻宣州,被田頵打敗後率部東撤,打算逃往海上。楊行密在東塘(今江蘇常熟東南)攔截,表示願意寬容,勸其回頭。馮弘鐸感激涕零,楊行密就任他為節度副使,而由李神福取代其擁有實權的昇州刺史之職。


    建立吳國乾寧二年(895),唐昭宗曾封楊行密為弘農郡王,天複二年(902),唐昭宗被劫持在鳳翔,派遣江淮宣慰使李儼任楊行密為東麵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進封吳王。次年,他命李神福西攻鄂州的杜洪,在君山(在今湖南嶽陽)打了勝仗。同年,朱溫攻打青州(今山東益都),王師範派人向他求救,他派王茂章率眾往援,大敗汴軍,殺朱溫之子朱友寧。朱溫大怒,親率大軍擊之,結果又被王茂章打敗。然而這時宣州守將田頵由於不《新五代史》卷《吳世家·楊行密傳》。


    2《舊五代史》卷34《楊行密傳》。


    3《新五代史》卷《吳世家·楊行密傳》。


    滿楊行密在攻打錢鏐時的反複態度,起兵叛變,襲擊昇州。潤州守將安仁義聞訊也起兵反叛,進攻常州。楊行密依靠李神福和王茂章分別將其平定。楊行密在與各地軍閥交戰中勝多敗少,江淮地區相對比較穩定,這與他節用安民的指導思想有關。楊行密少時孤貧,深知民間疾苦。他“馳射武伎,皆非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禦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打敗孫儒後,他在淮南“招合遺散,與民休息,政事寬簡,百姓便之”2。他初到淮南時,“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嚐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複承平之舊”3。


    天祐二年(905),楊行密派劉存再次攻打鄂州,終於活捉杜洪,控製了長江中遊這一軍事重鎮。十一月,楊行密病死,終年54歲。後其四子楊溥為睿帝,在位時追尊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


    第二節李璠(徐知誥)


    依附徐溫李璠(888—943),字正倫,徐州(今屬江蘇)人。家世微賤,父李榮在唐末戰亂中不知所終。8歲的他成為孤兒,在濠州(今安徽鳳陽)、泗州(今泗縣東南)一帶流浪。楊行密攻打濠州時掠得他,愛他聰慧有奇貌,打算收為養子,但遭諸子反對,隻好讓部將徐溫收下,於是就成了徐溫的養子,改姓名為徐知誥。


    徐知誥成年後,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待人溫厚而有謀略。他對徐溫很孝順,徐溫曾罵自己的兒子們不如他,因而遭到他們忌恨,尤其是長子徐知訓,幾次想要害死他,都因他人緣好而幸免。後來他擔任樓船軍使,率水軍駐屯在金陵(今江蘇南京)。當柴再用奉徐溫之命攻打宣州(今屬安徽)李遇時,他所部立了大功,因此升任為昇州(今南京)刺史。當時江淮初定,地方長官多為武夫出身,隻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隻有徐知誥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以寬仁為政,因而得到民眾讚譽。當徐溫以齊國公兼兩浙招討使的身份鎮守潤州(今鎮江)時,昇、潤、宣、常(今屬江蘇)、池(今安徽貴池)、黃(今湖北黃岡)等州都為齊國轄地,他聽說徐知誥治理昇州有政績,便前往察看,見府庫充實,城垣修整,就將治所遷到昇州,而讓他去做潤州刺史。起先他不願意,幾次要求去宣州,徐溫不答應。謀士宋齊丘勸他說,在揚州(今江蘇揚州東北)掌權的徐知訓童昏,“老臣宿將不甘詬辱,度其勢,亂在旦暮,蒜山之津不一夕而可以定事,舍此利而求入宣城山中,卒卒度歲月,其亡聊奈何!”徐知誥隨即覺悟,迅速到潤州赴任。果然不久徐知訓為朱瑾所殺,他得到消息搶先進入廣陵(即揚州),平息事態後取代徐知訓而控製了楊吳政權。


    《資治通鑒》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2《舊五代史》卷34《楊行密傳》。


    3《資治通鑒》卷259,景福元年八月。


    史虛白《釣磯立談》。


    滅吳建南唐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便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特地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宋齊丘、駱知祥、王令謀等人都成了他的重要謀士,其他凡有流落在其境內的士人他都加以任用,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盛夏酷暑出行,不張傘蓋也不操扇,左右近侍要為他張傘蓋,他必定婉拒說“士眾尚多暴露,我何用此?”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盡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武義元年(後梁貞明五年,99),楊隆演稱吳王,以身居金陵的徐溫為丞相,徐知誥被任為左仆射、參知政事,在廣陵實際掌權。徐溫的行軍司馬徐玠多次勸徐溫以親子取代徐知誥,於是徐溫令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謀取政權。恰在這時徐溫病死,徐知詢到金陵奔喪。徐玠就改變立場轉而為徐知誥出謀劃策。


    乾貞元年(後唐天成二年,927)十一月,楊溥僭號稱帝,任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掌握實權。大和三年(後唐長興二年,932),徐知誥出鎮金陵,沿用當年徐溫的做法,把兒子李景通(璟)留在廣陵任司徒、同平章事,又讓王令謀、宋齊丘分別擔任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在楊溥身邊安插了一個效忠於他的班子,便於他遙控。次年,他被封為東海郡王。天祚元年(後唐清泰二年,935),晉封為齊王,以昇、宣等0州為齊國,進位太尉、錄尚書事,留鎮金陵。不久,又加九錫,建天子旌旗,且改金陵為西都,以揚州為東都。他依南朝齊、梁故事開國,用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天祚三年(後晉天福二年,937),楊溥遜位,徐知誥正式即帝位,國號大齊,改元為昇元元年,以金陵為都城。這時他一直使用的姓名是徐知誥,直到昇元三年正月才恢複原姓李,改名昪,並且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因而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世稱前主,廟號烈祖。


    保境息民李璠自幼孤貧,深知民間疾苦。在為相時就“禁壓良為賤,令買奴婢者通官作券”2。即帝位後,由於他“性節儉,常躡蒲屨,盥頮用鐵盎,暑則寢於青葛帷。左右使令,惟老醜宮人,服飾粗略。”他“勤於聽政,以夜繼晝,還自江都,不複宴樂。”“死國事者皆給祿三年,分遣使者按行民田,以肥瘠定其稅,民間稱其平允。自是江淮調兵興役及他賦斂,皆以稅錢為率”3。對於用兵,不論是北伐中原還是南向拓疆,他都取慎之又慎的態度,長期奉行“保境息民”的政策。昇元五年(後晉天福六年,94),“江淮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群臣爭言‘陛下中興,今北方多難,宜出兵恢複舊疆。’唐主曰“吾少長軍旅,見兵之為害深矣,不忍複言。使彼民安,則吾心亦安矣,又何求焉?’”4昇元六年(942),“吳越國火,焚其宮室府庫,甲《新五代史》卷2《南唐世家·李昪傳》。


    此據《新五代史》。《舊五代史》作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


    2《資治通鑒》卷283,天福八年二月。


    3《資治通鑒》卷282,天福六年十一月。


    4《資治通鑒》卷282,天福六年四月。


    兵皆盡,群臣請乘其弊攻之,昪不許,遣使吊問,厚賙其乏。錢氏自吳時素為敵國,昪見天下亂久,常厭用兵,及將篡國,先與錢氏約和,歸其所執將士,錢氏亦歸吳敗將,遂通好不絕。昪客馮延巳好論兵,大言,嚐謂昪曰‘田舍翁安能成大事!’而昪誌在守吳舊地而已,無複經營之略也。然吳人亦賴以休息。”值得指出的是,李璠采取這種態度是經過深刻思考的自覺行動,是基於他對全局分析的結果。一次,南唐君臣議政,宋齊丘、馮延巳倡議兼並吳越、閩、楚。李璠說“錢氏父子動以奉事中國為詞,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閩土險瘠,若連之以兵,必半歲乃能下,恐所得不能當所失也;況其俗怙強喜亂,既平之後,彌煩經防。惟諸馬在湖湘間,恣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孟子謂燕人取齊,恐動四鄰之兵,徒得尺寸地而享天下之惡名,我不願也。”由此可見李璠采取“保境息民”的態度是堅決的,因此在其統治區內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南唐境內,“內外寢兵,耕織歲滋,文物彬煥,漸有中朝之風”2。成為“十國”當中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李璠則是當時“十國”中的最為傑出的政治家。


    昇元七年(後晉天福八年,943)二月,李璠疽發於背病死,終年5歲。子璟嗣位,是為中主,改是年為保大元年。


    《新五代史》卷2《南唐世家·李昪傳》。


    2《釣磯立談》。


    第九章錢鏐王審知第一節錢鏐割據兩浙錢鏐(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


    家世以田漁為業。年輕時好拳勇,喜任俠,“不喜事生業,以販鹽為盜”。善射與槊,且稍通圖緯諸書,在當地頗有點名聲。


    唐乾符二年(875),浙西裨將王郢作亂,石鑑(今臨安東南)鎮將董昌招募鄉兵討伐,以錢鏐為偏將,擊敗了王郢。不久,黃巢起義軍打到浙東,將要進攻杭州,錢鏐分析形勢後采用伏擊戰以少勝多打敗黃巢的先頭部隊,然後又設計使黃巢不敢進攻杭州。當時坐鎮揚州的高駢得知後,把董昌和錢鏐召到揚州予以鼓勵,後來表請任命董昌為杭州刺史,董昌把所屬各縣的鄉兵整頓組成八都,以錢鏐為都指揮使。


    中和二年(882),越州(今浙江紹興)觀察使劉漢宏與董昌之間矛盾激化,劉漢宏派其弟漢宥等屯兵於西陵(今蕭山西北)。錢率八部兵渡過錢塘江,偷襲成功,劉漢宥等逃走。接著,錢鏐又在諸暨、蕭山大敗劉漢宏。中和四年,唐僖宗派宦官焦居璠為杭越通和使,要董昌和劉漢宏罷兵和解,雙方都予拒絕。錢鏐攻破越州,劉漢宏逃到台州(今臨海)後被俘殺。錢鏐奏請朝廷以董昌取代劉漢宏為越州觀察使,他自己便占據杭州。


    光啟三年(887),唐廷正式任命錢鏐為左衛大將軍、杭州刺史,董昌為越州觀察使。這一年,高駢被囚,淮南大亂。潤州(今鎮江)守將周寶為其部屬薛朗等所逐,錢鏐乘機迎回周寶,派兵攻占潤州,俘殺薛朗,又派其弟錢鏐逐殺占領鎮將徐約,勢力進一步發展。


    唐昭宗即位後,任錢鏐為杭州防禦使。不久,升越州為威勝軍,以董昌為節度使,封隴西郡王;又升杭州為武勝軍,以錢鏐為都團練使,成及為副使。成及是錢鏐的主要部將,攻城略地之謀多出於成及,錢鏐與之結為姻親以鞏固關係。他又招羅一批文武人才,以杜崧、阮結、顧全武等為將校;以沈崧、皮光業、林鼎、羅隱等為謀士。


    景福二年(893),唐廷任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次年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乾寧二年(895),董昌在越州稱大越羅平國皇帝,錢鏐拒絕董昌的任命,向唐廷報告董昌的反狀。於是昭宗下令削奪董昌的官爵,封錢鏐為彭城郡王,以浙江東道招討使的名義征討董昌。“乾寧四年,鏐率浙西將士破越州,擒昌以獻,朝廷嘉其功,賜鏐鐵券,又除宰臣王溥為威勝軍節度使,而兩浙士庶拜章,請以鏐兼杭、越二鎮,朝廷不能製,因而授之,改威勝軍為鎮東,鏐乃兼鎮海、鎮東兩藩節製”。“鏐如越州受命,還治錢塘(今杭州),號越州為‘東府’”。


    建立吳越國《新五代史》卷7《吳越世家·錢鏐傳》。


    《舊五代史》卷33《錢鏐傳》。


    《新五代史》卷7《吳越世家·錢鏐傳》。


    錢鏐既兼兩鎮,有精兵3萬,占據杭、越等3州,形成割據勢力。天複二年,唐廷封錢鏐為越王。這一年其部將徐綰、許再思等發動叛亂,一度形勢緊張。錢鏐一麵平叛,一麵結好於楊行密,促其召回幫助徐綰作戰的宣州節度使田頵,終於生擒徐綰,平定了叛亂。


    天祐元年(904),“錢鏐求封吳越王,朝廷不許。朱全忠為之言於執政,乃更封吳王”2。朱溫稱帝後,為了利用錢鏐牽製楊渥,封錢鏐為吳越王兼淮南節度使。有人勸他拒絕梁命,“鏐笑曰‘吾豈失為孫仲謀邪!’遂受之。”3於是他由聯楊轉變為聯梁攻楊。朱溫則於開平二年(908)加錢鏐守中書令,開平三年加守太保以示榮寵和拉攏。楊渥派周本等圍攻蘇州(今屬江蘇),結果為錢鏐所敗。乾化元年(9),加鏐守尚書令,兼淮南、宣潤等道四麵行營都統。朱友珪上台時曾冊尊錢鏐為尚父。朱友貞於貞明三年(97)加錢鏐天下兵馬都元帥,開府置官屬。次年,楊隆演攻取虔州(今江西贛州),阻斷了吳越北上中原的陸路交通,錢鏐就從海上入貢京師。梁末帝於龍德元年(92)賜鏐詔書不名。


    李存勗稱帝建後唐,錢鏐遣使到洛陽貢獻,求賜金印玉冊,後唐群臣都認為要求過分,但李存勗曲從其意,勉強答應。錢鏐於是“以鎮海、鎮東軍節度使名目授其子元瓘,自稱吳越國王,命所居曰宮殿、府署曰朝廷,其參佐稱臣,僭大朝百僚之號,但不改年號而已。偽行製冊,加封爵於新羅、渤海,海中夷落亦皆遣使行封冊焉”。後唐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當權,錢鏐遣使致書稱“吳越國王謹致書於某官執事”,言辭悖慢,安重誨怒其無禮,削去錢鏐的“元帥、尚父、國王之號,以太師致仕”。安重誨死後,李嗣源才恢複其原有官爵。


    興修水利錢鏐據兩浙4年。長興三年(932)病卒,終年8歲,是五代十國中享年最高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很重視興修水利,成績顯著。他於天寶三年(後梁開平四年,90)八月築捍海塘,“怒瀨急湍,晝夜衝擊,版築不就又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羅山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依匠人為防之製,又以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九重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漸積,塘岸益固”2。由於防治海潮收到了良好效果,兩浙民間稱他為“海龍王”。為了經常維護重要水利工程,天寶九年(後梁貞明元年,95)“置都水營使以主水利,以主水事,號曰撩淺軍,亦謂之撩清,命於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為田事,治河築堤,一路徑下吳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澱山湖入海,居民旱則運水種田,澇則引水出田。又開東府南湖,即鑒湖,立法甚備”。


    錢鏐“好吟詠,江東有羅隱者,有詩名,聞於海內,依鏐為參佐。鏐嚐2《資治通鑒》卷24,天祐元年閏四月。


    3《新五代史》卷7《吳越世家·錢鏐傳》。


    《舊五代史》卷33《錢鏐傳》。


    2《吳越備史·雜考》。


    《十國春秋》卷78《吳越武肅王世家》。


    與隱唱和,隱好譏諷,嚐戲為詩,言鏐微時騎牛操挺之事,鏐亦怡然不怒”2。天寶三年(90)他回老家,寫了一首《還鄉歌》“三節還鄉兮掛錦衣,父老遠來相追隨。牛鬥無孛人無欺,吳越一王駟馬歸。”3受其影響,他的子孫也大都能詩。


    第二節王審知(附留從效)


    轉戰入閩王審知(8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家世務農,父王恁,早歿。長兄王潮,為縣吏;次兄審邦。審知行三,狀貌魁偉,隆準方口,後來在軍中常乘白馬,故號“白馬三郎”。


    唐末中原淆亂,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王緒攻陷固始,自稱將軍,聽說王潮兄弟勇敢有才能,招至軍中,以王潮為軍校。當時盤踞蔡州的秦宗權擴充勢力,任命王緒為光州刺史,並要他率部共擊黃巢。王緒既厭其屢征租賦,又不願受其控製,遲遲不行。秦宗權大怒,發兵攻討。王緒即率“光、壽兵五千人,驅吏民渡江”,“轉掠江(今江西九江)、洪(今南昌)、虔(今贛州)州”,又“陷汀(今福建長汀)、漳(今漳浦)二州”。“王緒至漳州,以道險糧少,令軍中‘無得以老弱自隨,犯者斬!’唯王潮兄弟扶其母董氏崎嶇從軍,緒召潮等責之曰‘軍皆有法,未有無法之軍。汝違吾令而不誅,是無法也。’三子曰‘人皆有母,未有無母之人;將軍奈何使人棄其母!’緒怒,命斬其母。三子曰‘潮等事母如事將軍,既殺其母,安用其子,請先母死。’將士皆為之請,乃舍之。”2這時,王緒有眾數萬,但“性猜忌,部將有材能者,多因事殺之,潮頗自懼。軍次南安(今南安東),潮說其前鋒將曰‘吾屬棄墳墓、妻子而為盜者,為緒所脅爾,豈其本心哉!今緒雄猜,將吏之材能者必死,吾屬不自保朝夕,況欲圖成事哉!’前鋒將大悟,與潮相持而泣。乃選壯士數十人,伏篁竹間,伺緒至,躍出擒之,囚之軍中。緒後自殺。”3王緒被廢後,眾將推王潮為主。王潮“約其屬,所過秋毫無犯。行及沙縣(今沙縣東),泉州(今屬福建)人張延魯等以刺史廖彥若貪暴,帥耆老奉牛酒遮道,請潮留為州將,潮乃引兵圍泉州”4。光啟二年,王潮攻占泉州,福建觀察使陳岩表王潮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陳岩病死,其婿範暉自稱留後。王潮派王審知率兵討伐範暉,久攻福州不克,而士卒死傷甚眾。王審知請求班師,王潮不許。又請王潮親臨前線督戰並增派援軍。王潮回話說“兵盡添兵,將盡添將,兵將俱盡,吾當自來。”5王審知於是親率士卒強攻,終於在景福二年攻破福州,範暉被殺。唐廷在王潮據有七閩之地後任命他為2《舊五代史》卷33《錢鏐傳》。


    3《新五代史》卷7《吳越世家·錢鏐傳》。


    《資治通鑒》卷25,光啟元年正月。


    2《資治通鑒》卷25,光啟元年八月。


    3《新五代史》卷8《閩世家·王審知傳》。


    4《資治通鑒》卷25,光啟元年八月。


    5《資治通鑒》卷259,景福二年四月。


    福建觀察使,王潮即以王審知為副使。


    建立閩國乾寧四年(897),王潮病重,命王審知知軍府事。王潮死後,王審知讓位給二兄王審邽,王審邦以王審知功高,辭而不受。於是王審知自稱福建留後,表於朝廷。唐末,以福州為威武軍,任王審知為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


    唐亡,朱溫為牽製楊行密,加王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王審知也以聯絡中原來穩固其在福建的統治。由於楊行密據有江淮,王審知所派朝貢使節都泛海到登(今山東蓬萊)、萊(今掖縣)上岸到汴梁(今河南開封),經常遭遇海難,死者十之三四。


    後梁亡,後唐莊宗李存勗即位。王審知仍然遣使奉貢。後唐朝廷也“製加功臣,進爵邑”。


    保境安民王審知出身農家,為人儉約。“嚐衣r,一日袴敗,乃取酒庫酢袋而補之”。使者自南方還,獻玻璃瓶,王審知玩賞之後,擲瓶於地,說“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今沮之,貴後代無為漸也!”2王審知又好禮下士,多方延攬唐末避難福建的名士。唐相王溥之子王淡、楊涉之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等均入其幕府。他“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招來海中蠻夷商賈”。從而發展了福建地區的文化教育和海上貿易。史稱“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與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2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3,王審知病死,終年4歲,諡忠懿。子延翰自稱威武留後。


    留從效留從效(90—92)4,泉州永春桃林(今屬福建)人。年輕時為本城衙兵,以征討臨汀(今長汀)軍功升遷為泉州散員指揮使。閩天德二年(後晉天福九年,944)三月,閩拱宸都將朱文進殺閩王王延羲竊據福州,與前一年二月稱帝於建州(今建甌)的王延羲之弟富沙王王延政相抗。朱文進以其黨羽黃紹頗為泉州刺史。“留從效謂同列王忠順、董思安、張漢思曰‘朱文進屠滅王氏,遣腹心分據諸州。吾屬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賊,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屬死有餘愧!’眾以為然。”5不久,留從效假托收到富沙王令他《舊五代史》卷34《王審知傳》。


    《新五代史》卷8《閩世家·王審知傳》。


    2《舊五代史》卷34《王審知傳》。


    3《舊五代史》作同光元年,今從《新五代史》。


    4馬令《南唐書》留作劉,《五國故事》留作婁。


    5《資治通鑒》卷284,開運元年十月。


    除掉黃紹頗的密旨,帶領眾人殺黃紹頗,把州印交給王延政的侄子王繼勳,請他主持軍府。留從效則自稱平賊統軍使,派人將黃紹頗首級送至建州。王延政即以王繼勳為侍中、泉州刺史,以留從效、王忠順等為都指揮使。朱文進獲悉黃紹頗被殺,立即募兵2萬由林守諒等率領往攻泉州。留從效得到王延政派來2萬援軍的,開城門出戰,大敗福州兵,殺林守諒,隨後又派兵進擊福州。這時福州內部發生變故連重遇殺朱文進歸降王延政後又被裨將林仁翰所殺,林仁翰打算迎王廷政移都福州。南唐中主李璠趁閩中大亂,出兵進取建州,王延政降。南唐軍南下時,留從效歸順南唐,並將王繼勳劫送金陵。李璠即以泉州為清源軍,任命留從效為節度使。於是留從效就占有了泉、漳之地,擁兵不聽南唐調遣,南唐則派兵戍守進行監視。


    南唐軍在閩不得民心,福州守將李仁達歸附吳越,南唐發兵圍攻,結果大敗,“死者二萬餘人,委棄軍資器械數十萬”。留從效趁南唐受挫之機,“謂屯將曰‘此一方東漸於海,與福州世為仇敵;南限廣州瘴癘之地,人使不通;西連鄞水,皆猿徑鳥道;近歲於戈屢動,三農廢業,冬征夏斂,僅足自贍,不煩大軍久駐於此。’屯將皆不對,翌日置酒餞之郊外,屯將不得已皆卷旗而去。從效遂有漳泉之地,李璠不能製,累授從效同平章事兼侍中,封晉江王。”2留從效起自行陣,知人疾苦。割據泉、漳後,“專以勤儉養民為務,常衣布素,置公服於中門,出視事則服之,入則複衣敝布。自言‘我素貧賤,不可忘本也。’民甚愛之每歲取進士、明經,謂之‘秋堂’。”他在泉州又整建城港,招徠海外商賈,影響後世頗大。


    “周世宗時,從效遣牙將蔡仲興為商人,間道至京師,求置邸內屬。是時,世宗與李景畫江為界,遂不納。”2這樣,留從效表麵上仍臣於南唐。宋建隆初年,留從效“上表稱藩,遣使假道吳越入貢,太祖賜詔書以慰之。未至而衙校張漢思、陳洪進劫從效遷於東亭,漢思自稱留後,從效疽發背卒”3。


    留從效宋乾德二年(94)七月去世,終年57歲。


    《資治通鑒》卷28,天福十二年三月。


    2路振《九國誌》卷0《留從效傳》。


    《十國春秋》卷93《留從效傳》。


    2《新五代史》卷8《閩世家·王審知傳》。


    3路振《九國誌》卷0《留從效傳》。


    第十章劉熈鯐F第一節劉熛封南海王劉煟889—942),原名陟。稱帝後改名岩,又改名龔,複以《周易》中“飛龍在天”之義新造一“煛弊鄭音儼,作為名字。


    劉熓譴笫成倘撕笠幔其父劉謙初定居於福建仙遊,後遷居嶺南2。新舊《五代史》對其祖上的記述頗有出入。薛居正說“其先彭城人,祖仁安,仕唐為潮州長史,因家嶺表。”3歐陽修則說“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後徙閩中,商賈南海,因家焉。”4唐末,劉謙為廣州牙將,職級甚卑。當時任南海節度使的宰相韋宙很賞識他,妻以侄女。後來劉謙以軍功任封州(今封開)刺史、賀江鎮遏使,負責守禦梧(今廣西梧州)、桂(今桂林)以西地區。


    劉謙死後,劉煹拇蟾緦躋繼任為封州刺史。天祐二年(905),劉隱通過重賂朱溫被任命為南海節度使,劉熚副使。當時交州(今越南河內)曲顥、桂州劉士政、邕州(今廣西南寧)葉廣略、容州(今北流)龐巨昭等分據各管區,盧光稠據虔州(今江西贛州)、其弟盧光睦據潮州(今屬廣東)、其子盧延昌據韶州(今屬廣東),還有高州(今屬廣東)刺史劉昌魯、新州(今新興)刺史劉潛等70餘寨均不能製。劉隱決定先攻韶州,劉熑銜不宜直攻而可以計取,劉隱不聽,結果大敗而回。此後劉隱就把軍事交給劉熣乒埽劉熛群笙髕街鈁,攻取潮、韶,逐走龐巨昭,攻取邕州,勢力漸次擴大。


    後梁時,劉隱深得朱溫恩寵。開平初,連續加官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領安南都護,充清海、靜海兩軍節度使,進封南海王。


    乾化元年(9),劉隱死,劉煷立。乾化二年,劉煴蝗撾清海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三年,梁末帝即位後,把劉隱的所有官爵轉授給劉煟於是劉熞簿拖封南海王。其實,劉隱和劉煻雜諍罅褐皇琴髡朔而已。


    建立南漢後梁貞明三年(97),劉煶頻塾詵禺(今廣州),廟號高祖。國號大越,改元乾亨,設置百官。劉煶行殖こ煞ǎ禮遇士人,以楊洞潛、倪曙、趙光胤為相。趙光胤“自以唐甲族,恥事偽國,常怏怏思歸。熌訟拔光胤手書,遣使間道至洛陽,召其二子損、益並其家屬皆至。光胤驚喜,為盡心《舊五代史》作初名岩,稱帝後改名陟。今從《新五代史》。


    2據[日]藤田豐八《中國南海古代交通叢考》中《南漢劉氏祖先考》(何健民譯本),第37—50頁。轉引自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985年版,第39頁。


    3《舊五代史》卷35《劉陟傳》。


    4《新五代史》卷5《南漢世家·劉隱傳》。


    《舊五代史》作開平四年三月卒,此從《新五代史》。


    焉”。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後冊立其妻楚王馬殷之女為皇後,又“置選部貢舉,放進士、明經十餘人,如唐故事,歲以為常”。


    乾亨七年(後唐同光元年,923),後唐莊宗李存勗滅後梁。劉熚牌潯威甚盛而恐懼不安,派宮苑使何詞前去探看虛實,“稱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還說“本國已發使臣,大陳物貢,期今秋即至”2。待何詞返回報告說後唐朝政紊亂,內部不穩,難以製禦遠方,就不發貢使,與中原斷絕來往,言談間蔑稱後唐皇帝為“洛州刺史”。


    乾亨九年(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改元為白龍,更名為龔,旋又更名為龔。白龍四年(後唐天成三年,928)三月,楚王馬殷遣舟師攻封州,封州守將兵敗於賀江。劉熅懼,又改年號為大有,大赦境內,派蘇章率3000神弩軍往救,蘇章佯敗誘敵,用鐵索鎖住楚舟後盡殺楚人。大有三年(後唐長興元年,930),劉熍衫釷剜{、梁克貞等攻交州,俘曲顥之子曲承美。梁克貞又攻占城(今越南順化),掠其寶貨而歸。


    劉熚人苛酷,好殺人。“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據爐炭”。他生活奢侈,“厚自奉養,廣務華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飾以金碧翠羽”3。在位2年,大有十五年(後晉天福七年,942)四月病死,終年54歲。


    第二節劉旻盤踞河東劉旻(895—954),原名崇。沙陀部人。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他頗有儀表,長得一部好胡子。年輕時嗜酒好賭,品行無賴,20歲左右應募入河東軍。後唐長興年間(930—933),升遷為虢州(今河南靈寶)軍校。後晉時,劉知遠任河東節度使,就以劉旻為河東步軍都指揮使。一年後,任為麟州(今陝西神木北)刺史。不久,任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兼三城巡檢使,並遙領泗州(今安徽泗縣東南)防禦使。


    後晉開運三年(94),契丹滅後晉,劉知遠在河東起兵稱帝,劉旻被任命為特進、檢校太尉、行太原尹。這年五月,劉知遠率部南下,驅契丹,取大梁(今河南開封),就以劉旻為北京(即太原)留守,鎮守河東地區。不久,又加同平章事以示榮寵。


    乾祐元年(948)二月,劉知遠病死,隱帝劉承祐繼位,大權旁落郭威等人手中。劉旻盡管先被加官檢校太師、兼侍中,次年又加官兼中書令,然而他與郭威之間的矛盾日益發展。他采納判官鄭珙的意見,斷絕向汴京上供征賦,並且“招募亡命,繕完兵甲,為自全之計。朝廷命令,多不稟行,征斂一方,略無虛日,人甚苦之”。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隱帝遇害。郭威先以監國名義控製局麵,派馮道等前往徐州(今屬江蘇)去迎劉旻之子劉旻到汴京繼位。“當是時,人皆《新五代史》卷5《南漢世家·劉煷》。


    2《新五代史》卷5《南漢世家·劉陟傳》。


    3《舊五代史》卷35《劉陟傳》。


    《舊五代史》卷35《劉崇傳》。


    知太祖(郭威)非實意也,旻獨喜曰‘吾兒為帝矣,何患!’乃罷兵,遣人至京師”。不久,郭威稱帝,劉旻被害,劉旻才幡然悔悟。


    建立北漢(東漢)


    後周廣順元年(95)正月,劉旻在太原即帝位,廟號世祖。繼續沿用後漢的國號和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宋人亦稱為東漢。北漢所轄僅河東地區北部2州,地狹物薄。劉旻即位之初曾對近臣說“朕以高祖之業,一朝墜地,今日位號,不得已而稱之。顧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節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廟,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緡,節度使止三十緡,自餘薄有資給而已。”2為發展勢力,劉旻“遣通事舍人李璠間行使於契丹。契丹永康王兀欲與旻約為父子之國,旻乃遣宰相鄭珙致書兀欲,稱侄皇帝,以叔父事之”3。兀欲冊封劉旻為“大漢神武皇帝”。為了向河東地區的南部擴張,劉旻先命其子承鈞率兵攻晉(今山西臨汾)、(今縣)二州,結果不克而退。接著劉旻又親自領兵由陰地關(今靈石南)攻晉州,並向契丹借得騎兵50004,合兵進攻。郭威派樞密使王峻等率大軍往援,兩軍相持0餘日。劉旻被迫撤兵,又逢大雪,損失很大,十亡三四。次年又進攻府州(今陝西府穀),複為折德扆所敗,反而丟失了岢嵐軍(今山西岢嵐)。“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


    高平戰敗顯德元年(954)正月,郭威病死,劉旻大喜,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派楊邠率鐵騎萬人及奚諸部兵五六萬人號稱0萬相助。劉旻以張元徽為先鋒,自將騎兵3萬攻潞州(今長治)。張元徽在太平驛(今襄垣西)擊敗潞州步騎後進圍潞州。


    出於劉旻所料,後周新即帝位的世宗柴榮力排眾議,率軍親征,劉旻與之戰於高平(今屬山西)。劉旻不聽楊邠不可輕敵的告誡,搶先發動進攻,結果先勝而後敗,加上後周援兵趕到,乘勝追擊,劉旻狼狽逃回太原。柴榮進兵圍困,太原岌岌可危,幸得契丹來援,加上久雨不晴,周軍士卒疫病,柴榮才引兵南撤。


    劉旻因太原被圍,以憂得疾,於顯德元年(954)十一月病死,終年0歲。


    《新五代史》卷70《東漢世家·劉旻傳》。


    2《資治通鑒》卷290,後周廣順元年正月。


    3《新五代史》卷70《東漢世家·劉旻》。


    4《新五代史》作五萬,今從《舊五代史》。


    《資治通鑒》卷290,後周廣順元年十二月。


    第十一章馬殷高季興第一節馬殷經營湖南馬殷(852—930),字霸圖,許州鄢陵(今屬河南)人。年輕時做過木工。在蔡州(今汝南)時應募從軍,成為秦宗權部下孫儒的裨將,隨孫儒渡淮攻下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孫儒在宣州(今屬安徽)圍攻楊行密戰死後,眾無所歸,推劉建峰為帥,以馬殷為先鋒,轉攻江西,連占洪(今江西南昌)、鄂(今湖北武漢)、潭(今湖南長沙)、桂(今桂陽)等州,占領湖南之地。乾寧元年(894)唐僖宗任命劉建峰為湖南節度使,馬殷為馬步軍都指揮使。


    乾寧三年,劉建峰為部下所殺。當時馬殷正統兵攻打邵州(今湖南邵陽),潭州遂推行軍司馬張佶為帥。張佶入府時乘馬跌傷,對諸將說“馬公勇而有謀,寬厚樂善,吾所不及,真乃主也。”於是從邵州前線迎回馬殷,共擁為帥。唐廷也即任命他為潭州刺史、判湖南軍府事。


    此後數年間,馬殷派秦彥暉、李瓊等攻下連(今屬廣東)、邵、郴(今屬湖南)、衡(今衡陽)、道(今道縣西)、永(今屬湖南)等州,到光化三年(899)盡有湖南地區。桂管(治今廣西桂林)觀察使劉士政擔心馬殷軍繼續南下,派陳可璠等扼守全義嶺,馬殷所派使者受阻於邊境,於是派李瓊等以7000兵攻之,俘劉士政。於是又盡占桂管所屬各州。天複元年(90),唐廷任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


    建立楚國馬殷所據湖南地區,東有楊行密,北有成汭,南有劉煟強敵環伺,很不穩定。他問計於謀士高鬱,高鬱分析說“成汭地狹兵寡,不足為吾患,而劉熤駒諼騫芏已。楊行密,孫儒之仇,雖以萬金交之,不能得其歡心。然尊王仗順,霸者之業也。今宜內奉朝廷以求封爵而外誇鄰敵,然後退修兵農,畜力而有待爾。”馬殷聽從他的意見,采取聯絡中原,藉以對抗周圍強敵的策略。朱溫進入關中控製唐廷時,楊行密曾遣使到潭州,建議馬殷與己聯合共討朱氏。馬殷權衡利害後謝絕楊氏而依附於朱溫。天祐元年(904),楊行密將在其身邊任黑雲指揮使的馬殷之弟馬賨禮送回潭州,馬賨勸馬殷結好楊氏,“殷作色曰‘楊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討,罪將及吾,汝置此論,勿為吾禍。’”2當楊行密派劉存等圍攻鄂州杜洪時,馬殷即派兵援鄂州。杜洪敗死後劉存等攻馬殷,雙方激戰甚烈,劉存等戰死,馬殷部奪取了嶽州(今湖南嶽陽)。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即位。馬殷遣使修貢,朱溫即以馬殷為侍中兼中書令,封為楚王。這時占據荊南的高季興截斷漢口道路,攔截馬殷的貢《資治通鑒》卷20,乾寧三年四月。


    《新五代史》卷《楚世家·馬殷傳》。


    2《資治通鑒》卷25,天祐元年十二月。


    使。馬殷派許德勳攻討,高季興被迫求和,從而穩定了北麵的局勢。楊行密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呂師周前來投靠,馬殷大喜,立即任命他為馬步軍都指揮使,率兵攻伐嶺南。占領昭(今廣西平樂)、賀(今賀縣)、梧(今屬廣西)、蒙(今蒙山)、龔(今平南)、富(今昭平)等州,控製今廣西的東北大部地區。


    隨著馬殷勢力的壯大,引起占據朗州(今湖南常德)的雷彥恭的恐慌,雷彥恭召楊吳派兵進攻平江(今屬湖南),結果反被許德勳擊敗。馬殷派兵進攻朗州,雷彥恭東逃楊吳。馬殷占領朗州後,澧(今澧縣)、辰(今沅陵)、漵(今黔陽)等州均皆歸附。於是馬殷請升朗州為永順軍,表張佶為節度使。開平四年,又請依唐太宗為秦王時受天策上將的先例,加天策上將軍之號。朱溫同意後,馬殷即開天策府,置官屬,以其弟馬賨、馬存為左右相,以廖光圖等為十八學士。“總製二十餘州,自署官吏,征賦不供”。後梁“末帝時,加馬殷武昌、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洪鄂四麵行營都統”2。


    偃武息民後梁亡,馬殷又向後唐稱臣納貢。莊宗李存勗授馬殷太師、兼尚書令、楚王。“莊宗平蜀,殷大懼,表求致仕,莊宗下璽書慰勞之”。明宗李嗣源即位,馬殷又遣使修貢,得加官守尚書令。“天成二年(927),請建行台。明宗封殷楚國王,有司言無封國王禮,請如三公用竹冊,乃遣尚書右丞李序持節以竹冊封之”。“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翰林學士曰文苑學士,知製誥曰知辭製,樞密院曰左右機要司,群下稱之曰殿下,令曰教”2。


    從乾寧三年任潭州刺史、判湖南軍府事算起,馬殷統治湖南地區35年,基本上實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吳楚之間幾經兵革,均是吳國發動進攻所致。對於荊南,也隻進行有限戰爭而已後唐天成三年,楚將王環大破荊南兵於劉郎洑(在今湖北石首境內),乘勝進逼江陵,卻在同意高季興的求和後班師。對於此事,“楚王殷讓環不遂取荊南,環曰‘江陵在中朝及吳、蜀之間,四戰之地也,宜存之以為吾捍蔽。’殷悅”3。


    馬殷在其統治區內,“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幅湊。湖南地多鉛鐵,殷用軍都判官高鬱策,鑄鉛鐵為錢,商旅出境,無所用之,皆易他貨而去,故能以境內所餘之物易天下百貨,國以富饒。湖南民不事桑蠶,鬱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杼大盛”4。馬殷對中原朝廷“歲貢不過所產茶茗而已。乃自京師至襄(今湖北襄樊)、唐(今河南泌陽)、郢(今湖北京山)、複(今沔陽)等州,置邸務以賣茶,其利十倍又令民自造茶以通商旅,而收其算,歲入萬計。由是地大力完,數邀封爵”。


    《舊五代史》卷33《馬殷傳》。


    2《新五代史》卷《楚世家·馬殷傳》。


    《新五代史》卷《楚世家·馬殷傳》。


    2《資治通鑒》卷27,天成二年八月。


    3《資治通鑒》卷27,天成三年三月。


    4《資治通鑒》卷274,同光三年十二月。


    《新五代史》卷《楚世家·馬殷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通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通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通史並收藏中國通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