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南華聯邦的戰機設計是源於一個正式的空軍報告會,主講人是從美國趕回來的試飛員,蘭黎明的兒子蘭天凱中校。
茫茫碧空,硝煙彌漫,鐵翼劃破雲端,空戰史上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希特霍芬、哈特曼、奧黑爾……這些傳奇人物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取得空戰勝利的?空戰有規律可循嗎?如果有,又是什麽?
自第一架飛機被擊落以來,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飛行員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少數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先後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最經典的如空戰製勝4要素———高度、速度、火力、機動。
但這就是空戰的本質和全部了嗎?沒人知道。
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破解空戰規律的桂冠終於戴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美國空軍少校頭上。
約翰-伯伊德研究的能量機動理論,從此改寫了空戰曆史,這一理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空戰戰術理論,而是更直接影響到戰鬥機的設計思想,可以說是自然科學理論解決作戰難題的成功之作,它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是深刻的。
對任何科學來講,理論是根基,不能想象沒有根基的東西會長久在這個世界存在。
首先,作戰理論的根基仍然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自然科學體係,因而自然科學理論對創新戰略戰術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和獨辟蹊徑的奇特魔力。
在伯伊德之前,沒有人從能量的角度來考慮空戰問題,分析的因素都是飛機的位置、飛機的速度等,這些都是幾何量,可以說是用幾何空戰的觀點來描述空戰戰術的,一直以來飛行員也是這麽思考的。
比如戰鬥機在水平麵的轉彎機動和在垂直麵的俯衝、拉起,這其中就有動能和勢能的轉換,但飛行員們從來都沒有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探討其中的玄機。
伯伊德便開創了空戰理論的新時代:能量空戰vs幾何空戰,其顯著標誌就是伯伊德在其名著《空中進攻研究》裏成功地用能量空戰的觀點解決了滾轉剪刀空戰戰術的正確運用問題。
可見,隻要能找到恰當的切入點,自然科學理論便可以直接用來破解作戰理論的難點和困惑。
其次,戰場指揮官能夠切中要害地運用自然科學理論巧妙地化解戰略、戰術中的未解之謎嗎?不可否認,作戰指揮軍官的知識結構中自然科學理論相對要淺顯和薄弱一些,畢竟血與火的戰場上是短兵相接的慘烈搏殺,作戰指揮軍官需要的是牢固地掌握生死攸關的戰鬥法則。
但作戰指揮軍官隻要舍得下苦功夫,做有心人,還是可以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最高境界。
美國空軍原打算送伯伊德去研究生院攻讀mba,但他為了實現自己多年來創新空戰理論的夙願,執意進入了喬治亞理工學院學習工業工程,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到多個不同的領域。
在這裏,伯伊德因而學到了必要的數學、物理、係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並且在深入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時,終於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戰鬥機在空戰中上下翻飛正像熱力學中係統能量的增加和減少,在空中格鬥中,不是飛機發動機的功率和飛機的速度使你戰勝了敵機,是能量,可用的能量,伯伊德創新空戰戰術的思路終於清晰起來!
軍事轉型與轉變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在伯伊德創立能量空戰新理論的五六十年代,邊緣科學還剛剛興起,自然科學與軍事理論的溝通還缺少相應的橋梁和渠道。
光陰似箭,一晃時代步伐已跨入軍事變革浪潮洶湧澎湃的世紀,軍事轉型的理論創新任務已迫在眉睫地擺在各國軍隊麵前,各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也空前繁榮,如老三論,新三論等等,不勝枚舉。
如何在傳統的貌似縝密的軍事理論體係中打開新的突破口,使其適應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武器係統,看來自然科學理論是一把利劍。
現在研究最熱門的當屬非線性作戰問題了,研究者趨之若鶩,真知灼見卻鳳毛麟角,根源在哪裏?要害就是對非線性理論的一知半解。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怎能企望匯集江海、枝繁葉茂呢?痛定思痛,南華空軍不僅加強了對非線性理論的係統研究,而且又把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等最新科學理論引進來,以期用最新的自然科學成果轟開非線性作戰這座軍事理論城堡的大門。
看來全麵調整作戰指揮軍官的知識結構,加大和加深自然科學理論對其的熏陶,影響其思維模式,創新其作戰理念,是所有人迎接新軍事變革的當務之急。
以伯伊德為首的戰鬥機黑手黨提出一個關鍵性參數稱為單位重力剩餘功率,簡寫為sep。
這參數計算公式為:飛機推力減阻力後乘以對應速度得出剩餘功率,用飛機重力除剩餘功率即為單位重力剩餘功率。
從飛機的飛行力學關係可知,縱向加速度和爬升率都直接與sep成正比,飛機的其他性能參數如穩定盤旋性能、升限等也都與sep有關,隻有瞬時盤旋性能隻與最大可用升力係數及翼載荷有關,與sep無關。
所以,根據不同高度和m數條件下飛機的sep即可畫出在飛行包線內的sep曲線,對比不同飛機的sep曲線即可決定戰鬥機的作戰性能好壞。
這方法目前已風行全球,值得一提的是,sep的絕對值等於同樣條件下飛機的爬升率,計算單位也是m/s,但物理概念是不—樣的,也有人稱sep為能量爬升率。
戰鬥機的單位剩餘功率=(推力-阻力)*速度/重量,在飛行包線裏任何一點,sep較高的一方占優。
能量機動理論的意義在於:
1、定量地對比兩架戰鬥機在整個飛行包線裏的機動性。
2、定量地根據敵我機動性的差別,優化空戰格鬥戰術。
3、定量地對分析設計中的未來戰鬥機在飛行包線裏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定。
公式的要點
1,戰鬥機推重比大能夠更好的獲得較大的sep。
2,較大小的翼載能夠獲得飛行包線上的較好的成績。
3,較小的阻力比增大推力更能提高戰機機動能力。
4,能量的轉化過程影響空戰結果。比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5,能量的改變率較優的戰機在同等的飛行包線情況下擁有更好的機動能力。
他編寫的《空戰攻擊研究》成為南華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的基本戰術教材。
他總結出的戰場上的ooda決策循環理論也是南華空軍研究的重點和作戰指南。
ooda代表observation,orientation,decision,action,即觀察,判斷,決策,行動。
這裏,orientation作調整自己的心態、理解對手的意圖解,這其中,觀察和行動主要是技術手段,但判斷和決策是心理過程。
從此,南華空軍開始研究戰場上人和心理的作用,同時結合戈德爾的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注重研究在閉合係統下對環境情勢的判斷和相應決策的形成和變化。
茫茫碧空,硝煙彌漫,鐵翼劃破雲端,空戰史上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希特霍芬、哈特曼、奧黑爾……這些傳奇人物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取得空戰勝利的?空戰有規律可循嗎?如果有,又是什麽?
自第一架飛機被擊落以來,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飛行員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少數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先後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最經典的如空戰製勝4要素———高度、速度、火力、機動。
但這就是空戰的本質和全部了嗎?沒人知道。
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初,破解空戰規律的桂冠終於戴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美國空軍少校頭上。
約翰-伯伊德研究的能量機動理論,從此改寫了空戰曆史,這一理論的影響是如此深遠,發展到後來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空戰戰術理論,而是更直接影響到戰鬥機的設計思想,可以說是自然科學理論解決作戰難題的成功之作,它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是深刻的。
對任何科學來講,理論是根基,不能想象沒有根基的東西會長久在這個世界存在。
首先,作戰理論的根基仍然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自然科學體係,因而自然科學理論對創新戰略戰術有內在的邏輯力量和獨辟蹊徑的奇特魔力。
在伯伊德之前,沒有人從能量的角度來考慮空戰問題,分析的因素都是飛機的位置、飛機的速度等,這些都是幾何量,可以說是用幾何空戰的觀點來描述空戰戰術的,一直以來飛行員也是這麽思考的。
比如戰鬥機在水平麵的轉彎機動和在垂直麵的俯衝、拉起,這其中就有動能和勢能的轉換,但飛行員們從來都沒有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探討其中的玄機。
伯伊德便開創了空戰理論的新時代:能量空戰vs幾何空戰,其顯著標誌就是伯伊德在其名著《空中進攻研究》裏成功地用能量空戰的觀點解決了滾轉剪刀空戰戰術的正確運用問題。
可見,隻要能找到恰當的切入點,自然科學理論便可以直接用來破解作戰理論的難點和困惑。
其次,戰場指揮官能夠切中要害地運用自然科學理論巧妙地化解戰略、戰術中的未解之謎嗎?不可否認,作戰指揮軍官的知識結構中自然科學理論相對要淺顯和薄弱一些,畢竟血與火的戰場上是短兵相接的慘烈搏殺,作戰指揮軍官需要的是牢固地掌握生死攸關的戰鬥法則。
但作戰指揮軍官隻要舍得下苦功夫,做有心人,還是可以達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最高境界。
美國空軍原打算送伯伊德去研究生院攻讀mba,但他為了實現自己多年來創新空戰理論的夙願,執意進入了喬治亞理工學院學習工業工程,這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涉及到多個不同的領域。
在這裏,伯伊德因而學到了必要的數學、物理、係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並且在深入理解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時,終於碰撞出了靈感的火花:戰鬥機在空戰中上下翻飛正像熱力學中係統能量的增加和減少,在空中格鬥中,不是飛機發動機的功率和飛機的速度使你戰勝了敵機,是能量,可用的能量,伯伊德創新空戰戰術的思路終於清晰起來!
軍事轉型與轉變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在伯伊德創立能量空戰新理論的五六十年代,邊緣科學還剛剛興起,自然科學與軍事理論的溝通還缺少相應的橋梁和渠道。
光陰似箭,一晃時代步伐已跨入軍事變革浪潮洶湧澎湃的世紀,軍事轉型的理論創新任務已迫在眉睫地擺在各國軍隊麵前,各類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邊緣科學也空前繁榮,如老三論,新三論等等,不勝枚舉。
如何在傳統的貌似縝密的軍事理論體係中打開新的突破口,使其適應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武器係統,看來自然科學理論是一把利劍。
現在研究最熱門的當屬非線性作戰問題了,研究者趨之若鶩,真知灼見卻鳳毛麟角,根源在哪裏?要害就是對非線性理論的一知半解。
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怎能企望匯集江海、枝繁葉茂呢?痛定思痛,南華空軍不僅加強了對非線性理論的係統研究,而且又把耗散結構理論、混沌理論等最新科學理論引進來,以期用最新的自然科學成果轟開非線性作戰這座軍事理論城堡的大門。
看來全麵調整作戰指揮軍官的知識結構,加大和加深自然科學理論對其的熏陶,影響其思維模式,創新其作戰理念,是所有人迎接新軍事變革的當務之急。
以伯伊德為首的戰鬥機黑手黨提出一個關鍵性參數稱為單位重力剩餘功率,簡寫為sep。
這參數計算公式為:飛機推力減阻力後乘以對應速度得出剩餘功率,用飛機重力除剩餘功率即為單位重力剩餘功率。
從飛機的飛行力學關係可知,縱向加速度和爬升率都直接與sep成正比,飛機的其他性能參數如穩定盤旋性能、升限等也都與sep有關,隻有瞬時盤旋性能隻與最大可用升力係數及翼載荷有關,與sep無關。
所以,根據不同高度和m數條件下飛機的sep即可畫出在飛行包線內的sep曲線,對比不同飛機的sep曲線即可決定戰鬥機的作戰性能好壞。
這方法目前已風行全球,值得一提的是,sep的絕對值等於同樣條件下飛機的爬升率,計算單位也是m/s,但物理概念是不—樣的,也有人稱sep為能量爬升率。
戰鬥機的單位剩餘功率=(推力-阻力)*速度/重量,在飛行包線裏任何一點,sep較高的一方占優。
能量機動理論的意義在於:
1、定量地對比兩架戰鬥機在整個飛行包線裏的機動性。
2、定量地根據敵我機動性的差別,優化空戰格鬥戰術。
3、定量地對分析設計中的未來戰鬥機在飛行包線裏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和評定。
公式的要點
1,戰鬥機推重比大能夠更好的獲得較大的sep。
2,較大小的翼載能夠獲得飛行包線上的較好的成績。
3,較小的阻力比增大推力更能提高戰機機動能力。
4,能量的轉化過程影響空戰結果。比如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5,能量的改變率較優的戰機在同等的飛行包線情況下擁有更好的機動能力。
他編寫的《空戰攻擊研究》成為南華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的基本戰術教材。
他總結出的戰場上的ooda決策循環理論也是南華空軍研究的重點和作戰指南。
ooda代表observation,orientation,decision,action,即觀察,判斷,決策,行動。
這裏,orientation作調整自己的心態、理解對手的意圖解,這其中,觀察和行動主要是技術手段,但判斷和決策是心理過程。
從此,南華空軍開始研究戰場上人和心理的作用,同時結合戈德爾的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和熱力學第二定律,注重研究在閉合係統下對環境情勢的判斷和相應決策的形成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