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班圖斯坦的實施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部落自治階段:1951年起,依據議會通過的種族隔離法和班圖立法會議條例,264個保留地分為632個部落自治單位。
這一階段可稱為計劃的孕育階段。
第二階段是部族自治階段:1959年,南非政權製定了班圖自治法,所有保留地逐漸並為8個班圖斯坦,至1979年擴至10個。
1963年通過特蘭斯凱班圖斯坦憲法,成立地方政府。
第三階段是班圖斯坦獨立階段:以1976年特蘭斯凱宣布獨立為標誌。
早在1956年,曼德拉就在《解放》雜誌上撰文,揭露班圖斯坦計劃的虛偽性。
他指出,建立和鞏固保留地製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保留地的農民大眾更缺乏土地並且讓他們受窮,另一個目的則是創造一支流動勞工大軍。
這樣,在需要他們的時候,即召來並讓他們居住在臨時工棚裏,不需要時就將他們送回保留地內。
1959年促進班圖自治法案頒布後,曼德拉又進一步指出這一計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政治上來說,在保留地建立自治政府的言論是一個騙局,從經濟上來說,這也是荒謬絕倫的。”
為了實行班圖斯坦計劃,南非政權強迫非洲人遷出他們長期居住的地區,搬到偏僻貧瘠的地區。
如1957—1958年間,政府決定要征用納塔爾省的昂維爾瓦希特農場,在此居住了100多年的241戶非洲人請願無效,拒絕搬遷者被指控為擅自占地,法庭下驅逐令,軍警來到農場,燒掉房屋,逼非洲人搬遷。
1957年,馬馬多拉部落也是被政府軍警以同樣的方式搬遷到梅茨農場去的,400戶非洲人中隻有189戶分配了土地。
1968年,馬讚格的433戶非洲人被命令搬遷,政府甚至動用推土機摧毀房屋,強迫搬遷。
南非總理維沃爾德曾一再表示,讓班圖斯坦獨立是迫不得已。
1961年,他承認:“使南非從一個變多個國家這種支離破碎的局麵,倘使有可能的話,我們當然是願意避免的。然而,白人在這個歸他們所有的國家裏換取他們所要求的自由和權利,允許黑人獨立是誰一可行的辦法。”
維沃爾德的助手也公開承認:“在行政自治方麵,議會所可能準備給予這些地區的,充其量將限於歐洲托管人不至於實際交出主權的地步為止。”
隨著一個個班圖斯坦,後稱為黑人家園的獨立,南非黑人的國籍劃歸班圖斯坦,他們成了南非的外國人、臨時居住者。
班圖斯坦地少人多,湯姆林森委員會曾指出,在經過一很好計劃的農業發展”以後,這些地區最多能夠養活200萬非洲人,而當時的特蘭斯凱就有近200萬人。
據官方公布的人口統計數,1970年非洲人已達1500萬人,到1976年已達1800萬人,這些多餘人口的推一出路就是到白人農場或城市礦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難怪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班圖自治區實際上等於隻是一連串的勞動力儲存所。”
1967年12月,政府規定三類人可以移居黑人家園:
(一)老人、病人及不符合在城區居住條件的人,其中主要是婦女兒童。
(二)在白人農場或白人地區中黑人定居點的多餘的班圖人。
(三)哪些在黑人家園比在白人地區作用更大的有技術的黑人。
從這些成份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工業資產階級需要的是那些廉價的黑人強勞力,老弱病殘不要,有技術的也不歡迎,因為技術工種必須留給那些恥於幹粗活的白人。
這樣,班圖斯坦的成年男子大部分在外做工。
據統計,1970年,9個班圖斯坦外出人口為631200人,其中特蘭斯凱就占224500人。
班圖斯坦計劃不僅意味著白人和黑人的分離,同時也是黑人和黑人的分離。
這主要表現在南非政權在班圖斯坦培植了一批上層階級,作為統治黑人的代理人,班圖斯坦各級官員的選舉或任命均由南非政府一手操縱,特蘭斯凱1963年的立法議會最能說明問題,反對實行種族隔離製的維克托-波托贏得了30個席位,讚成種族隔離製的凱澤-馬坦齊馬隻贏得15個席位,但在12月份立法會議推選首席部長時,馬坦齊馬卻當選了。
同時,各個班圖斯坦的立法議會中超過半數的成員是由上麵指定。
到1971年,特蘭斯凱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規定,以前由議員選舉的部長將由首席部長任命,這樣,由南非白人政權培植的這批黑人上層官僚秉承著主子的意旨,執行著一條反民主的路線,難怪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奧立弗-坦博將這種班圖斯坦化稱為南非政權的黑人防線。
特蘭斯凱是曼德拉、西蘇魯、坦博、溫妮等黑人解放運動領導人的家鄉,這裏的任何政治變動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然而,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他們決不容許拿原則作交易,用對白人政權種族隔離製的讚同甚至默許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1973年12月,白人政權作出了第一步試探,當時的司法部長吉米·克魯格受命來到羅本島,會見了曼德拉等黑人運動領袖。
這是南非黑人解放運動史上第一次:一個白人政府的部長到監獄來探視黑人運動領袖並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盡管克魯格態度謙和,用馬哈拉吉的話說像一隻哈巴狗一樣,而且在會談中用詞謹慎,語意含混,但曼德拉等人很快識破了他來此的政治目的。
克魯格來羅本島的真正意圖是試探有無可能讓曼德拉等人接受分別發展的政策,在會議中,他有一次露出了馬腳,將此意說得十分明確:如果你們準備接受分別發展,盡管你們與我之間仍存在分歧,我準備讓你們在這一發展中發揮政治作用。
挑明的話,他實際上是許諾,如果曼德拉、馬哈拉吉等人願意到黑人家園政府任職,他將允許他們出獄,當然,他隻能是徒勞無益,曼德拉等人的回答很明確:我們不會接受分別發展,而是堅決反對分別發展,如果政府以分別發展為基點進行談判,他不能接受。
曼德拉的思想通過在獄中和實際鬥爭的磨煉,也愈來愈清楚:堅決反對與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合作,堅決反對班圖斯坦的計劃,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黑人——印度人、有色人和非洲人——的任何企圖。
在與克魯格的會談中,曼德拉還向這位白人部長進行了一堂非洲人國民大會鬥爭史的講座,麵對這位享有盛譽的黑人運動領袖,克魯格不得不承認自己對非國大的曆史以及他們的非暴力策略知之甚少。
分別發展一詞在60年代初期由維沃爾德政權生造,實際上是種族隔離製的代名詞。
第一階段是部落自治階段:1951年起,依據議會通過的種族隔離法和班圖立法會議條例,264個保留地分為632個部落自治單位。
這一階段可稱為計劃的孕育階段。
第二階段是部族自治階段:1959年,南非政權製定了班圖自治法,所有保留地逐漸並為8個班圖斯坦,至1979年擴至10個。
1963年通過特蘭斯凱班圖斯坦憲法,成立地方政府。
第三階段是班圖斯坦獨立階段:以1976年特蘭斯凱宣布獨立為標誌。
早在1956年,曼德拉就在《解放》雜誌上撰文,揭露班圖斯坦計劃的虛偽性。
他指出,建立和鞏固保留地製度的真正目的是要使保留地的農民大眾更缺乏土地並且讓他們受窮,另一個目的則是創造一支流動勞工大軍。
這樣,在需要他們的時候,即召來並讓他們居住在臨時工棚裏,不需要時就將他們送回保留地內。
1959年促進班圖自治法案頒布後,曼德拉又進一步指出這一計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政治上來說,在保留地建立自治政府的言論是一個騙局,從經濟上來說,這也是荒謬絕倫的。”
為了實行班圖斯坦計劃,南非政權強迫非洲人遷出他們長期居住的地區,搬到偏僻貧瘠的地區。
如1957—1958年間,政府決定要征用納塔爾省的昂維爾瓦希特農場,在此居住了100多年的241戶非洲人請願無效,拒絕搬遷者被指控為擅自占地,法庭下驅逐令,軍警來到農場,燒掉房屋,逼非洲人搬遷。
1957年,馬馬多拉部落也是被政府軍警以同樣的方式搬遷到梅茨農場去的,400戶非洲人中隻有189戶分配了土地。
1968年,馬讚格的433戶非洲人被命令搬遷,政府甚至動用推土機摧毀房屋,強迫搬遷。
南非總理維沃爾德曾一再表示,讓班圖斯坦獨立是迫不得已。
1961年,他承認:“使南非從一個變多個國家這種支離破碎的局麵,倘使有可能的話,我們當然是願意避免的。然而,白人在這個歸他們所有的國家裏換取他們所要求的自由和權利,允許黑人獨立是誰一可行的辦法。”
維沃爾德的助手也公開承認:“在行政自治方麵,議會所可能準備給予這些地區的,充其量將限於歐洲托管人不至於實際交出主權的地步為止。”
隨著一個個班圖斯坦,後稱為黑人家園的獨立,南非黑人的國籍劃歸班圖斯坦,他們成了南非的外國人、臨時居住者。
班圖斯坦地少人多,湯姆林森委員會曾指出,在經過一很好計劃的農業發展”以後,這些地區最多能夠養活200萬非洲人,而當時的特蘭斯凱就有近200萬人。
據官方公布的人口統計數,1970年非洲人已達1500萬人,到1976年已達1800萬人,這些多餘人口的推一出路就是到白人農場或城市礦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難怪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班圖自治區實際上等於隻是一連串的勞動力儲存所。”
1967年12月,政府規定三類人可以移居黑人家園:
(一)老人、病人及不符合在城區居住條件的人,其中主要是婦女兒童。
(二)在白人農場或白人地區中黑人定居點的多餘的班圖人。
(三)哪些在黑人家園比在白人地區作用更大的有技術的黑人。
從這些成份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工業資產階級需要的是那些廉價的黑人強勞力,老弱病殘不要,有技術的也不歡迎,因為技術工種必須留給那些恥於幹粗活的白人。
這樣,班圖斯坦的成年男子大部分在外做工。
據統計,1970年,9個班圖斯坦外出人口為631200人,其中特蘭斯凱就占224500人。
班圖斯坦計劃不僅意味著白人和黑人的分離,同時也是黑人和黑人的分離。
這主要表現在南非政權在班圖斯坦培植了一批上層階級,作為統治黑人的代理人,班圖斯坦各級官員的選舉或任命均由南非政府一手操縱,特蘭斯凱1963年的立法議會最能說明問題,反對實行種族隔離製的維克托-波托贏得了30個席位,讚成種族隔離製的凱澤-馬坦齊馬隻贏得15個席位,但在12月份立法會議推選首席部長時,馬坦齊馬卻當選了。
同時,各個班圖斯坦的立法議會中超過半數的成員是由上麵指定。
到1971年,特蘭斯凱的憲法修正案進一步規定,以前由議員選舉的部長將由首席部長任命,這樣,由南非白人政權培植的這批黑人上層官僚秉承著主子的意旨,執行著一條反民主的路線,難怪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奧立弗-坦博將這種班圖斯坦化稱為南非政權的黑人防線。
特蘭斯凱是曼德拉、西蘇魯、坦博、溫妮等黑人解放運動領導人的家鄉,這裏的任何政治變動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然而,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即他們決不容許拿原則作交易,用對白人政權種族隔離製的讚同甚至默許來換取自己的自由。
1973年12月,白人政權作出了第一步試探,當時的司法部長吉米·克魯格受命來到羅本島,會見了曼德拉等黑人運動領袖。
這是南非黑人解放運動史上第一次:一個白人政府的部長到監獄來探視黑人運動領袖並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盡管克魯格態度謙和,用馬哈拉吉的話說像一隻哈巴狗一樣,而且在會談中用詞謹慎,語意含混,但曼德拉等人很快識破了他來此的政治目的。
克魯格來羅本島的真正意圖是試探有無可能讓曼德拉等人接受分別發展的政策,在會議中,他有一次露出了馬腳,將此意說得十分明確:如果你們準備接受分別發展,盡管你們與我之間仍存在分歧,我準備讓你們在這一發展中發揮政治作用。
挑明的話,他實際上是許諾,如果曼德拉、馬哈拉吉等人願意到黑人家園政府任職,他將允許他們出獄,當然,他隻能是徒勞無益,曼德拉等人的回答很明確:我們不會接受分別發展,而是堅決反對分別發展,如果政府以分別發展為基點進行談判,他不能接受。
曼德拉的思想通過在獄中和實際鬥爭的磨煉,也愈來愈清楚:堅決反對與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合作,堅決反對班圖斯坦的計劃,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黑人——印度人、有色人和非洲人——的任何企圖。
在與克魯格的會談中,曼德拉還向這位白人部長進行了一堂非洲人國民大會鬥爭史的講座,麵對這位享有盛譽的黑人運動領袖,克魯格不得不承認自己對非國大的曆史以及他們的非暴力策略知之甚少。
分別發展一詞在60年代初期由維沃爾德政權生造,實際上是種族隔離製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