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一覺醒來,己方的軍營突然變成這副模樣,李進傻眼了,光著腳,站在營帳的門口,表情呆滯,動也不動。
這時候,張榮衣冠不整地急匆匆跑過來,看到李進還在怔怔發呆,他衝前去,用力地搖晃李進,大聲喊道:“大將軍,風軍已經殺進來了,我們得趕快跑啊!”
在張榮急促的叫喊聲中,李進總算回過神來,他目光慢慢轉到張榮的臉,喃喃說道:“完了,我軍完了,莫國完了……”
現在哪還有時間聽他念喪經!張榮急得滿頭是汗,衝著李進身後的侍衛們大吼道:“快!快把大將軍帶走,等會風軍衝殺過來,我們誰都跑不掉。”
侍衛們身子同是一震,有人快速地拉來戰馬,侍衛們七手八腳的把李進扶戰馬,護送著他和張榮向後營逃去。
兵敗如山倒。十多萬人的莫軍,在自己的大營裏幾乎沒做出像樣的抵抗,被平原軍殺得大敗,十多萬的將士一股腦的敗退出大營,場麵之混亂,人仰馬翻,單單是自相踐踏而死的莫軍便已不計其數。
等莫軍逃走之後,風軍還裝模作樣的追殺一陣,看到莫國的殘兵敗將逃遠,風軍方麵果斷地放棄追殺,收兵回撤。
他們畢竟是孤軍,也不敢太貿然深入,萬一被敵人抓住機會,包圍起來,後果不堪設想。
且說李進和張榮,這一敗,一下子退出十多裏地,再清點手下的兵力,隻剩下不到五萬人,十多萬的大軍完全被打散了。
當初率領二十萬大軍離都,未立寸功不說,現在還被風軍打得剩下不足五萬人,軍中所有的糧草、輜重丟個精光,自己還有何臉麵回都城去見大王?想到這裏,李進仰天哀歎。
現在他業已心灰意冷,連尋短見自盡的心思都有了。他看向同樣狼狽不堪的張榮,絕望地說道:“張大人,這次我……可能在劫難逃了,若是……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還望張大人能看在你我同殿稱臣十多年的交情,多多照顧我的家人……”說到這裏,他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張榮心中一動,拉著李進向一旁的無人處走了走,然後瞧瞧四周,壓低聲音說道:“大將軍,大王的為人你是知道的,此戰輸得如此之慘,回去之後肯定無法善了,如想活命,大將軍現在就得趕快跑啊!”
“跑?”李進苦笑,說道:“我還能跑到哪去?現在家人都在都城,我要是跑了,全家下都得遭殃。”
張榮眼珠轉了轉,說道:“這點大將軍無須擔心,我會照顧好大將軍的家人。”
就算沒有家人這方麵的顧慮,李進還是不想逃走,躲躲藏藏的過一輩子。
他養尊處優慣了,哪還能過得了普通人的生活?他連連搖頭,說道:“我寧願受大王的責罰,也不願一輩子都提心吊膽的過活啊。”
張榮理解地點點頭,仿佛突然想了什麽,低聲說道:“大將軍若想躲過大王的責罰,曰後又應能榮華富貴,辦法也不是沒有。”
李進聞言眼睛頓是一亮,急忙追問道:“有什麽辦法?張大人快快講來。”
張榮把李進向自己近前拉了拉,貼近他的耳邊,說道:“投靠風國。”
啊?李進大吃一驚,兩眼瞪得溜圓,難以置信地看著張榮。後者輕歎口氣,說道:“這是唯一的辦法了。現在來看,鎮江肯定抵禦不住北岸的風玉聯軍,都城告破隻是時間問題,莫國已無回天之術,現在隻有倒戈向風國,才是保住自己和家人姓命的唯一出路,大將軍可不要在一顆樹吊死啊!”
李進吸了口氣,張榮說得不無道理,隻是,他畢竟是大將軍,讓他投降、倒戈,在情感這一關實在有點過不去。
沉吟了好半晌,他連連搖頭,正色說道:“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想背負叛國的罵名……”
不等他說完,張榮已意味深長地打斷道:“青羽和聶澤,皆非風人,但倒戈風國之後,現已是風國堂堂的將軍,可普天之下又有幾人罵過他們?此戰,莫國必亡,大將軍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為家人們爭取一條活路啊!”
張榮的這番‘肺腑之言’算是徹底把李進的心打動了。倒戈向風國,之所以不容易留下罵名,因為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遵從天子,回歸天子帳下。
有當今天子這個金字招牌在,投靠風國就等於是應天子之召,棄暗投明,重歸正統。
再三思量下,李進的心裏已然接受了張榮的勸見,隻是……他眉頭大皺,低聲問道:“可是我現在若投靠風國,家人們怎麽辦啊?大王又怎會放過我的家人?”
張榮樂了,說道:“我不是說了嗎?大將軍的家人由我來照顧,絕不會有任何閃失。”話已經說到這裏,他不再隱瞞,正色道:“其實,我與風國早有往來,我家中便住有‘風國使節’,我的家人已在‘風國使節’的幫助之下秘密轉移到安全之處,如果大將軍肯聽我之勸,隨我一同降風,我現在便可派人回都,轉告‘風國使節’,保護好大將軍的家眷。”
李進難以置信地看著張榮,這隻老狐狸,好重的心機啊,竟然早早的就和風國私通,為他自己留退路了。
不過現在已不是計較這些的時候,他關切地問道:“風國使節肯……肯幫我嗎?風國會接納我嗎?”
張榮拍著胸脯保證,說道:“大將軍盡管放心!大將軍在莫國德高望重,一呼百應,曰後風國接收莫國之時,很需要大將軍這樣的人才坐鎮莫地,代替風國治理,風國在寧地扶植的蔡家就是個最佳的例子。”
這翻話李進是相信的,而且蔡家在風國寧地確實做得風升水起,賺足了實惠。
他眼珠連轉,又尋思了半晌,他拱起手來,衝著張榮深施一禮,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多謝張大人開導,我倒戈風國一事,還要多多倚仗張大人出力啊!”
李進被張榮成功勸降,決定投奔風國。
在莫國,他覺得自己的威望比張榮要高得多,現在可以借著張榮做跳板,曰後,自己也很有可能會成為風國第二個蔡頌,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但張榮也不是傻子,他有他的想法,自己勸降李進,這個功勞太大了,對風國意義深遠,作用不可限量,也足以保證讓自己坐穩風占莫地的第一把交椅了。
李進和張榮,都是十足的小人,自私自利,又各懷鬼胎。
由於顧忌家眷的安危,李進止住敗勢後,沒有馬向風國倒戈,而是先在原地駐紮,並拜托張榮,派人騎快馬趕回都城,聯係風國細作,先把自己的家人保護好。他自己也正好趁此機會,把更多被打散的兵將收攏回來。現在,他麾下的將士們就是他投降的本錢,收攏的兵力越多,投靠風國時所能得到的功勞就越大。這一點李進還是明白的。
且說唐寅那一邊,攻打己方的莫軍其營地突然大亂,喊殺四起,隨後還著起大火。不知內情的風軍將士完全被莫營的突變搞蒙了,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有人第一時間便提出莫營肯定是遭到己方軍隊的偷襲,現在己方應該馬出擊,進攻敵營。不過聶澤則表示反對,他覺得己方的水軍已然全軍覆沒,不可能再把軍隊運送到南岸,己方的軍隊也不可能從天而降的去偷襲敵營,這很可能是莫軍自己搞的把戲,其目的就是引己方的軍隊出營一戰。
這也不能怪聶澤謹慎膽小,耽誤了大好的戰機,平原軍和飛羽軍的偷渡實在太出人意料,即便風軍自己這邊也沒有預料到。
風軍將士們隔岸觀火,看著莫軍自己折騰,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連聶澤也看出不對勁了,如果莫軍隻是演戲,那不可能把自己的整座營地都放火燒掉,那投入的成本也太大了。
直至平原軍和飛羽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風軍這邊才算搞明白,原來真是己方的軍隊成功偷渡到南岸,一口氣,把莫國的中央軍殺了個大敗。
隨著平原軍和飛羽軍的到來,讓受困於鎮江水師大營的風軍將士們欣喜若狂,人們總算重新看到了希望,甚至還有直接向莫國都城推進的可能。
好事成雙。平原軍和飛羽軍與唐寅一眾匯合不久,戰敗的莫軍突然派來使節,表示大將軍李進和太傅張榮願意率殘兵向風國投降,還望風軍接納。
聽明莫軍使者的來意,唐寅大喜,如果李進和張榮能率軍投降,對莫國不僅是兵力的損失,更是士氣的沉重打擊,對己方太有利了,隻是,他不確定的是李進和張榮到底是真降還是詐降。
他對莫軍使者提出,如果李進和張榮真願向風國投降,那麽就讓他二人親自前來負荊請罪,隻要是真心投誠,自己定既往不咎,還會重重獎賞他二人。
一覺醒來,己方的軍營突然變成這副模樣,李進傻眼了,光著腳,站在營帳的門口,表情呆滯,動也不動。
這時候,張榮衣冠不整地急匆匆跑過來,看到李進還在怔怔發呆,他衝前去,用力地搖晃李進,大聲喊道:“大將軍,風軍已經殺進來了,我們得趕快跑啊!”
在張榮急促的叫喊聲中,李進總算回過神來,他目光慢慢轉到張榮的臉,喃喃說道:“完了,我軍完了,莫國完了……”
現在哪還有時間聽他念喪經!張榮急得滿頭是汗,衝著李進身後的侍衛們大吼道:“快!快把大將軍帶走,等會風軍衝殺過來,我們誰都跑不掉。”
侍衛們身子同是一震,有人快速地拉來戰馬,侍衛們七手八腳的把李進扶戰馬,護送著他和張榮向後營逃去。
兵敗如山倒。十多萬人的莫軍,在自己的大營裏幾乎沒做出像樣的抵抗,被平原軍殺得大敗,十多萬的將士一股腦的敗退出大營,場麵之混亂,人仰馬翻,單單是自相踐踏而死的莫軍便已不計其數。
等莫軍逃走之後,風軍還裝模作樣的追殺一陣,看到莫國的殘兵敗將逃遠,風軍方麵果斷地放棄追殺,收兵回撤。
他們畢竟是孤軍,也不敢太貿然深入,萬一被敵人抓住機會,包圍起來,後果不堪設想。
且說李進和張榮,這一敗,一下子退出十多裏地,再清點手下的兵力,隻剩下不到五萬人,十多萬的大軍完全被打散了。
當初率領二十萬大軍離都,未立寸功不說,現在還被風軍打得剩下不足五萬人,軍中所有的糧草、輜重丟個精光,自己還有何臉麵回都城去見大王?想到這裏,李進仰天哀歎。
現在他業已心灰意冷,連尋短見自盡的心思都有了。他看向同樣狼狽不堪的張榮,絕望地說道:“張大人,這次我……可能在劫難逃了,若是……若是真有個三長兩短,還望張大人能看在你我同殿稱臣十多年的交情,多多照顧我的家人……”說到這裏,他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張榮心中一動,拉著李進向一旁的無人處走了走,然後瞧瞧四周,壓低聲音說道:“大將軍,大王的為人你是知道的,此戰輸得如此之慘,回去之後肯定無法善了,如想活命,大將軍現在就得趕快跑啊!”
“跑?”李進苦笑,說道:“我還能跑到哪去?現在家人都在都城,我要是跑了,全家下都得遭殃。”
張榮眼珠轉了轉,說道:“這點大將軍無須擔心,我會照顧好大將軍的家人。”
就算沒有家人這方麵的顧慮,李進還是不想逃走,躲躲藏藏的過一輩子。
他養尊處優慣了,哪還能過得了普通人的生活?他連連搖頭,說道:“我寧願受大王的責罰,也不願一輩子都提心吊膽的過活啊。”
張榮理解地點點頭,仿佛突然想了什麽,低聲說道:“大將軍若想躲過大王的責罰,曰後又應能榮華富貴,辦法也不是沒有。”
李進聞言眼睛頓是一亮,急忙追問道:“有什麽辦法?張大人快快講來。”
張榮把李進向自己近前拉了拉,貼近他的耳邊,說道:“投靠風國。”
啊?李進大吃一驚,兩眼瞪得溜圓,難以置信地看著張榮。後者輕歎口氣,說道:“這是唯一的辦法了。現在來看,鎮江肯定抵禦不住北岸的風玉聯軍,都城告破隻是時間問題,莫國已無回天之術,現在隻有倒戈向風國,才是保住自己和家人姓命的唯一出路,大將軍可不要在一顆樹吊死啊!”
李進吸了口氣,張榮說得不無道理,隻是,他畢竟是大將軍,讓他投降、倒戈,在情感這一關實在有點過不去。
沉吟了好半晌,他連連搖頭,正色說道:“我寧願戰死沙場,也不想背負叛國的罵名……”
不等他說完,張榮已意味深長地打斷道:“青羽和聶澤,皆非風人,但倒戈風國之後,現已是風國堂堂的將軍,可普天之下又有幾人罵過他們?此戰,莫國必亡,大將軍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得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為家人們爭取一條活路啊!”
張榮的這番‘肺腑之言’算是徹底把李進的心打動了。倒戈向風國,之所以不容易留下罵名,因為有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遵從天子,回歸天子帳下。
有當今天子這個金字招牌在,投靠風國就等於是應天子之召,棄暗投明,重歸正統。
再三思量下,李進的心裏已然接受了張榮的勸見,隻是……他眉頭大皺,低聲問道:“可是我現在若投靠風國,家人們怎麽辦啊?大王又怎會放過我的家人?”
張榮樂了,說道:“我不是說了嗎?大將軍的家人由我來照顧,絕不會有任何閃失。”話已經說到這裏,他不再隱瞞,正色道:“其實,我與風國早有往來,我家中便住有‘風國使節’,我的家人已在‘風國使節’的幫助之下秘密轉移到安全之處,如果大將軍肯聽我之勸,隨我一同降風,我現在便可派人回都,轉告‘風國使節’,保護好大將軍的家眷。”
李進難以置信地看著張榮,這隻老狐狸,好重的心機啊,竟然早早的就和風國私通,為他自己留退路了。
不過現在已不是計較這些的時候,他關切地問道:“風國使節肯……肯幫我嗎?風國會接納我嗎?”
張榮拍著胸脯保證,說道:“大將軍盡管放心!大將軍在莫國德高望重,一呼百應,曰後風國接收莫國之時,很需要大將軍這樣的人才坐鎮莫地,代替風國治理,風國在寧地扶植的蔡家就是個最佳的例子。”
這翻話李進是相信的,而且蔡家在風國寧地確實做得風升水起,賺足了實惠。
他眼珠連轉,又尋思了半晌,他拱起手來,衝著張榮深施一禮,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多謝張大人開導,我倒戈風國一事,還要多多倚仗張大人出力啊!”
李進被張榮成功勸降,決定投奔風國。
在莫國,他覺得自己的威望比張榮要高得多,現在可以借著張榮做跳板,曰後,自己也很有可能會成為風國第二個蔡頌,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但張榮也不是傻子,他有他的想法,自己勸降李進,這個功勞太大了,對風國意義深遠,作用不可限量,也足以保證讓自己坐穩風占莫地的第一把交椅了。
李進和張榮,都是十足的小人,自私自利,又各懷鬼胎。
由於顧忌家眷的安危,李進止住敗勢後,沒有馬向風國倒戈,而是先在原地駐紮,並拜托張榮,派人騎快馬趕回都城,聯係風國細作,先把自己的家人保護好。他自己也正好趁此機會,把更多被打散的兵將收攏回來。現在,他麾下的將士們就是他投降的本錢,收攏的兵力越多,投靠風國時所能得到的功勞就越大。這一點李進還是明白的。
且說唐寅那一邊,攻打己方的莫軍其營地突然大亂,喊殺四起,隨後還著起大火。不知內情的風軍將士完全被莫營的突變搞蒙了,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麽事。
有人第一時間便提出莫營肯定是遭到己方軍隊的偷襲,現在己方應該馬出擊,進攻敵營。不過聶澤則表示反對,他覺得己方的水軍已然全軍覆沒,不可能再把軍隊運送到南岸,己方的軍隊也不可能從天而降的去偷襲敵營,這很可能是莫軍自己搞的把戲,其目的就是引己方的軍隊出營一戰。
這也不能怪聶澤謹慎膽小,耽誤了大好的戰機,平原軍和飛羽軍的偷渡實在太出人意料,即便風軍自己這邊也沒有預料到。
風軍將士們隔岸觀火,看著莫軍自己折騰,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連聶澤也看出不對勁了,如果莫軍隻是演戲,那不可能把自己的整座營地都放火燒掉,那投入的成本也太大了。
直至平原軍和飛羽軍大獲全勝,凱旋而歸,風軍這邊才算搞明白,原來真是己方的軍隊成功偷渡到南岸,一口氣,把莫國的中央軍殺了個大敗。
隨著平原軍和飛羽軍的到來,讓受困於鎮江水師大營的風軍將士們欣喜若狂,人們總算重新看到了希望,甚至還有直接向莫國都城推進的可能。
好事成雙。平原軍和飛羽軍與唐寅一眾匯合不久,戰敗的莫軍突然派來使節,表示大將軍李進和太傅張榮願意率殘兵向風國投降,還望風軍接納。
聽明莫軍使者的來意,唐寅大喜,如果李進和張榮能率軍投降,對莫國不僅是兵力的損失,更是士氣的沉重打擊,對己方太有利了,隻是,他不確定的是李進和張榮到底是真降還是詐降。
他對莫軍使者提出,如果李進和張榮真願向風國投降,那麽就讓他二人親自前來負荊請罪,隻要是真心投誠,自己定既往不咎,還會重重獎賞他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