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喜樂卻是不願意放棄的,再窮不能窮教育。他想了想道:“我過幾天到縣裏去打聽打聽,看有沒有合適的讀書人,若是他樂意過來給咱們村的孩子上課,咱們可以聘用他。”裏正眼睛一亮,夫子很難尋,尤其他們這窮山僻壤的,這已經不是錢不錢的問題。不少讀書人清高,不屑於教導一群粗鄙農家子。可常喜樂是秀才,有他出麵邀請卻是不同。因為必是有未考中功名之人,想從常喜樂這裏得到教導,為了常喜樂他們也願意前來。“這主意好!若有你出馬,應是容易許多。隻要有人肯來,不管住宿還是平時吃飯、洗衣服、燒柴火等的,都給他包圓了。哦,錢也不會少的!”常喜樂笑著點頭,他現在有高元給他弄來的資料,就不信沒有人不上鉤的。之前他也是怕一些有才學卻太過迂腐的讀書人把他們村孩子給教壞了,在原有記憶裏,隻會死讀書的人可是不少。可他現在的籌碼比之前還大,也就能慢慢篩選了。稻香縣的讀書人不成,還有其他地方的。第58章 新夫子治理鹽堿地並不是易事,尤其這麽大一片地方,不僅僅要考慮當前要治理的一小部分,還得為之後治理其他土地打算。如此一來前期的準備工作就非常多了,要仔細的統籌計劃才行。而這方麵桃源村的人雖然也能找到能人幫忙,可大家都是沒有經驗,籌備工作依然會耗費不少精力和時間。這段時日常喜樂必是沒有心思分心在學堂上,不管是教育還是治理鹽堿地都是不可以耽擱的。所以他先讓常喜盛在縣裏調查一下情況,並宣傳一下他們桃源村想要請夫子的消息。稻香縣裏雖然不像府裏有專門查探消息的地方,但是因為縣城小,大家都知根知底,想要查探消息並不困難。尤其讀書人更少,常喜盛不過用幾天功夫,就把縣裏頭讀書人的情況摸得差不多。不僅如此,縣城裏的人幾乎都知道桃源村的人想要邀請夫子。大家議論紛紛,都說這桃源村從前不顯山不露水,沒想到沒多久工夫就能辦學堂了。在稻香縣,學堂還是非常稀少的,能請得動夫子的家族都是本地頗有名望的,而鄉村裏則一所學堂都沒有。有些人也嘲笑,說一群泥腿子異想天開,雖然出了一個神童常喜樂,可不代表泥腿子能走這條道啊。如此,不過是嘩眾取寵罷了。不掛眾人如何評價,這事至少是宣傳出去了。能這般迅速也是因為常喜盛之前在縣裏奔波打下基礎的功勞,否則若是像以前一樣,必是沒有這麽順利。之前沈家商隊到桃源村裏將常家生產的東西運走,這事早就傳遍了整個稻香縣。大家都意外不已,雖說之前因為常喜盛,對常家的產的東西並不陌生,可完全沒有想到還能賣到府裏去!雖說不少人並不認識沈家,可覺得竟然能吸引府裏商隊親自過來運回去,那東西必是十分好的。因為就連錢家,那也得自討腰包護送收上來的玩意。不少人好奇心的驅動,紛紛到常喜盛那裏購買能讓府裏親自過來拿貨的東西是什麽味道。如此一來倒是讓常家在縣裏的生意更好了,比常喜盛這段日子辛苦吆喝不知道有效多少倍。常喜盛那邊調查得差不多,常喜樂就帶著常昱一起到縣裏去。“我按照你之前交代的,那種隻知道讀書的,還有不學無術、名聲不佳以及家中不便的都給踢出去,隻剩下這兩位。”常喜樂雖然早就料到合適的人不多,卻沒有想到隻剩下兩個人初檢合格。常喜盛歎道:“咱們縣裏讀書人本就不多,都是有錢人家才能去私塾。這些人家出來的,多半對咱們這些泥腿子都瞧不上,言語裏頗多嫌棄,更別說到咱們山溝溝裏做夫子。而貧寒人家出身的,又太過珍惜得之不易的機會,基本都是全身心埋到書堆裏。又或者跟那些有錢人家子弟一樣觀點,再加上又考慮你說的那些,最後就剩下這兩人了。”常喜樂聽此也隻能歎了一口氣,之前想要自己來也就是覺得想要尋一個合適的夫子並不容易,如今一看果然如此。“咱們村要請夫子的消息放出去,就沒有人過來毛遂自薦嗎?”常喜盛搖頭道:“沒有。”文人本就相對清高,加上大家都有一種送上門的不值錢感覺。去桃源村做夫子又不是什麽非常好的選擇,未考上秀才的基本都還在學堂裏攻讀,考上的大部分則在縣學裏。不管是在家中還是在學堂,縣裏學習氛圍更濃,如是有想不明白的難題,還有人一同探討。如此一來大家更加不願意去到桃源村這山旮旯裏,況且還有不少人都是拖家帶口的。常喜樂也明白這點,談不上失望,原本也隻是為了讓大家心裏有個底而已。“你把兩人的情況跟我說一下。”常喜盛將剩下二人情況一一告知給常喜樂,一人名為宋挽呈,在稻香縣裏算是書香門第出身。家中父親和爺爺都考得秀才功名,隻不過也都止步於此。如今宋挽呈也考中了秀才,使得宋家名聲更旺。宋家家境不錯,宋挽呈為家中獨子,平時日子過得頗為富足,穿戴用物都是極好的。而另一個叫馮天欽,其狀況跟常家從前頗為相似,家境一般,一家子傾盡全力供他一個。常喜盛道:“我覺得這個馮天欽挺合適,他不僅用功學問好,還經常會抄書和給別人寫書信賺錢。如今他也極少會去學堂了,多半是在家裏攻讀。而且他家裏人多,家中父母有兄弟照顧,來咱們桃源村也不會礙什麽事。對了,他如今雖然已經二十歲,卻並未成婚。”在這裏還在努力科考的學子相對結婚比較晚的,多半是怕分了心。也有的人想得深遠的,不想早早定下,若是他日飛黃騰達,家中的妻子就配不上了,成為了阻礙。“那宋挽呈呢?”“他這人不太定性,經常出門遊山玩水,聽說他之前還跟人去跑商,一去竟是去了一年多,才剛回來沒有多久。所以他十八歲就考中秀才,卻一直沒有精進。”常喜盛有些不讚同道,覺得宋挽呈沒有讀書人的模樣,全然忘記常喜樂跟宋挽呈半斤八兩。不過常喜盛的偏見也並無道理,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可這世想要在科考上有所作為,就得寒窗苦讀。除非天生極其聰慧,否則很難在考試上有所建樹。常喜樂好奇問道:“這個宋挽呈多大年紀?”“如今已經二十有八了,最大的孩子都已經有五六歲了。”常喜樂點了點頭,“這兩個都是有秀才功名的,沒有功名的沒有合適的嗎?”常喜盛搖頭道:“那些人基本都不願意離開縣城,想要在學堂裏多學點東西。不在意學堂的,多半又是功課不大好,平日好玩的。”“咱們村子要請夫子的事傳出去,大家有什麽反應?”常喜盛有些憤憤不平道:“普遍老百姓就罷了,多是覺得咱們村大手筆。反倒是一些讀書人,覺得這是有辱斯文,什麽人都能來讀聖賢書了。這使得一些本來心動的,被這話刺激的不敢接這一茬了。”“他說這話也沒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桃源農家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絡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絡繽並收藏桃源農家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