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閣下以何為辯,焦天瑞目光直視蘇洵。
蘇洵緩緩道:“我隻讀過幾年書,懂得卻也並不是太多,這出的第一道題,還是由兄台先出。”
焦天瑞皺了皺眉頭,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婆媽,便先出題了。”
我最近也有看書,看的乃是關於農事與樂理,這其中滋味,頗有心得。
蘇洵點了點頭,沉聲道:“既然兄台有心得體會,何不席地而坐,一吐為快。”
焦天瑞點了點頭,當即盤膝在地麵,與蘇洵席地而坐。
兩人之間,雖是辯學,但卻並沒有辯論的架勢,想要在道理上說服對方,本就很難。
所以,更加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胸襟,這樣才能夠讓對手折服。
這樂理之中,有一章說的是“聖王不為樂,諸侯倦於聽治。“
大意是聖王不設樂理,諸侯處理政事疲倦便會演奏鍾樂休息,敢問葉兄,對這樂理有何見解。
蘇洵沉吟少許,緩緩道:“樂理者,無外乎琴瑟鍾鼓。”
這些隻是樂理的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樂理承繼了聲、色、音。
這就好比君王寄心於民,修士寄心於道法。
樂理寄托的乃是人的情感。
故而,樂理可以陶冶情操,讓人境界有所提升。
又有古人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是以大意為,樂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
受教了,焦天瑞緩緩的開口道。
那兄台對於民又有何見解。
民者,國不可少民。
民者以食為天,裹腹飽饑,是為民。
又有農民一說,農民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貯藏。
四季之規則,皆在民事之勞作上。
一個國家倘若沒有民,那麽便如同一個沒有了鮮血,民乃國之根本,蘇洵淡淡道。
兄台所說治國根本,在下不敢苟同,焦天瑞皺了皺眉頭,緩緩道。
你有何見解,不妨說出來。
君王行政,並非賴於民,就以當今三洲四島之勢,大部分都是修士,又有何處是民。
故而,兄台所說的民,早已經不複存在,豈不是一番空談。
以我之見,這民者指的乃是現在的三洲四島修士,即民者指的便是這類人的總稱。
蘇洵一聽,搖了搖頭,繼續辯道:“民與修士有著根本區別,兩者無法混為一談。”
修士所奉行的乃是強者為尊,強者便是規則的法則。
修士可以輕易發動戰爭,甚至是成為軍隊的軍人。
民者,從屍從氏,屍大致是指身體不動彈,意為不遷徙,氏引申為族。
故而有四民,為士民、商民、農民、工民。
又有《緇衣》中寫道:“禮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可見兩者間的關係是相互依附,無法分離。
故而,民並非修士。
蘇洵的一番慨然大論以及引用,說的是毫無破綻,焦天瑞無法提出更多的辯論。
他沒有辦法從蘇洵的話中找出破綻,加以攻擊。
這番言論中,蘇洵回答的天衣無縫,沒有留下任何的機會給他。
他隻能點點頭,無法提出論點,他的辯論便是站不住角。
兄台可還有什麽疑問,盡可提出,蘇洵淡然一笑。
焦天瑞開口道:“請閣下出題。”
他也並非敗給蘇洵,倘若蘇洵出的題目,他能夠辯論,甚至找出破綻,讓蘇洵辯無可辯,那麽他便與蘇洵打成平手,兩者便會再次回到起點,繼續辯論。
當然,若是蘇洵提出問題後,焦天瑞無法作答,則會麵臨著淘汰。
這便是辯學的規矩,以辯倒對方為主,可以靈活的運用所學的一切。
當然,這種辯學看似輕鬆,實則需要涉獵太多的書籍。
因為從書籍上論證出的道理,更容易讓別人接受。
所以提出疑問,不讓對方有辯論的機會,便是辯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既然兄台沒有疑問,那麽我便出題了。
兄台,我所出的題,非是解惑,而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
但說無妨!焦天瑞正色道。
蘇洵緩緩道:“天地之初,厚德載物,以元氣哺育後人,以仁義教化世人。”
故而,萬物皆有律,萬物各有形。
敢問兄台,何為川!
焦天瑞一聽,當即朗聲道:“川,如川之流,脈絡分明。”
那何為德,蘇洵繼續追問。
敦厚其化,盛大無窮,此天地之德,故而有厚德載物。
那麽敢問兄台,人又以何立世。
以信義為根本,以德禦物。
兄台以為,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焦天瑞連忙開口道:“君子者,心中坦蕩蕩,小人者,心中戚戚。”
看到焦天瑞對答如流,蘇洵皺了皺眉頭,他的目光看向焦天瑞,發現他脖頸處微不可查的露出一道唇印,露出笑容。
他心中默默道:“原來此人也是心口不一,走煙花串柳巷的人。“
兄台以為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蘇洵繼續問起。
自然是君子,我所作所為,光明正大,自然是君子,焦天瑞不假思索道。
那兄台脖頸處的紅唇印作何解釋,蘇洵反問道。
焦天瑞擦了擦脖頸處,果然有一抹胭脂,他當即正色道:“這與辯學無關的問題,你還是不要過多的問及。”
怎麽會無關,兄台也應該明白,我們討論的便是人的信義、德美。
莫非兄台有什麽後顧之憂。
這……焦天瑞微微遲疑。
兄台既然不敢說,我便替你說,蘇洵淡然道。
古人言,發乎情,止於禮。
兄台昨日定然走竄在煙花柳巷中,遊離在羅裙間,又何以談無愧於心。
法理逾越界限,便是苟合,兄台還敢自稱自己是君子。
君子者,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為君子最高尚的品德。
剛毅堅卓,仁義道德,容載萬物,這說的乃是君子,請問,這其中那條與兄台相符。
青年男子沉默不語,旋即帶著羞愧之色看向蘇洵,緩緩道:“兄台所言,在下拜服。”
蘇洵慨然一笑,心道:“若是辯論學問,這青年幾乎對答如流,他幾乎沒有辦法勝出,若非發現他脖頸處那細微的唇印,他也不會出此下策。“
辯學所需,兄台勿怪,蘇洵朝著焦天瑞躬了躬身子。
焦天瑞點了點頭,他自然知道蘇洵所指何事。
食色者,自然是每一個男子都會有的,但兩人所辯論的主題便是言行舉止。
一個人的行為不端,言行與舉止更是不相符,那麽這辯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這一場,並非是蘇洵勝了,而是這青年敗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
六號蘇洵勝出!
緩緩的聲音傳入到這處空間。
直到最後的宣布,青年男子方才站了起來,向著蘇洵告辭。
蘇洵搖了搖頭,心道:“這辯學頗為費神,所需的知識和引用也需要大量。”
卻是不知,辯學設立之初,究竟是何人想的這種方法,真是夠折磨人。
蘇洵緩緩道:“我隻讀過幾年書,懂得卻也並不是太多,這出的第一道題,還是由兄台先出。”
焦天瑞皺了皺眉頭,點了點頭,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婆媽,便先出題了。”
我最近也有看書,看的乃是關於農事與樂理,這其中滋味,頗有心得。
蘇洵點了點頭,沉聲道:“既然兄台有心得體會,何不席地而坐,一吐為快。”
焦天瑞點了點頭,當即盤膝在地麵,與蘇洵席地而坐。
兩人之間,雖是辯學,但卻並沒有辯論的架勢,想要在道理上說服對方,本就很難。
所以,更加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胸襟,這樣才能夠讓對手折服。
這樂理之中,有一章說的是“聖王不為樂,諸侯倦於聽治。“
大意是聖王不設樂理,諸侯處理政事疲倦便會演奏鍾樂休息,敢問葉兄,對這樂理有何見解。
蘇洵沉吟少許,緩緩道:“樂理者,無外乎琴瑟鍾鼓。”
這些隻是樂理的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樂理承繼了聲、色、音。
這就好比君王寄心於民,修士寄心於道法。
樂理寄托的乃是人的情感。
故而,樂理可以陶冶情操,讓人境界有所提升。
又有古人雲,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是以大意為,樂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
受教了,焦天瑞緩緩的開口道。
那兄台對於民又有何見解。
民者,國不可少民。
民者以食為天,裹腹飽饑,是為民。
又有農民一說,農民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獲,冬天貯藏。
四季之規則,皆在民事之勞作上。
一個國家倘若沒有民,那麽便如同一個沒有了鮮血,民乃國之根本,蘇洵淡淡道。
兄台所說治國根本,在下不敢苟同,焦天瑞皺了皺眉頭,緩緩道。
你有何見解,不妨說出來。
君王行政,並非賴於民,就以當今三洲四島之勢,大部分都是修士,又有何處是民。
故而,兄台所說的民,早已經不複存在,豈不是一番空談。
以我之見,這民者指的乃是現在的三洲四島修士,即民者指的便是這類人的總稱。
蘇洵一聽,搖了搖頭,繼續辯道:“民與修士有著根本區別,兩者無法混為一談。”
修士所奉行的乃是強者為尊,強者便是規則的法則。
修士可以輕易發動戰爭,甚至是成為軍隊的軍人。
民者,從屍從氏,屍大致是指身體不動彈,意為不遷徙,氏引申為族。
故而有四民,為士民、商民、農民、工民。
又有《緇衣》中寫道:“禮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
可見兩者間的關係是相互依附,無法分離。
故而,民並非修士。
蘇洵的一番慨然大論以及引用,說的是毫無破綻,焦天瑞無法提出更多的辯論。
他沒有辦法從蘇洵的話中找出破綻,加以攻擊。
這番言論中,蘇洵回答的天衣無縫,沒有留下任何的機會給他。
他隻能點點頭,無法提出論點,他的辯論便是站不住角。
兄台可還有什麽疑問,盡可提出,蘇洵淡然一笑。
焦天瑞開口道:“請閣下出題。”
他也並非敗給蘇洵,倘若蘇洵出的題目,他能夠辯論,甚至找出破綻,讓蘇洵辯無可辯,那麽他便與蘇洵打成平手,兩者便會再次回到起點,繼續辯論。
當然,若是蘇洵提出問題後,焦天瑞無法作答,則會麵臨著淘汰。
這便是辯學的規矩,以辯倒對方為主,可以靈活的運用所學的一切。
當然,這種辯學看似輕鬆,實則需要涉獵太多的書籍。
因為從書籍上論證出的道理,更容易讓別人接受。
所以提出疑問,不讓對方有辯論的機會,便是辯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既然兄台沒有疑問,那麽我便出題了。
兄台,我所出的題,非是解惑,而是以一問一答的形式。
但說無妨!焦天瑞正色道。
蘇洵緩緩道:“天地之初,厚德載物,以元氣哺育後人,以仁義教化世人。”
故而,萬物皆有律,萬物各有形。
敢問兄台,何為川!
焦天瑞一聽,當即朗聲道:“川,如川之流,脈絡分明。”
那何為德,蘇洵繼續追問。
敦厚其化,盛大無窮,此天地之德,故而有厚德載物。
那麽敢問兄台,人又以何立世。
以信義為根本,以德禦物。
兄台以為,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焦天瑞連忙開口道:“君子者,心中坦蕩蕩,小人者,心中戚戚。”
看到焦天瑞對答如流,蘇洵皺了皺眉頭,他的目光看向焦天瑞,發現他脖頸處微不可查的露出一道唇印,露出笑容。
他心中默默道:“原來此人也是心口不一,走煙花串柳巷的人。“
兄台以為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蘇洵繼續問起。
自然是君子,我所作所為,光明正大,自然是君子,焦天瑞不假思索道。
那兄台脖頸處的紅唇印作何解釋,蘇洵反問道。
焦天瑞擦了擦脖頸處,果然有一抹胭脂,他當即正色道:“這與辯學無關的問題,你還是不要過多的問及。”
怎麽會無關,兄台也應該明白,我們討論的便是人的信義、德美。
莫非兄台有什麽後顧之憂。
這……焦天瑞微微遲疑。
兄台既然不敢說,我便替你說,蘇洵淡然道。
古人言,發乎情,止於禮。
兄台昨日定然走竄在煙花柳巷中,遊離在羅裙間,又何以談無愧於心。
法理逾越界限,便是苟合,兄台還敢自稱自己是君子。
君子者,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為君子最高尚的品德。
剛毅堅卓,仁義道德,容載萬物,這說的乃是君子,請問,這其中那條與兄台相符。
青年男子沉默不語,旋即帶著羞愧之色看向蘇洵,緩緩道:“兄台所言,在下拜服。”
蘇洵慨然一笑,心道:“若是辯論學問,這青年幾乎對答如流,他幾乎沒有辦法勝出,若非發現他脖頸處那細微的唇印,他也不會出此下策。“
辯學所需,兄台勿怪,蘇洵朝著焦天瑞躬了躬身子。
焦天瑞點了點頭,他自然知道蘇洵所指何事。
食色者,自然是每一個男子都會有的,但兩人所辯論的主題便是言行舉止。
一個人的行為不端,言行與舉止更是不相符,那麽這辯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這一場,並非是蘇洵勝了,而是這青年敗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上。
六號蘇洵勝出!
緩緩的聲音傳入到這處空間。
直到最後的宣布,青年男子方才站了起來,向著蘇洵告辭。
蘇洵搖了搖頭,心道:“這辯學頗為費神,所需的知識和引用也需要大量。”
卻是不知,辯學設立之初,究竟是何人想的這種方法,真是夠折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