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團實地考察後,根據世界現階段石油開采技術和估計的大布爾幹油田存儲量,英法德美四國分別提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二的份額要求。也就是說,華國從大布爾幹開采的石油中,將有接近一半的分量被四國奪走,雖然會支付相應的費用,但石油這種戰略資源根本不是金錢可以比擬的。
華國無奈的同意這個份額要求,但條件是各國必須以鋼鐵支付。以為虎口奪食成功的外交官們滿意而去,之後英國還向伊拉克、也門等地增派兵力,以向華國施加壓力。
真正的情況是,華國隱瞞了自己的石油開采技術,展示在考察團麵前的,都是現階段世界主流的開采設備,實際上華國的石油開采能力要超過現有水平的三倍以上。而且更先進的石油探測技術也使大布爾幹油田的石油存儲量更大,以上作弊手段,可以使四國的份額降到最低。油田開采的石油,超過百分之九十都會被華國保留。
根據油田總工程師謝廣的報告,大布爾幹油田將提供華國目前石油開采量的百分之五十,開采難度低、埋藏深度淺、儲量大,輕質原油比起國內的油田來質量更高。對於華國來說,一個大布爾幹油田頂的上五個勝利油田!
剛剛放下關於大布爾幹油田的文件,呂敏就走過來,並送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大韓銘國與朝鮮共和國發生武裝衝突,在三八線附近的板門店,一支大韓銘國步兵連誤入朝鮮共和國境內,遭到朝鮮軍隊襲擊。雙方交火後各死傷十幾人,然後退出交火地區。當天兩國軍隊就像衝突地區增派兵力,目前已經有兩萬多名士兵在板門店附近對峙。並伴隨著零星炮火。
這是個大麻煩,對於華國來說,現在正好處於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即使一場小規模的地區戰爭也會拖後華國的戰略規劃。隻是朝鮮共和國是華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朝鮮半島也是華美日三國交鋒的最前沿。不能等閑視之。
“停止前進、立刻返回武漢。給我最近兩年有關朝鮮半島的情報,我國在朝鮮、東北的駐軍,日本在朝鮮的駐軍情況。”呂梁對呂敏說道,看來對玉門油田的考察隻能終止,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不讓呂梁緊張。
與東北一江之隔的朝鮮半島在反華同盟戰爭結束後,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日俄華三國戰爭結束後。按照停戰協定,三國各自在朝鮮半島駐軍,俄國占據北方,日本占據南方,華國占據中間位置。
1906年底,俄羅斯因為陸軍在遠東的失敗,徹底退出華國東北地區,進而導致對朝鮮的控製力度下降到最低點。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國力空虛,再加上劉在世領導的朝鮮獨立軍反複騷擾,尼古拉二世決定撤出朝鮮。將北部轉讓給華國,換取華國不進攻海參崴、伯力等地區的條件。
如此一來華國的勢力就占據了朝鮮大部,日本人在朝鮮南部受到巨大的壓迫。但這裏是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失去,就會直接麵臨華國的兵鋒。日本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向朝鮮南部增兵兩個師團,同時由於華國急於進入國內建設階段、兵力不足、後勤運輸困難,最終沒有向朝鮮南部日占區進攻。
當美國人進入日本後朝鮮局勢再次發生變化,有了美國人的支持,日軍駐朝鮮軍兵力和後勤方麵都得到充足供應。同時看到了朝鮮共和國兵力空虛、華國專心於國內建設,日軍開始慫恿南部成立的大韓銘國部隊不斷向北邊滲透。
外交方麵。日本也聯合美國向華國施壓,表示俄國將朝鮮北部轉讓給華國不符合當初停戰協議的要求。而且沒有經過當事國日本、調停國美國的同意,屬於非法行為。日本人甚至直接邀請美國軍隊從釜山登陸。理由是請調停國美國負責維護朝鮮半島和平。
當美國一個步兵團的老爺兵進入朝鮮後,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獲得菲律賓等大片島嶼,蒙古、東北、新疆等大片陸地疆域的華國,在戰爭結束後就麵臨著兵力不足的尷尬。原先近五十萬陸軍根本不足以防守這麽大的地域,而擴軍需要時間,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華國也不允許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擴充軍隊上。
各種環境的限製,最終讓華國作出妥協,並與日美兩國在漢城展開對話,商討各國在朝鮮半島勢力重新劃分的問題。另外,1906年8月成立的南部大韓銘國、1906年7月在北部成立的朝鮮共和國也分別派代表參加,不過隻有旁聽的份,真正主導會議進程的,是華美兩大巨頭。
談判中華國代表一直處於劣勢,各項條件都不利於華國,談判進程逐漸倒向日美一方。華國作出巨大讓步,雙方約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北方屬於朝鮮共和國,南方屬於大韓銘國。各國均不得在朝鮮半島上駐軍。最後,雙方爭論的焦點放在了濟州島上。
華方認為濟州島是華夏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所有,隻是後來由朝鮮代為管轄。隨後拿出了大量曆史材料、考古發現以證明其真實性,還通過骨骼鑒定,證明濟州島當地人屬於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在華國作出巨大讓步的情況下,日美兩國也不好繼續糾纏,隻好承認華國對濟州島的控製。隻有大韓銘國總統魯武宣對此強烈抗議,卻被各國代表無視。
還有一個人隱忍著自己的情緒,那就是朝鮮共和國總統劉在世,這位由華國一手捧起來的朝鮮領導人,在會談結束後立即下令從原共和國首都漢城搬出來,前往新的都城平壤。
雖然表麵上仍舊對華國畢恭畢敬,但從此時開始,擺脫華國控製、獨立自主的想法在劉在世心中生根發芽,作為一國首領,完全無法掌握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這種感覺糟糕透了。劉在世先是請求華國支援,發展本國工業和農業,努力實現部分軍火自給自足;又努力擴充軍隊,截止到1908年8月,劉在世手下已經有三十萬大軍,具備武力統一的條件,而野心也隨著軍隊的擴張而瘋長。
邊境衝突發生後,劉在世立刻召集親信手下,商討應對政策,與平時不同的是,參加者竟然沒有華國人的身影!
“同誌們,事情已經非常清楚,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不要主動進攻!”劉在世撫了撫鼻梁上的眼鏡,環視一圈後沉著的說道。
從刺殺日本首相時的領頭大哥,到現在一國之總統,短短幾年間劉在世的氣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他看上去就像一個讓人親近的鄰家大哥,現在則讓池螫針等人無法直視,權利對人的改變可見一斑。
離開舊金山後,劉在世等人在調查局特工的護送下抵達上海,並在那裏成立朝鮮獨立委員會,招攬流亡海外的有誌之士,開展獨立運動。在華國暗中支持下,劉在世任委員長的獨立運動很快得到了各方麵的響應,大量朝鮮知識分子通過各種方式抵達上海,加入這個組織。
獨立委員會的金鍾虢還在華國東北的丹東地區設立軍事訓練營,招募朝鮮青年,在華軍的支持下進行軍事訓練。在朝鮮內部建立獨委會支部,宣傳獨立主張。戰爭結束後局勢緩和,劉在世等人立刻回到朝鮮華國控製區,組建政黨,籌劃建國,最終成立朝鮮共和國,劉在世任第一任總統,池螫針成為共和國總理,金鍾虢擔任陸軍總司令。
“從軍事的角度看,大韓銘國軍事力量薄弱,日本人和美國人按照條約規定相繼離開後,大韓銘國總統魯武宣大力招募軍隊。雖然他手下有二十萬大軍,但裝備落後、訓練低劣、士兵士氣不足。反觀我軍,李光竹軍團、薑席間軍團、河東訊軍團共三十萬大軍,全部經過華國教官的訓練,部分軍官還在華國軍事學院進修過,具備優良的戰術素質和指揮水平。我軍擁有火炮2500門、汽車250輛、坦克35輛、飛機120架,這些重型武器大韓銘國根本沒有裝備,對方隻有不到一千門火炮。從這方麵看我軍具有壓倒性實力,我可以保證,在兩個月內完全擊敗大韓銘國軍隊,奪取漢城、俘虜魯武宣!”陸軍總司令、身體強壯的金鍾虢首先發言,這些人裏麵也就隻有金鍾虢可以在氣勢上與劉在世抗衡,朝鮮共和國的陸軍可以說是金鍾虢一手創辦,掌握軍隊的他擁有僅次於劉在世的威望。(未完待續。)
華國無奈的同意這個份額要求,但條件是各國必須以鋼鐵支付。以為虎口奪食成功的外交官們滿意而去,之後英國還向伊拉克、也門等地增派兵力,以向華國施加壓力。
真正的情況是,華國隱瞞了自己的石油開采技術,展示在考察團麵前的,都是現階段世界主流的開采設備,實際上華國的石油開采能力要超過現有水平的三倍以上。而且更先進的石油探測技術也使大布爾幹油田的石油存儲量更大,以上作弊手段,可以使四國的份額降到最低。油田開采的石油,超過百分之九十都會被華國保留。
根據油田總工程師謝廣的報告,大布爾幹油田將提供華國目前石油開采量的百分之五十,開采難度低、埋藏深度淺、儲量大,輕質原油比起國內的油田來質量更高。對於華國來說,一個大布爾幹油田頂的上五個勝利油田!
剛剛放下關於大布爾幹油田的文件,呂敏就走過來,並送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大韓銘國與朝鮮共和國發生武裝衝突,在三八線附近的板門店,一支大韓銘國步兵連誤入朝鮮共和國境內,遭到朝鮮軍隊襲擊。雙方交火後各死傷十幾人,然後退出交火地區。當天兩國軍隊就像衝突地區增派兵力,目前已經有兩萬多名士兵在板門店附近對峙。並伴隨著零星炮火。
這是個大麻煩,對於華國來說,現在正好處於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即使一場小規模的地區戰爭也會拖後華國的戰略規劃。隻是朝鮮共和國是華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朝鮮半島也是華美日三國交鋒的最前沿。不能等閑視之。
“停止前進、立刻返回武漢。給我最近兩年有關朝鮮半島的情報,我國在朝鮮、東北的駐軍,日本在朝鮮的駐軍情況。”呂梁對呂敏說道,看來對玉門油田的考察隻能終止,朝鮮半島局勢緊張,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不讓呂梁緊張。
與東北一江之隔的朝鮮半島在反華同盟戰爭結束後,政治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日俄華三國戰爭結束後。按照停戰協定,三國各自在朝鮮半島駐軍,俄國占據北方,日本占據南方,華國占據中間位置。
1906年底,俄羅斯因為陸軍在遠東的失敗,徹底退出華國東北地區,進而導致對朝鮮的控製力度下降到最低點。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國力空虛,再加上劉在世領導的朝鮮獨立軍反複騷擾,尼古拉二世決定撤出朝鮮。將北部轉讓給華國,換取華國不進攻海參崴、伯力等地區的條件。
如此一來華國的勢力就占據了朝鮮大部,日本人在朝鮮南部受到巨大的壓迫。但這裏是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失去,就會直接麵臨華國的兵鋒。日本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向朝鮮南部增兵兩個師團,同時由於華國急於進入國內建設階段、兵力不足、後勤運輸困難,最終沒有向朝鮮南部日占區進攻。
當美國人進入日本後朝鮮局勢再次發生變化,有了美國人的支持,日軍駐朝鮮軍兵力和後勤方麵都得到充足供應。同時看到了朝鮮共和國兵力空虛、華國專心於國內建設,日軍開始慫恿南部成立的大韓銘國部隊不斷向北邊滲透。
外交方麵。日本也聯合美國向華國施壓,表示俄國將朝鮮北部轉讓給華國不符合當初停戰協議的要求。而且沒有經過當事國日本、調停國美國的同意,屬於非法行為。日本人甚至直接邀請美國軍隊從釜山登陸。理由是請調停國美國負責維護朝鮮半島和平。
當美國一個步兵團的老爺兵進入朝鮮後,局勢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獲得菲律賓等大片島嶼,蒙古、東北、新疆等大片陸地疆域的華國,在戰爭結束後就麵臨著兵力不足的尷尬。原先近五十萬陸軍根本不足以防守這麽大的地域,而擴軍需要時間,重心轉向經濟建設的華國也不允許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擴充軍隊上。
各種環境的限製,最終讓華國作出妥協,並與日美兩國在漢城展開對話,商討各國在朝鮮半島勢力重新劃分的問題。另外,1906年8月成立的南部大韓銘國、1906年7月在北部成立的朝鮮共和國也分別派代表參加,不過隻有旁聽的份,真正主導會議進程的,是華美兩大巨頭。
談判中華國代表一直處於劣勢,各項條件都不利於華國,談判進程逐漸倒向日美一方。華國作出巨大讓步,雙方約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北方屬於朝鮮共和國,南方屬於大韓銘國。各國均不得在朝鮮半島上駐軍。最後,雙方爭論的焦點放在了濟州島上。
華方認為濟州島是華夏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所有,隻是後來由朝鮮代為管轄。隨後拿出了大量曆史材料、考古發現以證明其真實性,還通過骨骼鑒定,證明濟州島當地人屬於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在華國作出巨大讓步的情況下,日美兩國也不好繼續糾纏,隻好承認華國對濟州島的控製。隻有大韓銘國總統魯武宣對此強烈抗議,卻被各國代表無視。
還有一個人隱忍著自己的情緒,那就是朝鮮共和國總統劉在世,這位由華國一手捧起來的朝鮮領導人,在會談結束後立即下令從原共和國首都漢城搬出來,前往新的都城平壤。
雖然表麵上仍舊對華國畢恭畢敬,但從此時開始,擺脫華國控製、獨立自主的想法在劉在世心中生根發芽,作為一國首領,完全無法掌握國家和個人的命運,這種感覺糟糕透了。劉在世先是請求華國支援,發展本國工業和農業,努力實現部分軍火自給自足;又努力擴充軍隊,截止到1908年8月,劉在世手下已經有三十萬大軍,具備武力統一的條件,而野心也隨著軍隊的擴張而瘋長。
邊境衝突發生後,劉在世立刻召集親信手下,商討應對政策,與平時不同的是,參加者竟然沒有華國人的身影!
“同誌們,事情已經非常清楚,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不要主動進攻!”劉在世撫了撫鼻梁上的眼鏡,環視一圈後沉著的說道。
從刺殺日本首相時的領頭大哥,到現在一國之總統,短短幾年間劉在世的氣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他看上去就像一個讓人親近的鄰家大哥,現在則讓池螫針等人無法直視,權利對人的改變可見一斑。
離開舊金山後,劉在世等人在調查局特工的護送下抵達上海,並在那裏成立朝鮮獨立委員會,招攬流亡海外的有誌之士,開展獨立運動。在華國暗中支持下,劉在世任委員長的獨立運動很快得到了各方麵的響應,大量朝鮮知識分子通過各種方式抵達上海,加入這個組織。
獨立委員會的金鍾虢還在華國東北的丹東地區設立軍事訓練營,招募朝鮮青年,在華軍的支持下進行軍事訓練。在朝鮮內部建立獨委會支部,宣傳獨立主張。戰爭結束後局勢緩和,劉在世等人立刻回到朝鮮華國控製區,組建政黨,籌劃建國,最終成立朝鮮共和國,劉在世任第一任總統,池螫針成為共和國總理,金鍾虢擔任陸軍總司令。
“從軍事的角度看,大韓銘國軍事力量薄弱,日本人和美國人按照條約規定相繼離開後,大韓銘國總統魯武宣大力招募軍隊。雖然他手下有二十萬大軍,但裝備落後、訓練低劣、士兵士氣不足。反觀我軍,李光竹軍團、薑席間軍團、河東訊軍團共三十萬大軍,全部經過華國教官的訓練,部分軍官還在華國軍事學院進修過,具備優良的戰術素質和指揮水平。我軍擁有火炮2500門、汽車250輛、坦克35輛、飛機120架,這些重型武器大韓銘國根本沒有裝備,對方隻有不到一千門火炮。從這方麵看我軍具有壓倒性實力,我可以保證,在兩個月內完全擊敗大韓銘國軍隊,奪取漢城、俘虜魯武宣!”陸軍總司令、身體強壯的金鍾虢首先發言,這些人裏麵也就隻有金鍾虢可以在氣勢上與劉在世抗衡,朝鮮共和國的陸軍可以說是金鍾虢一手創辦,掌握軍隊的他擁有僅次於劉在世的威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