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說,大華實業的船隻交工,尚在中船眾的預料中的話,那作為船東的新加坡海洋運輸公司,卻是完全沒有考慮過這種事。


    沒有一名新加坡海洋運輸公司的員工,曾經想過,如果乙方隻用了6個月不到的時間交工,那會怎麽樣。


    誰會想這樣的事?


    因此,當大華實業的公函遞到第一艘船的船東,新加坡海洋公司的辦公室裏的時候,對方還以為是在開玩笑。


    9個月交工就夠嗆了,6個月生產一條靈巧型貨輪?


    雖然是很緊張的合約,終究屬於正常的合約,哪個船廠會用破世界記錄的方式,來建造這樣一艘船?那得要多少倍的工人和設備?大華船廠難道不過了?


    負責此項目的項目經理見到公函,登時就怒了,氣勢洶洶的打電話到上”海,用興師問罪的口吻大喊:“你們開什麽玩笑,我們要的是萬噸輪船,不是兒童玩具……”


    接電話的大華集團市場與銷售部的員工,不卑不亢的微笑道:“沒有錯,你們所需要的3萬噸的貨輪,已經按照合同要求提前88天完成,請派人驗收。這是正式的通知。”


    “開什麽玩笑……”同樣的句子,船舶經理的非標準粵語已經變成了懷疑:“這才200天,怎麽就完成了?”


    “大華實業采取了最新技術,保質保量的提前完成了製造工作……”這邊順勢宣傳了兩句。


    合同期很短的船有一個好處,他們不限製船廠采用什麽技術,即使是全新技術,隻要能滿足質量和安全要求,那就允許使用,而無需向船東另行報備。那些船期動輒兩三年的船隻就沒有那麽好說話了,某些船東的要求會具體到船艙內的布置和材料。


    在信息不暢的情況下,船舶經理狐疑的結束了通話,進而安排人手準備接船。


    出於對新船的不信任,船舶經理足足派遣了60名工程師,趕赴上”海進行全麵的檢查。他本人則帶了律師,並準備了兩套文件。


    一套是大華實業違反合同,勒令修改的文件。一套是大華實業遵守合同,正常收船的文件——但船舶經理李嘉文先生,真的沒有把它當回事。


    200天做出的船,肯定會有問題吧。


    懷著這樣的念頭,李嘉文才會帶上十倍於正常狀況的工程師。而他們所攜帶的儀器,如探傷儀等等,也超過了正常的檢查設備的需要,明顯帶有不信任的成分。


    蘇城聽說了報告,雲淡風輕的默許了他們的行為。


    6個月就做好的巨輪,要想贏得信任,也隻能接受更苛刻的審查。對此,大華重工是有心理準備的。


    檢查通過,這就是最好的宣傳,也會減少後續8艘船的檢查。實際上,為了保證檢查通過,大華集團早就做了一輪自檢。在主要幾個項目上,全都有不錯的結果。


    李嘉文也不客氣,得到蘇城的同意,立刻上船檢查,然後就再也沒有下來。


    新加坡海洋運輸公司的工程師,有華人,有歐洲人,也有拉丁美洲人,全都夜以繼日的檢查船隻。


    因為收船的時間是有限製的,而李嘉文卻不想漏掉一寸鋼板。


    3萬噸的靈便型貨輪,長186米,寬285米,意味著一層的麵積就有5330平方米,6層甲板雖然大小不一,但加上各個艙室的內部麵積“不漏掉一寸鋼板”其實是做不到的。


    就是以抽檢的方式,也累的60名工程師直不起腰來。


    然而,真正讓李嘉文難以接受的是,貨輪是檢查合格,而且優良率超過了普通船舶。


    “開什麽玩笑!”李嘉文再說這個話的時候,跟前的工程師都是類似的表情。


    他們已經準備承認,200天確實能夠造出一艘靈便型貨輪了。


    然而,這艘靈便型貨輪的質量,卻遠遠超過了他們預期。


    巨型總段造船法比分段造船法的一項優勢所在,就是總段的建造能夠比分段更精細,需要焊接的地方更少。雖然難度增加了,但船隻的強度和質量也增加了。


    如果隻是普通的檢查,也許還不能發現其中的異同。偏偏李嘉文采取了非常規的檢查。


    於是,巨型總段造船法生產出來的船舶的各項指標,便變的突出起來。


    李嘉文不願相信,又去了兩趟大華的船廠,回來後,就變的沉默寡言了。、


    這是一名工程師,見到〖革〗命性變革的時候的自然情緒。


    他曾經所熟悉的,他曾經所學習過的,他曾經所擅長的東西,不期然間,就發生了改變。


    日後,作為船舶項目經理,他又要以什麽樣的標準,來判斷一艘新船呢?


    而且,大華的船隻,也有些太駭人聽聞了。


    老板看到的報告,會不會直接摔自己臉上?


    李嘉文的思緒亂糟糟的,眼睛無神的望著桌麵上的資料箱。


    “要不,報告就按照常規的來寫好了。”李嘉文的副手善解人意的說道:“就按格式報上去,別的多一句都不說。”


    “那怎麽解釋60名工程師和2個夜晚的加班?咱們隻進行了常規檢查,竟然派遣這麽多人出差,難道是來旅遊了?”李嘉文問道。


    副手小心的道:“提前88天做完就夠嚇人了,再把那些指標寫上去,怎麽想怎麽不可能。”


    “我們的工作,就是照實報告。”李嘉文似乎想明白了,舒展開眉頭,道:“大華確實完成了船隻的建造,而且建造出的船隻質量,大大超出了我們的要求。”


    “那樣的話,豈不是說大華實業用200天時間造出了一條別人用一年時間也不一定能造好的船?而且各方麵的質量水平達到了軍艦的標準?”他說的標準,並不是裝甲厚度等方麵,純粹是工業上的指標值。


    由於是大華的第一艘船,又有總段造船法分擔壓力,在工廠過甚的要求下,這條船的各項指標確實超過了普通的民運船舶。


    李嘉文無奈道:“事實就是這麽回事,大華的船廠你也看了,以他們的進度,你覺得能否在200天內,完成一艘船。”


    副手憋紅了臉,遲疑道:“看樣子……是……能的。”


    “所以,我們不報告,其他船廠的經理,總會報告的。”李嘉文的心情有點奇怪。作為一名船舶工程師,他期望見到200天完成一艘船的奇跡,但身為船舶項目經理,他又直覺上覺得,200天造船是一種假象。


    在沉悶的空氣中,李嘉文完成了自己的報告,然後叫來副手,讓他帶著文件回新加坡,並道:“我留下接收船隻,做最後一次實地檢查。叫公司的人馬過來吧。”


    副手怪怪的道:“您親自接收船隻?沒必要吧。”


    “我想看看大華的船,下水以後的表現,會不會有問題。要是有機會的話,我還想看看其他船東訂的船。”李嘉文的語氣悵然若失。


    這時候,他萬分後悔怎麽沒有早點派人來跟蹤檢查大華的造船過程。當時隻覺得出差的成本高,工程師的意願差,又是3萬噸的貨輪,就沒有特別派人出來。


    誰想到,竟然會遇到這種公司。


    不管怎麽說,隻要大華實業交付的船隻沒有問題,那就行了。


    提前幾個月交船,還能讓公司多賺兩個月的運輸費。


    李嘉文心底安慰自己。


    抬起頭來,副手扭扭捏捏的沒有走。


    “怎麽了?”李嘉文奇道,


    “其實,我也想留下看看。”副手嘿嘿一笑,有些不好意思。他前麵的話,可是想說大華是違規的。


    李嘉文失笑,轉念一想,這也是一次見證曆史的時刻,道:“那就留下吧,問問其他人,誰想留下就留下。”


    副手興衝衝的出去了,李嘉文坐到寫字台上,慢吞吞的開始寫報新加坡海洋公司的工程師們完成全部檢查項目的第二天。


    大華船業的平台上,彩旗招展。


    蘇振國再次抵達本埠,親臨現場。他和蘇東元的目標畢竟不同,作為蘇家目前的掌門人,他是希望確保三代成長的。就其看來,若是能將蘇城拉回到蘇家,那蘇家未來50年的利益可期。而蘇東元若是不能再進一步,最多隻能保障蘇家10年。有了這樣的考慮,無論蘇東元一家人的想法如何,蘇振國都是按照自己的計劃執行的。


    蘇振國的到來,使得本埠的官員全數到場,再加上向來支持大華的發改委丁誌鵬,掛職在外交部的劉明浩等人,現場的陣容已極其豪華。


    中船的老總孫道孚和副部級的榮尚國等人到場,也隻能敬陪末座。


    大華的供應商倒是歡欣鼓舞,不管是排在外麵的,還是有幸在〖主〗席台出現的供應商,都會將目光放在一群又一群的高官身上。


    同樣是官員,發改委、計委等超實權部門的〖中〗央高官的價值,在商人眼裏是霸王一般的存在。


    相比之下,非屬地的地方官以及不相幹的部門領導,就不怎麽落入他們的法眼了。


    蘇城也盡可能的多安排幾名大華的供應商在〖主〗席台上,讓他們有個混臉熟的機會。


    能上台的,自然是感激備至。


    在張超的供應鏈整合策略下麵,大華供應商對大華的依賴度是與日俱增,一榮俱榮的概念也愈發深入。


    特別是經過了前段時間的信任危機以後,留下的供應商與大華的關係更加密切,這並不是說他們隻有大華一個客戶,隻是大華在他們的經營占比中日益提高。


    一家工廠,即使每年有1億元的銷售額,但隻要大華的訂單超過3成,利潤超過3成,那這名供應商就幾乎無法離開大華實業的體係了。因為廠房、設備,以及工人的人工等投入是固定的,一些設備和廠房甚至是專門為大華實業所設計的。如果離開大華實業的體係,不僅無法回收這些成本,而且要承受持續的成本壓力。


    他們總不能拆了廠房,賣了設備,辭掉多餘的工人……即使狠下心來這樣做,短短的空檔期,也有可能讓脆弱的工廠破產。


    另一方麵,許多供應商並非是直接供應大華實業的。他們的主要訂單,也許來自大華實業的供應商的供應商。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他們更像是大華實業的一個外部工廠。


    事實上,一些自主創業的大華人,往往都會選擇這樣的角色開始自己的拚搏生涯。


    比起大華自己的工廠,這樣的供應商的穩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產能和質量方麵,並不會有所遜色。一些為自己而工作的創業者,所能迸發出的熱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蘇城對供應商的支持,從儀式的位置就能看出來。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國企的領導對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滿以外,並沒有人真的去關注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著麵前那艘平凡烏黑的散裝貨輪。


    在激昂的〖運〗動員進行曲的調子中,船隻緩緩滑入水中。


    十幾名工人站在船尾,麵對下方的歡呼,激動的揮手。


    他們是選出來的優秀工人代表雖然是很老派的稱呼了,但在榮譽感的獲取上,現代和過去並沒有什麽差別。


    來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熱忱,或振奮,或激動,或狂熱或崇拜的望著輕觸水麵的新船。


    他們的身側就是榮尚國等中船領導。


    有黃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師的目光,落在榮尚國的眼裏,五味陳雜。


    通過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個月造出3萬噸的新輪,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奇跡落在了身邊,總是容易被人所忽視,總是容易被人看作是理所應當。


    然而奇跡終歸是奇跡。


    它的獨一無二,它超越時代的特性終歸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對船業人士來說,這麽短的時間,這麽漂亮的一艘船,無論如何讚美都不為過。


    “一定要抓住機會,拿到這項技術。”榮尚國捏緊拳頭,仿佛在下定決心。


    “啪”


    “啪啪”。


    照相機快門的聲音,清脆而流利。


    榮尚國向後看了一眼,發現是個穿著打扮很時髦的年輕記者。


    沒等他回過神來,對方先小跑過來,一個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朝日新聞》的記者菊池重,能采訪您嗎?”


    外國記者!


    用的是中文。還挺熟練的。


    榮尚國知道《朝日新聞》,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體,在政治上比較親近中韓,前段時間,還得到過〖中〗國政府的某個獎項。


    沒想到這就見著了。


    93年的〖中〗國人,還沒有拒絕媒體的意識,何況,會說中文的外國人,本身就讓國人充滿好感。榮尚國整了一下西裝,就笑問:“你要采訪什麽?”


    “您對大華實業用6個月的時間,以創記錄的方式,造出了3萬噸的輪船的事情,有什麽感想?”菊池重問的中規中矩,他畢竟是外國記者,不是特別在意〖中〗國的行政級別。


    榮尚國聽著“感想”一詞,腦袋裏也轉悠了起來。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東風”號遠洋船!


    東風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於1960年4月5日。


    榮尚國永遠記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歡欣鼓舞,那一天的載歌載舞,那一天的濃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廠最榮耀的日子。


    那一天,榮尚國20歲,還是設計科裏的小年輕。


    因為有一個中專學曆,剛剛進廠的榮尚國,就有資格參與船隻的設計和生產。從58年到60年,榮尚國幾乎沒怎麽休息過。


    但心中的痛快,是無與倫比的。


    當年的〖中〗國,麵對高精尖的遠洋貨輪,設備、技術都有所欠缺,就連造大船用的場地都沒有。


    300多項技術革新,就是300多道關卡,一道一道的闖過去,不知熬白了多少頭發,熬huā了多少隻眼睛。


    壓力、痛苦、懷疑、憤怒、畏怯……


    各種心思交織在一起,纏的每個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5日那一天,釋放了出去。


    榮尚國至今還記得,自己想要飛身撲在東風號上,永遠都不下來的依戀。


    就像是眼前這些工人吧。


    榮尚國突然意識到,大華做了一件多麽了不起的事!


    兩項〖革〗命性的技術,不管有多簡單,要將它們用於實踐,都會遇到無數的問題。


    哪怕是疊一艘紙船,也有好多的講究,何況是建造一艘萬噸巨輪。


    當年的江南造船廠,頭頂著國家科學技術發展no年規劃重點項目,借用舉國之力,調動全係統的財力和人力,用了兩年時間,方才打破了〖中〗國船業的記錄,完成了千噸船到萬噸船的跨越。


    大華實業,一家私企,就憑著自己數年的積累,竟然完成了〖中〗國船企不敢想象的技術革新……


    “他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榮尚國不禁將心中所想,說了出來。


    菊池重將這句話,認真的寫在筆記本上,然後讀了一遍,覺得很有氣勢,高興的道:“我可以原話刊登嗎?請問您的職位和名字是……”


    榮尚國的秘書,見他沒有反對,代為回答道:“這位是江南造船廠的總經理榮尚國先生。”


    “江南造船廠的總經理?哦,太好了!”菊池重一下子樂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級能源強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誌鳥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誌鳥村並收藏超級能源強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