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講,你已經入皇帝的法眼!


    “陛下難道就這麽缺錢麽?”楊帆不太理解,甚至有些疑惑。


    這不是貞觀盛世麽,怎麽獻上琉璃的利潤就簡在帝心了。


    李二陛下雖然霸道,但這也算是一代名君,並不像是那種見錢眼開的人。


    李績撫須一笑,若有所指:“陛下不是隋煬帝,可心中卻總是想幹一件隋煬帝一輩子也沒幹成的大事,這件大事可是需要很多錢的!”


    腦中一轉,楊帆瞬間明白了。


    “東征高句麗!”


    李績微微領首:“孺子可教!”


    楊帆皺著眉頭,搞不明白李績為什麽在這時候談起國家大事,甚至不惜直接出言提點。


    像東征高句麗這種大事應該屬於朝廷機要,以李績的謹慎應該不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因為李績很少摻合朝中儲君的站隊問題,平素也很懂得明哲保身。


    一般人想要得到他的指點,是一件很難的事。


    楊帆當然不相信自己來拜個年,李績就把自己當成吐露心思的心腹。


    當然,李二陛下想要東征高句麗,楊帆是清楚的。


    原本曆史上也確確實實發生,但東征高句麗應該還要好多年以後才會進行。


    如今李二陛下居然如此著急,難道因為自己的到來發生了什麽變數?


    可現在大唐的邊境並不穩定。


    吐蕃、高昌等國那可是蠢蠢欲動,如果貿然出兵,這些國家可能會趁火打劫。


    以李世民的能力,他不可能看不出這些問題。


    楊帆手指下意識的叩擊著案幾,眼睛微微眯起,不知不覺陷入了思緒之中。


    隋朝在楊堅的統治之下盛極一時,但是在隋煬帝楊廣稱帝之後短短十幾年便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確實很讓人難以理解。


    隋朝的覆滅,與楊廣開運河、修宮殿、重徭役不無關係。


    這些舉措把隋朝的家底都敗光了,可這些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


    因為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楊廣三征高句麗的失敗,這直接將大隋王朝給葬送。


    三征高句麗不僅集全國之力籌備的物資,而且每次勞民傷財征調近300萬人為東征後勤做保障。


    在總人口隻有幾千萬的古代,一次征調幾百萬人打一場仗,人吃馬嚼就是一大筆的開銷。


    最扯淡的是,最後還打不贏,百萬人戰死沙場。


    甚至戰死將士的屍骨還被高句麗築成了一座京觀。


    百萬漢家男兒倒在了冰天雪地的遼東地界,哪怕改朝換代,也不能磨滅那一份牽掛與恥辱。


    中原無論男女老少,誰不想把這筆賬給討回來!


    京觀百萬英魂便在遙遠的東北不斷地嘶吼、召喚。


    身既死矣,歸葬山陽。


    山何巍巍,天何蒼蒼。


    山有木兮國有殤。


    魂兮歸來,以瞻河山。


    身既歿矣,歸葬大川。


    生即渺渺,死亦茫茫。


    何所樂兮何所傷。


    魂兮歸來,莫戀他鄉。


    身既沒矣,歸葬南瞻。


    風何肅肅,水何宕宕。


    天為廬兮地為床。


    魂兮歸來,以瞻家邦。


    身既滅矣,歸葬四方。


    春亦青青,秋也黃黃。


    息幹戈兮刀劍藏,


    魂兮歸來,永守親族。


    《封常清謝死表聞》的魂兮歸來很好的表達了漢家男兒的意願。


    當然,漢家兒郎並沒有讓這些英魂久等。


    李二陛下稱帝沒多久,就派遣官兵前往高句麗毀掉這座京觀。


    這次的行動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它表示著漢人並沒有忘記高句麗這塊偏居一隅的疆域。


    高句麗方麵當然也收到了這個信號,積極備戰,甚至開始修建了一條長達千裏的城牆作為屏障。


    想以此來作為對抗唐軍的本錢,因此,兩國之間的火藥味再次濃了起來。


    高句麗,是一條豎在漢人心中的一道坎。


    作為漢王朝的皇帝,李二陛下更是心心念念,高句麗成了他心頭的一根刺。


    若不能拔掉高句麗這根刺,李二陛下也不過一代帝王而已。


    即使天可汗隻不過是泯眠於曆史洪流的稱謂而已。


    可若是能征服高句麗,做到所有帝王都未曾做到的事。


    那麽李二陛下就是功蓋千古、留名青史的千古一帝。


    這是一份前無古人、無與倫比的偉業。


    可一不注意就容易傷到自身。


    一旦不能征服高句麗,李二陛下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遺留下來的各反抗勢力的死灰複燃。


    更有可能讓自己背上與隋煬帝相同的名聲,甚至會引起國內動蕩。


    若是自己也走到了那一步,該怎麽辦?


    李二陛下不愧是千古少有的君王,哪怕知道後果不堪設想,但還是提醒著自己砥礪前行。


    如今此時那塊疆域分成高麗、新羅、百濟,其中高麗最為強大,而且高麗時時刻刻在擴張。


    因此,李二陛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必須去打。


    即便不去注重那些虛名,一個統一的半島也是絕對不容許存在的。


    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是李二陛下心中的執念,不容動搖。


    當然,李二陛下也是相當明智的。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李世民當然不會貿然開戰。


    為了萬無一失,李二陛下早就已經為了東征高麗做了準備,更是不顧一切的籌集軍費物資。


    所以楊帆能夠舍得送出九成琉璃股份給李世民才被李績稱讚。


    可是,如今李二陛下倉促準備向高句麗開戰,難道不怕大唐周邊其他國家的發難麽?


    這是楊帆所不能理解的!


    如今大唐有了自己提出來的政策、方案,隻要好好修身養息、按部就班發展。


    不用幾年功夫那塊偏居一偶的疆域其實隻不過是唾手可滅。


    為什麽如今李世民會倉促準備、貿然想去開戰呢?


    楊帆不相信李績的話是信口開河。


    因為如果按照原曆史,李績可是作為征戰高句麗的二把手。


    想到這兒,楊帆知道這兩天朝廷一定發生了什麽自己不知道的事。


    於是開口請教道:“伯父,是不是陛下有什麽變故或決定?”


    見到楊帆隻是從自己的隻言片語便可猜出了一些東西,李績也不由暗暗驚訝。


    雖然本來就有想提點楊帆的意思,可這小子也太逆天了,居然能猜出李二陛下有所舉動。


    李績眼神飄向皇城方向,喃喃自語:“陛下打算答應吐蕃的和親請求……”


    “什麽?”楊帆驚訝萬分,直接叫了出來。


    怎麽也沒想到李世民為了征服高句麗,會做出資敵的舉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辰原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辰原木並收藏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