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帝國利益,阻擋者死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 作者:星辰原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意氣風發、如魚得水的楊帆,公孫節臉色陰晴不定。
早晨見麵時之所以敢對楊帆如此強硬,其實是一種姿態。
因為楊帆威名在外,他想要通過踩著楊帆的名聲來提升自己在吐蕃的威望。
隻有表現出強勢,才能讓駐守在吐蕃的驕兵悍卒甘心為自己驅使。
事實上,擠兌楊帆時公孫節心裏怕得要死,唯恐楊帆牛脾氣一發作,不管不顧的將他捆起來砍了腦袋。
不過楊帆的不理采倒讓他更顯得意,認為楊帆是畏懼於李二陛下的旨意。
不管怎麽說,他也是李二陛下安排過來製衡李道宗的將領。
根據計劃,在吐蕃設置西南都護府,最後隻能留六千名士兵在這裏駐守。
他與李道宗各領一營,也就相當於有互相牽製的意味。
更主要的是,臨行之前,張亮讓他尋機破壞楊帆在吐蕃製定的策略。
一旦策略失敗,吐蕃再反,李二陛下一定把所有的罪責往楊帆身上扣,到時候楊帆這個提出策略的罪魁禍首定然難辭其咎。
從楊帆把張慎幾宰掉之後,就已經成了他們的敵人,對於敵人,不管是張亮還是公孫節當然不會心慈手軟。
在他看來,既然之前已經挫了楊帆的銳氣,現在就是拉攏吐蕃各地官員和豪強的時候。
因為公孫節知道,僅憑他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撼動楊帆在吐蕃所實行的策略。
隻有從吐蕃本地的勢力著手,把他們聯合起來,以架空李道宗為目的,最終讓計劃不能順利實施。
今天的酒宴就是最好的時機,畢竟這裏聚集了吐蕃大多數的‘上層人物’。
想到這兒,公孫節決定主動出擊,端起酒杯朝著吐蕃一眾官員走去……
對於公孫節這個自來熟的大唐將領,即使吐蕃的各個首領和官員心中緋腹不已,但也隻能笑臉相迎。
畢竟公孫節作為駐守的將領,以後大家還是要經常打交道的。
對於這些曲意迎合的吐蕃貴族,公孫節顯得洋洋得意,更讓他自信心爆棚,甚至已經美滋滋的暢想以後揮手頤指的威風場麵。
看著刻意顯擺,甚至像小孩一樣耀武揚威的公孫節,楊帆隻是微微撇了一眼,心頭卻暗暗警惕。
這貨明顯想將自己除之而後快,若是任其留在吐蕃,恐怕對於自己的布局多有阻礙。
可是這家夥是與李道宗一起來赴任的,得先問問他的意見才行。
心中有事,楊帆當然不想與這些吐蕃人再蛇委與虛,眼神環視了一周,卻見李道宗正與吳王李恪在輕笑著閑聊。
放下酒杯,轉身朝著兩人走去……
來到兩人跟前,楊帆揶揄道:“郡王倒是會躲清閑啊。”
李道宗捉狹一笑:“忠義侯在吐蕃這麽受歡迎,要不本王奏請陛下,讓忠義侯擔任西南都護府都督,怎麽樣?。”
“別……可別……”
雖然知道李道宗在開玩笑,但楊帆還是苦笑著連連擺手拒絕。
相比於大唐長安等城池,吐蕃還是太苦寒了一些。
說楊帆有些嬌氣也行,吃不了苦也罷,他真不想再繼續待下去了。
更何況,長安城還有一大家子人等著他回去呢!
雖然同化吐蕃的策略是他提出來的,可楊帆真沒想過由自己來親自實施。
畢竟這可不是一、兩年就能夠見到成效的。
李道宗倒也沒有繼續打趣楊帆,反而看著遠處的一眾吐蕃官員說道:“忠義侯可是給本王留了個難題呀,這些吐蕃人趨炎赴勢,為利是圖,真怕他們陽奉陰違。”
“郡王此言差矣,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人不足為懼,倒是某些人好像另有所圖!”說著,楊帆的目光不由飄向了公孫節身上。
還不得不佩服公孫節這小子,在他口吐蓮花的巧言令色下,一眾吐蕃官員正不停的向他恭維。
公孫節那鼻孔朝天的模樣簡直傲嬌到了極點。
也許感應到了楊帆的目光,亦或者公孫節一直關注著楊帆的動態。
見到楊帆朝他看來,公孫節挑釁的呶了呶嘴,顯然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抗衡楊帆的能力。
公孫節如此囂張的動作,李道宗當然看在了眼裏,可是卻隻能無奈的笑了笑:“為之奈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說完,李道宗微微歎了口氣。
對於這個公孫節,一路上驕傲自大的行為早就讓李道宗煩不勝煩。
可公孫節是李二陛下特意派過來的,誰敢反對?
當然,並不是說李二陛下信任公孫節,平衡,隻是帝王的權術罷了。
李道宗本來就是被猜忌才被下的大獄,當然不敢再對李二陛下的安排有所抱怨。
楊帆當然能夠看出李道宗的為難,意有所指地道:“吐蕃剛剛平定,劫匪縱橫,太囂張很容易發生意外啊!你們覺得如何?”
李道宗與李恪對視了一眼,滿是駭然,他們都聽出了楊帆的意思。
雖然他們都不喜歡公孫節的囂張,但好歹這家夥是李二陛下親點的校尉,如果將之斬殺?這也太……他們不敢再深想下去!
不過還是李恪首先回過神來。
自從上次聽了楊帆的一番話後,李恪謹言慎行了很多。
但為了大唐帝國的利益,李恪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袖手旁觀,擲地有聲道:“本王認為忠義侯說得不錯,此人留在吐蕃,可能會對吐蕃的布局極為不利。”
楊帆略顯詫異的看了李恪一眼,沒想到這個開始明哲保身的吳王殿下會出言讚同。若是一般人聽到楊帆的話,自然而然會認為楊帆是想報複公孫節之前的無禮頂撞。
甚至會認為楊帆是想將公孫節這個對他有惡意的家夥先下手為強給除掉。
顯然,李恪想到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果然不愧是最聰慧的皇子之一。
當然,楊帆花費了這麽多的精力,可不想輕易被人給破壞掉。
即使這個人是李二陛下派來的也不行,隻要敢阻攔他的布局,隻有死路一條。
李道宗沒想到李恪會讚同楊帆的話,很快,卻也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李道宗一直謹小慎微、不爭不搶,可還是被汙了名聲,甚至被削官罷爵下了大獄。
要不是楊帆平定吐蕃,他還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從大牢中出來呢!
之前接到李二陛下的旨意,讓他前來擔任首任西南都護府都督,其實李道宗的心理其實是很有些抵觸的。
畢竟吐蕃這地方實在太過偏遠荒涼,即便身居都督高位,可到底比不得關中的繁華,誰願意離鄉背景到苦寒之地來當官。
他這個人懂得審時度勢,也不熱衷於權勢,這也是為什麽李二陛下故意汙他名聲而毫不反抗的原因。
在李道宗看來,隻要能夠陪伴家人平平安安一生就已經很知足了。
可是當李二陛下拿出楊帆對於吐蕃的戰略規劃以後,李道宗頓時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
即使再是淡泊名利的一個人,也不可能不在意史書上留下的成就。
在楊帆的整個布局裏,李道宗看到了整合吐蕃的可能。
而且一旦這個策略成功施行,那麽在未來,整個吐蕃都將同大唐緊緊聯係在一起,乖乖的變成大唐的一份子。
因為隻有大唐,才能帶給吐蕃財富、生機和未來。
更重要的是,這種布局不僅適合吐蕃,甚至可能適用於任何接壤的國家。
能實驗如此驚天之策,李道宗心動了,畢竟這件事可能會在史書上留下濃重一筆。
一路上,公孫節的種種表現卻完全是對著來,李道宗自然看不慣這家夥。
如今楊帆提議把這個礙眼的家夥除掉,李道宗當然不會反對。
一旦公孫節這個家夥死掉,豈不是再也無人製肘他了?
想到這兒,李道宗的嘴角不由泛起了一絲微笑。
如果吐蕃盡早步入正軌,他也能早一日回到長安城與家人團聚。
三人協力同心,相視看了一眼,顯然已經達成了共識。
酒宴一直持續到晚上,也算賓主盡歡,待到曲終人散,各自歸家,各找各媽。
李道宗直接留在了王宮旁的臨時駐地,並前往軍中營房。
隻有等到楊帆和劉蘭的駐軍離開邏些城之後,才會正式接手吐蕃的防務。
畢竟,這次駐守吐蕃,隻留下在益州臨時征招的六千府兵。
夜色茫然,看起來頭重腳輕的楊帆被王孝傑攙扶著回到營房駐地,一進帳門楊帆便變得一臉冷峻。
用水胡亂洗了把臉,便一屁股坐到胡凳上,便捧著茶盞呷了一口茶水,楊帆這才悠然問道:“調查的情況如何?”
王孝傑匯報道:“屬下派親衛前去監視,那公孫節很是小心,即使在公眾場合,都會跟隨好幾名親兵護衛,若想無聲無息的把他幹掉幾乎不可能。”
說完,王孝傑站立在一旁等待著楊帆的指示。
楊帆放下茶盞,手指在桌案上下意識的敲擊著,腦中飛速運轉。
這個公孫節看上去囂張跋扈,卻沒想到這麽小心,看來這人還是有些能力的。
可這種人一旦得勢,破壞力也極大。
一旦自己撤走,所有的駐防兵卒皆是新調來的益叫叫府兵。
公孫節獨掌一營,真有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可能將李道宗架空。
雖然楊帆不認為文武雙全的李道宗會是這般窩囊,但是被掣肘不好施展那是一定的!
若是公孫節鐵了心也要破壞自己在吐蕃的布局,那可謂是輕而易舉。
如果這家夥再狠一點,甚至能聯合吐蕃中一些心懷叵測之輩攪動局勢,將大好局麵直接葬送。
這種情況楊帆當然不允許發生,那麽迎接公孫節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
一天後,大軍餘部就出發返程回長安,如果不把公孫節這家夥解決掉,心中難安。
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再去做仔細的安排,看來隻能硬幹了。
隻要不讓人明著抓到把柄,即使李二有所猜疑也再所不惜。
想到這兒,楊帆沉聲說道:“大軍出城以後,你帶領幾個親衛找準時機返回邏些城把公孫節給解決掉,不可傷及無辜。”
“諾!”王孝傑應了一聲,隨即不解地問道:“侯爺,若是公孫節被殺,孝傑唯恐會引起陛下的猜疑,這對侯爺極為不利,一旦追究起來,有些不好收場。”
楊帆無所謂的擺了擺手,說道:
“本侯知道,但這個公孫節絕對不能留,不過你暫且放心,隻要不留下明顯的證據,即使陛下懷疑也拿本侯爺無法。”
有滅國之功墊底,即使李二真的想懲戒,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更何況,偽裝的親衛神出鬼沒,殺一個校尉簡直不要太簡單,這也是楊帆的底氣所在。
既然楊帆做了決定,王孝傑當然不會再勸,應聲稱諾以後,直接轉身離去。
看著王孝傑的背影,楊帆陷入了沉思,覺得自己經過這場戰爭,狠辣了許多。
不過,隻要對大唐帝國有利,即使背負罵名又如何?……
第二天,邏些城臨時都督府。
李道宗與楊帆相對而坐,幾盞茶過後,兩人言談甚歡。
“在長安之時,陛下委派本王任都督之職,說心裏話,本王是極為抵觸的。”
“一方麵,本王怕受到猜忌不敢擔任如此重任。”
“另一方麵吐蕃雖然被大唐占領,然地處偏遠,山高路這,吐蕃國內定然有很多不安分的家夥,雖然稱不上群狼環首,但稍有不慎便一敗塗地。”
“自在陛下給本王看過忠義侯的布局之後,本王才懷著對帝國的憧憬前來赴任。”
“今日與忠義侯一番談話,方知那奏章之上不過是冰山一角,遠未將忠義侯之奇思妙想展現出來。”
“本王敢斷言,若是這個布局真的能夠順利完成,你之名必將名流千古。”
通過交談,李道宗真的是被楊帆的奇思妙想給震住了。
以經濟捆綁吐蕃之命脈,以文化改造吐蕃百姓……
想前人之所不敢想,簡直開創了曆史之先河。
雖然自詡文武全才,但李道宗是真的服氣了。
真沒想到年紀輕輕便會綻放出此等讓人敬佩的才華。
果然長江後浪推前浪!
隻是依靠經濟,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吐蕃掌控在手中,簡直是奇思妙想。
怪不得李二陛下曾有“宰輔之才不足以表”的評語,現在看來,絕非是誇讚之言。
楊帆嗬嗬一笑,落落大方的說道:“哈哈……長者讚言,晚輩可就厚顏接受了!”
兩人相視一笑,氣氛很是融洽。
喜歡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請大家收藏:()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更新速度最快。
早晨見麵時之所以敢對楊帆如此強硬,其實是一種姿態。
因為楊帆威名在外,他想要通過踩著楊帆的名聲來提升自己在吐蕃的威望。
隻有表現出強勢,才能讓駐守在吐蕃的驕兵悍卒甘心為自己驅使。
事實上,擠兌楊帆時公孫節心裏怕得要死,唯恐楊帆牛脾氣一發作,不管不顧的將他捆起來砍了腦袋。
不過楊帆的不理采倒讓他更顯得意,認為楊帆是畏懼於李二陛下的旨意。
不管怎麽說,他也是李二陛下安排過來製衡李道宗的將領。
根據計劃,在吐蕃設置西南都護府,最後隻能留六千名士兵在這裏駐守。
他與李道宗各領一營,也就相當於有互相牽製的意味。
更主要的是,臨行之前,張亮讓他尋機破壞楊帆在吐蕃製定的策略。
一旦策略失敗,吐蕃再反,李二陛下一定把所有的罪責往楊帆身上扣,到時候楊帆這個提出策略的罪魁禍首定然難辭其咎。
從楊帆把張慎幾宰掉之後,就已經成了他們的敵人,對於敵人,不管是張亮還是公孫節當然不會心慈手軟。
在他看來,既然之前已經挫了楊帆的銳氣,現在就是拉攏吐蕃各地官員和豪強的時候。
因為公孫節知道,僅憑他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撼動楊帆在吐蕃所實行的策略。
隻有從吐蕃本地的勢力著手,把他們聯合起來,以架空李道宗為目的,最終讓計劃不能順利實施。
今天的酒宴就是最好的時機,畢竟這裏聚集了吐蕃大多數的‘上層人物’。
想到這兒,公孫節決定主動出擊,端起酒杯朝著吐蕃一眾官員走去……
對於公孫節這個自來熟的大唐將領,即使吐蕃的各個首領和官員心中緋腹不已,但也隻能笑臉相迎。
畢竟公孫節作為駐守的將領,以後大家還是要經常打交道的。
對於這些曲意迎合的吐蕃貴族,公孫節顯得洋洋得意,更讓他自信心爆棚,甚至已經美滋滋的暢想以後揮手頤指的威風場麵。
看著刻意顯擺,甚至像小孩一樣耀武揚威的公孫節,楊帆隻是微微撇了一眼,心頭卻暗暗警惕。
這貨明顯想將自己除之而後快,若是任其留在吐蕃,恐怕對於自己的布局多有阻礙。
可是這家夥是與李道宗一起來赴任的,得先問問他的意見才行。
心中有事,楊帆當然不想與這些吐蕃人再蛇委與虛,眼神環視了一周,卻見李道宗正與吳王李恪在輕笑著閑聊。
放下酒杯,轉身朝著兩人走去……
來到兩人跟前,楊帆揶揄道:“郡王倒是會躲清閑啊。”
李道宗捉狹一笑:“忠義侯在吐蕃這麽受歡迎,要不本王奏請陛下,讓忠義侯擔任西南都護府都督,怎麽樣?。”
“別……可別……”
雖然知道李道宗在開玩笑,但楊帆還是苦笑著連連擺手拒絕。
相比於大唐長安等城池,吐蕃還是太苦寒了一些。
說楊帆有些嬌氣也行,吃不了苦也罷,他真不想再繼續待下去了。
更何況,長安城還有一大家子人等著他回去呢!
雖然同化吐蕃的策略是他提出來的,可楊帆真沒想過由自己來親自實施。
畢竟這可不是一、兩年就能夠見到成效的。
李道宗倒也沒有繼續打趣楊帆,反而看著遠處的一眾吐蕃官員說道:“忠義侯可是給本王留了個難題呀,這些吐蕃人趨炎赴勢,為利是圖,真怕他們陽奉陰違。”
“郡王此言差矣,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人不足為懼,倒是某些人好像另有所圖!”說著,楊帆的目光不由飄向了公孫節身上。
還不得不佩服公孫節這小子,在他口吐蓮花的巧言令色下,一眾吐蕃官員正不停的向他恭維。
公孫節那鼻孔朝天的模樣簡直傲嬌到了極點。
也許感應到了楊帆的目光,亦或者公孫節一直關注著楊帆的動態。
見到楊帆朝他看來,公孫節挑釁的呶了呶嘴,顯然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抗衡楊帆的能力。
公孫節如此囂張的動作,李道宗當然看在了眼裏,可是卻隻能無奈的笑了笑:“為之奈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說完,李道宗微微歎了口氣。
對於這個公孫節,一路上驕傲自大的行為早就讓李道宗煩不勝煩。
可公孫節是李二陛下特意派過來的,誰敢反對?
當然,並不是說李二陛下信任公孫節,平衡,隻是帝王的權術罷了。
李道宗本來就是被猜忌才被下的大獄,當然不敢再對李二陛下的安排有所抱怨。
楊帆當然能夠看出李道宗的為難,意有所指地道:“吐蕃剛剛平定,劫匪縱橫,太囂張很容易發生意外啊!你們覺得如何?”
李道宗與李恪對視了一眼,滿是駭然,他們都聽出了楊帆的意思。
雖然他們都不喜歡公孫節的囂張,但好歹這家夥是李二陛下親點的校尉,如果將之斬殺?這也太……他們不敢再深想下去!
不過還是李恪首先回過神來。
自從上次聽了楊帆的一番話後,李恪謹言慎行了很多。
但為了大唐帝國的利益,李恪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袖手旁觀,擲地有聲道:“本王認為忠義侯說得不錯,此人留在吐蕃,可能會對吐蕃的布局極為不利。”
楊帆略顯詫異的看了李恪一眼,沒想到這個開始明哲保身的吳王殿下會出言讚同。若是一般人聽到楊帆的話,自然而然會認為楊帆是想報複公孫節之前的無禮頂撞。
甚至會認為楊帆是想將公孫節這個對他有惡意的家夥先下手為強給除掉。
顯然,李恪想到了更深一層的意義,果然不愧是最聰慧的皇子之一。
當然,楊帆花費了這麽多的精力,可不想輕易被人給破壞掉。
即使這個人是李二陛下派來的也不行,隻要敢阻攔他的布局,隻有死路一條。
李道宗沒想到李恪會讚同楊帆的話,很快,卻也輕輕的點了點頭。
雖然李道宗一直謹小慎微、不爭不搶,可還是被汙了名聲,甚至被削官罷爵下了大獄。
要不是楊帆平定吐蕃,他還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從大牢中出來呢!
之前接到李二陛下的旨意,讓他前來擔任首任西南都護府都督,其實李道宗的心理其實是很有些抵觸的。
畢竟吐蕃這地方實在太過偏遠荒涼,即便身居都督高位,可到底比不得關中的繁華,誰願意離鄉背景到苦寒之地來當官。
他這個人懂得審時度勢,也不熱衷於權勢,這也是為什麽李二陛下故意汙他名聲而毫不反抗的原因。
在李道宗看來,隻要能夠陪伴家人平平安安一生就已經很知足了。
可是當李二陛下拿出楊帆對於吐蕃的戰略規劃以後,李道宗頓時覺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觀。
即使再是淡泊名利的一個人,也不可能不在意史書上留下的成就。
在楊帆的整個布局裏,李道宗看到了整合吐蕃的可能。
而且一旦這個策略成功施行,那麽在未來,整個吐蕃都將同大唐緊緊聯係在一起,乖乖的變成大唐的一份子。
因為隻有大唐,才能帶給吐蕃財富、生機和未來。
更重要的是,這種布局不僅適合吐蕃,甚至可能適用於任何接壤的國家。
能實驗如此驚天之策,李道宗心動了,畢竟這件事可能會在史書上留下濃重一筆。
一路上,公孫節的種種表現卻完全是對著來,李道宗自然看不慣這家夥。
如今楊帆提議把這個礙眼的家夥除掉,李道宗當然不會反對。
一旦公孫節這個家夥死掉,豈不是再也無人製肘他了?
想到這兒,李道宗的嘴角不由泛起了一絲微笑。
如果吐蕃盡早步入正軌,他也能早一日回到長安城與家人團聚。
三人協力同心,相視看了一眼,顯然已經達成了共識。
酒宴一直持續到晚上,也算賓主盡歡,待到曲終人散,各自歸家,各找各媽。
李道宗直接留在了王宮旁的臨時駐地,並前往軍中營房。
隻有等到楊帆和劉蘭的駐軍離開邏些城之後,才會正式接手吐蕃的防務。
畢竟,這次駐守吐蕃,隻留下在益州臨時征招的六千府兵。
夜色茫然,看起來頭重腳輕的楊帆被王孝傑攙扶著回到營房駐地,一進帳門楊帆便變得一臉冷峻。
用水胡亂洗了把臉,便一屁股坐到胡凳上,便捧著茶盞呷了一口茶水,楊帆這才悠然問道:“調查的情況如何?”
王孝傑匯報道:“屬下派親衛前去監視,那公孫節很是小心,即使在公眾場合,都會跟隨好幾名親兵護衛,若想無聲無息的把他幹掉幾乎不可能。”
說完,王孝傑站立在一旁等待著楊帆的指示。
楊帆放下茶盞,手指在桌案上下意識的敲擊著,腦中飛速運轉。
這個公孫節看上去囂張跋扈,卻沒想到這麽小心,看來這人還是有些能力的。
可這種人一旦得勢,破壞力也極大。
一旦自己撤走,所有的駐防兵卒皆是新調來的益叫叫府兵。
公孫節獨掌一營,真有可能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可能將李道宗架空。
雖然楊帆不認為文武雙全的李道宗會是這般窩囊,但是被掣肘不好施展那是一定的!
若是公孫節鐵了心也要破壞自己在吐蕃的布局,那可謂是輕而易舉。
如果這家夥再狠一點,甚至能聯合吐蕃中一些心懷叵測之輩攪動局勢,將大好局麵直接葬送。
這種情況楊帆當然不允許發生,那麽迎接公孫節的下場隻有死路一條。
一天後,大軍餘部就出發返程回長安,如果不把公孫節這家夥解決掉,心中難安。
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再去做仔細的安排,看來隻能硬幹了。
隻要不讓人明著抓到把柄,即使李二有所猜疑也再所不惜。
想到這兒,楊帆沉聲說道:“大軍出城以後,你帶領幾個親衛找準時機返回邏些城把公孫節給解決掉,不可傷及無辜。”
“諾!”王孝傑應了一聲,隨即不解地問道:“侯爺,若是公孫節被殺,孝傑唯恐會引起陛下的猜疑,這對侯爺極為不利,一旦追究起來,有些不好收場。”
楊帆無所謂的擺了擺手,說道:
“本侯知道,但這個公孫節絕對不能留,不過你暫且放心,隻要不留下明顯的證據,即使陛下懷疑也拿本侯爺無法。”
有滅國之功墊底,即使李二真的想懲戒,也不能把他怎麽樣。
更何況,偽裝的親衛神出鬼沒,殺一個校尉簡直不要太簡單,這也是楊帆的底氣所在。
既然楊帆做了決定,王孝傑當然不會再勸,應聲稱諾以後,直接轉身離去。
看著王孝傑的背影,楊帆陷入了沉思,覺得自己經過這場戰爭,狠辣了許多。
不過,隻要對大唐帝國有利,即使背負罵名又如何?……
第二天,邏些城臨時都督府。
李道宗與楊帆相對而坐,幾盞茶過後,兩人言談甚歡。
“在長安之時,陛下委派本王任都督之職,說心裏話,本王是極為抵觸的。”
“一方麵,本王怕受到猜忌不敢擔任如此重任。”
“另一方麵吐蕃雖然被大唐占領,然地處偏遠,山高路這,吐蕃國內定然有很多不安分的家夥,雖然稱不上群狼環首,但稍有不慎便一敗塗地。”
“自在陛下給本王看過忠義侯的布局之後,本王才懷著對帝國的憧憬前來赴任。”
“今日與忠義侯一番談話,方知那奏章之上不過是冰山一角,遠未將忠義侯之奇思妙想展現出來。”
“本王敢斷言,若是這個布局真的能夠順利完成,你之名必將名流千古。”
通過交談,李道宗真的是被楊帆的奇思妙想給震住了。
以經濟捆綁吐蕃之命脈,以文化改造吐蕃百姓……
想前人之所不敢想,簡直開創了曆史之先河。
雖然自詡文武全才,但李道宗是真的服氣了。
真沒想到年紀輕輕便會綻放出此等讓人敬佩的才華。
果然長江後浪推前浪!
隻是依靠經濟,不費一兵一卒就將吐蕃掌控在手中,簡直是奇思妙想。
怪不得李二陛下曾有“宰輔之才不足以表”的評語,現在看來,絕非是誇讚之言。
楊帆嗬嗬一笑,落落大方的說道:“哈哈……長者讚言,晚輩可就厚顏接受了!”
兩人相視一笑,氣氛很是融洽。
喜歡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請大家收藏:()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