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證據確鑿?
大唐之開局娶了武則天 作者:星辰原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時間,武將這邊又站出來好幾個,李績、尉遲恭、秦瓊等人一起讚同。
一方麵是為了給楊帆站站台,另一方麵也是給這些監察禦史們添添堵。
當然,這裏麵也難免牽連到文武之爭。
雖說天下尚未完全太平,但這兩年戰火已經逐漸減少。
整個帝國已經趨於穩定,進入了大建設時期。
如此一來,文官的重要性便漸漸凸顯出來。
畢竟,在帝國沒有受到外界侵害的情況下,在戰場上廝殺和衝鋒陷陣並不是百姓所急迫的。
因為百姓最需要的是能夠改善他們生活的官員,而不是那些隻會廝殺的將軍。
如此一來,眼看武將勳貴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朝堂上文武之間的矛盾自然是越來越不可調和。
如今難得有打擊文官的機會,武將又怎會放過?
另外,楊帆雖然現在屬於文官的係列。
可大家都把楊帆當成了未來軍中的接班人。
再者,楊帆也是軍中出身,所作所為又特別對這些武將的胃口。
自然而然的,軍方便把楊帆歸納到武將勳貴這個集團裏。
更主要的是,楊帆與幾個軍方大佬那可是莫逆之交。
不說李績、程咬金、秦瓊之流,就是軍神李靖更算是楊帆的半個老師。
如此的關係,幾位軍方大佬自然站台楊帆這邊。
眼見李二就想采納武官這邊的意見,王吉峰有些著急了,眼神不停往孫無忌這邊瞟。
長孫無忌麵無表情的站在首位,眼觀四麵,耳聽八方,自然看到了王吉峰的示意。
沉吟片刻,長孫無忌微微點頭後站出班列。
“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風聞奏事乃是禦史的責任,既然這麽多監察禦史彈劾楊帆,豈能置之不理?”
“若是真如侍中大人與盧國公所說,每一次監察禦史的風聞奏事都要證據確鑿,那麽風聞奏事的意義又何在?”
“假如有證據,那還不如直接讓大理寺或者刑部受理即可,何必要進行彈劾?”
“因此,讓楊帆返回京城接受審查還是很有必要的,還請陛下三思!”
“微臣附議!”
“請陛下三思!”
文官裏馬上站出一大片,齊齊附和長孫無忌,可以看出長孫無忌的號召力。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臣出言讓皇帝三思而後行。
就在這時,王吉峰出班奏道:“陛下,微臣彈劾江南到大都道楊帆私藏逆賊,去年楊帆與吳王殿下被行刺,根據刑部調查得知,行事之人乃是扶桑人毛利安奴。”
“當時楊帆抓到了扶桑人首領,但並沒有根據大唐律處置刺客,反而把毛利安奴放回了扶桑國。”
“雖然幕後主使清河崔氏已被法辦,但楊帆卻放走了刺殺皇室人員的刺客,還借出海之名資助其武器。”
“由此可知,楊帆此舉乃是通敵賣國,其心可誅,如今調查結果已經出來,懇請陛下命大理寺接手審查!”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倒吸一口涼氣,還有這事兒?
王吉峰有名有姓的說出來,顯然不是空口白牙。
在很多人看來,楊帆那廝要完了!
禦史言官以及江南士族的官員差一點振臂歡呼。
原本以為軍方出麵,今天的彈劾會再一次失敗,誰料到王吉峰居然帶來了一個大招。
刑部可不能風聞奏事,必須得有實打實的證據才行。
沒聽王吉峰說麽,證據都已經在刑部,那就是鐵案如山,任楊帆再奸詐狡猾,也翻不過來。
而親近楊帆的這些軍方大佬,則齊齊搖頭歎息。
怎麽還有這麽一回事兒?
他們很肯定,作為刑部尚書,王吉峰不敢信口開河。
否則,大理寺稍做調查便知事情的真偽。
若是王吉峰敢滿口胡言,那可就是汙蔑朝中重臣、欺君罔上!
別說是扳倒楊帆了,可能連太原王氏都得栽進去!
滿朝文武,唯有站在前麵一言不發的蕭瑀一點表情變化都沒有。
仿佛根本不關他的事兒。
其實這件事除了楊帆和皇帝,就隻有蕭瑀最清楚來龍去脈。
當時楊帆的確是先斬後奏,不僅把毛利安奴藏了起來,還放了他。
但這件事皇帝已經知曉,同時已經經過大理寺的備案。
作為大理寺卿,蕭瑀是最清楚的。
況且,當時清河崔氏倒下以後,皇帝也曾明令三司停止調查刺殺一案。
隻是沒想到王吉峰並沒有讓人停止調查,反而找到了刺殺的毛利安奴。
要說太原王氏的能量果然強大,居然連跑到扶桑國的毛利安奴都能夠查出來。
幸好當時楊帆把留下毛利安奴的事進行了備案。
同時也把培養毛利安奴成為大唐在扶桑國代理人的目的告訴了皇帝。
否則,僅憑私放刺客、通敵賣國這些罪名就能讓楊帆滿門抄斬。
當然,眾多朝臣並不知道。
若說剛才那些禦史言官隻是風聞奏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並不能把楊帆怎麽樣。
那麽王吉峰此時扔出來的那可謂是王炸了!
即使是長孫無忌也覺得楊帆已是無力回天。
他甚至已經憧憬兒子長孫衝再一次回到長安的那一天。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事反倒很容易處理。
若說剛才那麽多大臣彈劾楊帆,甚至直指李二陛下,他還有些不好決斷。
畢竟,為了朝局穩定,皇帝也不能朝綱獨斷,對禦史言官的彈劾視而不見。
可現在完全不同了!
刺殺一案,反而讓李二陛下找到了破局的契機。
畢竟,若是有了鐵證的案子都屬於無稽之談。
那麽,禦史言官那些還沒有證據的聞風奏事誰又敢一直緊抓不放?
想到這兒,李二陛下反而偷偷鬆了一口氣。
可還沒等李二發話,黃巒等言官禦史卻等不及了,紛紛請奏道:“陛下,若說剛才彈劾楊帆屬於聞言奏事,還沒有確鑿的證據,那麽,尚書大人所查刺殺一案與楊帆有牽連,總該把楊帆撤職查辦,同時押解回京接受審查吧?”
“臣等附議,請陛下降旨徹查楊帆窩藏刺客一案!”
太極殿內的眾多官員紛紛下跪請奏。
即使是與楊帆較好的程咬金這些軍方大佬,此時也不知如何為楊帆辯解為好。
看著眾朝臣群起要求自己嚴格查辦楊帆,李二陛下心頭憤慨不已。
這些人簡直太可惡了!
要不是知道楊帆並沒有牽扯到刺殺一案,那豈不是要被這些人鑽了空子?
越想越氣,李二陛下憤然問道:“當初楊帆與恪兒被刺殺,主謀已經查清,乃是清河崔氏所為,而且當時楊帆受傷更嚴重,屬於受害者之一,為何眾卿還要緊抓此事不放?”
王吉峰臉色一肅,宛如正義的使者,大聲說道:“陛下,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雖然楊帆當時也屬於受害人這一,但是楊帆窩藏刺客,甚至在把刺客放走以後還資助其武器,讓刺客在扶桑國稱王稱霸,屬於通敵賣國。”
“如果不把楊帆押解回京,把事情徹查清楚,恐怕難以服眾啊!請陛下明鑒!”
“請陛下明鑒!”
眾多朝臣又趕緊附合,仿佛楊帆已經成為了最大惡之人。
壓抑住心頭的怒火,李二陛下咬著牙後槽問道:“如果朕硬要說刺客之事與楊帆無關呢?”
王吉峰等人互視了一眼,言辭鑿鑿的說道:“陛下,所有的證據都指向楊帆藏匿刺客,甚至是通敵賣國,當然,如果陛下一定要維護楊帆,臣等也無話可說,不過,這可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也會有損陛下的英明形象。”
李二陛下騰的一聲直接站了起來,怒不可遏道:“嗬嗬,你們還真是真的好臣子啊,居然會朕的名聲考慮了!”
雖然看到李二陛下怒氣沸騰。
但王吉峰等人卻沒有後退的打算。
畢竟,好不容易抓住了楊帆的把柄,有機會把楊帆逼到絕路,他們當然不會放過。
隻見王吉峰領著一眾官員跪地請奏道:“陛下,為了維護朝綱法紀,為了給百官和百姓一個交代,請陛下下旨押解楊帆回京!”
看著跪倒一大片的官員,特別是長孫無忌,李二陛下真想下去踹這家夥一腳。
為了一點私利,罔顧自己掌控江南的計劃,長孫無忌這個大舅子與自己漸行漸遠了。
即使李二陛下氣憤的不行,但麵對這麽多的官員,他還真不能把這些人怎麽樣。
死死的瞪了王吉峰一眼,李二咬著牙對著禦史言官一字一句說道:“你們一直說楊帆通敵賣國,要嚴懲楊帆,可若說這事與楊帆無關,那你們剛剛沒有證據便隨意彈劾楊帆又該當何罪?”
“這……”
聽到皇帝這話,眾官員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眼神齊刷刷的看向了王吉峰。
他們也想確認,到底王吉峰有沒有確鑿的證據。
見到王吉峰點頭示意後,黃巒等禦史言官開口道:“陛下,若有證據證明刺客之事與楊帆通敵賣國無幹,那麽我們就承認剛剛彈楊帆之請奏屬於子虛烏有。”
在他們看來,王吉峰所說的刺殺一案,楊帆絕對逃脫不了幹係。
因此,對於剛剛那些對楊帆影響不大的彈劾反倒不甚在意了。
原先之所以緊抓不放,隻不過是想通過那些事攻訐楊帆已達到逼迫皇帝放棄掌控江南的目的。
如今有了更好的把柄,自然不會在意那些風聞奏事的彈劾。
看到這群官員一副智珠在握的表情,蕭瑀有些好笑。
若說楊帆真的私放刺客,甚至通敵賣國,也許皇帝不會力保楊帆。
可很明顯,楊帆如今已經成為皇帝打開江南局麵的那把尖刀,李二陛下怎麽會輕言放棄?
不管有多少官員彈劾楊帆,李二陛下都會把楊帆保下來!
所以,蕭瑀百分百肯定,李二陛下是給這些官員下套呢!
這幫文官大抵以為刺客一事是壓垮楊帆的最後一根稻草,指不定心裏正歡呼雀躍呢!
他們哪裏知道,卻給李二陛下找了一個借口。
更主要的是,這些禦史言官也說了。
如果有證據證明楊帆不是通敵賣國,那麽其他的彈劾就相當於子虛烏有。
一旦皇帝把證據亮出來,那麽就相當於給楊帆披上一件刀槍不入的鎧甲。
因此,現在的楊帆和李二陛下早已然立於不敗之地!
蕭瑀不禁懷疑,難不成這件事是楊帆早就計劃好的?
否則,楊帆怎麽會把這件事早已安排的如此無懈可擊?
這個念頭一起,蕭瑀不禁嚇了一大跳。
若真是如此,那楊帆也實在太恐怖了。
要知道扶桑刺客一事,那可是一年多之前的事了。
難道那時候的楊帆就已經開始謀劃江南?
蕭瑀這邊震驚的不行,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卻已經是一片嘩然。
刺客一案,在清河崔氏覆滅以後其實已經告了一個段落。
如今王吉峰以及一眾江南士族的官員又想拿這件事小題大做,顯然是想與楊帆和李二陛下死磕到底了。
畢竟,一旦把這件事爆出來,如果不查個水落石出,皇帝根本沒法向百官交代。
現在陡然被爆料出來,怎能不引起嘩然?
畢竟,這可涉及到通敵賣國,無論在律法還是道德上,都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此時,長孫無忌站出班列,聲音鏗鏘有力:“臣領百官懇請陛下核實刺客一事,若楊帆當真有通敵賣國之嫌疑,當馬上剝奪其大都督之職,同時召集三司會審,對楊帆嚴懲!”
“請陛下核實此案!”
“請陛下將通敵賣國之人拿下,以正國法綱紀!”
“對,楊帆這等吃裏扒外之輩,必須予以嚴懲!”
“陛下,大唐乾坤朗朗,居然還發生這樣的事,某不屑與楊帆同朝為官也!此事若不嚴懲,不足以正國法;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嚴懲,不足以安天下!”
此時文官陣列群情激昂,一個個義正辭嚴,直接化身為正義的代表,恨不得現在就將楊帆這個罪魁禍首砍了腦袋!
而一些親近楊帆的文官隻能麵麵相覷,變得默不作聲。
畢竟王吉峰的架勢顯然有真憑實據,這種事還怎麽辯解?
剛剛本來隨著魏征、程咬金等人的出麵,提出對各位監察禦史的彈劾進行核實以後再討論下一步的問題,已經讓楊帆的處境變得比較好。
畢竟,禦史言官那些彈劾都是些道聽途說的東西。
就算其中有那麽一兩件是根據事實改編,但那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因為這並不能對楊帆有實質性的傷害,皇帝也不能因為“風聞奏事”便隨便處罰一個封疆大吏。
畢竟,於情、於理、於法……這都說不過去。
可隨著王吉峰這一條彈劾的出現,形勢陡然逆轉。
畢竟,有著真憑實據的證據和風聞奏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以說,現在的形勢對於楊帆極為不利。
一旦把楊帆押解回京進行審查,不說最後是不是真的通敵賣國。
隻要把楊帆調離江南,那麽這些官員彈劾楊帆的目的就達到了。
更何況,一旦核實了楊帆真的通敵賣國,不說楊帆隻是皇帝的女婿,就算是皇帝的兒子也要被嚴懲!
雖然朝堂上儒家子弟一直嚷嚷著要仁治,但是實際上治國還是外儒內法。
(本章完)
一方麵是為了給楊帆站站台,另一方麵也是給這些監察禦史們添添堵。
當然,這裏麵也難免牽連到文武之爭。
雖說天下尚未完全太平,但這兩年戰火已經逐漸減少。
整個帝國已經趨於穩定,進入了大建設時期。
如此一來,文官的重要性便漸漸凸顯出來。
畢竟,在帝國沒有受到外界侵害的情況下,在戰場上廝殺和衝鋒陷陣並不是百姓所急迫的。
因為百姓最需要的是能夠改善他們生活的官員,而不是那些隻會廝殺的將軍。
如此一來,眼看武將勳貴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朝堂上文武之間的矛盾自然是越來越不可調和。
如今難得有打擊文官的機會,武將又怎會放過?
另外,楊帆雖然現在屬於文官的係列。
可大家都把楊帆當成了未來軍中的接班人。
再者,楊帆也是軍中出身,所作所為又特別對這些武將的胃口。
自然而然的,軍方便把楊帆歸納到武將勳貴這個集團裏。
更主要的是,楊帆與幾個軍方大佬那可是莫逆之交。
不說李績、程咬金、秦瓊之流,就是軍神李靖更算是楊帆的半個老師。
如此的關係,幾位軍方大佬自然站台楊帆這邊。
眼見李二就想采納武官這邊的意見,王吉峰有些著急了,眼神不停往孫無忌這邊瞟。
長孫無忌麵無表情的站在首位,眼觀四麵,耳聽八方,自然看到了王吉峰的示意。
沉吟片刻,長孫無忌微微點頭後站出班列。
“啟奏陛下,微臣以為,風聞奏事乃是禦史的責任,既然這麽多監察禦史彈劾楊帆,豈能置之不理?”
“若是真如侍中大人與盧國公所說,每一次監察禦史的風聞奏事都要證據確鑿,那麽風聞奏事的意義又何在?”
“假如有證據,那還不如直接讓大理寺或者刑部受理即可,何必要進行彈劾?”
“因此,讓楊帆返回京城接受審查還是很有必要的,還請陛下三思!”
“微臣附議!”
“請陛下三思!”
文官裏馬上站出一大片,齊齊附和長孫無忌,可以看出長孫無忌的號召力。
當然,也有一部分大臣出言讓皇帝三思而後行。
就在這時,王吉峰出班奏道:“陛下,微臣彈劾江南到大都道楊帆私藏逆賊,去年楊帆與吳王殿下被行刺,根據刑部調查得知,行事之人乃是扶桑人毛利安奴。”
“當時楊帆抓到了扶桑人首領,但並沒有根據大唐律處置刺客,反而把毛利安奴放回了扶桑國。”
“雖然幕後主使清河崔氏已被法辦,但楊帆卻放走了刺殺皇室人員的刺客,還借出海之名資助其武器。”
“由此可知,楊帆此舉乃是通敵賣國,其心可誅,如今調查結果已經出來,懇請陛下命大理寺接手審查!”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倒吸一口涼氣,還有這事兒?
王吉峰有名有姓的說出來,顯然不是空口白牙。
在很多人看來,楊帆那廝要完了!
禦史言官以及江南士族的官員差一點振臂歡呼。
原本以為軍方出麵,今天的彈劾會再一次失敗,誰料到王吉峰居然帶來了一個大招。
刑部可不能風聞奏事,必須得有實打實的證據才行。
沒聽王吉峰說麽,證據都已經在刑部,那就是鐵案如山,任楊帆再奸詐狡猾,也翻不過來。
而親近楊帆的這些軍方大佬,則齊齊搖頭歎息。
怎麽還有這麽一回事兒?
他們很肯定,作為刑部尚書,王吉峰不敢信口開河。
否則,大理寺稍做調查便知事情的真偽。
若是王吉峰敢滿口胡言,那可就是汙蔑朝中重臣、欺君罔上!
別說是扳倒楊帆了,可能連太原王氏都得栽進去!
滿朝文武,唯有站在前麵一言不發的蕭瑀一點表情變化都沒有。
仿佛根本不關他的事兒。
其實這件事除了楊帆和皇帝,就隻有蕭瑀最清楚來龍去脈。
當時楊帆的確是先斬後奏,不僅把毛利安奴藏了起來,還放了他。
但這件事皇帝已經知曉,同時已經經過大理寺的備案。
作為大理寺卿,蕭瑀是最清楚的。
況且,當時清河崔氏倒下以後,皇帝也曾明令三司停止調查刺殺一案。
隻是沒想到王吉峰並沒有讓人停止調查,反而找到了刺殺的毛利安奴。
要說太原王氏的能量果然強大,居然連跑到扶桑國的毛利安奴都能夠查出來。
幸好當時楊帆把留下毛利安奴的事進行了備案。
同時也把培養毛利安奴成為大唐在扶桑國代理人的目的告訴了皇帝。
否則,僅憑私放刺客、通敵賣國這些罪名就能讓楊帆滿門抄斬。
當然,眾多朝臣並不知道。
若說剛才那些禦史言官隻是風聞奏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並不能把楊帆怎麽樣。
那麽王吉峰此時扔出來的那可謂是王炸了!
即使是長孫無忌也覺得楊帆已是無力回天。
他甚至已經憧憬兒子長孫衝再一次回到長安的那一天。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這事反倒很容易處理。
若說剛才那麽多大臣彈劾楊帆,甚至直指李二陛下,他還有些不好決斷。
畢竟,為了朝局穩定,皇帝也不能朝綱獨斷,對禦史言官的彈劾視而不見。
可現在完全不同了!
刺殺一案,反而讓李二陛下找到了破局的契機。
畢竟,若是有了鐵證的案子都屬於無稽之談。
那麽,禦史言官那些還沒有證據的聞風奏事誰又敢一直緊抓不放?
想到這兒,李二陛下反而偷偷鬆了一口氣。
可還沒等李二發話,黃巒等言官禦史卻等不及了,紛紛請奏道:“陛下,若說剛才彈劾楊帆屬於聞言奏事,還沒有確鑿的證據,那麽,尚書大人所查刺殺一案與楊帆有牽連,總該把楊帆撤職查辦,同時押解回京接受審查吧?”
“臣等附議,請陛下降旨徹查楊帆窩藏刺客一案!”
太極殿內的眾多官員紛紛下跪請奏。
即使是與楊帆較好的程咬金這些軍方大佬,此時也不知如何為楊帆辯解為好。
看著眾朝臣群起要求自己嚴格查辦楊帆,李二陛下心頭憤慨不已。
這些人簡直太可惡了!
要不是知道楊帆並沒有牽扯到刺殺一案,那豈不是要被這些人鑽了空子?
越想越氣,李二陛下憤然問道:“當初楊帆與恪兒被刺殺,主謀已經查清,乃是清河崔氏所為,而且當時楊帆受傷更嚴重,屬於受害者之一,為何眾卿還要緊抓此事不放?”
王吉峰臉色一肅,宛如正義的使者,大聲說道:“陛下,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雖然楊帆當時也屬於受害人這一,但是楊帆窩藏刺客,甚至在把刺客放走以後還資助其武器,讓刺客在扶桑國稱王稱霸,屬於通敵賣國。”
“如果不把楊帆押解回京,把事情徹查清楚,恐怕難以服眾啊!請陛下明鑒!”
“請陛下明鑒!”
眾多朝臣又趕緊附合,仿佛楊帆已經成為了最大惡之人。
壓抑住心頭的怒火,李二陛下咬著牙後槽問道:“如果朕硬要說刺客之事與楊帆無關呢?”
王吉峰等人互視了一眼,言辭鑿鑿的說道:“陛下,所有的證據都指向楊帆藏匿刺客,甚至是通敵賣國,當然,如果陛下一定要維護楊帆,臣等也無話可說,不過,這可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也會有損陛下的英明形象。”
李二陛下騰的一聲直接站了起來,怒不可遏道:“嗬嗬,你們還真是真的好臣子啊,居然會朕的名聲考慮了!”
雖然看到李二陛下怒氣沸騰。
但王吉峰等人卻沒有後退的打算。
畢竟,好不容易抓住了楊帆的把柄,有機會把楊帆逼到絕路,他們當然不會放過。
隻見王吉峰領著一眾官員跪地請奏道:“陛下,為了維護朝綱法紀,為了給百官和百姓一個交代,請陛下下旨押解楊帆回京!”
看著跪倒一大片的官員,特別是長孫無忌,李二陛下真想下去踹這家夥一腳。
為了一點私利,罔顧自己掌控江南的計劃,長孫無忌這個大舅子與自己漸行漸遠了。
即使李二陛下氣憤的不行,但麵對這麽多的官員,他還真不能把這些人怎麽樣。
死死的瞪了王吉峰一眼,李二咬著牙對著禦史言官一字一句說道:“你們一直說楊帆通敵賣國,要嚴懲楊帆,可若說這事與楊帆無關,那你們剛剛沒有證據便隨意彈劾楊帆又該當何罪?”
“這……”
聽到皇帝這話,眾官員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眼神齊刷刷的看向了王吉峰。
他們也想確認,到底王吉峰有沒有確鑿的證據。
見到王吉峰點頭示意後,黃巒等禦史言官開口道:“陛下,若有證據證明刺客之事與楊帆通敵賣國無幹,那麽我們就承認剛剛彈楊帆之請奏屬於子虛烏有。”
在他們看來,王吉峰所說的刺殺一案,楊帆絕對逃脫不了幹係。
因此,對於剛剛那些對楊帆影響不大的彈劾反倒不甚在意了。
原先之所以緊抓不放,隻不過是想通過那些事攻訐楊帆已達到逼迫皇帝放棄掌控江南的目的。
如今有了更好的把柄,自然不會在意那些風聞奏事的彈劾。
看到這群官員一副智珠在握的表情,蕭瑀有些好笑。
若說楊帆真的私放刺客,甚至通敵賣國,也許皇帝不會力保楊帆。
可很明顯,楊帆如今已經成為皇帝打開江南局麵的那把尖刀,李二陛下怎麽會輕言放棄?
不管有多少官員彈劾楊帆,李二陛下都會把楊帆保下來!
所以,蕭瑀百分百肯定,李二陛下是給這些官員下套呢!
這幫文官大抵以為刺客一事是壓垮楊帆的最後一根稻草,指不定心裏正歡呼雀躍呢!
他們哪裏知道,卻給李二陛下找了一個借口。
更主要的是,這些禦史言官也說了。
如果有證據證明楊帆不是通敵賣國,那麽其他的彈劾就相當於子虛烏有。
一旦皇帝把證據亮出來,那麽就相當於給楊帆披上一件刀槍不入的鎧甲。
因此,現在的楊帆和李二陛下早已然立於不敗之地!
蕭瑀不禁懷疑,難不成這件事是楊帆早就計劃好的?
否則,楊帆怎麽會把這件事早已安排的如此無懈可擊?
這個念頭一起,蕭瑀不禁嚇了一大跳。
若真是如此,那楊帆也實在太恐怖了。
要知道扶桑刺客一事,那可是一年多之前的事了。
難道那時候的楊帆就已經開始謀劃江南?
蕭瑀這邊震驚的不行,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卻已經是一片嘩然。
刺客一案,在清河崔氏覆滅以後其實已經告了一個段落。
如今王吉峰以及一眾江南士族的官員又想拿這件事小題大做,顯然是想與楊帆和李二陛下死磕到底了。
畢竟,一旦把這件事爆出來,如果不查個水落石出,皇帝根本沒法向百官交代。
現在陡然被爆料出來,怎能不引起嘩然?
畢竟,這可涉及到通敵賣國,無論在律法還是道德上,都是絕對不能容許的!
此時,長孫無忌站出班列,聲音鏗鏘有力:“臣領百官懇請陛下核實刺客一事,若楊帆當真有通敵賣國之嫌疑,當馬上剝奪其大都督之職,同時召集三司會審,對楊帆嚴懲!”
“請陛下核實此案!”
“請陛下將通敵賣國之人拿下,以正國法綱紀!”
“對,楊帆這等吃裏扒外之輩,必須予以嚴懲!”
“陛下,大唐乾坤朗朗,居然還發生這樣的事,某不屑與楊帆同朝為官也!此事若不嚴懲,不足以正國法;不嚴懲,不足以平民憤,不嚴懲,不足以安天下!”
此時文官陣列群情激昂,一個個義正辭嚴,直接化身為正義的代表,恨不得現在就將楊帆這個罪魁禍首砍了腦袋!
而一些親近楊帆的文官隻能麵麵相覷,變得默不作聲。
畢竟王吉峰的架勢顯然有真憑實據,這種事還怎麽辯解?
剛剛本來隨著魏征、程咬金等人的出麵,提出對各位監察禦史的彈劾進行核實以後再討論下一步的問題,已經讓楊帆的處境變得比較好。
畢竟,禦史言官那些彈劾都是些道聽途說的東西。
就算其中有那麽一兩件是根據事實改編,但那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因為這並不能對楊帆有實質性的傷害,皇帝也不能因為“風聞奏事”便隨便處罰一個封疆大吏。
畢竟,於情、於理、於法……這都說不過去。
可隨著王吉峰這一條彈劾的出現,形勢陡然逆轉。
畢竟,有著真憑實據的證據和風聞奏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可以說,現在的形勢對於楊帆極為不利。
一旦把楊帆押解回京進行審查,不說最後是不是真的通敵賣國。
隻要把楊帆調離江南,那麽這些官員彈劾楊帆的目的就達到了。
更何況,一旦核實了楊帆真的通敵賣國,不說楊帆隻是皇帝的女婿,就算是皇帝的兒子也要被嚴懲!
雖然朝堂上儒家子弟一直嚷嚷著要仁治,但是實際上治國還是外儒內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