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飛車掠過密密匝匝的林梢,將碧波千頃的未央湖,星羅棋布的度假村,拋落在腳下鬱鬱蔥蔥的畫卷中。思維的家安在山裏並不新奇,德仁和曦明的住宅就在兩道山梁外的天香苑。新奇的是,張宅既非別墅,也非民居,而是亦屋亦洞,亦舍亦穴。
中和在“晴雪岩”下了車,沿著野花叢生的小徑,溯一道清泉而上。他轉過飛花碎玉的疊瀑,走進一座美若盆景的凹穀中,清風流水的聲音經岩壁跌宕糅合,婉轉悠揚得動人心弦。
思維身穿一件短袖唐裝,正在修竹翠柏掩映下揮毫作畫。腳下平整的青石,臥於茵茵綠草間,猶如一方天然“陽台”;四周蒼勁古木,圍攏著的九尺天地,宛若一座寫意“涼亭”……這裏的一切,似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恬淡韻律、陶然詩意。
思維畫的是桃花,在青石與岩壁上鋪張的,盡是一幅幅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春桃。他笑著向中和招手:“我的寒舍,沒驚到你吧。”
中和登上齊膝的石台:“老師,古人說‘大隱隱於朝’,沒想到您平時政務繁忙,竟有如此清靜雅致的住處。”
思維將他迎到石桌前,擺開功夫茶的“龍門陣”:“我算不上隱士,人生於天地,也還於天地,與自然萬物相融相益,感同身受,生命的超越和超然自在於此。公務繁忙也好,山野閑逸也罷,都有心靈的樂土,量力合宜而已,有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明白,人們常說儒學是入世之學,其實並不這麽簡單。”中和在一把精致的石椅上坐下,思忖著舉一反三,“儒學追求的是一種普世價值、永恒法則,修齊治平隻是適用與途徑。”
“有什麽依據?”做工考究的茶具,在思維指間輾轉翻飛,不多時,紅潤醇亮的茗飲香溢茶盞,盛放在鏤空木盤上。
中和拾起一隻輕薄如紙的青花瓷杯,茶湯入口有清泉的甘冽:“孔子曾讓弟子們談誌向,對他們治國、教化等想法默不作聲,偏偏由衷讚歎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曾經一直不理解,這看似荒誕不經,遊山玩水也能當作儒者的人生理想,竟還得到聖賢的讚許。儒學倡導入世擔當,怎麽會推崇道家的出世逍遙?現在想來,有更深刻的道理。”
“說說看。”思維的目光裏洋溢著融融的暖意。
“我感覺,其中表達的是‘天人合一’的信仰精神,體現為‘一個基礎,三個層麵’。‘一個基礎’是說,儒學的精神理想,始終建立在相應社會基礎之上,一定是‘春服既成’,而非無我無欲的‘空歡喜’。‘三個層麵’中,第一層麵是人與人相合,儒學一定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不會像道家一樣,獨自躲到深山裏‘茹毛飲血’;第二層麵是人與物相合,在萬物複蘇的‘暮春’出遊,更能感受與自然共同萌發的勃勃生機;第三層麵是人與道相合,在合時宜、合事宜中,由對永恒價值、天地法則的順合,感悟生命的超越和快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中和略一停頓,仿佛沉浸在穿越古今的陶醉之中,隨後思路漸入佳境:“這四點構成‘人與天相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儒之信仰精神不會封閉孤立而是攜手並行,不會意氣淩絕而是情景交融,不會目空一切而是感同身受,更切合我們的真實生活,是具有真正意義的價值超越,其思想境界千古相通、萬世相承,追求之根本是幸福裏的和諧、和諧中的快樂。因此,儒家之樂並不孤單,樂在人際之宜,樂在山水之間,既感懷天地,又與人共鳴,可謂人和而同樂、心曠則神怡,人與人的道德境界,人與天的價值真諦正在於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人生不以目的為意義,目的會讓我們墜入欲望的迷途;無需刻意追求結果,每個人的結果都一樣。人生隻是中和,是正信之思、合宜之行,是在與天地萬物的價值共鳴中,陶養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永恒的超越。什麽是快樂,合宜;什麽是大道,和諧;什麽是永恒,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萬物生生不息,快樂於斯,大道於斯,永恒於斯!”
中和發覺言語有些激動,端起茶盞向思維致意,在細細的回味中,讓“班門弄斧”的心情稍稍平複。
思維讚許地點點頭:“說得好,看來我的條幅沒送錯人。”他回身從畫卷瓶中,抽出一張卷好的條幅,中和幫著展掛在平整的岩壁上。中和屏息一字一字看去,條幅上書:“臻儒以正道,致和以成仁”,氣勢雄渾的字體,通徹天地的意境,讓他有如獲至寶的欣然:“老師,我要把它當做座右銘,牢記於心。”
“中和,那你再說說,什麽是中和?”思維拉他重新入座。
“老師,在我理解,儒學一以貫之的‘一’,天人合一的‘一’指向的都是中和,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又是我們立論的根基,道、德、仁、義、禮、智、信等等都由此展開,更深刻影響著我們政治格局、經濟形態、文化理念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中和抬起頭,沒有釋然,隻有更深的困惑,“最大的問題是,中和是什麽,我們怎麽去定位它?”
思維淡然的眼神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對中和的解讀,儒學采取了一種借喻的方式,‘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人的情欲內斂不顯的狀態,就是中,顯露出來而合乎節製,就是和。每個人都有情緒,用喜怒哀樂的形象思維方式,描繪抽象的中和,大家比較好理解,但作為哲學表述就勉為其難了。可以說,將中和用哲理邏輯的形式闡發出來,將是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
;
中和在“晴雪岩”下了車,沿著野花叢生的小徑,溯一道清泉而上。他轉過飛花碎玉的疊瀑,走進一座美若盆景的凹穀中,清風流水的聲音經岩壁跌宕糅合,婉轉悠揚得動人心弦。
思維身穿一件短袖唐裝,正在修竹翠柏掩映下揮毫作畫。腳下平整的青石,臥於茵茵綠草間,猶如一方天然“陽台”;四周蒼勁古木,圍攏著的九尺天地,宛若一座寫意“涼亭”……這裏的一切,似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恬淡韻律、陶然詩意。
思維畫的是桃花,在青石與岩壁上鋪張的,盡是一幅幅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春桃。他笑著向中和招手:“我的寒舍,沒驚到你吧。”
中和登上齊膝的石台:“老師,古人說‘大隱隱於朝’,沒想到您平時政務繁忙,竟有如此清靜雅致的住處。”
思維將他迎到石桌前,擺開功夫茶的“龍門陣”:“我算不上隱士,人生於天地,也還於天地,與自然萬物相融相益,感同身受,生命的超越和超然自在於此。公務繁忙也好,山野閑逸也罷,都有心靈的樂土,量力合宜而已,有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明白,人們常說儒學是入世之學,其實並不這麽簡單。”中和在一把精致的石椅上坐下,思忖著舉一反三,“儒學追求的是一種普世價值、永恒法則,修齊治平隻是適用與途徑。”
“有什麽依據?”做工考究的茶具,在思維指間輾轉翻飛,不多時,紅潤醇亮的茗飲香溢茶盞,盛放在鏤空木盤上。
中和拾起一隻輕薄如紙的青花瓷杯,茶湯入口有清泉的甘冽:“孔子曾讓弟子們談誌向,對他們治國、教化等想法默不作聲,偏偏由衷讚歎曾皙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我曾經一直不理解,這看似荒誕不經,遊山玩水也能當作儒者的人生理想,竟還得到聖賢的讚許。儒學倡導入世擔當,怎麽會推崇道家的出世逍遙?現在想來,有更深刻的道理。”
“說說看。”思維的目光裏洋溢著融融的暖意。
“我感覺,其中表達的是‘天人合一’的信仰精神,體現為‘一個基礎,三個層麵’。‘一個基礎’是說,儒學的精神理想,始終建立在相應社會基礎之上,一定是‘春服既成’,而非無我無欲的‘空歡喜’。‘三個層麵’中,第一層麵是人與人相合,儒學一定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不會像道家一樣,獨自躲到深山裏‘茹毛飲血’;第二層麵是人與物相合,在萬物複蘇的‘暮春’出遊,更能感受與自然共同萌發的勃勃生機;第三層麵是人與道相合,在合時宜、合事宜中,由對永恒價值、天地法則的順合,感悟生命的超越和快樂,‘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中和略一停頓,仿佛沉浸在穿越古今的陶醉之中,隨後思路漸入佳境:“這四點構成‘人與天相合’,也就是‘天人合一’。儒之信仰精神不會封閉孤立而是攜手並行,不會意氣淩絕而是情景交融,不會目空一切而是感同身受,更切合我們的真實生活,是具有真正意義的價值超越,其思想境界千古相通、萬世相承,追求之根本是幸福裏的和諧、和諧中的快樂。因此,儒家之樂並不孤單,樂在人際之宜,樂在山水之間,既感懷天地,又與人共鳴,可謂人和而同樂、心曠則神怡,人與人的道德境界,人與天的價值真諦正在於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人生不以目的為意義,目的會讓我們墜入欲望的迷途;無需刻意追求結果,每個人的結果都一樣。人生隻是中和,是正信之思、合宜之行,是在與天地萬物的價值共鳴中,陶養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永恒的超越。什麽是快樂,合宜;什麽是大道,和諧;什麽是永恒,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地各安其位,萬物生生不息,快樂於斯,大道於斯,永恒於斯!”
中和發覺言語有些激動,端起茶盞向思維致意,在細細的回味中,讓“班門弄斧”的心情稍稍平複。
思維讚許地點點頭:“說得好,看來我的條幅沒送錯人。”他回身從畫卷瓶中,抽出一張卷好的條幅,中和幫著展掛在平整的岩壁上。中和屏息一字一字看去,條幅上書:“臻儒以正道,致和以成仁”,氣勢雄渾的字體,通徹天地的意境,讓他有如獲至寶的欣然:“老師,我要把它當做座右銘,牢記於心。”
“中和,那你再說說,什麽是中和?”思維拉他重新入座。
“老師,在我理解,儒學一以貫之的‘一’,天人合一的‘一’指向的都是中和,它既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又是我們立論的根基,道、德、仁、義、禮、智、信等等都由此展開,更深刻影響著我們政治格局、經濟形態、文化理念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麵麵。”中和抬起頭,沒有釋然,隻有更深的困惑,“最大的問題是,中和是什麽,我們怎麽去定位它?”
思維淡然的眼神中,閃動著智慧的光芒:“對中和的解讀,儒學采取了一種借喻的方式,‘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人的情欲內斂不顯的狀態,就是中,顯露出來而合乎節製,就是和。每個人都有情緒,用喜怒哀樂的形象思維方式,描繪抽象的中和,大家比較好理解,但作為哲學表述就勉為其難了。可以說,將中和用哲理邏輯的形式闡發出來,將是一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