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浮動的書案上,若兮依然微笑著,仿佛注視著與她深深依戀又遙不可及的世界。
安靜下來的“浣雲居”更加幽謐,隻有山風拂過古琴的輕鳴。
中和俯身整理著一遝遝的畫卷,將它們整齊疊放到真空收納櫃裏。一張色調清雅的寒梅傲霜圖鋪展開,中和留意到它的不同:“老師,你看落款。”
思維捧在手裏,如負千斤:“當年若兮畫的,希望我像寒梅一樣,品行高潔,霜塵不染。”
中和看著他:“你剛才為什麽不解釋呢”
思維笑了笑,將畫收進頂層的光纖抽屜:“他說的基本上是事實,又出於一片公心,我有什麽可解釋的。”
“這和你的信仰不矛盾嗎”
思維沒有回答,卻問他:“還記得總會大堂壁畫上的題詞吧”
“記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是啊,天下太平。”思維的目光仿佛投向很遠的地方,“可它不隻是牆上的那幾個字,要落到實處,談何容易。我也想像貫一那樣,做個光明磊落的聖賢,但是不行。聖賢這條路並不平坦,不僅需要非凡的學識和堅忍的付出,更重要的是,越接近聖賢的境界,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不像個聖賢。”
“你是說內聖外王”
“是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裏,而是生存於現實中,有理想和抱負的人隻是少數甚至極少數,是絕大多數人構成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基礎。如果隻是研究學術,我們大可自管做聖賢,但要建立太平,就不能在行為尺度上,與大家格格不入。這方麵,海瑞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可以流芳百世,但在當時的行政體係中,隻是個人人避之不及的異類。所以,我們不能用聖賢的標準去要求、考量每一個人,聖賢的光芒太刺眼,其道德標準超乎常人,會對人心人性形成壓迫感,能成仁,卻成不了事。我們既要有問道太平的精神,還要有開立太平的智慧,既要想做,還要做成,否則太平盛世隻是一紙空談。”
中和關好櫃門,坐在思維旁邊:“成仁和成事能統一嗎”
“你知道,儒學講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一般認為真正做到的人,自古隻有兩個半,兩個是指孔子和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算是半個。曾國藩一生清廉自勵,在滿清官場的信條卻是不做清官,專做大事,取一塵不染之實,免一清如水之名,為的是不讓別人難堪。
人常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過剛則易斷。於謙在北京保衛戰立下不世奇功,避免大明王朝的靖康之恥,卻不擅處理人事關係,化友為敵,身敗名裂。人都是求利的,合宜或不合宜而已,在不違背原則底線的前提下,現實利益會為你建立一定的社會及人際關係,它們常發揮預料不到的作用,能夠幫你渡過難關,實現理想。但務須牢記,這些都是前行付出的代價、采取的方法,絕非滿足私欲的資本。
中和思索著說:“孔子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拿曾文正公來說,他不做清官,死後卻家無餘財。君子是對人寬,對己嚴;小人是對人嚴,對己寬,做人做事形成鮮明對比。內聖外王是堅持內心的原則,成就生命的功業,而內外兼修的最高境界便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就是中和,我的理解對嗎”
見思維首肯,中和道出了困擾已久的問題:“老師,我一直有個疑問,黨爭古已有之,我們和他們,學院派和社會派到底有什麽不同”
思維目光越發親和:“孩子,真實的政治乃至生活都不是童話,正中有偏,偏中有正,關鍵要看如何去把握。我們和他們表麵上確實難分伯仲,兩派的價值中樞也都是儒學,這裏麵卻有區別。咱們都來自國院大學,國大有它的特殊性,既是學術界的泰鬥,也是學院派的搖籃,為兩會輸送過多位領導人,以國大為核心的學院派政治力量由此經久不衰。在當今尊學重道的時代,學仰高於政治,高於一切,一個人隻有具備臻明的道德精神、篤實的價值理念、非凡的實踐智慧,才能真正為民眾所信賴,被賦予執政施政的權力。
應該說,學院派的很多人具備這樣的情懷和素質,自發或自覺地立足對恒常價值的自省追求;社會派則大都來自社會各階層,由各種現實利益訴求結成聯盟,更易形成各類功利性組織及團體。因此,兩派的黨爭實際上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也將是人性取向的長期較量。政治大格局上,營私還是為公,取利還是致義,謀事還是成道,我們和他們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裏。
你跟過馮國為,他們的一些情況應該了解,就拿三年前國大校區改建工程來說吧,那時你應該剛好畢業。當時有三套方案備選,最終選定的是第二套方案,它的優勢是最大程度地保持校園原貌,新增設施幾乎全部轉入地下;劣勢是工程量、項目造價大幅提高,而根本問題在於誰來做。大學改建項目由孟凡學、孫敬民等人一手操控,施工方早已內定,因為有許多隱藏性工程可以動手腳,第二套方案無疑成為他們貪腐最大化的便利條件。工程驗收時,項目質量大多不合格,一些專業監理公司甚至拒絕出具質檢報告,但被孔德仁以施工難度大等理由壓下。這種情況下,地下工程越多,對地基破壞越嚴重,名為保護工程,實為破壞工程,埋下大學發展真正的隱患。”
想到那片青春流連的地方,中和心情沉重:“您當初為什麽不幹預呢”
“這是利益平衡的結果,沒有妥協,就沒有前行。要知道,所有的成功或正義,都不隻是光鮮,背後總有讓人難以言明的堅忍和心酸。”思維消瘦的臉上神情淡然,“中和,有些事就是無奈的選擇,當你眼睜睜地看著錯誤變成現實,還要微笑著視而不見,你的心智會漸漸成熟堅強起來。”
思維頓了頓,繼續說道:“必須承認,兩派在很多方麵非常相似,都有各自集團的既得利益,都有明爭暗鬥、打壓拉攏等手段。”他將一枚話梅投進一盞溫茶,“水至清則無魚,我自身清廉,卻也不是個清官。你知道嗎,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物量非常巨大,很多古董就是古人的日常用具,可以說,數量多到難以想象。除少數珍稀品之外,古玩字畫的價值之所以如此高昂,是出於多種原因導致流通量較少而已。一些人的,卻被這類偏愛無限放大。我送出去的古玩,有些是查沒所得,進不去賬的;有些是報損得來,沒有官方計數,總算不傷及國計民生。”
中和明白,這是為理想而進行的妥協,思維能夠在兩大集團之間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無奈。
思維話鋒一轉:“人這一輩子,利益往往很現實,也很誘人,但對於我們隻是手段,而他們是目的。是的,我們的根本使命是致中和,是將自身及集團利益融會於中和信仰,自我修養與集團意誌服務於恒常理想。唯有如此,才能心懷坦蕩、正氣浩然,必要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宋朝的嶽飛、文天祥,明代的楊漣、史可法都是如此。人活著是要有點氣節的,它就源於永恒浩蕩的天理。”
說到這,思維的目光閃動著深情:“中和,如你所知,我們的社會和時代還有很多問題。當饑餓的拾荒老人在地上抓起一個發黴的饅頭,當貧困兒童擁擠在殘破的教室裏凍得瑟瑟發抖一切人生苦難的經曆與基因,都從人類曆史匯聚而來,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流淌和傳遞。這使我們沒有理由躲避內心的捫問,沒有理由不為每個人的幸福而奮鬥,沒有理由不捍衛每個人的價值和尊嚴,並由此向萬物推及。而一切要從自我做起,以自發的真誠、自覺的行動、自然的堅守,築成文明的不朽長城,這是人性的恒常,也是人類的希望”
雨後的天空射下道道金光,思維放下茶盞:“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可太平是什麽,怎麽建,需要我們每個人給出答案。”他走到窗邊,揮去磁能雨簾,遙望茫茫雲海:“太平之路漫漫而修遠,就在我們一點一滴的發展中,一分一寸的進退裏,等待問道者艱難的求索,我將無悔無怨”
中和走到他身邊,一碧如洗的晴空正向天際緩緩開啟,心頭湧起一首無名詩:
抬頭仰望
你會愛上那片蔚藍
其實
幸福也好
永恒也罷
就是如此簡單
安靜下來的“浣雲居”更加幽謐,隻有山風拂過古琴的輕鳴。
中和俯身整理著一遝遝的畫卷,將它們整齊疊放到真空收納櫃裏。一張色調清雅的寒梅傲霜圖鋪展開,中和留意到它的不同:“老師,你看落款。”
思維捧在手裏,如負千斤:“當年若兮畫的,希望我像寒梅一樣,品行高潔,霜塵不染。”
中和看著他:“你剛才為什麽不解釋呢”
思維笑了笑,將畫收進頂層的光纖抽屜:“他說的基本上是事實,又出於一片公心,我有什麽可解釋的。”
“這和你的信仰不矛盾嗎”
思維沒有回答,卻問他:“還記得總會大堂壁畫上的題詞吧”
“記得,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是啊,天下太平。”思維的目光仿佛投向很遠的地方,“可它不隻是牆上的那幾個字,要落到實處,談何容易。我也想像貫一那樣,做個光明磊落的聖賢,但是不行。聖賢這條路並不平坦,不僅需要非凡的學識和堅忍的付出,更重要的是,越接近聖賢的境界,你就會發現,自己越不像個聖賢。”
“你是說內聖外王”
“是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裏,而是生存於現實中,有理想和抱負的人隻是少數甚至極少數,是絕大多數人構成了這個社會的現實基礎。如果隻是研究學術,我們大可自管做聖賢,但要建立太平,就不能在行為尺度上,與大家格格不入。這方麵,海瑞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他可以流芳百世,但在當時的行政體係中,隻是個人人避之不及的異類。所以,我們不能用聖賢的標準去要求、考量每一個人,聖賢的光芒太刺眼,其道德標準超乎常人,會對人心人性形成壓迫感,能成仁,卻成不了事。我們既要有問道太平的精神,還要有開立太平的智慧,既要想做,還要做成,否則太平盛世隻是一紙空談。”
中和關好櫃門,坐在思維旁邊:“成仁和成事能統一嗎”
“你知道,儒學講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一般認為真正做到的人,自古隻有兩個半,兩個是指孔子和王陽明,清代曾國藩算是半個。曾國藩一生清廉自勵,在滿清官場的信條卻是不做清官,專做大事,取一塵不染之實,免一清如水之名,為的是不讓別人難堪。
人常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過剛則易斷。於謙在北京保衛戰立下不世奇功,避免大明王朝的靖康之恥,卻不擅處理人事關係,化友為敵,身敗名裂。人都是求利的,合宜或不合宜而已,在不違背原則底線的前提下,現實利益會為你建立一定的社會及人際關係,它們常發揮預料不到的作用,能夠幫你渡過難關,實現理想。但務須牢記,這些都是前行付出的代價、采取的方法,絕非滿足私欲的資本。
中和思索著說:“孔子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就拿曾文正公來說,他不做清官,死後卻家無餘財。君子是對人寬,對己嚴;小人是對人嚴,對己寬,做人做事形成鮮明對比。內聖外王是堅持內心的原則,成就生命的功業,而內外兼修的最高境界便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就是中和,我的理解對嗎”
見思維首肯,中和道出了困擾已久的問題:“老師,我一直有個疑問,黨爭古已有之,我們和他們,學院派和社會派到底有什麽不同”
思維目光越發親和:“孩子,真實的政治乃至生活都不是童話,正中有偏,偏中有正,關鍵要看如何去把握。我們和他們表麵上確實難分伯仲,兩派的價值中樞也都是儒學,這裏麵卻有區別。咱們都來自國院大學,國大有它的特殊性,既是學術界的泰鬥,也是學院派的搖籃,為兩會輸送過多位領導人,以國大為核心的學院派政治力量由此經久不衰。在當今尊學重道的時代,學仰高於政治,高於一切,一個人隻有具備臻明的道德精神、篤實的價值理念、非凡的實踐智慧,才能真正為民眾所信賴,被賦予執政施政的權力。
應該說,學院派的很多人具備這樣的情懷和素質,自發或自覺地立足對恒常價值的自省追求;社會派則大都來自社會各階層,由各種現實利益訴求結成聯盟,更易形成各類功利性組織及團體。因此,兩派的黨爭實際上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也將是人性取向的長期較量。政治大格局上,營私還是為公,取利還是致義,謀事還是成道,我們和他們的根本區別就在這裏。
你跟過馮國為,他們的一些情況應該了解,就拿三年前國大校區改建工程來說吧,那時你應該剛好畢業。當時有三套方案備選,最終選定的是第二套方案,它的優勢是最大程度地保持校園原貌,新增設施幾乎全部轉入地下;劣勢是工程量、項目造價大幅提高,而根本問題在於誰來做。大學改建項目由孟凡學、孫敬民等人一手操控,施工方早已內定,因為有許多隱藏性工程可以動手腳,第二套方案無疑成為他們貪腐最大化的便利條件。工程驗收時,項目質量大多不合格,一些專業監理公司甚至拒絕出具質檢報告,但被孔德仁以施工難度大等理由壓下。這種情況下,地下工程越多,對地基破壞越嚴重,名為保護工程,實為破壞工程,埋下大學發展真正的隱患。”
想到那片青春流連的地方,中和心情沉重:“您當初為什麽不幹預呢”
“這是利益平衡的結果,沒有妥協,就沒有前行。要知道,所有的成功或正義,都不隻是光鮮,背後總有讓人難以言明的堅忍和心酸。”思維消瘦的臉上神情淡然,“中和,有些事就是無奈的選擇,當你眼睜睜地看著錯誤變成現實,還要微笑著視而不見,你的心智會漸漸成熟堅強起來。”
思維頓了頓,繼續說道:“必須承認,兩派在很多方麵非常相似,都有各自集團的既得利益,都有明爭暗鬥、打壓拉攏等手段。”他將一枚話梅投進一盞溫茶,“水至清則無魚,我自身清廉,卻也不是個清官。你知道嗎,作為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物量非常巨大,很多古董就是古人的日常用具,可以說,數量多到難以想象。除少數珍稀品之外,古玩字畫的價值之所以如此高昂,是出於多種原因導致流通量較少而已。一些人的,卻被這類偏愛無限放大。我送出去的古玩,有些是查沒所得,進不去賬的;有些是報損得來,沒有官方計數,總算不傷及國計民生。”
中和明白,這是為理想而進行的妥協,思維能夠在兩大集團之間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無奈。
思維話鋒一轉:“人這一輩子,利益往往很現實,也很誘人,但對於我們隻是手段,而他們是目的。是的,我們的根本使命是致中和,是將自身及集團利益融會於中和信仰,自我修養與集團意誌服務於恒常理想。唯有如此,才能心懷坦蕩、正氣浩然,必要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宋朝的嶽飛、文天祥,明代的楊漣、史可法都是如此。人活著是要有點氣節的,它就源於永恒浩蕩的天理。”
說到這,思維的目光閃動著深情:“中和,如你所知,我們的社會和時代還有很多問題。當饑餓的拾荒老人在地上抓起一個發黴的饅頭,當貧困兒童擁擠在殘破的教室裏凍得瑟瑟發抖一切人生苦難的經曆與基因,都從人類曆史匯聚而來,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流淌和傳遞。這使我們沒有理由躲避內心的捫問,沒有理由不為每個人的幸福而奮鬥,沒有理由不捍衛每個人的價值和尊嚴,並由此向萬物推及。而一切要從自我做起,以自發的真誠、自覺的行動、自然的堅守,築成文明的不朽長城,這是人性的恒常,也是人類的希望”
雨後的天空射下道道金光,思維放下茶盞:“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可太平是什麽,怎麽建,需要我們每個人給出答案。”他走到窗邊,揮去磁能雨簾,遙望茫茫雲海:“太平之路漫漫而修遠,就在我們一點一滴的發展中,一分一寸的進退裏,等待問道者艱難的求索,我將無悔無怨”
中和走到他身邊,一碧如洗的晴空正向天際緩緩開啟,心頭湧起一首無名詩:
抬頭仰望
你會愛上那片蔚藍
其實
幸福也好
永恒也罷
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