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一聽,明當即眼睛一亮。


    “還請先生賜教。”劉虞也不擺架子,當即請教陳宮。


    “使君,公孫瓚好勇易怒,兩軍對戰,隻需激怒公孫瓚,待其犯錯,再把握其破綻,一戰可勝。”陳宮道。


    劉虞品了品,這倒算不上什麽計謀,更像是專門針對公孫瓚的方略,僅僅聽了聽公孫瓚的簡單經曆,便想出了拿捏他的辦法,劉虞心道陳宮確有智計。


    “先生所言在理,隻是該如何激怒公孫瓚呢?”


    陳宮突然望向一旁用繩子拉扯起來的牛皮輿圖,並走了過去。


    輿圖雖然標識簡單,但因為巨幅,幽州十一郡國共九十縣,在其上方皆有標準。


    陳宮很快找到了右北平郡的治所土垠縣,隨後看到在其東北不遠處的令支縣。


    “土垠與令支距離過近,即便現在派兵增援,也未必來得及,不如放任它被公孫瓚占領,待公孫瓚向別處進兵之時,而使君可派一軍,繞道徐無,直插令支,攻其所必救,再沿途設計伏擊之,定可擒之!”


    陳宮將自己初步想法表述了一遍,使得眾人都皆前一亮。


    劉虞連聲稱道:“先生一言,真乃撥雲見日!公孫瓚出了名的護短,若是聽聞令支有失,必定方寸大亂,彼時,便得由不得他救不救了!”


    陳宮之計,雖然許多細節都沒有說清楚,但這個方向,十分合理,既抓住了公孫瓚性格要害,也符合“攻敵必救,圍點打援”的軍師思想。


    “另外,若公孫瓚回救令支,我軍便可以再奪回土垠,轉守為攻,即便不成,也已經將時間拖至冬季,公孫瓚無力再攻,而使君,可在右北平郡一帶,修繕工事,鞏固城防,以防來年再戰。”陳宮又補充道。


    劉虞一聽,大喜,此前迷茫的局麵,此時皆通透豁達,接下來要做的事,也都條理清晰了。


    “先生大才,劉虞佩服!”劉虞對著陳宮行了個敬賢禮,笑道:“可惜先生已投渤海王,否則無論如何,虞都要拜先生為治中。”


    治中從事,可是高級州牧佐吏,權力僅次於別駕從事。


    “使君莫要折煞陳宮,宮別無所求,隻要能為大漢盡忠,在哪都是一樣的,使君昔日臨危受命,於黃巾之亂中輾轉冀州,想必也是如此想法吧。”陳宮有的沒的說著,將話題引到了劉虞身上。


    劉虞頓了頓,似乎想起了往昔的崢嶸歲月,他雖然未直接參與與張角的戰鬥,但在清河郡,依然和黃巾戰鬥了許多次。


    “先生說的極是,隻要能為大漢盡忠,在哪,都是一樣的!”劉虞對這句話十分認可。


    陳宮笑笑,所以日後劉虞投渤海王,為大王鎮守幽州,也是為大漢盡忠。


    對付公孫瓚的方略的已經敲定,接下來的數日,便是張郃進兵漁陽郡潞縣,為進一步進兵右北平郡做準備,劉虞則親自率大軍直接進兵右北平郡,做出要大舉支援土垠的假動作,以此來逼迫公孫瓚提前行動。


    如此,也算是先小小刺激一次。


    同時,崔琰也親自押送糧草軍資到了雍奴,趙雲駐地。


    兩人雖然隻見過幾麵,皆有一見如故的感覺,一個是英武的少年將軍,一個是俊朗的美髯國相,果然古往今來,看臉的鐵律,從來不曾改變。


    “子龍辛苦!”


    崔琰帶著滿滿的誠意而來,不僅是糧草,還有冬衣,趙雲出征,幾乎大半年了,熱了還可以少穿,但冷了,還真不行。


    “季珪真乃雪中送炭!目下氣溫驟降,軍中已有數人感了風寒,若冬衣再不來,恐此戰要給主公丟臉了。”


    崔琰心想趙雲真是忠厚,戰場失利,可是性命攸關之事,他想的竟然是怕給主公丟臉。


    “子龍放心,若有所求,盡管提來,主公可是下過令的,‘凡子龍所求,河間國全力應付,有做不到的,再上報’,主公對將軍,可真是關懷備至啊!”


    趙雲聽了,心頭沒來由一酸,大半年來征戰的疲憊,頓時煙消雲散,心裏之隻想著誓死報效。


    “唉,難得主公還記掛著雲,這半年來,夙興夜寐,未嚐不想常伴主公身旁,替主公東征西戰。”


    “子龍現在,也是為主公東征西戰啊!”


    是總歸是,但總覺得不一樣。


    “渤海遭青州黃巾襲擊,我不在旁;主公平定並州,我不在旁;河內東郡戰亂連連,我不在旁……”


    說著說著,趙雲忽然覺得喉嚨老有東西,有些凝噎起來。


    崔琰朗聲一笑,想借此感染趙雲。


    “子龍此言差矣,常伴主公身旁,乃小將作風,主公令子龍獨當一麵,乃是視子龍為大將,你說,是也不是?”崔琰語氣輕快,替趙雲排解心結。


    常年征戰在外,有些紛擾的想法,也屬實正常。


    趙雲這麽一品,還真有這麽回事,主公也親自跟他說過此類的話。


    崔琰又道:“此戰關乎幽州安定與否,眼下主公已總領並冀二州,待幽州鞏固,後方隱患消除,便是河水以北的一統局麵,加之主公已控東郡陳留,如論是司隸之門,還是南下之路,都已打通,日後,子龍何愁無戰之地,無功可立。”


    聽得一席話,趙雲豁然開朗,原本得到的碎片化的信息,此時都串聯起來,不知不覺間,渤海王已經展開一副宏大畫卷,回首當年駐守大河之上,望大河之水滾滾奔向東南,便心生豪邁,而今一想到大河以北,盡歸主公,趙雲覺得心頭也有些震顫。


    如崔琰所言,這北方最後的隱患,便是幽州公孫瓚了。


    他結連袁氏,割據遼東,更覬覦整個幽州,此戰若勝,北方無患,此戰若是失利,由得公孫瓚做大,那今後冀州,便有腹背受敵之危。


    “此戰,定要拿下!”趙雲一拳錘在案上,差點將木案砸榻。


    崔琰心領神會,心知此番話語已引起趙雲足夠重視,畢竟先前趙雲援劉虞,是客,多是震懾作用,但此戰,必須扭轉這種觀念。


    見事趙雲戰意凜然,崔琰順勢拿出陳宮的信道:“此為公台之信,子龍可依信中之計行事。”


    趙雲結果信,沒著急打開,問道:“季珪,這陳公台是何許人也,你可知?”


    崔琰愣了愣,陳宮,他也不熟悉。


    “我隻知此人是主公新募,乃是東郡人氏,頗有謀略,我說一事,你便可知此人能耐。”


    “何事?”


    “此人以一己之力,從劉岱餘黨手中奪得東郡治所濮陽,並周旋於徐榮袁紹激戰之中,坐擁濮陽數月,直到袁紹舉大軍攻之,他一邊駐守,一邊獻濮陽與主公,致使袁軍大軍,袁紹被擒,俘獲袁軍無數,主公用他們換了一百萬石糧食。”


    “一百萬石……”趙雲聽得有些咂舌。


    這些,都是最新的消息,其中一百萬石,還是機密,除了風言風語的汝都,其他地方並不知道這事。


    “夾縫之中,遊刃有餘,陳公台之謀,可比奉孝!”


    趙雲言罷,匆匆拆開信件,速讀起來,通讀一遍,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本隻有敢戰硬戰的念頭,現在,知道如何戰了。


    趙雲大喜,再度細細讀了一遍,生怕漏了什麽細節……


    ……


    冀州,魏郡,鄴城。


    書房之中,劉擎怔怔的盯著幽州輿圖看了良久,蔡琰在簾後奏琴,琴音嫋嫋,餘音繞樑。


    別人的琴音能不能治病,劉擎不知道,但蔡琰的琴音肯定能。


    不僅可以治療心煩意亂,失眠多夢,還能治頹廢擺爛,打雞血。


    算算時日,陳宮張郃,應該已經和趙雲匯合了,有他們三人在,公孫瓚應該掀不起風浪。


    但眼下,劉擎最惦記的,還是幽州的軍報。


    其他諸如劉表奪回了南陽什麽縣,馬騰出武關與孫堅大戰,袁隗表孔融為青州刺史,陶謙繼續向泰山郡以東進兵之類的消息。


    一個字,索然無味。


    十一月底,東郡傳來消息,三十萬石糧食已收悉,正在送往魏郡。


    袁隗大佬親自安排就是不一樣,一個月就安排了五十萬石。


    不像袁紹,四十萬石還扣扣索索,推三阻四的,難怪曹操給他扣上“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帽子。


    有了這批糧食,劉擎今後數年,都不用對旱災擔驚受怕了,即便發生災情,也有賑濟的能力。


    有了足夠的糧,劉擎便可以發動更多的人興修水利,做灌溉田,以抵禦未來常態化的旱災。


    身為天命人,與人鬥,索然無味,與天鬥,其樂無窮。


    十一月的最後一天,戲誌才再度找到劉擎,依然是來要人的。


    劉擎手上哪來的人才?天下的人才,十有八九都在袁氏和朝廷手中。畢竟現在還沒到群雄割據,百花齊放的時代,現在所謂那些人才,基本都是士家子弟,而士族以袁氏為馬首是瞻,眼下劉擎和袁氏的關係,恐怕很難得人相隨。


    暢想中文網


    哪怕是荀彧最為熟悉的,潁川陳氏,鍾氏,都不敢輕易得罪袁氏。


    所以對於荀彧和劉擎的招攬,他們婉拒了。


    劉擎倒沒有惱羞成怒,也不嘲笑他們“目光短淺”,竟不識我渤海王乃天命之人。


    隻能說,時也!利也!


    人家根基都在豫州,在袁氏的地盤的上。


    往大了說,在他們眼中,現在的劉擎甚至算不上一個備選項。


    他們的選擇隻有劉辯與劉協。


    曆史上鍾繇陳群投曹操,恐怕也不僅僅是因為荀彧的交情,交情隻能作為橋梁,核心還是因為劉協在曹操手上。


    而往小了說,劉擎是並州牧,投劉擎便是投並州,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加上劉擎與袁氏有過節,這個選擇就更不香了。


    狗都不投。


    這也算是劉擎不顧荀彧忠告,提前得罪袁氏的後果吧。


    不過如果要劉擎再選一個,他依然會這麽做,因為做了那些事,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麵,若說群雄並起的劇本才剛剛開始,那坐擁一整個北方,掌控河東、河內、陳留三個司隸門戶,又掌控東郡,平原軍的南下通道,劉擎無疑是優勢在我,天胡開局。


    他日,袁氏最後一塊遮羞布扯下來的時候,便是劉擎大舉南征之時。


    在此之前,當務之急悶聲是發育,屯田,屯兵,屯軍械,為來日暴兵做準備。


    琴音結束。


    劉擎回首,見蔡琰款款而來。


    “夫君心事重重的樣子,真是少見。”


    “有嗎?”


    劉擎否認,哪有心事重重,想入非非還差不多,畢竟這個時候,貂蟬應該都動身了,典韋已經率虎衛營前去護衛了。


    想到貂蟬,劉擎又多了一份心思,王允是袁氏的人,這是肯定的,那王允促成賜婚,其居心自然好不到哪裏去。


    那王允到底是何謀算呢?劉擎心中有幾個選項。


    a:美人計。


    b:諜中諜。


    c:刺客信條。


    d:以上都是。


    劉擎頗為傾向d,說不上就是以上都是的新型連環計。


    這時候的董卓,雖權勢滔天,雒陽朝廷幾近他的一言堂,但他還沒狂到覺得自己是天王老子,更沒有覺得自己可以隻手遮天,無敵於世間,他隻有有一個人,無論謀略還是戰力,都在他之上,他那個人會義無反顧的擁護大漢。


    就算是朝堂,他還想著更進一步,所以賜婚一事,雖然是董卓張羅的,但應該不存在什麽離間兩人的狗血計謀,而是單純針對劉擎的。


    “還說沒有,夫君又走神了。”蔡琰埋怨道。


    以前你不是這樣的,和我在一起,滿心滿眼都是我的。


    劉擎訕訕一笑,便哄起蔡琰來。


    “我是擔心幽州之戰,今日溫度驟降,不知在幽州,冬衣是否已經送到將士手中。”


    劉擎說著還摩挲摩挲麵前的幽州輿圖,好似再說:昭姬你看,我確實想幽州之事而發呆。


    才不是在想什麽貂蟬呢!


    ……


    河內郡,溫縣外。


    官道之上,一支車隊徐徐北上,數十架做工精湛的馬車連成一線,煞是壯觀,其中為首的一架,更是嵌金戴紅,華美異常。


    馬車兩邊,是全副武裝的具裝騎兵,手持長槍,哪怕徐徐緩行,他們似乎始終保持著嚴陣之姿。


    這便是貂蟬的接親車隊。


    典韋一馬當先,黑貨頭戴紅綢,趾高氣揚的走著,一副我是馬群中最靚馬的姿態,不知道的,還以為它馱著新郎呢。


    典韋身後,是禦封媒人董承,董承身為董太皇太後侄兒,因為姓董,被董卓直接從部曲軍侯提拔成了校尉,這次大事辦成之後,等待他的又是加官晉爵。


    董承雖內著紅色厚衫,但外麵還是套著胸甲與背甲,從事的是護送任務,走的還是黑山軍出沒的河內郡,自然要嚴肅對待。


    典韋直呼大可不必,但董承依然堅持。


    兩人一路北上,途徑溫縣,車隊並不打算逗留,而是繼續東進北上,結果在城外官道上瞧見了一幫小孩,正在官道上追逐打鬧。


    從衣飾看,這些小孩應該不是平民出身,衣著華美厚實,顯得有些臃腫,似乎生怕他們受凍,他們手中拿著木劍,正在比劃,打拚,木劍打在厚實膨脹的衣物上,也不疼。


    典韋經過,樂嗬嗬的看著,還嘀咕著:“切他中路啊!”


    董承見狀卻心想,溫縣城門洞開,車馬頻頻,人頭攢動,大戶人家的小孩隨意在外打鬧,河內郡不是黑山軍肆虐麽?何時有這等治安了?


    見車隊前來,小孩們也自覺的避到一旁,一雙雙烏黑的眼睛盯著華美的車駕看個不停。


    有驚喜,有詫異,有茫然,有懵逼。


    “哇,這是皇妃娘娘回娘家了吧!溫縣有皇妃嗎?”一個孩子歎道。


    馬上有個聲音糾正道:“休得胡言,當今陛下年僅五歲,尚未婚娶,何來貴妃!”


    另外一個塊頭較大的小孩又道:“我賭一輛鳩車,一定是公主出嫁,才有這個排場!”


    剛剛糾正的小孩又道:“我和你賭!一定不是公主,我猜是某個高官之女出嫁。”


    兩人又爭執兩句,甚至以木劍對峙一番,最後決定一問究竟,但那個大塊頭的,反而不敢問。


    於是那個精幹的小孩上前數步,沒有擋在官道中間,隻是靠近了數步。


    董承原本無聊聽個樂,最後聽得對方打起賭來,而且要一問究竟,不由得對那小孩高看了一眼。


    先前便是他說的,當今陛下沒有婚配,不僅有見識,還有膽識。


    隻見小孩遠遠的對著典韋與董承拱手作揖,很快引起典韋主意。


    典韋不由得好奇,這小子莫不是要攔親?現在可沒到這個環節,等貂蟬入了鄴城,渤海王親自迎親,人們才可以開始參與熱鬧。


    若不是看對方是小孩,擅攔車駕,典韋說不定就飛戟伺候了。


    “小兒何故攔路?”典韋威嚴之聲響起。


    那小孩再度作揖,然後道:“敢問將軍,這可是汾陰侯車駕?”


    典韋頓生警覺,這小子竟知道汾陰侯,這是貂蟬的封號。


    董承也大感意外,急忙問道:“你是何人,為何知我等來曆,欲意何為!”


    “家父京兆尹司馬防,目下在家省親,朝廷將汾陰侯賜婚渤海王,乃是家父告知我的。”


    董承打量著眼前的精瘦小孩,相貌平平,卻有一雙分外犀利的明亮眸子,原來出自河內溫縣的司馬氏。


    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見識,士族家教,果然不同凡響。


    董承望了眼典韋,征求他的意見。


    典韋也大感好奇,小子真有見地,渤海王一定很喜歡,便大剌剌說道:“你答對了,你贏了,他輸了!”


    那小子一笑,再度作揖,然後退回官道最邊上,舉止大方得體。


    “多謝將軍!”


    然後朝著那大塊頭一攤手,“你輸了,鳩車拿來吧!”


    “司馬懿!你早就知道他們的來曆了,還故意和我打賭!我告訴你父親,你使詐!”


    ……


    (ps:求推薦票,月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虛笑烏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虛笑烏有並收藏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