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城頭,人頭攢動,士兵們正在忙碌的補充搬運守城物料,石塊,木塊,還有徐幹發動全城收羅來的火油,可惜這種東西還是太少了。


    “偉長,沒想到吧,你我竟也能守住一城,我還以為一輪都守不下來呢。”李乾與徐幹在城頭上一邊視察,一邊胡侃。


    “可別得意,此一戰,李氏部曲損失三百多人,我們的力量,援軍若不到,我們會來越弱的。”徐幹麵帶憂色,並沒有李乾這麽樂觀。


    “三次,我敢說,我們隻要守住三次,陰夔就再也別想要山陽了!”李乾笑道。


    因為援軍也該到了。


    突然,遠處又想起了陣陣鼓點,雖然陰夔軍不在視野之中,但動員的鼓聲,昌邑縣的城頭就能聽見。


    “梁賊又要進攻了!”李乾罵道。


    陰夔來自梁國,所以李乾這般罵他。


    於此同時,一名兵士跑來,對李乾道:“家主,城西出現一支兵馬。”


    “城西?”李乾看了徐幹一眼,“這次,兩賊要兩門齊攻!”


    “你留在此地,我去城西!”徐幹道。


    李乾點點頭,隻好如此了,好在經曆過一戰,也算有了些許經驗。


    ……


    寒風瑟瑟,張遼迎風疾馳,冷氣從盔甲的縫隙中灌入,似要將身上溫度都抽走一般。


    一縱騎兵自山穀呼嘯而出,張遼遠遠眺望,見前方有一座城池。


    張遼勒馬而立,抬手示意部隊停止。


    “原地休整兩刻鍾!”張遼下令,隨後召來堪輿官,問道:“前方何城?”


    “將軍,前方乃是方與縣,沿濟水西進,再有兩日,便到昌邑了。”


    張遼遠眺城郭,喃喃一聲:“還有兩日,但願昌邑能堅守住……”


    方與縣東北四十裏,是高平縣,此時正好也有一隊兵馬經過,正是朱靈。


    相比張遼,他趕去昌邑的時候,還要再遲上一日。


    與此同時,三軍之一的趙雲軍,自開陽縣開拔,一路向南,過沂水,入東海,在糜竺裏應外合之下,直接兵臨東海國治所郯縣。


    趙雲以為糜竺能引他至治所城下,已經是極限作為,然而當看他看到城外的陣仗時,見過大世麵的趙雲也怔了怔。


    東海王劉祗以及東海相趙谘親至城門迎接。


    趙雲還以為需要戰鬥呢,結果變成了來做客。


    糜竺作為中間人,連忙引薦:“大王,趙相,這位便是渤海王帳下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


    劉祗一襲白發束得齊整,右手止不住的去捋他已斑白的美髯,笑著對趙雲道:“趙將軍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果然氣質非凡,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趙相,他亦是你趙氏之人哦,哈哈哈!”


    趙谘衝趙雲一拱手,禮節滿滿,趙雲看著這兩人,初始感官極好。


    劉祗看著老態龍鍾,卻精神極佳,趙谘雖未國相,卻一身簡陋的素衣,顯然質樸異常,如今老百姓都吃不起飯,而有的地方依舊索取無度,顯然趙谘不是這類人。


    “趙雲見過大王,見過趙相!”趙雲下馬行禮。


    劉祗向後張望一番,見著趙雲的騎兵軍容之後,嘖嘖稱奇,忍不住對趙谘讚歎道:“真乃雄師也,難怪渤海王征戰,無往不利!”


    “趙將軍請入城,府中已備酒宴!”趙谘邀請道。


    糜竺怕趙雲拒絕,輕聲道:“子龍,初次前來,拒絕恐失了禮節,東海王有意投靠渤海王,你不妨先熟絡熟絡。”


    趙雲心有猶豫,但還是選擇了聽從糜竺建議,入城了。


    路上,糜竺又給趙雲介紹了一下東海王的情況,這一支宗室,也是劉秀之後,和劉擎算是同宗,而趙谘,乃是桓帝舊臣。


    就這麽一句桓帝舊臣,趙雲就可以理解趙谘有投效渤海王的想法,如今天下大亂,朝綱不振,幼帝被董卓把持,袁氏在汝南另立朝廷,徐州東海雖然天高皇帝遠,中原之事多半不會牽扯到這裏,但若真要選,他有更好的選擇——桓帝之侄,渤海王劉擎。


    當然,這一切,也少不了糜竺的奔走與付出,趙雲似乎也越來越意識道,糜氏在徐州的能量,比主公預想的,還要大。


    至少在琅琊東海兩地來看,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兩個郡國,糜竺確實有點東西,難怪敢直接和渤海王做交易。


    趙雲在東海王府受到了高規格禮遇,還破例飲了酒,東海王劉祗在席上當眾宣布,若渤海王駕臨,他會攜東海臣民投靠。


    宴會結束之時,天色已近黃昏,趙雲隻好命令兵馬在郯縣休整一夜。


    翌日,趙雲告別了東海王劉祗與東海相趙谘,在糜竺陪同下,繼續領兵向西南行進。


    目標:彭城國,武原縣,也就是陶謙的核心區域。


    ……


    陶謙自山穀中逃出之後,收攏了五千餘散兵,與陳登匯合。


    “公右啊公右!公右這是為我而死啊!”對於孫乾以命相搏,為他爭取了一條生路,陶謙心中十分難過。


    “使君節哀,公右盡忠殞身,乃是抱大節而死,換得使君生,想必他泉下有知,當死而瞑目。”陳登安慰道。


    陶謙軍沿著泗水向南行進,山穀一把火,物資丟的丟,毀的毀,雖然收攏了不少兵馬,但陶謙深知這樣的兵馬毫無戰鬥力,即便他們是驍勇的丹陽兵,於是陶謙下令,沿泗水南下,很快就能到達彭城國境內的城池廣戚縣,到了那裏,就可以補給了。


    《控衛在此》


    “元龍,此行我軍雖敗,你說山陽郡如今如何了?”陶謙問。


    陳登露出一個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陳登:我和你一起逃命,我怎麽知道山陽郡的情況。


    “使君,我軍雖敗,不過張遼為了伏擊我軍,自然延誤了救援山陽,想必梁國兵馬已經貢獻昌邑了,山陽郡守軍乃是钜野豪強李乾,保田衛莊或許可以,防守城池,豈不兒戲!”陳登還是違心的說了好消息,至於是不是好消息,陳登自己也沒底。


    不過他所說的也是事實,李乾本就是钜野豪強,壓根沒有與軍隊的驗戰鬥經。


    “但願山陽戰事進展順利,如此,我亦算完成牽製之責,元龍,我軍軍械丟失良多,能不能請求袁公施援一二?”


    陳登笑笑:“當然可以,使君為袁公出力,方有此敗,戰鬥損耗,袁公會按約償付。”


    “如此最好!如此便好!”陶謙也笑著回應,抬頭望了眼泗水,哀歎一聲。


    “累了,多希望立即回到彭城啊!”


    “使君,與山陽將士一比,我們反而是幸運的。”陳登再度安慰道。


    “是麽?”


    陶謙心裏打了問號,不知為何,總覺得心神不寧,有不好的預感。


    ……


    昌邑城下,陰夔軍拉下上千具屍體,又一次撤退了,相比上一次,這一次守城,李乾已漸有熟練之勢,不僅調度有方,而且對攻城槌有了針對之法,一日下來,幾乎連城頭都沒有摸到。


    上一次進攻,借助雲梯,至少還殺上了城頭。


    “陰將軍,呂將軍與辛參軍求見。”


    呂威璜,進攻西門的主將,辛評任參軍。


    “快請!”陰夔正打算向他們了解一下西門的戰況。


    呂威璜帶甲入帳,雖是冬日,但其額頭沁滿了汗珠,臉色還抹著血汙,顯然戰場上剛退下來,還沒有收拾就過來了。


    “呂將軍,城西戰況如何?”


    “害,一言難盡,我軍數次攻上城頭,皆被殺回。”呂威璜道。


    “早早聽聞李氏養門客,多有豪傑在其門下,今日一戰,果真如此。”辛評道。


    見西門也沒什麽進展,陰夔悶悶不樂的坐回位置上,“兩位可有主意?”


    辛評道:“此次前來,正是商議此事,陰將軍,你我分別強攻南門西門,雖未成功,不過也試探出了李氏部曲的戰鬥力,他們所倚仗者,便是那些戰力強勁者,其餘人不過是湊數,故而,我建議全麵圍攻昌邑。”


    “全麵圍攻?”陰夔眼皮一抖,“參軍的意思,是四門圍攻?”


    “正是!我軍攻西門,北門,陰將軍攻南門,東門,而且強度各有側重,令其應接不暇!”


    陰夔想了想,辛評之言確有幾分道理。


    “或許,明日可以一試。”


    “誒?將軍,萬不能有嚐試心態,要攻,便勢在必得!”辛評道。


    “好!便依參軍之計!明日四門合攻!”


    翌日。


    李乾與徐幹照例早早城頭碰頭。


    “眼見著第三輪攻城要來了,依舊沒有見到援軍蹤影。”徐幹似有沮喪。


    “先生莫急,我看靠我們自己,便能守住昌邑,昨日梁賊都沒摸到城頭!哈哈,多半是攻堅不利,士氣渙散了,我敢保證,今日再敗,陰夔怕要滾回梁國了!”


    “不可掉以輕心!”徐幹十分嚴肅說道:“李氏部曲昨日又損失數百人,如今已經不足兩千,防守兩門,已顯不足,昨日敵軍數次攻上城頭,若非李氏門客奮勇殺敵,恐怕西門已經丟了!”


    “是是,不輕敵,不輕敵!”李乾打著哈哈道,他看了看牆角的火油罐,“而且火油數量也不多了。”


    震天的戰鼓再度響起,隆隆有聲,李乾徐幹對視一眼,心領神會。


    敵軍又要進攻了,徐幹打算依照昨日安排,前去西門。


    “報——”


    一名令兵疾跑而來。


    “稟告家主,東門外發現敵軍!”


    “報——北門外發現敵軍!”另一人也跑過來道。


    東門!北門!


    李乾徐幹頓時麵露急色,望向城外,此時進攻南門之敵,已經開始行進。


    徐幹急道:“今日敵軍要四門齊攻!”


    李乾眉頭一皺,當即做出反應,“偉長,你去西門,分兵前往北門防守,我在此帶兵前去東門防守。”


    徐幹點點頭,“小心!”


    說著,兩人分頭離去。


    東門城下,陰夔打算選擇東門作為主攻方向,他覺得南門進攻兩次皆失利,不吉利!


    一切如舊,擂鼓助威,將士衝殺先登,弓弩手射箭掩護,突然,陰夔瞧見城頭出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李乾,隻不過今日的城頭,人數寥寥,一整條城牆防線,人員稀稀拉拉的站立。


    看來辛評之計,確實不錯,李氏部曲再度被分割,守城兵力已捉襟見肘。


    陰夔得意,不由得喊道:“李乾,你身為兗州臣民,卻背主投靠別主,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李乾聽得城下喊話,一眼便鎖定了陰夔,當即回道:“識時務者為俊傑,袁氏倒行逆施,篡立天子,已背棄社稷,背棄祖宗,陰氏身為舊日皇親,竟與反賊為伍,實乃辱沒祖宗!”


    守城未必自信,但罵人,李乾覺得自己沒輸過。


    被李乾這麽一點,陰夔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因為李乾說得很對,他陰氏身為舊日皇親,的確不讚成袁氏所為,然而他自己,乃至於整個陰氏,整個豫州士族家族,都被裹挾其中。


    “殺!給我殺!”陰夔下令道。


    李乾怔怔的望著一擁而上的梁軍,雖然他們分門攻城,但數量卻沒有比昨天少任何東西,往後一瞥,可是己方的人手,卻足足少了一半。


    李乾一陣冷笑,過過嘴癮,可以,然後真正的戰鬥,絕不輕鬆,甚至凶險異常。


    戰鬥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狀態,梁軍一改往日有序進攻,而是一擁而上,十數架梯子上,梁軍快速上攀,而城下弓弩,箭失不要錢似往探出頭的目標射擊。


    城頭上很快有所傷亡,在箭失掩護下,第一位先登戰士,一躍上了城頭。


    李乾一個箭步上前,將之當場斬落,而後第二名,第三名,紛至遝來,李乾長刀一收,刀柄外戳,將第三人直接捅下城去,再一刀劈向第二人,幾乎將他攔腰斬斷。


    趁著空餘的一瞬,李乾餘光往周遭一瞥,在其視線之內,便眼見兩名部曲中箭倒下,又有數名梁軍,踏著女牆躍上城頭。


    李乾眼見防線缺口,長刀一橫,當即衝上前去。


    ……


    (ps:求推薦票,月票。)


    劉祗,東漢末年的藩王,封於東海國,諡號為懿,於永壽二年(156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在位,共44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虛笑烏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虛笑烏有並收藏三國:積糧萬石,黃巾終於起義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