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沉默,在點一個放映完畢之後就是無盡的沉默。


    事實上,《活埋》這一部電影的劇情很簡單。要是真正的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在伊拉克工作的男人被恐怖分子綁架並且被關在棺材裏麵活埋了。而在他發現了被活埋之後,就努力的通過電話,然後向其他人求救的過程。求救的人有他的公司,但是被拒絕了。有美國政府,可是美國政府卻推脫。同一時間,綁匪也用他來威脅美國政府,用家人來威脅他自殘,並且將這件事情錄下來以期來破壞美國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畢竟,一個連自己民眾都沒有辦法救助的國家,還有什麽臉麵稱之為世界第一?而美國也因為恐怖分子的做法而慌神,於是打電話告知主人公說他們正在救護他。努力的在挖掘他。可是,最後卻在主人公充滿希望但是卻危在旦夕的時候告知了一聲對不起……


    魯迅曾經說過一句話:所謂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別人看。


    而《活埋》恰好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主人公的的心情簡直就好像是過山車,從驚恐到有希望,再到失望,到又有希望,再到絕望,又到驚恐,然後無望,之後又有希望,到了最後……等到聽到那聲對不起的時候,沒有人能懂得主角的感情到底是什麽了。


    人生的大起大落莫過於此了。而再加上福珀那精湛的演技使得人們對於電影故事的代入感強大。於是,《活埋》火了!


    當然,這種火爆是一種小範圍的火爆。就好像是《記憶碎片》一樣,喜歡他的人把《活埋》奉為經典。而不喜歡他的人,怎麽樣都不喜歡他。在《活埋》上映了一個星期之後,《活埋》的討論就開始火爆起來了。各個報紙每一個都有自己的觀點,不過,每一個觀點卻都是那樣的理由充分。就好像是人們常說的那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媒體上麵各種影評人對於《活埋》的解釋,也是層出不窮。


    “荒唐可笑的電影!兩家電影公司是沒有預算嗎?”


    ——《環球日報》


    首先,我要說明,這部電影有一些優點的,比如福珀表現出的那種被埋葬的窒息感。這裏,我們要感謝福珀的精彩付出,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威尼斯影帝在奧斯卡講台上自信說自己有能力在明年的奧斯卡上輝煌的原因。可是,一部電影的好壞最重要的是什麽?是情節,整部電影我看到的就隻是一個演員在一個盒子裏掙紮,他讓我花費了兩個小時的生命,卻看了一部可笑的蒼白畫麵。也許這就是呂克·貝鬆為什麽近六年都沒有拍攝電影的原因。他找不到電影投資預算了。或者說,他的腦袋裏麵的畫麵,就隻是定格在了一個背景下麵。


    “年度最佳諷刺電影!這就是《活埋》!”


    ——《電影觀察者》


    時隔六年的呂克·貝鬆再一次為我們分析拿了一部非常棒的諷刺電影。為什麽說他是諷刺電影而不是黑色電影或者是別的什麽?因為這部電影很顯而易見的解釋了人性還有政府的醜陋。


    電影細節中有這樣的片段,當男主角不停的向美國政府求救時,政府煞有介事的詢問了一些問題,但是卻未有什麽實質上的舉動,而當聽到劫匪所要男主角的現時錄像時,美國政府方麵的聲音才是真正的介意的聲音,因擔心一旦這樣的視頻傳播出去,對美國政府將在國際事務關係上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


    同


    時,美國政府方麵在電話中說正在嚐試求他,並且電話中傳出挖沙聲,男主角的希望再一次被點燃。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畫麵主要在男主角身上的時候,他的周圍卻一點這樣的聲音都沒有。既然說已經看懂棺材了。說明挖掘機和男主角的距離很近。可是這樣,男主角卻一點聲音都沒有聽到。這說明,並沒有救援隊過來營救男主角,因為男主角隻是一個普通人,不值得他們這樣浪費精力。


    而男主角階級地位地下的表現,還有很多,比如男主角在最後給美國政府打電話之前,他先給了很多方麵的人打電話。可是對於男主角的困境。他們的態度都是冷漠的。電影分析了一個逐漸冷漠的社會。


    用男主角的悲劇來詮釋了生活還有社會的殘酷。這個社會是混亂的,絕望中總是會讓人看到希望。而且,人們也在用各種各樣的事情來掩飾他們的冷漠和社會的絕望表現。就好像是直至最後美國政府都在進行著自己的謊言,騙人以希望,但最終選擇的仍是殘酷地放棄了男主角。最後的幾句對不起,加上男主角的一句:“好吧。”充分的表現了那種在絕望的世界中,人們無望的感*彩。男主角最後由希望之巔猛跌到失望之穀,這真是個絕妙的諷刺!


    “影帝一級別的演技!福珀告訴你什麽社會的真實!”


    ——《紐約時報》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之後,都認為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諷刺國家還有社會的電影。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活埋》是一部諷刺人本身的電影。


    首先,男主人公將自己求生的稻草完全放在手機上了。誠然,這個辦法通過聯係外界或許能得到一點幫助,但是作用肯定不大,畢竟,讓美國在伊拉克的人對手機進行定位,是個好辦法嗎?


    所以,正常奇怪路況下,這個時候應該自己想辦法逃生。看一下他有的工具,手機,手電,捆綁他的繩子,兩個熒光棒,一個連自己手指都可以切斷的鋒利的小刀,一個金屬酒瓶……


    這些工具的出現完全可以自救了。男主角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沒有把握住。為什麽手可以自救。還是出在手機的問題上麵。電影中,男主角是可以和外麵的人通話的。你要知道,收集的信號在有土地遮擋的作用下,是沒有辦法傳播太遠的。所以也就是說,男主角被埋的地理位置事實上距離真實的地麵沒有太遠。大概也就幾英尺的距離。最大程度上不會超過一米的厚度。而這,也是正常被埋的高度。就算是因為活埋,真實條件是在被埋葬的地方會比起其他的位置高一些,形成一山坡形狀。可是請注意。男主角被埋的東西到底是什麽?!是沙子!不是厚厚的土壤。


    眾所周知,沙子更容易鬆散,也就更容易突破。所以,隻要男主角通過壞掉的棺材板後,不往上走,是有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自己的棺材板減少沙子的阻擋的。而更何況,關押主角的這個棺材的空間還那麽大,男主角躺在裏麵,甚至還有讓他可以亂動的距離。但是男主角幹了什麽,他把自己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了別人的身上,就好像是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在遇到困難一樣,總是要求助於被人次才能夠度過困難。卻沒有發現,其實隻要自己可以,那麽他自己本身就能夠度過難關……


    “這就是《活埋》,這就是人生!”


    ——《每周分析》


    戈達爾說:“一部電影隻需要一個女孩和一把槍。”而這個時候呂克·貝鬆卻告訴我們:“一部電影隻需要用一個男人和一口棺材。”


    幽閉空間中,由緊張所釋放出的廣闊的社會圖景和人性隱喻遠遠超出了想象,以致它帶來的壓抑無望的情感衝擊是空前強大的。當一個人醒來後卻發現自己被人埋在沙漠中的一口棺材裏。他手邊隻有手機、小手電等等幾樣東西,在這個窒息的空間內,他必須想辦法活下去。主人公的命運就好像是宇宙一樣跌宕起伏。但最後卻歸結到了黑暗……


    人生就是一場活埋,每個人都在黑暗、幽閉、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殘喘,掙紮求生,而僵硬的體製、自私冷漠的人際關係是比恐怖分子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劊子手,置人於更冰冷的絕望。這樣的主題在影片中被極端誇大: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影片中重複過很多次一句話:誰關係你得死活?


    就像這句話說得那樣,在這個利益大過天的社會,並沒有人真正在乎你。為什麽會這樣?不是因為人類各自的自私和軟弱。也不是因為什麽其他的。隻是因為自己所處的社會地位是那樣的無望。就好像是主人公本身被埋葬的位置一樣,在地底。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生活在隻有一點點小小光亮的黑暗下麵,等待著無盡的黑暗最後的埋葬。想要逃脫,那麽就隻能自己努力。因為沒有誰是誰的救世主。


    唯一可以拯救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


    一段時間裏麵,《活埋》好像吸引了大部分媒體的眼球。同樣的,福珀的知名度也越加的大了起來。而就在這樣的一個時刻。《歌舞青春》上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娛]從網絡劇到奧斯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氺和蛋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氺和蛋蛋並收藏[美娛]從網絡劇到奧斯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