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闌外出辦事,中途突然接到公司那邊打來的電話,說是貴客來訪,隻好放下手頭的事情,又急匆匆地趕了回來。
一進公司大門,秘書就急忙迎了上來。
“林先生在哪裏?”
“在您的辦公室。”
蔡闌點點頭,一邊上樓一邊問:“林先生有說找我什麽事嗎?”
跟在身後的秘書搖搖頭,“林先生來了就說要見您,其他倒是沒說什麽。”
蔡闌走進辦公室,看到林宥倫正負手站在辦公桌一側的書櫃前,饒有興致地參觀著裏麵的藏書。
聽到腳步聲,林宥倫轉過頭,見到蔡闌後微微一笑,“沒想到蔡先生對美食也這麽有研究。”
“胡亂收藏一些,讓林先生見笑了。”蔡闌很謙虛地回答道。
林宥倫轉過身,和蔡闌一起來到休息區的沙發上坐下,然後將身子往沙發靠背上一倒,翹起二郎腿,臉上的表情顯得很輕鬆,“連查老都說蔡先生是真正瀟灑之人,吃喝玩樂才是人生真諦,像我這樣為名利奔波的人反而是落了下乘。”
“林先生千萬不要這麽說,我當初下功夫研究美食,不過是因為一次老父來港,飲茶時找不到座位,又被侍者羞辱,故而發奮想要和飲食界搭上關係,然後開始寫食評。所以說到底,我也隻不過是塵世中追名逐利的一介俗人而已。”
因為一起拍了《宿醉》的緣故,蔡闌和林宥倫關係已經算是很熟了,但蔡闌並不會像黃霑那樣隨便在林宥倫麵前談笑無忌,黃霑主要是在音樂界發展,林宥倫的身份不會給他帶來太多的顧忌,而蔡闌一直在電影圈裏討生活,和林宥倫說話也總是保持著客氣的姿態。
林宥倫和蔡闌隨便又聊了兩句,然後抬手看了看表。
“中午蔡先生沒什麽安排?沒有的話一起吃午飯吧。”
“悉聽尊便。”蔡闌實在有些搞不懂林宥倫今天來找自己的目的,不過還是答應了下來。
“不,不,今天這頓飯蔡先生做主,去哪裏吃你決定。”林宥倫擺擺手,“蔡先生寫過這麽多的食評,應該是有好地方推薦吧?”
蔡闌心頭越發的疑惑,表麵上卻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北角新開一家食肆,店麵不是很大,但主打的淮揚菜口味上佳,而且那家店的老板是我的熟人,我們過去還可以吃到不接待外客的私房菜。”
林宥倫點點頭,答應就去蔡闌說的這家菜館。
——
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50年代的時候,這裏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為都是住宅區,所以附近餐廳食肆也很多。
蔡闌所說的這家菜館居於春秧街中段,上下一共兩層,下層是櫃台,應市酒飯的大廳,上層是雅座包間。黑漆大門上,鬥大的“雅味齋”三字的牌匾,高高懸掛。
菜館牌匾上這字,林宥倫看上去有幾分眼熟,蔡闌看到林宥倫目光提留在那上麵,在旁笑說:“林先生對書法也有研究?”
“蔡先生可知這牌匾上的字是何人所書?”林宥倫反問道。
“還是讓主人家給林先生介紹吧!”蔡闌說著便朝正從櫃台裏迎出來那人招招手,“傳椆,我今天給你帶了一位貴客過來,快來打個招呼。”
蔡闌喊來那位店主是個體態渾圓的光頭胖子,臉上帶著和煦的笑。
林宥倫一眼就認出了對方的身份——金鏞的兒子查傳椆,那張臉簡直就是和金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兩人握手時,林宥倫頗為意外地說道:“查先生,你什麽時候開了這麽一間飯館,我怎麽從沒有聽查老提起過?”
查傳椆並不從文,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學的是會計,回香港後一直在《明報》集團下屬的出版公司工作。林宥倫從金鏞手上買下《明報》之後,查傳椆很快便辭去了在出版公司的職務,而金鏞也很少在林宥倫麵前提及這個兒子。
“我從小就不愛讀書,倒是對吃情有獨鍾,說起來還要感謝林先生,要不是你從家父手上接過《明報》接過這份事業,我也不可能這麽輕鬆脫身出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菜館的牌匾,就是家父手書的。”查傳椆笑著解釋說。
門口不是說話的地方,查傳椆接著便請林宥倫、蔡闌上了二樓的雅間,親自奉茶陪坐。
“兩位都是大忙人,今天怎麽這麽有空?”
“林先生說是要我推薦美食,然後我就想到了你這裏。”蔡闌喝了一口茶,放下杯子說。
查傳椆眼睛裏閃爍著好奇的神彩,“林先生也對美食感興趣?”
林宥倫點點頭,“是啊,我想拍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本來是想請蔡先生幫忙的,不過查先生在正好,也可以幫我參詳一下。”
林宥倫說明來意,蔡闌和查傳椆均是一愣。
“林先生這次倒是找對人了,寫文章我不行,但論起吃這方麵,我還是可以稍微提一些建議的。”查傳椆頗為自得的說道。
蔡闌卻沒有急著應聲,他不像查傳椆那般心態隨意,心思更重一些,知道林宥倫不會無緣無故就去拍一部美食紀錄片,這麽做肯定有其他的原因。
“川菜、粵菜、印度菜、法國菜這些我都有研究,不知道林先生想拍哪一方麵?”查傳椆對這事很熱心,主動幫著出主意。
“隻要是中國傳統的美食都可以,並不局限於某一個菜係。”林宥倫很簡單的回答道。
“這個好辦,香港這邊各種菜係都有,紀錄片的素材應該是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的。”查傳椆如數家珍地向林宥倫介紹了一大堆,蔡闌在一旁卻一直沒有開口。
放菜上桌,每道菜查傳椆都特別向林宥倫介紹了工藝製作和曆史淵源,林宥倫不時點頭,聽得很認真。
查傳椆正說得興起,剛才上菜的服務員急匆匆地跑進包間,湊到查傳椆耳邊小聲說了幾句。
“家父今天也過來這邊吃飯,他人現在已經到了門口,兩位稍作,我去招呼一下。”查傳椆站了起來,邊往外走邊回頭解釋說。
一聽金鏞也來了,林宥倫和蔡闌當然不能再繼續這麽坐著,也和查傳椆一起下樓迎接。
金鏞見到蔡闌並不覺得奇怪,但是跟著看到林宥倫也走了出來,表情頓時有些詫異。
查傳椆站在一旁,表情略顯拘謹,在父親麵前,他沒法做到像剛才那般談笑風生的隨意。
金鏞對查傳椆專心“吃道”一直頗有微詞,也是在他把《明報》托付給林宥倫之後,對查傳椆研究美食的態度才有所改變,但是在外人麵前,他一直都不太願意提起查傳椆。
查傳椆這家菜館沒有多少人知道,而且金鏞也禁止他在報紙上打廣告,看到林宥倫出現在這裏,金鏞心裏很快就有了計較。
“林生是和蔡先生一起過來的吧?”
林宥倫笑說:“我也是到了地方才知道傳椆是這間菜館的主人,早知道有這麽個地方,肯定會經常過來。”
金鏞笑了笑,示意大家上樓說話。
回到樓上雅間,金鏞和林宥倫坐正中,查傳椆和蔡闌陪在兩旁,金鏞好奇地問起林宥倫和蔡闌到這邊的吃飯的目的。
“林先生準備要拍一部關於中國美食的紀錄片,剛才我們正討論這事。”回答金鏞的不是林宥倫,而是查傳椆。
林宥倫是金鏞看好的***人,查傳椆搶著解釋這件事,其實就是想向父親證明,自己研究美食並非一無是處,連林宥倫都來找他幫忙了,說明他做這些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金鏞目光落在一旁沒有說話的蔡闌身上,雖然林宥倫認可了查傳椆的說法,但金鏞卻覺得,其實林宥倫真正要找的人應該是蔡闌,查傳椆隻不過是恰逢其會而已。
“林生怎麽會突然想到要拍一部關於中國美食的紀錄片?”
金鏞這話,也是蔡闌一直想要問的。
“不瞞查老,此事並非我主動願意,而是受人所投。”林宥倫大陸政府高層通過黃立成傳話,希望自己幫忙拍一部宣傳片的事情簡單說了一下。
金鏞立刻就明白了林宥倫的意思,然後不無擔憂的說道:“林生拍一部講中國美食的紀錄片,恐怕大陸政府那邊不一定會滿意。”
要達到大陸政府的期望,又不能違背客觀立場,在金鏞看來這兩者很難兼顧。
林宥倫點點頭,“確實在考慮題材的時候,我很為難,介紹中國曆史,外國人肯定沒興趣;介紹中國山川地理,拍攝起來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可以有這個耐心和時間,也願意來做這個投入,但大陸政府肯定不希望三四年之後才見到這部宣傳片麵世……中國人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而且中國人做什麽都離不開吃,謀生叫糊口,工作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歡迎叫吃香,受人照顧叫吃小灶,不顧他人叫吃獨食,受到傷害叫吃虧,女人嫉妒叫吃醋,然後大家一見麵就問‘你吃了嗎?’,想來想去,我覺得介紹中國的美食比較合適。”
“但是這樣的題材,大陸那邊同樣可以做,我們來做並不一定能做出太多的特色。”蔡闌這個時候終於開口了,“其實很早之前我就見過有一些這樣專門介紹中國美食的片子,但是拿到海外播出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金鏞也點點頭,比較認可蔡闌的這種說法。
“剛才我和傳椆談的時候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更進一步來說,我拍這部紀錄片,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想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特色美食,而是想通過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帶出一些有人文意義的故事,然後外國人看了這些之後,能夠對中國人當下的生存狀況有一個比較全麵客觀的認識。我希望是這個片子,是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
林宥倫把這個觀點一說出來,金鏞、蔡闌、查傳椆全都陷入了沉思。
“在食品工業化時代,人們已經失去了對傳統美食的熱情和敬意,現在的飲食紀錄片大多停留在味覺和是視覺的層次,所以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講得更深入一些,不僅講食物,更多的是在講食物背後的情感……比如說查老您,童年時代是在大陸,我敢那肯定那個時候給你留下最深記憶的食物,絕對不會是那些所謂的特色名菜,而是某種很簡單的食物,要麽是出自母親之手,要麽是來自某個街邊巷尾的小攤。要說味道的精美程度,這樣的食物肯定比不上那些擺在餐桌上的特色名菜可口,但是它背後蘊含的回憶卻不是去吃幾桌被宣傳得多麽有曆史淵源的大菜就能取代的。”
金鏞聽後連連點頭,確實“鄉愁”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
當年因為戰爭原因離開故土的那一代海外華僑,基本上都還留存著在大陸生活時候的回憶,這部電視劇如果真夠能做到從普通食物入手,勾起人們思念故鄉的情懷,其價值和意義更是不可估量的。
“看來林先生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計劃構想,倒是我之前多慮了。”蔡闌輕輕歎道,無論是這部片子本身的意義,還是參與這部片子製作能夠獲得的政治回報,都是十分的讓人心動,他已經決定要幫林宥倫來完成這部片子的拍攝。
查傳椆也踴躍的表態說:“有這樣的好事,當然也要算我一份。”
金鏞這次倒是沒有阻止兒子的決定,而是問林宥倫有沒有給這部記錄片想好了名字。
林宥倫用筷子夾起一片火腿,想了像說:“不如就叫《舌尖上的中國》吧!”
【求月票!求讚!】
一進公司大門,秘書就急忙迎了上來。
“林先生在哪裏?”
“在您的辦公室。”
蔡闌點點頭,一邊上樓一邊問:“林先生有說找我什麽事嗎?”
跟在身後的秘書搖搖頭,“林先生來了就說要見您,其他倒是沒說什麽。”
蔡闌走進辦公室,看到林宥倫正負手站在辦公桌一側的書櫃前,饒有興致地參觀著裏麵的藏書。
聽到腳步聲,林宥倫轉過頭,見到蔡闌後微微一笑,“沒想到蔡先生對美食也這麽有研究。”
“胡亂收藏一些,讓林先生見笑了。”蔡闌很謙虛地回答道。
林宥倫轉過身,和蔡闌一起來到休息區的沙發上坐下,然後將身子往沙發靠背上一倒,翹起二郎腿,臉上的表情顯得很輕鬆,“連查老都說蔡先生是真正瀟灑之人,吃喝玩樂才是人生真諦,像我這樣為名利奔波的人反而是落了下乘。”
“林先生千萬不要這麽說,我當初下功夫研究美食,不過是因為一次老父來港,飲茶時找不到座位,又被侍者羞辱,故而發奮想要和飲食界搭上關係,然後開始寫食評。所以說到底,我也隻不過是塵世中追名逐利的一介俗人而已。”
因為一起拍了《宿醉》的緣故,蔡闌和林宥倫關係已經算是很熟了,但蔡闌並不會像黃霑那樣隨便在林宥倫麵前談笑無忌,黃霑主要是在音樂界發展,林宥倫的身份不會給他帶來太多的顧忌,而蔡闌一直在電影圈裏討生活,和林宥倫說話也總是保持著客氣的姿態。
林宥倫和蔡闌隨便又聊了兩句,然後抬手看了看表。
“中午蔡先生沒什麽安排?沒有的話一起吃午飯吧。”
“悉聽尊便。”蔡闌實在有些搞不懂林宥倫今天來找自己的目的,不過還是答應了下來。
“不,不,今天這頓飯蔡先生做主,去哪裏吃你決定。”林宥倫擺擺手,“蔡先生寫過這麽多的食評,應該是有好地方推薦吧?”
蔡闌心頭越發的疑惑,表麵上卻不動聲色地點點頭,“北角新開一家食肆,店麵不是很大,但主打的淮揚菜口味上佳,而且那家店的老板是我的熟人,我們過去還可以吃到不接待外客的私房菜。”
林宥倫點點頭,答應就去蔡闌說的這家菜館。
——
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中部,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50年代的時候,這裏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為都是住宅區,所以附近餐廳食肆也很多。
蔡闌所說的這家菜館居於春秧街中段,上下一共兩層,下層是櫃台,應市酒飯的大廳,上層是雅座包間。黑漆大門上,鬥大的“雅味齋”三字的牌匾,高高懸掛。
菜館牌匾上這字,林宥倫看上去有幾分眼熟,蔡闌看到林宥倫目光提留在那上麵,在旁笑說:“林先生對書法也有研究?”
“蔡先生可知這牌匾上的字是何人所書?”林宥倫反問道。
“還是讓主人家給林先生介紹吧!”蔡闌說著便朝正從櫃台裏迎出來那人招招手,“傳椆,我今天給你帶了一位貴客過來,快來打個招呼。”
蔡闌喊來那位店主是個體態渾圓的光頭胖子,臉上帶著和煦的笑。
林宥倫一眼就認出了對方的身份——金鏞的兒子查傳椆,那張臉簡直就是和金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
兩人握手時,林宥倫頗為意外地說道:“查先生,你什麽時候開了這麽一間飯館,我怎麽從沒有聽查老提起過?”
查傳椆並不從文,在英國讀書的時候學的是會計,回香港後一直在《明報》集團下屬的出版公司工作。林宥倫從金鏞手上買下《明報》之後,查傳椆很快便辭去了在出版公司的職務,而金鏞也很少在林宥倫麵前提及這個兒子。
“我從小就不愛讀書,倒是對吃情有獨鍾,說起來還要感謝林先生,要不是你從家父手上接過《明報》接過這份事業,我也不可能這麽輕鬆脫身出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菜館的牌匾,就是家父手書的。”查傳椆笑著解釋說。
門口不是說話的地方,查傳椆接著便請林宥倫、蔡闌上了二樓的雅間,親自奉茶陪坐。
“兩位都是大忙人,今天怎麽這麽有空?”
“林先生說是要我推薦美食,然後我就想到了你這裏。”蔡闌喝了一口茶,放下杯子說。
查傳椆眼睛裏閃爍著好奇的神彩,“林先生也對美食感興趣?”
林宥倫點點頭,“是啊,我想拍一部關於美食的紀錄片,本來是想請蔡先生幫忙的,不過查先生在正好,也可以幫我參詳一下。”
林宥倫說明來意,蔡闌和查傳椆均是一愣。
“林先生這次倒是找對人了,寫文章我不行,但論起吃這方麵,我還是可以稍微提一些建議的。”查傳椆頗為自得的說道。
蔡闌卻沒有急著應聲,他不像查傳椆那般心態隨意,心思更重一些,知道林宥倫不會無緣無故就去拍一部美食紀錄片,這麽做肯定有其他的原因。
“川菜、粵菜、印度菜、法國菜這些我都有研究,不知道林先生想拍哪一方麵?”查傳椆對這事很熱心,主動幫著出主意。
“隻要是中國傳統的美食都可以,並不局限於某一個菜係。”林宥倫很簡單的回答道。
“這個好辦,香港這邊各種菜係都有,紀錄片的素材應該是非常容易就可以找到的。”查傳椆如數家珍地向林宥倫介紹了一大堆,蔡闌在一旁卻一直沒有開口。
放菜上桌,每道菜查傳椆都特別向林宥倫介紹了工藝製作和曆史淵源,林宥倫不時點頭,聽得很認真。
查傳椆正說得興起,剛才上菜的服務員急匆匆地跑進包間,湊到查傳椆耳邊小聲說了幾句。
“家父今天也過來這邊吃飯,他人現在已經到了門口,兩位稍作,我去招呼一下。”查傳椆站了起來,邊往外走邊回頭解釋說。
一聽金鏞也來了,林宥倫和蔡闌當然不能再繼續這麽坐著,也和查傳椆一起下樓迎接。
金鏞見到蔡闌並不覺得奇怪,但是跟著看到林宥倫也走了出來,表情頓時有些詫異。
查傳椆站在一旁,表情略顯拘謹,在父親麵前,他沒法做到像剛才那般談笑風生的隨意。
金鏞對查傳椆專心“吃道”一直頗有微詞,也是在他把《明報》托付給林宥倫之後,對查傳椆研究美食的態度才有所改變,但是在外人麵前,他一直都不太願意提起查傳椆。
查傳椆這家菜館沒有多少人知道,而且金鏞也禁止他在報紙上打廣告,看到林宥倫出現在這裏,金鏞心裏很快就有了計較。
“林生是和蔡先生一起過來的吧?”
林宥倫笑說:“我也是到了地方才知道傳椆是這間菜館的主人,早知道有這麽個地方,肯定會經常過來。”
金鏞笑了笑,示意大家上樓說話。
回到樓上雅間,金鏞和林宥倫坐正中,查傳椆和蔡闌陪在兩旁,金鏞好奇地問起林宥倫和蔡闌到這邊的吃飯的目的。
“林先生準備要拍一部關於中國美食的紀錄片,剛才我們正討論這事。”回答金鏞的不是林宥倫,而是查傳椆。
林宥倫是金鏞看好的***人,查傳椆搶著解釋這件事,其實就是想向父親證明,自己研究美食並非一無是處,連林宥倫都來找他幫忙了,說明他做這些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金鏞目光落在一旁沒有說話的蔡闌身上,雖然林宥倫認可了查傳椆的說法,但金鏞卻覺得,其實林宥倫真正要找的人應該是蔡闌,查傳椆隻不過是恰逢其會而已。
“林生怎麽會突然想到要拍一部關於中國美食的紀錄片?”
金鏞這話,也是蔡闌一直想要問的。
“不瞞查老,此事並非我主動願意,而是受人所投。”林宥倫大陸政府高層通過黃立成傳話,希望自己幫忙拍一部宣傳片的事情簡單說了一下。
金鏞立刻就明白了林宥倫的意思,然後不無擔憂的說道:“林生拍一部講中國美食的紀錄片,恐怕大陸政府那邊不一定會滿意。”
要達到大陸政府的期望,又不能違背客觀立場,在金鏞看來這兩者很難兼顧。
林宥倫點點頭,“確實在考慮題材的時候,我很為難,介紹中國曆史,外國人肯定沒興趣;介紹中國山川地理,拍攝起來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我可以有這個耐心和時間,也願意來做這個投入,但大陸政府肯定不希望三四年之後才見到這部宣傳片麵世……中國人有句話叫做民以食為天,而且中國人做什麽都離不開吃,謀生叫糊口,工作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歡迎叫吃香,受人照顧叫吃小灶,不顧他人叫吃獨食,受到傷害叫吃虧,女人嫉妒叫吃醋,然後大家一見麵就問‘你吃了嗎?’,想來想去,我覺得介紹中國的美食比較合適。”
“但是這樣的題材,大陸那邊同樣可以做,我們來做並不一定能做出太多的特色。”蔡闌這個時候終於開口了,“其實很早之前我就見過有一些這樣專門介紹中國美食的片子,但是拿到海外播出後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金鏞也點點頭,比較認可蔡闌的這種說法。
“剛才我和傳椆談的時候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講吃,不就跟美食欄目一樣了?更進一步來說,我拍這部紀錄片,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想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特色美食,而是想通過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帶出一些有人文意義的故事,然後外國人看了這些之後,能夠對中國人當下的生存狀況有一個比較全麵客觀的認識。我希望是這個片子,是希望觀眾能從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中,品讀到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
林宥倫把這個觀點一說出來,金鏞、蔡闌、查傳椆全都陷入了沉思。
“在食品工業化時代,人們已經失去了對傳統美食的熱情和敬意,現在的飲食紀錄片大多停留在味覺和是視覺的層次,所以我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講得更深入一些,不僅講食物,更多的是在講食物背後的情感……比如說查老您,童年時代是在大陸,我敢那肯定那個時候給你留下最深記憶的食物,絕對不會是那些所謂的特色名菜,而是某種很簡單的食物,要麽是出自母親之手,要麽是來自某個街邊巷尾的小攤。要說味道的精美程度,這樣的食物肯定比不上那些擺在餐桌上的特色名菜可口,但是它背後蘊含的回憶卻不是去吃幾桌被宣傳得多麽有曆史淵源的大菜就能取代的。”
金鏞聽後連連點頭,確實“鄉愁”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
當年因為戰爭原因離開故土的那一代海外華僑,基本上都還留存著在大陸生活時候的回憶,這部電視劇如果真夠能做到從普通食物入手,勾起人們思念故鄉的情懷,其價值和意義更是不可估量的。
“看來林先生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計劃構想,倒是我之前多慮了。”蔡闌輕輕歎道,無論是這部片子本身的意義,還是參與這部片子製作能夠獲得的政治回報,都是十分的讓人心動,他已經決定要幫林宥倫來完成這部片子的拍攝。
查傳椆也踴躍的表態說:“有這樣的好事,當然也要算我一份。”
金鏞這次倒是沒有阻止兒子的決定,而是問林宥倫有沒有給這部記錄片想好了名字。
林宥倫用筷子夾起一片火腿,想了像說:“不如就叫《舌尖上的中國》吧!”
【求月票!求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