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舉國振奮
“不打緊吧?”自從徐衛出去,張九月就一直坐在**等著。丈夫一進來,她就迫不及待地問道。
徐衛將腰帶一扯,道:“沒什麽,宋遼兩軍攻破了夏都,夏主率領妃嬪百官逃亡塞北了,睡吧。”
他不當回事,可連張九月女流之輩,『婦』道人家聽了這話也喜上眉梢,問道:“這麽說來?西夏豈不是……”
“嗯,黃泥巴掉在褲襠裏,不是死也是死,翻不起浪來了。睡吧。”徐衛隨口道,語畢,脫了靴子就***。
宋興熙元年五月,宋遼聯軍攻破夏都興慶府,夏主逃亡,這可以視為西夏滅亡的標誌。因興慶府不但是西夏的都城,此地陷落以後,西夏理論還擁有一片較大的地盤。但那些不是蠻荒之地,就是黃沙漫天,一無城池,二無戶口。憑李仁孝帶走的子女、嬪妃、官員和少量軍隊,還想複國是怎地?
自元昊建國,自稱“大夏皇帝”開始,傳至如今的李仁孝,共一百零八年。這個西陲番邦,雖然地小人少,但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惡劣生存環境鍛造了它的堅毅勇武。它不止擊敗過遼國,更在與大宋數十年的戰爭中,撈盡了好處。
陝西軍民自然對此深有感觸,即使是徐衛,他到陝西時,西夏最出風頭的歲月盡管已經成為曆史,但他仍然記得以前的曆史教科書上提到過的,宋與夏的戰爭屢戰屢敗,大宋被迫送給西夏歲幣。
不過這句話並不準確,曆史上大宋給西夏買平安的錢,不叫“歲幣”,叫“歲賜”,因為元昊自稱是宋帝的兒子。當然,他這個“兒子”和割讓幽雲十六州的石敬塘不同。我叫你一聲爹,兩國就不打仗,你還得每年給我一筆錢……
總之,西夏曾經輝煌過,但那已經成為過去了。在徐衛穿越之前,西軍就已經攻下了西夏的屏障橫山地區,如果不是發生方臘起義和聯金滅遼,西夏恐怕早就完蛋了。從這一點上來說,為滅夏打下基礎的,是徐衛穿越之前的大宋。現在他和契丹人,不過是加了一把勁。而且西夏實在背時,天災**,內憂外患,發生在同一時期。
六月,前線繼續傳回消息,正如同徐衛所預料的一般。當日連夜撤走的金軍,並沒有逃回金國,而是一路北上,去追夏主李仁孝。而後,將李仁孝在內的西夏君臣,宗室,嬪妃,官員,並少量夏軍,和大批財物,一齊帶往金國。
耶律鐵哥派出的追兵得知此訊,狂追不放!追過草原,追過沙漠,一直追出六百多裏,與金軍斷兵的部隊發生多次廝殺,幾乎將其斬盡殺絕,因為即將抵達金國邊境,遼軍才悻悻而返。
得到捷報的遼軍都元帥蕭斡裏剌振奮不已,因為事前已經約定,這次打下來的土地城池都歸大遼。這也就意味著,契丹人得到了銀川平原這塊立足之地。將河西地區、銀川平原,以及蕭合達的防區一串,契丹人可謂往東方推進了一大片!這無疑是極有利於其東征複國的!
當然,蕭斡裏剌也不敢忘記,這裏頭南朝出力不小,尤其是西軍,尤其是徐衛。所以,他第一時間向興元府派出使者,邀請徐衛派人去商量善後事宜。
雖然土地、城池、戶口,都有歸屬了,但這次伐夏,宋軍好歹還出了幾萬人馬,而且攻城拔寨多賴涇原軍之力,你怎麽著也得表示表示吧?土地城池我不要,但是辛苦費跑腿錢總要出吧?徐衛毫不意外地派了馬擴作他的全權代表,前往西涼府,與契丹人商議,一麵正式向朝廷報捷。
想像一下,大宋和西夏百年恩怨,為了保境安民,為了平定西夏,多少代大宋君王為此殫精竭慮,多少代文官武將為此嘔心瀝血,更有數不清的關西漢子為此拋頭顱,灑熱血,耗費的錢糧隻能是天文數字。這個大宋曾經的宿敵,如今被宋遼聯手攻滅,消息傳到江南,會是個什麽場麵?
從宋金開戰以來,國人已經習慣了屈辱,震驚,沮喪,也習慣了欣喜,振奮,激動。但是,滅夏的意義與之前任何一次軍事上的勝利都不同。比如,西軍將金軍完全逐過黃河,光複陝西全境,消息傳出,舉國歡騰。
但哪怕這件豐功偉績,其影響也無法和滅夏相比。捷報一到行在,趙鼎徐良就率文武百官進宮,向皇帝趙謹和太上皇趙桓道賀。喜出望外的趙官家當即決定,要往太廟祭祖,向祖先報告這個好消息。
隨後,朝廷敲定了一係列的慶祝活動,並正式昭告天下。當然,行在的人也沒有忘記川陝軍民為之付出的努力。趙謹在大臣建議下,命有司統計徐衛上過的大捷,竟得十三,皇帝聞聽盛讚說“邊帥武功之盛,百年未有”。
趙謹甚至親筆寫信給徐衛,是信,不是詔書。結結實實褒獎徐衛一番,稱他是國家柱石,西北長城,並首次將徐衛的功績上升到一個高度,稱為之“川陝大定,西賊能平,河東得複,皆賴卿力”,也就是說,這些功勞,全都靠你。
唐代名將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之後又征戰四方,大唐因他得享數十年安寧,其朝野聲望達到頂峰,當時的皇帝有一句名言“朕之家國,由卿再造”。意思是說,天下雖然是我的,但卻是由你再次造就了它。
在唐代那樣一個尚武的朝代,皇帝如此稱讚大臣,已是殊遇。揚文抑武的大宋,能如此稱讚一個武臣,實無前例。
受滅夏的鼓舞,更是出於對金軍出兵援夏的憤怒,朝中有大臣喊出了北伐的口號,而且這個大臣還不是普通人,而是首相趙鼎。眾所周知,趙鼎是個積極,或者說激進抗戰派。這是個眼睛裏不『揉』沙子的倔老頭,女真人竟敢援助西夏,甚至劫走夏主和夏臣,此事斷不能善罷甘休!當趁金軍疲於應付西部時,由荊湖江淮出兵北伐,還我河山!
舉國振奮
“不打緊吧?”自從徐衛出去,張九月就一直坐在**等著。丈夫一進來,她就迫不及待地問道。
徐衛將腰帶一扯,道:“沒什麽,宋遼兩軍攻破了夏都,夏主率領妃嬪百官逃亡塞北了,睡吧。”
他不當回事,可連張九月女流之輩,『婦』道人家聽了這話也喜上眉梢,問道:“這麽說來?西夏豈不是……”
“嗯,黃泥巴掉在褲襠裏,不是死也是死,翻不起浪來了。睡吧。”徐衛隨口道,語畢,脫了靴子就***。
宋興熙元年五月,宋遼聯軍攻破夏都興慶府,夏主逃亡,這可以視為西夏滅亡的標誌。因興慶府不但是西夏的都城,此地陷落以後,西夏理論還擁有一片較大的地盤。但那些不是蠻荒之地,就是黃沙漫天,一無城池,二無戶口。憑李仁孝帶走的子女、嬪妃、官員和少量軍隊,還想複國是怎地?
自元昊建國,自稱“大夏皇帝”開始,傳至如今的李仁孝,共一百零八年。這個西陲番邦,雖然地小人少,但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惡劣生存環境鍛造了它的堅毅勇武。它不止擊敗過遼國,更在與大宋數十年的戰爭中,撈盡了好處。
陝西軍民自然對此深有感觸,即使是徐衛,他到陝西時,西夏最出風頭的歲月盡管已經成為曆史,但他仍然記得以前的曆史教科書上提到過的,宋與夏的戰爭屢戰屢敗,大宋被迫送給西夏歲幣。
不過這句話並不準確,曆史上大宋給西夏買平安的錢,不叫“歲幣”,叫“歲賜”,因為元昊自稱是宋帝的兒子。當然,他這個“兒子”和割讓幽雲十六州的石敬塘不同。我叫你一聲爹,兩國就不打仗,你還得每年給我一筆錢……
總之,西夏曾經輝煌過,但那已經成為過去了。在徐衛穿越之前,西軍就已經攻下了西夏的屏障橫山地區,如果不是發生方臘起義和聯金滅遼,西夏恐怕早就完蛋了。從這一點上來說,為滅夏打下基礎的,是徐衛穿越之前的大宋。現在他和契丹人,不過是加了一把勁。而且西夏實在背時,天災**,內憂外患,發生在同一時期。
六月,前線繼續傳回消息,正如同徐衛所預料的一般。當日連夜撤走的金軍,並沒有逃回金國,而是一路北上,去追夏主李仁孝。而後,將李仁孝在內的西夏君臣,宗室,嬪妃,官員,並少量夏軍,和大批財物,一齊帶往金國。
耶律鐵哥派出的追兵得知此訊,狂追不放!追過草原,追過沙漠,一直追出六百多裏,與金軍斷兵的部隊發生多次廝殺,幾乎將其斬盡殺絕,因為即將抵達金國邊境,遼軍才悻悻而返。
得到捷報的遼軍都元帥蕭斡裏剌振奮不已,因為事前已經約定,這次打下來的土地城池都歸大遼。這也就意味著,契丹人得到了銀川平原這塊立足之地。將河西地區、銀川平原,以及蕭合達的防區一串,契丹人可謂往東方推進了一大片!這無疑是極有利於其東征複國的!
當然,蕭斡裏剌也不敢忘記,這裏頭南朝出力不小,尤其是西軍,尤其是徐衛。所以,他第一時間向興元府派出使者,邀請徐衛派人去商量善後事宜。
雖然土地、城池、戶口,都有歸屬了,但這次伐夏,宋軍好歹還出了幾萬人馬,而且攻城拔寨多賴涇原軍之力,你怎麽著也得表示表示吧?土地城池我不要,但是辛苦費跑腿錢總要出吧?徐衛毫不意外地派了馬擴作他的全權代表,前往西涼府,與契丹人商議,一麵正式向朝廷報捷。
想像一下,大宋和西夏百年恩怨,為了保境安民,為了平定西夏,多少代大宋君王為此殫精竭慮,多少代文官武將為此嘔心瀝血,更有數不清的關西漢子為此拋頭顱,灑熱血,耗費的錢糧隻能是天文數字。這個大宋曾經的宿敵,如今被宋遼聯手攻滅,消息傳到江南,會是個什麽場麵?
從宋金開戰以來,國人已經習慣了屈辱,震驚,沮喪,也習慣了欣喜,振奮,激動。但是,滅夏的意義與之前任何一次軍事上的勝利都不同。比如,西軍將金軍完全逐過黃河,光複陝西全境,消息傳出,舉國歡騰。
但哪怕這件豐功偉績,其影響也無法和滅夏相比。捷報一到行在,趙鼎徐良就率文武百官進宮,向皇帝趙謹和太上皇趙桓道賀。喜出望外的趙官家當即決定,要往太廟祭祖,向祖先報告這個好消息。
隨後,朝廷敲定了一係列的慶祝活動,並正式昭告天下。當然,行在的人也沒有忘記川陝軍民為之付出的努力。趙謹在大臣建議下,命有司統計徐衛上過的大捷,竟得十三,皇帝聞聽盛讚說“邊帥武功之盛,百年未有”。
趙謹甚至親筆寫信給徐衛,是信,不是詔書。結結實實褒獎徐衛一番,稱他是國家柱石,西北長城,並首次將徐衛的功績上升到一個高度,稱為之“川陝大定,西賊能平,河東得複,皆賴卿力”,也就是說,這些功勞,全都靠你。
唐代名將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之後又征戰四方,大唐因他得享數十年安寧,其朝野聲望達到頂峰,當時的皇帝有一句名言“朕之家國,由卿再造”。意思是說,天下雖然是我的,但卻是由你再次造就了它。
在唐代那樣一個尚武的朝代,皇帝如此稱讚大臣,已是殊遇。揚文抑武的大宋,能如此稱讚一個武臣,實無前例。
受滅夏的鼓舞,更是出於對金軍出兵援夏的憤怒,朝中有大臣喊出了北伐的口號,而且這個大臣還不是普通人,而是首相趙鼎。眾所周知,趙鼎是個積極,或者說激進抗戰派。這是個眼睛裏不『揉』沙子的倔老頭,女真人竟敢援助西夏,甚至劫走夏主和夏臣,此事斷不能善罷甘休!當趁金軍疲於應付西部時,由荊湖江淮出兵北伐,還我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