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稱帝建國的儀式中,朝鮮來使卻惡心了一下皇太極。這怎麽不讓皇太極怒火中燒呢?但皇太極也很好地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因為在滿清的總戰略中,朝鮮將會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
在皇太極繼任汗位以後,他的第一次親征就是征朝鮮。因為對皇太極來說,朝鮮的作用太重要了。
首先就是戰略上的考慮。關於這點前文已介紹,這裏也就不再詳敘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鮮在政治上尊重滿清。如果本來明朝的鐵杆藩國——朝鮮,轉變成為了滿清的藩國,那在政治上就會給滿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經濟上的開市貿易。滿清要通過朝鮮與明朝做著貿易,而在這種貿易中,完全沒有國家、民族概念的鄭芝龍,也把他的海商船隊加入了進來。另外,當滿清缺糧的時候,他們也會把朝鮮作為“提款機”肆意壓榨著朝鮮的一切;
最後就是在軍事上要借兵。很可笑,當時朝鮮的兵丁在遠東的戰場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卻有一支部隊很受滿清的重視,那就是朝鮮的火銃兵。
而且滿清的眼光很準,朝鮮的火銃兵以後還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說,任何說滿清不重視火器,隻講究騎射的都是扯蛋,隻不過滿清沒掌握火器的製造技術而已。
可是對於滿清的要求,朝鮮向來就是陽奉陰違。自從十年前滿清與朝鮮結為兄弟以來,朝鮮仍與明朝藕斷絲連。為了拉攏朝鮮,皇太極每有勝利,都不厭其詳地告訴朝鮮,極力想把朝鮮從明朝一邊拉過來,但收效甚微。
其實這原因也很簡單。根本不是什麽朝鮮仰慕大明什麽的,主要是因為,在朝鮮君臣的心目中,對大明軍隊的實力簡直恐懼到了極點。
當年豐臣秀吉的二十萬日軍,幾乎要把朝鮮給滅國,可是明軍出動了四萬大軍,卻把這二十萬日軍趕下了大海。因此,朝鮮國內怎麽樣也興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於是就出現了朝鮮使臣不拜的這一幕。於是皇太極暗下決心,決定要再次東征朝鮮,要徹底把朝鮮變成滿清的藩國。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極還是準備著對明朝進行著“放血”行動。雖然當年孫承宗建設的寧錦防線已經不完整,可是錦州和山海關還是在防禦滿清的軍事行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為了保存滿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極必然不會去攻打重兵防禦的這兩座堅城。
於是在稱帝建國一結束,皇太極就把阿濟格叫到自己跟前,讓其領軍進行第一次入口之戰。滿清將在每牛錄抽調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漢八旗和三順王漢軍,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萬六千餘人,準備在五月間再犯大明。
“怎麽吳汝寧還不派兵來濟寧?誤了府中大事,那吳汝寧承擔得起嗎?”穀正卿對著自己的管家是大發脾氣。
現在是崇禎九年的四月了,而穀正卿作為新任的汝寧知府,也已經在濟寧待了快一個月了。
說起來穀正卿還是吳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吳世恭在做南城兵馬司指揮使時,那位南城巡察禦史——穀禦史。
那穀正卿也真夠倒黴的,這麽多年過去了,他才外放做了一個知府。不過這也是邊緣政治小人物的悲哀啊!
本來穀正卿也想通了,既然官場上已經沒有了什麽奔頭,那他到地方就狠狠地搜刮一筆,等到致仕回鄉時還可以做個富家翁。可沒想到,他卻被安排到天殺般的河南汝寧。從邸報中所知,那裏可是亂匪橫行,戰亂頻發的地區。
於是穀正卿就有些絕望了,可不去汝寧就任又不行。於是穀正卿在帶著家人坐船來到濟寧以後,就發文讓汝寧駐軍派兵保護著他趕往汝寧。
當留守的汝寧同知把穀正卿的公文送到吳世恭這裏時,吳世恭對此是嗤之以鼻。在汝寧軍的控製下,歸德、汝寧沿線是相當安全。如果穀正卿還不放心,那也完全可以隨同著四海商行的商隊走。誰有這種閑工夫去保護穀正卿啊?
再說,現在的吳世恭的心態已經可以用狂妄來形容了,區區一位知府,吳世恭已經是不放在眼裏了。
當汝寧同知婉轉地把吳世恭的意思傳遞到穀正卿那裏時,穀正卿頓時是火冒三丈。不過冷靜下來一琢磨,他就回想起自己陛辭時崇禎皇帝的不尋常了。
出京就任地方的官員,都要到皇帝那裏去陛辭。而這種陛辭往往就是一種形式,都是幾名官員同時上朝,之後被皇帝勉勵幾句就結束了,甚至有時候皇帝都不出麵,是委托內閣的大學士來進行這個形式的。
可穀正卿的陛辭就有些不一樣,他是單獨被崇禎皇帝接見的。雖然崇禎皇帝說的話也不多,可是其中卻提到了汝寧副將吳世恭。
穀正卿記得很清楚,崇禎皇帝是這麽說的:“那吳汝寧曆來驕橫,又很不明事理,爾為其原上,過去以後要多加管束,休得讓其再惹事生非。”
於是穀正卿依稀有些明白了,原來朝廷任命自己到汝寧府就任知府,是要看管住那名原來在南城呼風喚雨、惹事生非的小閹黨啊!
穀正卿估計得沒錯,對穀正卿的任命正是這個用意。因為在這段時間,吳世恭又做了件轟動朝野的大事。而這件事,正是與吳世恭交好的侯恂有關的。
自覺羽翼豐滿的首輔溫體仁,終於向東林黨領袖之一,戶部尚書侯恂亮出了屠刀。在三月,侯恂被以貪汙的罪名下了詔獄。
但實事求是的說,侯恂的貪汙是證據確鑿的,而且在明末官員一般烏鴉黑中,侯恂還是出類拔萃的一個。所以說,溫體仁也沒有冤枉侯恂。
更在溫體仁滔天權勢下,天下之間就沒有一名官員敢為侯恂鳴冤的。而這時候誰也沒想到,當這消息傳到汝寧府以後,汝寧的一名武官卻向溫體仁開炮了。
在皇太極繼任汗位以後,他的第一次親征就是征朝鮮。因為對皇太極來說,朝鮮的作用太重要了。
首先就是戰略上的考慮。關於這點前文已介紹,這裏也就不再詳敘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鮮在政治上尊重滿清。如果本來明朝的鐵杆藩國——朝鮮,轉變成為了滿清的藩國,那在政治上就會給滿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經濟上的開市貿易。滿清要通過朝鮮與明朝做著貿易,而在這種貿易中,完全沒有國家、民族概念的鄭芝龍,也把他的海商船隊加入了進來。另外,當滿清缺糧的時候,他們也會把朝鮮作為“提款機”肆意壓榨著朝鮮的一切;
最後就是在軍事上要借兵。很可笑,當時朝鮮的兵丁在遠東的戰場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卻有一支部隊很受滿清的重視,那就是朝鮮的火銃兵。
而且滿清的眼光很準,朝鮮的火銃兵以後還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說,任何說滿清不重視火器,隻講究騎射的都是扯蛋,隻不過滿清沒掌握火器的製造技術而已。
可是對於滿清的要求,朝鮮向來就是陽奉陰違。自從十年前滿清與朝鮮結為兄弟以來,朝鮮仍與明朝藕斷絲連。為了拉攏朝鮮,皇太極每有勝利,都不厭其詳地告訴朝鮮,極力想把朝鮮從明朝一邊拉過來,但收效甚微。
其實這原因也很簡單。根本不是什麽朝鮮仰慕大明什麽的,主要是因為,在朝鮮君臣的心目中,對大明軍隊的實力簡直恐懼到了極點。
當年豐臣秀吉的二十萬日軍,幾乎要把朝鮮給滅國,可是明軍出動了四萬大軍,卻把這二十萬日軍趕下了大海。因此,朝鮮國內怎麽樣也興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於是就出現了朝鮮使臣不拜的這一幕。於是皇太極暗下決心,決定要再次東征朝鮮,要徹底把朝鮮變成滿清的藩國。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極還是準備著對明朝進行著“放血”行動。雖然當年孫承宗建設的寧錦防線已經不完整,可是錦州和山海關還是在防禦滿清的軍事行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為了保存滿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極必然不會去攻打重兵防禦的這兩座堅城。
於是在稱帝建國一結束,皇太極就把阿濟格叫到自己跟前,讓其領軍進行第一次入口之戰。滿清將在每牛錄抽調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漢八旗和三順王漢軍,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萬六千餘人,準備在五月間再犯大明。
“怎麽吳汝寧還不派兵來濟寧?誤了府中大事,那吳汝寧承擔得起嗎?”穀正卿對著自己的管家是大發脾氣。
現在是崇禎九年的四月了,而穀正卿作為新任的汝寧知府,也已經在濟寧待了快一個月了。
說起來穀正卿還是吳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吳世恭在做南城兵馬司指揮使時,那位南城巡察禦史——穀禦史。
那穀正卿也真夠倒黴的,這麽多年過去了,他才外放做了一個知府。不過這也是邊緣政治小人物的悲哀啊!
本來穀正卿也想通了,既然官場上已經沒有了什麽奔頭,那他到地方就狠狠地搜刮一筆,等到致仕回鄉時還可以做個富家翁。可沒想到,他卻被安排到天殺般的河南汝寧。從邸報中所知,那裏可是亂匪橫行,戰亂頻發的地區。
於是穀正卿就有些絕望了,可不去汝寧就任又不行。於是穀正卿在帶著家人坐船來到濟寧以後,就發文讓汝寧駐軍派兵保護著他趕往汝寧。
當留守的汝寧同知把穀正卿的公文送到吳世恭這裏時,吳世恭對此是嗤之以鼻。在汝寧軍的控製下,歸德、汝寧沿線是相當安全。如果穀正卿還不放心,那也完全可以隨同著四海商行的商隊走。誰有這種閑工夫去保護穀正卿啊?
再說,現在的吳世恭的心態已經可以用狂妄來形容了,區區一位知府,吳世恭已經是不放在眼裏了。
當汝寧同知婉轉地把吳世恭的意思傳遞到穀正卿那裏時,穀正卿頓時是火冒三丈。不過冷靜下來一琢磨,他就回想起自己陛辭時崇禎皇帝的不尋常了。
出京就任地方的官員,都要到皇帝那裏去陛辭。而這種陛辭往往就是一種形式,都是幾名官員同時上朝,之後被皇帝勉勵幾句就結束了,甚至有時候皇帝都不出麵,是委托內閣的大學士來進行這個形式的。
可穀正卿的陛辭就有些不一樣,他是單獨被崇禎皇帝接見的。雖然崇禎皇帝說的話也不多,可是其中卻提到了汝寧副將吳世恭。
穀正卿記得很清楚,崇禎皇帝是這麽說的:“那吳汝寧曆來驕橫,又很不明事理,爾為其原上,過去以後要多加管束,休得讓其再惹事生非。”
於是穀正卿依稀有些明白了,原來朝廷任命自己到汝寧府就任知府,是要看管住那名原來在南城呼風喚雨、惹事生非的小閹黨啊!
穀正卿估計得沒錯,對穀正卿的任命正是這個用意。因為在這段時間,吳世恭又做了件轟動朝野的大事。而這件事,正是與吳世恭交好的侯恂有關的。
自覺羽翼豐滿的首輔溫體仁,終於向東林黨領袖之一,戶部尚書侯恂亮出了屠刀。在三月,侯恂被以貪汙的罪名下了詔獄。
但實事求是的說,侯恂的貪汙是證據確鑿的,而且在明末官員一般烏鴉黑中,侯恂還是出類拔萃的一個。所以說,溫體仁也沒有冤枉侯恂。
更在溫體仁滔天權勢下,天下之間就沒有一名官員敢為侯恂鳴冤的。而這時候誰也沒想到,當這消息傳到汝寧府以後,汝寧的一名武官卻向溫體仁開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