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七月,崇禎皇帝密敕洪承疇火速進軍援救錦州,伺機重創敵軍。陳新甲也在給洪承疇的書信中通報近來有清軍再欲由京城以北的長城諸口入塞的消息,威脅說:“閣下督關門一年,費餉數十萬,如果錦州之圍未解,內地又遭困擾,不入山海則內地空虛,若撤兵遼西則無功而返,怎能對得起皇上,又如何向文武百官解釋呢?”
在這樣如燎原之火的催逼之下,洪承疇隻能全軍出動,誌在決戰了。七月二十一日,各路明軍陸續出發到寧遠集中。吳世恭也告別了哭哭啼啼的常柳琴,率領全軍一萬八千餘人趕赴寧遠。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本營標兵和馬科等部魚貫東行。但他沒有按陳新甲的方案分兵四路,而是把全部力量集中起來,保持著整體優勢。全軍的糧草輜重則屯集於杏山和塔山之間的筆架山,
筆架山正好處在寧遠與錦州中間的位置。洪承疇這樣的安排顯然還是從持重方麵考慮的,雖然擺出了進攻的姿態,卻還是先求自身的穩固,確立一個糧餉充實、隊伍整齊的不敗之勢。
而吳世恭對於這次出征,雖然談不上是雄心萬丈,但也是很有信心。十五萬人,那場麵鋪天蓋地,給人的壯膽指數也不用多說了。
更讓吳世恭鼓舞的是,這次出動的明軍確實稱得上是“精兵強將”。當然,這種“精兵強將”要看和誰比,比汝寧軍和清軍比肯定差一些。但如果隻看武器裝備的話,那絕對是盔甲鮮明、戰馬和車輛眾多、火炮和火銃等利器也是武裝到了牙齒。可以說是大明朝最精銳、最強大的一支大軍。
但是吳世恭根本不知道,在原先的曆史上,此次鬆錦大戰的結局是多麽的悲慘。他走上的是一條危險之旅、未知之旅。所以現在吳世恭的意氣風發完全是一場無知者無畏。
而吳世恭穿越時對曆史的無知,也說不上是好是壞。畢竟除了一些莫名其妙地把穿越曆史事件背得滾瓜爛熟的穿越者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穿越者也隻是曆史論壇上的愛好者,如果用他們的二把刀曆史來決定行動的話,這些人的殘骨上早就長白毛了。
比如:知道登萊孔有德叛亂的人很多,可很少人知道他們叛亂了一年多?如果某個穿越者隻知道孔有德他們被平叛,為了搶功,在孔有德叛亂的一開始就紮了進去,而且碰上孔有德全火器的精銳部隊,他早就玩完了。
又比如:知道此次鬆錦大戰的穿越者,他們在剛到遼東的時候,就知道明軍的結局就是全軍覆沒,而在此戰中是吳三桂他們先逃。所以這些穿越者就在上次譚泰夜襲的時候,以為是真實曆史的全軍潰逃而滑腳先溜,那不是出了大洋相嗎?但這也不能責怪這些穿越者,因為誰知道鬆錦大戰有著幾次反複,延續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呢?
但不管怎麽說,此次的無知就要給吳世恭帶來危險了。
不過也要允許老天爺給明軍一個回光返照。這次奔赴錦州的過程是相當順利。也許是洪承疇指揮得當,也許是明軍兵強馬壯,所以在這一路上根本未遇上清軍的任何阻截。
二十九日,洪承疇和他的全部軍隊抵達了離錦州隻有十幾裏路程的鬆山,而在當天夜裏就搶占了離錦州五六裏的乳峰山西側,在那裏紮下大營。清軍的主力正在乳峰山東側。
八月最初的幾天,明清兩軍以乳峰山為爭奪重點,進行了幾次激戰。由於明軍在兵力上占有優勢,洪承疇指揮得當,雖然雙方各有損失,明軍宣府總兵楊國柱陣亡,但在總的形勢上清軍較為不利。
而在這些小規模的戰鬥中,吳世恭的汝寧軍並沒有什麽發揮。明軍采取的戰術,就是在軍隊前方放置大量的車輛,依據車輛的掩護,以火銃和弓箭遠程射擊,緩緩推進。完全是野戰中的守城戰。
而清軍雖然在錦州城外壘砌了兩道外土牆,可他們沒有依牆防禦,反而是集中兵力出擊,放棄了防禦,而選擇了野戰。這一攻守異位,使得明軍就好打了。再加上清軍還要派出一部分的兵力,看管住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部,這讓兩軍的兵力人數就更懸殊了,所以明軍就占得了上風。
等到宣府總兵楊國柱按捺不住性子,主動衝出車陣與清軍交戰而不幸陣亡以後,明軍的戰術就更保守了,就是依車而行,就是不出擊,一步一個腳印,向著錦州城緩緩推進。
而汝寧軍更是無驚無險了,在他們負責的那條防線,清軍根本不可能在強大的火力下靠近,到了最後,清軍也放棄了這段防禦最嚴密的防線,讓汝寧軍更是無所事事了。
而且在這樣的防禦戰中,汝寧軍也體現不出高其他明軍一籌的水平。畢竟明軍的野戰不行,可守城、挨打慣了以後,防禦戰可就都成了行家,所以他們的防禦的時候,表現得並不比汝寧軍差。
這樣子的鈍刀割肉戰術相當有效,就是消磨清軍的實力和士氣。於是在八月初二,明軍奪取了清軍正紅、鑲紅和鑲藍三旗的陣地。而這時候也看得見錦州城內的明軍的身影了。
為了配合救援的明軍,祖大壽也分兵三路出城突圍,在闖過了兩道防線之後,在第三道防線上受阻,隻得退回錦州。不過在這時候,打破清軍的圍困已經是觸手可及了。
清軍在受挫後采取守勢,死守營壘不再出戰,同時向盛京的皇太極急報求援。而張若麒立即向朝廷上報了大捷的佳音,崇禎皇帝見報大喜,更加緊催促洪承疇乘勝急進,務求痛殲。
洪承疇在初戰有所收獲之後卻更加謹慎小心。在軍前讚畫的馬紹愉建議趁著敵人援軍還沒有到來之前全力組織進攻,他沒有采納,仍然以堅固對堅固,用營壘同清軍對峙。他在乳峰山和鬆山之間結起七座大營,掘壕設壘,並且命騎兵分駐於大營的東、北、西三麵,成為一個鞏固的防禦體係。rs
在這樣如燎原之火的催逼之下,洪承疇隻能全軍出動,誌在決戰了。七月二十一日,各路明軍陸續出發到寧遠集中。吳世恭也告別了哭哭啼啼的常柳琴,率領全軍一萬八千餘人趕赴寧遠。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率本營標兵和馬科等部魚貫東行。但他沒有按陳新甲的方案分兵四路,而是把全部力量集中起來,保持著整體優勢。全軍的糧草輜重則屯集於杏山和塔山之間的筆架山,
筆架山正好處在寧遠與錦州中間的位置。洪承疇這樣的安排顯然還是從持重方麵考慮的,雖然擺出了進攻的姿態,卻還是先求自身的穩固,確立一個糧餉充實、隊伍整齊的不敗之勢。
而吳世恭對於這次出征,雖然談不上是雄心萬丈,但也是很有信心。十五萬人,那場麵鋪天蓋地,給人的壯膽指數也不用多說了。
更讓吳世恭鼓舞的是,這次出動的明軍確實稱得上是“精兵強將”。當然,這種“精兵強將”要看和誰比,比汝寧軍和清軍比肯定差一些。但如果隻看武器裝備的話,那絕對是盔甲鮮明、戰馬和車輛眾多、火炮和火銃等利器也是武裝到了牙齒。可以說是大明朝最精銳、最強大的一支大軍。
但是吳世恭根本不知道,在原先的曆史上,此次鬆錦大戰的結局是多麽的悲慘。他走上的是一條危險之旅、未知之旅。所以現在吳世恭的意氣風發完全是一場無知者無畏。
而吳世恭穿越時對曆史的無知,也說不上是好是壞。畢竟除了一些莫名其妙地把穿越曆史事件背得滾瓜爛熟的穿越者以外,其他絕大多數穿越者也隻是曆史論壇上的愛好者,如果用他們的二把刀曆史來決定行動的話,這些人的殘骨上早就長白毛了。
比如:知道登萊孔有德叛亂的人很多,可很少人知道他們叛亂了一年多?如果某個穿越者隻知道孔有德他們被平叛,為了搶功,在孔有德叛亂的一開始就紮了進去,而且碰上孔有德全火器的精銳部隊,他早就玩完了。
又比如:知道此次鬆錦大戰的穿越者,他們在剛到遼東的時候,就知道明軍的結局就是全軍覆沒,而在此戰中是吳三桂他們先逃。所以這些穿越者就在上次譚泰夜襲的時候,以為是真實曆史的全軍潰逃而滑腳先溜,那不是出了大洋相嗎?但這也不能責怪這些穿越者,因為誰知道鬆錦大戰有著幾次反複,延續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呢?
但不管怎麽說,此次的無知就要給吳世恭帶來危險了。
不過也要允許老天爺給明軍一個回光返照。這次奔赴錦州的過程是相當順利。也許是洪承疇指揮得當,也許是明軍兵強馬壯,所以在這一路上根本未遇上清軍的任何阻截。
二十九日,洪承疇和他的全部軍隊抵達了離錦州隻有十幾裏路程的鬆山,而在當天夜裏就搶占了離錦州五六裏的乳峰山西側,在那裏紮下大營。清軍的主力正在乳峰山東側。
八月最初的幾天,明清兩軍以乳峰山為爭奪重點,進行了幾次激戰。由於明軍在兵力上占有優勢,洪承疇指揮得當,雖然雙方各有損失,明軍宣府總兵楊國柱陣亡,但在總的形勢上清軍較為不利。
而在這些小規模的戰鬥中,吳世恭的汝寧軍並沒有什麽發揮。明軍采取的戰術,就是在軍隊前方放置大量的車輛,依據車輛的掩護,以火銃和弓箭遠程射擊,緩緩推進。完全是野戰中的守城戰。
而清軍雖然在錦州城外壘砌了兩道外土牆,可他們沒有依牆防禦,反而是集中兵力出擊,放棄了防禦,而選擇了野戰。這一攻守異位,使得明軍就好打了。再加上清軍還要派出一部分的兵力,看管住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部,這讓兩軍的兵力人數就更懸殊了,所以明軍就占得了上風。
等到宣府總兵楊國柱按捺不住性子,主動衝出車陣與清軍交戰而不幸陣亡以後,明軍的戰術就更保守了,就是依車而行,就是不出擊,一步一個腳印,向著錦州城緩緩推進。
而汝寧軍更是無驚無險了,在他們負責的那條防線,清軍根本不可能在強大的火力下靠近,到了最後,清軍也放棄了這段防禦最嚴密的防線,讓汝寧軍更是無所事事了。
而且在這樣的防禦戰中,汝寧軍也體現不出高其他明軍一籌的水平。畢竟明軍的野戰不行,可守城、挨打慣了以後,防禦戰可就都成了行家,所以他們的防禦的時候,表現得並不比汝寧軍差。
這樣子的鈍刀割肉戰術相當有效,就是消磨清軍的實力和士氣。於是在八月初二,明軍奪取了清軍正紅、鑲紅和鑲藍三旗的陣地。而這時候也看得見錦州城內的明軍的身影了。
為了配合救援的明軍,祖大壽也分兵三路出城突圍,在闖過了兩道防線之後,在第三道防線上受阻,隻得退回錦州。不過在這時候,打破清軍的圍困已經是觸手可及了。
清軍在受挫後采取守勢,死守營壘不再出戰,同時向盛京的皇太極急報求援。而張若麒立即向朝廷上報了大捷的佳音,崇禎皇帝見報大喜,更加緊催促洪承疇乘勝急進,務求痛殲。
洪承疇在初戰有所收獲之後卻更加謹慎小心。在軍前讚畫的馬紹愉建議趁著敵人援軍還沒有到來之前全力組織進攻,他沒有采納,仍然以堅固對堅固,用營壘同清軍對峙。他在乳峰山和鬆山之間結起七座大營,掘壕設壘,並且命騎兵分駐於大營的東、北、西三麵,成為一個鞏固的防禦體係。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