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豔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複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隻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係。柳氏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衝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鬱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豔”之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豔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讚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後,鄉裏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2、李定國(1620~1662)明末清初大西農民軍領袖之一,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陝西榆林人,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受到張獻忠的喜愛。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後數年,李定國隨張獻忠起義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


    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率起義軍入四川稱帝,建大西國號,設官分職,以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分統各營。其時,清朝已奠都北京,遣兵進攻農民軍。大順軍接連失敗,李自成犧牲。順治三年(1646),清朝派兵入川,攻大西軍,張獻忠犧牲於西充,大西軍數十萬眾潰敗。孫可望、李定國等四將軍收集殘部數千人南走,連克遵義、貴陽。清軍進攻大順、大西兩支農民軍的同時,又相繼消滅了南明弘光、隆武兩個政權。清軍所到之處殺掠極酷,各階層人民紛起反抗,民族矛盾激化,抗清鬥爭席卷全國。大西軍遂決定“聯明抗清”,並進取雲南,作為抗清基地。時艾能奇已死,孫可望稱“國主”,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


    順治六年,孫可望致書南明永曆朝廷,願“聯合恢剿”。後孫可望自稱秦王,並派兵入貴州、四川,盡收南明諸軍殘部,大西軍力量增強。永曆政權不得已,正式冊封孫可望為秦王。孫可望移永曆帝於貴州安隆,派兵監護。九年,大西軍兩路出師抗清,劉文秀出四川,與吳三桂部戰於川北保寧,大敗,退回貴州。李定國一軍由川東入湖南,連獲大捷。


    李定國率軍從武岡出全州,圍桂林,清南征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駐鎮桂林,城破,孔有德自焚而死。李定國乘勝進攻,除梧州外廣西全省皆複。大軍入湖南,進江西。出兵七個月,辟地三千裏,軍威大振。永曆朝廷封李定國為西寧王。清朝得訊,以敬謹親王尼堪為統帥,率八旗兵十多萬南下增援。至衡州,與李定國戰於城北。定國兵佯敗,尼堪追擊,伏兵起,斬尼堪於陣。


    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孫可望恐其威重難製,擬去其兵權。永曆朝廷中大學土吳貞毓等以孫可望有意廢永曆帝自立,密謀以李定國製孫可望,授以“屏翰親臣”金印,命其回師。順治十年,李定國聞孫可望終將不利於己,率軍南進,並致書鄭成功,請其派兵南下,合攻廣東。時李定國移軍雷州、廉州(今廣西合浦)。攻清軍於高明(今廣東肇慶東南)、新會。清援兵至,雙方激戰,李定國兵敗,退守南寧。


    順治十三年,李定國自南寧回軍,兼程往安隆,與大西軍將帥劉文秀、白文選等共移永曆朝廷於雲南昆明。孫可望聞訊大怒。李定國謀與可望和好息兵,以劉文秀血書致可望,又遣回可望家屬。而可望因廢帝自主的陰謀未能得逞,更加惱恨,於順治十四年,悍然發動內戰,起兵攻雲南,因諸將皆不直其所為,相率歸李定國,孫可望大敗,僅率部屬六百餘人至寶慶降清。


    孫可望既叛降清朝,劉文秀也不久病故,李定國成為大西軍統帥,並以晉王之尊掌南明永曆朝廷大權。部署既定,又致書鄭成功及川鄂間大順軍李來亨等部,約合力抗清。但李定國執掌大權後,用人不當,懷疑諸鎮將皆孫可望所設,悉調赴雲南核其功罪。南明舊將亦多棄置不用,因此軍心不固。孫可望反叛後,雲貴內部虛實已為清軍盡知,加之孫李交戰,大西軍情銳受損。有南明官員以“內難雖除,外憂方大”告誡李定國,但李定國不以為然。


    順治十五年,清朝趁孫可望來降,決策以三路兵大舉入滇。南明永曆帝以晉王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加黃鉞,部署迎敵,李定國分兵扼守,觀望不前,致各路守兵均為清軍所敗。十六年,李定國親率主力三萬人與清軍激戰於遮炎河,又敗。永曆帝率其官屬倉卒逃入緬甸。李定國派白文選尋永曆帝。因緬人阻撓,未能接出。十七年,李定國、白文選分道入緬,緬人以大軍十餘萬拒戰,定國、文選雖奮戰得勝,但終未救出永曆帝。


    時清朝命吳三桂等統兵入緬。十八年冬,緬人將永曆帝等獻於吳三桂軍前。次年四月,吳三桂殺永曆帝朱由榔及其子於雲南府(今昆明)。李定國聞永曆帝被俘,回兵猛臘,仍遣人往車裏借兵,以為持久抗清之計。但營中人馬死者相繼,李定國亦病,複聞永曆帝凶信,更加憤懣。康熙元年(1662)六月二十七日死於猛臘。臨終時遺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3、黃道周


    助順將軍黃道周,字幼玄,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愛國民族英雄。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南都亡,唐王任以武英殿大學士,諡忠烈。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世人尊稱之「黃聖人」、「石齋先生」。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1646年逝世。著作甚豐。《儒行集傳》、《石齋集》、《易象正義》、《春秋揆》、《孝經集傳》等。


    黃道周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皋書舍,從事講學著作。三十八歲中進士,先後任明天啟朝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禎朝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隆武朝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和兵部尚書等職。他是在明末階級矛盾和建州叛亂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刻登上政治舞台的。


    黃道周因支持錢龍錫,連奏三疏。崇楨見疏大怒,將其降三級調用。道周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前後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職,甚至洽罪入獄,表現了為國為民、光明磊落的情懷。


    晚年,他受命於危難之時,自請募兵北上抗清,在向江西婺源進軍中,於牛頭嶺首戰告捷,但終困後援不繼,孤軍深入而失敗,在童家坊被俘。清軍得黃道周,認為勝過占領幾個州的土地,設宴招待,派人說降,均被他嚴詞斥責和諷刺,並絕食以示必死之誌。就義那天,他談笑風生,從容為人揮亳酣書。臨刑前,他咬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時順洽三年(一六四六)三月初五。


    黃道周先後講學於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才。他勤於著述,鑽研儒學,成書幾十種,後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他能書尚畫,書法自成一體,影響很大。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概括其一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黃道周就義後,邑人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神牌祭祀,在其執教的明誠堂設館紀念。


    4、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南直隸鬆江華亭(今上海市鬆江)人。五月二日,陳子龍得知京師已陷,“國破君亡”,“號慟欲絕”,血淚沾衣。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以後,起陳子龍原官。在近兩個月內,陳子龍前後上三十餘疏,舉薦人材;批評馬士英重用阮大铖;反對中貴四出選民女並乘機大肆擾民,橫行勒索。陳子龍的一切建議不但沒有被采納,反而引起馬士英的“深疑”,群小更是“見嫉如仇”。陳子龍“念時事必不可為”,憤然離開朝班,於九月請假回家。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失守,福王政權至此結束,閏六月,江南各郡“競起兵為恢複計”,組織義軍,xian起轟轟烈烈的抗清運動。


    弘光元年六月,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閏六月,唐王朱聿鍵稱號於福州。魯王命陳子龍為兵部尚書,節製七省軍漕;唐王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禦史。


    五月初,陳子龍在吳縣潭山顧天逵祖墓被捕。五月十三日(6月15日),陳子龍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經鬆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以死,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還殘暴地將其淩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次日,陳子龍門生王沄、轎夫吳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遺體,具棺埋葬。清乾隆中,諡“忠裕”。


    陳子龍不僅是明清交替時一位不屈的抗清勇士,而且在當時的文壇上也頗有名望。他“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七律詩更有特色和成就。雖然他有複古的思想和主張,但他特別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意義,是結束明代複古派詩歌創作的最後一個大詩人,也是開創清初詩歌抒寫性情、反映現實新風較早的一個大詩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殖民美利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神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神醫並收藏殖民美利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