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匡章(二)
被稱為齊國名將的匡章,其實早就年過半百了,比趙主父都要老上十歲左右。
這不,此刻坐在趙主父與蒙仲麵前的匡章,發須花白,臉上也已出現了明顯的皺紋,再加上連日的跋涉趕路,眼眶深凹,因為疲憊而看起來更顯老態。
反觀蒙仲,卻隻有十六歲,麵色紅潤、精神飽滿,有著令人羨慕不已的年輕。
這樣年紀的田章,被這樣年紀的蒙仲識破了計謀,趙主父原以為田章會因此而羞憤,但是……
他抬頭看向田章。
“咦?你並非我儒家弟子?”
在趙主父默然的注視下,田章滿臉驚訝地看著蒙仲,詢問後者道:“可是前些日子我回鄒國,似萬章、公孫醜、陳臻等人,都說你是夫子(孟子)新收弟子呀……”
“是不是哪裏弄錯了?我是莊子弟子,並非孟子弟子啊。”
說著這話,蒙仲此刻也不禁有點心慌。
不是心慌別的,純粹就是擔心這個“謠言”被他的老師莊子得知。
據他近幾年與老師莊子相處的經驗所知,別看他老師莊子平日裏清靜無為,仿佛世外高人,可一旦暴怒起來,也不是就做不出提著拐棍敲人腦袋的事——用俗話說這叫率直,而用道家的話說,這叫“追逐本心”,總之就是不爽就懟人,從不藏著掖著。
以往,相比較華虎、穆武、樂進那幾個較為惹事的,蒙仲作為“大弟子”很少被莊子用拐棍敲,但假如被莊子誤會“叛師”……
當然,其實道家在師徒名分上都很隨意,並不像儒家那麽看重,但問題是莊夫子對儒家印象很差,甚至對儒家聖賢孟子的印象也很差,假如「蒙仲叛出莊子門下成為孟子弟子」的謠言傳回宋國,蒙仲十分擔心他老師莊子會被氣成什麽樣子。
天地可鑒,他絲毫沒有叛離師門的意思啊!
見蒙仲滿臉惶恐不安之色,田章感覺十分意外,要知道孟子在當世的名聲還是很響亮的,比較莊子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是因為莊子並不在意名聲,不像孟子,周遊列國二十餘年就是為了增加儒家對當世的影響力。
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當年周遊列國時的孟子,亦或是如今隱居在鄒國的孟子,皆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日思夜想希望成為孟子的弟子——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希望借助儒家名聲為自己前程鋪路的心機者。
但是,想要成為孟子的弟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雖說儒家也講究“有教無類”,隻要願意學習儒家學術,無論是農民、士俠、商賈,都可以投身儒家門下,除非德行有虧——像被儒家逐出門戶的名將吳起,否則,儒家倒也不會驅逐這些人,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就能成為孟子的弟子。
記得蒙仲當初跟著其義兄惠盎拜訪孟子時,孟子居有數百名儒家門徒在聆聽孟子授業,可在這數百人當中,真正是孟子弟子的,又有幾人呢?
還不就隻是萬章、公孫醜、陳臻那一小撮人罷了。
而現如今,蒙仲明明已被儒家“承認”為門內弟子,而蒙仲本人卻似乎不認可的樣子,這讓田章感到十分意外。
『難道我真的弄錯了?』
田章皺著眉頭回憶著他前一陣子拜訪恩師孟子時的經過。
他並沒有欺騙蒙仲,待他回到鄒國的孟子居時,他聽說同門師兄弟萬章、公孫醜等人抄錄了一份《孟子》的上部,送給了一名叫做蒙仲的少年。
當時田章感到很意外,便好奇詢問那名叫做蒙仲的少年是何人,當時萬章、公孫醜等人便笑著說道:“是夫子新收的小弟子。”
關於這件事,田章當時也詢問了孟子,因為據他所知,孟子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親自收徒了——大多都是由萬章、公孫醜等弟子收徒。
據田章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老師孟子雖然沒有親口承認,但那“笑而不語”的神態,怎麽說也是默認這件事了吧?
“真的不是像章子您所認為的那樣……”蒙仲頗有些哭笑不得地解釋道。
從旁,趙主父默然地看著田章與蒙仲二人交談。
再低頭一瞧,碗裏的酒水也已經空了。
“……”
他看了一眼正在向田章解釋的蒙仲,在遲疑了半響後,自己從旁邊爐子上的酒缸中舀了一勺酒,默默地抿了一口。
而此時,田章與蒙仲的對話還在繼續。
“孟夫子贈半部《孟子》,這可是許多師兄弟都沒能得到的殊榮啊……”
“我也不知孟子為何贈我半部《孟子》……”
“我原以為小老弟是夫子新收的弟子,是否才得到這般的待遇,哈哈哈哈……”
“誤會,真的是誤會。”
趙主父:“……”
“不過依我看來,錯有錯著,據我所知,小老弟對儒家學術頗為精通,何不順勢拜入孟師門下呢?莫怪為兄講地粗俗,我儒家在當世還是頗有影響力的,小老弟你已是莊夫子的弟子,若再拜入孟師門下,當世誰敢再小瞧你?”
“章子此言……唉,在下很感激孟夫子的看重,但這件事實在是……”
“莫非是因為莊夫子的關係?……哈哈,不必隱瞞,莊夫子素來不喜我儒家弟子,此事世人皆知。不過據我所知,最近孟師與莊夫子的關係好似大為改善了……”
“咦?竟有此事?”
蒙仲心說這事我怎麽不知道?
聽聞此言,田章捋著髯須笑道:“這事千真萬確!……我也是聽萬章、公孫醜他們說的,據他們所說,孟師隔三差五就會收到莊夫子的書信,隨後孟師就會立即回信,哪怕是在教授弟子的半途……”
說罷,他臉上露出幾許神往之色,一臉憧憬地說道:“一位是道家聖賢,一位乃我儒家聖人,真想知道這兩位會在書信中聊些什麽……大概是針對世事的辯論吧?”
“唔……”
蒙仲在腦海中聯想了一下,旋即微微點了點頭。
被稱為齊國名將的匡章,其實早就年過半百了,比趙主父都要老上十歲左右。
這不,此刻坐在趙主父與蒙仲麵前的匡章,發須花白,臉上也已出現了明顯的皺紋,再加上連日的跋涉趕路,眼眶深凹,因為疲憊而看起來更顯老態。
反觀蒙仲,卻隻有十六歲,麵色紅潤、精神飽滿,有著令人羨慕不已的年輕。
這樣年紀的田章,被這樣年紀的蒙仲識破了計謀,趙主父原以為田章會因此而羞憤,但是……
他抬頭看向田章。
“咦?你並非我儒家弟子?”
在趙主父默然的注視下,田章滿臉驚訝地看著蒙仲,詢問後者道:“可是前些日子我回鄒國,似萬章、公孫醜、陳臻等人,都說你是夫子(孟子)新收弟子呀……”
“是不是哪裏弄錯了?我是莊子弟子,並非孟子弟子啊。”
說著這話,蒙仲此刻也不禁有點心慌。
不是心慌別的,純粹就是擔心這個“謠言”被他的老師莊子得知。
據他近幾年與老師莊子相處的經驗所知,別看他老師莊子平日裏清靜無為,仿佛世外高人,可一旦暴怒起來,也不是就做不出提著拐棍敲人腦袋的事——用俗話說這叫率直,而用道家的話說,這叫“追逐本心”,總之就是不爽就懟人,從不藏著掖著。
以往,相比較華虎、穆武、樂進那幾個較為惹事的,蒙仲作為“大弟子”很少被莊子用拐棍敲,但假如被莊子誤會“叛師”……
當然,其實道家在師徒名分上都很隨意,並不像儒家那麽看重,但問題是莊夫子對儒家印象很差,甚至對儒家聖賢孟子的印象也很差,假如「蒙仲叛出莊子門下成為孟子弟子」的謠言傳回宋國,蒙仲十分擔心他老師莊子會被氣成什麽樣子。
天地可鑒,他絲毫沒有叛離師門的意思啊!
見蒙仲滿臉惶恐不安之色,田章感覺十分意外,要知道孟子在當世的名聲還是很響亮的,比較莊子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是因為莊子並不在意名聲,不像孟子,周遊列國二十餘年就是為了增加儒家對當世的影響力。
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是當年周遊列國時的孟子,亦或是如今隱居在鄒國的孟子,皆有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日思夜想希望成為孟子的弟子——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希望借助儒家名聲為自己前程鋪路的心機者。
但是,想要成為孟子的弟子,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雖說儒家也講究“有教無類”,隻要願意學習儒家學術,無論是農民、士俠、商賈,都可以投身儒家門下,除非德行有虧——像被儒家逐出門戶的名將吳起,否則,儒家倒也不會驅逐這些人,但是,這並不代表這些人就能成為孟子的弟子。
記得蒙仲當初跟著其義兄惠盎拜訪孟子時,孟子居有數百名儒家門徒在聆聽孟子授業,可在這數百人當中,真正是孟子弟子的,又有幾人呢?
還不就隻是萬章、公孫醜、陳臻那一小撮人罷了。
而現如今,蒙仲明明已被儒家“承認”為門內弟子,而蒙仲本人卻似乎不認可的樣子,這讓田章感到十分意外。
『難道我真的弄錯了?』
田章皺著眉頭回憶著他前一陣子拜訪恩師孟子時的經過。
他並沒有欺騙蒙仲,待他回到鄒國的孟子居時,他聽說同門師兄弟萬章、公孫醜等人抄錄了一份《孟子》的上部,送給了一名叫做蒙仲的少年。
當時田章感到很意外,便好奇詢問那名叫做蒙仲的少年是何人,當時萬章、公孫醜等人便笑著說道:“是夫子新收的小弟子。”
關於這件事,田章當時也詢問了孟子,因為據他所知,孟子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親自收徒了——大多都是由萬章、公孫醜等弟子收徒。
據田章回憶當時的情景,他老師孟子雖然沒有親口承認,但那“笑而不語”的神態,怎麽說也是默認這件事了吧?
“真的不是像章子您所認為的那樣……”蒙仲頗有些哭笑不得地解釋道。
從旁,趙主父默然地看著田章與蒙仲二人交談。
再低頭一瞧,碗裏的酒水也已經空了。
“……”
他看了一眼正在向田章解釋的蒙仲,在遲疑了半響後,自己從旁邊爐子上的酒缸中舀了一勺酒,默默地抿了一口。
而此時,田章與蒙仲的對話還在繼續。
“孟夫子贈半部《孟子》,這可是許多師兄弟都沒能得到的殊榮啊……”
“我也不知孟子為何贈我半部《孟子》……”
“我原以為小老弟是夫子新收的弟子,是否才得到這般的待遇,哈哈哈哈……”
“誤會,真的是誤會。”
趙主父:“……”
“不過依我看來,錯有錯著,據我所知,小老弟對儒家學術頗為精通,何不順勢拜入孟師門下呢?莫怪為兄講地粗俗,我儒家在當世還是頗有影響力的,小老弟你已是莊夫子的弟子,若再拜入孟師門下,當世誰敢再小瞧你?”
“章子此言……唉,在下很感激孟夫子的看重,但這件事實在是……”
“莫非是因為莊夫子的關係?……哈哈,不必隱瞞,莊夫子素來不喜我儒家弟子,此事世人皆知。不過據我所知,最近孟師與莊夫子的關係好似大為改善了……”
“咦?竟有此事?”
蒙仲心說這事我怎麽不知道?
聽聞此言,田章捋著髯須笑道:“這事千真萬確!……我也是聽萬章、公孫醜他們說的,據他們所說,孟師隔三差五就會收到莊夫子的書信,隨後孟師就會立即回信,哪怕是在教授弟子的半途……”
說罷,他臉上露出幾許神往之色,一臉憧憬地說道:“一位是道家聖賢,一位乃我儒家聖人,真想知道這兩位會在書信中聊些什麽……大概是針對世事的辯論吧?”
“唔……”
蒙仲在腦海中聯想了一下,旋即微微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