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魏王遫六年 二合一
時間回溯十月初,當蒙仲暫留於鄴城,與翟章、唐直等人吃酒時,田文就已經先行一步回到了大梁,且向魏王遫轉達了趙國的態度,即趙國在“秦齊互帝”與“三晉聯合”這兩件事上的態度。
在秦齊互帝這件事上,趙國承諾站在魏國這邊,這讓魏王遫很是喜悅,是故才有隨後魏王遫與韓國君主韓王咎前後入趙國朝見的事,但趙國對於“三晉聯合”所提出的要求,卻讓魏王遫感到頗為為難。
不得不說,自魏惠王之後,魏國逐漸開始衰弱,再也沒了此前橫掃中原諸國的霸氣與底氣,再加上後來一次次地在與秦國的交鋒中失利,以至於魏國也開始重新考慮三晉聯合這個問題,隻可惜因為趙主父的關係,趙國日漸強盛且逐漸趕超魏國,而魏國又不肯放下舊日霸主的麵子屈居於趙國,以至於三晉聯合這個提議在當時不過曇花一現。
但就魏王遫而言,他十分希望能重新締結三晉彼此間的盟約,畢竟單單他魏韓兩國抗擊秦國,實在是非常吃力,然而這次趙國所提出的條件,卻讓魏王遫感到為難。
歸還蒙仲?
暫且不說“歸還”這個詞是否用得準確,魏國怎麽可能放棄蒙仲這等擅於帶兵打仗的統帥?
一名良將抵得上十萬精兵,這句俗話放在蒙仲身上可不僅僅隻是比喻!
若沒有蒙仲,魏國當年就無法打贏伊闕之戰,當時魏國五萬敗軍與暴鳶麾下的六七萬軍隊,多半會被秦國的白起所擊敗,更別說秦國隨後順勢攻打魏國的河東,毫不誇張地說,蒙仲的出現,讓魏韓兩國避免了極大的損失,這也是魏王遫盡管被宋王偃與惠盎軟威脅,卻仍舊得滿臉笑容滿足這兩位的要求重賞蒙仲的原因,隻因為這位年輕的驍將,確確實實可以作為抵禦秦國、保衛魏國安全的柱石。
再加上蒙仲目前在二十歲,若不出意外的話足以為魏國抵禦秦國三十年,魏王遫怎麽可能將這等人才拱手讓給趙國?
因此後來在朝見趙王何的時候,魏王遫絕口不提三晉聯合的事,因為在他看來,三晉之盟對秦國的威脅,未見得就能抵得上秦國對蒙仲的忌憚。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於魏王遫對趙國仍心存幾分懷疑,認為趙國仍然有可能倒向齊國。
而在魏王遫與韓王咎前後入趙國朝見趙王何的期間,蒙仲則從鄴城返回了葉邑一帶。
此時,魏王遫的詔令已經發於全國,舉國魏人皆已得知魏王遫冊封方城令蒙仲為郾城君、且將郾城賜予蒙仲作為封邑的這件事,不得不說,這份詔令使魏人大感詫異。
畢竟,二十歲的封君,且還是兼得葉邑、舞陽、郾城三塊封邑,這在魏國簡直就是史無前例——哪怕是創立了魏武卒的名將吳起,他當年在魏國都不曾得到過這等待遇。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魏王遫對蒙仲的賞封,使得蒙仲的名字幾乎傳遍魏國,在魏國家喻戶曉,而在這其中,自然難免也會受到爭議。
想想也是,魏國的曆史上並不乏名將,吳起、樂羊、翟璜、公孫衍、公孫喜、翟章,皆是曾經為魏國立下赫赫功勞的臣子,然而這些位名將最終所得到的個人賞封,卻不及今日這名叫做蒙仲的年輕將領多,這怎麽可能不引起爭議?
在得知民間的爭議後,西河儒門立刻出麵,對國內散播了蒙仲的師承,當得知這位年輕將領的老師居然是莊子、惠子、孟子這三位聖賢後,一切的質疑都變成了驚歎。
這也難怪,首先惠子、也就是惠施,他雖然是宋國出身,但他在魏國的聲譽,卻不亞於李悝、翟璜等魏國的曆代名相,這聽上去似乎很奇怪,畢竟惠施在魏國的政績,其實遠不如李悝、翟璜等人,但別忘了,魏國就是因為有惠施開壇授業,引得當時各國人才皆紛紛匯聚魏國,才使魏國在當時成為了文化的中心。
惠施在跟摯友莊子的信中,稱他辯遍天下無敵手,這並非玩笑而是事實。
因為這,惠施在魏國的名氣極大,遠比莊子大得多。
而孟子就更不必說了,當代儒家的掌門人,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一定會被奉為上賓的尊客,相比之下,其實是莊子的名氣最小——這也沒辦法,畢竟莊子的思想與主張,在當時確實太過於小眾,以至於還曾經為此被摯友惠施嘲笑。
但不管怎樣,莊子、惠子、孟子依然是當代道、名、儒三家的聖人,這三位聖人共同教出一個弟子,那便是蒙仲,在得知這件事後,誰還敢質疑蒙仲沒有二十歲封君的資格?
總而言之,在西河儒家的宣傳下,魏人紛紛認可了年僅二十歲就封君的蒙仲,且對這位年輕的驍將倍加期待,期望他能夠成為像翟章、公孫喜那樣庇護魏國。
怎麽說呢,雖然公孫喜晚節不保,敗亡於此前“籍籍無名”的秦將白起手中,但他在魏人心目中仍然有著很高的名望。
畢竟公孫喜此前坐鎮河東郡,確實是有效地阻擊了秦國,像秦國的羋戎、向壽,此前的確沒在公孫喜手中討到什麽便宜,至於後來公孫喜敗亡於白起手中,隻能說,一方麵白起比羋戎、向壽、公孫喜更加出色,另一方麵,公孫喜當時實在是過於輕敵了,以為自己的對手是向壽那種軟腳蝦,卻不知是白起這頭猛虎。
十一月末,蒙仲與蒙虎冒著風雪回到葉邑,隨後在葉邑稍作停留,稍稍與向繚、屈原等人見了一麵,繼而便前往了方城。
跟蒙仲所想的一樣,雖然這段日子他不在封邑,但方城、葉邑仍舊照常發展,不得不說這得力於蒙遂、向繚二人。
當日晚上,蒙仲、蒙遂、蒙虎等人一幹舊日的弟兄相約在舞陽邑的蒙仲家中相聚,喝酒吃肉,以作慶賀。
結果肉剛燉熟家中就來了客人,蒙仲的近衛開門一瞧,就看到駐郾城軍司馬蔡午滿臉笑容地站在屋外。
蔡午,老熟人了,眾人也不見外,當即招呼著蔡午一起喝酒。
當問起蔡午的來意時,蔡午笑著說道:“這不是前段時間大梁那邊發布了告令,問我是否要調往他處,我就對那位上使說,我就呆在郾城這好了……”
說著,他朝著蒙仲拱了拱手,笑著說道:“郾城君,蔡某不才,但還是希望能追隨郾城君。”
蒙仲愣了愣,旋即就明白了蔡午的意思。
原來,在郾城被賜予蒙仲作為封邑的情況下,蔡午本該被調往他處繼續擔任駐軍司馬——考慮到目前魏國對秦國的忌憚,蔡午其實很有可能被調往河東郡。
但是,蔡午卻放棄了調任,希望投奔蒙仲帳下為將。
“蔡司馬太過謙了。”
在聽到蔡午的話後,蒙仲連忙表示歡迎。
說實話,蔡午並非是很出色的將領,說得難聽點,其實也就平平無奇,但再怎麽說,這也是一位在任近十年的軍司馬,經驗老到,能得到這樣的老將追隨,自然是一件極好的事。
誰會嫌自己手下可用的人多呢?
而繼蒙仲之後,蒙遂、蒙虎、華虎、樂進等人亦紛紛表達善意,尤其是蒙虎,沒大沒小地勾著蔡午的脖子笑道:“我說老蔡啊,咱們如今真成自己人了。”
蔡午對此哭笑不得,畢竟論年紀,他給蒙虎當爹都綽綽有餘。
次日,由蒙遂、向繚二人牽頭,與蒙仲、蔡午二人聊了聊有關於郾城的事宜。
與方城、葉邑、舞陽三地不同,郾城是一座幾近完善的城邑,且規模與人口,也已經堪堪達到了大邑的範疇,雖然比不過陶邑、安邑、邯鄲、臨淄那等大城邑,但也不是方城、葉邑可比——當然,這裏指的是曾經的葉邑,畢竟現在的葉邑,有從楚國六個縣城投奔而來的十幾萬人口,天底下能超過這個人口規模的城邑,還真寥寥無幾。
在商議期間,向繚率先開口道:“說實話,我葉邑著實負擔不起十幾萬邑民,正好如今阿仲又得到了郾城作為封邑,我認為最好遷一部分到郾城……”
蒙仲聞言微微點頭。
說實話,以葉邑的發展規模,其實負擔不起十幾萬邑民,隻不過此前沒有辦法,隻得讓那十幾萬人擠在葉邑,畢竟收容當時那些楚民是蒙仲的獨斷,其實鄉鄰的幾個縣城都不願意接納,而蒙仲也不好強行塞過去。
比如郾城,此前雖然多次以賒賬的方式運輸糧食給葉邑,緩解葉邑的糧食危機,但郾城也不願意接納那些從楚國投奔而來的難民,哪怕這些人紛紛改口自稱是葉邑人。
但眼下郾城已經成為了蒙仲的封邑,這座城如今自然是蒙仲說了算。
想了想,蒙仲對向繚說道:“這件事……慢慢來吧,當年楚民湧入葉邑,使葉邑當地人出現極大抵觸,而郾城的邑民遠在當時的葉邑之上,我不希望發生什麽爭執。這樣,你過幾日到郾城……”
說著,蒙仲轉頭問蔡午道:“老蔡,郾城的杜縣令……”
鑒於蔡午如今是蒙仲的下屬,因此在蔡午的堅持下,蒙仲便學蒙虎對蔡午的叫法,稱呼蔡午為老蔡,既遵循了尊卑禮數,又不失禮貌與親近。
蔡午當然明白蒙仲的意思,笑著說道:“這事我跟杜粟談過,他在郾城當了十幾年的縣令,比我的年數還久,其實也希望留在本地,不過,因為與郾城君不熟,是故他不好意思提及,我臉皮厚,是故我來探探口風……”
因為與蒙仲等人很熟,他全盤說了出來。
“這樣更好。”蒙仲笑著說道:“杜縣令在郾城十幾年,自然最了解郾城的民俗風情,向繚,你回頭就跟杜縣令談談這件事……”
“唔。”向繚點了點頭。
從旁,蔡午試探道:“郾城君仍打算讓杜粟繼續擔任縣令之職麽?”
仿佛是猜到了蔡午的想法,蒙仲笑著反問道:“老蔡,你覺得咱們這些人,有幾個能耐下心老老實實治理縣城的?”
蔡午眨眨眼睛仔細想了想,旋即表情就變得古怪起來。
的確,蒙仲與其那群兄弟,皆是出色的將領,練兵、帶兵都很有一套,但涉及治理縣城,說實話還真的幾乎沒人能夠勝任——確切地說,倒也不是不能勝任,主要是耐不住性子。
時間回溯十月初,當蒙仲暫留於鄴城,與翟章、唐直等人吃酒時,田文就已經先行一步回到了大梁,且向魏王遫轉達了趙國的態度,即趙國在“秦齊互帝”與“三晉聯合”這兩件事上的態度。
在秦齊互帝這件事上,趙國承諾站在魏國這邊,這讓魏王遫很是喜悅,是故才有隨後魏王遫與韓國君主韓王咎前後入趙國朝見的事,但趙國對於“三晉聯合”所提出的要求,卻讓魏王遫感到頗為為難。
不得不說,自魏惠王之後,魏國逐漸開始衰弱,再也沒了此前橫掃中原諸國的霸氣與底氣,再加上後來一次次地在與秦國的交鋒中失利,以至於魏國也開始重新考慮三晉聯合這個問題,隻可惜因為趙主父的關係,趙國日漸強盛且逐漸趕超魏國,而魏國又不肯放下舊日霸主的麵子屈居於趙國,以至於三晉聯合這個提議在當時不過曇花一現。
但就魏王遫而言,他十分希望能重新締結三晉彼此間的盟約,畢竟單單他魏韓兩國抗擊秦國,實在是非常吃力,然而這次趙國所提出的條件,卻讓魏王遫感到為難。
歸還蒙仲?
暫且不說“歸還”這個詞是否用得準確,魏國怎麽可能放棄蒙仲這等擅於帶兵打仗的統帥?
一名良將抵得上十萬精兵,這句俗話放在蒙仲身上可不僅僅隻是比喻!
若沒有蒙仲,魏國當年就無法打贏伊闕之戰,當時魏國五萬敗軍與暴鳶麾下的六七萬軍隊,多半會被秦國的白起所擊敗,更別說秦國隨後順勢攻打魏國的河東,毫不誇張地說,蒙仲的出現,讓魏韓兩國避免了極大的損失,這也是魏王遫盡管被宋王偃與惠盎軟威脅,卻仍舊得滿臉笑容滿足這兩位的要求重賞蒙仲的原因,隻因為這位年輕的驍將,確確實實可以作為抵禦秦國、保衛魏國安全的柱石。
再加上蒙仲目前在二十歲,若不出意外的話足以為魏國抵禦秦國三十年,魏王遫怎麽可能將這等人才拱手讓給趙國?
因此後來在朝見趙王何的時候,魏王遫絕口不提三晉聯合的事,因為在他看來,三晉之盟對秦國的威脅,未見得就能抵得上秦國對蒙仲的忌憚。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在於魏王遫對趙國仍心存幾分懷疑,認為趙國仍然有可能倒向齊國。
而在魏王遫與韓王咎前後入趙國朝見趙王何的期間,蒙仲則從鄴城返回了葉邑一帶。
此時,魏王遫的詔令已經發於全國,舉國魏人皆已得知魏王遫冊封方城令蒙仲為郾城君、且將郾城賜予蒙仲作為封邑的這件事,不得不說,這份詔令使魏人大感詫異。
畢竟,二十歲的封君,且還是兼得葉邑、舞陽、郾城三塊封邑,這在魏國簡直就是史無前例——哪怕是創立了魏武卒的名將吳起,他當年在魏國都不曾得到過這等待遇。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魏王遫對蒙仲的賞封,使得蒙仲的名字幾乎傳遍魏國,在魏國家喻戶曉,而在這其中,自然難免也會受到爭議。
想想也是,魏國的曆史上並不乏名將,吳起、樂羊、翟璜、公孫衍、公孫喜、翟章,皆是曾經為魏國立下赫赫功勞的臣子,然而這些位名將最終所得到的個人賞封,卻不及今日這名叫做蒙仲的年輕將領多,這怎麽可能不引起爭議?
在得知民間的爭議後,西河儒門立刻出麵,對國內散播了蒙仲的師承,當得知這位年輕將領的老師居然是莊子、惠子、孟子這三位聖賢後,一切的質疑都變成了驚歎。
這也難怪,首先惠子、也就是惠施,他雖然是宋國出身,但他在魏國的聲譽,卻不亞於李悝、翟璜等魏國的曆代名相,這聽上去似乎很奇怪,畢竟惠施在魏國的政績,其實遠不如李悝、翟璜等人,但別忘了,魏國就是因為有惠施開壇授業,引得當時各國人才皆紛紛匯聚魏國,才使魏國在當時成為了文化的中心。
惠施在跟摯友莊子的信中,稱他辯遍天下無敵手,這並非玩笑而是事實。
因為這,惠施在魏國的名氣極大,遠比莊子大得多。
而孟子就更不必說了,當代儒家的掌門人,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一定會被奉為上賓的尊客,相比之下,其實是莊子的名氣最小——這也沒辦法,畢竟莊子的思想與主張,在當時確實太過於小眾,以至於還曾經為此被摯友惠施嘲笑。
但不管怎樣,莊子、惠子、孟子依然是當代道、名、儒三家的聖人,這三位聖人共同教出一個弟子,那便是蒙仲,在得知這件事後,誰還敢質疑蒙仲沒有二十歲封君的資格?
總而言之,在西河儒家的宣傳下,魏人紛紛認可了年僅二十歲就封君的蒙仲,且對這位年輕的驍將倍加期待,期望他能夠成為像翟章、公孫喜那樣庇護魏國。
怎麽說呢,雖然公孫喜晚節不保,敗亡於此前“籍籍無名”的秦將白起手中,但他在魏人心目中仍然有著很高的名望。
畢竟公孫喜此前坐鎮河東郡,確實是有效地阻擊了秦國,像秦國的羋戎、向壽,此前的確沒在公孫喜手中討到什麽便宜,至於後來公孫喜敗亡於白起手中,隻能說,一方麵白起比羋戎、向壽、公孫喜更加出色,另一方麵,公孫喜當時實在是過於輕敵了,以為自己的對手是向壽那種軟腳蝦,卻不知是白起這頭猛虎。
十一月末,蒙仲與蒙虎冒著風雪回到葉邑,隨後在葉邑稍作停留,稍稍與向繚、屈原等人見了一麵,繼而便前往了方城。
跟蒙仲所想的一樣,雖然這段日子他不在封邑,但方城、葉邑仍舊照常發展,不得不說這得力於蒙遂、向繚二人。
當日晚上,蒙仲、蒙遂、蒙虎等人一幹舊日的弟兄相約在舞陽邑的蒙仲家中相聚,喝酒吃肉,以作慶賀。
結果肉剛燉熟家中就來了客人,蒙仲的近衛開門一瞧,就看到駐郾城軍司馬蔡午滿臉笑容地站在屋外。
蔡午,老熟人了,眾人也不見外,當即招呼著蔡午一起喝酒。
當問起蔡午的來意時,蔡午笑著說道:“這不是前段時間大梁那邊發布了告令,問我是否要調往他處,我就對那位上使說,我就呆在郾城這好了……”
說著,他朝著蒙仲拱了拱手,笑著說道:“郾城君,蔡某不才,但還是希望能追隨郾城君。”
蒙仲愣了愣,旋即就明白了蔡午的意思。
原來,在郾城被賜予蒙仲作為封邑的情況下,蔡午本該被調往他處繼續擔任駐軍司馬——考慮到目前魏國對秦國的忌憚,蔡午其實很有可能被調往河東郡。
但是,蔡午卻放棄了調任,希望投奔蒙仲帳下為將。
“蔡司馬太過謙了。”
在聽到蔡午的話後,蒙仲連忙表示歡迎。
說實話,蔡午並非是很出色的將領,說得難聽點,其實也就平平無奇,但再怎麽說,這也是一位在任近十年的軍司馬,經驗老到,能得到這樣的老將追隨,自然是一件極好的事。
誰會嫌自己手下可用的人多呢?
而繼蒙仲之後,蒙遂、蒙虎、華虎、樂進等人亦紛紛表達善意,尤其是蒙虎,沒大沒小地勾著蔡午的脖子笑道:“我說老蔡啊,咱們如今真成自己人了。”
蔡午對此哭笑不得,畢竟論年紀,他給蒙虎當爹都綽綽有餘。
次日,由蒙遂、向繚二人牽頭,與蒙仲、蔡午二人聊了聊有關於郾城的事宜。
與方城、葉邑、舞陽三地不同,郾城是一座幾近完善的城邑,且規模與人口,也已經堪堪達到了大邑的範疇,雖然比不過陶邑、安邑、邯鄲、臨淄那等大城邑,但也不是方城、葉邑可比——當然,這裏指的是曾經的葉邑,畢竟現在的葉邑,有從楚國六個縣城投奔而來的十幾萬人口,天底下能超過這個人口規模的城邑,還真寥寥無幾。
在商議期間,向繚率先開口道:“說實話,我葉邑著實負擔不起十幾萬邑民,正好如今阿仲又得到了郾城作為封邑,我認為最好遷一部分到郾城……”
蒙仲聞言微微點頭。
說實話,以葉邑的發展規模,其實負擔不起十幾萬邑民,隻不過此前沒有辦法,隻得讓那十幾萬人擠在葉邑,畢竟收容當時那些楚民是蒙仲的獨斷,其實鄉鄰的幾個縣城都不願意接納,而蒙仲也不好強行塞過去。
比如郾城,此前雖然多次以賒賬的方式運輸糧食給葉邑,緩解葉邑的糧食危機,但郾城也不願意接納那些從楚國投奔而來的難民,哪怕這些人紛紛改口自稱是葉邑人。
但眼下郾城已經成為了蒙仲的封邑,這座城如今自然是蒙仲說了算。
想了想,蒙仲對向繚說道:“這件事……慢慢來吧,當年楚民湧入葉邑,使葉邑當地人出現極大抵觸,而郾城的邑民遠在當時的葉邑之上,我不希望發生什麽爭執。這樣,你過幾日到郾城……”
說著,蒙仲轉頭問蔡午道:“老蔡,郾城的杜縣令……”
鑒於蔡午如今是蒙仲的下屬,因此在蔡午的堅持下,蒙仲便學蒙虎對蔡午的叫法,稱呼蔡午為老蔡,既遵循了尊卑禮數,又不失禮貌與親近。
蔡午當然明白蒙仲的意思,笑著說道:“這事我跟杜粟談過,他在郾城當了十幾年的縣令,比我的年數還久,其實也希望留在本地,不過,因為與郾城君不熟,是故他不好意思提及,我臉皮厚,是故我來探探口風……”
因為與蒙仲等人很熟,他全盤說了出來。
“這樣更好。”蒙仲笑著說道:“杜縣令在郾城十幾年,自然最了解郾城的民俗風情,向繚,你回頭就跟杜縣令談談這件事……”
“唔。”向繚點了點頭。
從旁,蔡午試探道:“郾城君仍打算讓杜粟繼續擔任縣令之職麽?”
仿佛是猜到了蔡午的想法,蒙仲笑著反問道:“老蔡,你覺得咱們這些人,有幾個能耐下心老老實實治理縣城的?”
蔡午眨眨眼睛仔細想了想,旋即表情就變得古怪起來。
的確,蒙仲與其那群兄弟,皆是出色的將領,練兵、帶兵都很有一套,但涉及治理縣城,說實話還真的幾乎沒人能夠勝任——確切地說,倒也不是不能勝任,主要是耐不住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