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了個芝麻,丟了個西瓜!這正是帝國當前工商實業發展之誤區!”
史司的話聲不大,但聽在管明棠的耳中卻極為刺耳,因為那是他製定的興業方針。
而對於劉能賢來說,雖說是位“不管部長”,可在過去的一年中,在上海、江蘇、安徽、廣東、武漢投資十大紗廠、十大紡織廠的業績,卻一直都是劉能賢最得意的事情。
“為了盡快讓替代工業出效益,政斧在去年直接從美國、印度購買紡紗廠、織布廠,最後由外國技術人員整合成大廠,在購買機器的同時,施工建設廠房,沒錯,這些紗廠、布廠的確已經投入生產,而且已經見到效益,如果我沒記住的話,劉大人曾說過,半年見效,兩年回收,三年擴產!”
不顧的管、劉兩人的臉色變化,史司依然自顧自的說道。
“從替代工業上看,無論是紗廠或是紡織廠、印染廠都無法厚非,畢竟每年中國需要耗盡近兩億兩白銀進口棉紗、棉布,但是如果站在國家的角度呢?”
史司反問一聲,不待兩人回答,就自己做出了回答。
“如果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來看,無論是這些紗廠、布廠兩年內回收投資也好,三年擴大產能一倍也罷,表麵上的收益,卻無法彌補事實上的損失!”
事實上的損失?別說是管明棠、劉能賢,就是陳默然也弄不明白,這個損失究竟在什麽地方,工廠都見效益了啊?
“還有請史大人明示,就管某所知,這些工廠無一例外的都實現最初的設計利潤,而且他們的產品是供不應求的!”
強壓著心頭的不快,管明棠開口追問道。
“管大人,我說的事實上的損失,不是眼前金錢上的損失,而是長遠的損失!”
史司微抬一下下巴,似乎對管明棠沒有注意到這些並未感覺到有什麽可意外的。
“我記得管大人曾說過,對於中國而言,最需要的機器、是鋼鐵,可我想請問一句,管大人,我們從去年到今年,國家在紡織工廠之類的項目上投資了多少?這一類工業是否能有助中國實現快速工業化?”
接連兩個反問,讓管明棠沉思想的同時,陳默然也明白史司的意思,史司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發展重工業。
“事實上,我還要謝謝管大人,正是三天前的會議,管大人“中國需要什麽”的問題讓我受益良多,中國需要機器,需要鋼鐵……”
“那就不需要與國計民生有關棉布、棉紗,印書印報普及文化的紙張了嗎?”
管明棠顯然些不太能接受史司的指責,在反駁的同時,又轉向陛下解釋道。
“陛下,無論是紡織廠或是紗廠、造紙廠,這些工廠都有一個特點,投資少、見效快。當初發展替代型工業時,臣曾有一句話,依靠這一類項目投產替代進口,節省金銀幣的同時,可以令政斧收回大量利潤,從而將利潤投資到鋼鐵、鐵路、機器製造等投資大、見效慢的產業,如此國家工業方能進入良姓循環,而國家工業基礎初成之後,國家則應從工商實業抽身,從而避免國家幹預工商業,影響到市場機製的良姓發展!”
“好!好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管大人,若是國家都把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都占完了,那麽那些個意欲投資實業的百姓怎麽辦?”
史司冷聲反駁一句,三天前的會議結束之後,他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很早就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技術分析局引進的專利30%轉讓給了軍工企業,55%賣給了產業公司,隻有15%賣給了私有企業。
“政斧對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投資,將導致民眾對投資實業的興趣,現在我們一年進口的機器比過去十年進口的還要多,可扣掉軍工廠、政斧企業和產業公司之外,有多少是民營企業進口的?”
一聲反問的同時,史司的眼睛盯視著劉能賢,這個“劉不管”就不知道自己的發言,有時候會影響到民眾的投資熱情嗎?
“劉大人,您的半年見效,兩年回收,三年擴產,在南京說過,在上海說過,在廣州也說過,報紙上也報道過,沒錯,這是農商部的成就,驚人啊!可在史某看來,這一驚人成就的最大好處就是……士紳投資實業的興趣大減,試問,那些好不容易湊起百把幾十萬款子的土老財,就是天大的膽子,也知道自己碰不過官營企業,不論其它,官營企業的規模大啊,春申江紗廠,乖乖,一上馬就是五十萬錠,這三年後擴產還會擴大多少?稍有些腦子都知道,照這個速度,這個魄力,不出五年,中國的紡織市場,這些官營廠就能吃下七八成,誰還敢投資紗廠?您這一顯擺,顯擺掉的是民眾投資產業之心!”
在嘲諷劉能賢的“顯擺”同時,史司又轉向管明棠。
“管大人,若是沒有民眾投資紗廠這樣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等過個十年八年的,到時咱們就算是想把鋼鐵廠、機器廠賣給民間,又有誰能吃下這麽大的企業?凡是能掙錢的生意,都讓政斧攬走了,結果最後是什麽?國家是富了,老百姓卻窮了!”
在管明棠意欲反駁的檔口,史司再次出言打斷他。
“別說什麽國富則民富,這不是一個理字,國家再富,和老百姓都沒關係,你、我都明白這個道理,工廠是私人的,工人能罷工加工資,或工廠若是國家的,罷工就沒用,工人強不過警棍,兒子還是親生的親!”
最後又冷哼一聲。
“沒準這親生兒子富極了,連老子的話的都愛理不理的,指不定動不動就這啊,那啊的占老子的便宜,至於工人?管他那。反正,當兒子捅下天大的婁子,當老子的都會給他兜著,沒法子,兒子不要臉,當老子的得顧著臉麵啊。”
史司的這聲冷哼,換來的卻是陳默然在心下的讚歎,這史司還沒見過幾家“官企”,可就把那坐大坐強後的官企的嘴臉給了說了盡。
“那也不盡然,如果……”
“管大人,咱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寄希望於不盡然之上,而且……”
打斷管明棠的反駁,史司看著他,雖說心裏為自己的毫不客氣感覺有些不忍,可現在容不得他猶豫。
“您曾說過,咱們落後西方一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追趕他們,談何容易?那有時間去浪費!”
“史大人”
原本一直情願當個“不管部長”的劉能賢這會卻忍不住了,幾乎是在史司的聲音一落,他便開口說道。
“那你認為該怎麽辦?咱們總不能不辦那些工廠了吧!”
“不是不辦!”
轉身劉能賢,史司直接開口說道。
“而是要分輕重緩急,把該辦的,比如說新建的機床廠,進一步擴大,現在咱們一年隻能生產6000台機床,即便是按照規劃,四年後,也就是一萬五千台,數量太少,咱們今年上半年和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企業達成的合同,就采構了2.3萬台機床,今年進口、簽下五萬台機床是肯定的,所以,機床廠應該進一步擴大,爭取四年後實現年產2.8萬台至三萬台的規模!這遠比生產幾百萬綻棉紗更節省外匯!”
“這不現實,咱們沒有那麽多工人!”
管明棠立即開口反駁著,最初他擬定的工業規劃,是建立在“循序漸進”式發展上,所有的一切都立足於現實,盡可能做到同步發展。
“當年產業公司成立時有多少工人?現在有多少工人?工人可以培訓,可以大建專門學校,技師不足,從外國聘請,技術不足,花錢引進,總之,隻要願意、隻要投入足夠的力量,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些激動的史司再次麵向陛下。
“陛下,管大人所言的對退役軍人進行培訓,那現在就辦專業學校,讓這些軍人一退役就到學校裏去學習,一邊建工廠,一邊培訓工人,等工廠建好了,工人也就培訓好了,寧可人等機器,也不能讓機器等人,中國發展工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而不是機器!”
在三人激辯時始終保持著沉默了陳默然看著手中的那份報告,厚厚的報告凝聚著史司和技術分析局工作人員的心血,而相比於管明棠最初製定的那套“以發展替代型工業”為根本的工業規劃,這份表麵上是規劃實際上是指出當前中國工業發展不足的方案,更符合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需要。
但是這份規劃還缺少一些東西,看著這份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蘇俄式“五年計劃”的綱要,學機械出身的陳默然明白,若想把把綱要變成可實施方案,還需要一些專家幫助製定詳細的發展計劃以及區域規劃。
但就像史司說的一樣,中國發展工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而不是機器!隻要有錢,在這個時代可以買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可以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在這個貿易至上的時代,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技術輸出界限,可問題在於人!
中國不僅僅是缺少熟練的工人,更缺少技術人員,就像即便是想把這個綱要變成可實施方案,也需要一大批專家,幫助製定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中國沒有這樣的人!
要不……聽聽他們的意見吧!
“管卿、劉卿,這裏有一份綱要,你們看一下!”
(未完待續)
史司的話聲不大,但聽在管明棠的耳中卻極為刺耳,因為那是他製定的興業方針。
而對於劉能賢來說,雖說是位“不管部長”,可在過去的一年中,在上海、江蘇、安徽、廣東、武漢投資十大紗廠、十大紡織廠的業績,卻一直都是劉能賢最得意的事情。
“為了盡快讓替代工業出效益,政斧在去年直接從美國、印度購買紡紗廠、織布廠,最後由外國技術人員整合成大廠,在購買機器的同時,施工建設廠房,沒錯,這些紗廠、布廠的確已經投入生產,而且已經見到效益,如果我沒記住的話,劉大人曾說過,半年見效,兩年回收,三年擴產!”
不顧的管、劉兩人的臉色變化,史司依然自顧自的說道。
“從替代工業上看,無論是紗廠或是紡織廠、印染廠都無法厚非,畢竟每年中國需要耗盡近兩億兩白銀進口棉紗、棉布,但是如果站在國家的角度呢?”
史司反問一聲,不待兩人回答,就自己做出了回答。
“如果站在國家的角度上來看,無論是這些紗廠、布廠兩年內回收投資也好,三年擴大產能一倍也罷,表麵上的收益,卻無法彌補事實上的損失!”
事實上的損失?別說是管明棠、劉能賢,就是陳默然也弄不明白,這個損失究竟在什麽地方,工廠都見效益了啊?
“還有請史大人明示,就管某所知,這些工廠無一例外的都實現最初的設計利潤,而且他們的產品是供不應求的!”
強壓著心頭的不快,管明棠開口追問道。
“管大人,我說的事實上的損失,不是眼前金錢上的損失,而是長遠的損失!”
史司微抬一下下巴,似乎對管明棠沒有注意到這些並未感覺到有什麽可意外的。
“我記得管大人曾說過,對於中國而言,最需要的機器、是鋼鐵,可我想請問一句,管大人,我們從去年到今年,國家在紡織工廠之類的項目上投資了多少?這一類工業是否能有助中國實現快速工業化?”
接連兩個反問,讓管明棠沉思想的同時,陳默然也明白史司的意思,史司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就是發展重工業。
“事實上,我還要謝謝管大人,正是三天前的會議,管大人“中國需要什麽”的問題讓我受益良多,中國需要機器,需要鋼鐵……”
“那就不需要與國計民生有關棉布、棉紗,印書印報普及文化的紙張了嗎?”
管明棠顯然些不太能接受史司的指責,在反駁的同時,又轉向陛下解釋道。
“陛下,無論是紡織廠或是紗廠、造紙廠,這些工廠都有一個特點,投資少、見效快。當初發展替代型工業時,臣曾有一句話,依靠這一類項目投產替代進口,節省金銀幣的同時,可以令政斧收回大量利潤,從而將利潤投資到鋼鐵、鐵路、機器製造等投資大、見效慢的產業,如此國家工業方能進入良姓循環,而國家工業基礎初成之後,國家則應從工商實業抽身,從而避免國家幹預工商業,影響到市場機製的良姓發展!”
“好!好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管大人,若是國家都把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都占完了,那麽那些個意欲投資實業的百姓怎麽辦?”
史司冷聲反駁一句,三天前的會議結束之後,他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很早就浮現在他的腦海中,技術分析局引進的專利30%轉讓給了軍工企業,55%賣給了產業公司,隻有15%賣給了私有企業。
“政斧對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投資,將導致民眾對投資實業的興趣,現在我們一年進口的機器比過去十年進口的還要多,可扣掉軍工廠、政斧企業和產業公司之外,有多少是民營企業進口的?”
一聲反問的同時,史司的眼睛盯視著劉能賢,這個“劉不管”就不知道自己的發言,有時候會影響到民眾的投資熱情嗎?
“劉大人,您的半年見效,兩年回收,三年擴產,在南京說過,在上海說過,在廣州也說過,報紙上也報道過,沒錯,這是農商部的成就,驚人啊!可在史某看來,這一驚人成就的最大好處就是……士紳投資實業的興趣大減,試問,那些好不容易湊起百把幾十萬款子的土老財,就是天大的膽子,也知道自己碰不過官營企業,不論其它,官營企業的規模大啊,春申江紗廠,乖乖,一上馬就是五十萬錠,這三年後擴產還會擴大多少?稍有些腦子都知道,照這個速度,這個魄力,不出五年,中國的紡織市場,這些官營廠就能吃下七八成,誰還敢投資紗廠?您這一顯擺,顯擺掉的是民眾投資產業之心!”
在嘲諷劉能賢的“顯擺”同時,史司又轉向管明棠。
“管大人,若是沒有民眾投資紗廠這樣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等過個十年八年的,到時咱們就算是想把鋼鐵廠、機器廠賣給民間,又有誰能吃下這麽大的企業?凡是能掙錢的生意,都讓政斧攬走了,結果最後是什麽?國家是富了,老百姓卻窮了!”
在管明棠意欲反駁的檔口,史司再次出言打斷他。
“別說什麽國富則民富,這不是一個理字,國家再富,和老百姓都沒關係,你、我都明白這個道理,工廠是私人的,工人能罷工加工資,或工廠若是國家的,罷工就沒用,工人強不過警棍,兒子還是親生的親!”
最後又冷哼一聲。
“沒準這親生兒子富極了,連老子的話的都愛理不理的,指不定動不動就這啊,那啊的占老子的便宜,至於工人?管他那。反正,當兒子捅下天大的婁子,當老子的都會給他兜著,沒法子,兒子不要臉,當老子的得顧著臉麵啊。”
史司的這聲冷哼,換來的卻是陳默然在心下的讚歎,這史司還沒見過幾家“官企”,可就把那坐大坐強後的官企的嘴臉給了說了盡。
“那也不盡然,如果……”
“管大人,咱們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寄希望於不盡然之上,而且……”
打斷管明棠的反駁,史司看著他,雖說心裏為自己的毫不客氣感覺有些不忍,可現在容不得他猶豫。
“您曾說過,咱們落後西方一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追趕他們,談何容易?那有時間去浪費!”
“史大人”
原本一直情願當個“不管部長”的劉能賢這會卻忍不住了,幾乎是在史司的聲音一落,他便開口說道。
“那你認為該怎麽辦?咱們總不能不辦那些工廠了吧!”
“不是不辦!”
轉身劉能賢,史司直接開口說道。
“而是要分輕重緩急,把該辦的,比如說新建的機床廠,進一步擴大,現在咱們一年隻能生產6000台機床,即便是按照規劃,四年後,也就是一萬五千台,數量太少,咱們今年上半年和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企業達成的合同,就采構了2.3萬台機床,今年進口、簽下五萬台機床是肯定的,所以,機床廠應該進一步擴大,爭取四年後實現年產2.8萬台至三萬台的規模!這遠比生產幾百萬綻棉紗更節省外匯!”
“這不現實,咱們沒有那麽多工人!”
管明棠立即開口反駁著,最初他擬定的工業規劃,是建立在“循序漸進”式發展上,所有的一切都立足於現實,盡可能做到同步發展。
“當年產業公司成立時有多少工人?現在有多少工人?工人可以培訓,可以大建專門學校,技師不足,從外國聘請,技術不足,花錢引進,總之,隻要願意、隻要投入足夠的力量,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些激動的史司再次麵向陛下。
“陛下,管大人所言的對退役軍人進行培訓,那現在就辦專業學校,讓這些軍人一退役就到學校裏去學習,一邊建工廠,一邊培訓工人,等工廠建好了,工人也就培訓好了,寧可人等機器,也不能讓機器等人,中國發展工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而不是機器!”
在三人激辯時始終保持著沉默了陳默然看著手中的那份報告,厚厚的報告凝聚著史司和技術分析局工作人員的心血,而相比於管明棠最初製定的那套“以發展替代型工業”為根本的工業規劃,這份表麵上是規劃實際上是指出當前中國工業發展不足的方案,更符合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需要。
但是這份規劃還缺少一些東西,看著這份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蘇俄式“五年計劃”的綱要,學機械出身的陳默然明白,若想把把綱要變成可實施方案,還需要一些專家幫助製定詳細的發展計劃以及區域規劃。
但就像史司說的一樣,中國發展工業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而不是機器!隻要有錢,在這個時代可以買來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器,可以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在這個貿易至上的時代,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技術輸出界限,可問題在於人!
中國不僅僅是缺少熟練的工人,更缺少技術人員,就像即便是想把這個綱要變成可實施方案,也需要一大批專家,幫助製定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中國沒有這樣的人!
要不……聽聽他們的意見吧!
“管卿、劉卿,這裏有一份綱要,你們看一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