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認為,要進行創造性培養,首先要改變傳統的創造力觀念。人們總以為隻有音樂、藝術創作或科學發明才需要創造力,其實創造力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培養創造力就是要提高人們解決問題、創造性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對社會關係的洞察力。其次,傳統的觀點認為,創造力是一種神秘的、天生的、純個人的能力。戈登則認為,創造的過程一點兒也不神秘,也不是不可言傳的,它可以直接訓練,隻要人們能理解創造的過程,就能提高創造力。因此,我們可以把創造力訓練用於學校教學。再次,傳統觀念認為,藝術講求創造,科學講究發明,兩者互不相幹。戈登則認為,創造發明在所有領域都是類似的,其背後隱藏著同樣的認知過程。傳統觀點還認為,創造是一種純個人的體驗,戈登則指出,群體與個人一樣也能進行創造性思維。
戈登指出,借助集體研究製進行創造力訓練有三個要點:第一,提高個人和群體的創造力,都必須把創造的過程從暗處移到明處,上升到意識層麵,同時再製定出一些增強創造力的具體辦法。第二,創造力是新的心理形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因素重於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重於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在於使心靈空其所有,拓展產生新概念的最佳心理環境。但戈登也不低估理智的作用,認為非理性因素為新觀念的產生作了準備,最後的決策卻要依靠邏輯的力量。因此,創造過程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情緒過程,一個需要由非理性因素去推動智力活動的過程。第三,必須提高對那些情緒性的非理性因素的認識,以提高問題解決的概率和對非理性因素的控製能力。對非理性因素的控製可以通過隱喻活動(類推)實現,隱喻是“集體研究製”創造力培養的主要途徑。
所謂隱喻就是用一個事物替代另一個事物來對不同的事物或觀念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隱喻,熟悉的東西與不熟悉的東西可聯係在一起,建立起一種相似的關係,或從熟悉的觀念中創造出一個新的觀念。這時,創造活動也就開始了。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把人體想象成一個複雜的運輸係統,這樣我們就建立起了一個結構或一個隱喻,學生就能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考慮習以為常的東西。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隱喻活動的練習有如下三種類型:(1)個人類推。它要求學生把自己化人所要比較的觀念或事物中去,想象自己是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個自然因素,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植物、動物或無生命的東西。比如,可以問:“假如你是一台汽車發動機,你會有什麽感覺?當你在清晨被點火發動時或在電池耗盡的時候,你又會有什麽感覺?”個人類推的重點是移情介入,它要求個人失去一部分自我,忘記個人的人格特點和需要。失去自我後所產生的觀念與正常情況差異越大,類推就越新穎,越富於創新性。(2)直接類推。它是對兩個物體或概念進行簡單比較。這種比較並不是在所有方麵都一一對應的,它的作用隻是將現實的問題轉換一下,以便換一個角度提出新的點子。這其中要涉及與人、植物、動物或非生物的認同。例如,工程師發現螞蚱細長的腿很靈活而有力,即便在鬆軟的沙土裏,它也能跳躍自如。受此啟發,工程師造出了和螞蚱一樣長著細長腿的月球車。(3)強迫衝突。它用兩個截然相反的詞來描述一個對象,如疲勞而好鬥,友好的對頭,救生殺手,溫潤的火焰,安全攻擊,等等。戈登認為,強迫衝突最富創造性,它反映出學生把一個對象置於兩個參照係中加以合成的能力,參照係之間的距離越遠,則心理的靈活性就越大。
(二)創造性培養教學模式的結構
把“集體研究製”應用於教學環境,有兩種教學模式可供選用。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以一種新的、更富創造性的眼光去審視舊問題、舊觀點,我們把它稱為模式甲。另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把新的、不熟悉的觀點變得更有意義,即把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我們把它稱為模式乙。雖然這兩種模式的目標不同,實施的步驟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要用到隱喻活動的類推方式。
1.步驟安排
模式甲要求學生以一種陌生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事物,具體的做法是用類推來拉開概念間的距離。其步驟是:(1)要求學生描述他們正麵i臨的情境或所要談論的話題。(2)由學生提出各種直接類推,選出一個並依此展開進一步的討論。(3)學生通過移情“移入”剛才選定的類推。(4)要求學生對(2)(3)兩個步驟進行描述,提出幾個強迫衝突的成對詞,並從中選出一個。(5)要求學生根據強迫衝突的成對詞,再次進行直接類推。(6)讓學生使用最後得到的類推,回到最初的任務或問題上去。
模式乙的目標是使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東西。在這個模式中,類推的作用是分析,即對熟悉事物的特征進行分析,並與陌生的東西加以比較。其步驟是:(1)由教師提出一個新的話題並提供有關信息。(2)教師提出直接類推,由學生對這一類推進行描述。(3)教師使學生“移入”這一類推。(4)學生確定這個類推的兩個事物間的相似之處並加以解釋。(5)讓學生指出新東西的哪些方麵不適合作類推。(6)回到原來的話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7)由學生提出自己的類推,探討兩事物間相似的與不同的地方。
模式甲與模式乙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對類推的用法不同。在模式甲中,學生進行一係列不受邏輯限製的類推,逐漸拉開概念間的距離,進行自由聯想;在模式乙中,學生要把兩個不同的觀念聯係起來,並在類推過程中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教學過程中,究竟采用哪種模式要視具體的教學目的而定。
2.師生交往係統
總的說來,創造力培養模式的結構既不鬆也不緊,教師起著發動和幫助學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學生有進行隨意討論的自由。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須彼此合作。學生既要動腦子,也要有好的心情,以便能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樂趣。
3.反饋方式
一方麵,教師要使學生保持一種能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盡情去幻想,擺脫理智的刻板的約束。另一方麵,由於教師舉出的範例非常重要,因此,教學前教師自己先要學會接受讓人疑惑的、異乎尋常的類推。在模式乙中,教師還要防止學生進行不成熟的分析,應該對學習的進程即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進行總結。
4.支持係統
創造力培養模式的關鍵,是要有一位懂得“集體研究製”原理和程序的領導者。此外,如果探究的是科學問題,還要有實驗室之類的設施。一般說來,幾十個人的班級規模太大,教師不易引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搞“集體研究製”需要把班級分成小組。
(三)創造力培養模式的應用範例
初中某年級的課堂上,教師正給學生講述“按勞分配”原則。首先由教師告訴學生什麽是“按勞分配”,讓學生看一段有關“按勞分配”的文字材料。
教師:“按勞分配是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即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後。按照個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
然後,教師向學生呈示一張圖表,表上列出了“按勞分配”與“人體”的一些對應關係。
人體
按勞分配
細胞
社會中的每個人
食物、氧氣
生產資料
消化吸收
社會生產
營養成分、能量
社會產品
教師:這張表列出了“人體”和“按勞分配”的一些有關內容,請大家說一說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麽對應關係。
學生對“人體”和“按勞分配”的類推加以描述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人體內各種細胞,由於它們的職責不同,消耗的能量也不同,這樣做有助於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現在請大家在作業本上,把“人體”和“按勞分配”的各個方麵作一個完整的比較,即哪些方麵它們是相似的,哪些方麵它們不相似。不能進行直接類推。
以下是一個學生的作業:“人體是一個大係統,人體內有各種各樣的細胞,這些細胞就像社會中的一個一個的人,它們都有各自的工作,也要消耗一定的氧氣、能量和營養物質,人體從外界吸入氧氣、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製造出細胞能夠利用的能量。這個過程就如同一個國家內的工廠、農村,用原料生產產品,用種子種出糧食。人體內的細胞有各種不同的分工,肌肉細胞和腦細胞在人的日常活動中做得貢獻最大,它們所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我們的社會分配和人體一樣,誰對社會的貢獻大,社會分配給他的社會產品也多一些。”
“人體與按勞分配也不是完全對應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有社會主義製度加以保障;而人體的能量分配是自動的過程。社會通過按勞分配鼓勵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不斷豐富發展,而人體最終卻要衰老、死亡。”
這些作業完成後,學生對“按勞分配”的實質已有了充分的了解。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一個與“按勞分配”相似的東西,加以比較,進一步鞏固對概念的掌握程度,鍛煉自己的想象能力。
五、刺激控製與強化的教學模式
(一)刺激控製與強化模式的基本原理
行為主義者把人的行為看成是環境(即一係列誘發刺激和強化刺激)的函數。刺激控製與強化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對反應和強化刺激間關係的研究基礎上形成的。
我們知道,環境中任何能夠提高一個特定反應出現概率的事物都是強化。強化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也有各種呈現的程序。一般情況下人們采用的強化方式,通常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個體出現一個受期望的反應,即伴隨呈現一次強化。這種刺激與強化間的對應叫做列聯,對強化刺激的係統控製就是列聯安排。刺激控製與強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製定一個合理的列聯安排計劃。一個設計列聯安排的教師,必須確定學生的哪些反應是好的,哪些反應是不合需要的,並且仔細觀察環境中有哪些新的刺激能夠誘發不合需要的反應。這樣,教師就能夠通過減少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增加良好反應的誘發刺激,逐漸消除不良行為。例如,在輔導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做作業時,我們就可以使他遠離已經做完作業正在遊戲的其他同學,在一個安靜而空著的小房間裏單獨完成作業。
單就提高反應的概率而言,我們既可采用正強化,也可采用負強化,但負強化的效果往往不如正強化穩定,而且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所以列聯安排一般都采用正強化的強化形式。可用作正強化的強化物很多,列聯安排中用得最多的有社會強化、物質強化和活動強化三種。社會強化包括微笑、讚揚、擁抱等,這種強化對兒童特別有效,沒有一個兒童對社會強化無動於衷。物質強化是用可消費的物品作強化物,如餅幹、食物、音樂、玩具、圖片、貨幣等。活動強化指以一些有趣的活動作為強化物,教師和家長經常使用這種強化方式,如兒童完成一定量作業後,給予一段自由活動時間。此外,休息、看電視、朗讀優秀的作品等都可以作為活動強化。在選擇活動強化物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個人愛好,以及環境中哪些刺激容易誘發不良反應。
實施強化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如持續強化,隻要反應出現一次就給予一次正強化,而間歇強化則不一定每個反應都能得到強化。一般來說,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使用持續強化是建立一個良好反應的最便捷的方式,但間歇強化的結果通常更穩定,保持的時間也更長。所以,最佳的強化程序是,在新行為建立的開始階段使用持續強化,待新行為模式內化後,則使用間歇強化。
戈登指出,借助集體研究製進行創造力訓練有三個要點:第一,提高個人和群體的創造力,都必須把創造的過程從暗處移到明處,上升到意識層麵,同時再製定出一些增強創造力的具體辦法。第二,創造力是新的心理形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因素重於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重於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在於使心靈空其所有,拓展產生新概念的最佳心理環境。但戈登也不低估理智的作用,認為非理性因素為新觀念的產生作了準備,最後的決策卻要依靠邏輯的力量。因此,創造過程從根本上說是一個情緒過程,一個需要由非理性因素去推動智力活動的過程。第三,必須提高對那些情緒性的非理性因素的認識,以提高問題解決的概率和對非理性因素的控製能力。對非理性因素的控製可以通過隱喻活動(類推)實現,隱喻是“集體研究製”創造力培養的主要途徑。
所謂隱喻就是用一個事物替代另一個事物來對不同的事物或觀念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隱喻,熟悉的東西與不熟悉的東西可聯係在一起,建立起一種相似的關係,或從熟悉的觀念中創造出一個新的觀念。這時,創造活動也就開始了。比如,我們可以讓學生把人體想象成一個複雜的運輸係統,這樣我們就建立起了一個結構或一個隱喻,學生就能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考慮習以為常的東西。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隱喻活動的練習有如下三種類型:(1)個人類推。它要求學生把自己化人所要比較的觀念或事物中去,想象自己是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個自然因素,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植物、動物或無生命的東西。比如,可以問:“假如你是一台汽車發動機,你會有什麽感覺?當你在清晨被點火發動時或在電池耗盡的時候,你又會有什麽感覺?”個人類推的重點是移情介入,它要求個人失去一部分自我,忘記個人的人格特點和需要。失去自我後所產生的觀念與正常情況差異越大,類推就越新穎,越富於創新性。(2)直接類推。它是對兩個物體或概念進行簡單比較。這種比較並不是在所有方麵都一一對應的,它的作用隻是將現實的問題轉換一下,以便換一個角度提出新的點子。這其中要涉及與人、植物、動物或非生物的認同。例如,工程師發現螞蚱細長的腿很靈活而有力,即便在鬆軟的沙土裏,它也能跳躍自如。受此啟發,工程師造出了和螞蚱一樣長著細長腿的月球車。(3)強迫衝突。它用兩個截然相反的詞來描述一個對象,如疲勞而好鬥,友好的對頭,救生殺手,溫潤的火焰,安全攻擊,等等。戈登認為,強迫衝突最富創造性,它反映出學生把一個對象置於兩個參照係中加以合成的能力,參照係之間的距離越遠,則心理的靈活性就越大。
(二)創造性培養教學模式的結構
把“集體研究製”應用於教學環境,有兩種教學模式可供選用。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以一種新的、更富創造性的眼光去審視舊問題、舊觀點,我們把它稱為模式甲。另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把新的、不熟悉的觀點變得更有意義,即把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我們把它稱為模式乙。雖然這兩種模式的目標不同,實施的步驟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要用到隱喻活動的類推方式。
1.步驟安排
模式甲要求學生以一種陌生的眼光來看待習以為常的事物,具體的做法是用類推來拉開概念間的距離。其步驟是:(1)要求學生描述他們正麵i臨的情境或所要談論的話題。(2)由學生提出各種直接類推,選出一個並依此展開進一步的討論。(3)學生通過移情“移入”剛才選定的類推。(4)要求學生對(2)(3)兩個步驟進行描述,提出幾個強迫衝突的成對詞,並從中選出一個。(5)要求學生根據強迫衝突的成對詞,再次進行直接類推。(6)讓學生使用最後得到的類推,回到最初的任務或問題上去。
模式乙的目標是使陌生的東西變成熟悉的東西。在這個模式中,類推的作用是分析,即對熟悉事物的特征進行分析,並與陌生的東西加以比較。其步驟是:(1)由教師提出一個新的話題並提供有關信息。(2)教師提出直接類推,由學生對這一類推進行描述。(3)教師使學生“移入”這一類推。(4)學生確定這個類推的兩個事物間的相似之處並加以解釋。(5)讓學生指出新東西的哪些方麵不適合作類推。(6)回到原來的話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7)由學生提出自己的類推,探討兩事物間相似的與不同的地方。
模式甲與模式乙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對類推的用法不同。在模式甲中,學生進行一係列不受邏輯限製的類推,逐漸拉開概念間的距離,進行自由聯想;在模式乙中,學生要把兩個不同的觀念聯係起來,並在類推過程中找出它們的共同之處。在教學過程中,究竟采用哪種模式要視具體的教學目的而定。
2.師生交往係統
總的說來,創造力培養模式的結構既不鬆也不緊,教師起著發動和幫助學生合理思考的作用,學生有進行隨意討論的自由。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須彼此合作。學生既要動腦子,也要有好的心情,以便能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樂趣。
3.反饋方式
一方麵,教師要使學生保持一種能充分發揮創造力的心理狀態,讓他們盡情去幻想,擺脫理智的刻板的約束。另一方麵,由於教師舉出的範例非常重要,因此,教學前教師自己先要學會接受讓人疑惑的、異乎尋常的類推。在模式乙中,教師還要防止學生進行不成熟的分析,應該對學習的進程即學生解決問題的行為進行總結。
4.支持係統
創造力培養模式的關鍵,是要有一位懂得“集體研究製”原理和程序的領導者。此外,如果探究的是科學問題,還要有實驗室之類的設施。一般說來,幾十個人的班級規模太大,教師不易引導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搞“集體研究製”需要把班級分成小組。
(三)創造力培養模式的應用範例
初中某年級的課堂上,教師正給學生講述“按勞分配”原則。首先由教師告訴學生什麽是“按勞分配”,讓學生看一段有關“按勞分配”的文字材料。
教師:“按勞分配是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即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後。按照個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
然後,教師向學生呈示一張圖表,表上列出了“按勞分配”與“人體”的一些對應關係。
人體
按勞分配
細胞
社會中的每個人
食物、氧氣
生產資料
消化吸收
社會生產
營養成分、能量
社會產品
教師:這張表列出了“人體”和“按勞分配”的一些有關內容,請大家說一說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麽對應關係。
學生對“人體”和“按勞分配”的類推加以描述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人體內各種細胞,由於它們的職責不同,消耗的能量也不同,這樣做有助於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現在請大家在作業本上,把“人體”和“按勞分配”的各個方麵作一個完整的比較,即哪些方麵它們是相似的,哪些方麵它們不相似。不能進行直接類推。
以下是一個學生的作業:“人體是一個大係統,人體內有各種各樣的細胞,這些細胞就像社會中的一個一個的人,它們都有各自的工作,也要消耗一定的氧氣、能量和營養物質,人體從外界吸入氧氣、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製造出細胞能夠利用的能量。這個過程就如同一個國家內的工廠、農村,用原料生產產品,用種子種出糧食。人體內的細胞有各種不同的分工,肌肉細胞和腦細胞在人的日常活動中做得貢獻最大,它們所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我們的社會分配和人體一樣,誰對社會的貢獻大,社會分配給他的社會產品也多一些。”
“人體與按勞分配也不是完全對應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有社會主義製度加以保障;而人體的能量分配是自動的過程。社會通過按勞分配鼓勵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使社會不斷豐富發展,而人體最終卻要衰老、死亡。”
這些作業完成後,學生對“按勞分配”的實質已有了充分的了解。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一個與“按勞分配”相似的東西,加以比較,進一步鞏固對概念的掌握程度,鍛煉自己的想象能力。
五、刺激控製與強化的教學模式
(一)刺激控製與強化模式的基本原理
行為主義者把人的行為看成是環境(即一係列誘發刺激和強化刺激)的函數。刺激控製與強化的教學模式就是在對反應和強化刺激間關係的研究基礎上形成的。
我們知道,環境中任何能夠提高一個特定反應出現概率的事物都是強化。強化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也有各種呈現的程序。一般情況下人們采用的強化方式,通常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個體出現一個受期望的反應,即伴隨呈現一次強化。這種刺激與強化間的對應叫做列聯,對強化刺激的係統控製就是列聯安排。刺激控製與強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製定一個合理的列聯安排計劃。一個設計列聯安排的教師,必須確定學生的哪些反應是好的,哪些反應是不合需要的,並且仔細觀察環境中有哪些新的刺激能夠誘發不合需要的反應。這樣,教師就能夠通過減少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增加良好反應的誘發刺激,逐漸消除不良行為。例如,在輔導一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做作業時,我們就可以使他遠離已經做完作業正在遊戲的其他同學,在一個安靜而空著的小房間裏單獨完成作業。
單就提高反應的概率而言,我們既可采用正強化,也可采用負強化,但負強化的效果往往不如正強化穩定,而且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所以列聯安排一般都采用正強化的強化形式。可用作正強化的強化物很多,列聯安排中用得最多的有社會強化、物質強化和活動強化三種。社會強化包括微笑、讚揚、擁抱等,這種強化對兒童特別有效,沒有一個兒童對社會強化無動於衷。物質強化是用可消費的物品作強化物,如餅幹、食物、音樂、玩具、圖片、貨幣等。活動強化指以一些有趣的活動作為強化物,教師和家長經常使用這種強化方式,如兒童完成一定量作業後,給予一段自由活動時間。此外,休息、看電視、朗讀優秀的作品等都可以作為活動強化。在選擇活動強化物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個人愛好,以及環境中哪些刺激容易誘發不良反應。
實施強化可以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如持續強化,隻要反應出現一次就給予一次正強化,而間歇強化則不一定每個反應都能得到強化。一般來說,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使用持續強化是建立一個良好反應的最便捷的方式,但間歇強化的結果通常更穩定,保持的時間也更長。所以,最佳的強化程序是,在新行為建立的開始階段使用持續強化,待新行為模式內化後,則使用間歇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