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城!那是我的城!我要去!”元方在家裏吵翻了天。
梅梅一聽要在由族修大方城,應該是觸動了對父族的眷戀之情,盡管是大大咧咧的一個人,平時也從沒有要求過回父族去看一下,仍紅了眼眶。
梓樺最懂事。
平時在家裏,梓樺已經逐步取代了梅梅的當家地位。
首先是梅梅的文字和數學功底都不如她深,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梅梅比較貪玩,常和元方瘋到一起去,回到家裏時,才發現竟是梓樺在操持家務,做好了飯菜等她們。
這一次也不例外。
“你們去吧!我看家。
我還要讀書呢!”看得出梓樺也有想去的意思,不過她的騎射可比另外的母子倆差遠了,僅能騎得了馬,開弓騎射還太難了些,加上平時沒那麽頑皮,也少有出去吃苦,帶上她我還真有點不放心。
12歲半的梓樺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比元方更懂得老爸的心意,能從眼中看出我的不放心,主動提出不跟隨我們去。
“好吧!”我撫著梓樺的頭“我不在的時候,讓風爺爺照顧你,平時放學後就到風爺爺那邊去吃飯,不用自己做了。”
宗廟裏有我的一份夥食,我不在的時候,風餘應該不會介意多這一張嘴吧。
風極是最喜歡梓樺的一個,因為梓樺總能在他為帳目煩惱的時候,及時地指出他帳目中的問題,為他幫了不少忙。
再大一點,說不定太昊族就有了第一個“專職會計”了。
帶上元方和梅梅,一家三口跟隨第二批出發的族人趕往由族。
目標是我所選定的大方城新址。
一路上梅梅興高采烈,自到太昊六年以來,這還是第一次有任務在身時帶上她出遠門,平時一般隻有閑暇出獵當天能往返的情況下,我才會帶這娘倆同行。
梓樺好靜,要不是我極力要求,她一般不會騎馬出去。
元方上次跟我到由族來過一次,老馬識途,一路上爭當向導,走在族人前麵。
頗有點耀武揚威地味道。
這一批族人有400多人,基本上都是匠作區的建築匠人或幾個小部族的族人,因為要運輸大量的建築工具、鹽和粟米,我帶上了新做出來的五十多輛青銅牛車。
這一次青銅車軸采用的是1比10左右的錫銅比例,雖然比較偏軟,但比純銅錠做出來的車已經有了明顯好得多的韌性,耐磨和耐衝擊能力也比較強。
最主要是不容易變形,一路上提心吊膽的打銅匠人們卻實際上沒有費什麽心思。
反而是我沒有見過牛車地長途運輸,對路上可能出什麽問題沒有經驗,一路上饒有興致地注意察看牛車的情況。
據銅匠們說,以前用牛車運東西,最易壞的就是車軸,常常要停下車來敲打車軸,將已經變形的軸承打回原來的形狀。
但這一次卻是車輪出的問題最多。
往由族山口去的方向上。
有上百公裏都是以山地為主,盡管坡度不大,但石頭比較多,不時能聽到車輪“啪”地一聲,匠人們急忙下來看又是哪裏出現了裂口。
但幸好我們帶了大量的“備用車輪”,才不致於讓牛車半途廢掉。
純騎兵的速度與牛車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以前隻需要三天的路,我們走了十一天才看到山口處的城牆。
在城牆下宿營的時候,我才有時間認真看了一下損壞的車輪。
以前的主要運輸都是在太昊的周圍和石頭城之間進行,上一次到公孫氏的長途運輸我沒有親自參加,所以對車輪損壞的情況沒有深究,現在仔細看了一下。
有兩個方麵應該可以加以改進。
一是車軸處的緊固方式,以前都是將車輪上的軸套敲打卷起來貼在車輪上,再將車軸上的銅軸敲打卷起來擋住軸套,這樣子車輪就隻能作有限地軸向移動。
不會掉下來。
但這樣的結構有一個缺點,在這次長途運輸中。
一旦木質的車輪出現了問題,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將軸上的銅敲打貼回軸上才能取下車輪。
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敲壞。
這東西是采用塑性變形裝配,很難裝拆。
根據後世學過的理論,塑性變形裝配應該盡量少用,特別是對經常拆開的配合部件,更加不能采用。
那應該用什麽方式來約束車輪的軸向竄動呢?銷!我想到了這種不需要過高加工要求的固定件,銷連接也是後世在機械中常用的一種聯連方式。
隻要在車軸上鑿一個通孔,再做一個帶錐度的銷就行了,這一點土魯他們完全做得到,現在土魯他們已經可以很熟練地使用弓弦工具在木材上鑽圓孔了,有了較硬的青銅以後,在軟青銅上鑽孔也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隻是還沒有試過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實心輪的強度問題,采用榫聯連的圓木板在強衝擊下極易散開,動輒變成幾塊方板,讓途中的木匠們一直得不到好覺睡,白天忙於趕路,晚上則忙於修車輪。
以前沒有釘子,隻能采用這種聯連方式,現在就不一樣了,可以考慮采用青銅板材加固車輪,隻要在青銅板上鑽幾個孔,將硬功夫銅釘釘進去,裏外兩麵交叉釘上青銅條,應該可以極大地加強車輪的強度。
有了這兩個改進,太昊青銅車相信很快會跑遍大河兩岸。
但就算在現有的條件下,按這一路上的損傷比例,青銅車也比原來的黃銅車耐用三到五倍!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不可挽回的損壞。
過關以後除了開始一天的下坡,後麵基本上是平地,但這裏的海拔應該高於太昊城東邊的草原,再過五天,終於到了我所選定的城址。
我選擇這裏是因為距離其他由族各部位置比較居中。
這裏原來是由族的一部所建村子,也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個。
戰前大約有900多人口,戰後舉村遷走了。
村子裏廢棄的草屋還留存有200餘間,其他的都已經被損壞了。
村子外麵的籬笆牆破壞了多處。
村子外的黍地有近3000畝,但田地也顯得一片狼藉,看來薑由當初在這個村子的行動並不很順利。
不過這個村子現在並不蕭條,而是人喊馬嘶,一派熱鬧景象!
梅梅一聽要在由族修大方城,應該是觸動了對父族的眷戀之情,盡管是大大咧咧的一個人,平時也從沒有要求過回父族去看一下,仍紅了眼眶。
梓樺最懂事。
平時在家裏,梓樺已經逐步取代了梅梅的當家地位。
首先是梅梅的文字和數學功底都不如她深,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梅梅比較貪玩,常和元方瘋到一起去,回到家裏時,才發現竟是梓樺在操持家務,做好了飯菜等她們。
這一次也不例外。
“你們去吧!我看家。
我還要讀書呢!”看得出梓樺也有想去的意思,不過她的騎射可比另外的母子倆差遠了,僅能騎得了馬,開弓騎射還太難了些,加上平時沒那麽頑皮,也少有出去吃苦,帶上她我還真有點不放心。
12歲半的梓樺已經是個小大人了,比元方更懂得老爸的心意,能從眼中看出我的不放心,主動提出不跟隨我們去。
“好吧!”我撫著梓樺的頭“我不在的時候,讓風爺爺照顧你,平時放學後就到風爺爺那邊去吃飯,不用自己做了。”
宗廟裏有我的一份夥食,我不在的時候,風餘應該不會介意多這一張嘴吧。
風極是最喜歡梓樺的一個,因為梓樺總能在他為帳目煩惱的時候,及時地指出他帳目中的問題,為他幫了不少忙。
再大一點,說不定太昊族就有了第一個“專職會計”了。
帶上元方和梅梅,一家三口跟隨第二批出發的族人趕往由族。
目標是我所選定的大方城新址。
一路上梅梅興高采烈,自到太昊六年以來,這還是第一次有任務在身時帶上她出遠門,平時一般隻有閑暇出獵當天能往返的情況下,我才會帶這娘倆同行。
梓樺好靜,要不是我極力要求,她一般不會騎馬出去。
元方上次跟我到由族來過一次,老馬識途,一路上爭當向導,走在族人前麵。
頗有點耀武揚威地味道。
這一批族人有400多人,基本上都是匠作區的建築匠人或幾個小部族的族人,因為要運輸大量的建築工具、鹽和粟米,我帶上了新做出來的五十多輛青銅牛車。
這一次青銅車軸采用的是1比10左右的錫銅比例,雖然比較偏軟,但比純銅錠做出來的車已經有了明顯好得多的韌性,耐磨和耐衝擊能力也比較強。
最主要是不容易變形,一路上提心吊膽的打銅匠人們卻實際上沒有費什麽心思。
反而是我沒有見過牛車地長途運輸,對路上可能出什麽問題沒有經驗,一路上饒有興致地注意察看牛車的情況。
據銅匠們說,以前用牛車運東西,最易壞的就是車軸,常常要停下車來敲打車軸,將已經變形的軸承打回原來的形狀。
但這一次卻是車輪出的問題最多。
往由族山口去的方向上。
有上百公裏都是以山地為主,盡管坡度不大,但石頭比較多,不時能聽到車輪“啪”地一聲,匠人們急忙下來看又是哪裏出現了裂口。
但幸好我們帶了大量的“備用車輪”,才不致於讓牛車半途廢掉。
純騎兵的速度與牛車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以前隻需要三天的路,我們走了十一天才看到山口處的城牆。
在城牆下宿營的時候,我才有時間認真看了一下損壞的車輪。
以前的主要運輸都是在太昊的周圍和石頭城之間進行,上一次到公孫氏的長途運輸我沒有親自參加,所以對車輪損壞的情況沒有深究,現在仔細看了一下。
有兩個方麵應該可以加以改進。
一是車軸處的緊固方式,以前都是將車輪上的軸套敲打卷起來貼在車輪上,再將車軸上的銅軸敲打卷起來擋住軸套,這樣子車輪就隻能作有限地軸向移動。
不會掉下來。
但這樣的結構有一個缺點,在這次長途運輸中。
一旦木質的車輪出現了問題,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將軸上的銅敲打貼回軸上才能取下車輪。
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敲壞。
這東西是采用塑性變形裝配,很難裝拆。
根據後世學過的理論,塑性變形裝配應該盡量少用,特別是對經常拆開的配合部件,更加不能采用。
那應該用什麽方式來約束車輪的軸向竄動呢?銷!我想到了這種不需要過高加工要求的固定件,銷連接也是後世在機械中常用的一種聯連方式。
隻要在車軸上鑿一個通孔,再做一個帶錐度的銷就行了,這一點土魯他們完全做得到,現在土魯他們已經可以很熟練地使用弓弦工具在木材上鑽圓孔了,有了較硬的青銅以後,在軟青銅上鑽孔也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隻是還沒有試過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實心輪的強度問題,采用榫聯連的圓木板在強衝擊下極易散開,動輒變成幾塊方板,讓途中的木匠們一直得不到好覺睡,白天忙於趕路,晚上則忙於修車輪。
以前沒有釘子,隻能采用這種聯連方式,現在就不一樣了,可以考慮采用青銅板材加固車輪,隻要在青銅板上鑽幾個孔,將硬功夫銅釘釘進去,裏外兩麵交叉釘上青銅條,應該可以極大地加強車輪的強度。
有了這兩個改進,太昊青銅車相信很快會跑遍大河兩岸。
但就算在現有的條件下,按這一路上的損傷比例,青銅車也比原來的黃銅車耐用三到五倍!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明顯的不可挽回的損壞。
過關以後除了開始一天的下坡,後麵基本上是平地,但這裏的海拔應該高於太昊城東邊的草原,再過五天,終於到了我所選定的城址。
我選擇這裏是因為距離其他由族各部位置比較居中。
這裏原來是由族的一部所建村子,也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個。
戰前大約有900多人口,戰後舉村遷走了。
村子裏廢棄的草屋還留存有200餘間,其他的都已經被損壞了。
村子外麵的籬笆牆破壞了多處。
村子外的黍地有近3000畝,但田地也顯得一片狼藉,看來薑由當初在這個村子的行動並不很順利。
不過這個村子現在並不蕭條,而是人喊馬嘶,一派熱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