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致遠沒有崛起之前,內廷排第一的是魏嶽,而範含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二人。
少年天子上位之後,獨寵寧致遠,對魏嶽和範含都不感興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範含是內廷裏,唯一能跟魏嶽打對台的主兒。
天家居然要用內廷第二人的人頭,以及一個東台舍人,換取玄女宮的諒解。
由此可見,權傾一方固然能趾高氣揚引人神往,但是內中的風險,也不是一般地高。
一旦遇到大事,沒有什麽人是不能犧牲的,哪怕範含這樣的內廷重臣。
這就是政治,不但無恥,而且無情。
朝安局的這位點點頭,麵無表情地發話,“沒錯,出了這樣的大事,總要有人負責,範公公雖然德高望重,犯了錯總要付出代價的。”
李永生冷笑一聲,心裏越發地鄙夷這些政客了,“你這話,說得就有點莫名其妙了,真要計較元凶的話……你說範含這麽做,是不是得了天家的首肯?”
朝安局來人不但臉皮厚,膽子也大,但饒是如此,聽到這話,他也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莫非你還想要天家的人頭不成?
他定一定神,才幹笑一聲,“李大師說笑了,天家當然不知情,是梁珩和範含仗著天家信任,私用天子印璽,才導致這個事情的發生……”
“隻怕還有一個臨時工掌印吧?”李永生冷笑一聲,直接打斷了他的話,“我以為你是條漢子,什麽話都敢說,原來也是這麽沒擔當……好走不送!”
“李大師,”朝安局來人雙膝一軟跪倒在地,不住地砰砰磕著響頭,“還望您大發善心,憐惜天下黎庶則個……”
“來人,”李永生淡淡地發話,“將這廝丟出雷穀。”
他累了,真的累了,為了中土的黎庶,他已經做了很多很多,現在有人竟然想用黎庶來綁架他,那他也隻有一個反應——我不慣你們這些毛病。
處理完此事之後,新年就到了,這一次,在雷穀過新年的人數,超過了二十萬。
因為這裏是三湘郡秩序最好的地方,過年的氣氛也很祥和,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十五。
這一日,李永生、趙欣欣和公孫不器等人正在雷池旁邊,觀看雷池布設陣基,遠處有人來報,“不好了,朝安局有人來報,他們有三十多名同仁,被人坑殺了。”
坑殺這話,用得不太對,嚴格來說,是有一個坑裏,埋了朝安局三十多具屍體。
這是雷穀外不遠的一處山民,在自家捕獵的陷坑旁,發現土質比較柔軟,他隨便一挖,也沒想著能有多大的收獲,哪曾想,就挖出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三十多具屍體裏,最早的死了兩個多月,最近的,死了不到十天。
那個代表寧致遠來傳話的家夥,居然也在其中。
李永生去看了一下,回來之後感歎,“哪一行也不好做啊,前幾日他還說要獻別人的人頭,沒想到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趙欣欣也搖搖頭,“朱雀這家夥的報複心,實在太強了點。”
別人看不出來,他倆絕對看得出來,這些死掉的朝安局密探,都是死在了玄女道的手下——別的可以作假,玄女道香火的氣息,那是做不了假的。
而李永生就隻有苦笑了,“這筆賬,不知道又要記在誰的頭上……真是夠亂的。”
“由他們去亂,”趙欣欣麵無表情地發話,“人力有時盡,咱們做好自己就行了。”
李永生聞言點點頭,“我也覺得,這一世你入世太深,不是所有的事,都能盡如人意的。”
於是,兩人就放棄了對後續事態的觀察,專心致誌地經營雷穀。
當然,想要專心經營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此後又有其他人陸續找上門,比如說博靈郡的王誌雲——他也是受了朝廷的壓力,想要說項一下此事。
但是李永生根本不見人,並且表示,博靈郡在雷穀的軍隊,想要出擊的話,我們並不幹涉,萬一敗了也可以退回雷穀的地盤,繼續尋求庇護。
但是你們想要雷穀出麵,為博靈的軍隊保駕護航,那是不用指望了,軍械物資什麽的,也不用指望我們提供——我們隻為那些做工的人提供糧食做賑濟。
就因為朝廷的無恥小伎倆,大好的局麵,一朝淪落到了如此境地。
就在開春後不久,李清明發起了一場偷襲,這一次是他跟離帥協商,調用了五萬郡兵、五萬勤王兵,外加四萬禦林軍。
一共十四萬大軍,號稱三十萬,由大名府南下,穿行豫州郡近百裏,然後包抄了襄王的退路。
他們並沒有發起多麽猛的攻勢,隻是掐斷了後勤,順便殲滅了三萬海岱的郡兵。
但是這一仗,是徹底地打痛了襄王,原本打算大舉進攻豫州的軍隊,馬上停止了動作,就地組織防禦,防止李清明的軍隊端了襄王府的老巢。
而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襄王,聞言也是大驚,“怎麽就讓人抄了後路……內閣這些蠢蛋,連軍役部的行動都不知道嗎?”
對他來說,損失三萬戰兵,就足以痛徹心肺了,更別說是被端了後勤糧道——這年頭的事兒,果然是沒有最糟糕,隻有更糟糕。
不過至於說老巢被端,他倒不是很擔心。
在海岱,襄王府還有五十萬的軍隊,三十萬後備役以及七十萬丁壯,倒不信李清明那區區三十萬人,能把他怎麽樣了——說是三十萬,有沒有二十萬還難說呢。
但是前線這二十多萬人,跟後方斷絕了聯係,軍械和軍糧供應不上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襄王的反應很奇怪,他不但沒有回師攻擊對手,也沒有前出攻打幽州守軍,反倒是開始加固防禦,不但北向加強了防禦,南向也做出了防禦。
朝廷裏的官員,被這種奇特的反應鎮住了——這是又要幹什麽?
然後他們又獲得了消息,襄王府後方的軍隊開始北上。
原來是要利用海岱駐軍,解決掉朝廷的南下部隊。
但是大家依舊不能理解——你能保證在解決掉朝廷軍隊之前,自家的前軍不被攻破嗎?
就在眾人爭吵,是否要對襄王的前軍,發起攻擊的時候,有軍情司探子冒死傳來了消息:海岱水師已經自東而來,登陸幽州,叛軍已經派陸軍接應去了。
朝廷裏的官員這才明白,合著襄王一直藏著的殺手鐧,現在才亮出來。
幽州東邊就是大海,而順天府距離海邊也不遠,不過幽州並沒有水師,采用的是近海防禦策略,陸上有堅固的軍寨,防範可能來自海上的攻擊。
與之相反的是,海岱的水師,跟南方的彭澤水師,並稱兩大內河水師,與此同時,海岱水師還有海上戰船,可以在海上作戰,而且這些海上戰船的作用,就是拱衛京畿。
可惜的是,海岱落入襄王手中,水師也被襄王控製了,雖然有不少官兵和戰船叛逃,不想跟朝廷為敵,但是襄王還是能夠組織起一支不小的水軍。
這些戰船沒能力對順天府方向發起攻擊,但是為被困的軍士輸送補給,順便解決掉一些朝廷的小巡邏艇,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此一來,戰局再次發生變化,朝廷楔入海岱的釘子,成了孤軍,而襄王前軍原本是孤軍,現在得了海上的支援,反而成了釘子,戰局的風雲變幻,真的令人瞠目結舌。
按說襄王的前軍成了釘子,也不是什麽壞事,畢竟此前他們在瘋狂進攻,現在改為防守了,李清明策劃的大範圍運動,深入敵後斷敵糧路的計劃,算是完成了一半。
但是朝廷官員不這麽看,他們隻是看到,襄王似乎要賴在幽州不走了,而出擊的十四萬軍隊,還能不能回來,這也是個問題。
當然,他們最擔心的還不是這個,而是海岱亮出了水師。
此前大家也知道,海岱有水師,但是水師基本上沒什麽作為,現在水師既然能運送補給,那麽,下一步海岱水師就可以北上,從海路對順天府發起攻擊。
所以朝廷裏要追查李清明的責任:你怎麽敢不經內閣允許就出兵?
這個邏輯有點滑稽,其實不管李部長出不出兵,海岱水師都存在,人家想從海路對順天發起攻擊,什麽時候都可以動手。
但是朝廷裏的官員,還就這麽認為了,原因也很簡單——李清明你不來這一手的話,襄王沒準就會想不起水師的存在,你現在讓人家想起來了,完了,又得分兵把守沿海了。
好吧,這種指望對方想不起水師的邏輯,實在是混蛋了點,但是海岱水師的亮相,令順天府的補給,亮起了紅燈——此刻京城的三成物資,要指望海上運輸。
就算海岱水師戰鬥力比較弱,打不起登陸戰,但是組織水師阻攔商船,總是沒什麽問題。
要知道,給順天府運糧的第一大戶百粵郡,就是通過海路運輸糧食的——走陸路的話,一百石糧,起碼得被吃掉九十石。
李清明擅自行動,釋放出了一個可怕的東西!
所以,就在死士傳來海岱水師的消息之後,第二天,百官紛紛上折子,要求查辦軍役部長李清明!
少年天子上位之後,獨寵寧致遠,對魏嶽和範含都不感興趣,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範含是內廷裏,唯一能跟魏嶽打對台的主兒。
天家居然要用內廷第二人的人頭,以及一個東台舍人,換取玄女宮的諒解。
由此可見,權傾一方固然能趾高氣揚引人神往,但是內中的風險,也不是一般地高。
一旦遇到大事,沒有什麽人是不能犧牲的,哪怕範含這樣的內廷重臣。
這就是政治,不但無恥,而且無情。
朝安局的這位點點頭,麵無表情地發話,“沒錯,出了這樣的大事,總要有人負責,範公公雖然德高望重,犯了錯總要付出代價的。”
李永生冷笑一聲,心裏越發地鄙夷這些政客了,“你這話,說得就有點莫名其妙了,真要計較元凶的話……你說範含這麽做,是不是得了天家的首肯?”
朝安局來人不但臉皮厚,膽子也大,但饒是如此,聽到這話,他也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莫非你還想要天家的人頭不成?
他定一定神,才幹笑一聲,“李大師說笑了,天家當然不知情,是梁珩和範含仗著天家信任,私用天子印璽,才導致這個事情的發生……”
“隻怕還有一個臨時工掌印吧?”李永生冷笑一聲,直接打斷了他的話,“我以為你是條漢子,什麽話都敢說,原來也是這麽沒擔當……好走不送!”
“李大師,”朝安局來人雙膝一軟跪倒在地,不住地砰砰磕著響頭,“還望您大發善心,憐惜天下黎庶則個……”
“來人,”李永生淡淡地發話,“將這廝丟出雷穀。”
他累了,真的累了,為了中土的黎庶,他已經做了很多很多,現在有人竟然想用黎庶來綁架他,那他也隻有一個反應——我不慣你們這些毛病。
處理完此事之後,新年就到了,這一次,在雷穀過新年的人數,超過了二十萬。
因為這裏是三湘郡秩序最好的地方,過年的氣氛也很祥和,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十五。
這一日,李永生、趙欣欣和公孫不器等人正在雷池旁邊,觀看雷池布設陣基,遠處有人來報,“不好了,朝安局有人來報,他們有三十多名同仁,被人坑殺了。”
坑殺這話,用得不太對,嚴格來說,是有一個坑裏,埋了朝安局三十多具屍體。
這是雷穀外不遠的一處山民,在自家捕獵的陷坑旁,發現土質比較柔軟,他隨便一挖,也沒想著能有多大的收獲,哪曾想,就挖出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三十多具屍體裏,最早的死了兩個多月,最近的,死了不到十天。
那個代表寧致遠來傳話的家夥,居然也在其中。
李永生去看了一下,回來之後感歎,“哪一行也不好做啊,前幾日他還說要獻別人的人頭,沒想到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趙欣欣也搖搖頭,“朱雀這家夥的報複心,實在太強了點。”
別人看不出來,他倆絕對看得出來,這些死掉的朝安局密探,都是死在了玄女道的手下——別的可以作假,玄女道香火的氣息,那是做不了假的。
而李永生就隻有苦笑了,“這筆賬,不知道又要記在誰的頭上……真是夠亂的。”
“由他們去亂,”趙欣欣麵無表情地發話,“人力有時盡,咱們做好自己就行了。”
李永生聞言點點頭,“我也覺得,這一世你入世太深,不是所有的事,都能盡如人意的。”
於是,兩人就放棄了對後續事態的觀察,專心致誌地經營雷穀。
當然,想要專心經營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此後又有其他人陸續找上門,比如說博靈郡的王誌雲——他也是受了朝廷的壓力,想要說項一下此事。
但是李永生根本不見人,並且表示,博靈郡在雷穀的軍隊,想要出擊的話,我們並不幹涉,萬一敗了也可以退回雷穀的地盤,繼續尋求庇護。
但是你們想要雷穀出麵,為博靈的軍隊保駕護航,那是不用指望了,軍械物資什麽的,也不用指望我們提供——我們隻為那些做工的人提供糧食做賑濟。
就因為朝廷的無恥小伎倆,大好的局麵,一朝淪落到了如此境地。
就在開春後不久,李清明發起了一場偷襲,這一次是他跟離帥協商,調用了五萬郡兵、五萬勤王兵,外加四萬禦林軍。
一共十四萬大軍,號稱三十萬,由大名府南下,穿行豫州郡近百裏,然後包抄了襄王的退路。
他們並沒有發起多麽猛的攻勢,隻是掐斷了後勤,順便殲滅了三萬海岱的郡兵。
但是這一仗,是徹底地打痛了襄王,原本打算大舉進攻豫州的軍隊,馬上停止了動作,就地組織防禦,防止李清明的軍隊端了襄王府的老巢。
而在前線指揮作戰的襄王,聞言也是大驚,“怎麽就讓人抄了後路……內閣這些蠢蛋,連軍役部的行動都不知道嗎?”
對他來說,損失三萬戰兵,就足以痛徹心肺了,更別說是被端了後勤糧道——這年頭的事兒,果然是沒有最糟糕,隻有更糟糕。
不過至於說老巢被端,他倒不是很擔心。
在海岱,襄王府還有五十萬的軍隊,三十萬後備役以及七十萬丁壯,倒不信李清明那區區三十萬人,能把他怎麽樣了——說是三十萬,有沒有二十萬還難說呢。
但是前線這二十多萬人,跟後方斷絕了聯係,軍械和軍糧供應不上來,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襄王的反應很奇怪,他不但沒有回師攻擊對手,也沒有前出攻打幽州守軍,反倒是開始加固防禦,不但北向加強了防禦,南向也做出了防禦。
朝廷裏的官員,被這種奇特的反應鎮住了——這是又要幹什麽?
然後他們又獲得了消息,襄王府後方的軍隊開始北上。
原來是要利用海岱駐軍,解決掉朝廷的南下部隊。
但是大家依舊不能理解——你能保證在解決掉朝廷軍隊之前,自家的前軍不被攻破嗎?
就在眾人爭吵,是否要對襄王的前軍,發起攻擊的時候,有軍情司探子冒死傳來了消息:海岱水師已經自東而來,登陸幽州,叛軍已經派陸軍接應去了。
朝廷裏的官員這才明白,合著襄王一直藏著的殺手鐧,現在才亮出來。
幽州東邊就是大海,而順天府距離海邊也不遠,不過幽州並沒有水師,采用的是近海防禦策略,陸上有堅固的軍寨,防範可能來自海上的攻擊。
與之相反的是,海岱的水師,跟南方的彭澤水師,並稱兩大內河水師,與此同時,海岱水師還有海上戰船,可以在海上作戰,而且這些海上戰船的作用,就是拱衛京畿。
可惜的是,海岱落入襄王手中,水師也被襄王控製了,雖然有不少官兵和戰船叛逃,不想跟朝廷為敵,但是襄王還是能夠組織起一支不小的水軍。
這些戰船沒能力對順天府方向發起攻擊,但是為被困的軍士輸送補給,順便解決掉一些朝廷的小巡邏艇,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如此一來,戰局再次發生變化,朝廷楔入海岱的釘子,成了孤軍,而襄王前軍原本是孤軍,現在得了海上的支援,反而成了釘子,戰局的風雲變幻,真的令人瞠目結舌。
按說襄王的前軍成了釘子,也不是什麽壞事,畢竟此前他們在瘋狂進攻,現在改為防守了,李清明策劃的大範圍運動,深入敵後斷敵糧路的計劃,算是完成了一半。
但是朝廷官員不這麽看,他們隻是看到,襄王似乎要賴在幽州不走了,而出擊的十四萬軍隊,還能不能回來,這也是個問題。
當然,他們最擔心的還不是這個,而是海岱亮出了水師。
此前大家也知道,海岱有水師,但是水師基本上沒什麽作為,現在水師既然能運送補給,那麽,下一步海岱水師就可以北上,從海路對順天府發起攻擊。
所以朝廷裏要追查李清明的責任:你怎麽敢不經內閣允許就出兵?
這個邏輯有點滑稽,其實不管李部長出不出兵,海岱水師都存在,人家想從海路對順天發起攻擊,什麽時候都可以動手。
但是朝廷裏的官員,還就這麽認為了,原因也很簡單——李清明你不來這一手的話,襄王沒準就會想不起水師的存在,你現在讓人家想起來了,完了,又得分兵把守沿海了。
好吧,這種指望對方想不起水師的邏輯,實在是混蛋了點,但是海岱水師的亮相,令順天府的補給,亮起了紅燈——此刻京城的三成物資,要指望海上運輸。
就算海岱水師戰鬥力比較弱,打不起登陸戰,但是組織水師阻攔商船,總是沒什麽問題。
要知道,給順天府運糧的第一大戶百粵郡,就是通過海路運輸糧食的——走陸路的話,一百石糧,起碼得被吃掉九十石。
李清明擅自行動,釋放出了一個可怕的東西!
所以,就在死士傳來海岱水師的消息之後,第二天,百官紛紛上折子,要求查辦軍役部長李清明!